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不断地告别,我受不了。
关于妈妈的细节、李红梅、对面的邻居、视频里的一条狗,都能让童慧瞬间掉入情绪之中,她的感性里面总透露出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天真。
我问过她俩同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小镇待着,会不会觉得孤独?她俩都摇了头。
自从妈妈去世之后,这两年童家事情不断,某个哥哥得了癌症,某个姐姐出了车祸,每次遇到类似的事情,都是靠童慧一个人撑起来,她帮忙做饭、打理家务,忙前忙后。作为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她却是最能干、最愿意牺牲自己的那个,也是当之无愧的家的核心。
李红梅心疼童慧,觉得只要家里来一个人在古镇的老家居住,童慧就要跟过去照顾,“不应该"。有次两个人闹起来,她干脆拿了个小板凳,守在卧室门口不让童慧走。童慧又急又气,而李红梅却说:“她每次累了以后就容易感冒,一感冒神经性耳鸣就再犯,为了家人,她真的是一点都不晓得爱惜自己“
若干次去她们的家,两个人从未依偎在一起,李红梅殷勤地洗水果、剥果皮,拿着牙签递给童慧时,她也显得不冷不热。李红梅如果挨着客人坐这头,童慧必定坐在沙发的另一头,仿佛也有意识地要以肉体的距离表达她潜意识的感受。
到了52岁这一年,和许多人相比,童慧承认自己之前从未过得艰难,但还是要经历生离死别以及感情的困扰。童慧说:“她总觉得当初为了我离婚,一个人多造孽,但我都到这个年纪了,人生还能有什么改变?"她说的这一句话,和她认识但是完全不熟悉的那些镇上的女人,已经相差无几。
童慧最深爱的妈妈选择的是土葬,但她从来都不相信人有来世。在这样的地方长大,她并没有看到多少的家庭幸福。“我觉得别人的家庭很艰难。有一个娃,他很小的时候肚子痛不会说,你也不晓得,稍微大了一点又有学习压力,读书、成家、生儿育女,好累哦,人的一生真的是· · · 言难尽。”
童慧觉得,如果真的有来生,她不想变成人,她想变成水,很清澈很安静的那种,就算没有意识但也对这个世界无所谓。
2004年,李红梅的妈妈得了食道癌,屋里姐妹有人说做手术,有人说不做,最后家人的选择是相信科学,然而手术并没有延长老人的性命,她妈妈有隐性糖尿病,几天之后创口发生感染,伤口不愈合,就走了。因为和妈妈住了一辈子,她已经习惯了妈妈在的日子,有的时候下了班,她在家里做饭,妈妈卡着点打完麻将后上楼,敞开的大门永远会传来妈妈远远又清晰的一句:“梅啊,,
“
从此李红梅对 将来"这种事反而有些不以为然,她觉得童慧太过于胆小,对死亡,还有不可知的事情看得太重,“她永远焦虑特别遥远的事情,我就不是那样,你说我有没有担忧,肯定有,但我首先过好当下,那么远的事情想它做什么?"
妈妈的事却对李红梅的弟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从2004年开始戒掉荤腥,吃素吃了七年。有一次他在朋友圈发了一首《大悲咒》,童慧就顺手收藏了起来,每天睡觉之前放一下,她心里面就会变得很安静,而这件事情也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秘密
童慧好像放弃了对生活所有的抵抗了,她是如此平静、如此顺从,遇到不顺心的事,她会在临睡前放着《大悲咒》,一遍又一遍,祈请菩萨慈悲化解
然而生活中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大的烦忧,除了年过五十之后,童慧和李红梅一样,都因为胆结石摘除了胆一一釜溪河这条自贡人的母亲河,养育了这里的人,也由于当年的三线建设,来自上游化工厂的污染,使得整座城市成为肝胆病高发的地方。直到2022年4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通报的全省地表水质量排名,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差的后三名还有自贡市
不过经过那次吵架,她们关系也缓和很多,至少李红梅说:“我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再对你说伤人的话。”她们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正常上班、下班,一前一后地穿过古街,在夜晚时分,缓步地走到河坝上,静静地看着黑洞洞的河水。
到了雨季的时候,河水很高,漫上河边的台阶。夜色中的釜溪河
水流速加快,大段的树枝拦阻起雪白的浪花,就像有什么闪亮的东西泼溅出来了似的。童慧又看见黑色的脊背翻腾着,正在逆流而上。她指给李红梅看,李红梅盯着河水半晌也看不太清楚。有个搞渔业的朋友曾经说过,有些淡水鱼每年产卵的时候也会洄流,但是像鲑鱼这样的海洋生物,绝对不会在自贡出现童慧没有说话,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出现了一句普通话字幕的话外音,像是当初看电视的时候被按下了静音键一一一“釜溪河为什么就不能有鲑鱼呢?"
镇上几乎每个女人,不管做不做生意,打不打麻将,都一定会做家务事,会做饭,要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照顾孩子。
每逢赶场的时侯,车站上面的几个茶馆就会挤得满满当当,除了来买卖一些东西,这也是附近乡镇人聚会社交的时刻。
仙市古镇每逢农历的三 、九号就有赶场,那夭除了正常的菜市场,还有各种奇怪的生意,附近乡镇的居民都会赶过来。图为“野生"的拔火罐。
古镇正街的一家店。这个场景是小镇特别常见的一幕,一个老人带着几个孩子,他们的爸妈多半外出打工去了。村镇里多的是这样的留守儿童
说来也奇怪,这么小的镇,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许多条件都比不上城市,高龄的老人却也不少。
每年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也是镇上娘娘们的大日子。她们拜的却不是街上大殿里的菩萨,而是河边的不知道哪位善男信女多年前请的一尊菩萨像。这是她们生活中的重大仪式,也许也是苦涩生活中的一点点盼望。
第5章 白鹭飞走了
1
1995年的秋天,黄茜第一次离开仙市古镇。先搭半个小时中巴摇到自贡长途汽车站,再坐四个小时的大巴车,那时候高速尚未完全开通,要走一半的土路。晕得天旋地转的时候,车子进入隧道,噪音陡然隐匿,光线昏暗,洞穴一茬接一茬,就像俯着身子干活久了起猛的瞬间,引发不辨方向的眩晕。
常跑这条线的人都知道,这是进入重庆的标志。等到父亲黄忠林拍醒她,窗外已经是通往南坪的长江大桥。货船,渡轮,雾霭中若隐若现的山,半空中俯视江水的高楼一一她这才笃定,自己终于远离那个小地方了。
到了四川税务学校重庆分校没几天,新奇的感觉褪去,黄茜却遭受当头一棒:这所学校原来只是个民办,毕业还要自己择业。学费早已缴完,她只能硬着头皮读下去。
从那一年至今,黄茜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不由自主的迷茫之中,和她最近练车的感觉一样一一开着开着,不知道怎么就卡在了山路上,底盘打滑,听得到哗哗的水流湍急,悬崖近在咫尺,手搭在方向盘上,却不知道该往哪边转向前行。
十几年过去了,黄茜再次回到仙市古镇,窗前的釜溪河还是那么窄,大芭蕉树也还在。1997年发大水的时候大芭蕉树差点被连根拔起,来年春天又发了星点小芽,家里装修曾经嫌它碍事,差点就砍了去。去年霜冻,旁边的桂圆树本已奄奄一息,今年它又摇曳着叶子,重现生机。
然而,其他的一切终究还是都变了。金桥寺的戏台彻底荒废,下面的茶馆变作了寺庙的一部分。农贸市场面积扩大,可是搬到了更远的地方。小的时候从河边去往粮站的必经之路上,大人都会说,这是土地菩萨,要拜一下,但那时候是刻在壁上的雕塑菩萨,这些年多了个瓷器的观音菩萨,香火也变得特别旺盛。附近许多的良田、树木都被推倒,古镇经历了繁华景象和疫情下的冷淡。一起长大的邻居小伙伴,有去成都定居的,也有去自贡定居的,再也没有人回来。
2021年7月,黄茜在家尝试过卖药、摆摊之后,去重庆的慕思床垫做了三个月的销售,原本以为借此机会可以和老公顺理成章地分开,但疫情导致生意不好,她又一次回到了仙市。
在过往所有的讲述中,都从来没有看到黄茜停下来哭过,她总是穿着一条裤腿挽得很高的裤子,微眯着眼睛,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她个头不高,像极了一只细脚伶仃的白鹭,仿佛总想要穿越这条陈旧、顽固、使人伤心的釜溪河,最后却又总是无可奈何地回到无趣、无聊和忧愁的原地
2
已经很少有人敢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了,镇上的人就像蒲公英,被吹得七零八落。大概也很少有这样的小镇,连册地方志都没有留下,问及老人们的族谱,摇头,古镇开发之前的旧照片,摇头。
据《富顺县地方概况》和《沿滩年鉴》记载:
该地1912年(民国元年),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为仙市团;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改仙市镇;到1953年,仙市、水口、十里、洞山四乡合并成立仙市乡,同年成立仙市公社;1961年为仙市、姚坝两个公社,隶属瓦市区;1984年改公社为乡;2005年 8月行政区划调整为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
仙市唯一出过的名人是清朝的宋育仁,他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策划过维新大计,提倡民主共和一一但这些对于镇上的人来说太过遥远,能把他名字说全的,也就只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了。
1981年,黄茜在最老的一条街一一新河街出生,老街属于古镇的一部分,有点类似于上海的“法租界",某种程度上是仙市镇当地人身份的一种象征。当你说出“住在老街(gal)上"的时候,当地人或多或少都能领会到那种矜持的味道。尤其是当年读书的时候,黄茜发现那些住在姚坝村的、芭茅村的同学每天往返都要步行几个小时,自己穿得也比她们更讲究,她甚至还看见过那些同学的头发里还有虱子在爬,这些更明确了她住在老街上的优越感。
在黄茜长大的80年代,古镇是一个混合居住的区域,住满了底层的个体户经营者。陈家祠堂还没有被评定成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住得满满当当,和巷道两边的人家一样。大门两边则分别是粮油店和茶馆。
附近乡村的农民赶着船,从码头上岸,老街两边挤满了摆摊的小贩。这里是天然的市场。
自贡话里把“热闹"倒过来说成“闹热",十几年前从市里“搬迁"过来的沈嬗婊至今都念念不忘从前赶场的场面。门口的小码头边上,各种小船一字排开,远近的农民把需要销售的东西放在船上,大家就这样隔船交易。
黄家世代都居住在这里,是镇上历史最悠久的一户人家,开过栈房、酒馆、染店,能做出一种如同鸡肉一般拉出丝的豆腐干,只有同一条街的老瞎子有口福试过,那种手艺早已失传。老街上三四个门面都是黄家的,把里面设计成栈房,外面是酒馆,新河街的豆腐干熏好了就送过去给酒客们下酒。
黄茜的阿婆(奶奶)生了大女儿后,太婆(爸爸的奶奶)不让她停下纺线去喂奶,于是只能把娃儿丢进椅九丿L(婴儿椅)里面,任由婴儿自生自灭。有时放得时间太久了,娃丿L饿急了都抓屎吃过。
阿公早年供职供销社,同在那里工作的另外几个人想搞钱,他不愿意同流合污,那几个人就诬陷他摸了某个女同事的胸,把他押送去了牢房。
家里人没法去探望,阿公一直被关在牢房里生死不明,黄茜的姑婆是宜宾川剧院的,连夜赶回,有点社会地位的她打通关系去看他的亲哥,一见之下大哭起来,因为阿公被打得浑身是血,面目全非了。
黄家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明白,他们无权无势,只是底层被随意蹂躏的老百姓。
“我们家里的人历来和那些当官的离得很远,从来不打交道,冤枉只有冤枉了,但历来也最恨那些当官的。”
阿公出来后只能去拾荒,养活三个子女和一大家子人。
过了些年,太公走了之后,那边刚刚送他的灵柩上山,幺外婆就第一时间找人抬石头把天井和大门封了,想着独自霸占所有的房产。
幸亏阿公回来以后另外开了一个门,所以至今为止现在的家对面, 间房子是黄茜家的,一间是幺外公的(他留给了两个女丿L)。而其他的产业都被幺外公败光了。
1979年,当黄茜的妈妈谢贻会(邻居都称呼“谢大姐")从九洪乡嫁过来,才发现黄家虽然在镇上,但生活质量还赶不上乡下,她妈妈每月都要给她一些钱补助家里。后来她的妹妹也把两个孩子托付到她家,于是两口子省吃俭用地养着四个孩子。
做了十几年知青,回来替街道餐馆炒菜的黄忠林一个月才挣三十几块,谢大姐去卖菜都能赚到一百多,于是她劝说丈夫辞职,和她一起卖腌腊制品。后来他们又从街道办事处那里租下正街最好的位置,也就是现在孙弹匠的棉花铺那个位置,那时候门口过路的人流如梭。他们后来也尝试过卖包子、馒头,卖茶叶,养猪、养羊甚至养猫卖猫等等,一切可以赚钱的生意。如果不是后来决定去重庆,他们不会把房子退了,让出来这么一个黄金档位。
由于被请来的道士坑骗,黄茜祖母的坟没找好,位于河对面的下风位,不得不接受污浊河水的冲刷,那几年家里人屡屡发病,犹如被诅咒。
黄茜的妹妹(大家都称呼黄二妹)才一岁多的时候,全身出现红点点,被妇幼保健院确诊为白血病,换了几个医院检查,粗长的管子伸进体内抽出脊髓检查。虽然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最终判断是误诊,此后妹妹的体质也一直赶不上姐姐,个子也跟不上同龄人,父母因此更稀罕她也就无可厚非。
谢贻会和黄忠林没什么文化,一辈子只会苦干。对教育之类的事情毫无办法。但他们有着底层老百姓对孩子表达情感的最质朴方式, 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教育。多年以后黄茜才得知那些年父母为了她们读书借过多少次钱。
他们也有着严厉的家教:做人要诚实,要信守一定的传统,比如吃饭的时候只能夹自己面前的,不能去夹别人那头的菜,不能跷二郎腿,不能说脏话。
但是他们从没有给过孩子们明确的信号,指引他们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是他们的错,整个镇上也都没有这样的氛围。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古镇人口的那栋“古镇党群服务中心"的楼后面有 “ 上倒是有个旧书摊,上面摆放个 社区图书室",门常年紧闭。半边街
的是《毛泽东选集》《农村百事通》和《电影故事》。
根据常井项《县城中学的衰败:1998一2018》里面给的高中升学率的数据,省会直辖市的总体升学比例有76.3%,地级市、县级市及以下的总体升学比例只有50%多。仙市中学也不例外。仙市中学是镇上唯一的中学,近五年以来,它的普通高中升学率为51%,如果包括上职业高中的,则有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