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娓娓他们买田庄本来也不是单纯的种地,买的太多,管理不善,还容易招祸。

那肯定得谢绝啊!

王大军打着哈哈表示自己虽有家底,可是却没那个精力照管经营。

一顿依依惜别之后,两人带着地契又去了牙人那儿。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临河县的人口少,这牙人的生意反而做得挺红火。

这回他们挑出了三十来号人。

有五家人,还有四五个五十来岁的汉子。

在这个年代,五十来岁,那就是老头子了,干不了什么重活,一般很少有主家乐意买的,除非是整家人的搭头。

司娓娓也是恻隐之心发作,又看着他们不像是偷奸耍滑之徒,这才花银子买下了他们。

横竖将来他们也会在田庄上应用机械耕种,种地和其它的活主要是靠技术,而不是靠死力气,这些五十来岁的劳力也照样能用。

司娓娓在应祥县挑人的时候那是极其小心和仔细,生怕挑到了不合适的,给卫星村带来损失。而这回就要放松的多。

毕竟,这边田庄上基本就是农活和挖煤,没什么技术含量超高的流程,也没有流传出去就会惹来大祸的东西。

上回挑的那十几口人,在石渣场干得还不错。

司娓娓最近的一次去,石渣场从外表上看起来,跟一个小农庄也不差什么了。

大院高墙,田地平整,生活区,堆渣区,炉窑区,精炼区……都规划得严整分明,丝毫不乱,至今为止,那些买来的工人,哪怕是不懂事的小娃子,也没有往精炼区乱跑的,能进去的,只有杨添才。

因为杨添才忙不过来,又加了封大牛这个少年进去当帮手。

买下了这三十来号人,司王二人包下了一家小客栈。

给这些人买了新衣裳,一个个沐浴更衣,又请大夫来给摸了脉,算是入职体检。

这三十来号人里头,有的从前就是下人,有的则是因为荒年沦落为奴,干的都是粗重活,少不了有些暗伤旧症,司娓娓也不吝啬,让大夫该开药的开药,该诊治的诊治。

这些人能被卖到了临河县这样的穷县来,本身就是底层中的底层。

司王两位东家来挑人,说是要去庄子上干农活,还是个废弃的庄子,都做好了干苦力一辈子的打算。

这会儿居然能吃饱穿暖,还能让大夫给瞧病,一个个都惊呆了。

虽说他们能被卖,那肯定身上就没啥影响行动的大毛病,但磨人的小毛病还是不少。

比如说有的眼睛总是干涩微痛,有的下腹时不时隐隐作痛,还有的头发里害个疮,胳膊上脱块皮等等……

这些小毛病虽说不要命,可也实在让人不舒服,只他们都要卖身了,愁的是每天能不能填饱肚皮,自然就没钱也没工夫去管。

但新东家让大夫给看完,还花钱赎上些药膏药粉,药水药丸。

有的立马就见效,有的暂时没反应,但看到别人都好了,这心理也跟被影响了似的,觉得也舒服些了似的……

总之,还没开工,两位东家就先刷了一波好感度。

体检完,司娓娓和王大军轮番给这些农工做思想培训。

两位东家做起培训来,风格不同,内容也不同,但配合得起恰到好处。

王大军主要说的是去了以后要干点啥活,有什么章程制度。

司娓娓则说的是福利待遇,日后发展。

甚至还给他们上了几堂扫盲课。

这三十来个人里头,只有两个人是勉强识点字的,其余的全都是睁眼的瞎子。

由此可见,古代教育的落后了。

通过培训的三天,司娓娓和王大军通过观察,讨论一番,选出了临时的庄头和副庄头。

紧接着,就是要出发去田庄了。

他们从开阳县过来的时候是带了一辆马车,买了人之后,在临河县城里又买了辆马车。

临河县城买个下人,买个田庄啥的都便宜,可买马车,反倒贵了两成。

不过他们也都是不差钱的富商,也就不在乎这个了。

在临河县城里采购了大量的物资之后,这一行人就前往田庄了。

马车有两辆,里头装满了生活物资。

因此除了抱在怀里的小娃儿,大部分人都只能靠步行。

而一些壮劳力的背上,还要扛着大包,里头也装的是用得着的东西。

司娓娓和王大军挑的这个时间点,正好是夏末初秋,如果动作快的话,还来得及种上一波粮食和蔬菜。

跟着司娓娓他们去田庄的,还有衙门里的两名衙差。

他们虽然也是步行过去的,但还是挺乐意出这一趟差的。

毕竟,这两位出手大方,路上吃喝全包,不过是给他们送到了地方,拿出图册来核对一下,就能收到十几两的好处费,谁不乐意呀?

临晨出发,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三点了。

第151章 开始建设

司娓娓小的时候经常听外婆形容很差的地方,叫做大水冲过的二荒地。

眼前的这个田庄就是了。

影视里拍的那种,肥沃的田野上,绿树成行,掩映着一座漂亮庄园……不存在的。

来路上一眼望过去,全是抛荒的田地,蒿草比人还高,道路坑坑洼洼,又堆满了淤泥。

所谓的庄园,就是一圈小平房,还大部分都没了房顶,门板和窗户啥的就更不用说了。

真是拍个荒野生存都不用怎么布置背景的。

买来的这些工人们大部分都是吃过苦头的,看到他们将要长居的地方是这般光景,顶多在心里叹几口气罢了。

连跟着出来的两位衙差都有些过意不去了。

临河县是遭灾最严重的地方,好多的村子就整村没了,田庄什么的也抛费了不少。

纪录在册的田庄,像这个李子沟庄,都是还能看得出来曾经是庄子的,矮子里头拔挫子。

在给两位东家指过了地方之后,王大军十分自然地送了两名衙差一人一个红包,这俩人捏捏份量,笑容满面,飞快地告辞走人了。

他们还怕这俩人再多看一会儿,万一反悔不想要这田庄了可就不美了。

工人们经过培训,又有领头的管着,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清理出库房,卸货的,打扫的,去拔草的,砍树的,负责埋锅造饭的……虽然一开始有点乱,但渐渐地就变得有序起来。

司娓娓和王大军则绕着田庄走了一大圈,探察下周边环境。

李子沟这个地方,在现代的平行对应地,那就是个古代煤矿的遗址。

因为这里的煤都在地表浅层,煤质也不错,所以开采较早,当时是一位大地主的私人庄园。

这位大地主以此发家,把自家的庄园修成了个小型的堡垒,子孙后代也出了几位有出息的。

这些煤矿遗址和堡垒保存得比较完整,到了现代那还成了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司娓娓把手机里的图片跟现在的场景作比较,那真是半点也没有相像的地方。

“看看人家的堡子,看看咱这个……”

“就这基础也比卫星村强多了。将来肯定能建得比这图里的更好!”

“嗯,那倒也是,这个图片是在距现代600年的时候的,咱们现在的年代,要早上几百年呢。”

司娓娓一边跟王大军说着话,一边拍着照片和视频。

就跟卫星村一样,还是要带回去给王三爷爷看看,给指点下风水方位什么的。

不过这边的建设,就主要是靠这些工人了。

朝圩村的壮劳力太少,资源紧缺,只能这样安排。

之前建设卫星村那是没办法,初来乍到的,以平安稳当第一。

拍好了视频,还有居高临下的俯视图。

司娓娓拿出小本子,刷刷几下把李子沟的大致地形给画了出来。

就开始跟王大军讨论起了园区规划。

“……先把这些平房给修补起来,给工人们当宿舍。”

“这边给填平,跟大路连起来,将来这条路也用水泥给铺上,这样咱运货啥的就方便了。”

“说起来,卫星村到县城的路也能可能铺了吧?石渣场的仓库里攒的水泥应该差不多了。”

“行,等这边安排好了,回去就能开工,早点开工,早点修好,咱去县城就不用颠簸得那么厉害了,说不定还能开发出三轮和四轮车。”

两人一边讨论一边走,居然还让他们发现了一片果林。

这片果林大概是前任主家种的,后头发大水,主家本来就不在这儿住,逃命的时候也顾不上这里,庄上的佃户们大概也没活下来几个,有幸存的估计也干脆在外地不回来了。

但这片果树种的位置不错,前方有个坡地可以挡了下水势,因此都幸存了下来。

虽然两年无人打理,却也顽强地结出了果子。

这些果树有桃杏李核桃梨子这几种常见的,苹果肯定没有,估计在这个世界上还没培育出来呢。

杏子已经没有了,倒是能看到硕果累累的桃子核桃梨子,只是未到秋天,还不成熟。

司娓娓摘了一个青梨子尝了口,味道居然不太酸涩,就笑了。

“咱们要是再晚几天走,就能带回一车水果了……”

王大军也笑了,“那行,咱为了这车水果也得多住几天。”

他正笑着,就忽然走到旁边的一颗杏树下,弯腰拾起地上的核。

司娓娓看他眉头皱着,就问,“怎么了?”

“这地上的杏核不对,好像少了很多。”

他这么一说,司娓娓也走过来看,发现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地上只有寥寥几个杏核。

再去看别的杏树,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难道是什么野兽来吃的?”

果树结果了,会有各种鸟兽来光顾,他们都是村里人都懂。

“但也不该这么干净啊?”

好多鸟就特别的嘴欠,它们专门挑最红最香的果子下嘴,而且还是啃一口换一个果子的作派,那些果子自然熟透了就会掉落,所以扣掉小兽叼走的,这个数目的确是不对。

“看这个断岔,这是人为折断的。”

“这边有人来摘果子?”

“估计是,那些平房看着那么破烂,门窗都没有,肯定也是被拿走了不少材料。”

这荒山野岭的,整个县的百姓又特别穷,这边废弃的田庄里有果子,有能用得上的东西,那肯定难免要来个顺手牵羊……这个就没法追究了。

“看来,还得训练庄丁,再弄几条狗来了。”

两年里卫星村的防卫已经相当强大,不说村民们的装备了,就是狗子们,都扩大成了一个狗子群,有头狗领着,八九条年轻力强的狗子跟随着,王大军本来就是爱狗的人,更是把这些田园犬当成了军犬来训练,一年多下来,狗子们的战斗力那叫一个强大。

别说想打卫星村主意的人,就是过路的黄鼠狼和狸子,那都得加点小心别靠近了。

修整那些房舍花了大概两天的工夫。

王大军就自己留下,挑了两个工人,一位老汉,一位妇人,跟着司娓娓去卫星村运物资。

从李子沟到卫星村,直线距离并不远,可惜山路弯弯,而且路况太糟糕,一共也得花去五六个小时。

“这,这就是东家的庄子?”

这两人成为新东家的仆人,也有几日工夫,听培训上课啥的,大概能感觉得出来,两个新东家都是有能耐的人,但家底应该不算太阔绰,毕竟,他们俩坐的车,穿着打扮,也就是中等人家。

但见到伫立半山的卫星村村堡,就给震了下。

司娓娓微笑着点点头,“没错,这里是卫星村,全村都是一家的。”

马车才准备走上坡路,而村堡里的人就已经发现了他们。

几个小娃儿一边欢呼着一边跑着来迎接他们,而紧随在他们身边的是一群结实健壮的狗子。

现在还能在村子附近奔跑玩耍的,都是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比如喜鹊和栓子。

大孩子们都是各有了各的差事,比如封大牛成了杨添才的得力助手,封二牛和许小云在学医,方家兄弟一个在跟着大人学用机械种地,另一个帮着贺氏照管着家畜。

这会儿领着两个小的的大孩子,就是方家的老二。

孩子们穿着整齐,脸色红润,光看奔跑的姿势都觉得那么的有劲头。

那妇人忍不住就问了句,“这几位可是东家的孩子?”

司娓娓露出微笑,“这是村子里长工家的孩子……”

妇人张了张嘴,显得很震惊。

这长工家的孩子,居然也活得这么滋润?

“司姐姐……”

小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司娓娓最爱看的。

她当先跳下了马车,紧走几步,一把抱起来跑在最前的喜鹊小丫头。

抱小女娃的感觉跟抱小男娃格外不同,软乎乎的能萌化人心。

“小喜鹊又胖了点……”

司娓娓掂了掂小丫头,来个亲亲抱抱举高高,这才放下,又抱起栓子。

栓子今年两岁多,虽然年纪最小,但跑起来就像一颗灵活的球,方铁柱怕他摔倒,所以一直跟在旁边护着。

两个新下人暗中观察着这位东家,似乎是很喜爱小孩子的。

虽然说只是长工家的娃娃,但她都会很亲热地抱起来,还给糖什么的。

两个人惊讶之余,也不免有些期待。

他们都是一家子人被卖掉的。

家里头也有小孩儿,不敢奢求家里的孩子能像这些娃娃们一样吧,但只要主家能善待,那就是好事啊……

司娓娓在卫星村住了一夜,第二天就带上满满的物资回到李子沟田庄。

这回的物资主要是粮油蔬菜。

当初卫星村初建,粮食的来源是靠着朝圩村,这回田庄初建,卫星村已经可以很轻松地供给粮油蔬菜这些了。

“东家,看,看这个,原来是真的有煤!”

工人们惊喜地捧起黑色的炭块,激动地向两位东家报喜。

房子修好了,井也淘了,他们本来以为就要全力修整田地了。

没想到东家却让他们在土坡地上挖坑,非说下头有煤。

他们还暗地里觉得东家这是想美事呢,没想到还真有

第152章 摘个桃子

司娓娓和王大军他们知道坡地上有煤,自然是手里有金手指。

但这些工人们不知道啊,只当是东家神通广大,不知道是用了什么独门秘法,心里头信服之极。

临河县西边盛产煤炭,但也不是随便哪块地,刨个坑就能有的。

县里也有些会找矿脉的匠师,专门替人找煤……但那也不是能十发九中的,能有五五的概率就不错了。

司娓娓和王大军一人捡起一块乌黑的炭块,笑意都藏不住了。

他们有了铁,有了煤,还怕科技树不能点开吗?

司娓娓为了找煤,现学现卖,看了一点相关的资料。

就她手上这块煤的硬度和亮度,应该是品质比较好的,杂质灰分都少的那种。

至于含琉量什么的,那就得燃烧以后再判断了。

这个煤能算得上露天矿了,挖出来的成本低,也不用担心出现安全事故。

司娓娓就指挥着这些人在旁边平出一块地用来堆煤。

又指派了三个工人专职挖煤。

目前煤矿的用量不多,所以还用不着大干快干。

但这三个工人的出产量,算上半年的,到了年底,应该足够卫星村,石渣场,特产铺子和田庄上的用量了。

之前没有煤的时候,过冬只能多存木炭和柴火。

治炼废铁渣也主要用的是木炭。

木炭虽好,但不耐用,而且每到了秋冬季的时候,价格就是淡季的三倍多,就这还往往供不应求,又毁林木……所以对于卫星村来说,有了大量的低成本石炭,除开搞重工,那实在也是冬天的福利。

而且在卫星村用的那些小农用机械,目前都是用的柴火,如果换成石炭,那生产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司娓娓在田庄一直呆到播下秋种,发出幼苗。

从卫星村抱来的四只狗崽,都长成了半大的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