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女临门:暴君的伪善皇后上一章:第 143 章
  • 贵女临门:暴君的伪善皇后下一章:第 145 章

唐大满才是素纨的现在与将来。

情感的路上,有的人已翻山越岭,行至千百里之外;还有的人,却静立原步,望着已经走远人的背影;更有的背负着太多的行囊,步步艰难。

素纨是那个那已经翻越了山岭而去的人,他还在原地,将她逼走的人是他自己。

梁霸终究化成一声长叹,骑马离开了城南白云庵巷。

第232章 回乡记1

梁霸终究化成一声长叹,骑马离开了城南白云庵巷。

素纨三朝回门,回的是她大哥梁满仓那儿,这是事先洛俪与她说好的,说到底是兄妹,得给梁满仓这个面子,素纨与唐大满在乡下庄子上吃了顿午饭后便回到唐宅。

当天,素纨又带了丫头来向洛俪辞行。

洛俪看着脸上挂着笑容的素纨,“别学旁人整三妻四妾,你也莫学什么贤妻送侍妾,有了面子失了里子,这是蠢人干的事。踏踏实实把日子过好才是正经。”她顿一下,“要给唐家人备礼物,提前与唐大满打听好,皇城、应天府一带的物价贵,别在这里置,买布料送人,去江南一带,那里的布最便宜;买小首饰送人,就到秦晋之地,找家里有银号的首饰铺子买首饰,这样银子的成色足,也比旁处便宜,乡下人不讲究式样,就讲究实惠量足,你莫买那些好看量轻的…”

素纨笑眯眯地听着。

第一次觉得洛俪像姐姐,而自己成了妹妹。

姑娘心里有她,为她思量颇多。

当初她说请洛俪操心嫁妆,不是推卸,而是真的拿洛俪当成亲人。

洛俪为她预备的嫁妆,虽面上看着没多少,瞧了嫁妆簿子,没有说不丰厚的。

近二万两银子的字画,又有好几千两银子的首饰,还有五千两银子嫁妆,就凭着这些嫁妆,就算是嫁到正经官宦人家,也不会被人小瞧。

“到了唐家,你待唐母、唐惊蛰好些,人上了年纪,即便想出来瞧瞧,也住不长久。你索性大方些,替唐惊蛰置些良田,再帮他娶房能干贤惠、模样周正的媳妇,把家撑起来,这比什么都强。”

唐惊蛰的原配是傻女,若素纨能帮他娶个能干又周正的继室,将唐家大房一房支撑起来,素纨就是唐家的大功臣。唐惊蛰的日子过好了,就能更好的敬孝唐母,唐大满在外也能安心仕途。

“唐小寒嫁的袁秀才,虽然家境好些,你亦送她三五件撑面子的首饰,若再不成,你拿出二百两银子给她添补一份嫁妆,也算是给她撑了面子,乡下人就看重这些。娘家是姑娘在婆家的支柱,娘家强,在婆家便没人欺负。你回去时,若瞧到唐小寒在婆家有人欺负,将人唤过来,言语上敲打敲打。唐大满就那么个妹子,他虽离家七载,与大哥、妹妹的感情定是好的。”

洛俪絮絮叨叨叮嘱了一大通。

素缱姐妹抿着嘴在那儿笑。

素纱由暗道:让姑娘上了心,过好日子的还是她们,看来往后服侍还得更用心些。

素纨出嫁时嫁妆有多体面,她们身边的丫头都知道,比小户人家嫡女还强,与情形品官员的嫡女嫁妆相比,那也是不相上下。字画、首饰值不少银子,要是遇上难处,拿出卖掉就能换成现钱。

洛俪在素纨的嫁妆添得丰厚,心中何偿没有弥补的意思,前世的素纨为她牺牲帮衬颇多,她不知自己丧命之后,素纨会如何,以素纨的性子只怕余生都会活在自责之中,认为没有照顾好她,才害她被人毒害。

其实,前世错的人不是旁人,而是她自己。

*

五月初一早,天刚蒙蒙亮,素纨陪着丈夫唐大满,带着新买来的马夫小子、又带了两个服侍丫头,随着皇城张家镖局的镖师同行回返蜀省故里。

素纨将家里、田庄、店铺上都安排好了,这次回乡亦没带什么礼物,想照着洛俪所说的那样,走到布料便宜的地方,买些乡下人实用的衣料,再置些送亲戚朋友的首饰就成。

张家镖局的大东家原是蜀省成都府人氏,押镖走的道,也是蜀省至皇城这一带的,这江湖各大镖局都有自己的专用路线,一来方便家乡人,二来也是江湖行规,避免乱了规矩生出恩怨。

一路上,新婚燕尔,自是蜜里调油,唐大满对自己的妻子梁素纨很是体贴,因早前就有心,自比不是盲婚哑嫁的婚姻。梁素纨的性子又好,属于该硬时能硬,该软时则能软的人。

唐大满高中榜眼,人还未乡,整个蜀省官场的人都知道,蜀省梓州的唐大满中了今科榜眼,还知道此人就读于琼林书院,其恩师是洛氏第二代家主洛廉,此人是琼林书院的山长。传来传去,很快变了样,说唐大满得其恩师赏识,娶了恩师家的姑娘为妻。

洛家姑娘为妻,这可了不得。

唐家村更像是炸开了锅,尤其是唐母家里,自打接了喜报,登门贺喜的人就没断过,一日便有好几拨。

没几日,唐大满写信回来,说他在皇城订了门亲事,所订的女子是恩师洛家嫡女洛三娘身边的大丫头,不过这大丫头早已脱了奴籍,还在皇城女学读书,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女子。又说她的气度好,不比官宦嫡女差,因在洛三娘身边长大,识文断字,琴棋书画样样皆会,更难得的是其刺绣乃是顶顶好的,得艺于皇宫针工局女官…

唐母不识字,唐惊蛰识字不多,帮着读家书的是袁秀才,听说妻兄高中,往唐家村亦走得殷勤了些。

近来,给唐惊蛰说继室的媒人也不少,有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东扯八拐弯,说的都是清白庄户人家的黄花闺女。

就算是早前,唐惊垫也没这般抢眼过,这让唐家在庄子里立时成为人人敬重的好门第。

唐大满还没到家,唐母一家就望眼欲穿地盼着儿子归来。

梓州长沟县逢双赶集,大平镇是三、六、九为赶集日,亦有的镇子是一、四、七,还有的镇子是二、五、八。每逢赶集日十里八乡需要采卖,又或是要售瓜果货物的百姓就会往最近的镇子赶去。

五月二十六日,正值大平镇的赶集日,唐家村有两个爱下棋的老头儿从镇上回来,立时唤了自家孙子来报信。

“任大娘,任大娘!我爷说,今儿在镇上遇到从县城来递话的官差,说你家大满哥人到长沟县县城,县太爷要招待他吃顿酒席,明儿就能回家,捎话说带的东西多,让惊垫哥明儿一早从庄上叫几个后生去老槐垭接人。”

这一夜,唐母、唐惊蛰一夜未睡。

第232章 回乡记2

这一夜,唐母、唐惊蛰一夜未睡。

未等天亮,唐小寒就从袁家镇赶回来了,帮着唐母拾掇屋子。

唐惊蛰叫了族里七八个后生去老槐垭接人。在老槐垭等了一阵,就往县城方向行,没行到三里路,就看到一列官兵护着二辆马车浩浩荡荡地过来,前头一辆马车像是坐着贵人,后头又一辆马车上放着几口大木箱子,唐大满骑在高头大马上,一身锦袍,人亦精神抖擞。

唐惊蛰一见到唐大满,激动得浑身颤栗,如风中的树叶儿一般。

五月下浣,巴蜀大地已经转热,树上已有夏蝉,树叶儿上偶见蝉褪,夏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似在倾诉,似在发泄,似在歌唱,又似在为分别多年的兄弟欢喜。

唐大满看着数年未见的大哥,明明二十多岁的人,却像是近四十岁的汉子般黑瘦苍老,心头一酸,眼泪盈眶,翻身下马,揖手道:“大哥,多年不见,你怎还是这么清瘦?”

唐惊蛰咧嘴笑着,“兄弟好,你好我就好…”说得结结巴巴,这是他兄弟,现下出息了,衣锦荣归,整个唐家村都出名了。

唐大满唤了声“素纨”。

两个丫头打起帘子,素纨下了马车,裣衽行礼:“梁氏拜见大伯兄!”

同来的几个后生立在旁边,被这个像仙女般的女子给惊住,一个个连话都不会说,似忘了呼吸一般,呆愣愣地齐刷刷看着素纨。

不是说丫头出身,可这气度、风华是他们从未见过的,衣着贵气,穿戴贵重漂亮,是少见的锦缎衣裳,上头绣的花儿就跟真的似的。

唐大满代唐惊蛰道:“素纨,你先起身回马车,路不大好走,若遇难走的地儿,许得下来走一段。”

近乡情怯,唐大满难抑繁复的心境。七年前,他还是十六岁的少年,而今归来,已是成亲娶妻的七尺男儿,更得支撑起门庭全家。

素纨暖声道:“二爷说哪里话,妾身不是那等娇气人。”

几人只觉这声音好听,柔柔软软,不高不低,是他们平生听过最悦耳的声音。

唐大满转身与几个帮忙押东西的官兵揖手道:“多谢几位兵兄弟!一路辛苦了,这是四两银子,一路护送,各位兵兄弟辛苦,一点茶水钱,万莫推辞。”

县衙的八人相互一望,领头了接了银子,揖手道:“唐大人,我等兄弟就送你们到此,告辞!”

待官差一走,唐惊蛰低声道:“二弟手头也太松乏了,从县城到这里,不过十余里路,怎的就给他们四两银子。”

想家里,一年到头,如果能攒二两银子,唐母就能乐上大半年。

唐大满道:“他们也不易,我回家了,家里会好起来。”

唐惊蛰本想多抱怨几句,转而又想,离家七年的兄弟好不容易回来,还是少说几句。

唐大满离家之时十六岁,而今已是二十三四的人,长大了、成熟了,又考取了功名。往后有他,整个唐家村都寄在他名下,连税赋都可以免了。

马车启动,素纨带了两个丫头回到马车上,赶车的小子继续挥着马鞭,马车在高低不平的小道上走得越来越慢,过了老槐垭就如人在行走一般。

素纨一路过来,先是好奇,后来心也淡了,而今在小道上走了大半日,还不见走到唐大满说的大平镇。

素纨问:“夫君,快到了吧?”

唐惊蛰接过话,“弟妹,快了,再有一会儿就到了。”

都说五回“一会儿”,可这都半日了还没到。

两个丫头从未走过这么远的门,想着家人还在皇城,跟着新婚的唐大人、奶奶回乡,一路上走了很远的路,最初坐在马车上吐得昏天黑地,后来习惯了倒是不吐了,可两个丫头也瘦了一大截。

素纨比他们好不了多少。

每听一次“一会儿”,素纨心里就打鼓,都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确很难,可回个家乡还真是难。唐惊蛰说“快了”,素纨不相信,不是说到了大平镇离家就不远了,大平镇到唐家村还有六里山路呢。

午时四刻,一行人抵达大平镇。

唐大满在镇上唯一一家客栈里包了一桌酒席,款待族中来接他们的后生,一桌酒面二两银子,有十二个菜,唐惊蛰在一边絮叨:“兄弟啊,钱不是这样花的。”

随行的丫头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捧着碗道:“大爷,我们奶奶不在乎这几个小钱。我们奶奶随便绣个图,拿到外头一卖,少则几百两银子,多的时候能卖七千两银子。奶奶一年能绣几幅,不差这几个小钱。”

同行的几个咋了咋舌,面上一脸不信。

唐惊蛰也不信,“你这小丫头年纪不大,倒会说大话。什么绣图能卖几百两、七千两银子,你说卖二百纹我信,你说卖二十两我也信,你说卖这么多,我可不信。”

二百纹一块的帕子,在乡下都是极珍贵的。唐惊垫曾听人夸某村的某位水灵姑娘,绣一方帕子就能挣二百纹,认为此女当真能干又贤惠。也曾听人说,一个绣活好的姑娘帮富家小姐做了一件漂亮的嫁衣,得了二十两银子。所以,他信二百纹的帕子,也信二十两银子手工活的嫁衣,独不信一幅绣图能卖几百两、七千两银子。

唐大满不紧不慢地道:“我娘子的绣图的确少则卖几百两,多则七千两。”

唐惊蛰张着嘴巴不吱声。

小丫头会说谎,可自家兄弟不会说谎。

同样的话,换一个人说,一个不信,另一个是十足的信。

旁边的后生甲忙道:“大满哥,大满嫂可真有本事,一幅绣图卖这么多钱,那不是都不愁银子花了。”

银子够使就成,不一定非得要堆积成山拥有吃上十辈子都吃不完的钱财。

唐大满听出族弟话里的意思,“我中了榜眼,朝廷准回乡探亲假时,提前预支三个月的俸禄。”他娶了梁素纨,可也是入仕为官领俸禄的。

后生乙问道:“一个月有多少俸禄?”

“七两银子。”

三个月才二十一两。

这算个毛啊?

唐惊蛰心里暗道:看着二弟风光,原来是个吃软饭的,挣的钱还没媳妇多,这往后的日子怕是什么都听媳妇的。

第232章 回乡记3(二十二更)

唐惊蛰心里暗道:看着二弟风光,原来是个吃软饭的,挣的钱还没媳妇多,这往后的日子怕是什么都听媳妇的。

后生丙道:“一个月七两银子,真多!够一家上下一年都吃不完了。”

这算钱,要看什么个算法。

如果没有下人,只是买米吃饭、穿衣等,七两银子足够。

素纨与两个丫头没吃多少,在唐惊蛰等人看来,就跟猫儿吃饭似的,只怕他们一顿饭吃了比他们两天还要多。

庄户人家难得吃一顿肉,一大桌子饭菜不到半个时辰就吃得干干净净,连油汤都被几个大小伙兑了白开水当成了汤了,最后连客栈的碗都用开水涮了一遍。

唐惊蛰还絮絮叨叨地道:“得吃干净,这么贵的席面,不能浪费了。”

唐大满面容平静,时不时笑一下,偶尔望着素纨。

素纨回以唐大满一个善意的笑意,表示她不介意。素纨给两个丫头取了名儿,一个叫绣梅、一个叫绣菊,一个十三岁,一个十四岁。

“大满,你瞧要不要再添置些东西,我们刚才进镇子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杂货铺子,里面卖的东西怪齐全。”

唐大满望了一眼:“大哥,家里的被褥、床帐可有新的?”

唐家穷得叮当响,当年唐大满读书,可是唐家村的老族长说“大满是个能读书的,就连镇上的钱秀才都夸,要不族里攒点钱,把他供出来。”

先是老族长带头出了二两银子,全村上你家十文,他家二十文,举全族之力,凑了十二两银子给唐大满,让他拿着钱去峨眉书院。唐大满走到成都府,与人一打听,才知道峨眉书院不是天下最好的书院,最好的书院是江南顺天府的琼林书院。

他自己琢磨一天,次日就跟着几个要去江南游学的读书前往江南,一路上省吃俭用,吃尽了苦头,就连那年的年节都是在路上过的。因在年节上,到了大户人家或小户人家、寻常百姓住的村庄里,说了难处,别人也愿意帮忙。

与他同行的两个同伴,就是被小户人家的秀才瞧中,考了才学,留下去当了入赘女婿。也有瞧中唐大满的,但他不愿入赘,想着他是全村的希望,硬是跟着另两个人去了江南,一路上一直读书,互相交流学问,到了江南一考,他是过试了,另两人没过试,便在顺天府街上摆了小摊给人写信。

顺天府的读书人太多,免费写信的都有,收钱写信的根本就没生意。最后,三个人各奔前程,唐大满在顺天府游学,另两个人有的去了文房四宝铺子跑腿,又一个因实在过不下去,只得在顺天府一个庄户人家做了上门女婿。

唐惊蛰凝了一下,“娘和小寒在家拾掇,会去族长家借。”

素纨道:“大伯兄,这次我与大满回乡,备了六十块衣料,买了两盒子的首饰;买了四床新被褥,置了两床绣帐,枕头、床布也都备买了两身床的;茶叶买了五斤、还有三十斤的十年状元红;白糖五斤、蜜饯五斤、糖果子五斤…你看够是不够?我第一次回乡,不知老家的规矩,是不是还得备些旁的?族里人对大满多有帮衬,这送礼亦是要的。猪肉是不是也买上些回去?”

唐惊蛰看着外头那一辆马车,只看到上面几口大箱子,竟有这么多的东西。

六十块衣料,这得穿多少年,只怕家中几辈人都不用再采买布料做新裳了。

唐惊垫补充道:“再割几斤猪肉。”

家里已经很久没吃上肉了,过年时,还是唐小寒回娘家带了二斤肉回来,全家人打了个牙祭。

唐大满道:“天气热了,先割几斤,若是家里要办宴,请族人和乡亲吃,到时候直接买一头肥猪宰了。”

唐惊蛰连连点头,“兄弟说得是,家里的米粮还有些,听说西北那边大旱,去、今两年的年逢差点,但还吃得上饭。”

唐大满道:“先回家瞧瞧,需要什么,明儿一早让柱子与族里兄弟上镇上采买。”

用罢午饭,一行人继续赶路,因后头都是狭窄不宽的山路,就是马车也要小心在左右护着才能通行,六里的路,硬是行了近两个时辰,待到唐家村时,天色已经黑了。

唐小寒时不时走出家门张望。

僻远的山庄,入夜就显得一片安静,狗儿听到外头的车轮声,不由得乱吠起来,狗吠声此起彼伏,有人出门一看,见到村口过来一行人,尤其是那辆大户人家才用的漂亮马车上挂着灯笼,大叫一声:“是大满兄弟回来了!大满兄弟回来了!”

吆喝了两声,各家的男人、孩子、妇人一古脑儿奔出家门,像看稀奇事一般立在路口围观。

唐大满牵着骏马缰绳,时不时也乡邻揖手打招呼,素纨坐在马背上,她想像过各种可能,结果还是低估了这里的偏僻与贫穷。马车很难通过的小道,在马车左右得用人护着,否则马车就有翻掉入沟的危险。人走一个时辰的六里路,马车用了两个时辰。

素纨觉得太不可思议。

这里太偏僻,亦太贫穷,穷得连她想像不到还会有这样的地方。

唐惊蛰招呼了几个族中兄弟帮忙,将两辆马车往唐家赶。

绣梅、绣菊两人,走得一摇一晃,几近要跌倒。

唐母、唐小寒立在家门口,母女俩笑得如同一朵花。

唐大满将素纨扶下马背。

素纨打量着唐家的茅屋:三间屋子,连个院墙都没有。只一眼,她浑身都不得劲了,这可怎么住人?

唐大满拉着素纨,高呼一声:“不孝子给母亲请安,这些年,母亲在家辛苦了!”

顾不得地上的泥土,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砰砰三个响头。

唐母泪光闪烁,伸出手来,虚扶一把,被唐小寒扶了素纨:“二哥真是好福气,娶了这么个标致的嫂嫂回来。”

唐惊蛰扶了唐大满,“二弟,有话进了屋再说。”他招呼着族中兄弟将马车上的大箱子搬上来,又将两辆马车停到自家门前。

第233章 回乡记4

他招呼着族中兄弟将马车上的大箱子搬上来,又将两辆马车停到自家门前。

唐小寒进了左边简单得像是路边小篷子的厨房里忙碌,唐母随唐大满兄弟坐在堂屋上,族里的老人得到消息,亦得集中到唐家,一个个先是打量素纨,见她长得娇滴滴,心里暗道:虽是书香名门的大丫头,怎么瞧着比镇上钱家的姑娘还要尊贵,莫非是大户人家的姑娘?

老人们又不好直接问。

倒是围着唐大满问外头的事,唐大满很有耐性地讲了顺天府、皇城,甚至还说了奸/贼窦国舅、杨丞相等这些离百姓很远的故事。

百姓们只觉得唐大满说的事,就像戏台上唱的故事一样遥远而无法触摸。他们知道现在的皇帝不是个老头,是一个比唐大满还年轻的皇帝。

皇帝刚娶了几房娘娘,还没有儿子。皇城里头有两个丞相,一个是太后娘家的哥哥,另一个姓杨,两个丞相合不来,镇日的耍嘴皮官司。

素纨稍作了一会儿,遣了绣菊去问唐小寒:“姑奶奶,我们奶奶问,今晚我们住哪儿?”

唐小寒让族中的嫂子帮忙做饭,擦了手进了西屋,“东屋是娘和我住的。大哥今晚在堂屋打地铺,西屋就归二哥二嫂住。”

绣菊瞪在眼睛,“姑奶奶,那…小婢与绣梅住哪儿?”

就这么三间屋子,主子们都有地儿住,她们两个丫头怎么办,还有车夫柱子,也得有个住处。

“西屋这么大,我去族长家借张床来,给你们铺上,你们也住西屋。”

绣菊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二爷、奶奶睡一张床上,又是新婚燕尔,她们两个丫头也睡这屋里,这算怎么回事?

绣菊道:“不能拉一道屏风么?”

唐小寒乐了,“小妹子,这屏风就是富贵人家用的,庄户人家哪有这等玩意儿,要不我寻个床单来,从中间挂上?”

绣菊很是气馁地道:“也只能如此了,不用寻床单,奶奶的箱子里备了好多葛布,挑一个挂上。”

挂一张布在中间,也好过就那样什么也没遮拦的好。

素纨带着两个丫头,将几口大箱子一字排开,从里面取了自己置买的被褥等物,又挂上帐子,这才将夜里要睡的床布置好。取了一块蓝花葛布,从两张床中间拉开,当成屏风使。

丫头用的小床也铺上,只是另一套床上物件,素纨没舍得用,早前买的时候听了唐大满的意思,置了一套茧绸的,又置了一套耐用的葛布,这套葛布的准备给唐母用。

素纨带着歉意地道:“绣菊、绣梅,今晚你们先凑合着,明儿一早再给你们添买些东西。”

她带了绣梅到东屋,将唐母床上的旧物统络给移到一张用木头搭的简易床上,再把自己新买的给挂到床上。

唐母进来唤素纨吃晚饭,就见素纨把自己睡的床给换了一个样儿,又惊又喜,“我的天啦!儿媳妇,我一大把年纪,床上还整这么漂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有人要成亲呢。这么好的东西,你给我也是糟蹋了。”

“婆母怎的这么说?我买了就是给你用的,原是想把茧绸的那套换上,夫君说你用惯了葛棉布的。”

“我瞧这葛棉布就很好。得了,你也别费心了,快出去吃饭,这套好的我收起来,将来你大哥要成家,留到他成亲时布置到新房里,这也算是唐家的体面。”

待素纨主仆用罢饭,她再进东屋,唐母又将房间变成了早前的样子,那套新换的床上物件一样不见,全被唐母锁到了大箱子里搁着。

素纨欲言又止,唐母用的这么旧,他们用的那般好,如何让她心里好受。

唐大满似瞧出素纨的心思,将唐母拉到一边,低声道:“娘,素纨给你换上新的,你就用。”

“我的个天,那等好东西,得留着给你大哥娶媳妇,庄户人家,不年不节的,使那么好作甚?”

“娘,你换上吧,你不用,素纨心里该不痛快了。回头她一闹心,夜里睡不着,我也跟着睡不着。你屋里使的旧被褥、打了补丁的床布、床帐,我们屋里使的是绸缎锦被,上等纱帐,你可让儿子怎么活?

素纨嫁给我,带了好些嫁妆,她对你一片孝心,你不用不让她难受。在路上的时候,她还与我说,要给大哥置份家业,再拿出二百两银子给小寒补嫁妆,她有这份心,你可别藏着掖着,好歹给她些面子,也当是为我作想。”

唐母一听,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唐家真是烧了高香才娶上这么个好媳妇。我听你的,这就把新的床帐、被子拿出来用。”

“娘就要这样才好。”

唐小寒对于唐母一晚上折腾颇有意见,“娘还真是,二嫂都给你挂上、铺上新的,你用就是,让人瞧着也喜欢,非要收起来。”

唐母咧嘴笑着,待拾掇好后,用手摸了摸新被褥、新床布、新帐子,再摸摸漂亮的新枕头,新枕帕,一切都跟做梦似的。

嘴里呢喃道:“我嫁给你爹那会儿也没用上这样的好东西,也就被褥、枕头是新的。”

许多人家娶新妇还是借邻家的,而邻家也是给儿子媳妇用过几日,收起来舍不得用的。

当天夜里,唐母与唐小寒、唐秋七睡在新被褥、新帐子里。

唐惊蛰则在简易小床上将就了一宿。

唐大满衣锦荣归,这消息传得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