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
- 官场小说下一章: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
①参见黄永年、贾宪保:《唐史史料学》类书类《册府元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5—237页。刘乃和:《〈册府元龟〉新探》序,载《〈册府元龟〉新探》,郑州: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1—28页。
②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第五章第二节,第100页。
《唐史》,是由武三思领衔的,根据当时的敕书得知,此次编史的目标是“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长悬楷则,以眙劝诫”①。
不管是长寿二年(693)还是长安三年(703),所修《唐史》,一定更在乎武则天的感受,至于唐太宗的形象,可以肯定居于次要的地位。而关于李君羡案件,就是在长寿二年(693)的两年之前(天授二年),忽然发生了重大转折。对此,各书并不回避,都有清楚的记载。
《旧唐书•李君羡传》:“天授二年,其家属诣阙称冤,则天乃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②《新唐书•李君羡传》:“天授中,家属诣阙诉冤,武后亦欲自讬,诏复其官爵,以礼改葬。”③《通鉴》在天授二年(691)三月有一句独立记载:“追复李君羡官爵。”④
李君羡“冤案”是在天授二年(691)昭雪平反的。具体程序是,李君羡家属首先主动诉冤,然后武则天给予平反,恢复官爵并以礼改葬。但是,到天授二年(691)的时候,李君羡被杀已经43年,如果不是《新唐书》有一句“武后亦欲自讬”,后世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武则天的朝廷会有如此举动。而《旧唐书》《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用这样轻描淡写的文字,根本看不到武则天如此行为的动机,反而很容易理解为武则天纯粹为了公平而为李君羡平反。
李君羡的家属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来诉冤呢?43年的等候,天授二年(691)一定是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时机。根据现在所了解唐
————————
① 《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第1291页。
②《旧唐书》卷六九,第2525页。
③《新唐书》卷九四,第3837页。
④《资治通鉴》卷一〇四,第6472页。《册府元龟》也有一句“至天授中,则天复其官爵”,上文已经引用,也是一句无关痛痒的问句。
代史料保存的情况看,在天授这个年份,当初李君羡的审判资料一定还完好地保存在政府的档案库中,至少史馆中肯定是有保存的。那么李君羡家属如何说服武则天的朝廷,贞观二十二年(648)的审判是一个误判和滥杀呢?如果不在诉冤状中引入武则天朝廷的需求,平反李君羡不可能有什么希望。要知道,贞观二十二年李君羡的案件是大案,“籍没其家”的缘坐处分足以证明案情的严重性。那么,李君羡家属到底通过什么诉求说服了武则天的朝廷呢?
对此,与其在李君羡案件的具体环节上求证,不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寻求因缘。众所周知,刚刚过去的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宣布建立周朝取代唐朝,她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不过,这是最明显的政治结局,而在此之前,武则天探索着向这个方向努力,她采用的是不断接近的战略,而不是一步到位。垂拱四年(688)四月,洛水出现瑞石“宝图”,有字为“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此事,史书直接写作武承嗣所为。第二月,武则天加尊号“圣母神皇”。七月,改“宝图”为“天授圣图”。这一系列举动,都是在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第二年十一月,改永昌元年为载初元年,直接宣布使用周制历法,放弃夏历,以十一月为正月。这种效法周朝的举动,不用联想就知道武则天要再启周朝,因为她的武家都是册封为周的。九月,宣布革命,改国号为周,取代唐,同时改元天授。加武则天的尊号为“圣神皇帝”①。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正式诞生。
在以周代唐的革命过程中,武则天充分利用各种“祥瑞”,表示
————————
①以上诸项,参见《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第118—121页。
她革命的合法性。当时拥护武则天的人群中,也一样高呼革命是顺天意、应人心的。著名文学家陈子昂在天授元年(690)上书《上大周受命颂表》中就说道:“今者凤鸟来,赤雀至,庆云见,休气升,大周受命之珍符也。”①雷家骥先生把武则天的这种行为称之为“革命的意识形态与行动”②。在各种祥瑞、符瑞漫天飞的天授元年,关于女皇个人身世的神迹却是罕见的,而各代史学著作无不表明一个规律,即开国君主无不具有个人的生命神迹③。李君羡家属的诉冤,是从一个特殊角度证明女皇的天命存在。女皇的天命早已存在,在贞观时期甚至天机有所泄露,好在因为李君羡的各种特征吸引了唐太宗的怀疑,于是李君羡冤死掩护了武则天。为了女皇和武周的伟大事业,李君羡死得其所,但是如今的朝廷至少应该承认这种牺牲吧。
武则天及其武周朝廷,显然需要这样的证明,恢复李君羡的官爵,以合适的礼仪进行重新埋葬,朝廷虽然会花费一些金钱,但是从政治合法性证明的角度看,这些花费显然是物超所值。李君羡家自然很高兴,从此以后就拥有了政治资本,李君羡的子孙也可以在李君羡官爵基础上,继续为朝廷服务。而他家举行的葬礼,也应该有政府的高级官员到场,声势浩大,广为人知。恢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让李家和朝廷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李家诉冤的诉状和朝廷的诏书,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本文怀疑,如今《旧唐书•李君羡传》《新唐书•李君羡传》和《册府元
————————
①《陈子昂集》卷七,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60年,第140页。
②雷家骥:《武则天传》第九章《大周革命》第一节“天意与符瑞:革命的意识形态与行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8—278页。
③武则天的生命神迹,有利州的感孕而生说和袁天纲的相面说,但可以肯定其发明的时间不会早于天授二年(691)。
龟》《资治通鉴》等相关文字,论证李君羡之死与当时流行的“女主昌”等是因果关系,最初就应该来自李家的诉状。朝廷下诏表示认可,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引用这份诉状中的相关内容,而这一切文字都会进入国家档案,至少收入国史馆。在后来修撰的实录和国史中,涉及贞观二十二年(648)李君羡之死,很自然地采用了李君羡冤死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代表着武周的国家立场,长寿二年(693)牛凤及的《唐史》和长安三年(703)武三思领衔编修的《唐史》,都不可能拒绝这一立场。韦述所撰《国史》,应该在开元后期,距离天授又是几十年的长度,因袭旧史,未详考辨,也就把这种观点继承下来。至两《唐书》和《通鉴》,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依然在这个观点上行进。《新唐书》虽然有一句“武后亦欲自讬”,但倾向所在还是说武则天在利用事实而已。
李家究竟是怎样把李君羡之死与武则天的天命联系起来的呢?主要就是利用两个说法:一是“女主昌”,二是“当有女武王者”。对于这两个说法,两《唐书》在引用的时候有所区分,说前者是占语,后者是谣言。前者的占语来自太白星的白昼出现。所以,我们追踪的问题可以从太白昼见开始。
在普遍相信“天人感应”的时代,之所以十分重视天象变化是因为希望对人间政治实现良好的掌控。故此,史书也有此类倾向,所以天文志就成了纪传体史书常备的项目。根据两《唐书》的天文志,我们把唐初太白昼见的记载罗列在此,以便我们继续分析太白星昼见带来的政治效应。应该提前说明的是,根据古代的星占术,太白昼见仅仅是太白星“失常”的情况之一,因为与本文讨论的内容无关,其他情况不在统计之内。
根据两《唐书》,“太白昼见”这种天象,在高祖、太宗和高宗三个时期,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新唐书•天文志三》,列高祖时期共九次,七次都是在武德九年(626)出现,即武德元年(618)五月庚午、二年九月庚寅、九年五月、九年六月丁巳太白经天、九年六月己未又经天、九年六月己卯、九年七月辛亥、九年七月甲寅、九年八月丁巳。贞观时期有两次,即贞观十六年(642)六月戊戌和二十二年(648)七月。高宗时期五次,即永徽元年(650)五月己未、二年(651)十二月乙未、四年(653)六月己丑、龙朔元年(661)六月辛巳和永隆元年(680)五月丁酉①。《旧唐书》的记载很少,只有两次,一次是武德九年五月,太白昼见于秦,一次是调露二年(680)五月二十四日,太白经天②。
即使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上引资料所谓贞观之初,太白星多次昼见的结论也是得不出来的。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掌控了朝廷。除非把六月四日以后的太白昼见,也纳入贞观初来看待。但是,武德九年,人所共知大事件是李世民政变夺权,星占这方面的占辞又不缺,如何在这样的关头能想到“女主昌”呢?
那么,“太白昼见”的星象,到底会有什么占辞呢?好在今天我们看到明朝再发现的唐朝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把古来流行的星占都分门别类地归纳到一起,其中专有“太白经天昼见”的条目。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把该书所有罗列的占辞都集合起来,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
①《新唐书》卷三三《天文志三》,第851—854页。
②《旧唐书》卷三六《天文志下》,第1321—1322页。
表3-1 唐初太白经天昼见占辞一览表
序号 出处 占辞
1 石氏 凡太白不经天,若经天,天下革政,民更主,是谓乱纪,人民流亡。
2 石氏 太白经天见午上,秦国王,天下大乱。
3 荆州占 白昼见于午,名曰经天,是谓乱纪,天下乱,改政易王,人民流亡,弃其子,去其乡里。
4 荆州占 太白夕见过午,亦曰经天,有连头斩死人,阴国兵,王天下,女主用事,阳国不利。
5 春秋元命包 杀失则攻战刑,故太白经天,屠君父,外夷征。
6 京房对灾异 人君薄恩无义,懦弱不胜任,则太白失度经天,则变不救,则四边大动,蛮貊侵也。
7 春秋文曜钩 太白经天,主失枢。
8 春秋纬 彗守角,太白经天,金精之国虚,谋杀作兵。
9 春秋汉含孽 阳弱臣逆,则太白经天。
10 孝经钩命诀 天子失兵,则太白经天。
11 雒书雒罪级 太白经天,不日桀侯代政。
12 巫咸 太白昼见而经天争明,而兵起,天下惊,强国弱,女主有名。
13 天官书 太白昼见经天,强国弱,弱国强,女主昌也。
14 巫咸 太白当户,期百八十日,蚩尤出兵,且起大将在野。
15 巫咸 太白上中天,下有一主之命。又占曰:太白不当中而中,孟月见之,侯王当之;仲月见之,大将军当之;季月见之,小民当之。又占曰:太白不当过中,是谓绝纲,四国兵起。
16 春秋纬运斗枢 太白赤芒,世有过,为大臣三公所乘,则太白经天,有此类,则亡引也。
17 荆州占 太白经天,海内悲泣,九州摇动,奋兵负粮。
18 春秋纬考异邮 陪臣行毒,诸谒向尊,则天白经天,主命凶。
续表
序号 出处 占辞
19 荊州占 太白再经天,一入中宫,天下更王,国破主绝,期不出三年。
20 荆州占 太白晨出东方,过食时而明,有兵,期四十日。若至日中而明,兵起将行,期三月。
21 荆州占 太白晨出东方,而中乃明,亡地之君在东方,若东北方,期六十日。又占曰:太白见东方,上至午,将夺君。又曰:阳国王当位者受之。又占曰:太白见东方,至丙巳之间,小将死;过午有起霸者。
22 荆州占 太白出高,至巳午之间,士卒劳,有不利军者,难太白出高,至巳午之间,士卒劳,有不利军者,难以得功也。又占曰:太白出西方,上至未,阴国有霸者;若过未及午,阴国王今天下。
23 陈卓 太白从西方若东方上至午,皆为有兵。
24 荆州占 太白上至午未间,天下易王,阳国兵强,当其位者受之。又占曰:太白始出辰巳间,为荆楚;正巳,杀大将;出午,天下有亡国;出午未间,天下亡,王者昌。
25 荆州占 太白昼见,与日争光,是谓经天,大乱十年,人民流亡,去其乡,女主昌,执政。近日,国必有丧;日中而见,事必然。
26 司马彪天文志 太白昼见经天,为兵丧,在大人。
27 甘氏 太白昼见,天子有丧,天下更王大乱,是谓经天,有亡国,百姓皆流亡。
28 荆州占 太白昼见,名曰昭明,强国弱,弱国霸,兵大起,期不出年。
29 巫咸 太白昼见,是谓阴明,来年强国有丧。
30 司马彪天文志 太白昼见,为强臣争。
《开元占经》所列“太白经天昼见”条目之下,共三十条占辞,有的再有细分,实际近九十条①。在《开元占经》所罗列的星
————————
① 上表所列,具见《开元占经》卷四七《太白占三》“太白经天昼见”条,李克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500-503页。
占之中,属于太白星占的共有八占,其中第三占就是“太白经天昼见”条。而所给出的占辞,共有三十条,每条有的只有一种占辞,有的则有多条占辞。通过统计可以很清楚地表明,太白星经天昼见,多数与兵乱、政治动乱相关,与女主有关的有四条,还不到八分之一。如果细分,在同样的太白星经天昼见的情况下,有的同时给出四种占,一为兵起,二为天下惊,三为强国弱,四为女主有名,与女主有关的只有四分之一。有的给出三种占辞,与女主有关的是三分之一。有的给出五种占辞,与女主有关的占五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很简单的结论,在所有太白星经天昼见的占辞中,与女主昌有关的只有四种,在近九十种的占辞中不足二十分之一。所以,用太白星昼见来说明武则天这位女主的出现,在概率上是很低的,但是用心者为的是争取武则天的好感,于是有意把这种概率很低的占辞当成唯一的解释来申诉,既然能够博得武则天朝廷的欢心,那些有能力证明此事的太史局官员也不可能出来证伪。于是这一小概率说辞反而成了主流说法①。
理应注意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太白星经天昼见的占辞中,有关女主问题的占辞,其立场无一不是否定的,即把女主昌等当作反常、错误和灾难类的事情来理解。如《荆州占》所言:“太白昼见,与日争光,是谓经天,大乱十年,人民流亡,去其乡,女主昌,执政。近日,国必有丧;日中而见,事必然。”这些星占中,无不尽力避免女主问题的出现,因为那意味着诸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