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这番吹牛加诛心的话太有杀伤力了。

简直太有道理了。

城里的孩子,干部家的孩子都念书呢。

念书肯定是有好处的事儿。

陈爱兰就洗衣服的时候就和那些媳妇们说了,“读书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以后我家三个娃儿,肯定是我家卫华最有出息。咱家是贫农,他念了高中,而且还是在县里,谁知道县里单位啥时候招工了,他那不就赶上了吗,实在不成,咱队里现在不也有单位了吗?他中学就没问题,高中不就更没问题啦?”

苏叶找自己的小姐妹们吹道,“建学校咋不好了?有了学校,这不就得有老师吗,也不能都是咱队里的老师吧,万一安排别的队里的老师来呢,咱这不是找对象……咳咳咳,也方便吗?”

“……”这想法很现实,也很实际。

要能找个老师,谁还乐意找个种地的粗汉子?

苏有材比较朴实,“建学校好,家里娃儿小,还要人看着。送去学校给老师看着,咱这不是也能多干点活吗,也不担心他们到处跑了。”

苏卫民就最直接了,找了一群队里十几岁的娃儿们,都是一群皮小子,平时除了干活的时候,就喜欢满上遍野的玩闹的。和苏卫民这种找到机会就跑山里偷懒的人玩的特别好。

苏卫民就直接和他们说了,“建学校和咱没啥关系,可我知道,要是去念书了,咱就不用下地干活了,哎哟喂,我咋就没赶上好时候呢?”

苏卫国这个当队长的就比较公事公办了,“队里的决策还是要支持的,建学校是咱们所有人的事儿。再说了,马上秋收结束了,咱也不耽误工作,正好没事儿干,帮着建学校还能多挣工分。这是好事,大家还是要支持的。咱都是苏家屯的人,咱自己不关心自己队里的工作,还指望谁呢?反正我苏卫国肯定是要支持的,也要去帮忙的。”

他这影响力还挺大,毕竟他是苏青玉的哥,队里人都知道苏青玉和大队那边走得近。

其他小队的小队长看苏卫国同意了,觉得这肯定是队里的决策,当小队长当然是朝着队里靠拢了。也跟着动员。

经过了几天的动员工作,队里建学校的事儿越发的热闹了。

而且大伙儿经过一番讨论,都觉得建学校确实很好。孩子们觉得上学比干活舒坦,年轻人觉得有了学校对象也有选择了。老人们觉得这是队里干了大事儿。当爹妈的觉得娃儿们以后多一条路走了。

于是等投票这天,队里几乎是全票通过这个决策。

苏爷爷还催着队里干部们,“早就该建了,赶紧建起来。哪个队里能没学校呢,你们这工作没做好啊。”

队里干部们看向苏有福,心道这可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可也着急建学校呢,苏有福非得闹这么一出。

苏有福郁闷的背着手,感觉自己在这个队里越发的没有权威了。

甭管他多郁闷,这建学校的事儿就在大家的投票结果下正式决定了。

苏有福就搞了个讨论会,让队里商量一下这个学校咋建。想争取在这件事儿里面多一点主动权。

苏青玉作为加米厂的厂长也参与了讨论会,“大队长,我看别的没啥好讨论了,钱咱们加米厂慢慢给,不够的咱先和砖厂拖欠着,反正咱现在有个厂子了,砖厂那边应该没多大问题。场地啥的,咱也能建起来,队里人多,动员一下大家,年底加开春,绝对没问题。要说最难的就是公社和县里教育部门批准问题。”

苏有福点头,“这确实有些困难。”

苏青玉道,“说起来也没多少困难,队里这边要是有麻烦,我也能去跑。我们不是和机械厂那边有联系吗,人家厂里领导平时也和这些县里的各部门都很熟悉,可以给我们介绍领导,所以这也不算问题。只要队里需要,我随时都可以去跑。”

妇联张主任高兴道,“青玉啊,你这一个人就能把学校搞起来呀,这可真是给咱减少很多麻烦了。”

苏青玉笑道,“可不能这么说,还是要大家的支持呢。我也就跑个腿。后面建学校啥的,那不都得大伙儿忙吗?”

会计苏大宝笑道,“反正只要你把外面需要的事儿搞定了,咱就没问题了。”

苏有福听到这话特不得劲儿,立马大手一摆,“队里的事儿咋能都给青玉呢,她是厂里的厂长,事儿多着呢。就不用麻烦她了,其他手续我去跑。”

苏青玉也不抢,“您既然说没多少麻烦,那我就不多事儿了。不过我觉得也没啥困难的,毕竟咱不要上面拨款呢,咱自给自足搞建设,上面高兴都来不及呢。”

苏有福:“……”

会议一结束,苏有福就拉着脸去跑了。

骑着自行车走往公社的路上,他这咋想咋觉得不得劲儿。虽然这建学校的流程不困难,但是也很复杂,要跑很多次,要找很多领导的。

他这也是出了很大力气的,现在搞得他这工作一点都不重要,连青玉都能做一样。

关键是他还不能不积极。要不然队里肯定要觉得他办事能力不行,一点儿事儿都办不好。

“这丫头……到底谁是大队长啊!”

知道队里开始为这事儿走程序了,队里人就开始盼着结果了。

当然,即便苏有福同志再努力积极,这程序确实也是很复杂,一直等到秋收结束,建设学校的审批手续才终于下来了。

与此同时,苏青玉也收到了来自海城的信和物资。

☆、第 35 章

信是苏小六帮着送到厂里的。公社那边直接寄到了大队, 一般都是要大队这边检查的, 但是苏青玉不是外人, 当然不能检查她的东西了。所以苏小六就给送过来了。

一共两封信, 一个鼓囊囊的包裹。

一封是徐美芳写的,一封是苏静写的。

苏青玉坐在办公室里, 先打开了徐美芳的信。

徐美芳写的就很家长里短。信里问苏青玉这都下乡两个月了咋一直没给家里写信,也没打电话回去。他们都很担心。又说天都冷了,给她寄了一些以前穿的棉袄过来。说之前因为苏青玉刚下乡,带的东西多,所以就没给她寄东西,以后每个月会给她寄五块钱和一些粮票肉票工业票过来。又问了一堆苏青玉在乡下过的咋样啊, 有没有被人欺负啊, 工作是否辛苦之类的话。

这些在苏青玉看来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最后一句嘱咐。徐美芳让苏青玉记得回信,家里人都惦记。特别是她爸,让她在信里多写一些关于她爸的话, 让她爸高兴高兴。让她爸知道她这个闺女多重要。

看到这一句嘱咐,苏青玉就觉得有点味道了,再看看苏静给她写的信。

之前她下乡的时候和苏静是约定好的。

只要苏静需要她的帮助, 就给她写信, 顺便把辛苦费寄过来就行了。

所以苏静这会儿写信来了, 肯定是因为遇着事儿了。

再结合徐美芳同志信里的事儿,她就大概猜到一些了。

果然,打开苏静的信, 就写的比较直白了。

直接告诉苏青玉,她同父异母的大哥苏少华同志处对象了,对方是个军区医院的护士。对方的家里人也是海城当领导的,有些权利。最起码在政治上面比苏军强要混得开。

苏军强同志对儿子找的这个对象很满意,这阵子整天在家里念叨等儿子结婚了,到时候就让两口子转业。

毕竟和平时期要军功还是很困难的,转业到地方就容易了,只要自家和他岳父家里帮衬一下,以后肯定能越过越好。

后面苏静又写到爸要给她找对象了,她舍不得家里,不想嫁人。还想和未来嫂子多相处,希望等以后哥嫂结婚之后再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家里人不支持她,所以让苏青玉和爸说说。

这话说的很好,但是按照苏青玉看完信件的理解就是,苏静考虑到未来嫂子的家世,以及苏军强同志的偏心,有些危机感了。正好这个空档还给她找对象,可不就是因为未来儿媳妇要进门来了,就觉得家里大闺女碍眼了呗。

甭管苏军强同志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敏感的苏静同志就是这么想的。

这姑娘似乎还挺不甘心的,还在最后写了一句话,“青玉,你知道的,妈一向很疼我。你如果帮我,我也会在妈面前说你的好话的。咱两这是亲姐妹互相帮助。”

苏青玉撇嘴,“前面还挺聪明,知道写的正义凌然,防止被人背叛,后面还是沉不住气了。”

她看了看信封里面的辛苦费。

汇款单一张,一共十五块钱。还包括布票工业票。

清点了一下徐美芳寄过来的钱和票,加上苏静的辛苦费,顿时美滋滋的。这要入冬了,可以放心的过个富足的冬天了。

拿钱也要办事儿啊。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将东西放好了,苏青玉就拿着钢笔开始写信了。信里先把自己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大吹特吹,说之所以没和家里联系,就是因为太累了,前阵子因为秋收工作,直接累病了。反正要多惨又多惨。写完惨状之后,就告诉家里人,自己虽然很惨,很累,但是很满足。因为她在为她爸尽孝……然后说起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家里的父母,好在有静姐在身边,希望静姐不要着急嫁人,多替她陪陪爸妈,最起码等哥结婚之后,父母身边有人陪伴再说。

信件都是按照这两母女的要求写的。

写完之后苏青玉就用信封给包好了。

当然了,这封信说是写给苏军强看的,其实主要是写给徐美芳和苏静看的。要想让苏军强同志打消给苏静同志找婆家的事儿,还是得她亲自打个电话,来个狠的才行。

写完信,苏青玉就拿着包裹回家了。

苏家人这才知道海城那边寄东西过来了。

苏青玉也没藏私,麦乳精和米粉之类的营养品拿出来给苏奶奶了,这也是苏军强欠了两老的生育之恩。虽然东西最后还是会到她嘴里……

苏奶奶看着寄过来的东西,又高兴又激动。

苏青玉又将自己的棉外套给了一件苏叶。

这是以前原主穿的,不符合苏青玉现在给自己塑造的严肃古板苏厂长形象,干脆给了苏叶。

苏叶可从来没穿过这种城里的衣服,顿时如获至宝。“青玉,你可真是太好了。”

苏青玉道,“叶姐也好,我这平时忙了,叶姐不是也帮我洗了衣服吗?虽然没洗干净。”

苏叶咳了咳,她是想讨好苏青玉的,但是也不想干活,就随便敷衍一下。“我以后洗干净点。”

苏青玉又给了苏卫国的孩子狗蛋和麦穗一人一把奶糖。把两个孩子乐坏了。

苏奶奶放好了东西,又问苏青玉,苏军强在信里写了啥没有。

“写了,让我好好照顾你们呢。”苏青玉道。因为已经不需要苏军强同志作为工具人来连接自己和苏家的关系了,她也不想多说苏军强的话,要开始慢慢的淡化这个人在这个家庭里面的形象。

“还有呢,还有呢?”

“也没啥了,他话少,平时都不和人多说几句话的。都是我妈家长里短的。家里照顾孩子的,不都是当妈的吗,当爸的工作忙起来啊,都不管我们的。”

苏奶奶道,“那可不,当初这个家都是我操持的。”

苏青玉道,“所以奶奶是伟大的女同志。爷爷也对奶奶这么好呢。还有二叔二婶,咱家人都是学了爷奶的优良传统。所以咱们才会是这样团结幸福的一家人。”

这么一吹,苏奶奶顿时高兴的忘了别的事儿了。

不过高兴完了之后还是让苏青玉写信的时候和她爸说一声,让他照顾好自己,别总是惦记家里。家里人都过的挺好的。

苏青玉麻溜的点头。

心道自己以后还是要对苏家这边上点心,好歹是自己说的谎,总要补偿一下,让苏家人过的好些,这样以后两位老人就算知道苏军强啥样儿了,也不会太难过。

第二天苏青玉就坐着拖拉机去县里寄信了。

信寄出去之后,苏青玉有给苏军强同志打了个电话。

电话直接打到苏军强办公室的。他最近心情很好,听到苏青玉的声音,也挺高兴。

没想到还没开口,苏青玉就在电话里哽咽了。

“爸,家里的事儿我知道了,我很高兴。哥终于要结婚了,我要有嫂子了。”

“你哭啥啊。”

“爸,你别问了。我不想说。”

“你说,有什么不能和我说的,我可是你爸。是有人欺负你了?”

“不是的……爸,其实我是想到你,为你难过。”

苏军强在电话这头皱眉头,连手里的烟都灭了,“我有什么好难过的。”

“爸,你最近是不是要给静姐找对象?”

“嗯,她这个年纪该找了,我本来还没想着,现在你哥找了对象,我冷不丁的就想到了她年纪也到了。该操心了。”

苏青玉叹气,“爸,我就知道你一片好心,可有些人不这么想啊,特别是我哥这快要结婚的空档,你给她找对象,有些人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你这是给你未来儿媳妇挪位置?”

“什么意思,谁说的?!”

“爸,有些话我不想明说,但是你该知道是谁的。反正爸你不要给她找对象了,要不然不以后外面的人也会这么说的。人言可畏啊爸,既然她不想找,你就别管了吧。”

电话那头,苏军强拍了一下桌子,显然很生气。

“爸,你可千万别说是我说的。我可不想流汗还流泪。我在外面孤苦无依的,不想家里人把我当敌人防备。我这可都是为了你才做了叛徒。”

“知道了。”

“那你答应我,不操这心了。要不然我不踏实。我为你难过。”

“我答应你。”苏军强严肃道,既然不想他管,那他就不管了。以后也不会管这事儿了。“对了,钱还够用吗?”

谁还嫌钱多啊。她叹气,“不管够用不够用的,不都得省着用吗?”

“行,我待会给你寄钱过去。”

挂了电话,苏青玉就从邮局出来了。心想苏静给她安排的任务,她还是完成的不错的。反正苏静也没说让她咋说呢,只要结果达成就行了。

当然,作为旁观者,她还是要说说苏静这孩子,太不会做人了。你说你辛苦费都给了,犯得着来个诛心吗。她可不是原主,在心里闷着。谁想让她不痛快,她也让谁不痛快。

反正不管这番话会给海城苏家那边带来什么样的动静,苏青玉都直接抛到脑后了。转头就去县里的砖厂那边转悠,看看他们年底生产多少砖块。毕竟这次坐拖拉机出来,那是打着办正事的名义出来的,总要办点正事。

县里砖厂还挺大的,这会儿还是生产青砖为主。也有一些土培的砖块。

大队的意思是,先盖土培的教室。他们觉得土砖挺好的,自家住的房子不也是土砖吗,都用了这么多年了,没啥不好的。

可苏青玉觉得不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村干部,对于教育她是很重视的。这个重视包括校舍和教学楼的建设。

那可是教室啊,那么多的孩子,那可不能开玩笑。

所以还是得用青砖。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下一更六点半啊,今天我耽误了一下。所以延迟半小时更新。

☆、第 36 章

县里的砖瓦厂特别大, 苏青玉没有工作证明, 人家都不给进去。还是苏青玉说自己是下面大队的干事, 大队准备建学校, 让来打听县里砖块价钱,人家门卫才乐意接待她。

苏青玉问了青砖的价格。

青砖一分钱一块。那些好品质的, 还要两分钱一块。

听了价格,苏青玉心口都跳动了几下,然后算了算数字,建设一个平房的学校,这算下来没两三千还建设不下来啊。

特别是她想建设的好点儿,那得三四千了。这还是在非常节约的情况下了。

这三四千对于那些大厂来说, 那是小意思, 可对苏家屯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

别看苏青玉之前在大伙儿面前吹着说钱都够,其实加米厂还真没多少钱。一年盈利连一千都没,就算可以赊账, 但是苏青玉也不想让队里背负太多债务了,这样很影响后期建设的。

她拿出自己的小本本翻了一下,翻来覆去的看了看。最后还真给找到了一个关系。

与其找别人, 还不如自给自足了。

坐上拖拉机的时候, 李芳也买好东西了, 看她这么久才出来,就问道,“咋样, 砖块的事儿怎么样?”

苏青玉一脸平静道,“问题不大。”

“那就好,就怕学校建设出问题。最近咱们家里都给寄了课本过来呢,现在大家秋收忙完了,地里活没那么忙,都在努力学习呢。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大家学习劲儿这么足呢,真好。感觉又像回到了我们刚来的那会儿了。”

苏青玉笑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甭管啥时候啊,都不能忘了自己的知识。”

“你说得对,以后不管做什么事儿,我和张宇都要好好学。”

“对了,你们也该结婚了吧。”

李芳红了脸,“嗯,证已经领了,就是这几天忙完了想热闹一下。”

“行,到时候厂里给你们办。”

路过县里高中的时候,苏青玉又去给苏卫华送了一袋粮食。

这孩子如今在县里高中念书,吃饭啥的都要靠自己带粮食交给学校食堂。

就是学校氛围不是很好。这些年搞运动,学生们都学的很不认真。苏青玉在门口的时候还看到一些穿军装的小年轻进进出出的。

好在看到苏卫华的时候,苏卫华还挺正常,“姐。”

苏青玉道,“学的咋样?”

“还成,就是……”他有些为难。

苏青玉点头,“你不说我都知道,我也是念过高中的,知道啥情况。但是甭管别人咋样,你自己好好学,别被影响就行了。卫华,你得知道,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念书的机会来之不易。”

苏卫华煽情的红着眼睛点头,“姐,我知道的。”

苏青玉又小声在他耳边道,“而且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那是没结果,你努力了,那是有结果的。”

苏卫华以为苏青玉这是暗示他以后可以念工农兵大学的事儿,顿时心中升起一股激情,“姐,我懂了,我会好好学!”

“乖。”苏青玉拍拍他的脑袋。

孺子可教也。

苏卫华感动的目送她坐上拖拉机。还和她使劲儿招手。

李芳笑着道,“你和你弟感情可真好。你对他也好。”

“那可不,我亲弟呢。”以后是要当左右手培养的。

两人奔波着往大队赶,路过公社的时候,苏青玉见时间还早,就让李芳在外面等,她去找公社领导谈谈话。

李芳:“……”

苏青玉找的是吴主任,就是管综合办公室的。

因为年底了,秋收结束了,到处统计产量呢,吴主任也忙。不过忙的倒是很开心。毕竟这是收获的季节。

“吴主任,您最近辛苦了。”苏青玉进屋就笑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