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诚笑了声:“那下午大家开个会,确定一下营销思路,你有兴趣可以来听听,不听也没关系。”
谢青点头:“那我去听听。”
虽然这方面她一点都不懂,但是对于作品的发展她还是想了解一下。绮文带给她的教训很惨痛,作为新时代的作者,只知道闷头创作未必是好事。
下午三点,会议开始。
来参会的一共七八个人,基本都是决策层。拿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台问题。
“我们和各大网站接触了一下,以谢小姐的行文风格和更新量,最适合她的网站是玉江文学城。”首先发言的是位中年女士,诚书文化的总监,叫魏萍。
她按了下蓝牙遥控器,PPT上出现了玉江文学城的绿□□面:“但玉江文学城的榜单只接受签约作者凭数据竞争,不能花钱买。我和吴秘书去谈过,给多少钱都没用。”
魏萍继续道:“玉江又只有独家约,谢小姐是我们的签约作者,签不了,所以玉江的人工榜拿不下来。自然榜的话,我们分析了一下,因为积分系数的差距,非签约作者的积分只有签约作者的三分之一左右,也不可能拿下来。”
说完这页PPT翻过去:“所以去玉江文学城不行。”
陆诚说了句“有点可惜”。
各大网站的优势不一样,有的订阅能打,有的无线端厉害,也有的专攻小众题材。
玉江的存在其实有点微妙,从作品风格来说,它有点间于网文和出版风之间。
但在版权方面,玉江一贯厉害。
早年出版业还没有成为夕阳产业,从玉江出来的出版书一度在言情出版界占据半壁江山;这几年出版式微、影视走红,玉江的作品又开始花样登上荧幕,翻拍成功率还不低。
陆诚记得有一阵子大男主文翻拍频频扑街,还有博主写了分析,调侃说“这盛世,终究如玉江所愿。”
不仅如此,陆诚在B大读书时的研究当代文学的老师,现在也专门研究网络文学②。她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玉江文学城是女频的先行军,在题材上引领女频网文潮流。
所以如果能和玉江一同推谢青,确实不错,但是现在达不成合作也没办法。
陆诚平静问:“别的方案呢?”
“还是走公众号吧。”魏萍说。
陆诚斟酌着,缓然点头。谢青心里却奇怪:公众号?
她低头悄悄拿起手机搜索,倒是搜到了诚书文化的公众号。但点开一看,里面基本都是企业新闻。
这样的公众号如果拿来推文,大概会显得很奇怪,而且应该也没什么读者吧…
“…陆总。”她犹犹豫豫地举手表示要发言。大家都看向她,她说了刚才的想法。
引来一片笑声。
谢青被笑得莫名其妙,陆诚用力抿唇,勉强把笑意噎住,耐心解释:“不是用‘诚书文化’这个号推。我们有十几个公众号在同时运作,都是专门拿来推文的,风格各不相同。”
“十几个?!”谢青有些诧异。魏萍笑道:“不然谢小姐以为那些推文号都是哪里来的?”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有很多推文号,其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草根、是为爱发电,而且运作的也很专业。但不可否认,也有相当比例是资本方运作出来的,为的就是定向推荐自己的签下的文③。
不过归根结底都是推文,也都会推天南海北的红文,二者很难区分,就是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也不一定能做出准确判断。
谢青感觉自己接触到了一个新领域。
她一直以为,不论在哪里,作者要红都是凭作品说话。现在看来,如果有强大的资源运作托底,作品的质量要求可能很…弹性。
毕竟是流量时代。
她心里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微妙感。
调整好心绪,谢青问:“公众号上要日更多少?”
魏萍:“前期三千就行,后期到时候看情况。”说完问她,“谢小姐什么时候能开文?我让他们提前把公众号排期空出来,宣传预热也好准备。”
“让我攒个两三万字吧。”谢青心里算了算,“半个月后?”
魏萍看向陆诚,询问他的意思,陆诚说:“那些都好安排,让她先慢慢写,别催。”
“…”魏萍哑了哑,“好的。”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整个营销方案了。包括KOL怎么搞、在哪些关键时间点引爆热度、线下宣传如何配合,出版方找谁、影视合作开发谈哪家、奖项都要推哪些。
这些话题,谢青就真听不懂了。
隔行如隔山。虽然都在网文圈里,但是上游的资方和下游的作者,真不是一个行当。
会议在五点半结束。中间除却大家因为观点不同小吵了一架之外,基本还算愉快。
离开会议室的时候,陆诚告诉谢青:“后续的合作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我们尽量做到尊重作者。”
谢青薄唇微抿,陆诚看出是思考的模样,在会议室的门内停住脚。
她抬起头:“如果这篇文成绩不错…”顿了顿声,“我想尽快打官司,弄清楚《赤玉录》到底怎么回事,行么?”
按照她和诚书文化的合同,这篇文保底收入五十万。也就是说,她一定会有五十万的稿费进账。
就算税高,这笔钱打官司也足够了。从热度的角度说,一篇成绩不错的文,必然也能带来不错的热度吧。
她心驰神往,她迫不及待,她不停想象对簿公堂的场景。
她要压得她喘不过气的阴霾,烟消云散。
但陆诚直截了当:“不行。”
谢青一下蹙起眉头,一瞬里,眼中可谓敌意迸发。
又像只突然炸起浑身尖刺的小刺猬了。
陆诚笑了下:“别生气。”
她仍旧那样盯着他,好像他是个用糖衣炮弹骗她签约的混蛋。
他往回踱了几步,倚坐在会议桌边,用一种欣赏艺术品般的目光欣赏着这位灵气四溢的作家,口吻悠然带笑:“我们用数据说话。”
“我查了过去两年里,‘玉篱’和‘青珠录’两个词的热度走势。抄袭门爆出的时间节点,恰好是你热度最高的时候。”他说。
谢青想了想,是的。
那时不仅《青珠录》大结局开售,绮文出版大力推出了全集典藏版,更是“她”的新作《赤玉录》开坑,引来新一波热度的时候。
“那个热度高点,在过去十年里都没有几位作家做到。换句话说,当时的你咳嗽一声,整个圈子都会知道。”
谢青没吭声。
很不幸,当时能在社交媒体上对公众“咳嗽”的账号,并不是她的。
那会儿她压根不用微博。
“现在,想在这一战中彻底获胜,你需要比当时更高的热度。”
谢青愕然抬头:“什么…”她觉得匪夷所思,重复他刚才的话,“过去十年里都没有几位作家做到。”
“是的。”陆诚缓缓点头,“但你已经做过其中一位了。”
这座对别人而言高不可攀的巅峰,对她来说,只要超越自己就可以了。
诚然,超越自己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对于处女作即爆红的作家而言,后续作品走下坡路的概率不小,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这也正体现了他们这些经纪公司的存在意义。
“你走到和先前差不多的高度,我就可以运用各种资源把你推到更高的位置。”下颌微抬,他冷下去的面孔变得认真,“在那样的位置上,你胜诉,各大新闻媒体、八卦博主,各个社交平台,才都会投以足够的关注。我可以让舆论从法院受理持续到开庭出结果,如果对方败诉之后要上诉,我还可以保证他们会先经历一波骂声的洗礼。”
“当然,你如果不想等,我也没有办法。”他话锋陡转,悠哉舒气,插着口袋站直身子,“就看你想速战速决打一场官司,还是在法律和舆论上大获全胜了。”
谢青抬眼,看到他似笑非笑的样子,胸有成竹,又阴险狡诈。
这神情令她一瞬的懊恼,又确实被他说服了。
真正把她压死的舆论,她真正要挽回的当然也是舆论阵地。
可他这副样子,真的令人恼火。
谢青牙关轻轻一磨:“听你的。”说完转身就走。
背后响起轻笑,像温和的秋风从贴着地面抚过,把她心里压着的厚实枯草掀起一刹、扬散几片。
然后听到他叫她:“谢青。”
她转回头,奇妙的角度让他刚好被身后落地窗照进来白色阳光括住,气质清朗。
他朝她笑笑:“都会好的。”
有温暖的、令人安心的力量。
作者有话要说:欢迎各位从收藏夹跳坑的新盆友,本章多送点红包吧,随机200条评论送~~
BTW,本文的更新时间通常都是晚上八点,如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案说明
关于加更:我先争取每一章都肥肥的…
注释:
【这盛世,终究如玉江所愿】真的有个博主在分析影视翻拍的时候说了这句话,当然原文不是玉江是晋江。而且这还不是晋江买的软文,作为一个老作者,我负责任地说…晋江在宣传方面特抠门!不可能花钱买这种软文的!
②【研究当代文学的老师,现在也专门研究网络文学】人物原型是北大文学系的邵燕君教授。邵教授研究网络文学的时间好像蛮长的了,认为晋江引领女频潮流的话也是她在讲课的时候公开说的(港真,当时台下坐着一片各站作者,晋江的就我和怀愫,我俩默默地捂住了脸,有点与有荣焉,又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这位教授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怎么说呢,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曾经不被主流看好的新兴领域,现在有主流学者愿意来以学术角度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十八线作者我觉得还蛮感动的,所以在这里向她致敬一下。
③【关于推文号】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好奇哪些推文号是资本运作出来的。别问…绝大部分我真的看不出来,看出来的几个我也不能说,说了也没啥意义…
而且资本运作不代表推的文不好,大家看文该怎么看怎么看吧,市场上游的运作方式跟你我的直接关系都不大。
chapter 20
之后的一个月过得平平无奇。谢青闷头码字, 进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标准状态。即便身在诚书文化的办公室里,也经常一整天都跟别人说不上两句话。
陆诚照样有他的事在忙。两个人唯一一次好好交谈,是在会议过去半个月后,谢青发现自己没能按时写完三万字的时候。
虽然陆诚说了不催她,但出于礼貌,她还是去跟陆诚打了个招呼。
陆诚没听完就笑了:“我就知道你写不完。”
“…我没犯拖延症。”谢青辩解。
陆诚点点头:“我知道, 开头写得慢的作者很多。”
确实是这样。
在这之后, 她又用了一个半星期才又写出两章, 再然后,思路突然就顺了。
顷刻之间, 文思如泉涌。
那个晚上, 谢青回到住处, 觉得手头的剧情不写完实在难受, 就拿出稿纸又写了起来。不知不觉, 竟然写到了凌晨三点半。
八千字。
三万字的目标突然就达成了。
第二天,她去把稿子交给陆诚。陆诚正忙着,顺手接过,又想了会儿事才反应过来,抬头看她。
——被她的黑眼圈吓了一跳。
“熬夜了?”他眯眼, 说着拿起稿子, 就势要撕, “说好的晚上回去再写不作数。”
“别——!”谢青一掌拍住稿子,赶忙解释,“就这一次。我昨天思路很顺, 不写出来我睡不着。”
绷了两秒,他噗嗤一声。
哪能真撕她的稿子。
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她这么急。
敛住笑容,他推给她笔和印泥,照例让她签字按指印,又让吴敏整理了复印件给她。
整个过程里,她的神情一直绷着,双颊有点红,显然觉得自己方才的举动丢人。
陆诚看得想继续逗她,可忍住了。轻声一咳,他告诉吴敏:“请魏萍来一下。”
魏萍的办公室就在陆诚隔壁,一转眼就来了。
陆诚把手稿递给她:“可以排期准备连载了。”
“好。”魏萍接过去,陆诚问,“什么时候开始?”
魏萍说:“明天发预告预热一下,后天就可以发第一章了。”
陆诚看了眼手机上的日历,明天周五,后天周六。
想了想,他说:“那下周二预热,周三开始连载。”
魏萍旋即领会,点点头,打开手机日历上做标注。
谢青没懂:“为什么?周末不好吗?”
“不是,是周末太好了。”魏萍一笑,“周六周日是网络流量最好的时候。如果周三开始连载,到周末时已经有了一万多字,有空看文的读者会更愿意点进来看看。”
但如果周末才开坑,文就太瘦了,可能白费了周末的好流量。
谢青恍悟,若有所思地点头,魏萍继续在手机上记日程。
? ? 手指突然一顿。
她抬头看向陆诚:“还有篇文刚好也是下周三开。”
陆诚:“谁的?”
魏萍看了眼笔名:“桃叶。”
陆诚一脸的“那是谁?”,魏萍补充解释:“从灵墨签来的那个…”
“陶然?”谢青首先反应过来,魏萍:“对对对,是叫这个。”
冤家路窄。
谢青心里暗自叹气,然后说:“那我再往后推推吧。”
她犯不着躲着,但这回她推迟了交稿日期,总没道理让陶然让。
魏萍有点为难:“新文至少给连续排三天大图推送,你再往后推三天…”就又是周六了。
“我可以多推几天。”谢青问,“再下周三有人吗?”
魏萍手指往下一划:“还没有,我先给你占上。”
几天时间没什么可争,陆诚也没有什么异议,等魏萍做完记录,他才又开口:“所有文风合适的公众号,未来半个月的大图都先不要排别的了。”
每天都把她的更新放在推送首栏。
魏萍是公司里少数知道谢青到底是谁的人之一,面对这个安排也很冷静:“好。”
见专业人士都觉得靠谱,谢青就没意见,只问魏萍:“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
魏萍笑说:“你好好写稿,保证不断更就行。”
于是又是小半个月,这小半个月里,谢青写稿都还挺顺。陆诚又不需要她手写之后自己录入电子稿,省了很多时间,她就算精雕细琢地写,一天也至少能出三千字的稿子。
但从连载开始的那天起,就不一样了。
她之前也写过连载,不过是在杂志上,销量的反馈没有那么及时。杂志上的文又多,她不是影响销量数据的唯一因素。
可现在,负责公众号的运营部门能实时监控数据变动,每篇文、每一章的数都是单独计算的,成绩怎么样一目了然。
有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能不在意自己的成绩?
“在意”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她路过大办公区墙上那张记录着各篇连载文的数据走势的大图表时,总会下意识地扭头一直看。
然后在某个下午,她想去休息间喝杯咖啡提神的时候,正一边扭头看图一边走,突然被一根手指顶住朝向前方的太阳穴。
谢青赶紧看过去,是陆诚。
旁边的格子间里扑哧扑哧一片低笑。
陆诚对此置若罔闻,一脸好笑地看着她的局促:“这位大大,这么担心吗?”
“…”谢青喉中微噎,“没有,随便看看。”
他挑眉:“可我不是第一次见到你这样死盯着数据走势了。”
格子间里又一片扑哧声,她骤然面色通红,目光盯住地面。
他心里不厚道地荡起一股阴谋得逞的邪笑。
他没救了。
——陆诚在心里自嘲。
? ? 喜欢谁就欺负谁,这是小学生的把戏。
他得到的结果也和小学里的淘气男生差不多,眼前的人气恼又不知该如何应付,最后窘迫地从他与格子间的狭窄过道里直接挤了过去。
陆诚自顾自闷头嗤笑,觉察到一方方格子间里投过来的视线,又把笑容敛回。
“好好工作。”他淡声,然后好整以暇地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
之后再过没几天,就是春节了。
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办公室里上班的人数就在迅速减少。
谢青先前从没长时间离过家,上学最远也就是到省会长沙,所以从来没正经经历过春运。
缺乏经验导致她在春运抢票中吃了亏。
直到腊月二十五,她都没抢到票,最后只好买机票回去。
只是过个节而已,谢青没有带太多东西,轻装上阵,不过把银行卡带上了。
按照合同,诚书文化在她写到五万字的时候,就要先把保底五十万的10%打给她,扣完税有四万多。财务赶在年前打了款,她刚好带回来过年。
家里过年还是老样子,爷爷奶奶,还有从长沙赶回来的姑姑姑父和表弟表妹,说不上特别热闹,但也其乐融融。
在谢青还小的时候,经常在过年时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因为姑姑姑父是爷爷奶奶的女儿女婿、表弟表妹又是姑姑姑父的儿子女儿,而她不论和谁,好像都差着一个“环节”。
是从什么时候还是,那种感觉没有了呢?
大概从她读过的书塞满了半个房间的开始吧。
永州零陵机场和谢青的家在一个区,不算很远,很快就到了。
上楼敲门,刚敲了两声,门一下打了开来。
是姑姑开的。
“青青啊!”谢洁边开门边朝屋里喊,“爸、妈,青青回来了!”跟着又招呼两个孩子,“别玩了,过来帮姐姐拎东西。”
谢青迈进门:“不用不用,东西不多。”就自己把行李箱推进了房间。
然后她去跟爷爷奶奶打招呼,奶奶几个月没见着孙女,顿时兴奋激动。爷爷倒是绷住了劲儿,吹胡子瞪眼:“翅膀硬了是不是?说去北京就去北京,不过年都不知道回来!”
? ??
因为成长经历的问题,谢青一直性格清冷又独立。网上出的事她没跟爷爷奶奶说,去灵墨工作室时也只是说自己在北京找了个工作,就收拾东西离开了。
这样做,她知道爷爷奶奶会担心她。心存愧疚,却又不知如何表达。
是的,不论她在写时可以让人物的感情多么充盈丰沛又细腻,在现实中,她都还是无法让自己做到。
就像眼下,她也无法让自己和书中那些女孩子一样跟长辈撒娇耍赖。她抱歉地笑笑,一溜烟地跑回屋里。
“…你站住!”爷爷气得拿拐杖砸地,一转眼的工夫,她又从屋里跑出来了。
她把一方缎面的盒子塞到爷爷手里:“给您买的!”
“这什么这…”爷爷一边瞪她一边打开,里面是一对纹路很好看的大核桃。
她抽空去潘家园淘的。知道文玩水深,为了防止被坑,还熬夜看了不少科普。
爷爷没绷住乐了,接着又骂她:“死丫头,几个月不回家,一对核桃就想收买我!”
谢青笑着不吭声,爷爷板着张脸,到底还是盘起了核桃。
这就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相较于直白地表达“我喜欢你们”总让她局促紧张,“我给你们买东西”要来得简单得多。
不仅给爷爷买了文玩核桃,她还给奶奶买了个金镯子、给姑姑买了护肤品、给姑父买了两条好看的领带。在姑父被姑姑推进屋里试新领带的时候,上小学的表妹正抱着《冰雪奇缘》的娃娃欢天喜地。
只有上初中的表弟比较惨——她刚把一台限定版的皮卡丘Switch递过去,表弟还没来得及兴奋,就被姑姑给没收了。
“中考完了再玩!”姑姑瞪着他。
表弟嚎哭:“过年啊!!!让我玩几天嘛!!!”
表弟向她投去求助的目光,但谢青冷酷无情地没有帮他。
现在的小孩子,学习压力可比她上学那会儿大多了。她初中休学了大半年,依旧考上了不错的高中,要搁在现在…
所以还是让表弟好好学习吧!
.
年三十。
北京顺义,别墅区。
陆诚中午时到的家,进门就直接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电脑,继续料理工作上的事情。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七点,天色全黑,但看电脑也不需要灯光照明,他便没有分神开灯。
突然,门一响,接着灯就开了。
陆诚看过去,皱眉:“又不敲门。”
“哥!”十七八岁的少年双手插着校服口袋,对他的话毫不在意,大大咧咧地走进来,“我就知道你在家!”
“…”陆诚淡笑,心不在焉地延续话题,“怎么知道的?”
少年一屁股在他床上坐下:“我放学之后去你家看了,两边都没人!”
指的是陆诚在市里的两处房。
说完,屋里静了一下。
陆诚深吸着气转过身:“我公司附近那个,以后别去。”
“?”少年不解,“为什么?”
“借给朋友住了。”他言简意赅,少年顿时皱眉,“过分!你怎么不借给我住!”
他在北京四中读书,去朝外不论是走地安门还是走景山都几乎是一条直线就能过去。他眼馋陆诚的住处已有很久,但陆诚始终不借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