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说萧氏要过生日了,因是难得的整生日,便想好好操办一番。

不但本家的亲戚,连李家的出嫁女也都要回李家庆贺,顺便小住几天陪陪萧氏。

“哦,这可是大喜事,阿李这个侄女儿,理当回去!”

姜氏一听就知道这是唐氏随口说的理由。

都是京城世家,谁还不知道谁啊。

若萧氏是李寿的亲娘也就罢了,偏只是个继母,继子、继母没斗得你死我活就很不错了,还这番用心的给继母过生日?

呵呵~

姜氏第一个就不信!

不过,人家给了理由,也算是给了郑家脸面,姜氏暗自腹诽,面儿却不敢有任何阻挡。

她摆出一副慈爱的模样,叮嘱李敬芝不必担心家里,回去好生给伯母过生日。

李敬芝赶忙应了。

许娘子没有停留太长时间,等李敬芝简单收拾了些东西,便接上她一起回了李家。

马车进入务本坊,来到熟悉的街区,李敬芝的眼泪不自禁的又流了下来。

下了车,李敬芝擦去眼泪,缓步踏进垂花门。

“阿姊,你回来了!”

李敬芝的双胞胎妹妹李敬兰就站在垂花门前,看到李敬芝进来,激动的迎了上去。

“阿妹,你也回来了!”

李敬芝满眼惊喜,伸手握住李敬兰的手,上下打量着,见妹妹气色很好,人也富态了不少,但还是忍不住关心的问了句,“你可还好?”

李敬兰撇嘴,似有所指的说道:“好,我好着呢。我阿家可不是市井泼妇,从来不会无端磋磨儿媳妇。”

李敬芝知道妹妹说的是自家婆母,她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凑到李敬兰耳边,低声问道:“你也是被弟妹接回来的?”

李敬兰点点头,她有些担心,也小小声的问了句:“阿姊,你说十八娘为何突然把咱们接回来了?我可听说了,阿爹他们已经搬去了崇仁坊,咱们——”

李其琛和李其璜分了家,李其璜便是李家的旁支了。

李敬芝和李敬兰自然也就成了旁支的出嫁女,她们实在想不出,唐宓这个新任主母为何将她们接回主宅。

在路上的时候,李敬芝已经想过了,不是她妄自菲薄,事实就是她们这些庶女与李家而言,真心没有多少价值。

也不值得唐氏算计。

她更倾向于唐氏是真心想帮她们。

毕竟李其璜的身份被大肆宣扬,她们也跟着尴尬起来。

如果这时李家不帮她们,她们在夫家将会变得十分艰难。

“我听阿宝说过,唐氏是个大度宽厚的人,二十六娘她们母女三个能留在主宅,且衣食无忧,亦是她的缘故。”

李敬芝悄悄跟妹妹说,“所以,待会儿见了唐氏,咱们少不得要恭维些。阿爹的事,最好就不要提了。”

李敬兰素来敬重姐姐,听她这么说,赶忙点头,“我省的。”

不就是讨好唐氏嘛,这样的事,对于她们这些庶女来说,真心不难。

李敬芝姐妹相携进了桂院,百忍堂还在收拾,唐宓暂时还没有搬过去。

见到这对双生姐妹,唐宓很热情。

李敬芝姐妹心中愈发忐忑,眼见她们有些不自在,唐宓浅笑着说了句:“其实我今天请两位阿姊回来,除了娘子(即萧氏)寿辰,也没有别的事,就是想告诉你们,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你们都是李家的女儿。”

李家女,容不得任何人欺侮。

李敬芝心猛地跳动了一下,眼底再次蒙上一层水雾。

接着,唐宓又命人唤来了郑宝、郑宛。

看到女儿们衣饰鲜亮、气度从容,显是在李家过得很好,李敬芝更加感念唐宓。

犹豫再三,她还是说出了那件事:“十八娘,平宜县君有些不太妥——”

第473章 甩锅

第474章 公私兼顾

“哦,是这件事啊——”

李寿表情淡淡的,看不出喜怒。

“十八郎,我已经说过你阿姊了,她也知道错了,下次再不会这样了。”

平康很是随意的说道。

“下次不会”,那么这次呢?

就这么轻易过去了?

连句正儿八经的道歉都没有,更不用说纠正错误了。比如,收起娃娃机,不再跟唐氏布艺恶性竞争?!

李寿面沉似水,暗地里自撇嘴。

三皇子见李寿不表态,忙上来帮腔,“哎呀,表兄,咱们都是自家人,幼时,阿姊对咱们也是十分照拂的。现在阿姊被人哄骗,做了错事,你大人有大量,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吧。”

李寿挑了挑眉,仍是没有急着开口。

就在平康郡王几乎要端不住笑容的时候,李寿终于应了一声,“嗯!”

三皇子赶忙道:“我就说表兄最是个大度的人,平康皇叔还不信。”

平康觉得李寿拂了他的面子,满心的不爽,哼哼唧唧的应和了几句,便抬腿走人了。

三皇子对李寿有些歉意的笑了笑,然后就追着平康郡王而去。

李寿本打算直接回家,但被这两人狠狠的恶心了一把,顿时也有了火气。

他也不回家了,转身去了东宫。

随着天气日益炎热,关中及其周边地区的旱灾越来越严重了。

太子急得嘴上起了一层的燎泡,却仍是没有更好的办法。

刚刚写完申请朝廷赈灾的折子,将折子摊在书案上,等着墨迹晾干。

他则双眼失神的盯着书房的某个角落。

其实,太子清楚,圣人和议事堂的诸位相公也都知道了旱灾的事,而且户部已经着手准备赈灾。

朝廷现在缺的是银子和粮食。

幸而去年是个难得的丰年,官仓的粮食都是满的,各大粮商手中也有不少存粮。

官仓的粮食还好说,朝廷若是想从粮商手中得到粮食,那就需要用银钱了。

而国库——

太子的手指轻轻在书案上敲着,据他所知,国库的银子并不充盈。

之前西北一直在用兵,打仗什么的,真心烧钱啊。

太子还知道,圣人对辽东早就虎视眈眈,东征亦是迟早的。

可这个,依然缺不了钱。

虽然前些日子李寿在户部大刀阔斧的一番运作,收了盐税上来。

可今年是盐政改革的第一年,盐税定的并不高,细算起来,也没多少钱。

而且太子更担心的是,今年旱灾致使庄稼绝产,那么来年呢?

谁又能保证是风调雨顺?

今年没有新粮入库,明年再有个意外又该怎么办?

太子越想越头疼。

就在他心烦意乱的想出去走走的时候,有内侍进来通传:“殿下,十八郎来了!”

太子眼睛一亮,“十八郎来了,快请!”

“是!”内侍应了一声,急急的退了出去。

不多时,内侍引着李寿走了进来。

“见过殿下!”李寿拱手行礼。

太子摆摆手,笑道:“都是自家人,客气什么!”

同样是“自家人”三个字,从太子口中说出来,就多了几分真心。

至少李寿听着更顺耳。

“礼不可废,”

李寿嘴上说着,人却已经径直来到太子对面的榻上坐了下来。

“好了,不说这些了。户部的差事可还顺利?”

太子命人上了茶水,关切的询问道。

“都好。”李寿端起茶盏,轻啜了两口。

他眼睛好使,略略一扫,便看到了摊在书案上的奏折。

“旱灾又加重了?”

在没入户部前,李寿是跟着太子当差的,所以,对于京畿地区的旱灾,他亲眼见过。

且因着他跟太子一起处理过这件事,现在他再问起来,也不算僭越。

太子揉了揉眉心,叹道:“从立春到现在,足足二个多月的时间,却只下了一场雨。”

那雨小的可怜,连地面都没有淋湿,对旱灾丝毫没有缓解的作用。

说到这件事,太子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唉,十八郎,你也去那些县城看过,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田地干裂的缝足足有巴掌宽…”

这一季的粮食注定是要绝收了。

“幸好那些深井还有些用,至少保证了百姓的生活用水!”

太子想到灾区的惨况,满脸的不忍。

“户部已经调拨了粮食,不日便会发到各个郡县。”

提及正事,李寿也满脸认真。

“不够啊,根本就不够。”户部准备了多少粮食,太子很清楚。

他跟李寿算了笔帐,最后总结,“估计再翻个十来倍还差不多。”

李寿沉默了,户部能调拨这么多粮食已经很不容易了,还增加十倍?太难了!

太子苦笑,“我也知道户部尽了全力,阿爹和几位相公也都想尽了办法。”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李寿却想着,这还只是旱灾,紧接着还会有蝗灾!

灾情将会更加严峻!

想到这些,李寿发觉,他给太子出那个主意,也不完全是出于私愤啊。

“朝廷缺钱!”李寿先丢出这么一句话。

太子没说话,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李寿又道,“想要短期内聚集大额的银钱,也不是没有办法。”

太子直直的看向李寿,语气中难掩急切,“什么办法?”

李寿左右看了看,向前探了探身子,低声道:“只是这个法子必须有位高权重的人来执行,一旦操作开来,还需要大力监管。且不能以私人名义,更不能像经商一样,最好冠上朝廷福利的名头。”

太子越听越有兴趣,主动从书案后绕出来,坐到李寿的近旁,“十八郎,你继续说!”

“殿下,您可听说了平宜县君在京城的大动作?”李寿没有接着刚才的话题,而是忽然问了一句。

太子一怔,旋即道:“你说的可是她弄得那个什么娃娃机?听说有人花了几十文钱,却抓到了价值几百贯的羊脂白玉。”

连忙得脚不沾地的太子都听说了,足见平宜的“生意”有多火爆。

李寿眼底闪过一抹冷意,暗道:只可惜,平宜的生意即将到头了,因为他将会借太子的手推行一种更让人疯狂的东西。

“殿下,如果我告诉你,你只需花两文钱就有可能获得一万贯,乃至十万贯的钱,你愿不愿意尝试?”

李寿迎上太子迷惑的双眸,缓缓说道…

第475章 好运来

晨钟敲响,坊门缓缓开启。

安静了一夜的京城瞬间鲜活起来,大街上车来人往,东西二市更是热闹非凡。

关尔布艺的店铺上着门板,门前照例排起了长龙。

一夜暴富的诱惑太大了,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活窘迫的人来说,娃娃机里的各种金银玉器仿佛沙漠里的绿洲,让他们无比渴望。

“别挤,都特娘的别挤!”

生意太好了,关尔布艺的伙计都个个牛气冲天,打着哈欠抽开门板,看到外面好几排的长队,没好气的对着排在最前面的人大声吆喝。

“哎哎,不挤,我们不挤!”

被训斥的几个人,被个伙计训了,丝毫不恼,反而露出讨好的笑容。

“哼!”伙计傲气的抬起下巴,卸下门板,然后两人一组,将娃娃机依次摆到店铺外面。

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刻意的,没有直接将娃娃机摆到每列队伍的前面,而是刚好偏了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