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新年好,红包拿来!”杨文雨娇俏的给她爹撒娇,想要攒一两毛的零花钱。
“娘,新年好,来年更年轻!”…大年三十,一家人都笑眯眯的讨个好口彩。
文娟给杨母打着下手往锅灶里填柴火,两个灶都要填柴火,有着常年有空就打下手经验的文娟,对于操纵两个火灶倒是游刃有余,大锅灶里面是在做一家人的早饭,下面放了些炖骨头炖肉的汤参合着水,上面放着箅子,箅子上溜着馒头,一会儿锅开了往里放些白菜粉条少许的小酥肉,点一些大茴香粉和粗盐调调味道,就很出味了。
待到锅再开,小火焖炖一会儿,馒头溜透了,菜也熟了,一家人一人一碗陪着馒头,就是难得的美味。新苏这边的老规矩,不过了初五破五不吃稀饭面条,以免糊涂一年。基本上大年三十开始到初五之前,早上都是这样的炖菜加馒头,直到了初五晚上吃了面叶补窟窿破五,第二天初六就可以恢复原样饮食,除了亲戚走动,也就基本上出了大年了。
“好了,小灶可以停火了!”感觉到小灶有热气后,杨母对着文娟吩咐道。小锅灶只是做个样子,是为了一会儿到老坟地祭祖做准备。三五个馒头,一块巴掌大的大肉,一小把小酥肉…了了的填上几把火,意思是过了火做熟了可以祭祀祖宗了。
过了火后,杨母就把这些稍微沾染了些许热气的东西一个个装碗,放进案板上的竹筐里,一尺半直径,这样的竹筐多是用来淘麦子的,所以又叫淘麦筐。淘麦筐里,筐里面已经放好了发好的黄表纸,以及小挂的鞭炮,三四双筷子,两个小酒杯,在家一瓶当地的红薯干酒。他们这里红薯产量高,也只有这个才舍得拿出来酿点儿酒水。
贴完了对子,杨厚朴就带着小儿子杨文江提着杨母准备好的淘麦筐去宅外路口汇合大儿子去老坟地给杨家的祖宗祭祀。这样的举动,在前些年破四旧的时候,只敢偷偷摸摸夜里无人注意的时候给祖宗烧点儿纸钱,祭拜祭拜,也就去年四人帮被打倒,他们今年才敢光明正大的祭拜祖宗贴对子贺新年。
不过,祭拜祖宗那都是男人们的事,女人们,小孩子还好,翻过十岁基本上都不让上老坟地祭祖了。好在,无论是村里的其他姑娘还是杨家的两个女孩,对于这些都已经习以为常,也没有什么介意的地方。况且,女孩子都是爱美的,过年这一天,好不容易穿件新衣服或者干净少补丁的衣服,哪舍得到老坟地又是磕头又是跪的沾染出来一身的泥。
“娘,你和我姐忙,我去梳头了!“这一点儿,杨文雨尤为在意,自从懂事后去了一趟老坟地把刚上身的干净衣服弄脏都是泥水,她就再也不去祭祖了。杨厚朴父子俩走后,她就跑回屋子里重新梳头发,刚才起来的匆忙,她还没来得及整理,她的新皮筋还没好好用上呢!
厨房的事,早上的饭,杨母和文娟已经忙得差不多了,倒也没有谁说杨文雨什么,今天大过年的,哪怕是村里再爱打骂孩子的人家,也都会忍着性子,不再年尾最后一天大年三十和年初第一天大年初一打骂孩子,免得给新的一年带来晦气,村里人都信这个的。
等祭祖的父子俩回来,大锅里的饭早就好了。一家人盛饭端碗,和和美美一起吃早饭,上午的时候,杨母和文娟开始准备着年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一个规矩。有些地方是晚上吃年夜饭的,但是红星公社这边大多数的村子,都是中午吃年饭,这是最隆重的,到晚间的时候,他们吃的是饺子和汤圆。
这两年日子好了些光景,又有之前沈卫国送过来的野味,今年的年饭,杨母打算好好操持操持,打算多做几个菜,也算是犒劳犒劳一家人一年的辛苦。再加上,今年也是三闺女在娘家出嫁前最后一个团圆饭。
拿了条冻鱼出来化冻,这是前两天水库起鱼的时候分的,他们家分了一大两小两条鱼。大的切块用淀粉面粉鸡蛋挂浆起油锅炸了,留着过年待客,小的两条一条当天打了牙祭,一条就动起来留在今天准备做个红烧鱼,煮一碗小酥肉,凉调一个山野菜,一个粉丝,再弄上两个热菜,一个小葱炒鸡蛋,一个爆炒野兔,最后切了一只野鸡参合着山蘑菇土豆做了主菜,比起往年能够在过年吃一顿素饺子都是奢侈,今年的年过得那叫格外有滋味。
除了最后的野鸡炖土豆蘑菇,鱼代表年年有余,必须得完整预示着一年的好兆头外,其他的菜,杨母都是小量小量的来。家里就那么五口人,做多了也吃不完,大过年的不兴吃剩菜,浪费一点儿可都可惜的心疼!
正晌午,撑开家里待客的圆桌,摆上一桌子好菜,请杨厚朴杨母主位就坐,三个孩子围三个方向就做,文娟给爹娘斟了一杯酒水,三个孩子以水代酒,共同举杯笑容洋溢的庆祝旧年结束,新年到来,来年更有奔头,一切更好。”年年有余,年年有今朝,明年更美好!“
讨了个好口彩之后,一家人在杨厚朴动筷子之后,开动起来。一年到头,也就过年这个时候最有口福,今年尤甚,因着文娟亲事既定,已经提前两天享受了过年般的待遇。不过,即使如此,今天的年夜饭,也是格外的备受期待,备受欢迎。一年肚子里都缺油水,也就这两三顿的功夫,哪里能够让馋虫像后世那样闻肉生厌,反倒是觉得青叶菜吃着不错。
大年三十的下午,杨文江和杨文雨出去寻小伙伴玩,杨厚朴出去找老邻居们说说话,杨母和文娟则是和面剁肉的和面剁肉,择菜切菜的择菜切菜,开始准备晚上年夜饭的饺子。
杨母手上活计麻利,手下速度很快的挖了几碗黑面,就这盆一手添水一手搅合,将黑面粉搅合成絮状之后,双手齐上,将面絮折合成面团,真正的做到了盆光面光手光,三光合一,这也是村里考验媳妇,最出色的媳妇手艺。
杨母显然手艺更是精湛熟练超绝,这一点儿文娟很是敬佩,同样的面粉水和盆到她手里可就没有那么听指挥,她也没有阿娘这个好手艺,搅合米汤面水她的手艺还行,但是在没有恢复后世记忆之前,对于和面,她也只是个动手残废,阿娘也不舍得她练习浪费粮食。所以,她现在就是帮着阿娘剁饺子馅,一会儿帮忙包饺子,这个她还算拿手。
今天也就是过年,光景也好,阿娘才狠狠心,切了提前预留的肉剁馅,又全用小麦面粉活了面。哪怕这面只是自己用石磨磨出来的,连着麦麸不够细腻发黑,被称为黑面,也足够的珍惜。
要知道,往年这过年能吃顿素饺子,其中面皮里大半要放玉米面和红薯干面,只放一点儿黑面做粘合,三合面的饺子没什么劲道,稍微一过水,就成了面片汤,甚至有个面片汤就不错了,她们最困难的时候,连个饺子都吃不上的年月也过过两三年,当然,那个时候,能够活命就已经是很好的事情。
天微微擦黑,还透着微亮的时候,村子里的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杨家也是在这个时候,放响了过年炮,对着条几叩拜祭祖,对着灶台祭祀了灶王爷后,开动享用美味的饺子,吃完年夜饭收拾好,说着话在这样的欢欣一起守岁迎接新年到来。
第三十三章
夜里接好财神水,把家里的盆盆缸缸都装满,绊财棍也都摆好,新的一年在一家人的睡梦中到来。大雪兆丰年,七六年的大年初一是在一夜雪白中到来。人常说大年初一闲一闲,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大年初一是不能干活的,不然一年都是劳碌命。这方面,村里人格外的注意。
所以,哪怕就是外面的路不是太好走,一贯勤快的杨厚朴和杨母也没有去清扫,平日里早该早早叫孩子们起来,而是等她们睡到自然醒。或许有金莲子的生命力调理了身体,哪怕没有太大明显的改变,暗藏着生命力的健康身体,还是让文娟格外的精力充沛。二十年的生活,她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早睡早起的农家生活。不过到底是大年初一,昨天除夕夜和爹娘说话,睡得有些晚,文娟难得起得晚了些,也不过是刚过七点钟左右,听到外面有爹娘活动的声响,文娟轻手轻脚的起了床,没有打扰另一边熟睡的小妹穿好衣服出了门。
大年初一,杨厚朴和杨母也难得没有起得太早,和文娟基本上就是前后脚的功夫。“娘,早,我来帮您吧!”顺手理了理头发,拢在脑后随意的松松扎成一把,文娟进了厨房和正在往锅里添水,准备做饭的杨母打个招呼,去大锅里寻出了馅料盆。
新苏这边的规矩,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饺子。饺子馅昨天已经调好,文娟手脚利落的磕了一个生鸡蛋在里面,用筷子顺时针一个方向搅拌。杨母昨天已经把面活好醒在面盆里。现在拿出来,在面案上再次揉了揉,那大擀面杖擀开成薄片,切出来整齐的饺子皮。
文娟搭把手把饺子皮拾到高粱杆做的锅盖上,饺子馅放在中间,开始动手包饺子。后杨这边的饺子都是猫耳朵饺子,把饺子皮放在手心里,筷子一挑,放入适量的馅料,对折轻压粘贴,双手指头互相配合一个翻转,再交叠一按,一个仿若元宝的猫耳朵饺子就新鲜出炉。
在手工活这方面,文娟的手还是挺灵巧的,一个有一个的饺子在她手下成型,在锅盖上一溜排的摆放整齐,她的手速不算慢,杨母擀完饺子皮之后,也加入其中,她的手速比文娟还要快,母女俩齐心协力,没多久就把早上要吃的饺子包的差不多了。
文娟一看剩下的量已经不多,赶紧把灶里的火点着开始烧水。时间把握的比较好,等谁开的时候,杨母也基本上全部包好,一排排的饺子推进了滚开的水里浮浮沉沉,三滚之后,全部漂浮起来,饺子也就熟了。
饭熟了,杨母才把难得睡个好懒觉的小儿子小闺女叫起来,洗漱完吃上热腾腾的饺子,沾着文娟趁着她们洗漱的空当,用陈醋蒜末盐和一点儿辣椒油调和的蘸酱,那叫一个格外的开胃。饺子又是难得的肉馅,杨文江杨文雨敞开肚皮,一人吃了三碗,一人吃了两碗,连汤带水,原汤化原食,好不痛快。杨母和杨厚朴都是两碗的量,杨文娟也胃口不错,用了一碗多一些。
上学多年为了省钱,习惯了有些饱的感觉,肚里有些食物就可以的感觉,杨文娟的胃口也就养成了不是太大,吃多了反而伤身,哪怕饺子真的很香,一切都是纯天然的滋味,鲜美的很,她也没有勉强自己。
“要是每天的日子都能这样,天天吃饺子,睡到自然醒,那该多好啊!”终于舍得放下碗,吃不下的文雨不由感慨的道,一边的杨文江配合的点点头,过年的日子可真没,昨天前天大前天的席面,还让他回味余长。
杨母没好气的看了他们一眼,一对异想天开的懒货,要不是今天大年初一第一天,她非好好说道说道她们。惯是惯,该骂的时候还是要骂的,不打不成器,小闺女也就算了。小儿子文江她却是要看好的,她还指望着文江日后有机会被推荐多读书,好寻个城里的好工作,找个好媳妇呢!
“会的,以后说不定会让你吃肉吃到不想吃了呢!”有着后世的记忆,文娟笑着点头赞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也就两三年后,政策变动,国家实力上升,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天天鸡鱼肉蛋一切都不再是妄想。不过,在这之前,有些提醒还是必要的:“但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看你们自己的付出了。就是未来条件再好,没有能力的人,也会被生活局限的!”
不过,还好,这俩孩子都还小,都还有很多的机会。小弟文江现在刚上初二,等明年高考的大门一打开,后年作为应届毕业生,他是拥有直升鲤鱼跃龙门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两年她盯着点儿,让他更用心学习,考个好学校,就会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而小妹文雨,虽然不爱学习,到底小学毕了业,有些基础。这两年有机会给她补补,到时候考个中专,学一些服装设计…专业对口,符合她爱美爱俏天性,让她将喜爱发扬光大,抓住一定的趋势,未来倒也不会差。
所以,文娟也就是点到为止,倒是没有说教太多。都从这个年纪走过,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洋溢,自我主见空前庞大的时候,别人说多了,只会让她们反感,潜移默化之间的改变,会更妥当一些。
“你三姐说得对,无论做什么,多学总是没有错的,什么时候都不会浪费!”杨厚朴平日里虽然话不是太多,对于俩孩子的管辖也不是太多,不过,或许是父亲天生的威严,天然的层级,让他的话,更加有效,更让人遵守。
对于三闺女,杨厚朴也更加的满意,似乎经历了生死,订了婚,三闺女又长大了不少。因为学业事故的愁闷散去,眉目更加的清正有神,心态也更加的积极乐观了,让他也是老怀大慰。
不是他疼爱偏心三闺女,而是比起其他孩子,三闺女无论是眼界思想,都是几个孩子中数得着的拔尖,更得他看重也不为过。满意了将最后一口汤喝完,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总觉得最近家里的水更好喝,孩儿他娘的手艺更好,连他的精神头都觉得比以往更充沛。他只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三闺女有个好归宿,还是他信任敬重的沈大哥家,他心里高兴地。
其实不然,杨厚朴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错觉。而是文娟在详细了解了自己拿份福缘中的湖水营养十分丰富,对人体十分有益,就悄悄地置换了些平日里使用的水,再加上人逢喜事的劲头,好心情双向来着。本来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受,一切的结果,多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只是杨厚朴作为大夫,对于自己的身体把握更加的敏感,才会有一些明显的切身感受,只是被他无意中忽略了。
到底不会在大年初一说孩子,今天的谈话就是到此截止。大年初一最是自在逍遥,杨厚朴先出门找些老伙计说说话,俩小的也以最快的速度跑出门,生怕被抓着继续说教,杨母和文娟负责收拾,收拾锅碗的水是用专门的桶盛着,初一的水,是财水,不能洒掉,初二才能倒开,这是自古相传的规矩,村里人都是自觉地注意着,没有谁想要一年破财。
第三十四章 观气
快要晌午的时候,住在宅外的杨文江才带着两个儿女拉着脸,提着两个牛皮纸包裹过来。他结婚的早,娶得是李家庄当时交好的李梅。只是没想到,当时结婚前还算温良可人的性子,结了婚之后居然本性暴露,又懒又馋,好打扮还锱铢必较,不可理喻。
只是,再怎么恼恨,到底有了两个孩子,只能熬着一家人家。好在,那女人虽然对于他爹娘胡闹了些,但是他还算有些威慑力,这些年宅外宅里互不打扰,倒也基本上相安无事。若不然,爹娘有奶奶和二叔一家的搅缠已经够烦的了,他这个不孝子,还要再给他们添麻烦,那就枉为人子。
杨文江虽然性子木讷了些,有些眼不见心不烦的性子,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孝子。
“怎么拉个脸,大过年的第一天,有什么看不开的,不就是那婆娘又给你脸子看了,惯得她没个样子,你要有那个生气的胆气,好好收拾那婆娘一顿什么事都了结了!”看着长子一脸不顺的踏进门,堂屋里难得清闲围着火盆烤些红薯的杨母,打眼一看就明白怎么一回事,不由没好气的奚落了一通,只是这奚落的背后还是心疼长子怒而不争而已。
她养大的儿子,可不是让那婆娘折腾逍遥自在的,要不是看在俩孩子都不小的份上,她这当婆婆的不好宠着长子夫妻俩打架,再难听的她也能说得出来。反正他也不指望大儿子养老,和老大媳妇闹僵了就闹僵了!
“娘,没啥,大过年的,她就那性子,孩子都大了!”杨文江喏喏的解释道,不然他还能打她一顿吗?年轻的时候都没打过什么,更别说现在孩子都大了,多少得留些面子。不过那小气娘们也幸好遇到了阿娘这样有素养的婆婆。不就是几包面果子,就像都拾掇回娘家装阔摆面子,一点儿都没想着他爹他娘也需要孝顺,就是欠收拾。
索性,杨母不是那计较的人,也知道自己大儿子和老大媳妇是什么样子的,白了儿子一眼也就不再自己寻不开心,转而招呼两个孙子孙女。“大伟,小洁,过来奶这边,刚考好的红薯正香着呢,都是老头迷(一种黄皮黄心的红薯,特别甜软好吃),快吃吧!”
杨母对大媳妇不感冒,不过,对于老大家的两个孙子孙女辈的,还是挺疼爱的,毕竟大孙子小儿子老人家的命根子,她也是个嘴硬心软刀子嘴豆腐心的性子。虽说俩孩子被他娘拘着少来宅里,也搁不住家里就这两个孙辈,做奶奶的怎么不疼。大闺女家的几个孩子离这里太远,一年来不几次,巴掌都不能数过来。
好在,三闺女回头嫁的近,想回娘家或者她想去看闺女都是抬步脚的事情。难得有件开心的事,又有孙子孙女的面,杨母也就不计较什么了。
“奶,好香好甜,我还要吃!”俩孩子在奶奶家倒是不拘束,知道杨母疼他们,对于奶奶也是很亲近。他娘拘着他们不让他们经常来奶奶家,不过小孩子本身就不是说说就能吓着的,倒是经常会偷偷趁着出来玩跑到奶奶家,奶奶总会给他们做好吃的,不是给他们塞个鸡蛋,就是塞几个三姑带回来的糖果甜嘴。
比起那些动不动打人骂人的奶奶,他们的奶奶好得很,很多小兄弟小姐妹都羡慕他们呢。俩孩子接过杨母用老玉米软叶包着剥了半块皮露出黄的花红诱人品尝的红薯瓤,香甜的气息扑鼻而来,不由让俩孩子吸溜吸溜吹着热气,一边吸溜吸溜止着烫小口小口吃着。
“慢点儿吃,火盆里还有呢,记得留点儿肚子,上午奶奶给你们做好吃的!”文娟起身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笑颜温柔嘱咐道。兄妹俩大伟是老大,小洁是妹妹,只错了不到两岁,如今一个五岁,一个三岁,都还小着。大哥结婚早,二十出头就成了家,第一年就有了大伟,一胎生男,自觉给老杨家立了功,不然她那好嫂子哪来的底气翘起尾巴露出本性。
小洁是大哥结婚第三年有了小洁,当时生的不太顺,让大嫂伤了些底子,又是个女孩,倒是不怎么得大嫂的看重,就好比大嫂小气,还喜欢贴补娘家装面子。这过年大伟身上上了新衣服,小洁还穿着大伟的衣服改小的旧衣,袖口衣摆还打着补丁,头发枯黄,有些瘦弱,也不怪乎阿娘看不习惯,一个三岁的孩子,能费多少尺头,不过是大嫂扣了贴补娘家了。
好在大哥家就这俩孩子,小洁的日子虽然比不上大伟,倒也不算是太难过就是。“大伟小心别烫着,小洁,吃慢点儿,你还小,尝尝味儿就好,一会儿三姑给你们拿糖吃!”用手理了理小洁有些枯黄的头发,目所至,隐约着看不见的金色流光在文娟眸中似乎流转而过,这孩子的身体情况文娟就已经了然于心。
瘦弱了些,缺了些营养,眉宇间倒是不见病气,根子禀赋没问题不难调理。观气而辨病,这是文娟服用中心金莲子之后所获得的,除了辨药性的第二个能力,如今在结合着文娟打得牢固的基础,慢慢转化为优异的诊断能力。
顺手到了杯刚才冷在大茶壶里的水,递到俩孩子嘴边让他们能时不时喝上一口。这水是文娟特意烧的金莲空间湖水,本事给爹娘弟妹调理身体用的,这个时候给俩孩子来补补元气也挺好的,水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源泉,最是温补不过,不过她这湖水虽是生机营养高过一般水,却也不是那喝上一口就能挽生死生白骨的灵泉,温补是需要一定的过程来循序渐进弥补的。
所以,她不由在细心照顾俩孩子的时候,微侧首对着杨文江道:“大哥,没事的时候,这俩孩子都有些虚,估计是缺了些营养。你有空多把小洁和大伟往爹娘这里送过来一下,我和爹娘给俩孩子好好调理调理!”
“这事,你就先别和嫂子说了,没事让送俩孩子过来就行了,也不耽搁时间!”俩孩子还小,有几天的功夫就能慢慢弥补,以后饮食注意些就没大问题,这个过程在她出嫁前就能完成的,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闹出动静,让嫂子知道了又是闹。刚解决了二叔一家和奶奶这个大极品,他们可不想好好的日子,再让也不怎么开窍的嫂子闹闹。“小洁,三姑给小洁做了个一套小褂子小裤子还有一个小坎肩和一双鞋,小洁和三姑去屋里换上好看的花衣裳好不?”
看着小姑娘吃了半个红薯,差不多有个半饱之后,文娟哄着小家伙把剩下的半个红薯交给她,给她擦洗干净手指带她进了西屋换衣服。他们当初买的布料不少,她要了一尺普通的花布做搭头,配着家里自己织出的土布做被里裁下来的尺头,做呢子风衣坎肩还有裤子留下来的不重大用,浪费可惜的余料。
她尝试着熟悉了下手感,想着估计会算计的大嫂肯定不会给小洁做新衣服,她到是给小洁整治了一身衣服行头出来。小姑娘甜甜软软的笑了,乖巧的被文娟牵着进了西屋,看得文娟的心更加柔软。
“好!”杨文江用力的点点头,他老大不小的人了,还让待嫁的妹子给他操心,当真是让杨文江不由有些脸热,嗓音哽咽,心里头不由发狠,就是不打那婆娘,也得治治了。他娘有时候话说得不好听,却是话糙理不糙,有那样的娘,对于逐渐长大的孩子影响也不好。
看看大姐三妹,他们兄弟俩,包括有些任性的小妹,哪一个也不像那婆娘一样不成体统,可见爹娘言传身教的重要。幼年学堂里还教过养不教父之过呢,孩子养的不好,那都是家长的责任,就这么两个孩子,他砸锅卖铁也要好好供养,只求他们向他们三姑一样上进,不要像他们不成器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