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影视小说免费读上一章:法医宋慈2之四宗罪 宋慈洗冤笔记
- 热门影视小说免费读下一章:城中之城
“看见了吗?”他道,“这些是我从军数年所受的伤,虫将军身上的伤痕比这还多!他为人如何,是不是好将军,我比你更加清楚。”
“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知其为人,可见其善恶。单论上阵对敌,虫达或许是个好将军,但他是不是好人,你应该比我清楚。”宋慈记得当年虫达当街破鸡辨食时的血腥场面,还有在百戏棚旁观他被韩㣉殴打欺辱时虫达的冷漠无情,世人大多禀性难移,善恶通常至死不变,虫达本性已定,不大可能短短数年便转变成一个良善之人,“你若是为了替虫达报仇,以虫达的为人,实在不值得你为之赴死。你若是为了替何太骥讨回公道,那你大可暂缓此举。我曾奉旨查办此案,此案还有诸多隐情,我定会追查到底。”
“追查到底?你说得倒是轻巧。”弥音将衣服整理好,“你虽然做了提刑,可说到底只是个太学生,连虫将军都拿韩侂胄毫无办法,你拿什么来追查到底?”
“查案依凭刑统,大宋自有王法。”
“王法?”弥音露出一抹苦笑,“是啊,你再怎么查案,终是要靠王法来治罪韩侂胄。可你也不看看,如今的王法是谁说了算?你拿王法来对付韩侂胄,那是蚍蜉撼树,倒是韩侂胄拿王法来对付你,便如碾死一只蝼蚁般轻易。”
“我查案所求,乃是公道人心,不是为了对付谁。”宋慈道,“再说王法乃王朝之法,并非韩侂胄一人说了能算的。”
弥音苦笑不止,摇头道:“你敢当堂与韩侂胄叫板,有这等气概,我很是佩服,可那次只是治罪他一个不成气候的养子。倘若针对的是他本人,你当真以为查案能有用?王法能有用?这等涉及当朝权贵的案子,其实根本就用不上王法,而是比交情、拼心机、斗城府。你年纪尚轻,连这些道理都不懂,如何斗得过韩侂胄?”
说到这里,他忽然走向衣橱,一把拉开,只见里面放着一件黑衣、一副弓箭,以及一长一短两柄利刃,其中长刃是一柄手刀,短刃是一柄匕首。他拿起匕首,拔刃出鞘,寒光凛冽。他转动锋刃,目光如刀,神色间再无半点出家人的慈善宁谧,说道:“身为布衣平民,要对付这种权倾天下之人,什么手段都没用,唯有出其不意,一击毙之!”
宋慈看着弥音手中的匕首,道:“一击毙之,并不比查案容易多少,你应该明白。”
弥音当然明白,韩侂胄自掌权以来,因为封禁理学,打压异己,树敌众多,每每出行都带着一大批甲士,单凭一己之力行刺,只怕还没接近其身,便已死于甲士乱刀之下,就算侥幸得手,那也难逃一死。
他道:“我当然知道,我所行之事无论成功与否,我都是个死。虫将军已去,太骥已逝,不过一死而已,本就是我所愿,又有何惧?”
“于你而言,死或许不可怕。”宋慈道,“可何太骥若泉下有知,必不希望你如此。”
弥音不由得想起了何太骥。当初虫达死后,他有过行刺韩侂胄以报虫达之恩的想法,但彼时何太骥还在,他若是行刺不成功,韩侂胄一旦追究罪责,只怕身为侄子的何太骥也会受到牵连,是以他放弃了这一想法。可没想到的是,他自己选择了隐忍,但何太骥竟选择了向韩侂胄发难,而且从始至终瞒着他,甚至没有见他最后一面,他是直到何太骥死后才听到消息,赶去城里见了欧阳严语,从欧阳严语那里得知了何太骥赴死的经过。当时何太骥已成为韩侂胄的眼中钉,出城太过惹眼,稍有不慎便可能牵连上他,所以何太骥才选择让欧阳严语将一切转告他。何太骥死于非命,他从此便没有了任何牵挂,复仇之心变得坚如铁石。
他道:“宋提刑,你不必拿太骥来相劝。若没有其他要问的,还请你离开吧。”
宋慈经过与弥音的这一番对话,知道弥音与他一样,是个心志极其坚决之人,这样的人一旦决定做什么事,那是极难劝阻的。他立在原地没动,想了一下,忽然问道:“韩太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韩太师如此在意这个秘密,可见这秘密必然对他不利。然而你也好,虫达、何太骥也罢,为何宁肯隐姓埋名出家为僧,宁肯坐视家眷坐罪受罚,宁肯决意赴死,也不愿公开这个秘密?”
“原来你来找我,”弥音道,“是想从我这里问得这个秘密。”
宋慈也不掩饰,道:“那你肯说吗?”
弥音摇了摇头,道:“这个秘密关系重大,牵连太广,多一人知道,便多一人丧命。我能告诉你的,都已经告诉你了,你真有查案之心,那这个秘密,你就自己去挖出来吧。”
说这话时,他想到当初何太骥问起这个秘密时,他怕连累何太骥,一开始也不肯透露,但何太骥再三追问,他最终还是说了出来。倘若当时他没有松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想到这些,他暗自一叹。
弥音这话虽然说得不快,但宋慈能听出其语气中的坚决。宋慈没有再继续追问,整个人像是怔住了,似有所思。
“你实在不该来见我。”弥音道,“没其他事,就赶紧走吧。”
宋慈如脚下生了根,没有挪动分毫,道:“我还有别的事要问你。”
弥音算是真正见识了宋慈的执拗,叹了口气,道:“你问吧。”
“你对虫达那么了解,”宋慈道,“那他领军前的经历,你可清楚?”
弥音点了点头,道:“他领军前做过虞候,曾是韩侂胄的下属。”
“那他有没有提到过一起发生在十五年前的命案?”
“什么命案?”
“临安城北锦绣客舍,一起传得沸沸扬扬的举子杀妻案。”提起亡母一案,尤其是“举子杀妻”这四个字时,宋慈的声音有些发紧。
弥音回想了一下,道:“你说的命案,我不记得虫将军提起过。”
宋慈的眼神黯淡了些许,道:“那他有没有说过,他替韩太师办过哪些事?”
“虫将军说过,他早年是韩侂胄的门客,替韩侂胄办过不少棘手的事,很多时候不消韩侂胄言明,只需一个眼色,他便自愿赴汤蹈火,哪怕不择手段,也要把事办成。韩侂胄一开始很仰仗他,后来却嫌他办事太过自作主张,只提拔他做了虞候,隐隐有疏远他的意思。若非他得知了韩侂胄的秘密,还得到了关于这个秘密的证据,根本不可能得到领兵的机会,只怕一辈子都只能当一个小小的虞候。”
“所以虫达能做将军,并非韩太师有意提拔,而是靠威胁韩侂胄换来的?”
“我也不瞒你,虫将军的官爵,是靠威胁韩侂胄换来的。那时绍熙内禅已成,韩侂胄虽然得势,但赵汝愚还没被贬,韩侂胄生怕虫将军泄露他的秘密,这才答应了虫将军的要求。但他也防着虫将军,要虫将军把所有家眷接到临安安置,才肯答应他出外领兵。”
宋慈原本以为虫达是韩侂胄的亲信,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才得以被提拔为坐镇一方的将军,没想到背后的缘由竟是如此。他道:“这么说,虫达与韩太师早在临安时便有矛盾,这个矛盾从一开始便不可弥合,后来韩太师的权位得以巩固,打算除掉虫达,虫达这才被逼出逃?”
弥音点了点头。
虫达的死终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宋慈奉旨密查虫达一案,眼下案情已经明朗,唯独不知韩侂胄千方百计要掩盖的秘密是什么,此外便是缺少实证,涉案之人大都已经死去,人证也只剩下弥音一人。欧阳严语只是听说了这些事,算不得真正的人证。如此一来,弥音的存在变得愈加重要,宋慈无论如何不能让其轻易赴死。他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明知这一跃是死,不可能成事,你何不为驽马,求那不舍之功?”
“我本就是驽马,数年不舍,却无丝毫功成之望,这才求做骐骥。这一跃若不能十步,那能跃多远,便是多远。”弥音叹道,“狐死首丘,入土为安,只可惜我和太骥再也不能归葬故里。”
弥音说出这话,那就是做好了身死异处的准备,其死志之决,已是无法再劝。宋慈想了一想,道:“你欲行非常之举,我欲求查真相大白,你我各有坚持,看来是难以相劝。”话头一转,“但我希望你能给我十天时间,我会在何太骥的案子上给你一个交代。你隐姓埋名了六年,这么长时间都等过来了,还怕再多等这十天吗?”说着朝窗户看了一眼,“韩太师每日都会入宫上朝,每日都会行经此地。十天之后,倘若我给不了你交代,你做驽马也好,做骐骥也罢,我绝不阻拦。”
弥音把头一摆,道:“我说过,查案根本没用……”
“十天,”宋慈盯着弥音,声音斩钉截铁,“我只要十天!”
有那么片刻时间,弥音默然不语,就一直静静地看着宋慈。他已见过宋慈好几次,也曾面对面地受过宋慈的查问,宋慈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那种在阅尽世事的人身上也极为罕见的冷静深沉,其人如冰下之水,无法见其起伏流动。然而此时的宋慈,眼神锐利似有锋芒刺出,弥音看了片刻,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的匕首,道:“我只等你十天,多一天也不行。”
宋慈道:“这么说你答应了?”
弥音点了一下头。
宋慈不再多言,当即拱手一礼,告辞离开。
刘克庄和辛铁柱在客房外等了许久,其间那伙计因为他们三人长时间没有下来,特意上楼看过一次。刘克庄说换房的事还在商量,叫伙计带他去看看其他客房,如此把伙计支开了。
终于等到宋慈出来,三人一起下楼。那伙计问起换房的事,刘克庄面露无奈之色,道:“你说的不错,那客人的确不好说话,好说歹劝,他死活不肯换房。也罢,我们这便换家客栈去。”
眼见上门的生意要黄了,那伙计忙道:“三位客官,不是还有两间靠御街的房吗?你们中的两位客官同住一间,那也够住啊!这御街上的其他客栈,房间可未必有咱家的好。”
刘克庄看了一眼宋慈,笑道:“两人住一间房,倒也不是不可以。”
宋慈白他一眼,径直走出了客栈大门。
“两个大男人睡一间房,岂不让人笑话?”刘克庄改口道,“你说是吧,辛兄?”辛铁柱被问得一愣,见刘克庄已笑着走出了客栈,点了一下头,快步跟了上去。
那伙计目送三人离开,暗暗心想:靠街住有什么好?又吵又闹的。这年头,真是什么样的客人都有。摸出怀里一小吊钱,那是之前从刘克庄那里得来的打赏,想到生意虽没做成,自己倒是不亏,将那一小串钱抛起又接住,乐呵呵地揣回怀中。
就在那伙计掂量铜钱之时,二楼上的窗户被推开了一条缝。弥音站在窗边,望着宋慈等人沿御街远去的身影,心中暗暗道了一句:宋提刑,对不住了。
弥音答应了暂缓行刺,等待宋慈十天,但那只是一时权宜。他通过宋慈的眼神,看出对方是一个比自己心志还要坚定之人,他实在不愿欺骗这样的人,但也正因为宋慈心志坚定,他知道自己当时若不答应,宋慈定然不肯离开。从始至终,他行刺的决心都没有变过,甚至因为宋慈的到来,自己的行踪已有暴露的风险,说不定会引来种种变故,别说多等十天,便是一天他也不愿再等。
此时天色已昏,一日光景即将逝去。弥音关上了窗户,拿出早已备好的干粮,默默吃了起来。无酒也无肉,这便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最后一顿饭。果腹之后,他取出衣橱里的黑衣,换在身上,拿了一块黑巾,裹在了头上。他又取出匕首、手刀和弓箭,仔细地擦拭锋刃,调整弓弦,梳理箭羽,还将其中几支箭的箭镞缠裹上了布条。他取匕首插于腰间,将手刀和弓箭放在窗边,随后走向床铺,躺了下来,闭目入睡。
自从离开净慈报恩寺后,弥音已在这间客房里住了两天。这两天里,他不仅备齐了兵刃,避过客栈里进出之人的眼目,将这些兵刃拿入了客房,还在半夜里起来,将窗户推开少许,静候韩侂胄上朝。他已在此见过韩侂胄两次,了解了韩侂胄的出行方式,知道其出行的大致时辰,以及随行甲士的阵形排布。他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明日一早天未亮时,韩侂胄从望仙客栈外经过。
明明赴死在即,弥音却睡得安稳,尤其是前半夜,御街上多有行人,喧哗嘈杂,他反倒呼呼而眠。到后半夜时,四下里逐渐悄静,当四更的梆声远远传来时,他一下子睁开了眼睛。
房中一片昏黑,弥音起身下床,从床底下摸出一个罐子和一截铁棍。他拔掉木门闩,将铁棍插入门闩插孔,封死了房门,然后打开罐子封口,里面是满满一罐灯油,他取来那几支箭镞上缠裹了布条的箭,插入灯油之中,又拿来一截蜡烛,就立在地上,并不点燃。做完这一切,他移来凳子,在窗前坐了下来。
将窗户掀开少许,弥音一眼望将出去,只见月缺一角,悬于城楼之上,长街清冷,刺破夜色而来。好一个良夜,尤其是那轮月亮,虽然看着清冷,却无遮无掩,仿若一块无瑕的美玉。他长久地凝望着月亮,这么多年来,他还从未如此仔细地看过它。
已是四更天了,街上渐渐有了稀稀落落的脚步声,一些卖早点的摊贩开始在御街的南端,也就是靠近皇宫大内和宁门的地方聚集。
大宋自定都临安后,因为临安城地势南高北低,依照居高临下的礼制,便把皇宫大内建在了城南。皇宫大内南面的丽正门是正门,官员们上朝该从此门进入大内,而且丽正门外建有待班阁,专供官员们等候上朝时遮风挡雨所用。然而皇宫大内坐南朝北,三省六部和坊市之地都在北边,官员上朝都是自北而来,绕行丽正门实在太不方便,渐渐变成了从北面的和宁门进入大内上朝。和宁门原本是皇宫大内的后门,这般从后门上朝,自古以来从未有过,临安百姓更是将之戏称为“倒骑龙”。
大宋皇帝五日一常朝,用于议论政事,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其他日子虽不议事,但官员们仍须每日入朝向皇帝请安。议事也好,请安也罢,都定在五更,官员们常常四更便穿戴整齐,在和宁门外聚集,等候宫门开启。这些官员大都来不及吃早饭,不少摊贩便看准时辰赶去御街南端,离着和宁门一段距离,摆设浮铺卖起了早点,生意常常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