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生笑道:“你放心,我捉虫,你锄草。”

想到若让她锄草,怕是会连草带菜一起给锄了,又道:“锄草也由我来,你就装装样子,跟着我一起去就行了。”

他们俩来到菜地,小茹果真见到菜上都爬着虫子,有些是小小的,有些是长长的,颜色有黄的、有青的。前两日来摘了一大篮子菜时,都没见到日子,怎么突然就有了这么多?

她远远看着那些虫子就害怕,只好坐在地埂上,与正在捉虫的泽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没过多久,张氏也来了。

咦?婆婆家的菜地草也锄了,虫子也捉了,她来干嘛?

婆婆没进她自己的两厢菜地,而是进了瑞娘家的菜地,她是来帮瑞娘家捉虫和锄草。也是,瑞娘有喜了,她说不让瑞娘干累活,洛生又去集上割猪肉去了,只好她来帮他们干了。

小茹见婆婆来了,也不好意思再坐在旁边玩了,赶紧拿着锄头跟在泽生后面锄草。

因为泽生在前面捉虫,她跟在后面看不见虫子,心里也舒坦了一些。

锄着锄着,“啊!”小茹一声惊叫。

“怎么了?”泽生紧张地回头看,张氏也向这边张望着。

“没事,没事,锄死了…一条虫子。”小茹用锄头挡着自己锄死的那棵卷心菜,红着脸说。

婆婆隔得远些,看不真切,以为真是虫子,也没在意。

倒是泽生看得清清楚楚,对着她直偷笑。

小茹朝泽生瞪了一下,再对他努了努嘴,让他别笑了,让婆婆知道了,心里指不定又嫌她不会干活。

张氏是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人,她一个人比泽生和小茹两个人还干得快。临近午时,她已将瑞娘的菜地都锄出来了,虫子也捉完了。而泽生和小茹才只干完一厢地,另一厢还没开动呢。

张氏扛起锄头,准备回家,见小茹锄草的姿势,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走过来帮她调整了一下姿势,道:“小茹,你以前在娘家是不是没下过地呀?”

小茹愣了愣,支支吾吾地道:“这个…因为…我娘家田少地少,都被地主圈走了,农活不多,爹娘他们俩就都干出来了,轮不上我去了。”

张氏细心一想,也是,就她娘家那点田地,是用不着孩子下地的,难怪她不会干。

张氏叹了叹气,好在小茹卖多味花生能挣钱,否则靠种田种地,他们这一对真是没出路了。

她抬头瞧了瞧太阳,道:“你们也回家做饭吃吧,下午再来接着干完。”

当他们三人一起回到自家院门时,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

一屋子的孩子!大大小小,各种年纪的都有!

小茹愣在门口数了一数,一共有六个女孩,还有一个刚会走路的男孩。

张氏愣了半晌反应过来了,因为她看着这些孩子有些眼熟,原来都是瑞娘的弟弟妹妹们!

第二十章 大闹腾(补漏字)

张氏无奈,硬是将自己已经拉长的脸再努力笑圆一点,挤出来的那种笑容实在牵强。她只能忍着,因为她知道这肯定是洛生把这群孩子招来的。

本来洛生只想到要去镇上割猪肉,可是瑞娘想到洛生去镇上正好从她的娘家蒋家村路过,就让他顺路去一趟她的娘家,好把她的喜讯告诉她的爹娘,让他们也跟着高兴高兴,这两年来,她的爹娘为此事也忧心不少。

瑞娘又觉得让爹娘知道这个喜讯还不尽兴,又让洛生请二妹和小弟一起来住两日。她自从嫁到方家来,还从未让弟弟或妹妹来家里住过,所以趁着这次机会,好让弟弟妹妹来耍一耍。

可是瑞娘一共有六个妹妹,一个弟弟。蒋家之所以生这么多,可能是由于这个年代没有避孕措施,大概不会想到要喝避子药之类的,而更能说服人的理由应该是,他们必须得生出个儿子才肯罢休。

蒋家在连生七个女儿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娃,今年才一岁半,刚会走路。

本来瑞娘是让洛生叫二妹带小弟来的,没想到其他几位妹妹都想来。而洛生又是个不会拒绝的人,见她们都想来,就说想来都可以来。

这下好了,院子里一个多了七个孩子!

小茹看得眼都花了,六位女孩长得都挺像,满院子玩着,让人有一种晕眩感。而瑞娘的小弟弟还在抹着眼泪、流着鼻涕,好像是因为姐姐们玩跳房格子,他不会玩,便不肯了。

瑞娘哄不住小弟,额上直冒汗,只好将他抱起来哄。她手里抱着小弟的模样,看上去,就好像她的小弟是她生的孩子一般。

洛生在一旁看着也揪心。

婆婆见瑞娘抱她的小弟,心里顿时着急了,可是又不能摆脸色,还得假装着笑脸走了过去,说:“瑞娘,你如今有身子了,可不能费腰力抱小孩,容易闪着,你可得仔细着才是。”

瑞娘知道张氏心里肯定不高兴了,这满院子的孩子,她自己看着都心慌。此时又听了张氏这话,她赶紧放下怀里的弟弟,“娘,我…我知道了。”然后又极小声地说,“我只是让洛生叫我的二妹带小弟来,可没想到他…”

瑞娘之所以这么小声说,是怕妹妹们听到了生气,毕竟她们是第一次来她这个大姐的家。

张氏假装豪爽地说:“你弟弟妹妹们都来了可是件高兴的事,你身为大姐有了喜,他们来耍耍也是应该的。今日中午可得做一顿好饭菜招待他们,你就别做了,由我来做吧。”

瑞娘见张氏这般爽利的态度,心里舒坦不少,十分感激地看着张氏。

洛生听了这话,就把买来的猪肉送去张氏的屋里了。

瑞娘的妹妹们听张氏说要做一顿好饭菜招待她们,都十分高兴,朝张氏直喊方家婆婆。

张氏带着笑脸应着,“你们耍得开心点,我去做饭了。洛生,给他们炒些花生吃!”

“哎!”洛生瞧了瞧这么些孩子,便炒了满满一锅的花生,炒少了不够吃啊。

果然,一锅的花生炒出来后,没过一会儿,就被吃净了。

小茹和泽生此时蹲在屋门口择理着韭菜,瑞娘的六妹和七妹也跟着蹲在旁边瞧着,她们一个三岁大,一个五岁大,都是脏兮兮的模样,衣着都很破很破,破了都没补一补,看来是孩子太多了,瑞娘的娘没这么多闲工夫吧。

只是,她们瞧的并不是小茹和泽生怎么择理韭菜,而是瞧着篮子里的三根黄瓜。

小茹本来是准备中午弄两个菜,拍黄瓜、炒韭菜。

可是这两个小女孩这般馋样瞧着,明明是想生吃了。

泽生与小茹对望了一下,说:“你们俩想吃黄瓜了是么,赶快拿去吃吧。”

她们果然听话,挑两个大的拿去吃了,剩下一根小的也没法做拍黄瓜这道菜了,小茹只好又把这根小的递给了瑞娘的五妹吃了。

此时正在厨房忙活的张氏有些焦头烂额,平时家里四口人,一顿饭只要煮三碗米就够了,这下她狠了狠心,一下煮了八碗米!

当这八碗米下了锅,她再看了看米缸,终于明白蒋家为啥把地全都换成田了,这些孩子可都是吃米的家伙啊!

既然她刚才已经说要做一顿好饭菜了,总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昨日给瑞娘煮了两个荷包蛋,现在只剩八个了。

她咬了咬牙,一下将这八个鸡蛋全都煮了!

小源和小清也一直在这里打下手,帮着择菜、洗菜、烧火。

张氏叹了叹气,道:“小源,你知道娘为啥同意将你许到李家么?”

小源抬头,寻思了一下,似乎懂了,“是因为他们家就三个孩子么,而且另外两个还都成了家?”

“嗯,就是因为这个。你瞧你大嫂娘家,那过得叫啥日子,她娘家平时也就只能马马虎虎糊个口,你瞧他们身上穿得那些破衣裳。唉,这么多孩子在眼前晃着,头都晕。”张氏还特意用手揉了揉脑袋,又接着说,“当年若不是你爹着急为你大哥说亲,媒婆才指一家,你爹就满口答应了,若听我的,哪里会挑上你大嫂。好在你大嫂的身子没问题,总算是怀上了,否则你爹得悔青肠子。”

小源虽然还没见过她未来的相公,但听张氏这么一比较,她似乎也对李家挺满意的,虽然听说李家的家境一般,但好在没什么负担,人少,牵扯的事也少,到时候也好和睦相处。

当方老爹回来见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孩子,也是吓了一跳,不过,好在他性子沉稳,毕竟活了大半辈子,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的表情来,而是很客气地和他们打招呼。

张氏将饭菜做好后,洛生将他屋里的饭桌搬到院子里来,再把方老爹屋里的饭桌也搬了出来,拼成一张大桌。

一共十三个人围成一大桌,可是凳子根本不够用,只好又从泽生屋里搬出三个凳子来,才算都坐下了。

这顿饭吃得可真够糟心,这群孩子们也不懂得礼让,跟抢似的。他们平时极少吃鸡蛋,肉更是吃得少,估计都快一年没沾过肉味吧。见到这一桌子的好菜,顿时胃口大开,吃得那叫不亦乐乎。

只有瑞娘的二妹大一点,懂事一些,吃得比较温柔,其他的都忘了吃相是怎么回事。

瑞娘的小弟还动不动指着要这个、要那个,哪盘菜吃完了,他就哭。

不要说坐在桌上的大人很糟心,就连小茹和泽生在自己屋里听着都糟心。

小茹心里叹着,这怎一个闹字了得?

小茹和泽生这顿只炒了盘韭菜,匆匆吃完饭,就去菜地接着干活去了,他们实在有些受不了这种闹腾。

张氏虽然煮了一大锅的饭,炒了一桌子的菜,最后孩子们看上去都吃得有些撑了,她和方老爹却没吃饱,没吃饱也只能这样了,忍到晚上再多吃点吧。

张氏已经有些头晕脑涨了,她收拾完碗筷,就立马跟着方老爹出门干活去了。

小源也早早跑到村南头的小月家,和小月一起绣鞋样了,小清则去河边放牛。

院子里只剩下瑞娘和洛生,还有一院子的孩子。

瑞娘愁眉苦脸地将洛生拉进屋里了,小声地说:“你还是把他们都送回去吧,我瞧着娘不高兴了,二弟和茹娘也嫌闹,都早早地躲开了,就连小源和小清也跑得没影了。”

洛生为难地说:“来都来了,若送回去,我怎么向你的爹娘交待?说好是要来歇一两日的,才吃顿午饭就送回去,会不会说我们太小气了?”

瑞娘也担心她的爹娘不高兴,“可是,晚上根本睡不下呀,打地铺睡也行,就怕七妹和小弟晚上睡觉哭闹。爹娘好不容易对我器重了些,我不想让爹娘因为这件事对我又…,都怪你,说只叫二妹和小弟来,你怎么做事都不动动脑子呢?”

洛生知道自己办错了事,就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说:“要不…就只送三妹、四妹、五妹、六妹、七妹回去吧,我就跟你的爹娘说,家里实在睡不下,睡地铺若受凉就不好了。二妹和小弟就留在这里,到了晚上,你和二妹、小弟三个人睡一床,我一个人打地铺就行,这样不就都解决了?”

瑞娘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便点头叹道:“好吧。”

洛生想好了主意,就从钱袋子里拿出二十文钱。

“你拿钱作甚?”瑞娘纳闷。

“把她们五个送回去,总得给些钱才像话吧,何况她们头一次来我们家,本来就该给串钱的。这样你的爹娘也不会不高兴了,对不?”

瑞娘没想到洛生思虑得还挺周全,舒眉笑道:“算你有良心。”

小茹怕像上午那样又锄死了菜,便蹲下来,用手拔草。

拔着拔着,她突然想到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泽生,村里有人喝避子汤么?”

泽生听了有些惊讶,“没有,其实避子汤我只见书里写过,从未听说村里有谁喝过,不知道城里的人是不是有喝的。”

小茹若有所思地说:“城里的郎中应该比乡下的强,说不定还真能配出避子汤来。”

“你不会是想喝避子汤吧?”泽生走过来,蹲在小茹的面前,认真地看着她的脸,有些担忧地说,“喝这种东西对身子肯定没好处的。”

小茹见他如此认真,笑了起来,“我是想等我们以后生了两个孩子后再喝,只是先打听好了,心里好有个数。你说,我们只生两个孩子,好不好?”

泽生抓了抓脑袋,犹豫地说:“两个是不是太少了,一般家里都有四五个孩子的。”

四五个?小茹听了直吐舌,“四五个太多了!都说一双儿女最圆满,孩子多了太闹腾,你瞧大嫂家,我到现在脑子还嗡嗡的,若我们也生那么多,我哪受得了,就做饭这个活都得累死人。”

泽生想到中午吃饭的那个场面,确实挺闹腾的,觉得小茹说得也在理,便道:“行,听你的,到时候我们只生两个孩子,既清静又好养。”

小茹见泽生这么快就同意了她的想法,十分开心,突然转念一想,生孩子的事还早着呢,怎么就想到那么远了,看来是被瑞娘的妹妹们吓坏了!

待他们把活都干完了,太阳也西斜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茹发现路边、地梗上有许多荠菜。

“泽生,你认识这个么?这个可是能吃的。”小茹兴奋地挖着荠菜,她在前世去饭店吃火锅点菜时,每次都要点上这份菜。

“认识,这是地菜,炒鸡蛋最香了。”泽生也蹲下来一起挖。

哦?这里叫地菜?

“这个炒鸡蛋也好吃?”小茹还从来没这么吃过。

泽生直点头,“嗯,可好吃了,而且必须要和鸡蛋一起炒着才好吃,单炒味道就差了许多。”

“那好,我们多弄些,做个几大盘荠菜炒鸡蛋,给大嫂的弟弟妹妹们吃,我瞧着他们平时肯定很少吃鸡蛋。”

泽生突然想起什么事,又转身往菜地走,“小茹,你在这里挖地菜,我去菜地里摘些黄瓜给那些孩子们吃。”

小茹想起中午那几根黄瓜把大嫂的妹妹们馋成那样,心里还真不是滋味,这就是生多了孩子的严重后果啊!

第二十一章 人间最美味

当小茹提着满满一篮子的荠菜和泽生一起回到家时,发现院子里清静了许多。

仔细一瞧,只见瑞娘的二妹带着小弟在玩,其他五个妹妹都不见了。

张氏这时也回来了,她见一下少了五个孩子,刚才走在路上还烦闷焦躁得很,这下忽地松懈了下来。

可她又不能表现得多么高兴,还对瑞娘说:“哎呀,你那五个妹妹都走了?不是说好要住一两日的么,怎么就送走了?”

瑞娘当然知道婆婆是假心假意,只是淡淡笑着,回道:“家里住不下,就让洛生送她们回去了。”

这时张氏心里突然又觉得有愧起来,要说瑞娘有了喜,她的妹妹们来玩一次也没什么,就是自己要累些再受些闹而已。

她就想补偿补偿,赶紧抱起瑞娘的小弟,甜甜地哄道:“你的姐姐们都走了,那你这个小家伙可要住个两日。”

瑞娘的小弟被张氏哄得咯咯直笑,虽然他并没听懂张氏在说什么。

小茹心想,这下无需做几大盘的荠菜炒鸡蛋了,就把篮子里的荠菜分了一些给瑞娘和张氏,剩下的自家留着吃。

张氏忽然想起一事,道:“瑞娘、茹娘,明日村南头的小月出嫁,我们三家都得送礼钱。当初你们成亲,他们也都送了礼的。”

“娘,得送多少钱?”瑞娘有些紧张地问,她现在特别怕花钱。

“他们分家后也是三家,当初各送了八文钱给我们,我们只要照这个数回送过去就行,无需多送。”

这里的女儿出嫁是中午请酒,因为吃完喜酒后,大家可以目睹着新娘出家门、上花轿。

女儿出嫁,请的都是女客。一家送八文钱,请酒的也不吃亏,能捞回本钱,因为这顿酒席置办的也就凑合,有的人家还能从中挣些。

和男方迎亲请酒不一样,男方把新娘接过来,在大家的注目下拜堂成亲。这时已是傍晚,所以是晚上请酒,而且置办的菜也要丰盛一些,请的是男客,得有酒有肉。

尽管这样,一般人家也只是送八文钱,所以男方娶媳妇请酒就得赔一些钱。只有近亲的会多送一些,也就十文或十二文的,济不了什么事。

当然,也有的人家连八文钱都不舍得送,就干脆呆在家,找个家里有事的借口不去喝喜酒。

瑞娘一听说又要花八文钱,心里挺不是滋味,最近花的钱太多,就下午洛生还拿二十文钱去了娘家,当然这事还不能让婆婆知道。

瑞娘嗫嚅着嘴说:“娘,要不…我就不送了,明日中午的喜酒我也不去吃了,我弟弟妹妹在这里,我哪能走得开去吃喜酒?”

张氏知道瑞娘是不舍得花钱,才找借口说她弟弟妹妹的事,便道:“这可不行啊,洛生和你成亲时,他们家可是送了礼的,你不送的话,会叫人说的。”

张氏看了看瑞娘的二妹和小弟,想起一个主意, “你带着你小弟一起去吃酒,平时哪家有小孩的不带去蹭吃蹭喝?明日家里就由小源做饭,让洛生、泽生、你二妹都去我屋里吃。我们婆媳三人带着你小弟去吃喜酒,我们总共可是要送出二十四文钱的,不吃回来也太亏了。上次泽生和小茹成亲,他们可是带了两个孩子来吃的。”

瑞娘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便点了点头。

“卖豆腐了!新出锅的豆腐,又嫩又香,还热乎着呢!”邻村卖豆腐的推着木轮车从院前走过。

一听见卖豆腐的,张氏和瑞娘、瑞娘的二妹都眼冒绿光。

张氏砸了砸嘴道:“我们家可是有半年多没吃过豆腐了吧!”

小茹听张氏说有半年多没吃,有些吃惊,心想豆腐也算不上什么高贵的东西,就道:“那就买一块吃呗。”

张氏却摇头,“明日我们就去吃喜酒,有好几道好吃的菜,今晚还吃豆腐,岂不浪费?”她说完想到方老爹及小源、小清不能跟着去吃喜酒,又犹豫了,便朝院外问道,“多少钱一斤?没涨价吧?”

卖豆腐的听见有人打听,赶紧放下了车,道:“还是十六文钱一斤!”

小茹听说要十六文钱一斤吓了一跳,这可比她的多味花生还要贵出许多啊!豆腐按理说顶多三四文钱一斤足够了吧。

“你家的豆腐怎的这么贵?”小茹上前问道。

卖豆腐的笑道:“这家娘子说笑了,豆腐一直就是这个价,我们整个嘉和镇的豆腐也都是这个价。豆子买来就要十三文钱一斤,要知道做豆腐可是个辛苦活,得费一整日的功夫推磨,还得跑腿出来卖。”

“十三文钱一斤豆子?”小茹纳闷了,“这是什么豆子啊,银豆么?”

卖豆腐的听小茹竟然比做银豆,呵呵笑了起来,“谁叫我们这里没这种东西呢,这得从北方贩卖过来,当然贵了。你难道连这个都不知道?”

小茹怕自己露馅了再没敢问下去。倒是在一旁的泽生叹了叹气道:“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这里一种豆子,就有蝗虫来吃,吃得光光的,一棵不剩,害得没人敢再种豆子了,想吃一斤豆腐,得花相当于吃两斤多肉的钱!太不划算了!”

可他也很想吃,毕竟这么久没吃过了,犹豫了一下,道:“小茹,要不我们少买点,就买半斤吧,好久没吃过了,也别不舍得钱。”

小茹对豆腐可没有太大的诱惑,毕竟在她的前世这玩意太普通了,平时吃得也多。

但她不想让泽生苦着了,连吃块豆腐都得下这么大的决心,就痛快地道: “好,给我们称半斤吧。”

卖豆腐的手准,切下一小块,刚好半斤,八文钱。

张氏一直盯着豆腐看,最终抵不住诱惑,说:“给我也称半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