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严语向宋慈讲出这些事时,回想起何太骥深夜来见自己,对自己说出这一切的那一幕,不禁悔恨万分,叹息连连。当初何太骥瞒着欧阳严语和何上骐,独自向韩侂胄发难,等欧阳严语知道来龙去脉时,一切已经迟了。他劝何太骥赶紧逃离临安,何太骥却不肯这么做,随后不久,便传来了何太骥死在太学岳祠的消息。在欧阳严语眼中,自己的这位亲传弟子,比之太学“六君子”更加令人生敬,“六君子”的事尚且能传扬四海,然而何太骥的所作所为,却不得公之于众,很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
听着欧阳严语的声声叹息,宋慈长时间静默无言。他知道何太骥的死另有隐情,甚至他破刘太丞一案时的那番推想,有不少都与欧阳严语的讲述相吻合,但当他真正得知这一切来龙去脉时,还是禁不住心潮翻涌,良久方得平复。“韩太师的秘密,”他看向欧阳严语,“先生当真不知道?”
欧阳严语摇头咳嗽,道:“太骥说这个秘密牵连太大,倘若告诉我,便是置我于死地。我一再问他,他也不肯透露分毫。”
宋慈明白,任何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必为韩侂胄所忌,很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何太骥这是为了欧阳严语着想。他回想方才欧阳严语讲述的一切,凝思了片刻,道:“先生为何要把这一切告知于我?”
“我说过有事求你。”欧阳严语道,“要求你此事,这一切便须让你知道。”
“先生究竟要我做什么事?”宋慈道,“还请先生直言。”
欧阳严语叹了口气,道:“何太骥的叔父何上骐,多年来藏身于净慈报恩寺,法号弥音,此事你已经知道。昨天深夜,何上骐一身市井衣冠,私下前来见我,感谢我这些年对何太骥的照顾,又说何太骥已经离世,他在这世上了无牵挂,不愿再苟且偷生,所以意欲行刺韩侂胄,为虫达和何太骥报仇。”
“行刺?”宋慈声音一紧。
“何上骐行刺之心已坚,我怎么劝他都不听。他知道我与何太骥的关系,将他的一套衣冠留给了我,请我在他死后,若能讨得他的残躯,便将他葬在何太骥的身边,若无法讨得尸体,便将他的衣冠葬在何太骥墓前。”欧阳严语咳嗽着道,“当初太骥向韩侂胄发难,没有提前告知我,我没有机会劝阻他,眼看着他死于非命,如今我不想他叔父也步其后尘。”
宋慈之前去净慈报恩寺查案时,弥音舍戒离寺不知去向,在刘克庄追寻其踪迹未果后,宋慈便推测弥音很可能没有离开临安,如今看来果然如此,弥音不仅留在了临安,还来见过欧阳严语。他想起了弥音留给他的话,所谓“骐骥一跃”,原来竟是行刺韩侂胄的意思。但他很清楚,韩侂胄每次出行都有大批甲士随行,住处随时有甲士守卫,要凭一己之力行刺韩侂胄,可谓是难比登天,到头来只会白白葬送性命,弥音也自知“不能十步”。
他道:“先生是想让我去劝阻何上骐?”
欧阳严语点头道:“何上骐打算明日一早,趁韩侂胄上朝之时,行刺其于上朝途中。此举实在不可行,只会害了他自己,可我极尽所言,仍是劝不了他。你是查办何太骥一案的提刑官,我想求你去见何上骐,就说此案还有隐情,你并未放弃追查,终有一日能查清真相,劝他不要乱来。”咳嗽了两声,看向宋慈,“但我不希望你真追查此案,只要能劝得何上骐改变决心,不让他白白赔上性命就行。你母亲的案子,我不会劝阻你,但这起案子牵连太大,你绝不能往深了查。”
宋慈这时才算明白过来,欧阳严语之所以对他讲出一切来龙去脉,不只是希望他能帮忙劝阻何上骐,更是为了他着想。宋慈过去十几天里的所做所为,尤其是与韩侂胄的几次当面对质,已尽显其性格上的刚直,以及对每一起案件追查到底的坚决态度。欧阳严语知道宋慈一直没有放弃对此案的追查,把一切来龙去脉都说了出来,就是想让宋慈知道何太骥一案背后牵连有多大,再追查下去有多危险,希望宋慈能就此止住,知难而退。
“多谢先生提醒,查案一事,我自有分寸。”宋慈道,“不知何上骐现在何处?我这便去见他。”
“你答应我,”欧阳严语直视着宋慈,“千万不要追查此案。”
宋慈想了一想,应道:“先生放心,我知其利害,会适可而止。”
欧阳严语点了点头,这才说道:“何上骐说起行刺时,有提到过他的住处,是在朝天门附近的望仙客栈,那里是韩侂胄上朝的必经之地。”
数日前宋慈曾去过御街茶楼,见过这家客栈的招牌,就在茶楼的旁边。那里离朝天门很近,韩侂胄从吴山南园去往宫中上朝,必会途经朝天门,也必会从望仙客栈前的御街上经过。
得知了何上骐的住处,宋慈当即起身向欧阳严语行礼,道:“我此去望仙客栈,定会尽我所能,劝得何上骐回心转意。”
拜别了欧阳严语,走出这间狭小的书斋时,宋慈回头看了一眼门上小匾上的“穷理斋”三字。朱熹曾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欧阳严语取其“穷理”二字,作为书斋之名,可见其对理学信仰之深。宋慈虽在太学求学,也常听欧阳严语行课,但对于理学,他看得并没有那么重。世上的任何学问,于他而言,都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看过这一眼后,他离开了欧阳严语的家,快步向西而行。
在去望仙客栈之前,他要先回一趟太学。


第五章 舍生取义的刺客
“去朝天门?”
好不容易等到宋慈返回斋舍,刘克庄刚刚说出吴此仁的下落,宋慈立刻便要外出。刘克庄起初还以为宋慈是要去仁慈裘皮铺找吴此仁问话,哪知宋慈出了太学后,去武学叫上了辛铁柱,随即向南而行,那根本不是去仁慈裘皮铺的方向。直到此时,宋慈才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地,刘克庄不免为之诧异。
“是去朝天门。”宋慈的脚步丝毫不缓,“弥音有下落了。”
刘克庄还记得自己追查弥音行踪的事,不由得吃了一惊。他见此行是三人同往,并没有韩絮,问道:“你这次没有叫上郡主,莫非你也发觉她有问题?”
“郡主有何问题?”宋慈反问道。
刘克庄当即将他到锦绣客舍查问吴伙计的下落,却意外撞见夏震私下去见韩絮的事说了,道:“你难道不觉得这几天太过平静了吗?”
对于宋慈而言,过去这几天的确太过平静了。他没有忘记泥溪村竹林里的袭击,没有忘记刘太丞家众甲士的包围,本以为韩侂胄很快会再次对他出手,可锦绣客舍的那场危机轻而易举便得到化解,韩侂胄没有过多追究,甚至接下来再无任何动静,的确处处透着古怪。
“郡主跟着你查案,未必安了什么好心,还是多留一个心眼为好。韩侂胄那么记恨你,这些天却一直没来找你的麻烦,这种风平浪静看起来虽是好事,但我心下总觉得不安。”刘克庄说这话时,恰好一阵风起,吹来刺骨寒凉,“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风,怕是随时都有可能吹起来。”
宋慈对韩絮本就没有完全信任,从一开始便是如此,尤其是韩侂胄定下锦绣客舍的栽赃嫁祸之计后,不仅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反而放弃得那么轻易,令他不得不心生疑惑。他从欧阳严语那里知道了一切来龙去脉,弥音作为唯一知道韩侂胄秘密的人,其下落便变得至关重要,是以这次去望仙客栈,他并未知会韩絮。
“你所言甚是。”他道,“不过无论何样的风,只要吹了起来,便有停歇消散之时。”
说完,宋慈稍稍紧了紧衣服,加快了脚步。
三人穿城南下,来到朝天门附近,望仙客栈的招牌映入了眼帘。宋慈于楼前驻足,仰头打量了几眼,这家客栈虽在御街上,规模却不大,二楼临街一侧,只有三间客房。弥音若要行刺,应该会选择临街一侧的客房,如此才能盯着朝天门和御街上的动静。他进入客栈,向伙计询问楼上还有没有靠御街这一侧的客房。
伙计笑道:“有有有,靠御街的客房还有两间,三位客官若要投宿,再要一间其他客房就行。本店的客房不管临不临街,都是上等房间,包管三位客官住得舒服!”
二楼临街一侧还有两间客房,意味着有一间已住了人,想来十有八九便是弥音。
宋慈道:“我看楼上不是有三间靠御街的房吗?”
伙计道:“是有三间,不过其中一间已住了客人。”
刘克庄接过话头道:“这十里御街热闹得紧,听说夜里灯火连明,灿烂如昼,最是夺目。我们就想要三间靠御街的房,也好足不出户便尽览这临安盛景。你看能不能找那间房的客人商量一下,跟我们换个房间?”
伙计只听说过喝酒时找人换桌的,没听说过投宿时找人换房的,面露为难之色,道:“三位客官,夜里御街是好看,可这房间,怕是不大好换……”
刘克庄摸出几张行在会子,在掌心上拍打几下,道:“当真换不得?”
那伙计瞧见行在会子,眼里放光,脸上为难之色尽去,笑道:“换得,换得!那客人虽然冷眼看人,瞧着不大好说话,但既是三位贵客想住,小的这便说去。”
“你带我们上楼,先看看另外两间靠御街的客房。”宋慈道,“到时我们自与那客人商量,不消你来为难。”
“如此更好,三位客官,楼上请!”那伙计拿上房门钥匙,领着三人上了楼梯。
他先打开临街一侧那两间没住人的客房,让宋慈一一看了,随后来到第三间客房外,道:“就是这里了。”
宋慈点了点头,示意那伙计可以离开了。刘克庄不忘给些打赏,那伙计高兴地去了。
待那伙计走后,宋慈上前轻叩房门。
房中一开始没有动静。
宋慈又是一阵叩门,房中才传出人声道:“谁?”
宋慈仔细听这一声询问,虽然嗓音刻意压得有些低,但勉强能辨出是弥音的声音。他没有提自己的名字,也没有提弥音的法号和本名,说道:“我去过净慈报恩寺,你托人留给我的话,我已经知道了。”
房中静了一阵,响起人声道:“宋提刑?”
宋慈应道:“是我。”
“你如何找到这里来?”房门仍没开,只传出弥音的声音。
“我已见过欧阳先生,”宋慈如实道,“他把一切都告诉了我。”
“既然知道了一切,那你就不该来这里,请回吧。”
“欧阳先生不愿你以身犯险,让我来劝你回头,还请你开门相见。”宋慈直接表明了来意,“你若不肯开门,那我只好在这外面守上一日一夜。一日一夜不够,那便守上两日两夜、三日三夜……”
房中又是一阵寂静,随后传出一声叹息,响起了拔掉门闩的声音。房门先是开了一道缝隙,房中之人透过缝隙确认门外来人后,这才将门打开。
出现在房门里的,果然是弥音。他没穿僧衣,而是穿着一身常服,还戴着一顶帽子。他向宋慈身后的刘克庄和辛铁柱各看了一眼,又朝空无一人的过道里望了一下,这才稍稍侧身,让宋慈进入房中。
宋慈独自走了进去,让刘克庄和辛铁柱守在外面,不要让任何人靠近这间客房。弥音曾是虫达的亲信,追随虫达多年,又知道韩侂胄的秘密,宋慈不希望任何人知晓其行踪,之所以叫上刘克庄和辛铁柱一起来望仙客栈,就是希望自己与弥音私下见面时,能有最为信任的人负责看守,以确保不会走漏任何风声。他之前上楼时要先看看另外两间临街的客房,那也不是为了投宿,而是为了查看那两间客房里是否有人,确认不会隔墙有耳才肯放心。他与弥音隔门对话时,不称呼弥音的法号和本名,也是怕被人听去。
辛铁柱把头一点,留守在了房门外。刘克庄守在外面的同时,不时去楼梯口看上一眼,以确定是否有人上楼。
客房之中,窗户紧闭,光线微暗。宋慈走到窗边,将窗掀开一丝缝隙,朝外面望了一眼,不远处的朝天门,以及楼下的御街,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尽皆落入眼中。
“欧阳先生早已劝过我,我对他很是感激。”弥音的声音在宋慈身后响起,“但我心志已决,欧阳先生劝不得我,你也不必多言。”
“我来这里,不只是为了劝你。”宋慈合上了窗,转过身来,直面弥音,“欧阳先生虽然告诉了我一切,但有些事,还须亲口问过你才行。”
“你想问什么?”弥音虽已舍戒离寺,但多年来的习惯难以改变,说话时仍不自禁地想双手合十,旋即反应过来,将举起一半的手又放了下去。
宋慈问道:“你追随虫达多年,想必对虫达多有了解,其人到底如何?”
弥音想了想,道:“虫将军肯与士卒同吃住、共甘苦,我所见过的将领,大都是羊狠狼贪之辈,从不知体恤士卒,没一个比得上他。”
“这么说,他算是个好将军?”
“那是当然。”
“可我听说,当年麻溪峒民动乱,虫达领兵进剿时,曾纵容士卒沿途烧杀抢掠,杀良冒功,一连持续了十几天,不少百姓因此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虫达若真是个好将军,别说纵容士卒十几天,便连一天也不应该。”宋慈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桑榆。
也不知那夜在刘太丞家分别后,桑榆是否已离开临安,回家乡建阳了。
他声音为之一顿,道:“我还听说,当年你随虫达渡江北逃时,他对你说出了韩侂胄的秘密,让你不要再追随他,叫你自行离去。看似他对你信任有加,不想你随他赴死,可他当时刚刚杀尽背叛的亲兵,与你说话时枕刀在膝,又是船至江心,别无可逃之处。我在想,当时你若表露出丝毫离去之意,只怕他不会让你有登岸的机会。”
弥音默然,当年追随虫达时的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深处飞快地掠过。当年虫达替他阻拦军棍,当众申明军法军令,他一度以为虫达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将军,但后来追随久了,对虫达越加了解,发现这是个行事果决、极富野心之人。譬如虫达知晓亲兵背叛后立刻斩尽杀绝,得知自己行踪泄露后当即准备联手刘扁毒杀韩侂胄,都可见其果决;提前备好度牒藏身净慈报恩寺,接近临安以随时了解韩侂胄的动向,了解朝局的变动,则可见其野心。他也知道虫达对百姓其实没那么在乎,当年虫达是因为毫无资历便入军领兵,军中士卒大多对其不服,这才故意放纵军士烧杀抢掠,再突然申明军法军令,毫不留情地处置了一批烧杀抢掠最为凶狠的士卒,以此在军中立威。他甚至还知道虫达当初接受刘扁的提议,其实不只是为了毒杀韩侂胄,更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毕竟毒药是刘扁拿出来的,事后虫达会想尽办法把一切罪责推到刘扁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