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天来,结束了上午的行课,趁着午休时间,刘克庄去了一趟锦绣客舍。他本想先见一见祝学海,但这人不在锦绣客舍,听客舍的伙计说,自从上次被夏震带走后,祝学海便很少露面,客舍的大小事务都交给了伙计们打理。刘克庄于是把客舍里的伙计问了个遍,只有一个在火房待了二十年的老伙计,才知道他打听的吴伙计是谁。
在客栈里干活,每月只能拿到三四贯工钱,只够勉强糊口,并非长久生计,是以一个伙计干不了几年,便会觉得没有盼头,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另谋生路,这个老伙计能在一家客栈待上二十年,那是很少见的。当年宋巩在破鸡辨食之后,把买下的六只鸡交给客舍火房,正是这个老伙计拿去煮制的。据那老伙计所言,吴伙计十多年前便已离开了锦绣客舍,他之所以还记得此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此人的姓名。
“记得,吴此仁嘛。”那老伙计笑道,“吴此仁,无此人,这名字听上一回,包管你一辈子忘不了!”他不仅记得吴此仁的名字,还记得其为人,“别看这吴此仁当时年纪不大,个头不高,模样也生得不大好,脖子上还长了一块红斑,可这人什么苦都肯吃,那是既踏实又能干,还长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谁见了都喜欢!”
当年吴此仁来到锦绣客舍做伙计时,才刚刚二十出头,干起活来却尤为勤快,在所有伙计当中,就数他最能吃苦耐劳,不仅把自己的活干得妥妥当当,别人有事找他帮忙时,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事,他都是乐乐呵呵地大方相助。不仅如此,吴此仁还生了一张好嘴,见了谁都问好,面对客舍中的其他伙计,那是客客气气,尊敬有加,面对进进出出的客人,则是迎来送往,招呼有方。吴此仁到锦绣客舍没几个月,便深得客舍里所有人的喜欢,祝学海更是把他从一个端茶送水的跑堂伙计,升为了掌管所有住房钥匙的大伙计,但凡有事外出,祝学海都会将客舍里的大小事务交给他来打理,足可见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可尽管如此,吴此仁在锦绣客舍却没待多久,前后总共只干了一年。
“那时客舍里发生了一起举子杀妻案,之后吴此仁便辞工离开了。”那老伙计说着摇起了头,“说来倒也奇怪,吴此仁来的那一年,别看他忙里忙外,把客舍的大事小事打理得顺顺当当,可客舍的生意一直好不起来,因为总是遭贼。都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贼可不只是惦记,当真是盯死了咱锦绣客舍,前前后后怕是来偷了七八回。当时好多客人听说锦绣客舍不安全,都不肯来投宿,祝掌柜把房钱一降再降,生意还是越来越差。后来吴此仁一走,客舍虽然打理得没以前好了,却再也没遭过贼,生意反倒慢慢好了起来。”
“客舍被偷了七八回,”刘克庄奇道,“一直没抓到贼吗?”
“抓不到!”虽然时隔久远,可一说起那贼,老伙计仍是面露恨色,“那贼瞅准了一楼的客房,只要有住客外出时没把窗户扣死,那贼便翻窗行窃,但凡稍微值钱的东西,一准偷个精光,连衣服鞋子都不放过。当时祝掌柜报了官,官差也来查过,可那贼没留下什么痕迹,查来查去也查不出个所以然。后来祝掌柜找人假扮住客投宿,故意不把窗户关严,可那贼精明得紧,前后安排了好几次,那贼好似提前知道了一般,就是不上当。”
刘克庄听得皱眉,道:“那吴此仁后来辞工,是何缘故?”
“他说有亲戚在城里做裘皮买卖,很是挣钱,叫他一起跟着干,他便辞了工。”
“那他现今身在何处,你可知道?”
“那怎么能不知道?吴此仁能说会道,又肯吃苦,做那裘皮买卖,没几年便挣了大钱,在城东盐桥附近开了一家‘仁慈裘皮铺’。前两年我还去看过一回呢,那裘皮铺可不小,比周围铺子大上一多半,摆满了各种皮帽冬裘,全都是值钱货。”说起这一趟裘皮铺之行,老伙计露出一脸神气,“吴此仁记性是真好,隔了那么多年,居然一口便叫出了我的名字,还吩咐伙计端茶送水,对我是各种招呼,周到得不得了。”
刘克庄不清楚宋慈为何要找这个吴此仁,但经过一番打听,他觉得这个吴此仁的确有些问题。他准备往盐桥走一趟,去仁慈裘皮铺看看,亲自与吴此仁打打交道,先摸摸对方的底细。
刘克庄给了那老伙计一串钱,算是答谢。他走出火房,正打算穿过客舍大堂,却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出了客舍大门。他看得真切,那身形虎背熊腰,竟是随行护卫韩侂胄的甲士夏震。
刘克庄脚下一顿,缩回了身子,待得夏震走远了,方才现身大堂,叫住一个跑堂伙计,向大门外一指:“刚才走出去那人,是你们这里的住客吗?”
那跑堂伙计朝大门外望了一眼,应道:“不是住客,那人是来行香子房见客人的。”
刘克庄面露狐疑之色,转过头去,朝行香子房的方向望了一眼。过去这段时日,行香子房一直是韩絮在住,夏震来行香子房,自然是去见韩絮,韩絮明明已与韩侂胄闹僵了,怎的还会与夏震私下见面?刘克庄将此事暗暗记在心头,走出锦绣客舍,朝盐桥而去。
此去盐桥不算太远,经众安桥,过教钦坊,行不多久便到了。盐桥以东,一整条街都是各种售卖绸缎、裘皮、衣物鞋帽的铺子,玲珑绸缎庄也在这里。刘克庄沿街行去,很快在这条街的正中,看见了“仁慈裘皮铺”的招牌。
如那老伙计所言,仁慈裘皮铺比周围铺子大了近一倍,招牌漆成了金色,在一众店铺之中尤为显眼。刘克庄朝招牌上的“仁慈”二字瞧了一眼,心想这店名听起来更像是一家医馆或药铺,与裘皮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把吴此仁的名字倒过来念吗?想明白店名的由来,他不由得一笑,迈过门槛,踏进了铺子。
裘皮铺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皮毛味,各种羊皮帽、羔皮帽、冬裘、褐裘按新旧不同,分列里外,摆得满满当当。早有伙计转出柜台,笑脸来迎:“这位公子,里边请,里边看!”
一见刘克庄的穿着打扮,伙计便知刘克庄是富贵之人,径直将刘克庄迎入里侧,这里摆放的都是崭新的裘皮。
刘克庄随手一指,道:“这冬裘如何卖?”
那伙计大拇指一翘,道:“公子真是好眼光!这冬裘年前才从北方运来,看起来富贵,穿起来暖和,那是冬裘里的上品。”说着比出三根手指,“价钱也不贵,只要三万六。”
刘克庄心道:这样的冬裘被说成是上品,要价这么高,还敢说不贵?嘴上却道:“三十六贯,倒也便宜。”随手朝旁边的羔皮帽一指,“那这顶帽子呢?”
那是一顶妇人戴的羔羊皮帽,这几年在临安城里很是盛行,尤其是雪后初晴天气,不少贵妇出游赏雪,都以羔羊皮帽为饰。
那伙计笑道:“公子是买来送人的吧?这顶羔皮帽是高丽来的上品,便是放眼整个临安城也不多见,就这么穿戴出去,任谁都要高看几眼。这顶羔皮帽也不贵,万八千就能拿走。”
一听要十八贯,刘克庄一眼也不想多瞧,掉头走回外侧,那里摆放的都是稍旧一些的褐裘。
那伙计赶紧跟来,道:“这些都是旧货,千钱一件,哪里配得上公子?里边还有一些上等裘皮,小的再带公子去看看!”又想请刘克庄往里边去。
“你们掌柜是吴此仁吧?”刘克庄没有挪步,看着那些褐裘,随口问道。
“原来公子认识咱家掌柜,那您可是贵客,还请里边坐,小的……”
“他人在吗?”刘克庄打断那伙计的话。
“今日新到了一批裘皮,掌柜去码头拿货了。”
“那他几时回来?”
“这可说不准,往常掌柜去拿货,要忙活大半天,回来得都很晚。”
刘克庄原本想见一见吴此仁,这下看来是见不着了。太学下午还有行课,他不能耽搁太久,道:“那就等你们的新裘皮到了,改日我再来看看。”说罢,不再理会那伙计的招呼,径直走出了仁慈裘皮铺。
虽没见到吴此仁,但获知了吴此仁的下落,还打听到了不少事,刘克庄一路疾行,赶着回到太学,要将这些事告知宋慈。等他回到习是斋,却不见宋慈的人影,一问王丹华才知,他之前离开后不久,有学案胥佐来到斋舍,通知欧阳严语身子抱恙,下午习是斋的行课取消,又交给宋慈一封信函。宋慈看过那封信函,便独自离开了斋舍,一直没回来。
“什么信函?”刘克庄奇道。
“那就不知道了,宋慈看过之后,便揣着信函走了。”王丹华摇头道,“当时正要吃午饭,宋慈却连饭都没吃,抓了一个太学馒头,便急着去了。我问他去哪里,他只说去去就回。”
宋慈说是去去就回,却直到下午过半,人才回来。刘克庄一直坐立不安,生怕宋慈出事,直到见宋慈平安归来,才算松了口气。刘克庄问起宋慈去了何处,宋慈说是去见了欧阳严语。
“欧阳博士不是身子抱恙吗?”刘克庄不免有些奇怪。
宋慈其实也觉得奇怪,一开始接下那封学案胥佐转交的信函,见信函是欧阳严语所写,里面说有事相商,请他到其家中相见,并嘱咐他独自一人前去,他便心生疑惑。虽说他与欧阳严语早在十五年前便已相识,但来到太学的这一年里,两人一直只以师生相处,并没有其他往来。欧阳严语突然称病休课,却私下邀他去其家中相见,此举确实令人意外。
虽然觉得奇怪,但宋慈不难猜想欧阳严语的用意。欧阳严语若是请他在太学里相见,那有可能与学业相关,但请他去家中相见,还特意嘱咐他独自前去,那就不大可能关乎学业。而在学业之外,欧阳严语与他的牵连,便只剩下他母亲的案子。带着这样的猜想,他离开太学,独自一人去往欧阳严语的住处。
十五年了,欧阳严语的住处没有变动,还是位于兴庆坊,甚至家中的一切陈设,比起当年并无多大改变,最大的不同,大抵就是多了两方牌位,那是欧阳严语发妻和独子的。前些年,发妻和独子相继患病离世,只留下年近花甲的他,与一个比他年纪还大的老仆,彼此为伴。宋慈叩响房门后,为他开门的正是那个老仆。得知他就是欧阳严语等待多时的来客,老仆小心地关好房门,将他领去了最里侧的书斋。
说是书斋,还挂有一块“穷理斋”的小匾,内里却极狭小,很老旧的书案,很老旧的书架,一切仍是十五年前宋慈初来这里时的样子,只是书架上的藏书多了不少,还有不少书籍放不下,整齐地堆放在墙角一张小桌上。物虽是,人却非,坐在书案前的欧阳严语面容沧桑,皱纹凹陷,须发花白,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容光焕发、意气十足的文人雅士了。
“学生宋慈,见过先生。”宋慈揖手行礼之时,朝欧阳严语身前的书案看了一眼。书案上收拾得很干净,除开笔墨纸砚外,便只放了一封略微泛黄的书信。
欧阳严语面有病色,一面抵嘴咳嗽,一面向老仆点头示意,老仆掩上房门,退出了书斋。面对宋慈的行礼,欧阳严语什么话也不说,拿起书案上那封书信,朝宋慈递了过来。
那封书信上写着“吾兄欧阳亲启”,字迹令宋慈浑身一震。离家将近一年,他又一次见到了父亲宋巩的笔墨。这封书信显然是宋巩写给欧阳严语的。宋慈向欧阳严语看去,目光中带有询问之意。欧阳严语略一点头,示意他可以看阅此信,他这才伸出双手,接下书信,小心拆开,看了起来。
信中笔墨不多,皆是宋巩亲笔所书,大意是宋慈将往太学求学,请欧阳严语代为照看,又说宋慈对亡母一案实难释怀,倘若宋慈有任何出格之举,请欧阳严语一定要捎信告知。宋慈看罢书信,心中不免百味杂陈。他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对母亲的案子缄口不言,甚至试图阻拦他来临安求学,明明最终同意他来临安,却又暗自给欧阳严语捎去书信,意思是请欧阳严语盯着他,不让他接触亡母一案。多年来他一直想不明白,时至如今,他仍是想不明白。
“先生让我看阅此信,不知是何意思?”虽然心绪起伏,但宋慈的语气还算冷静,双手捧着书信,恭敬有加地还给了欧阳严语。
欧阳严语又是一阵咳嗽,将书信小心收放起来,示意宋慈在一旁凳子上坐下,方才开口说话,声音不紧不慢:“你入太学已快一年,我虽对你无过多照应,却一直有在留意着你。你品行端直,勤于学业,每次私试皆名列前茅,放眼如今的太学,实乃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你出任提刑干办,十余日内,验尸断案,实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敢忘记你父亲所托,你查案一事,我本该传书建阳,但时至今日,我仍未告知你父亲。”
“先生是想提醒我,虽然做了提刑,有了查案之权,但还是不要去碰当年那起案子?”宋慈问道。
欧阳严语却摆了摆头,道:“当年那起案子,我记忆犹新,你父亲突然离开临安,不再过问此案,至今想来,我仍是不解。你通晓刑狱,短短十余日便破了好几起命案,可见身负查案大才。若你能以手中之权,查明真相,为你母亲直冤,实为一大幸事。”
“先生不打算劝阻我?”宋慈不免有些诧异,原以为欧阳严语给他看父亲的书信,是为了阻止他查案。
欧阳严语道:“人各有志,试问我就算有心劝阻,又岂能当真劝阻得了你?”
宋慈摇了一下头,他查案之志已决,别说欧阳严语劝阻,便是父亲亲自来到临安,只怕也不能令他回心转意。欧阳严语既无劝阻之意,那私下约他相见所为何事,他一时倒想不明白。
欧阳严语以手抵嘴,咳嗽了数声,道:“十多天前,太学司业何太骥的案子,是你查办的吧?”
何太骥的名字突然从欧阳严语口中说出来,多少令宋慈有些始料未及,他应了声“是”。
“凶手是斋仆李青莲,”欧阳严语眉头略皱,“你当真这么认为?”
宋慈想了一下,做出了回答:“我是这么认为的。”顿了一下又道,“不过此案背后,应该还有隐情。”
“有何隐情?”欧阳严语问道。
宋慈听到何太骥的案子被提及,这才明白欧阳严语私下约见,原来是为了何太骥的死,问他是否认为李青莲是凶手,听起来似乎话中有话,仿佛欧阳严语知道此案背后的一些隐情。对于何太骥的案子,他本就存有疑问,一直想将此案彻查清楚,自然不想错过任何知情之人。欧阳严语提起此案,没有先说自己知道什么,而是先问他对凶手的看法,再问起此案背后的隐情,可见欧阳严语心存顾虑,此举似有试探之意,倘若他遮遮掩掩,只怕欧阳严语便会生出戒心,不会对他实言相告。是以他不做任何隐瞒,如实回答道:“李青莲虽是杀害何司业的凶手,但很可能不是唯一的凶手。李青莲已然年老,身为斋仆,虽说免不了每日做体力活,力气也不算小,但何司业毕竟身形高大,又正当壮年,李青莲单凭一己之力,将何司业勒杀,再移尸岳祠,以铁链悬于房梁之上,恐怕难以办到,应该还有他人相助。再者,何司业死之前,曾对真博士提及自己有可能会死,当时何司业尚不知道李青莲的身份,那让他预感到死亡的这份威胁,就不应该是来自李青莲,而是来自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