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守城士兵,看着一百多骑王府侍卫毕恭毕敬地将这对夫妻接走,彼此心里都打了鼓也有几分庆幸,幸亏没真刀真枪上场,不然得罪了燕王府的座上客,岂是他们这群领着一点粮饷讨生活的军户能受住?

不过当天夜里,他们上头的一名守将一名副守将以乱某罪收押,并重新任命了一王府侍卫暂代城门守将一职,各自不由暗捏了两把冷汗,却见两大车烧刀子运来说是燕王犒赏他们,一群北方的汉子这才安了心,又担负起边城守卫之责。

另一边,朱棣见天色已晚,又入了关内后,盛夏的暑气成倍蹿升,也没让丘福连夜赶路,就令他率众 侍卫在边镇的驿站休整一晚,明日再启程回去。

丘福得了命,即下达王命,率一百多名侍卫行至边镇驿站。到了驿站,丘福又做防守事宜,里里外外 派了百名侍卫看守,将个小小地驿站看守的如铜墙铁壁一般牢靠。

一应事毕,丘福走下驿馆石阶,束手立在马车前,恭敬道:“属下已安排妥当,请王爷、王妃下马车。”

马夫立即跳下马车,搬了一个小脚凳至于车下。

朱棣撩帘而下,随即伫立一旁,向车门伸出右手,道:“下来吧。”

众侍卫神情肃然,日不斜视;丘福抬头看了一眼朱棣,复又垂首敛目。

仪华答应了一声,伸出一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手,放在朱棣粗糙的手掌里,这才撩开墨青色车帘, 探身下了马车。

朱棣凝眉看了一眼仪华犹如干瘦得犹如饥民的手,方松开了右手,转脸对丘福吩咐道:“你亲自去镇 上找一名大夫,一个婆子一个使唤丫头来。”

丘福答应而去,朱棣方携仪华进了驿馆。

驿馆不大,是一个两进的小院,用一座青灰色的方砖砌地垂花门相隔。馆内第一进作为驿馆官员当差 以及过往官员用食之地:第二进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四合小院,作为官员投宿之用。

时值掌灯之际,上房、东西厢房的廊檐下已挂起了白纸灯笼,将这座只有七八间房的小院照的灯火通明。

留了侍卫在垂花门外,仪华随朱棣走进了小院。

仪华骨瘦嶙峋行动迟缓,朱棣放慢步子走在一旁。

仪华突然站住脚,低下头看着在青石板地面上磨蹭的双脚。

朱棣前面一步驻足,回身看着仪华道:“怎么了?又是哪里不舒服?一会儿大夫来了,让他先给你看看

。”

仪华没有抬头,只给朱棣露了个蓬乱的头顶,低声道:“没事,就想踩踩石板路,心里才踏实些。”

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却带着一种深深的苍然,让人听了不觉心酸。朱棣看着仪华脏乱的发丝,双唇蠕蠕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反是仪华吸了吸鼻子,抬头对他一笑:“王爷,这外面怪闷热的,我们进房吧。”

朱棣沉默的点头,二人走入上房。

仪华实在身上乏力,也无心服侍朱棣。她一进房,径直走到了炕上坐下,解开裹在脸上的蓝布,轻轻喘着气。

朱棣正打量着这间屋,一转眼就见仪华斜靠在炕上,闭着眼双唇微张的喘气,当下转脚朝炕走过去,立在炕前注目凝视。

让人目不转睛看着的感觉并不好,仪华无奈的睁开眼,直接问道:“王爷,您有什么话要吩咐臣妾?”

朱棣目光一怔,稍稍错开眼睛,轻咳一声道:“没什么,你先躺会,等丘福找了丫头小子来伺候。”

说完,四目一寻,转身就在炕的另一头坐下,也闭目养神起来。

仪华此刻没精力探究朱棣的心思,只莫名其妙的看了他一眼,就自顾自的阖眼半躺着,但时不时仍能感到一束眸光落在她身上。然,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情,让累月下来的疲惫如潮涌来,很快地仪华已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睡梦正酣,却生生让人唤醒,仪华一阵头痛欲裂,便耐着不肯睁眼。

朱棣颇为意外的看着仪华,目中隐约闪过一丝笑意,但见屋子里还立着一个婆子一个丫头,便沉声说道:“起来!先把药喝了再睡!”

闻声,仪华顿时清醒了大半,一睁眼就是朱棣一张硬板的脸,一旁还并排立着一个婆子一个丫头,她们一人手里捧着药碗,一人手里捧着蜜饯罐,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的侍立。

这一看,仪华却是全醒了,又见自己躺在床上,身上也像是简单清洗过的,可中途她一点知觉也没有,未免睡得太沉了。想着,仪华觉得有几分不好意思,半晌才憋出一句话:“什么时辰了?”

朱棣看着仪华微红着脸的模样,觉得她总算是有些血色了,眼里又起了笑意,道:“三更天刚过!期间大夫来了给你看过,说…”笑意退去,望着仪华瘦得颧骨高凸的脸颊,不由浓眉紧皱:“总之后面的日子,你安生养身子!现在,先把药喝了!”

仿佛是教训不懂事孩童的语气,令仪华微微一怔。

朱棣却没看她,另皱眉催促,道:“还不服侍王妃用药!愣着做什么!”

婆子吓得浑身一抖,赶紧捧了药跪上脚踏。

仪华支起手肘,端药一饮而尽。

小丫头倒是机灵,忙捧了蜜饯罐过来,仪华捻起一块含着口里,淡去了一口的苦味。

朱棣见了眉头慢慢舒展开:“吃了药,再把粥喝了!里面加了一些药材,大夫说食了对你恢复身子有益。”

这次婆子机灵了,不等朱棣发话,忙疾步走到门口去盛粥。

仪华这才注意到,门口有一个火炉,上面放着一只瓷碗罐。

朱棣这时又说:“穷乡僻壤,找不到什么好邻村,是粗米熬的,你先将就着用些。”

说话时节,婆子已手脚麻利的盛了粥,一只青花瓷碗里,一颗颗饱满的米粒,上面漂浮着草绿色的小菜,看起来清清爽爽,很是引人食欲。

仪华瞧着抬眼一笑:“臣妾看着不错,比这两个月吃的都强。”

说着示意小丫头扶她坐起身,也不让婆子伺候,自己就拿着勺一口一口舀着吃,不一会儿一碗就见了底,又连着吃了两碗才肯作罢。

婆子、丫头收拾了碗筷,在屋正中的方桌上留了一盏油灯,就轻手轻脚掩了房门退下。

屋子里窗户大敞,外面唧唧喳喳的虫鸣声听得格外清晰。

两人静静地待了一会儿,朱棣坐在方桌旁,问道:“觉得吵吗

?吵得话本王把窗户关上。”

仪华摇摇头,道:“屋里闷的很,敞着窗户透气。”

朱棣点点头,从桌旁站起身,道:“那你早些睡吧,明早就要起程。”

见朱棣一身整齐的站起身,仪华已猜到朱棣这是要去找丘福,了解这两月北地的情况。念头一至,口中却已道:“您要出去,别太晚了,有些事也不急于一时。”一语毕,才觉口快,管得也过多,便闭上眼不去看朱棣,心中却一阵念叨:“真是在漠北待久了,这后规矩还得重新抓起来。”

心里咕嘟嘟的想着,却不想朱棣真回了话:“恩,本王知道了。”说罢,就在仪华蓦然投来的注目中转身离开。

出了上房,朱棣关上门扉,又给侍立在门口的婆子、丫头交代了几句,便一径走到垂花门,唤了一名侍卫道:“让丘福过来。”侍卫恭声领话。

朱棣回了院子,进了东厢房,点了一盏灯等丘福。

不一时,丘福听命前来。

房内只有心腹之人,朱棣自不再按捺情绪,黑着一张脸道:“晋王好大的胆子,居然派了几十人潜进燕山。当日…”若不是他低估了行刺的人数,也不会遭些一劫,甚至差一点丧命于瓦刺人手中,不过…漠北地形图倒是意外的收获!

想到这,朱棣目中精光一闪,怒火微减,续道:“当日本王离开后,有什么事发生?”丘福忙将那日之后的事一一禀来。

原来当日朱棣、仪华长时未回大帐,王府侍卫立即搜寻,却在崖壁遇见一批黑衣人和受伤的汗血宝马。两方人马立马一场激战,将黑夜人尽数歼灭后,连忙想办法下崖搜寻,但第二日下到崖底却不见朱棣、仪华,后面又连寻数日仍未寻到。

王爷、王妃在军中大营失踪,事情极其严重,若传出去一会影响朱棣声望,二会导致朱棣、仪华两人陷于危险境地。因此,丘福几人商量后,暂时将消息隐瞒下来,以二人同时染时疫为由,连夜送去秋山别庄医治,以杜绝他人的窥视,又能便于暗中查访。

听至此,朱棣眼里又几许满意之色,开口却是问道:“蓝玉他们没有发觉有异?”

丘福答道:“是发觉了,两月来连番试探。不过就半个月前,他突然未在理会此事,开始勤于领兵,且演练的战术多为克制蒙古骑兵。”

朱棣身上瞬间凝聚一股杀气,冷冷道:“他想建功立业,想出后蒙古灭了北元!好,本王就达成他这个机会,就怕这功他承受不起!”

丘福诧异抬头:“王爷?”

朱棣收敛杀气,摆手道:“没什么。”

丘福立即闭嘴,有些事是不该他知道的。

第126章 单住

朱棣见丘福只知听命而不多舌多言,心下暗自满意之际,又联想起边镇守将的不忠,胸口腾地燃气把怒焰,质问道:“那两名守将是怎么回事?”

丘福跟随朱棣多年,深知他虽对亲信属下亲厚,但却最恨忏逆、背叛他的人,对这些人朱棣往往手段狠毒。想到那两名守将会遭到了下场,丘辐心中一凛,忙敛回心神,下跪请罪道:“请王爷责罚。属下不知他们何时被收买!”

朱棣听了不觉心中一凉,若他没保住身上仅有的一颗联络信号的烟火,不能在靠近城门的时候点燃,到时后果…

止住思绪,朱棣没让丘福起身,却也没提责罚一事,只站起身走到窗台下,背手负立良久,终是问道:“晋王那边有什么情况?”

丘福有些摸不清方向,停了一停,才禀道:“晋王好像因某事触犯龙颜,一月前皇上一日之内连下三道圣旨斥责。如今晋王还禁足于王府内。”

“本王知道了,你退下吧。”朱棣语气中透着几缕冷意。

丘福听得一愣,不由抬头望去,阴影笼罩了朱棣大半个身躯,仅在烛光照拂中的身影也露着些许孤寂。看着异于平常的朱棣,丘福心中升起不安,脑中浮现出一抹疑云:两个多月的塞外之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念头刚一闪过,丘福立即意识到越矩,忙刹止住此念,恭敬道:“属下告退。”说毕,躬身退下。

“吱呀”一声门扉关上,屋子里很安静。

朱棣依旧站着动也不动,望着广漠的夜空许久,方转身离开了东厢房,回到了上房屋内,而此时已是四更一刻。五更天时,天灰蒙蒙地一片,忽然一道电闪雷鸣,大雨哗啦啦地落了下来。

昨儿一入夜,就是一餐饱睡,到了清晨时分,仪华自然醒了。这间房子的窗户,偏向西南,一张简易的架子床偏北,她一睁眼就见雨水泼一样的打进窗户里,难得凉爽的空气中带着雨水的味道。

这样闲情雅致的一幕,在历经生死逃亡后,是极其难而可贵。

仪华不觉看得欣悦异常,便披了衣裳往窗口壁角一站。她站的对面墙角放着一只木盆架,架子上有一个铜盆、两块白布、一只挂着的圆形铜镜,镜面映着她枯槁的面容,深深地眼窝,高高的颧骨,脊痕的脸颊。

朱棣入睡不久,一感到身边空荡,忙在床上翻了个身,睁眼就见仪华对镜自怜,便起身道:“你一夜睡足了,就起来淋雨?回屋里待着,让丫头进来伺候。”说着走到木架子前.就着盆里的冷水抹了一把脸,扯了一块白布往脸上一抹,就顺手将布子一撂,不偏不移将好盖住铜镜。

仪华见朱棣如此,倒像是担心她难过,心下微微有些感动,旋即却想起曾经种种,故又摇摇头甩去那份异样,依言走回了房内。让婆子、丫头服侍了梳洗,又喝了一碗汤药,再用了早饭,就和朱棣上了马车,由一百多名头戴斗签、身着黑衣的侍卫,里外三层相护,向秋山别庄行去。

时光易逝,一转身几日即过,大队人马也到了秋山别庄。

秋山别庄地处茂密山林,重叠的绿树繁枝围绕。夏风时时吹拂, 摇动林中枝桓绿蔓,宛若一片流动的墨绿翡翠,带着些许清凉之意。仪华到了这里,顿时整个人轻松了一截。自深入关内,暑气蒸人的厉害,她这几日又待在马车里,燥热闷气尤甚,不大的食量渐缩,她人便更瘦了几分,就连修身的褙子、褥裙穿在身上,居然都是空空荡荡,可见清瘦成何般模样、

被据在秋山别院里的陈德海、盼夏、迎春、喜冬他们,看见小院门口停着的舆轿下来一个枯瘦的女子,第一眼还没认出她是谁,直到看见朱棣叫她“王妃”,他们才惊讶非常的认出仪华,随即眼眶皆是一红:“王妃…”话语哽噎。

朱棣见仪华越发瘦了,本就心情不豫,又见一群婢女哭哭啼啼,直觉晦气,当即脸色沉了下来。

陈德海心中一紧,忙收敛了情绪,赔了一张笑脸,作揖道:“恭喜王爷、王妃大病初愈,看小的这高兴地都喜极而泣了。”这话不假,朱棣失踪了多久,他就担心了多久,现在终于见朱棣平安归来,不由老泪纵横。

经这一提醒,夏春冬三人立马注意到朱棣的脸色,忙掏了帕子抹了眼泪.上去替了边镇找的婆子、丫头的位子扶住仪华。

可一触到仪华硌人的手臂,盼夏首先呜咽出声:“王妃…苦了您了…”她一哭,迎春、喜冬忍不住又是一哭,却不知是哭仪华折腾至此,还是发泄自己被稀里糊涂关了两个多月的害怕,又仰或是二看兼有。

仪华让哭声扰得头疼,她伸手按了按太阳穴,勉强安慰道:

“别哭了,等明日启程回了王府,静养些日子也就没事了。”

三人到底是王府出来的,皆是察言观色的主,且擅于控制情绪。只见她们泪水一收,又是一张盈盈笑脸,看得那婆子、丫头一愣一愣地。

朱棣脸色稍霁,率先拾阶而上,进了正堂屋里。

随次,仪华也进了屋里,喘息不迭的躺在临窗的软榻上。

朱棣坐在软榻对面的炕上,见仪华走上几步路就虚弱至此,心头顿生一股烦躁,遂一把抓起小内侍捧的凉茶,一碗灌进口里欲压心头之火。哪知这不过是望梅止渴,烦躁的一把扔了手里的茶盏,腾地一下站起身,一脸铁青地来回跨步。

屋里伺候的侍人都低低的垂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了进去;就连陈德海也掩下脸上常年不变的笑脸,垂手敛容而立。

来回踱步半晌,朱棣突然站住,道:“就这样!在这住上三四日,等你恢复了,再启程回王府!”

闻言,仪华双眼一睁,立刻反对道:“不行!”

简短的二字一落,果真接到朱棣一个眼刀射来,仪华很快地缓和了语气,轻声补充道:“都有三个月没见曦儿了!孩子小不认人.臣妄怕再迟些日子,他也认不得臣妾这个母妃了。”

朱棣显然没想过曦儿会不认得父母,也从未这样认为过,但一想他所患之症,再一想他如今只有子嗣稀少至极,而且一个身体孱弱不得习武,一个尚在襁褓之中能否成人也不一定,就是仪华腹中胎儿也不知是男是女!

念及此处,朱棣就像从头浇了一盆雪水,一身火气一下子灭了,神情却多了几分怔忪。

一屋子侍人也同样是一怔:原来仪华在他们面前.对朱棣的话从来都是惟命是从;现在看仪华说话,虽只是那么短短二字,却是意气纵横,而且朱棣还并没有不快的表示。如此,念头立刻一转.不约而同地瞄向仪华,心中各又所思。

这时,天边红火的晚霞只成一线,天色暮暗了下来——原来已是掌灯时分。屋外廊下,几个手持长轩的小内侍,勾下了垂着五彩的穗子的六佰宫灯,用红蜡烛点亮了灯内的鎏金灯盏,方重新将它高高悬桂上了朱漆的大红廊檐。

一时,华灯初上,通明耀眼。

别庄总管内监,里屋门口禀话道:“王爷,王妃的口服汤药已煎好,晚膳也已准备妥当,可是此时盛进来?”

朱棣皱着眉,看了一眼手捧灯台陆续进来的婢女,又看了一眼躺在榻上虚弱无力的仪华,却唤了一声“陈德海”,道:“先把王妃的药盛上来,其余地你看着办!”一边说一边转身回了炕上坐下。

陈德海知道这场由朱棣一人掀起的小风波是落幕了,心下也随之松了一口气,随即准备张罗晚饭事宜。

一应侍人像是早有察觉屋内的低气压,打热水伺候盥洗的、端药奉药的、上吃食摆桌的,仿若踏雪无声一般穿梭于屋室屋外。

不一会儿,佳肴美食齐齐上了桌,各类荤腥也尽乎样样皆有,可见别庄总管是下了大工夫,不但准备丰盛又迎合了朱棣的喜好。却谁也没料到,许久未沾一口荤的仪华,一闻到肉食的香味,就是一阵恶心直欲呕吐,忙让人扯下所有荤食,又拿清水漱了口才好些。

朱棣见仪华干呕无物,只有黄涎咳出,心里总觉不妥,又让人招了别庄里的良医过来为仪华请脉。

一层薄薄的轻纱覆上,良医号脉许久,方起身面色凝重的躬身禀道:“王妃长期未食,以至脾胃衰弱。现下若是持续消食,只怕王妃腹中胎儿不保,还请王妃暂且静养,一保母子平安。”

一屋侍人一听,联想今日所见,当下俱是顿悟,却又见仪华如今病体枯槁、形销骨立,不由暗自摇头:王妃已虚弱至此,想保母子康泰确实不易!

其他人能想到,朱棣自是早已想透.但心中决定难下。他在屋内踱了两步,猛然回头看去,就见软塌旁仪华身边的三个一等丫头满脸泪痕,仪华又置于一盏孤灯之下,恍惚看去脸上惨白的渗人。

终于,朱棣深呼口气,发话道:“王妃身子羸弱,又身怀有孕,暂且就在秋山别庄静养,直至病愈回府。”一语说完.就见仪华情绪激动的摇头欲说些什么,他握了握拳截断她的话造:“曦儿年幼.还离不开你.就把曦儿也接过来吧。”

第127章 而合

将有嫡子的正妻移居到山林别庄,这不论搁在哪里都有些说不过去?尤其是到了民间巷里,一个不好确是会让人戳脊梁骨。但眼下毕竟是在天家皇室,却又不好往细里说了。

一屋子侍人心思各异,其中当属“春夏冬”三人心思最为复杂,试想荒山别院如何与王府大院比拟?不过她们连吱一声的权利也无,其他的王府侍人更不必说。可陈德海是从宫里出来的,打朱棣少时就在身边伺候,比起王府里的夫人还有体面,所以这时候陈德海倒能说上几句。

陈德海也不负众望。只见他又矮了一个身,悄拾了两步走到朱棣侧后方,轻声道:“王爷,二王子和王妃腹中胎儿都是凤子龙孙,王妃也是金贵的人儿,将他们母子三人留在这荒山野地里…”

话道一半,陈德海蓦然止住,眯成一缝儿的小眼却不时偷瞄朱棣,一副为难担心的模样,实则却是计量了他自个儿守住为仆的本分,没越过了主人给的那份体面。

个中的利害关系他能不懂,需要低下的侍人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提醒?朱棣看着一个个瑟缩着身子的侍人,便皱了眉头,却又抿着唇一语不发,好似在思量着什么。

满屋子的人,除了闭眼事事不理的仪华,都瞧出了朱棣不快,也瞧出了彼此眼中那抹不安。

这时,厨房重新做了药膳粥,由别庄总管王福领上两名小婢女端着折回主屋。他们走到廊道上,听屋子里静悄悄地,鸦雀无声。只是屋子里灯火辉煌,在廊上都可看到人影幢幢。

王福看了心里添了几分堵,脚下步子不免停了下来,又朝身后两小婢女摆了摆手,正欲在外磨蹭些时辰,以免让人那做枪使还触了霉头。却还是被陈德海透过支起的窗子,一眼给瞧见,陈德海连忙指着外面,道:“王爷,小的看王福来了,估摸着是给王妃备的膳食粥。”

说着,给喜冬、迎春使了个眼色,见她们两人机灵地会意了,相携走到里屋门口隔开湘妃竹帘去迎王福。陈德海这才又念念有词道:“王爷您和王妃这一路舟车劳顿,还没食一口热饭。民间就有句话叫‘吃饭大过天’,这有什么事还是等先用了晚膳再说。”

朱棣闻言目光自然地膘向仪华,见她脸似蜡人一样,偏侍在软枕上,紧闭着眼睛,还是那副没一点生气的样子。这样看着,朱棣又一念想起陈德海的话,便允道:“摆饭吧!”

陈德海一听允了,霎时笑眯了眼,忙让婢女摆了饭食。

如此,朱棣、仪华二人一人躺着一人坐着用了素食晚膳,王福带着一应侍人退下。

整间里屋只剩下朱棣、仪华、陈德海三人。

朱棣软塌对面的炕上,也不作声,也不发怒,就波澜不惊地望着某处。一旁边上陈德海躬身侍立着。

屋子里妥安静静,并无人声,但总是沉默着也不是办法?仪华只好微微睁开眼,偏头往朱棣那膘了一眼。只在这时,朱棣目光忽然一转,捕捉住仪华看来的目光,盯着她道:“还以为你今晚不打算正眼看本王一眼!”

仪华一怔,她没想到朱棣就这样直白的揭穿自己。那今一晚上朱棣岂不是像看小丑表演一样看她?而且还配合她演出了一晚!仪华沮丧的想着,忽闪脑中灵光一闪——不对!说不定朱棣根本不知道,或只是一知半解的臆测?

仪华闭上眼不去看朱棣,露出落寞的神色,脸不红心不跳道:“王爷,是臣妾让您为难了。”

朱棣看着仪华此时一脸病容的面上神情黯淡,脑海中骤然闪过仪华今晚闷不吭声似闹变扭的样子,以及她在塞外时坚强的影像。

闪念间,朱棣起身走向软塌,眼底乍现一抹探窥之色,口中却笃定道“并不是本王不愿意带你回王府,而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你更适合留在秋山别院。”

仪华猛然睁眼,眼中有一丝愕然,脱口就道:“王爷您是这样做想的?”

朱棣却以为仪华仍不愿意,于是又细说道:“现在是夏天,马上就要入伏天了,北平会有多热?还有一回府应酬、府务之类的琐事繁多。仅这两样,以你现在的身体情况能承受的住?”话一顿,语气陡然一凛:“更不要说其他了!都能把你折腾没了!”

仪华一脸惊讶的望着朱棣,心轻却飞转着。当下她身怀有孕,先不说其他意外,仅是她如今的身体状况,稍一暑热猛烈或疲备,都有可能导致流产。而且此处离北平燕王只是一日的车程,若是王府中有什么事情发生,她也能各快得知。所以,今日一到秋山别庄,她便起了留在这里静养的念头。

只是让人意外的是,她和朱棣的想法居然不谋而合!不过转念又一想,朱棣会从她的角度思考,也是在情理之中。但就是难为他一个大男人,居然能想得这么细!

“还是王爷考虑的周全。”以上念头闪过,仪华连忙调整心情,垂下眼遮去目中的喜色,毫不在意的认错道:“是臣妾想的有失妥当,竟一心只想着回王府的上了。”

朱棣见仪华立刻就接受了他的说辞,不免略微有诧异。但很快地便弃了这份诧异,满意地点头道:“既然本王要将曦儿送来,自会安排好你们的安全。并且此庄离王府不过一日车程,本王会来看你们的。”

仪华凝神细听着,再听见最后一句时,脸上似乎发着光。

朱棣看得分明,刚硬的五官柔和了些许,面向仪华又吩咐道:“本王暂时留陈德海、丘福在此,等回了王府再做安排。”

立在一旁听候的陈德海,惊诧的望了一眼朱棣的背影,又蓦然垂首。

仪华却不住地点头,神色温柔地抚着小腹:“王爷安排细致,自是由王爷做主。”语气里满是信赖。

听到仪华全然信任的口吻,不由地想起了她在摸北对自己依赖,朱棣嘴边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

第128章 母子

第二天一早,朱棣便要走。天尚没亮,侍人们就忙着把行李收整了,前前后后装了十几辆大马车,很是摆足了王爷的派头。收给停当,见时辰还早,留下与离开的这两拨人自得说些离别的话,或掉几滴眼泪以示不舍。 在里屋里,迎春、喜冬两就手里拿着帕子,捂着脸,哭得泪如雨下。仪华躺在软榻上,看着两人淡淡道:“没什么好哭,不过几月而已。”迎春走上前,拉着仪华的手,下跪哭道:“王妃,您现在身子不好,奴婢放心不下,您留下奴婢吧。” 仪华看着哭得似泪人一般的迎春没有说话。如今她身子不好,留了小丫头在身边,未免毛手毛脚,还是由阿秋、陈妈妈在身边稳妥些。而王府那边也需要人,让迎春、喜冬两回去正好补了差。迎春见仪华没有说话,不禁哭得吏是厉害。

仪华皱了皱眉头,盼夏瞥见了忙上都拉起迎表,从袖笼里掏出帕子一面为她拭泪,一面轻声细语的安慰道:“王妃请身子,马虎不得。

陈妈妈、秋姑姑为人心细,照顾王妃当然比你个小Y头适合,所以你夹心回府就好。”

“难道你就不是一个小丫头?为什么你就能留下!”迎赤听了盼夏的劝慰,心里反生出了怨憨,却又恐让人看了出来,故而寺子一扭伏在了盼夏的肩上,埋头呜呜咽咽的哭着。

仪华听着哭声渐小,满意的看了一眼盼夏,便闭上眼晴一边等朱棣从书房过来,一边想着过几日就能见到嚼儿,心恃渐渐地愉悦了起来。

等到朱棣向丘辐交代了守卫的事,从书房里过来巳是半今时辰后。

他走到了上房,快要到里屋门拦口时,听到屋里隐隐嘻缀泣声,忙放快了脚步,匆匆撩帘而进:“怎么了?在哭什么?”声落人巳至眼前,三个红眼晴的小丫头一见来人是朱棣,慌慌忙忙的抹了眼泪,福身道:“参见王爷!”

一进屋,见哭得人不是仪华,她躺在软褐像是唾着。朱棣便罢手道:“别嚷了,莫吵醒她。”说着想起这月来一直逃亡哪又唾得下,

于是又道:“不用她送了,等王妃醒来,就说本王巳走。”

说完,朱棣正要转身离开,仪华却让吵醒:“是王爷过来?”声音瓮声瓮气,带着没睡醒的沙哑。

朱棣站着道:“思,本汪留了一百二十名侍卫,加上别庄里的三十名护卫,让丘福统领保证这里的荧全。”言罢,见盼夏要去搬了坐凳,他向盼夏摇了一下手,转头又对一脸睡意的仪华道:“时候不早了,本王差不多该走了,你就别送了。”

仪华原是尘在揭上,听了朱棣的话,这就让迎赤扶她站了起来,望着朱棣摇头道:“又不走路,都有侍人抬着,臣妄还是去送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