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从一路骑着马跟着符彦卿入城,就看到传说中的易州城。
之所以说是传说,是因为昔日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这,不过这是古代,到了现代,就没啥神秘感了,因为它就是河北保定。
林从其实刚开始知道抗击契丹的地方在河北,还有点奇怪,毕竟北边的燕山山脉其实更好守。
可等了解朝廷和契丹的打法,就不奇怪了。
唐朝和后来明清抵御关外入侵有所不同,明清时修建了长城,所以一般是以长城为防御抵御外族入侵,以守为主。
而唐朝时没有长城,所以一般派个大将领一支兵驻守在边关关隘,敌人来了,或守关或主动出击击退。
后唐时,也差不多沿袭了唐朝风格,不过由于后唐是沙陀起家,擅长骑兵,而骑兵打仗需要跑起来有机动性,所以后唐和唐朝时喜欢在关隘布兵不同,后唐喜欢在平原作战。
毕竟得地方大,才有利于骑兵冲锋,所以每次契丹来,如果进入河东(山西),一般是在晋阳城外平原作战,如果进入河北,一般在华北平原作战,而易州,正好在华北平原西北角,契丹穿过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平原的第一处。
所以朝廷在这布兵,截住契丹南下。
林从跟着符彦卿进了易州城,就看到城中不少有些凶悍的汉子。
符彦卿的声音在旁边响起,“这里常年遭契丹劫掠,能留下的,都是好凶斗勇之徒,你在这要当心,万不要轻易惹事。”
林从点头,“四哥放心,我晓得。”
众人一路来到城西兵营,因为这里常年驻军,所以兵营直接就是修的营盘,大约占了小半边城。
符彦卿带着林从和五千骑兵入了兵营,把五千骑兵安置到事先准备好的空营区。
安置好后,符彦卿问林从,“你是跟我回刺史府住,还是留在军营住?”
林从看了一下周围的将士,“我在军营住吧,正好和大家一起。”
符彦卿本来要答应,可突然想到什么,立马改口,“你还是跟我回刺史府吧!”
林从有些好笑,“四哥放心,我不是小孩子,不会乱跑的。”
“不行,你还是跟着我我放心些。”符彦卿不容分说,把林从提溜走了。
……
符彦卿带着林从一路去了城东的刺史府,到了刺史府,符彦卿没有去前面官衙,而是直接带着林从去了后面自己住的地方。
结果一进州衙后面的宅院,一个梳着两个小揪揪的小女孩就跑过来,一把扑到符彦卿怀里,“爹爹!”
符彦卿笑着一把接住小女孩,抱起来,笑着对林从介绍,“这是我家大闺女,当初从京城回来有的。”
林从看着眼前扎着小揪揪,正好奇瞅着他的小女孩,好家伙,这小丫头,不会就是历史上柴荣那大名鼎鼎的符皇后吧!


第138章 粮草背后的千丝万缕 雷霆雨露,俱是君……
林从没想到自己运气这么好, 刚一来就见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符皇后。
符彦卿作为历史上柴荣、赵匡义的岳父,生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皆是皇后,本来就够传奇的, 但三个女儿最传奇的还数眼前这个大女儿。
后汉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想要割据汉中反叛,自立为王, 争夺天下,就使手下的术士偷偷观朝中贵女,结果术士偷偷回来告诉李守贞, 符彦卿的嫡长女贵不可言,李守贞一听,就赶忙去符家为自己的大儿子求娶了符家大女儿。
李守贞想着,自己儿子的媳妇以后是皇后, 自己儿子岂不是能当皇帝, 那自己起兵肯定能成功。
于是,几年后,李守贞就等刘知远一死,刘知远儿子刘承佑年幼朝中动荡时,起兵反了,割据河中, 自封为秦王。
李守贞开始势大,刘承佑多次派遣大将无功而返,后来枢密使郭威亲自领兵, 才把李守贞打败, 战败时,李守贞全家**,李守贞的儿子本来想拉着符氏一起死,可符氏可没有和自己愚蠢的公公丈夫陪葬的想法, 就躲了起来,等到郭威破城时,将士冲进去,符氏却丝毫不慌,对冲进来的将士,“我乃魏国公(符彦卿)之女,我父与郭枢密使交好,还不速报。”
将士们听到,不敢轻举妄动,就去请来郭威,郭威看到是符彦卿之女,又觉得自己故交之女能在危急时保全自己,有勇有谋,就当场收了符氏为养女,并派人送符氏回了娘家。
后来郭威登基后,很喜欢养女符氏,就把她说给了自己养子柴荣,后来柴荣登基,符氏果然成了皇后。
所以这事告诉大家,别听到某个女子贵不可言,有凤命就想娶了做媳妇,觉得自己能当皇帝。
虽然人家女子可能贵不可言是真的,但人家丈夫未必只有一个,谁能保证你不只是个“前夫”呢!
林从有些好笑的看着此时才几岁的小姑娘,问符彦卿,“四哥,这小闺女叫什么?”
“叫昭玉,来,玉儿,叫从林小叔。”符彦卿抱着女儿笑着说。
“符昭玉,好名字!”林从解下腰间玉佩给小符昭玉,“给你做见面礼。”
小昭玉看了一眼她爹爹,然后接过,糯糯地说,“玉儿谢过小叔!”
“好乖的孩子!”林从笑着说。
“天天被他哥带着疯玩,就在外面有点样子。”符彦卿抱着女儿,带着林从一边往里走一边说着。
两人走到正院,符彦卿的妻子听到动静已经从里面出来,符彦卿笑着介绍,“这是拙荆杨氏。”
然后又对夫人杨氏介绍,“这是从林,太妃之子。”
林从笑着抱拳,“嫂子好,从林前来叨扰了。”
杨氏看起来是个爽利人,朗声笑道:“都是自家兄弟,快进来。”
几人一起进去,分主宾坐下后,符彦卿就和自己夫人说了让林从和自己住在一起,让杨氏帮忙在自己隔壁收拾间屋子出来。
杨氏听了,就笑着抱闺女去开库房给林从收拾屋子去了。
而林从算是在刺史府安顿下了。
……
林从在刺史府住下,就开始跟着符彦卿一起帮着忙城中兵马的事。
如今契丹的部落已经在草原上开始往南迁徙,不日将会南下,所以这个时间,也是边关诸城最忙碌的时候。
不仅得督促周围的百姓迅速收割粮食,运回城中,还得在城中储备大量的粮草,等着不久的大仗消耗,而且还不能断了练兵。
所以符彦卿作为易州刺史,整个人非常忙。
林从自然不能干看着,也跟着帮忙。
符彦卿开始还担心林从年纪小,处理不好这些,可后来发现林从确实开始不懂,可只要告诉他干什么,怎么干,他就上手很快,符彦卿也渐渐把一些事交给林从做。
林从就开始跟着符彦卿帮忙,顺便学着怎么打理一州的事物,和处理边防。
而且不仅林从上手很快,郭威作为林从亲卫,天天跟着林从,林从帮着符彦卿干活,郭威帮着林从干活,几天下来,不止林从干得不错,郭威也是干得又快又好。
看得符彦卿都懵了,晋军中随便拉个大将去打仗,那是没问题,可弄来处理政务,大多数避之不及。
他老爹李存审当年算是晋军中难得上得了马,处理的政务的大将,很长一段时间,李存勖打天下,他爹李存审统军,天天在李存勖身边和老妈子一样,啥事都得管,后来一直到杨柳坡之战后,李存勖得了冯道做掌书记,政务才交给冯道,可即便如此,军中事物也是他爹在操心。
他爹李存审如此,他们几个弟兄也自小跟着他爹身边学习,普遍比军中其他人强,所以他们弟兄上马能为将,下马能做刺史。
却想不到林从和郭威两个,居然也对这些繁琐的事物没有不耐烦,还学得挺快。
“人才啊!”符彦卿忍不住对林从郭威两人感慨。
郭威笑着挠挠头,林从却觉得不奇怪,他是前世本来就经常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再加上后来跟着冯道学,也经常涉及政务,所以算是后天养成,至于郭威,这位大概是真有天赋。
毕竟历史上郭威可是凭一介布衣到枢密使,后来更是登基做了皇帝,历史上郭威打理军务和政事可是相当出色,甚至比柴荣好的多,只是他当皇帝时间短,死得早,才没柴荣出名,但要把郭威当皇帝前的军功和政绩算上,柴荣真是拍马难及。
毕竟当初刘知远一死,后汉外面反叛不断,内里一群人争权,风雨飘零,眼瞅着要灭国了,是郭威又是领兵打仗,又是肃清朝堂,硬生生力挽狂澜把后汉又整合起来。
就是这位命不好,把国家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救起来后,小皇帝觉得他大权在握,忌惮得要死,直接把他全家咔嚓了。
林从忍不住同情看了郭威一眼。
当臣子当到这种程度,真是千古奇冤!
符彦卿看林从和郭威对处理军务都很擅长,就把押运粮草的活给他们。
符彦卿拿出户部刚刚送来的征调粮草的文书,给林从和郭威看。
这次河北这边的兵马都聚集在易州,准备抵御契丹,易州作为边关城池,本来人口就不多,压根不可能负担城中几万人的粮草,所以要从周边州县调集粮草。
因为此次涉及到的州县比较多,毕竟每州能出的粮草有限,符彦卿就给林从分了一些州县,让林从带郭威和麾下将士去押运粮草回来。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你俩此去一定要小心谨慎,和各州县交接好,并且把粮草安全运回来,此事事关重大,万不可马虎!”符彦卿叮嘱道。
林从抱拳,“四哥放心,我和郭威一定保质保量完成。”
符彦卿点点头,就开始给林从叮嘱一些注意事项,和说他要去取州郡一些刺史郡守的情况。
林从在听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情况,户部给的调集粮草的图纸是整个北方的,不仅有河北这边,还有河东那边,他们易州这边很正常,都是周围最近的州郡在出粮食,但河东那边,供给晋阳粮草的州郡却都很远,可别小看这远近,古代可是人力运粮草,越远耗费的人力越大。
林从忍不住皱眉,就问了出来,“四哥,河东那边的粮草供应户部给的图是不是有问题,这几个供应粮草的州郡怎么离晋阳那么远,这要转运粮草,得多少劳役,怎么不让附近的州郡出粮草?”
符彦卿看着河东那边的图纸,叹了一口气,“你也看出来,河东那边的粮草供应很不合理,但你想想河东那边是谁在统领河东军,就合理了。”
林从突然反应过来,河东那边可是石敬瑭,朝廷故意让离晋阳远的州郡给晋阳供粮草,石敬瑭身为河东节度使,就必须征调更多的百姓转运粮草,这样势必会导致民心怨恨,而且林从看着河东那边州郡出需要出的粮草数,远不及河北易州这边,可河东的兵马人数却多于易州兵马,这不仅是加大了河东粮草转运的困难,还让河东粮草匮乏。
如今契丹大敌当前,朝廷,不,李从珂居然做这种小心思,还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林从脸上有些不愉,符彦卿却是见怪不怪,“不止如此,听说前些日子陛下任自己昔日在凤翔的心腹刘延朗为新三司使,三司使节制户部,掌管国库,刘延朗到任后,派人到河东,尽取河东库房钱财押运回京,而这次的事,八成也是他和陛下所为。”
林从听了,叹息,“大敌当前,弄这些,却还要将士在前方卖命,真是不得劲啊!”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等做臣子的,又什么办法!”符彦卿垂下眼睑,平静地说。
林从和郭威沉默了,一时间,整个屋内寂静无声,压抑地让人喘不过气来。


第139章 契丹入境与围捕开始(一更) 初涉战场……
自那日从符彦卿手里领了押运粮草的任务, 林从和郭威就忙碌了起来。
押运粮草这活,真是只有自己亲自干了,才知道有多艰难。
粮草是州郡刺史或者郡守已经先准备好的, 林从带着郭威和骑兵去,清点交接好,就可以护送着回来了。
听着是不是特别简单。
可实际上,远不是这么回事。
先是说清点交接, 林从这次还好,是朝廷直接下令,符彦卿在北方又算有些名望,州郡长官并不敢怠慢,可即便这样,交接时克扣一些,故意以次充好, 还是屡见不鲜。
林从开始还讲道理, 可林从这样的, 怎么能讲得过这些官场老油条,后来林从干脆放弃讲道理,直接大张旗鼓摆出自己是太妃之子先帝养子的身份狐假虎威, 你要不给等我回京就去陛下面前打小报告,才镇住这些家伙。
把粮草交接到手, 这才只是开始,后面的押运粮草, 才是最难的。
这可是北方,运送粮草只能靠陆运,而陆运,就是人力+运粮车。
哪个州郡出粮食, 哪个州郡的刺史或郡守就征调本地百姓为役夫,运送粮食。
此时军中运送粮草时,一般还用马车,会用一些淘汰下来的劣马,在打仗时带着大队粮草跟着军队,可平日这种州郡送粮草,几乎都是纯人力。
因为州郡不可能出马车,并且州郡也没这些马车,所以此时百姓服劳役,还得自带工具。
因此运粮食的,大多是木轮车,和咱们后世的独轮小推车有些像。
一辆木轮车,正好能推两麻袋粮食。
至于为啥不用两轮的平车和四轮的车,车越大装的越多,多了百姓压根拉不动,反而不如独轮车推着效率高,而且此时的路哪怕官道,也只是夯实的土路,轮子少反而容易推一些。
也不是没有有钱的人家出劳役,会几人凑一辆车,然后雇个驴或骡子或者劣马,用来送,但这毕竟是少数。
当然,其实除了这三种,其实牛也可以拉车,这个普通百姓家里倒是多一些,一般一大家子都会养一头,只是牛是要用来耕地的,谁又舍得用来送粮草。
所以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是人力推车。
林从以前哪里遇到这种架势,看着百姓推着车在路上汗流浃背的送粮草,林从已经很是于心不忍了,哪里再好意思催促,结果押送粮草第一天,就没赶上驿站,一群人露宿官道。
郭威却比林从看的明白,劝诫他,“属下知道郎君心善,只是这押运粮草一事,军令如山,如果郎君不能按时送到,哪怕以郎君的身份,符将军也不好徇私,况且就算不说军令的事,契丹大军马上就来,如果郎君不能按时转运粮草,等打仗时我军无粮,岂不是要出更大的问题,万一因为粮草不继对阵契丹中失败,那整个北方百姓,不是更惨。”
林从听了叹了一口气,“是我一时魔障了。”
其后林从和郭威督促百姓运粮,虽然不苛责,却也不再放松。
也幸好易州这边送粮草的州郡离易州城都不远,近的一两日,远的两三日,倒是还好。
而林从也听说,河东那边,这次却督促粮草甚急,百姓运送粮草十分艰难,哀声载道。
如果之前,林从可能会想石敬瑭太不体恤百姓,可如今亲自押送粮草,林从才知道河东的无奈,如今契丹马上就要来,朝廷给的送粮草的州郡却远,如果不能及时转运粮草到晋阳,契丹来了,打仗将士就无粮草可用,到时将士人心不安,就可能抵挡不住,出更大的问题,但着急转运粮草,又不可避免对百姓压迫过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