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丫稍歇了歇,就见几个比较熟络的小姐妹正招手,因想到姐夫要看顾生意,便反复叮嘱杨子明帮她好好看着三丫,她去去就来。

刚走到那几个小姐妹跟前,就被她们给围住,一个个地也不说话,只是挤着眼儿吃吃地笑。二丫不由笑道:“几天不见,你们难不成一个个害了眼病都中了邪?”

气得一个小姐妹直掐她,二丫忙躲闪着叫道:“小红你快住手,把我叫过来也不说话,笑得寒碜人,可不是中邪了吗?”

她们中素来稳重的秋儿忙拉了小红道:“快别闹了,小心撞了人。”又对着二丫问道:“最近好长时间也没见你了,都忙些什么?还真成了不出二门的千金小姐了。”

二丫理了理衣服说道:“前段时间我爹去京城前前后后的忙地也没心情出来,这几天,呶”二丫对着杨子明扬了扬下巴道:“家里又来了客人,也不得闲。”

小红听到这儿一脸神秘地问道:“他到底是什么人啊,听说好像是京城来的?”

二丫道:“据他说是呢”

小红冲着二丫眨眼道:“去年就是他救的你吧,听人说京城里的人特别注重礼节,落水的姑娘被人救起就是坏了名节,只能嫁给救她的人,他该不是来娶你的吧”

在大家的哄笑声中,二丫气得要打小红,偏这时杨子明正远远地看着二丫咧了咧嘴,大家更是笑得欢。

秋儿忙拉住二丫道:“就是开个玩笑,可别真恼了大家只是从没见过京城里来的人,觉得新奇而已”

二丫嘟囔道:“看在秋儿姐的面上,我不和你一般见识。”想了想又解释道:“去年我才多大,哪里就讲究起这个来”

小红却指着站在一边抿嘴笑的粉衣姑娘道:“二丫你也是大姑娘了,你看春儿还比你小一岁呢,她上个月就订了亲,明年这时候就要做新娘子呢”

春儿在一旁红了脸低着头不说话。

二丫吃惊地道:“真的?我这段时间一直没空出来竟是不知,真是要恭喜妹妹了啦,只是怎地这么快啊”

其实一般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订婚也属平常,只是一般为表示女儿金贵,都会多留几年,在男家几次商讨婚期后才出嫁的。

春儿害羞地如蚊子般小声道:“是我姑姑村上的,以前也见过几面的,他**过世的早,家里没个女人操持”

小红已接了话:“二丫,你爹现在是举人,说不定今年就能在京城做官呢,到时你也是官家小姐了,我看那人两次三番地来,长得也好看,说不定你们真是有缘呢”

二丫撇撇嘴:“他长得可不好看,也就是衣裳比别人家的好。嫁到高门大户有什么好,规矩忒多。再说今年姐姐就要嫁了,三丫还小,我怎么也得过几年才找人家,况且我才十三岁呢”

小红吃惊地摇着二丫:“好你个二丫,什么嫁不嫁的,你也不害臊”

二丫也纳闷,以前对自已嫁娶之事,别说自己张口说,就是听家人说起都害羞地躲起来,可现在自己竟是毫无障碍地脱口就能说出,真是奇了怪

二丫挂念着弟弟便随她们说笑一会,约好下次集市再好好聊,然后就自各散开了。

而那边,杨子明看那些伙计们卖布很是有趣。总是有人来问价,往往十人问价会有五六人留下看布,其后会有三四人在那里讨价还价,最后只一二人掏钱买,而且还要店家搭个布头什么的,更奇得是布竟是按尺来卖。却不知那此伙计们和看傻子似地看着杨子明。

就在这时,杨子明忽然听到三丫的哭泣声,不由一惊忙跑去找寻三丫。

就见布摊后面,三丫正坐在地上哭,另外还有两个孩子正一身的泥巴站在一边。冯长富帮那两个孩子拍去身上的土,还送了点心给他们。杨子明一看忙道:“他们刚才是不是在打架,三丫伤着了没?他们反了,竟敢欺负三丫”

冯长富忙摆手道:“没事没事了”然后又客气地送那两个孩子离去。

等人走远了才又走到三丫跟前蹲下问道:“别哭了,你好好想想今天这事你做得对吗?”

三丫不理他,走到杨子明跟前说道:“子明哥哥,我们不理姐夫,他是坏人”

冯长富摇头点着三丫笑道:“看你这孩子你说我说错你了吗?”

然后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杨子明。

原来三丫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点心,由想引来两个孩子。看他们眼巴巴地看着自已吃,三丫很得意。后来那两个孩子就想用自己的东西换点心吃,可没一件能打动三丫的,于是三丫就想了一个主意让他们学小狗叫,谁学得像就给谁吃。冯长富在旁边只隐隐约约听了些,以为只是小孩子的恶作剧,便也不在意。谁知后来竟要那两个孩子打架,谁赢了就给谁。后来有一个孩子打赢了,那个输的孩子没点心吃就哭了起来。冯长富正好过来,问清事由,要三丫将点心给那两个孩子吃,三丫不肯就哭了。

杨子明觉得点心是三丫自己怕,规则又定下来,三丫有什么错?

冯长富看向杨子明道:“是没错,但你要想想三丫才多大,竟想出这种主意,叫人学狗叫,看着是小孩子的玩笑,却也不能坐视不管,否则大了还这样欺负人只怕会吃亏。后来竟是隐隐叫人相残,从中取乐,若是长大后还是如此只拍是个祸端将来吃亏的还是他自已。”

杨子明不以为然:“他还小,等长大了他自已就知道事非曲直的。”

冯长富笑笑:“你说得也有道理,只是我今日发现了,总要纠正他,免得他长大后就不好改了”

杨子明听了心中一动若有所思,笑道:“你那么说他,小心他告状给大丫姐姐”

冯长富却道:“他不告状,我也得说给家里人,一是他哭红了眼总得有缘故,二来却是让家人注意他这方面的教管。”

这时二丫却来了,听了这么一耳朵做问道:“谁哭红了眼?是我们三丫吗?”

三丫一听犹如来了救星,跑去告状:“二姐,刚才姐夫不帮我,事后还教训我,我们去告诉姐姐去”

第七章 不辞而别

第七章 不辞而别

冯长富忙把事情始末告诉二丫。二丫听了虽然心疼三丫,但在这事上三丫做得的确过了点,若是再大上几岁的人再做出这事来,俨然是戏文里的只知戏耍他人醉生梦死的纨绔了

于是二丫问三丫:“若别人拿着好吃的东西,你也想吃,你会如何做?是让姐姐买给你吃,还是去求着那人给你?”

三丫想了想答:“我会让姐姐买给我”

二丫点头赞道:“对,我们不要去眼巴巴地求人施舍,让人羞耻。所以那两人求你便是他们不对”看到三丫高兴地笑起来,便又道:“但你后来可以给他们也可以不给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学狗叫,更不能唆使他二人打架。你现在还小好多事不懂,但你要记住这些是不对的,你以后不能再这么做”

三丫大声说道:“二姐,我知道了。”

二丫又对杨子明说道:“现在他出了什么事我们还能帮着他殿后,若我们不在了谁又能帮他,只有教给他哪些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别以为只是给他撑腰就是对他好”

二丫虽然感激杨子明真心疼爱弟弟,但也气他不分青红皂白就要上前打人,故特意说给他听。

却不知杨子明听了,犹如脑中闪过一声霹雳,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

冯长富却有些意外地看向二丫,隐隐觉得二丫好像哪里变了却又说不上来,或许是又长大一岁的缘故吧

这时三丫觉得有些累了便吵着要回家,冯长富也要上门拜访,便交代了伙计几句,背起三丫就要走。

二丫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假说还有东西未买,眼睛却又看了一眼杨子明。

冯长富想了想,便让杨子明陪二丫去买东西,自已则带着三丫去了,又叫了个伙计拿着礼物来到李宅。

二丫带着杨子明走到集市一处稍偏僻的地方,想起刚才小姐妹说得话,又想到今日连着两次被人拿姻缘说事,不由没好气地盯着杨子明说道:“明人不说暗话,你这次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事?”

杨子明猛地叫二丫说破心事,不免有些扭捏,又想这也算是个好时机,吞吞吐吐地说出想让二丫写封感谢的信。

二丫听了以后,心里的石头终是落了地,又觉好笑:“君子云施恩不望报,你这倒好还要大张旗鼓地到处宣告”

杨子明不由破罐破摔道:“我觉得我自小也没做什么坏事,可人人都说我是恶人,好容易做回好事,也算是转转运,以后就成好人了你也帮帮我,好歹我也救过你不是?”

二丫看着他的无赖样,越发不喜,面上却笑道:“帮你倒是没什么问题,只是这救命之恩,我倒是不明白了。”

杨子明不由脸一红:“那件事我也不说功过相抵的话,那是我错了。这件事你若帮了我,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二丫听了心道:你倒算识抬举,只是恶心了我这么长时间,哪能就这么便宜了你

二丫又道:“那我们家助你的银两又算什么?”

杨子明咬牙道:“相助之恩永难忘你若帮了我这次,我不仅原价奉还,还会重金相谢”

二丫点头道:“这倒不必,只是我不解你何不在京城花钱找个人演场戏不就行了吗,何苦巴巴跑来找我?”

杨子明一想也对啊,自已怎么就没想到,不过转眼又一想,忙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那人万一不可靠,再对出来了可就不妙了,我还是相信你”

二丫知道躲不过去,且他老留在自己家里也不是个事,还不知镇子上的人能说出什么不好的话来,便答应道:“你都这么说了,那我便答应你。”

杨子明大喜:“真的?”又低着头扯扯二丫道:“还有一点,你能不能写是在野外树林中遇到强盗被劫了财,千钧一发之际我骑马而来,救你于水火之中”

这都是来时,杨子明和几个心腹商量好的,杨子明有点沾沾自喜,自已还是有几分文才的,竟编了那么好的故事。

二丫低头想了一下心中暗恨,对着杨子明假笑道:“好啊,那我就说我一个大姑娘家的不好好在家,只找野外树林子钻,然后就遇到一伙强盗,不光抢了钱财还要杀人,这时你出现救了我,你说好不好?”

杨子明一听正合心意,忙道:“好啊”却看见二丫已是面沉如水,正冷冷地瞧着他。这才反应过来,如此一来,那二丫真是没什么名声了再不要想嫁人啦,只怕早被世人的唾沫给淹死了,不由暗恨都是那几个蠢才出的馊主意,看爷回去不抽他们

杨子明低声求道:“要不就写你落水,我救你上来,反正这也算是事实。”

二丫冷笑道:“那你是想娶我为正妻吗?我还看不上你呢”

杨子明不由跳道:“你怎么一点也不知羞,什么娶啊嫁的。老太太不是说乡下不讲究这个的。”

二丫哂道:“乡下是不讲,可你这是要拿到京城去讲的,等你想好了再找我写吧。”

杨子明垂下脑袋,灵光一闪道:“要不就写三丫掉水里了,我…”

“啪”地一声,杨子明的脸上结结实实的挨了一巴掌,后句话也就堵了回去。

杨子明不由怒道:“你竟敢打小爷我,你凭什么?爷我从小到大还没人敢动我一指头呢”

二丫恶狠狠地瞪着杨子明:“你怎么不说你母亲掉水里,你要是在这儿待得不耐烦,就给我滚,说起来我们家可不欠你什么,还要诅咒人,别给脸不要脸”

二丫说完气呼呼地转头就回家了。等到了家,三丫看到二姐回来,忙神秘兮兮地拉着她躲到一边,央求道:“二姐,你别把今天的事儿说给娘听,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那么做了”说着又眼巴巴地看着手里攥着的糖,一横心闭着眼递给姐姐说:“你不说,我就把我最喜欢吃的糖送给你。”

二丫看着弟弟差点眼泪就出来了,这么可爱的弟弟竟被那人如此的诅咒,更是恨得再打他**掌,又想这是什么事啊,害自己落水还当他真成了恩人啦,得给祖母她们说说,打出去算了。又看了可怜兮兮地弟弟,安慰道:“好,我不会说的,但你以后也不许再那么做了,知道吗,糖你就自己留着吃吧”

三丫一听二姐不会说出来,而且糖还是自己的,便高兴地连声应了。

吃饭时,老太太命人去请杨子明,就见王婆子惊慌地回道:没找着人。后又发现他的行李和马也都不在,显见得是不辞而别了。老太太把最后见过他的二丫叫来问话,二丫心里嘀咕到这人还真是不懂规矩,走了也不打声招呼,还说还银子呢。很明显地在二丫这里肯定也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想来这些大户人家的子弟恣意妄为惯了的,况且自家一直是礼数周到不曾怠慢了他,老太太便也丢开手去。

老太太和举人娘子陪着准女婿冯长富用饭,大丫也就出来打个照面,便又害羞地躲回房去,用饭也是在闺房,二丫便拿了些饭菜去陪她。

两人用罢饭,坐在床边闲话。

大丫便审起二丫来:“说吧,是不是你把他给赶走了?”

二丫也知道瞒不过姐姐,便笑道:“他是谁,谁是他?难不成是姐夫吗,我可不敢赶他走,要不姐姐还不得撕了我?”

大丫气得直道:“你真是长本事了竟打趣起我来。你不知道我问得什么吗?”

二丫只好把事情经过说了,又呐呐地说:“当时听他说三丫,就心里一急给了他一巴掌,现在想想我也有点太冲动,他也就是那么一说,倒不是真的起什么坏心眼,可当时心里气得没管住自己。”

大丫点了她一指笑道:“越大越没规矩了,竟打起人来,幸亏他没和你计较,也不知什么人才降得住你他这一去估计再也不回来了,这事就算过去了,以后做事别再鲁莽了”

况且自家不过一个乡村小财主,就是爹能做个官,到底根基薄,勉强高攀到那大户里反而不美,只当妹妹与那杨子明无缘,再想那杨子明一看也是个火爆没算计的,还真不是妹妹良配,故也不再提他。

杨子明一走,老太太的心也放了下来。

原来老太太毕竟年长见过世面,那杨子明虽说长得不是那俊俏的少年郞,可毕竟是大地方的富贵人家出来的子弟,那面貌气质可不是这镇子上的后生可比拟的,且不说他占着个恩人之名不好赶他走,况她心里也有举人娘子一样的私心,便是要好好结交。

谁知杨子明一味地对着二丫献殷勤,倒让人生疑,更怕二丫也被他迷惑住,真个生出不该有的情思出来,可就是害了她,偏只能在心里急,不好说出来,就怕反提醒了本没往这上头想的二丫,如今如此走了倒也是好事。

这些二丫自是不知,只觉得让人讨厌的杨子明走了以后,是天也蓝了,花也开了,心情轻松许多。又想着姐姐今年就要嫁了,就带着三丫越发的粘着姐姐。

第八章 满意而归

第八章 满意而归

谁知,第二天一脸死灰的杨华竟上了门,只求单独和二丫说几句话。

二丫便和杨华来到客房,也不让他,只管自已坐正了,讥讽道:“怎么你家主子这是车轮大战啊,那也不能让我拿着自己的名声造假啊。”

杨华却猛地跪倒下来,对着二丫说道:“二小姐,二姑奶奶,你就当可怜可怜我这条贱命吧,救我一救”

二丫一个小姑娘哪见过这架势,忙站起身来说道:“你快起来,那个混蛋又是怎么啦?”

杨华却不起来,只是不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这前因后果。

上次杨子明之所以跑出来,是因为打了一位贵人娘娘。

原来,杨子明本是去宫中看望姐姐,哪知竟无意中听到有位妃嫔在那磨牙,说他姐姐美貌贤淑而他却貌丑心狠,也不知谁是抱养的。杨子明怒从心起,走上前去就打了她一拳。这还了得,这不是等于打了皇上的脸面倒是皇上是位明君,说是那妃嫔不该犯了口舌,不但不追究杨子明,还将那妃嫔降了位又遣人去教她规矩。

这事也就过去了,偏杨子明老爹杨将军认为儿子如此下去,只怕会给家族招惹祸端,且也要给上面的人有个交待,便要拿住打死他。故杨子明才不管不顾地跑了出来。

本来是想借着救人的事儿,来个将功补过,可偏偏杨将军不相信,于是杨子明便想让二丫写封信算个证据,哪想昨天杨子明一脸怒气地要回转京城,杨华拼着被揍才拖延一天,今天一早瞅了个空跑来找二丫。

杨华求道:“姑奶奶一切错在爷,只要是这么空着手回了京,二罪合一爷还不得打死啊,您就行行好,救救爷吧”

二丫气道:“你们爷倒真是胆大包天,连宫里娘娘都打,听说宫里娘娘那可是天上凤凰有神灵护体,要我说打死也好,省得带累家人”

杨华一听,哭得更甚:“不光爷会被打死,我们这些身边侍候的因没照顾好爷,也会被打死的,姑奶奶您就可怜可怜我吧,我上有八十老母,下不嗷嗷待哺的小儿,我这一去了,她们可怎么活啊好歹相识一场,您不能见死不救啊”

二丫一惊:“看你也不过十五六岁,母亲竟已是八十,连儿子都有了”

杨华忙道:“我是老来子,我娘就我这么一个儿子,早早成了亲,好继承香火可要是我死了,我娘那么大年纪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可怎么受得了啊”

二丫看着一个大男人跪在自己脚下哭得泪人一般,在埋怨杨子明的同时,也不由得心软,忙道:“好了好了,你快别哭了,我答应你就是了”说着忙逃出房去找家人商量去了。

如果这时二丫杀个回马枪就会发现杨华抬起头,虽是满脸泪痕却一脸的得逞。

听到二丫说了事情始末,一家人神情各异。

大丫心最软,说道:“妹妹,看着他们也怪可怜地,写封信也行,只是按他说的写终是有些不妥”

杨子明虽然可恶,可也不至于到要被打死的地步,再想想杨华的可怜相,二丫便点了点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反正是给他家长辈看的,不如就据实写,只掩了前面抢东西那处”

老太太却觉得不妥,虽乡下不大讲究那些繁文缛节,然这事一旦落在纸上留下证据,终是不好,且最好不是二丫的笔迹。

最后议定,就说二丫坐车出门时,有马惊了眼看撞了上来,幸杨子明此时冲上来降服了那马,如此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只好送银两若干,另修书一封以彰其高义。反正那边只是要个救人的证据,举人不在家,也不好让外人知晓,最终还是二丫提笔。却不知因了这封信,杨子明更是被打得厉害,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临走时,杨华又把当时李家赠的银两拿出来还上,李家人自是不要的,只是杨华哭道:“若是我拿了回去,爷要打死我的”

老太太却想闹到个地步,估计以后也不会来往了,如此互不牵扯也好,便收了银子。

二丫到底是没忍住劝杨华道:“认识时间虽不长,却也知你不是坏人,经此一回也是个教训,回去后赶紧另找个差事远远离了才好”

杨华自是满口应承,心中却道:怎么可能跟着爷多威风,尤其是看那些个软趴趴地世家公子对自己毕恭毕敬地,那个心里别提多美了

打发了杨华,二丫终是松了口气。

那边杨华回去后将信呈给了杨子明。杨子明大喜,却也很是懊恼了一番:自己在李家住了好几日二丫死活不写,杨华一去就写了,自己怎么就差到这种地步了又不好意思问杨华是怎么做到的,毕竟昨天自己生气要走,杨华死命拦着,自己还抽了他几鞭子。

想想昨天被个乡下丫头打了,那是件多么憋屈的事,搁在以前早就上去开打了,管他男女,更不会多余地问清原由。只是面对二丫,他始终心中有愧,怎么也没办法下手,又不想留下继续受气,只好一股火地骑马回了城。真是个小气的丫头,不过就是说说而已,又不是真的,值当得生那么大气吗。不过,好象如果有人红口白牙地乱说自己家的人发生不幸,估计早被打个半死,这么一想,那丫头倒也没那么可恶

杨子明本让杨华把当然李家给的银子还回去,权当是借的,没想到不仅银子还回去了,还拿回了信,只是自已当时说要拿银子相谢的,便想让杨华再一趟。

杨华不由叫苦道:“我的爷啊,那些银子还是我哭了才收的,要是再送去不得拿我的命去送啊再说将军也该回来了,咱们还是回去交差吧”

杨子明想想道:“那就暂且就样吧,等以后有时间再给她们吧”

杨华吃惊是看着爷:还以为把银子还了又拿了信,以后就再不会见,竟然还有以后?您被那丫头打上瘾了吗?

反正信已拿到,杨子明也不多做停留,带着人满意而归,浑不知凶险将至。

这事一了,地里的活也就来了眼看就到了春收的时节。李家是这镇上第一大户,共有田地五百亩。虽大多佃给了佃农去耕种,但事关口粮大计,马虎不得。李家也不是完全当甩手掌柜,王管家会隔段时间就带几个家人下去督促查看,赶上农忙尤其是收割庄稼时,还会亲自上阵,丝毫不敢松懈。

二丫她们姐弟当然不去理会那些,虽不能与城里大户人家的闺阁小姐比,倒也雇着丫头婆子侍候着,也是镇子里众姑娘羡慕的对象。以前小的时候她们也会去转转,只是今年大丫就要嫁到城里去了,晒得太黑了面上不好看,二丫倒是喜欢稼樯,爱在地里疯跑,后院空地还曾亲手栽种了些菜蔬,只是毕竟一天天大了,又到了说亲事的年岁,不好再往外跑,去年落水之事更是吓坏了家人,越发的连出个门都不能了。

二丫这日正在房中坐着发闷,明明是只是个大些的庄户人家,偏拿她姐妹当小姐养,也不能随意跑出去找那些小姐妹们一起玩,以往还能去地里帮着干些活计,都是杨子明惹出的事越想越恨杨子明,只觉得那一巴掌打得轻。却不知被恨的杨子明此时正可怜兮兮地趴在床上养伤呢。

忽然外面一阵叫嚷声,二丫赶忙跑出去看。竟是县里的差人来报喜信的:李举人中了进士不亚于一阵响雷炸晕了李家众人。

李举人考中举人已是意外之喜,哪还敢奢望中进士这次去京城应考不过是走走过场历练历练而已,没想到竟会有此福气李老太太不由欣慰地流下眼泪,举人娘子更是泣不成声,大丫不敢相信地直揪着帕子。

唯有二丫,却觉得自己好像就如看皮影戏般是个局外人,实不能形容心中的感觉,就好像这一切自己都曾经经历过一般。

幸好王家舅老爷也一并跟着来了,便拿话劝着她们,又拿赏钱给差人。差人又传话道:知县大人本欲亲自来道贺,只是李家皆是老弱妇孺,不好前来,故先送了贺礼,等李进士衣锦还乡时再来叨扰,不过明日知县夫人会亲来看望李太夫人。

第二天,不但知县夫人来了,就是城中其他有头脸的太太奶奶也都来攀交情。大家都夸李进士文采斐然,李太夫人以后就是太儒人了,李夫人好福气,大丫二丫教养得好,美貌端庄,尤其是二丫,以后就是官家小姐了,正是一家有女百家求,福气大着呢,三丫聪明伶俐将来只怕又是一位进士老爷了姐弟三人被夸得脸儿红红的。

不过因老爷还没授官,为了稳妥举人娘子不敢称夫人,还是让人叫举人娘子,等老爷真当了官再改口也不迟。

如此闹轰轰好几天才消停下来。

又过了半个多月,当时陪同李举人一同进京的家人即王管家的大儿子王桐回来了。

第九章 老爷授官

第九章 老爷授官

一家人忙将他团团围住,问起李举人的事情来。

王桐忙回道:老爷已经中了进士,现正在京中等着授官。因没什么门路可走,估计得最后等别人挑剩下了,因怕家人担心,便让王桐先回来说一声,老爷自已先在京城侯着。

回完话,他又将老爷的书信拿出来。

信中无非是些报平安的话儿,又讲些京中的琐事并选官的事儿,与王桐所说也差不哪儿去。

举人娘子却很担心,万一挑到最后没了官怎么办?

王桐忙安慰道:老爷说一个九品京官应是跑不了的,再不济也能得个从九品的官儿。等授了官就接家人去京里享福去。

大家听了都开心地笑了,好像已看到老爷穿着官服衣锦还乡来接她们进京享福了。

二丫听到这里心头一跳,不知为何心里对进京一事隐隐有些抵触,就觉得若是进京总会发生不好的事,她想可能是因为讨厌京城里的杨子明的原因吧。

举人娘子又打点衣物银两让王桐带去京城。在京城那个繁华地方,没钱可真是寸步难行,虽说只是老爷和王桐二人在京城花销倒不是很大,可授个好点的官总要打点一下吧,具体该带多少银子,举人娘子还真是拿不准。想着婆婆毕竟在京城住过,便去找她拿主意。

可老太太在京城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早就物是人非了。王桐却道:老爷说了让家人不必为银子费心,他也不去打点什么,能得什么官就做什么官。

虽是如此说,这官还不知得等多长时间,在京中总得花费些,等真的成了京官,家里人过去了,只怕花费更高。一个区区九品官能有多少俸禄,只怕还是吃老底。

举人娘子是越想想愁,家里现在一年收入约二百两银子,除去一家老少的花用也就只余个一百来两,且自已嫁进来时家里还不到四百亩田地,最初还想着老爷能中举做官,花费会多些,便很是节省,省出的银子都存着,十多年过去了,就有点不太抱希望了,又想着几个孩子将来嫁娶之事,便拿了些银子出来陆续买了一百多亩良田,想着给两个女儿做陪嫁,如今满打满算的也不过就是千两银子,这还包括杨子明还回来的银子呢。这对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知道现在七八两银子就够让一家普通的庄户人家好好过上一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