子明还是不以为然,除了皇上他还真没怎么跪过人,就是那在朝的一品官见了他都是小心翼翼地。后又想,要是这李举人真做了官,他那几个子女的名字说出去还有不得让人笑掉大牙,于是不厚道地笑了。

第二日,举人老爷就回来了,同来的除了李大丫和弟弟李三丫,还有一大堆的亲戚。

原来举人一家非本地人,其父亲是在少年时带仆人搬到此处置产定居的,后来娶城中陈举人家的小姐为妻,一年后生下一子。其后天下已定,天子开科考举,于是举人的父亲辞妻别子进京赶考。

不想此去就真个中了进士,留在京中做官,又接了家人同去享福。哪想不过几年好像就出了意外,只见李陈氏只身一人带着儿子回了原籍。幸好当时进京时不曾卖了田产房屋,靠着这些产业倒也是生活无忧。

等儿子长大又中了秀才,李陈氏便又为儿子求娶王家姑娘。过不几年,孝子李秀才因担心母亲在城中触情伤怀,于是卖掉房产搬到离城十数里地的平安镇。

此次来的人中,除送李大丫和幼弟的两位妻兄外,三个外甥也一同过来。此外陈家的几位表兄弟也带着贺礼上门。

老太太李陈氏和举人娘子见到各自的娘家人均是惊喜异常,忙忙见礼寒暄,又彼此道贺。一时大丫订了亲的冯家老爷也带着儿子上门道贺。又是一阵热闹,人人都笑开拢嘴,仿佛富贵荣华已在眼前。

倒是身着青绸蓝缘袍地举人老爷很是镇定,一边摸着胡须,一边满面春风地笑看着亲人。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大家步入室内坐着喝茶聊天。

小桃早在举人老爷进门前给二丫指认了,二丫也满含孺慕地看着父亲,心中却不知何故竟莫名生出一股不可抑制的心酸之感,只自已前事不知故只好放下不提。

李举人说起自已乡试的趣闻,下笔时的有神,满脸的意气风发,其他人附和着,一时主宾尽欢。又说到再过三日就是中秋,便打算自明日摆两天流水席宴请邻里以为祝贺,待中秋过后再去城里请亲戚及同窗,之后便要去州学苦读以备来年春闱。

众人皆连连道是。一时到了饭点,早就有邻里妇人帮着整治了酒席。大家交杯换盏大块朵颐,直喝得醉意醺醺才罢。幸而各自都是驾车带了家人仆从而来,故醉了也不打紧。

李举人倒是喝得不多,送走客人又喝了杯解酒茶,略过了一会便觉无碍了。

举人娘子此时才寻了空隙,把二丫落水木子明相救之事告诉了丈夫。李举人因今日已见过二丫,虽觉得她好像比往常腼腆了些,只当是今日客人多害羞之故,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下听了也顾不上心疼二丫,忙问道:“那恩人现在何处?”

举人娘子忙说道:“这几日一直安置在客房,倒是帮了家里不少的忙。今日因客人太多,乱糟糟地,他二人也不耐烦见些外人,我便让王婆子置办了酒菜让他们自便”

举人便正色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救命之恩耳?如此倒是有些简慢了,也罢,待我亲自去道谢赔礼”

一时又想他二人既是京中人士,什么人物没见过,自己着了举人服倒是有些夜郎自大,便去内室换了常服往客房而来。

彼时子明二仆二人在房内喝酒吃菜倒也惬意。子明倒是喜欢热闹气氛,只这热闹的中心不是自己就另当别论了,且和一群乡下泥腿子挤在一处没得失了身份。

两人倒也就着窗户看了一眼,没想就看到正骑在姐夫冯长富脖上的李三丫,木子明不由嘀咕自已小时好像从没骑过姐夫的脖子,现在已大了估计是没机会了杨华暗暗发笑自家主子越活越回去了。

举人老爷到了客房,对着木子明很是一阵道谢,又连连为今日的慢待赔礼道歉。子明二人自是连呼不敢。

举人老爷虽是喝了醒酒茶,只是知道自己素来量浅,怕一会酒意上来出了丑,便又陪着他二人说了会话,就去睡觉醒酒去了

举人老爷那可是文曲星下凡,一个县里总共就那么几个,况这平安镇上已经十多年没出过举人了。于是李秀才中举就成了全平安镇的喜事,镇上及周边村子里的老少爷们都上门恭贺,有送银钱的,有送铜板的,也有送鸡送面的,反正都有没空手上门的,既表示恭贺又沾沾举人老爷的富贵气息兼打打牙祭

如此闹腾了两天就到了中秋节。李宅的女子们都聚在厨房里忙着做月饼,就连二丫都来帮忙,大家满脸的喜气总是时不时溢出来。子明很喜欢这种氛围。他以前在家时,祖父母和父亲都不太在意这些节日,且总是不在家,于是家里在姐姐出嫁后便只剩母亲和他,母亲素来不喜他的顽劣,每每看到他时,眼睛里总是不由地流露出厌恶不喜之色,渐渐懂事后的他便也不愿凑近母亲,故每在中秋之夜也只胡乱吃些月饼酒菜便带人骑马练拳去了。

他没想到今年的中秋节竟会是在这乡间小院里度过,且对制作月饼也是好奇,便挤在厨房看她们做月饼。

不想却被李举人一句“君子远庖厨”给请到客厅喝茶水去了,就连三丫也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

聊学问子明答不上,聊京城里的斗鸡溜狗也不合适,正在两人尴尬着无话可说时,做好的月饼及时救了场,大家移到院内赏月,李举人的踌躇满志,今年丰收的喜悦,天空明亮的圆月,大家放开了怀聊得热火朝天,笑声不绝于耳。

子明心中不由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只是胸无点墨表达不出,却也知道这是他至今度过的最美好的中秋,他也好笑自己一人爱打架的霸王竟也会有此感伤之时。

只是千里搭凉席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日子明主仆就要告辞离去。

这乡下人本就好客,况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自是生出了感情,兼着又是自家恩人,李举人一家很是不舍,殷切希望以后常来往,并送上若干纹银以表谢意。一路上是送了又送,反复叮咛回程时再来家里坐坐,直送到东洼河边树林旁的小径才罢。

这时一直默默跟着的二丫,自走到东洼河忽然一改满脸不舍神情变得有些恍惚,此时更是满脑恼怒地指着子明主仆道:“他们是骗子,是劫匪快捉了他们去”

李家人不由面面相觑,心道二丫中邪了罢

子明主仆二人互看一眼,大叫:“不好,快跑,这丫头想起来了”

等李家众人反应过来,已是一溜烟地窜出老远。

原来二丫的神志已是慢慢恢复,大部分事情已经想起来,刚才走过东洼河边树林时触景生情,竟是记起当日落水之事。

那是秋日午后,李二丫本要跟着王管家去田庄看看,走过东洼河后感到太阳灼热便改了主意要回家,因这里民风淳朴且离家也近,李二丫就打算自已走回去。

哪想刚经过河边小树林竟跳出两个匪徒来,也就是木子明两人就见他们走向前来动手抢李二丫的银镯子,二丫自是不肯,挣扎中就撞在树上差点闭了气,把那两人吓得住了手,二丫趁机跳起边叫救命边跌跌撞撞向外跑,慌乱中被个树跟拌了一下竟跌进河里,头一痛竟昏了过去人事不知。

知道真相后的众人各怀心思,小桃恨恨地说:“我一看他们就不是好东西”不过考虑到主家一直拿那两人当救命恩人,也不好过分表达自己的英明便住了嘴。

反倒是李举人说道:“看那木公子就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不知何故缺了银钱使用,才会行此荒唐之事,几日相处也可看出他并非大奸大恶之人,现送了他许多银两,想必再不会干那事体他的救命之恩我们还是要记在心间的”

若是木子明在此定会对李举人泪手相执,再道声:“知己难求”于是不知此番话的他看着包裹里的银子暗道侥幸,自去投奔亲戚不提。

二丫不服:“什么救命恩人若不是他,我哪会落入水中,害得我傻了那么长时间”

这是她耿耿于怀的,自已一下子傻了倒也罢了,竟会把仇人做恩人,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子明哥哥”,想想心中就憋屈,别再让她看到他,要不就要他好看。估计应该是没有这个机会的,那个人除非傻了,否则还怎么有脸出现在好面前。却不知世事难料,更何况是拿性命和脸皮相比的时候。

第四章 谎话连篇

第四章 谎话连篇

因为举人不必交赋税,李举人却也不好直接把这块利让于佃农,以免让别家地主不好做人。只说来年会多买些牛免费帮佃农们耕种以减轻他们的辛劳,即便如此,佃农们也是没口子地皆夸李举人是大善人,老天有眼来年必中状元。

李举人在一片称颂声再次将家里家外的事交与妻子老母,带着一个仆人去州学里做学问去了。

李举人每日苦读,老太太安享天伦,举人娘子操持家务,大丫躲在房中绣嫁妆,二丫基本已经好了,每日看护弟弟,孝敬长辈,偶尔也描个红扎个花倒也惬意。

如此秋去冬来,时光冉冉,转眼便到了新年。李家因李举人之故,过了个非常惬意的新年。

李举人以前只是在家中埋头苦读,所以进益不大。本县中虽有几个学问好的人,然总看不惯那几人的为人处事,认为他们违背孔孟之道,便是做得锦绣文章又如何只自今年元宵节后起身整发时竟发现头上已有几根白发,才幡然醒悟自已都已生华发况老母乎,中秀才时的情形早已不记得,如今乡试屡屡落榜,乡试三年一次自已又怎能任他蹉跎,乡试中举后才能会试,如若一中即发尚可,否则又是一个三年。既使中了进士不过是个八九品的小官,三年一评政绩,何时才能为母请敕。不免心中着急,竟有些饥不择食之感,主动去结交那些人。

谁知,那些人的学识竟是真的好,在一处学习切磋竟时时有茅塞顿开之感。今年就一下中了举人,如今又去州学学习,方知自已竟如井底之蛙。不过这倒是李举人的一味自谦了,因他学问还是好的,只是在应对科考上的技巧还略差些,现如今常与人切磋,帮着他向那处更是靠拢,故有事半功倍厚积薄发之效。

如今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对于明天春闱竟有些跃跃欲试。

同时也因自已这件事,好像对一些事物也隐隐看得开了。

他对二丫说道:“看人看事不要一味求全责备,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你只学他人优点,对他人缺点若你有便改,没有便罢,对这人缺点你若能劝其一二更好,不能也罢,切不可因人缺点更否定他”

二丫听了虚心说道:“这便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吧”

李举人欣慰笑道:“孺子可教也。那木子明乃是富贵之人,品性不坏,只是因银钱才做些错事,幸未酿成大祸,你也不必因自已那段时间的呆傻而介怀,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二丫这才放下心结笑了。

新年过后,倏忽就快到了二月,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李举人便动身前去京城赶考。

二丫不知为何总觉得父亲这次定会考中,她不知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就如她不知她为何总是有种曾忘掉了什么重要东西的感觉,这是在她落水前不曾有过的。

很快花开春暖,万物复苏,此时却有一队人正鲜衣怒马自京城而来。

这日,李二丫正带着三丫坐着一辆牛车慢慢自柳州城驶向平安镇。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驾车的王管家忙将牛车停在路旁给那队人马让路。然车尚未停妥,马队便已风驰而过,后面徒留一地黄土漫天。

不想三丫人小凡事都好奇,听到马蹄声忍不住掀了帘子就向外看去,二丫忙上前拉住弟弟张嘴正要劝他坐好,这时马队正好经过牛车,马蹄溅起的尘土顺着帘子砸进车中,二丫吃了一嘴的黄土,气得大骂这是哪家没长眼睛。

王管家笑着劝道:“快别生气啦,看着那些马皮毛锃亮光滑,咱柳州城只怕也找不出一匹来,且离着省城州府也远,应不是那富贵子弟出来游玩,看这快马加鞭的架势,估摸着是京里大人们的紧急要务吧”

二丫也就是发个牢骚,就是知道是谁,又能把人家怎么着,好在自家带着水,她下车好好漱了欶口,才往家赶去。

刚进平安镇就有人和王管家打招呼:“这是去城里走亲戚回来了,快回家看看吧,刚才宅上来了好些骑马的贵人,好像是京城那边来的”

二丫在车上纳闷,自家也没有京城的亲戚,爹爹一个多月前就去了京城赶考,估计这会虽是到了京城,可也还不过刚考完吧,报喜的应该来不那么早啊!

到了李宅门前,二丫帮着王管家先把三丫抱下来车后,自已也踩着凳子下了车。一下车,就看到门前拴着几匹高头大马,旁边站着几位身穿绵衣华服男子站在那里,可不正是路上遇见的那队人马

二丫拉着一脸好奇要去看马的三丫赶快走进门去,王管家的二儿子王栓一边向内院喊道:“二小姐和小少爷回来了”一边帮着自家老爹卸门赶车去了。

就有人跑出来得意地叫道:“二丫三丫,还认得我吗?”

二丫定睛一看,“骗子”二字差点出口,心想他那脸皮是城墙做得吗,竟青天白日地跑到她跟前来,而且就和他犯冲似的,每次见他都没好事,上次是落水,这次是吃了一嘴的黄土。

眼前之人正是木子明,然而比起去年来已是变了很多。却见他头戴束发金冠,穿靛青华服,脚蹬马靴,端得一位富贵佳公子。不过那张粗旷的脸还是如去年一样的黑,一张咧着笑的大嘴更显讨厌。

木子明眼中的二丫又是另一番景象。去年许是二丫整天在外被日头晒成个小黑丫头,况且彼此相处时日并算长,二丫那时又是个呆的,木子明也是心怀愧疚,哪会注意她的长相。今日却不同。二丫本身不丑,经过一个冬天人也变白了,俗话说一白庶百丑。因为走亲戚,此时二丫还特意穿着一身藕色粉绿绣竹叶梅花领褙子,下着雪青马面裙,越发显得娇俏甜美。

三丫却已嚷道:“我知道我知道,你就是二姐的救命恩人,也是那个坏人”

木子明的眼睛有点躲闪,神情也不自然起来,对着二丫讪讪笑道:“我不是坏人,那时是虎落平阳英雄气短,不得已而为之,那银子就当我借的好了,这不我来还了,只是李婶子不收。”

木子明既敢承认也算是敢作敢当之人,也不好太挤兑他,二丫便拂了拂身敷衍道:“木公子好”

举人娘子却已在内院叫道:“二丫三丫快请杨公子进屋里喝茶”

二丫疑道:“杨公子?”

木子明讪讪笑道:“我忘了说了,其实我姓杨”

二丫决定收回刚才对他敢作敢为的评价,又想起他刚刚害自已吃了一嘴土,简直就是自已命中的克星,一甩手拉着弟弟虎着脸就进了内院客厅。

木子明忙追上去小声说道:“别生气,我也是有苦衷的。不过我的名字是真的,不骗你”

二丫板着脸不理他,杨子明也急了,他长这么大谁敢给他脸子看,早就上去一阵拳打脚踢。只是这事毕竟先错在自己,且还有事求于李家,也不好太过了。只是心里到底不平,恨恨地说:“怪不得都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真真不假”

说完已是进了屋,打眼一看立时红了脸,嘿嘿傻笑自欺欺人地暗想道“她们都没听见”。

杨华有点恨铁不成钢地看着自家主子,你说你出去一趟中了什么邪,进门就把李家一家人都骂了进去。

可不是嘛,杨子明怎么着也挂着个救命恩人的名头,况且人家还是上门请罪来了,伸手不打笑脸人,面子还是要给的,男主人不在,李陈氏和举人娘子都在坐相陪,李大丫想着毕竟是自家妹子的恩人况且彼此也算是熟识,便主动过来打招呼。再加上刚进门的二丫和三丫,可不是一群女人加小人吗?

好在李家众人都知道虽说这救命恩人的水份很大,但杨子明本人也不算坏,所以也就一起装没听见一阵说笑混了过去,依然热情款待。当然这中间不包括二丫。

杨子明这次来是有目的的。

想他在京中欺男霸女,哦,只是欺男,因为女的在他眼中向来是麻烦的所在,动不动就哭哭啼啼或是伶牙俐齿咄咄逼人,忒是烦人,所以应是欺男打人无恶不做的京城霸王,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他爹,逮着他的错就能往死里打就跟不是他爹亲生的似的。

上次他爹回京前他就犯了个大错,担心害怕之下,带着小厮杨华骑马就往边关投奔他爷爷去了。富贵公子哪有银钱概念就是杨华也堪比普通人家的少爷,于是两人就只留了封信空着手跑出来了。

幸而杨华还有那么几两刚得的赏银,勉强支撑两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忍痛将马卖掉欲得些盘缠,偏又不懂得价,被人半骗半卖只得了些些银钱,且一开始太苦了些,这银子一到手就没个算计猛花了一气,于是刚走到柳州地界就没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一急了就想些馊主意,想来个劫富济贫。

二丫倒霉催的那天戴着个银镯子,大太阳底下闪闪发光,晃花了正在树林快饿扁了的杨子明二人,于是不幸被劫就成了必然的。

一番折腾下来,万幸无事。杨子明也拿了银子终于到了边关。纨绔子弟杨子明带着一个小厮身无分文地从京城跑到几千里之遥的边关,这成了京城人口中的一个传奇。杨子明当然要给个解释,开始还没走大摺就是把他抢劫的那段掐去只说救人那段。可是杨华就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了,你说你一个英明神武的爷,只是跳水里救出个小丫头片子,是不是太对不起爷的那万丈光辉形象?再说爷救人,没自已什么事啊,不行也得给他加戏,不能光当背景。

杨华一分析,主子杨子明也觉得是这么个事,可又想想自已仗着是将门之后,会几个招式,只在京城里打人,也没救过人,借着这件事也让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东西们看看爷的能耐,反正也没人对出去。

于是慢慢的就有点跑偏了,最后的版本是:在偏僻的小道上,有人被一群凶狠的强盗拦住,劫财后意欲杀人灭口,在这紧要关头,咱们英明神武杨子明小英雄如战神般骑着马出现了,把那些强盗打得是落花流水,解救了那个人。当然忠仆杨华也在旁协助主子打倒强盗。后在二人感化下,那群强盗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在他们绞尽脑汁编了这个故事后,别人都是对杨子明百般夸赞,转身却又在心里嗤道骗鬼呢吧以两人身无分文来看,既使变卖衣服马匹也是走不远的,那他们救人就只能是在刚出京的那几天,如此一来强盗就离天子脚下不远,这不明摆着近京的官员治理不善,恨得那些官员们牙痒痒:“哪里有强盗你给我指出来不指望你这素以拳头说话的小霸王,突然就舌灿莲花说动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得不说杨子明就是个傻子做出个这么不靠谱的傻事来。

第五章 心怀不轨

第五章 心怀不轨

于是杨子明老爹很生气,打架也就罢了,也算是条血性汉子,可说谎是万万不能轻饶的,尤其还是个漏洞百出的谎言。一时鸡飞狗跳就要开打,杨子明忙喊道要去找那个被救的人来做证,这才罢了。

杨子明用的是缓兵之计,因为再过几天老爹就要出京了,等他回来这事早就掀过去了。可他爹也不是好糊弄的,言明等他回来,若没个交待两罪合一要重罚。他没办法只好来李家想办法。

他在来的路上反复思量,让李家人去京里做证,自已还真没脸去做这种事,干脆让他们写封感谢的信把这事翻过去得了,大不了多给他们些银子就是了。

可看看现在这样子,他还真没脸开口说,反正老爹回来还有段时日,打定主意先住下来再徐徐图之。

看着杨子明吭吭哧哧地说着在京城住久了没趣味,于是想来这边散散心,可能要长住一段时间。今天先来拜访故人,一会就回城去找住处安顿下来。

举人娘子连忙道:“家里倒是有几间空房,上次你住过的房间一直也没再安排人,你要不嫌弃这段时间还是住那儿可好?”

杨子明假意推托了一下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下来,只留自已一人在此,其余人等包括杨华都回城中自寻住处去了。

举人娘子留下他在家住,一方面是乡下人朴实好客,对“恩人”总不好太冷淡;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李举人去京城科考,若是不中则罢了,若是老天庇佑中了进士,杨子明家在京城,现在结个善缘,将来总不会有错的。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举人娘子的想法还真是蛮对的。

于是双方都有意重新结好,只一天就又仿佛回到二丫养病时的情形,或者说更为友好。李陈氏、举人娘子和李大丫呼他为“子明”,杨子明则称李陈氏为“老太太”、称举人娘子为“李婶婶”、称大丫为“大丫姐姐”、二丫为“二丫妹妹”、三丫为“三丫弟弟”;二丫三丫皆喊他为“子明哥哥”。只是二丫咬牙切齿地那声“子明哥哥”,着实惊得杨子明心头一跳。

杨子明心里直嘀咕爷的姐姐在皇城里坐着呢,小爷我为了那封感谢信还真是能屈能伸啊。

杨子明本打算请李举人写封感谢信的,后来一想,李举人是个比较迂腐的读书人,请他编瞎话估计是行不通的,再者他也不在家;至于老太太,让个有年龄的长者为自已圆谎太不地道;李婶婶倒是挺和气,可惜很多字是识得不会写,难道要自己写好让她抄,可毕竟是长辈总是不好。最后想来想去,还是李二丫来做这件事比较好。一来她是不折不扣的当事人,二来她倒是粗通文墨,如此一想便定下就是她了。

于是杨子明便时时在二丫后头献殷勤,这也是他将杨华赶走的原因,对个小姑娘作小伏低太丢人了。二丫不像大丫是个温柔的,兼着曾被他抢过,后又在姓名上做假,印象便不太好,故对着杨子明的讨好不置可否。

不过二丫倒是也觉得,这几日杨子明实在是中了邪地怪。比如因家里统共就没几个下人,所以起床后都是自已打了水来洗漱,可通常二丫起来后,一打开房门就看到杨子明候在院里打拳,当发现是她后,立马把水打来给她送过来;吃饭时,除了礼节性地对祖母和娘表示一下外,非常体贴地关心她吃什么,并表示吃这个好喝那个妙的,差点让她以为自已是在外做客,而他杨子明则是主人;她帮母亲做饭,杨子明也往那凑和着给她打下手;甚至她绣花,杨子明也在一旁候着看有他能帮着做的没有。

她可不认为这些是祖母她们想得杨子明是心中愧疚,那事过去已经多半年了,自已又没什么事了,他也不像是那什么老好人,会愧疚或者说会愧疚这么长时间。俗语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总之没什么好事,更是时时处处防备着他。

若杨子明知道他劳苦一场的结果是如此地南辕北辙,不知会做何感想?

倒是乐坏了三丫。他对很远很大的京城非常好奇,上次见子明哥哥不太熟不大敢搭理他,这次就是熟人了。于是老缠着他给自已讲京城是什么样的,如果平安镇加上柳州县城会不会比京城只小那么一点点等等。

杨子明现正使得是怀柔策略,且三丫是李家的宝贝疙瘩,二丫对三丫尤其疼爱,所以他使尽浑身解数来讨这位小祖宗的欢心。给他讲京城的事儿、教他打拳,甚至甚至为了逗他开心,竟让他骑在自已脖子上玩。李家长辈自然不能如此待客,便呵斥三丫不许如此。二丫却不吭声,只看着杨子明冷笑,而在杨子明眼中那就是二丫高兴的标志,只好打掉牙齿往肚子咽,笑道没关系三丫还小再说自已也喜欢逗他玩。

举人娘子连连感叹京城的人比咱这乡下人还淳朴,看来以往关于京城狗眼看人的传闻都是道听途说不真实,对于京城更是向往。

大丫则抿着嘴儿笑:妹妹真是长大了,魅力还蛮大的,连这京城公子哥都甘心为她做到这一步。这不怪她,因为她未婚夫婿冯长富为了讨好三丫就曾干过这种事。

二丫则不由皱眉道:他到底所求为何呢?自来无外乎财色,自家的家底是不少,但还不至于多成会让人如此的地步,那不是财就是色喽,姐姐固然很美,她可不认为能比得上京城里那些名门闺秀,况且又已订了亲,要说看上自已,啊呸呸,那才是见了鬼呢,至于爹爹科考如何尚不知,就是个状元也不至于让他如此啊。不行,得找个机会探探

三丫很开心,真是太好了,自从子明哥哥来了,自已去哪里基本上就不用走的了,告诉子明哥哥一声,不是他的马驮着自己,就是子明哥哥驮着自己,京城里的世家公子们应该就是这样子的吧,子明哥哥以后就长住我们家陪我玩吧

老太太和举人娘子看着杨子明的情形也开始坐不住了。终于在某一天的早饭时间,举人娘子旁敲侧击地表明这镇子里不兴京城的纳妾那套,且不说把个女儿卖去做妾能让一家人抬不起头,就自家这个条件,恨不能再买几个人来给女儿们使唤,只是现在人人都安居乐业实在不好找人,就现在家里的小桃还是雇佣的呢

杨子明一口汤差点从鼻子里呛出来,不由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了,对着二丫献殷勤也好几天了,得试着提提看看效果如何才好。

杨子明正在默默想着心事,三丫却走过来道:“子明哥哥,今天是平安镇的集市,你去不去?可好玩了,人特别的多,还有好多好吃的。”

杨子明想爷难道没见过人多的场面吧,你这么特特跑来告诉我,不会是让我驮着你去吧?

如他所愿,二丫已经接过话来:“这平安镇逢一和十才有集市,人很多,子明哥哥可得好生看着点三丫,小心拐子”

杨子明很无奈地把三丫背起来向外走去,走到门口才发现二丫也要去集市。不由惊道:“怎么你也去?”

二丫很惊奇地看着他:“我去集市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杨子明道:“你一个未出阁的大姑娘不是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呆在家中绣花吗?你竟还跑去集市,如此不守妇道将来怎么嫁得出去?”

二丫在心里翻了个白眼不理他,自管自地走出去了。

杨子明又说道:“怪不得我总觉得哪里不对,现在终于想起来了,你说你一个大姑娘没事往外跑什么,要不然我也不会遇到你,不也就没有后面的那些事了吗?”

二丫听了气极反笑:“你劫道却成了我的错了难不成我不出去你就不劫了不成?你有银钱回家吗?再者若不是我出门,你得劫多少个银镯子才凑够盘缠?”

杨子明哑口无言。

一时到了集市,那集市平时不过是条宽阔的街道罢了,今天路两边却是摆满了摊位,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杨子明第一次看到这种集市,很是新奇。

三丫指挥着杨子明一家家的逛。因是三月份,且农人较多,卖瓜菜的不是太多,倒是卖农具的不少,还有卖家具的。三丫又在卖泥人的跟前细细看了看,杨子明便大方地表示三丫喜欢什么他帮他买,三丫很高兴指着几个要买,杨子明掏出一块碎银来递上去,哪想那摊主很是惊慌地说找不开银钱。

二丫在一旁暗暗叹气,真是个不知世事的公子哥,这摊主一天统共能挣几个铜钱,然后递上一枚铜钱,拿了三个泥人。

之后,又买了些小吃零食,当然是二丫付的钱,杨子明的那块银子到底没花出去。

三人正走着呢,忽有个人一把扯住二丫道:“这位姐儿好面相,说不得将来还是诰命夫人的命来,来,来,让我好好给你算一算”

第六章 三丫挨训

第六章 三丫挨训

二丫站住一看,不由笑骂道:“原来是许半仙啊怎么城里混不下去,来平安镇招摇撞骗来了以前也不见你说我是夫人命哪”

许半仙一惊,瞪圆了眼睛:“你认得我?”

二丫懒得理他,拉着杨子明就走了。

许半仙连连喊道:“你这一走只怕就与夫人命无缘了,得让我为你增运才好旁边的那位公子,也是贵命只可惜命有劫难”

杨子明听了那算命之人说二丫是诰命夫人的格相,便细看了她一眼,才发觉得她长得真得很好看,目如点漆,顾盼间神采飞扬,比起京城里的一些大家闺秀来也不逊色,当然性格再温柔着就更像大家闺秀了。又想到她父亲说不得以后要做官,她嫁为夫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且他又是第一次见算卦的,便想劝二丫让那许半仙算上一算。

二丫嗤笑:“他们也就是那一套,见人就说什么命好,但最近却有一劫,得花几个钱让他破解不过是骗人些钱财罢了”

果然见留不住他们,那算命先生就又扯了个人说起那套话来。

二丫之所以如此不待见那个许半仙,却也有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缘故。

当年还是秀才的李举人某一日见到正是豆蔻年华的举人娘子王家姑娘。不知怎地就看顺了眼,便要母亲去求娶。可秀才母亲当时却不喜欢那王家姑娘,就觉得她太过于英气,又识不得几个字,怎配得上自家的秀才儿了。便问卦于许半仙,许半仙一占卜,道此乃是天作之合,且王家姑娘多子多福,旺子旺夫。李陈氏见儿子心悦且那姑娘命相又是如此的好,便找了媒人上门求亲。

而那王家姑娘也不想自己竟得了位秀才的青眼,很是忐忑不安,也找了许半仙问卦。许半仙故弄玄虚了一阵后,说对方最迟五年就能中举,将来做官封妻萌子,前途光明。于是王家姑娘这才安心答应下来。

谁知,李王氏进门后,三年后才生个丫头,李陈氏自是不喜,就给取了个大丫的名字,之后又过了三年才又生了二丫,然后巴巴盼了八年才又生出了个儿子。李陈氏倒有个好处,不似那无知之人去锉磨媳妇,只是恨死了许半仙。每每看到他,就对大丫她们说这人算不准就是个骗人的。

另一厢,李王氏进门生儿育女盼了一年又一年,秀才还是秀才,虽然嫁进来近二十年后终于中了举人。李王氏对丈夫中不中举其实倒不是太在乎,只要家人安乐夫妻恩爱就行,只是觉得许半仙说话不靠谱,偶尔看到他也会教育一下儿女。

所以二丫姐弟三人对许半仙都有些抵触。

其实许半仙在这事上也觉得自己冤,都夸李秀才是个神童,十四就中秀才,再加上他父亲当年也是进士,那他也算是家学渊博天赋异禀,又给了他两次考举的缓冲时间,怎么会考不上呢?王家姑娘的亲娘那可是生了三个儿子的,女儿也差不到哪儿吧,哪知就看走了眼,砸了招牌,许半仙悔之不已。

正逛着又忽听着有人喊二丫的名字,二丫忙循声望去,还是三丫坐得高看得远,一眼就看到原来是姐夫冯长富。

原来冯家开着绸布店,趁着今日集市便带着伙计拉着一些普通的布匹来卖。

二丫把杨子明介绍给姐夫冯长富。杨子明早在李宅远远见过他一面,这冯长富大约十六七岁,可能是做生意的缘故,看去总是一幅笑眯眯的样子。

冯长富又逗着三丫说笑,递给他一盒点心,让他去后面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