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那个,收入不同,税收基数也不同的想法,很和我的心思,这次回来,我给皇上说了,皇上支持我在江南试一试。”

他本想问问茵茵怎么得罪了皇上,话到嘴边没问出来,还是回头让苏君青去套套皇上的意思吧。

“这个势必非常难实行,咱们大秦国的无良商人比较多,尤其是官商,家财万贯还不知足,既不济贫,又不肯为国出力,自己奢靡无度、花天酒地,也不想想,如果没有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他凭什么来挣钱?”茵茵在外面打交道的商人中,最底层的小商人反而淳朴些,越是有钱的大商人,伤天害理坑害国家的事儿做得越多,让他们多上点税给国家,也是应该的。

“你信上给我写的那几条很好,这两天你能不能多想想,你以前看到的书里,还有什么没写给我的?”

“我想想。”陈奎秀见她情绪淡定下来,不那么激动爱哭,这才放下心来:“睡会儿,昨晚你睡太晚,今早又起得早。”他帮茵茵宽了外衣,两臂稍一使劲,打横抱着让她躺下,拉开一床被子替她盖上:“好好睡会儿,今天你的脸色很不好。”

也不知道是他坐在身边心情安定还是真困了,茵茵刚一合眼,就进入了梦乡。陈奎秀见她疲乏如此,坐在床边怜惜地望了她好一会儿,这才悄悄走出,给外面守着的燕子交代了一声,这才去了书房。

他从书桌的抽屉里取出一本书,是江南税收条款,翻到自己研究的那个部分,仔细琢磨起来。

茵茵醒来时,午饭的时间都过了,早上吃得早,她当时心情悲切,也吃不下去,这会儿肚子饿得咕咕叫,她刚坐起来,燕子就赶紧过来伺候:“夫人起来了?爷半晌时吃了些点心,说他不饿,我看你睡得熟,就没敢叫醒,我伺候你梳洗了,就让厨房送了饭过来,可好?”

“好吧,让麻雀去请了爷过来吃饭。”大夫人又给茵茵添了个小丫鬟,小姑娘很勤快,做事也机灵,就是嘴巴喋喋不休,很爱讲话,燕子说:“你跟个麻雀似的,就没个歇息的时候。”这么的,那个小丫鬟就叫了麻雀。

正文 第一九九章 出发

第一九九章 出发

茵茵第二天早早就收拾好,亟不可待地想去廖家看看,在大夫人和陈奎秀的劝说下,勉强熬到辰时,才亟不可待地出发去廖家。

廖家肯定也想到茵茵就这么一个女儿,当爹娘的免不了担心,廖三夫人派人在门口守着,茵茵一到,那边马上就让迎进门。廖家给公主留了一个院子,因此,无论公主在不在这边住,马车都不能直接驶进去,但有双人抬的小轿子就在门口等着,茵茵让迎接的一群婆子拥着,进了大门,马上就让人用轿子抬了进去。

陈洪寿的妹妹是妞儿的姑奶奶,一直生活在老家,现在年纪大了,不能过来,茵茵母亲家族也没人了,今天就只有茵茵一个,为了不孤单,特别把史焉云叫了来。史焉云是陈老妇人的干女儿,也就是妞儿的干姑姑了。本来她昨天就要以姑姑的身份过来的,陈奎秀没让。茵茵知道陈奎秀有个姐姐,当年他父亲被奸人陷害,姐夫非但不帮忙,还落井下石,两家直到现在都不来往,陈奎秀不愿意让婚礼上出现个干姑姑,惹得人们想起他姐姐。

廖三夫人已经内院迎着,茵茵和焉云一下轿子,她马上就喜眉笑眼地走过来:“亲家来了啊?”见到史焉云,略有点愣神,但马上也赶紧打招呼:“张夫人,好久不见呢。”

“哦,亲家大概不知道吧?张夫人是孩子的干姑姑呢。”

史焉云的事儿,当时也在京城里悄悄传过闲话,廖三夫人肯定想起来了,但她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显山不漏水地笑着迎她俩进去。

“我们该先拜见一下亲家奶奶的。”廖老太太是长辈,不可能这么迎接茵茵,如果陈老夫人在世,她来了那当然不同。

廖三夫人明白这是必须要过的礼节,当然客气着,带着她们左拐右拐的,进了一个幽静的小院。廖家很为茵茵着想,不会让她这么一站一站的拜访,公主和廖二夫人都在廖老太太屋里坐着,茵茵和焉云和她们一一见礼,大家寒暄了一会儿,这才退出来。

妞儿当时和几个孙媳妇,都在老太太那里伺候,母亲退出后,廖老太太关爱小辈,假装累了要休息,让小辈都退了下去。

茵茵在廖夫人那里没坐多一会儿,妞儿就带着几个丫鬟婆子前呼后拥地进来了,她先拜了婆婆,又对母亲和干姑姑行礼。

“坐下吧,你母亲也来了,和她说说话儿。”

“谢谢母亲。”妞儿再次对廖三夫人敛衽为礼,这才侧坐在丫鬟搬来的蜀锦绣墩上。有几个外人在,茵茵和孩子也没能说上几句话,一直到吃过饭,廖三夫人才给茵茵说道:“亲家想必也累了,老七媳妇儿,扶你母亲去歇息一下。”妞儿对了婆婆行礼,茵茵和焉云和廖家女眷告别,这才去了妞儿的新房。

院儿挺幽静的,房间也宽敞明亮,屋里摆设很是奢华,焉云很满意,笑着对妞儿说:“孩子是个有福的。”

茵茵却并不在意这些,一双眼睛探寻地望着女儿,妞儿脸红了一下,略嫌羞涩地低声说道:“一切都好,母亲就放心吧。”她的神态让茵茵一下放心了,这才和焉云坐下,三个人聊起闲话。

张仲青这些年几乎都在边关,家里的事儿都靠史焉云打理,除了茵茵偶尔去看望她,她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陈家,妞儿对这个干姑姑有点陌生,她说话就放不开,茵茵无奈,只好早早告辞,回了家里,静等孩子第三天的回门。

大夫人和英菂已经在二门等着了,见了茵茵,亟不可待的询问起来,茵茵只说还好,这娘儿俩在下一天妞儿回门时,围着妞儿盘问好长时间,确定妞儿感觉不错,这才放心。

茵茵还是对今后想要再看孩子一眼不会那么容易感到伤感,但她不敢在妞儿跟前表露出来,再说,陈奎秀这次打算把她和孩子带到江南,妞儿在好长时间都有可能和她见不上,这更是让她难过。陈奎秀见她这么担心妞儿,不得不改变了计划,让茵茵在京城多停留一段时间,他在三月十五,就离家再赴任上。

茵茵和他相处几日,曾问起陈奎秀皇上为何偏袒淑贵妃,陈奎秀叹了口气,没有回答,却问她:“你很看不惯是不是?”

“有点。你叮嘱过的,要我们还是忠于皇上,可是淑贵妃那边的人实在可恶,我没办法不讨厌她们。皇上竟然要吴公公给妞儿提亲,是史大人的儿子,妞儿当时已经和廖家说定了,几天后就会行订婚礼,我给吴公公说了拒绝的话,还给了五百两银票,希望他能帮着在皇上面前劝解劝解。”

难怪皇上那么不高兴,原来他竟然打了这样的算盘,陈奎秀心里暗想,嘴里却说:“皇上的心思还是像以前一样,怕皇后这一家坐大。现在大王子他很不喜欢,将来传位给他的可能性很小,皇上怕他老了时,大王子携百官拥护之势逼宫。”

“皇上还年轻,王子又小,他这也想得太远了。”茵茵觉得皇上这是杞人忧天。

“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也是不得已。”

“那也不能纵容了淑贵妃吧?”

“淑贵妃现在也就是个空架子,史名山不出头还听姓梁的话,现在他位极人臣,和姓梁的决裂是迟早的事儿,皇上肯定会培养和皇后对立的势力的,以前有廖家,他很不喜欢咱们和廖家结亲,你看不惯淑贵妃的做派,有意无意向着皇后,人们都视你为皇后一党,等于这么把廖家和赵家拉到一起了。

“皇上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这些人对他可都是忠心耿耿,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他还不信人,到底信谁呢。”

“皇上要是有可信的人,就不会称孤道寡了,他心里很寂寞。”陈奎秀说话时,竟然有很深的同情。

“皇位这么招人喜欢吗?”茵茵生气地甩了甩帕子,什么人嘛,自己的大舅子老丈人,拼了命的为他,他还成天这么疑神疑鬼的,连儿子都防范上了,真是皇家没亲情。

“不说这些了,我们办好自己的事儿就是了。”陈奎秀和茵茵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直望着窗外,这时候才转头,过来坐她身边,把她的手放在两手之间摩挲。他这次回来,凡是说到皇上的时候,都非常警觉,让茵茵心里有点发紧,觉得皇上现在肯定是谁也不信,或者有人的私房话让皇上知道了,陈奎秀现在是看到别人被蛇咬,自己怕井绳。

“我在那边也很难,你还是随我去吧。我也不知道你到底在书里看过多少奇闻异事,怎么什么事儿你都能说出些不同一般人的见解。”他一脸期待的样子让茵茵心软,当时就对他点了头。

“我走的时候,你就随着一起去吧?”

“嗯——”茵茵答应地有点不痛快,她实在放心不下妞儿,陈奎秀见她这样,也能猜出她的心思,就把胳膊搭在她的肩头,轻轻搂了一下,似乎在心里叹了口气,“你后面过来。我给城邦和君青留话,若有可靠的人去江南,顺路把你带上。你在家再住些日子。”

茵茵一时心里纠结不已,即放不下孩子,又舍不得和他分别,一副优柔寡断的模样。

“你还是留下来一段时间吧,妞儿刚出嫁,我也不放心。”陈奎秀叹口气,对这个女儿,他有着很深的亏欠的感觉,孩子十五岁,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不到五年。

送走陈奎秀,茵茵拜访了几个关系好的夫人,给她们道了别,还找借口去见了廖三夫人,给亲家也说了自己带着两个儿子会不日启程去江南的事儿。

“我现在很后悔当时对孩子骄纵了些,让她有点不懂规矩,还望亲家不要嫌麻烦,平时多教着,有什么不是,不要捂着,多批评,少夸赞,不要让她的尾巴翘到天上去,惹出麻烦了。”

“亲家这是什么话,媳妇儿贞静贤良、尊老爱幼,阖家都喜欢的,就是年轻人有个什么冒失了些,我们这些当大人的,怎的也会好好教养的,怎能让她犯了什么大错不成?孩子在这里,你十万个放心,我会当我的女儿一样看着的。”

茵茵不敢说,她就没女儿,会理解一个母亲是心思吗?

因着知道了茵茵要走,那几个平日里走动多的,少不得设宴为她践行,廖三夫人又着了儿子带着媳妇回了一次娘家,日子在离别的凄凄悲情中嗖嗖地过去,转眼,苏君青就派人来报,有人去江南,问她收拾好了没有。

朝廷要给江南的守军送一匹药材和军械,苏君青特别嘱咐了户部,在船上给茵茵留了几间船舱,他觉得这船大,安全,上等的船舱又比较舒适,赵承邦其实有点不愿意,他嫌一路上没人照顾茵茵。

那俩的争执,茵茵根本不知道,走的前一天,妞儿来送,娘儿俩少不了相对着洒一掬离别泪。

正文 第二百章 路遇

第二百章 路遇

虽然在历史书上看过,说中国古代可以制造很大的帆船,有多少丈的长和宽,但真的登船,才感觉它的宽大。

这还是一个在运河里行走的中型船,已经让茵茵觉得古人的了不起了。她们的船舱在最上层,船老大毕恭毕敬地把她迎了上去。一共给她留了九个船舱,她、两个儿子,各住两个,一间给自己,隔壁的给人住,还有两个专门放随身行李的,一间是饭厅。他在前面,把一个个船舱打开,让茵茵看。

“谢谢云伯”燕子按茵茵的示意,递给云伯一个小荷包。

“啊,不不,这个不行,苏大人把费用都付过了。”

“这不是费用,是给你买茶喝的。”燕子伸手,捂着嘴笑了一下,“也是夫人的心意,你就收下吧。”云伯对着茵茵鞠了一躬,笑眯眯地伸手拿了,态度更是殷勤。

茵茵住的这个船舱很大,还开着窗户,有点腥湿的风吹进来,竟然带给人舒适安逸的感觉,燕子把茵茵的东西安置好了,虚扶着她进去,振声和振宇兴奋地来来回回地跑了好几趟,小鼻尖上都是汗珠子,茵茵叮嘱奶娘,及时帮他们擦拭,不要让两个着风了。

“夫人,没想到这船上还有房子,好大,还有床,船老大那么个粗人,房间里收拾地竟然很精致,实在看不出来。”

“想必这船经常有贵人搭乘的,你看船老大,多会做人啊,其实,他肯定不缺那点小钱,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实在会博得人欢喜。”

“他不在乎那点打赏?”燕子很诧异。

“可不是嘛,你没看到他脖子上挂的那个烟袋,烟嘴是正经羊脂玉的,皮烟袋上面还雕花儿,恐怕光那个东西,都值几十两银子。”

“也对,这船上经常有贵人,哪个能空了他不成。”燕子想通了似得,点着头说道。

“他宁可没人搭船,这南来北往,随便带点紧俏的货物,还不发财了?不说别的,随便一匹杭绸到京城,就是二两银子,这个船舱,还不装个百十匹?就算他为别人托运,一次这几个舱房装满,也有几百两银子的赚头。”

“看来这还是个肥差。”燕子巴咂着嘴,望着窗外出神,也不知道想什么。

茵茵半靠在床上,看起书来。她要研究大秦税制,看看能帮陈奎秀什么忙。燕子轻手轻脚地过去,把窗户关了,这时候的天气,水面上的风还是有点凉的。

午时开的船,起锚后,船舱就轻轻地晃动起来,振声和振宇很新奇,激动地咯咯笑。

“去歇会儿,等会适应了,在玩,小心跑累了,晕船。”

“娘,什么是晕船啊?”

“就是有的人,不适应这种晃来晃去的感觉,会头晕、恶心,严重的会呕吐呢。你们还是先休息一下,觉得没事,再玩儿。”茵茵很耐心地给孩子解释,两个对娘的话有点不信,但习惯听从,还是安静了大概一个时辰。

“娘,我们不会头晕。”振宇询问了燕子,知道茵茵休息过,刚起来,就兴冲冲地进来。茵茵看他还有话说,就静静地等着。

振宇不好意思了,声音小了很多:“娘,我们去甲板上看看。”

“走吧,娘陪你们一起去。

茵茵还是害怕孩子出事儿,振宇的奶娘根本管不住他,振声的小厮,也不是那么让人放心的,就算那个孩子看着老成可靠,但毕竟是十三岁的小孩子,再乖,也有皮的时候。

茵茵一动,跟来的丫鬟婆子都赶紧跟着,大夫人把自己身边的嬷嬷桂娘给了茵茵,经过几天相处,茵茵觉得她的确非常得用,这时,她很机警地要留下看着:“咱们还有这么多东西,船上人多了,难免杂乱。”

“那你多操心点,让燕子陪你。”燕子听见,略有点失望,大概想到会有好几天在船上,随即便笑了一下,和桂娘望着大家离开。

顺着油漆地很光滑的扶梯上去,甲板上只有一个操作室,其余就是桅杆和帆,振宇蹦蹦跳跳的,振声却对着京城的方向远眺,不知道是思念谁。丫鬟婆子都跟了各自的主子,不敢掉以轻心。

振宇最活泼,一会儿喊,好多水啊,一会儿说,楼好高啊,闹腾了一阵儿,就没意思了,央求了振声,要下去:“哥哥,给我讲娘讲的故事。”

茵茵也怕风太凉,就让大家都下去。振宇的奶娘汪妈妈第一个往下走,到了拐弯处,停了下来,后面的人见她不走,纷纷催促。

“有人在前面要上来。”紧跟着她的是振声的小厮忠儿,他扭头看着茵茵。

“咱们就上来吧。”她们住了最好的船舱,肯定是最尊贵的,但要是遇到冒失鬼,不懂这些,岂不是很麻烦?茵茵凡事都爱息事宁人,这出门在外,更不想惹事。

上来的人,打头是几个十来岁二十几的年轻人,最后跟着一个三十多的中年人,末尾,缀着一个足有五十的老头儿,几个婆子站在茵茵前面,把她护在身后,饶是这样,那中年人和老头儿还是悄悄用眼睛余光瞥了她好几下。桂娘重重地哼了一声,他们才赶紧扭过头走了。

一行人兴高采烈的好心情被破坏殆尽,沉默着下到三层,茵茵和振声振宇进了房间,伺候的人也各司其责。下来的几天,再也没人说起去甲板上的话。

到了最后一天,茵茵见连着几天都是晴空万里,本来还想让孩子和她一起去看日出,想想最后放弃了,不知道那几个是什么东西,如果是混江湖的,他们并不是很怕官,惹下事儿很麻烦。

到了扬州,都觉得在船上闷了几天,终于可以解脱,无论茵茵和孩子,还是跟从的下人,一个个喜眉笑眼,下人们急急忙忙的收拾东西,茵茵则要来回的检查,害怕遗漏,还要注意振宇不要乱跑,这时候混乱,最容易出事。

正忙得一团乱,云伯屁颠屁颠地跑了来,说是船停稳了,如果总督府来人接了,茵茵他们就先下船。

“一路上麻烦了。”茵茵并不因为云伯是没什么地位的人,就慢待他。车船店脚牙虽是下九流,但他们可以动手脚的地方很多,没必要惹了他们,给自己增加麻烦,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实在划不来。

燕子又给云伯一个小荷包,她很羡慕云伯,说夫人一路,光五两银子的小荷包,都给云伯了六个。上船、吃饭、下船,只要云伯露面,就绝不空手。

船已经停稳,锚也下好,茵茵一行看到船舷上搭的宽板子,她们可以从那里走下去,这才准备动身。云伯领着几个精壮的水手,过来帮茵茵抬箱笼,桂娘和汪妈妈自动站出来组织,她俩和那些水手喊喊叫叫的,麻雀和跟茵茵的老妈子顺儿娘则前后跟着,不停地点数,唯恐丢失。顺儿娘精通账目,是才跟了过来,帮茵茵经营生意的,现在还不得用。

她们走到船边,还没登上那搭出的木板,身后突然有咚咚跑路的声音,原来是那天在甲板上遇到的人,云伯大声喝骂,这伙人根本不停,有个年轻的甚至停下来,对着云伯轻蔑地说:“云老狗,竟然敢让我们住二等舱,这一路我已经对你忍无可忍了,你再聒噪,我就把你踹下船去。”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最先冲到岸上的那个年轻人让过来的一伙人抓住,三拳两脚就被打倒在地。船上的几个不愿意了,喊叫着往过跑,那个五十岁的老头急忙拦阻,哪里有人听,他也没办法,拿眼斜看了茵茵一眼,竟然看到面上罩着帕子的茵茵穿着一品诰命的服饰,他腿一软,噗通就跪了下来:“小的给夫人行礼。”

“往后滚,好狗还不挡道呢。”麻雀冲上去踢了他一脚。

那伙人就剩这一个了,其他跑到岸上的,也都在挨打,茵茵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云伯肯定和她一样疑惑,他哈着腰,跑到茵茵跟前:“小的让人去看看。”见茵茵摆手,他身后一个年轻人飞快地跑下船,在岸上转了一圈,就跑了过来:“是都督府的人来接夫人,看那伙人不懂规矩,每人打了**掌,罚跪着。”

云伯放下心来,低头哈腰地对伸出手:“夫人请”

船板不宽,茵茵不让燕子搀扶,觉得那样更危险,前面是汪妈,接着是振声和振宇,她紧接其后,燕子跟着她,下来,帮忙抬东西的船夫和几个下人。

陈奎秀没来,常跟着他办事的夏明远带着个年轻人,还有十几个衙门里的府兵。

“夫人辛苦了”夏明远行礼,他身后的年轻人也躬身,茵茵觉得他很面熟,一时想不起来是谁。

她和两个儿子坐轿子,行李则有马车拉着,一大群人有护着她的,也有拥在马车旁边,浩浩荡荡往城里走。最前面的两个府兵,一边走还一边喊着回避,排场不是一般的大。在京城,官宦家人出门,都是这个做派,茵茵很不喜欢,经常轻车简从,也不要人在前面喝道。

“这里毕竟不比京城,天子脚下,秩序良好。”茵茵思忖,陈奎秀这么安排,肯定有他的用意所在。

正文 第二零一章 到府

第二零一章 到府

按规定,茵茵必须住到都督府的后衙去,这些人轻车熟路,只往那里奔。从码头到都督府,走了足有一个多时辰,这才进了一条比较宽的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街上行人不多,大树伸着华盖,遮出丝丝凉意,都督府的大门,远远地映入眼帘,门口威武的石头狮子,足有一人多高,很有些虎踞龙盘的味道。

都督府大门不远,有一道便门,看到这边的人群,那门子很狗腿地把门打开。这门不高,但很宽,茵茵的轿子轻松地抬了进去,一路上院里的下人纷纷跪下行礼,她的轿子过去了,那些人才起来。

内院里,有个高大的妇女,领着几个仆妇正在收拾,看到轿子停在二门,赶紧跑过来迎接,其他的人,都跪着说一声:“夫人辛苦了。”唯有这个竟然叫了一声:“夫人”就哽咽起来

麻雀一边说着:“你倒是跟个老熟人一样。”一边跑过去,大概嫌这个女人跪得姿势不好吧,她都激动地快趴下了。

“小红?快起来。”茵茵下了轿子,也有点激动,鸭蛋现在也是有身份的,她本想叫她陈家的,无奈这话实在拗口,还是叫了小红。

“夫人,就是我。呜呜,五年了,我想死你了。”

那年,茵茵见鸭蛋不放心儿子,就把她夫妇派来了这边,也顺便帮她照顾陈奎秀的生活。

茵茵拉了鸭蛋起来,看她哭得稀里哗啦的,嗔怪道:“瞧你,不就几年没见嘛,至于哭成这样吗?”

燕子和麻雀还有后面跟的几个老妈子,不知道鸭蛋什么身份,她穿着光鲜,气派十足,不像是个下人,可是刚才又在指挥着婆子丫鬟收拾家里,她们以为是陈大人叫来帮忙的了。

“夫人,你看家里还有什么不妥帖,我再收拾收拾。”

“我先休息,起来再说。”茵茵往主屋走去,鸭蛋指手画脚的命那些婆子打热水,伺候茵茵和儿子们洗澡。

鸭蛋让燕子出去,她来伺候茵茵,让茵茵摆手拒绝了:“你坐那边等我一会儿。”鸭蛋有点委屈,但还是乖乖过去了。

江南比京城热得多,茵茵穿随便披着丝袍,走进卧室,鸭蛋赶紧扶着她躺下。

“我不困。”燕子把软垫放在她背后,鸭蛋赶紧斟上茶来。

“不烫了,刚好喝。”

“燕子,你也去梳洗梳洗,这里她来照顾。”燕子行礼退下,看鸭蛋的眼光,竟然有点嫉妒。

“夫人,你还是那个样子,还这么年轻,你看我,显得比你大十岁。”

“没有那么夸张。鸭蛋,你现在才像个一品夫人好不好。”她俩个子都高,鸭蛋身板还宽,这会儿胖了,面如满月,白莹莹的,大眼睛的周围,也有点细细的皱纹,但她略胖,皱纹就不显眼,看着并不显老。

“你这身板,穿诰命服才撑得起呢。”

“夫人”鸭蛋不依,扭腰摆臀地撒娇,神情和二十年前一个样,茵茵想起两人甘苦与共的岁月,心情激荡。

“坐下说话吧。”茵茵指了指绣墩。

“福生今年考试不?”

“考。大人说,他不会比冬生差的。”鸭蛋一脸骄傲。

“他那几个弟弟,京生和佑生都读书了吗?”

“都读了,夫人,都是托你的福啊。呜呜,京生今年也想进学。”

“那,现在也该和福生一起上路了。”他们应该回到京城去考的。

“京生说他要在这里考。”南北分榜,南榜更有含金量。

“不必要。还是回去考的好。”考上才是最重要的,多少出名的大才子,死活过不了科举这一关,委委屈屈活一生。

“陈大人也是这么说。还说,京生这一次,参加过秋闱就停下,历练历练,再考春闱。”鸭蛋说起儿子,一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