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傅依着唱名走出列队,来到正中御道上。
耳旁是震耳欲聋自己的名字,身后是各种钦羡的目光,连广场两侧与丹陛之上的百官都不禁投来目光。
这是一个读书人最光耀的时刻。
不管之前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在此时此刻,万众瞩目之下,皇权以礼相待,都该骄傲且自豪。
这就是科举的魅力,也是其能传承一千多年的意义,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不拘身份贵贱,一旦得中,便能至此扬眉。
尤其此时御道之上的这位新晋状元,身份还不一般。
谁能想象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太子到废太子,再到金榜题名的状元郎。
听着似乎荒诞,但确实发生了。
谁能做得到?
你能做得到?
不能!
百官都在心中自问自答,同时一种压抑不住的钦佩油然而生。
难道他还真要入朝为官?
陛下,你到底在想什么?
御道之上,卫傅挺直脊梁缓缓往上走去,同时在心中默念:“母后,你可听见?看见?”
太和殿左翼门外,皇后凤辇停在此处。
辇中,皇后捂嘴无声痛哭。
她脑中浮现出一副画面——
“……母后,太傅夸我有状元之才。若我不是太子,定是六元及第、闻名天下的状元郎,是时金榜题名,金殿传胪,跨马游街……”
“你瞎胡说什么呢,你不是太子,谁是太子?”嘴上说着斥责的话,女人脸上却带着与有荣焉的笑。
“说不定有一日我不是太子了呢?那我就去考状元……”
“傻孩子,快别胡说了……”
……
母后,你可听见?看见?
母后听见了,也看见了。
每次放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过这次可没人抱怨,都知道当日殿试时是什么状况。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人只知晓中了进士,这是天大的好事,这些新晋进士当着别人还能做得一副高深莫测样,等碰到同科时,都是无比惭愧与汗颜。
等这一科程文出来后,都是竞相争看。
不过这一次就只有头名的程文放出来了,其他的人却无。
互相了解了一下,都知道彼此写得都意不达题,朝廷不放出来也是给他们留了颜面。
再看看状元郎的文章,写得确实好,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竟是如此偏门的策题都能写成这样,状元郎到底行过多少路,看了多少书?
这些根本是书上面没有的。
像这一科的榜眼,会试成绩不过挂尾,偏偏运气好,竟是建京下黑龙江出身,策题所说之地就在其祖籍附近,所以得了个榜眼,其他人的文章都是不堪入目。
他们也是看了状元郎的文章,才知道大燕竟还有那么极北的地方。
当地族群混杂,北临罗刹国,西临数个蒙古汗国,常年处于混乱之中。而且此地生态极其恶劣,不光地处严寒,且沼泽密布,朝廷建设驿站粮道不易,以至于消息迟延,经常会发生邻国跑来大燕境内劫掠人口之事,百姓苦不堪言。
知耻而后勇。
由于文章的欠缺,竟致使许多新科进士大量翻阅各种书籍资料,竞相探讨起此地情形来,这倒是让人始料未及之事。
金殿传胪、跨马游街、赴国子监谒先师孔庙都结束了,但对于这些新科进士,不过是刚开始。
按照规矩,头甲三名是直接入翰林的。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他人则还要经过馆选,才能入翰林院,未能入翰林院的则直接入吏部铨选,或分派六部,或放到地方。
既然状元是板上钉钉要当修撰了,看来卫傅要当京官了。
“难道你真要在京城当官?”
福儿至今都不敢相信会是这个结果。
卫傅苦笑:“谁知道呢?看样子是了。”
朝廷甚至已经给他发下公服,告知他什么时日去翰林院,还说他若是想回家乡的话,可以跟翰林院告假。
一般体恤新科进士一入京就是数月,又远离家乡多时,是准许他们回家通个信的。
这小官大概不知卫傅身份,特意向新科状元示好,卫傅也是由此得出自己应该要留京的结论。
“既然要在京里常住,那咱们是不是该买个房,不然总赁房住也不划算。”
“要不,就买吧?”
买房的钱,小两口是有的。
且不提福儿赚的那一千多两银子,她自己的本钱便有一千多两。
还有之前皇后让迎春把大郎送回来时,福儿把大郎抱进去,才发现大郎除了换了一身崭新的绸衣绸裤外,娘娘还给包着大郎的披风里,塞了一袋珠子。
是上等南珠,龙眼大小,一颗不说卖千金,几百两是有的,而小袋子里塞了十几颗。
还有大郎脖子上戴的金项圈、金锁,里外戴了几层,那金子重的,还有金锁上嵌的宝石,反正现在大郎有钱得很,不算那袋珠子和之前皇后的给的箱子,比他娘还有钱。
福儿以奶娃子不能戴这么重的东西,全部给没收了。
并告诉大郎娘攒着给你以后娶媳妇用。
大郎不能说话,当爹的只能在一旁看着,于是这些就归福儿了。
所以说两人真有钱买房子,即使不动用这些,在京城买个不大的一进院二进院,也就几百两银子不等,还是能买起的。
既然说好了,接下来就是看房子了。
自己买房子和赁房子可不一样,得看仔细了。
福儿看了几天都没看到合适的,这期间卫傅也去翰林院报道了。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上面说卫傅殿试文章写得好,看得出对黑龙江一带十分了解,打算派他去爱珲当经略安抚使,经略爱珲西北一带军政要务。
爱珲在哪儿?
在墨尔根北面,也就是殿试策题里说的地方。
似乎也清楚‘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章程,对方特意与他说,翰林院修撰一位还给他保留着。
从表面上来看,翰林院修撰不过六品,经略安抚使在大燕虽不是常制,但能任一地经略,都是二品以上大员。
这都是资历啊!
而且由于经略不是常制官,说不定过几年就回来了,等回来后,拿着这种资历,朝廷不给个高官做,都不好意思。
和卫傅说这事的,是个老翰林,没给曾经的太子讲过经。
至今,卫傅的身份还不是广为人知,只限在高官勋贵之间流传,大家在没弄明白正武帝的意思之前,暂时还都讳莫如深,人前从不谈起。
所以相对官位较低,或者平时较为自塞的人,并不知卫傅身份,还以为他就是个新晋的状元郎。
恰恰这位老翰林两者皆占了,他也就不想想,这种活儿平时哪轮得到只顾闭门造车的他,还不是推来推去最后推了给他。
老翰林口中虽这么说着,但眼中满是对卫傅怜悯。
他就算平时再不善与人交际,也知道堂堂状元郎被派到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定是得罪人了。
虽然还不知这位状元郎得罪的谁,但肯定是个大人物,不然能动用这种手笔?
老翰林嘀咕的同时,殊不知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在嘀咕,他们嘀咕的却是陛下到底在想什么?
给了人家状元的身份,难道就为了将人派到那种地方去?
换念想想,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为了显示宽仁大度,所以秉持‘学而优则仕’的规矩,让你考科举。考完了,把你外派到地方去慢慢熬。
这种手段何其高超!
只有那些许明眼人,知道正武帝的目的绝不在此。至于到底如何,多数人都不敢往深处猜,只能且看下文才知。
至于卫傅,他只能接受。
因为自打他在殿试中看到那道题,就知道这场殿试、这道题是专门给他出的。
他可以选择不写,交空卷,结果就是落入同进士中,下放到某个地方当小官。他写了,写得似乎让对方很满意,所以结果就是这样。
那地方环境恶劣,局势复杂,但经略军政,便意味着可以拥兵,对他来说何尝不是机会?
真让他待在翰林院当修撰,对他而言才是难熬。
本来他以为自己要被派到地方,谁知他那皇叔给他点了个状元,让他入了翰林院,一度他以为自己料错了。
现在才发现自己没料错,只是他这皇叔……似乎有什么恶趣味。


第87章
“你这个皇叔到底在搞什么?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刚看好房子,还跟人房主砍了好久的价,突然又说不买了。”
福儿嘟着嘴,抱怨道。
卫傅抚了抚她脸颊,道:“要不我们去了爱珲再买?”
“那地方不是说是鸟不拉屎?”
卫傅还没说话,老爷子道:“谁跟你说那是鸟不拉屎的地方?爱珲城建得还不错,就是当地村落挺破的,由于气候严寒,地貌又特殊,百姓只能靠渔猎为生,都很穷,但民风很彪悍。”
福儿好奇了。
“爷,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
“爷年轻时走镖……”
老爷子又开始诉说他的走镖往事。
但别说卫傅不信,福儿都不信,也就卫琦个傻小子听得津津有味的。
这边,福儿和卫傅继续说话。
“你那个皇叔竟把你派去那种地方,建京就够冷了,那边更往北,我爷都说那地方冷,那肯定冷得不得了。”
“那要不你在建京待着,我一个人去……”
后面的话还没说出口,福儿的眼睛已经瞪过来了。
“你打算留我跟大郎在建京?你不怕我带着你儿子改嫁?”
带着娃改嫁都说出来了,卫傅能说什么?
“而且你那么穷,还没我跟大郎有钱,我跟大郎不去,你能养活自己?”说着,她又去问儿子,“是不是大郎?”
大郎很给面子的喊了声‘娘’,可把福儿给高兴的,喜眯眯地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不亏她最近一直教,终于教会了。
卫傅苦笑:“我不是怕你去了受苦。”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你这么个汉子,我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一旁正在说走镖故事的老爷子和卫琦,都朝这里瞅了瞅,瞅着孙女(守财奴)拿捏孙女婿(他哥),两人都保持着没听见的架势。
谁教人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们外人插什么嘴?
送别时,总是感伤的。
“没想到你这堂堂的状元郎竟被派去了黑江那地方,我这个挂尾榜眼,祖籍还是那里的,倒能安稳坐在翰林院里,真是惭愧。”廖柏唏嘘道。
郑宏志也在,他虽没被点为头甲之列,但后来在馆选里考中了庶吉士,如今进了翰林院,跟廖柏在一处。
卫傅哂然一笑:“修撰的位置还是为我保留着,你们就当我去地方历练一二。”
“那地方虽苦寒,甫一去时大概也辛苦,但若是做出了成绩,功劳和资历都能有,看得出朝廷十分看重你,你在那好好干,指不定等你回来时,年纪轻轻便能步入高官之列。”
郑宏志也算是个明眼人。
培养他?
卫傅心情怪异,却不好反驳,因为好像也没说错。
廖柏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卫傅肩膀。
“行了,我也不给你泄气了,老郑说得也对,与其待在翰林院里熬日子,我倒也想像你这样,出去做一番大事业。辛苦点怕什么?年轻人就该辛苦,我爹说的话。你若是路过墨尔根,记得给我家带个信,地址我给你了,有什么要帮的,你跟我爹说,我爹肯定能帮你。至于别的就不多说了,你一路保重。”
“你们也保重。”
说到这句时,卫傅尤为感叹。
他这一生前十几年,没交到几个好友,多数不过是见他身份故意逢迎,未曾想来京一遭,倒是结交了这两个人。
三人再次互道告别,卫傅上了车。
马车向远处驶去。
卫傅从车窗看了看逐渐缩小的京城,在心里默默道:我还会回来的。
……
坤元宫
迎春有些不懂地问皇后:“娘娘,你真不见见殿下?”
“就不见了。等该见的时候,自然就见了。”
迎春也没多想,见皇后精神比之前好多了,不禁感叹道:“娘娘就该多保重身子,也免得殿下担心。”
“是啊,我儿都能从逆境中走出一片天地,我这个当娘的怎有脸继续恍惚度日。”皇后理了理裙摆,挺直腰杆站了起来。
迎春一愣,总觉得娘娘与之前有什么不一样了。
行路就是行路复行路,前面还有路。
不过比起流放来的那一次,这趟路就比之前欢快多了。
因为卫傅带着公函,还有朝廷的任命书上路,沿路都可以住驿站,还能走大御道,这就是过到明路的好处。
沿路他们走得也不快,估计朝廷考虑到卫傅是新科进士,又是状元被派到那种地方,所以特意给了半年时间。
也就是说只要在半年之内,哪一天到任都行。
所以福儿和卫傅商量了一下,打算先随老爷子回一趟建京,然后再去黑龙江。
在路上时,大郎过了一岁的生辰。
因为赶路,也没什么好吃的,只停留在驿站的当天,福儿管驿站借了厨房,又买了些肉菜,做了一桌好菜。
这个月份的奶娃子变化极大,可能今天只会喊爹娘,明儿嘴里就能蹦出几个别的字,关键是也能走了。
开始还是卫傅扶着他,让他扶着车厢里的小矮桌站,转天他就能自己扶着桌子来回转了。
像只小螃蟹似的,走得又快又好,就是自己还站不稳,只能扶着桌子来回横走。
怕他趁大人不主意,不小心翻出车窗,福儿在路上时,还找了木条把窗子从中钉了两道。
老爷子说大郎像福儿,学走路比学说话快。
其实卫傅很想说像自己,因为他母后和迎春都跟他说,他幼时学走路学得快,走路走得十分稳当时,话还说得不顺畅。
但他母后不在这,没个长辈作证,这话自然是不好说的。
赶路的日子,就在大郎慢慢学会走路中,慢慢过去了。
眼见建京城已眺望在即,不同于之前那次灰头土脸的进城,这一次卫傅进建京可比想象中风光。
是何有道替他接风的。
朝廷所有认命都会公示在邸报里,何有道早就等着卫傅呢,在距离建京最近的驿站留了命令,见新科状元郎到了,就赶紧把信传回建京。
剩下这点路,是能算出大致什么时间能到的,于是何有道就这么给了卫傅一个大惊喜。
“我的状元郎啊,老夫就说没看错你!”
何有道满脸红光,喜得连本官都忘记说了,扶着卫傅的肩,跟他在城门处寒暄了了许多话,接着就拉他往城里走,说督学衙门要给他接风洗尘。
自然不止他一人。
本来按理说,学政管的是提学道,何有道也命令不动谁,但建京破天荒的在新科会试中,竟中了三个举子。
这个不是重要,重要的是竟出了一状元一榜眼!
这可就不常见了。
消息传回建京时,何有道高兴得快疯了,觉得自己这回肯定能调回京城。
这不,听说状元郎回乡,何有道自然觉得要示好一番,哪怕是为了振兴地方学风呢?
为了给卫傅做脸,他还拉了许多建京本地官员。
辽阳县知县、县教谕是少不了的,再来就是建京礼部的官员,这两处都是扯得上关系的。他还动用了自己的人脉,拉了许多与他关系不错的官员充数。
也因此场面做得十分大,沿途百姓都投以瞩目的目光。
殊不知有些官员愿意来,其实多少报了几分看戏的心思。
之前何有道把卫傅送到京城赶考,私底下这事早就在建京各官员之间传开了。
关键是这些人也损,他们知道了,但他们就是瞒着何有道不提,所以何有道至今不知新科状元郎的真正身份。
也许未来某一天他也会知道,反正现在是不知,所以一听说何有道要给新科状元接风洗尘,有些人便抱着看戏的心思来了。
当然也不仅为此。
卫傅外放为爱珲经略安抚使,此地恰恰就在建京辖下,虽另有镇守将军,但经略和镇守将军属平级,自然也有人抱着望风试探的心思而来。
总之这场面是又诡异又热闹。
卫傅自然看出了些端倪,略微一沉吟,就明白这些官员为何一改之前对他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了。
说白了,这就是身份过了明路的好处。
之前他身份尴尬,处境不明,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摸不清楚情况,又拿捏不住该如何与他相处,不如避而不见。
如今他带着朝廷认命而来,身份也过了明路,该如何相处已明确了,自然就不会再避而不见。
就是——
何有道这个妙人,似乎至今不知他的身份?
不提卫傅这,福儿和老爷子他们并未留下赴宴,而是回了黑山村。
由于他们回来得突然,一家人都十分吃惊。
赵秀芬抹泪道:“你们这一直也没个信,也不知啥时候回来,我正跟你爹说,要不要请你姐夫去京城看一趟。还是后来传来卫傅中了的信,喜报也送家里来了,才安心。”
又抱过大郎看了又看,连声喊着乖孙。
大郎几个月大时走的,哪里还记得眼前这人是自己姥姥,连声喊着娘,又在赵秀芬怀里挣扎。
小家伙有劲儿,赵秀芬都有点抱不住他,连声道这么有劲儿,跟福儿小时候一样有劲儿还霸道。
小脚脚终于落到实地了,让大郎一时有些不习惯,但他很快就能歪歪扭扭扑腾着两条小短腿到处走了。
家里的鸡,棚子里的牛,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物事。
胆子也大,自己都还走不稳,就敢去追着鸡揪鸡屁股后面的毛。
毛丫和毛蛋围着这个小弟弟,陪着他玩耍,还说要带大郎去外面跟其他人一起玩。福儿不让他们带,说只能在院子里玩,还让他们看着别让弟弟摔了。
牛大花含着老泪,跟着老爷子屁股后面走,老爷子走哪儿她走哪儿。
老爷子挑眉看她。
牛大花攥着手道:“老头子……”
老头子一成半年不回来,虽说儿女都说老爷子是陪卫傅上京了,可她总觉得老头子是不回来是不要她了。因为老头子走之前,她闹出一场丑事,老头子几个月都怎么没理她。
“知道错了?”
“知道了。”
“别跟前跟后的,一大把岁数了,还有这么多孩子在,不嫌丢人。”
看出老头子是真不气了,牛大花忙点点头,又赶紧把眼泪擦擦。
福儿在一旁偷笑,她爷跟她奶,也算是一物降一物了。
等卫傅回来时,外面天已经黑了。
是陈县令用车把他送回来的。
自打他们走后,他们的房子每隔一阵子爹娘就要打扫一遍,之前下午时,福儿又打扫了一下,能住人。
回到家里,躺在熟悉的炕上。
卫傅叹了口气,说道一句终于回来了。
虽然这个家建得日子尚短,他们也没住多久就入京了,但对他们来说,意义还是不一样的。
“只可惜住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去爱珲,也不知在那里要待多久。”


第88章
听说福儿和卫傅回来了,王家的亲戚们都来了。
连苟家听说王家的状元郎女婿回来了,都觍着脸上门来攀亲戚。
实在容不得苟家不攀附,状元郎那是什么?在他们心里就是天大的官!
得力于各种折子戏的流传,在那些分不清什么官是什么官的普通百姓心里,除过皇帝老爷,就是丞相和状元郎最大了。
因为戏里总是演,书生考中状元,皇帝老爷把公主嫁给他,或是丞相也要争着抢着把女儿嫁过去。
有些演戏的草台班子,为了投底层百姓的所好,演皇帝和丞相的,经常为了把自己女儿嫁给状元郎,在台上吵起来,甚至打起来。
吵得打得越厉害,百姓们越爱看。
所以如此吃香的状元郎,官他能不大吗?
因此,经常还有上门道喜的村民,私下把福儿拉到一边,问皇帝老爷有没有把公主嫁给她男人?
如果公主嫁进来了,那福儿算是大,还是小?
还劝福儿不要跟公主争,男人当了驸马,就能当官还有银子拿,她只管把好处都拿到手里,多生几个儿子。
是时公主生不出儿子,好东西不都是福儿的儿子的了?
福儿简直不明白这些村妇为何会想到这些稀奇古怪的事上,后来还是她娘给她解了惑,原来都是看戏看多了。
关外不如关内繁华,有些在关内甚至在南边早就盛行的东西,可能要过许久才能流传到关外。
但关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那些行走于各个堡县的草台戏班子,演戏的多是本地人,南边流传过来的戏文少怎么办?自己照着编啊,编符合当地民情的。
底层百姓爱看什么,他们演什么。
底层百姓爱看什么?
王侯将相的家务事,或是偷人的、扒灰的……越狗血有冲突感越好。
这些村妇们为何能说出那些话,就是之前靖安堡一个草台班子大热了一个戏,那戏里演的就是男人十年寒窗考中状元,被皇帝老爷看中招为为女婿。
可这男人家中有妻怎么办?
皇帝老爷不忍女婿背上抛弃糟糠的名义,特准许娥皇女英,那公主也是个贤惠的,拿原配当姐姐看待,只可惜这公主身子骨太娇弱,生不了孩子,不如农家妇泼实,一年一个一年一个,一气儿生了七八个。
最终等公主年老时,原配让自己孩子拿公主当母亲侍候终老。驸马也得两全,左拥右抱不说,还子孙满堂。
福儿听完后,当场一口茶就喷了。
大郎正站在她腿边,让娘给他剥橘子吃。
这橘子有点酸,但福儿喜欢这口,塞了一点进大郎嘴里,把他酸得小脸皱成一团,但还是要吃。
跟她娘一样,逮着吃的就不放过,这是他姥的原话。
福儿这一口水,把大郎的脑袋浇了个透。
可把赵秀芬心疼的,忙把外孙抱过来,用帕子给他擦,又斥福儿:“哪有你这样喷自己儿子的。”
“娘,我这不是没忍住嘛。”
为了弥补,福儿还专门出去打了盆水来,给大郎擦洗了一遍,又亲了亲小脑袋瓜,还是香喷喷的,又告诉他娘给你浇点水,头毛长得才快。
大郎也信了,这才算罢。
福儿一边唬儿子,一边还在笑。
赵秀芬忍不住道:“都能让你笑成这样?”
福儿笑道:“怎么就不能了!这都演的什么啊,娘我算明白了,这戏就是专门演给你们这些乡下妇人们看的。”
完全符合乡下妇人的想象。
你想想,自己出身太低,家境又贫困怎么办?
自然希望能得到一个改变家境的机会,于是这个机会被只会干家务养孩子的妇人,让给了自己的男人。
男人娶了公主,就能瞬间改变底层出身,能当官有银子,公主良善,原配就不会被欺压,再给公主安排个娇弱身子,不如原配能生,最终公主无出,让原配儿子侍奉终老,又可以满足一下‘原配’们那点小心思。
“娘,你以后可千万别去看这种戏了,这种戏就是骗无知妇孺的。”
赵秀芬见女儿说得义愤填膺,讷讷道:“我也没亲自去看,都是她们讲给我听的。”
她们是谁?
村里的那些和赵秀芬关系不错的妇人们。
“以后你连听都别听,演得根本不符合实际。皇帝嫁公主,能容许女儿当小,或是跟人平起平坐?那妾的爹是什么?连正经亲戚都算不上,皇帝能有面子?公主们从小养尊处优,人家打小就有一群奴婢侍候着,锦衣玉食,全天下男人死光了,人家找个有妻有子的嫁?
“公主们出嫁后有专门的公主府,驸马属于招赘,驸马领着人家爹给的俸禄,公主的俸禄比驸马还高,你吃人家的喝人家的,还带上老婆孩子一起去吃人家喝人家的,人家嫁你图什么?”
“图人才?”赵秀芬讷讷道。
“娘,你瞅瞅咱们村里有几个人才?”
赵秀芬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你爹你哥你弟他们,还算是人才吧。”
福儿也不好拿自己的亲爹亲兄弟跟别人比,只能道:“但天下又不止他们是人才,人家有钱有权的、没有成亲的俊才那么多,为何要找个已婚的乡下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