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锦衣卫指挥同知的位置空了出来。可以安置元平侯的儿子。

元平侯只有两个儿子。都被他带去了战场。这份保卫社稷不顾小家的情怀,应该极力奖赏,给朝臣们一个榜样。

“二十五应该能到京城。”皇帝自己沉吟着。

安南国平乱军正月二十五日就能进京。

皇帝想了片刻,起身往仁寿宫去。

“母后,仲钧和小七离京,您心情不好。是朕的不孝…”皇帝道,不等太后说什么。他继续道,“不如,请了姜家二小姐进宫,陪您解解闷?”

太后心里微顿,面上不动声色,笑道:“也好。姜家那位姑娘,哀家也见过几次,端庄贤淑,哀家很喜欢她。让也来,哀家好些日子没有和说说话儿…”

大长公主是太后的大姑子。

当年太后母仪天下,大长公主出了很多力。

而后,她不声不响去了延陵府几年,两人才慢慢生疏了。

太后隐约才猜到公主离京的原因,却也不愿意去点破。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皇帝笑笑:“朕也好些日子没见着姑母。论起来,元平侯是朕的姑母表兄,姜家二小姐就是朕的外甥女。母后,姜家二小姐尚未出阁,只怕是没有合适的人家吧?”

“皇帝想给姜家二小姐保媒?”太后问。

皇帝含笑,道:“姜家二小姐也快十七了。姜家不给她定亲,只怕事出有因。等元平侯回京,和他商议商议再说。母后,您觉得朕身边的徐钦怎样?朕封他个伯爷,配得上姜家的门第吗?”

徐钦是锦衣卫指挥使,皇帝身边第一人。

皇帝最是信任他的。

徐钦早年就有战功,当时没封赏爵位,乃是皇帝觉得时机不到。

如果有了爵位,徐钦还有什么追求?皇帝以后又该那什么激励他?

所以才留到了今天。

皇帝自己去做媒,总归不妥。

他这是想太后去做媒。

太后却犹豫了下。

姜昕长得不算美艳,却也是标志可爱的年轻姑娘。而锦衣卫指挥使徐钦,已经快三十,长得粗壮高大,面黑寡言。不管是容貌还是门第,都配不上姜昕的。

姜昕是公主的孙女,侯爷的女儿,真正的望族千金。

姜家岂会高兴?

元平侯刚刚打了胜仗回来,皇帝就怕他威高震主。人尚未到京,就要想尽办法压制他。

这些,都是帝王策略。

太后道:“徐大人在陛下身边多年,劳苦功高。姜昕是元平侯的次女,配徐大人是郎才女貌…”

她同意替皇帝办妥这件事。

皇帝满脸欣慰。

交代清楚之后,皇帝从仁寿宫出去了。

太后就立马叫人去姜家传旨,请大长公主带着姜昕,明日到仁寿宫来。

吩咐下去之后,太后的心,又飞回了朱仲钧和顾瑾之身上。

他们刚刚走不久,不知道出京城没有…

下次进京,只怕要等到年底。

太后默默叹了口气,心口堵了一块石头,怎么也下不去。

她太舍不得朱仲钧和顾瑾之了。

第384节长子

顺天九年,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京里有几件大事,却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没大多关系。

大家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头一件,顺天九年的四月,顾家除服,顾延韬归朝。很凑巧,顾家刚刚除服,吏部尚书丧母,回浙江奔丧。吏部乃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更有“天官”之称,多少人眼馋那个位置?

皇帝为了抬举顾家,让顾延韬兼任吏部尚书。

顾延韬韬光养晦两年半,一腔雄心壮志,欣然接受了。

到了六月,皇帝封了谭贵妃为后。

谭后执掌后宫不久,到了七月初十,早有身孕却故意隐瞒的顾氏德妃诞下皇子。

除了谭家,满朝欢喜。

谭氏新登后位,为显贤良,亲自为三皇子举行洗三礼。她甚至向皇帝进言,封三皇子为雍王。

雍是指京城。

雍王的封地,是京城及附近的土地,是所有王爷里最尊贵的。自古以来,雍王都是嫡子。皇后诞下的嫡子,选一个为太子;剩下的诸位嫡子,皇帝再从中选一个喜欢的儿子,封为“雍王”。

这份尊贵,是顾德妃的儿子无法享有的。

消息传开后,众人皆非常吃惊。

皇帝却很高兴,和内阁众阁老商议:“朕将近而立之年,膝下一直子嗣单薄。如今添了三皇子,属实大喜事。宫廷人丁兴旺,预示天下兴旺。皇后厚德。进谏封三皇子为雍王,朕怀欣慰。只是,雍王素来封赐嫡子,三皇子非嫡出。不知诸位如何看?”

夏首辅沉默。

其他几位阁老也不语。

顾延韬犹豫了下,才道:“陛下,微臣窃以为不好。民间有个说法,孩子年幼,应当贱养。贱养积福,太过于尊贵,反而折了孩子的福气。这么些年,宫中子嗣单薄,三皇子又生的怯弱。微臣以为,不如等三皇子成年,再封王......”

夏首辅和其他几位阁老都错愕,纷纷抬头看着顾延韬。

他们原以为,顾延韬是非常高兴,极力促成这件事的。

不成想,他居然拒绝了。

夏首辅看顾延韬的目光,带了几分探究。

皇帝却面露不悦。

顾氏德妃怀孕第四个月,皇帝才知晓。是太后帮着顾德妃隐瞒的。事情被皇帝知晓后,太后解释说:孩子刚刚上身。最是娇贵。民间的说法,不宜广而告之,需得隐瞒,这样孩子才健康。

皇帝也接受了太后的解释,只有喜欢,没有深究顾德妃隐瞒。

后来,太后对顾德妃的胎,很是用心。

顾德妃身子骨一直就好,没病没灾到了孩子足月落地。

是个皇子。

别说皇帝。太后也喜极而泣。

这个孩子。承载了皇帝太多的希望,能封孩子为雍王。实属皇帝所愿。他想要这个孩子平安、尊贵。

新封的皇后很想讨好皇帝,不知从哪里窥探到了皇帝的心思,居然主动提出让三皇子封为雍王。雍王只能是皇后的次子。皇帝心里也担心谭氏不乐意,弄出些是非来。

皇帝不希望谭氏一上位就闹事的。

如今谭氏主动提了,皇帝心里的担忧也去了一半,正是兴头上。

只有顾延韬泼冷水。顾延韬这瓢冷水,泼得突然又莫名其妙,皇帝也懵了半晌。

皇子们有出生就封王的,有成年再封王的,情况不同,封赏也不同。

顾延韬的请求,合情合理。

皇帝看他的目光,却暗噙了几分雷霆:难道顾延韬看不出,皇帝极力抬举顾德妃和三皇子,不仅仅是因为爱三皇子,也顺便抬举了顾家,抬举了顾延韬吗?

怎么不在朝这几年,顾延韬变得如此短视?

“三皇子到底不同寻常......”皇帝道,“况且,这也是皇后慈爱之心意,进言封三皇子为雍王。依朕看,还是定下日子,早日封赏为佳。”

“陛下,幼子不足以承厚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求陛下疼爱三皇子,暂缓封赏之事......”顾延韬道。

他坚持不松口。

几位阁老都回神,纷纷为顾延韬说话。

他们要么是谭家的门生,要么看不惯顾家,自然不希望顾德妃的儿子得此重封。

夏首辅最后才开口,劝说皇帝先不用着急封赏三皇子。

皇帝气得甩袖而去。

他满心欢喜,却惹了一肚子气。

可朝臣的话,也不能全然不听。

封亲王乃是大事,皇帝一人之计不听也不行。

他很不高兴,回了内宫。

他先去了三皇子那里。

洗三礼后,三皇子就从景和宫搬到了馨德宫。馨德宫是皇子的宫殿,派了四个嬷嬷,十二个大宫女,十二个小宫女,十二个内侍,服侍三皇子。

三皇子也长得像皇帝。

德妃生的公主和皇子,都像皇帝。

太子这辈乃是“彦”字辈,故而三皇子取名叫彦善。

皇帝看了片刻,瞧着孩子红嫩的熟睡小脸,倏然觉得顾延韬的话是对的。孩子太嫩了,手脚如此小,小的不真实。这样的孩子,承受不起争议那么大的“雍王”封号。

比起荣华富贵,皇帝更希望彦善能活得健康。

不要像二皇子那样......

想到当初二皇子夭折,皇帝心里痛苦的波浪就翻滚起来,他狠狠吸了口气,才将情绪压下。

他起身去了仁寿宫,把他的决定先告诉太后,他要先缓一缓,等三皇子彦善再大些,再封赐亲王封号。他要问问太后,他这么做对不对,会不会轻待了彦善。

七月底的京城,酷热已经消弭,繁枝影里的蝉声添了几抹颓靡。夏天终于要过去了。青绿如烟的芳草遍地,浓郁的绿色润泽着被盛夏骄阳烤得奄奄一息的土地。秋天似乎还很远。

从馨德宫到仁寿宫,皇帝没有乘坐玉辇。

有时候,他宁愿在宫里走多几步,看看他的庭院。

到了仁寿宫,就听到了太后欢喜的笑声。

皇帝的心情不由愉悦起来。

他进来,给太后行礼,然后问太后:“母后什么事这般高兴?”

太后就把从庐州送过来的快信递给皇帝看,道:“七月初五,仲钧房里添了长子,四斤八两......”而后,太后微微叹了口气,“没足月,七个月就落地了。当初小七怀着身子,不肯吱声,就是想跟仲钧去庐州。听说一直都不顺利......”

顾瑾之正月里怀了身孕。

她不想单独留在京城,想跟着朱仲钧去庐州,故意不说。她要是透出一点风,不管是太后还是宋盼儿,都不会让她走的。而朱仲钧必须要走的,这是祖制,顾瑾之不想一个人留在京里。

她也不能。

不仅仅她自己没把握,朱仲钧也会替她担心,日夜不安的。还不如跟了过去。

她给自己把脉,觉得自己能承受得住。她当时想到她的十弟和十一弟,也是母亲北上的路上怀上的。有了这点,她就更加觉得不用大惊小怪。

哪里知道,到了庐州之后,她开始落红,断断续续的,又不敢用药。当时她也吓得六神无主,特意叫人快马把林翊从付家庄请到了庐州。

林翊跟顾瑾之有点交情,就去了。

他医术高超,用针灸替顾瑾之保住了孩子。

这件事,朱仲钧和顾瑾之都瞒着太后。

因为刚开始怀上就动了胎气,怀孕过程中,顾瑾之状况不断。

最终,孩子才七个月就落地了。

能长到四斤八两,都是林翊照顾得当。

孩子没足月就落地,总得有个原因。朱仲钧觉得太后肯定要深究的,隐瞒可能失去了太后对他们夫妻的信任,就派了身边最得力的管事司笺亲自进京,既报喜,又把实情告诉太后:顾瑾之和孩子都很好,虽然不足月,却很健康,能长命百岁的。

太后先是惊愕,而后又高兴不已。

孩子和大人都平安,不管从前发生过什么,都是虚惊一场,太后不准备过多责怪了。

皇帝拿了信看,又见司笺站在旁边,笑着问他:“世子长得像谁?”

“像王爷......”司笺忙跪下回答道。

其实孩子很像顾瑾之。

可司笺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故意说像朱仲钧。他头一次见皇帝,原本以为会腿软。没想到皇帝长得有点像王爷,比王爷还要白皙温和,司笺居然觉得有点亲切,也就不害怕了。

他答完话,皇帝让他起身,他就爬起来,站在一旁。

太后等皇帝问完话,笑着道:“仲钧请皇上给孩子赐个名字。这孩子有福,比咱们彦善早了五日。他若是足月,就是彦善的弟弟。如今倒成了哥哥。”

太后非常开心。

多了两个孙儿,让太后情绪很高。她一高兴,和皇帝说笑起来。

皇帝也笑,心里却想到了什么,让他眼神有点闪忽。而后,他微微沉吟,道:“叫彦卓吧?”

太后觉得“卓”字甚好,点头笑道:“彦卓好。卓尔不群,将来这孩子要顶起仲钧的门庭。”她又让成姑姑拿了纸墨来,让皇帝写下。

皇帝就钦赐了“彦卓”二字,给朱仲钧和顾瑾之的长子。

第385节往昔

司笺上京报喜,到了八月底才能回到庐州。

他在回来之前,朱仲钧的长子已经满月。

顾瑾之和朱仲钧知道皇帝要赐名,就没有给孩子取大名。可孩子出世了,已经摆了满月酒,总得有个称呼叫唤,夫妻俩商议一番,决定问问林翊,让他给孩子取个小名。

林翊有点怅然。

他看着瘦巴巴的孩子,想了半晌,道:“我老家叫燕山村......”

朱仲钧会意,忙接口道:“那小名就要燕山吧?”然后把孩子抱起来,抱到林翊跟前,“燕山记着,这是你义父。你的命都是他救的,以后要孝顺义父,像孝顺父亲一样......”

顾瑾之在一旁含笑听着。

林翊颇为不好意思。他轻咳一声,道:“王爷不必如此......”

“应当的。”朱仲钧道,“若是没有林先生,内子和燕山都命悬一线,都是先生妙手回春,救了他们母子。先生是我们一家的大恩人。”

林翊见朱仲钧诚恳,没有半点花哨,知道朱仲钧是真的心存感激,过度推却反而显得他林翊没见过世面。他从朱仲钧手里接过了燕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块玉佩赏给了孩子,低低喊了声“燕山。”

燕山睡着了,小嘴粉嘟嘟的。

一个月的孩子,渐渐有了些样子,长得非常像顾瑾之。

燕山刚刚出生的时候,还有人恭维讨好。说长得像王爷。如今,已经没人这么说了。

庐州王府豪华奢靡,正院墙外,有块空地。朱仲钧叫人修建了一处小湖泊,湖上架了竹桥,湖中心修了亭子。

八月下旬的天气,已经不那么热。

用过晚膳。天色尚早,朱仲钧和顾瑾之带着孩子,去亭子里纳凉。

晚霞璀璨,秾艳的霞光,染透了波影;亭子里摆放的秋菊,新花旧蕊次第而生,层层叠叠;池中晚荷飘香,菱花掩碧。碧荇丛里,鸳鸯划波远去。

顾瑾之抱着孩子。朱仲钧坐在他们身边。轻轻用手抚摸孩子的小脸。

燕山才睡醒。无力睁着眼睛,懵懂看着父母。

“好瘦。”朱仲钧感叹道,“当时榕南出生没这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