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缥又含了笑,道:“说起来还要恭喜你——这谢娘子要嫁的是你表哥阮郎君,阮郎君也是雅好琴乐的人,可不是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吗?”

究竟制琵琶之技出色算不得贵女里能上台面的长处,唐若缥这是委婉的恭贺了。卓昭节笑着道:“借表姑吉言,不瞒表姑,我那大姑姑就阮表哥一子,早年我那大表姐却是…如今大姑姑和大姑父都盼望着表哥能够顺利娶得谢娘子,一家和和乐乐的过着才好呢!”

“阮娘子着实是可惜了。”阮云端去世是几年前的事情,唐若缥和定成郡主生长长安都有所知,这会不免安慰卓昭节几句。

其实卓昭节根本没见过这个表姐,出于卓芳华的缘故对阮云端颇为惋惜,然也不过是提起来唏嘘一番罢了。她更多的心思倒是放在了揣测唐若缥的来意上。

奈何两边说来说去,一直到傍晚一起告辞,唐若缥也没说其他事情,却是就这么走了。

卓昭节送客回来,喝了口茶水提神,正寻思着,后头人来报,道是宁摇碧晓得两位郡主告辞,邀卓昭节一道用饭。

她闻言才站了起来,长公主又派了常嬷嬷来——先到内室看过了宁摇碧,慰问过了,就回去复命。卓昭节自然也要送上两步,到了外头,常嬷嬷就站住脚,与她道:“敢问世子妇,今儿个定成、秦王两位郡主前来,可是为了探望世子?”

卓昭节知道她是代长公主而问,便如实道:“说是这么说,但我看定成郡主更像是过来透透气的,倒是秦王郡主,来问了我大姑姑没过门的儿媳、谢阿姐做琵琶的手艺,说是把周太妃所赐的琵琶摔坏了,想寻谢阿姐再做一面好的。”

常嬷嬷闻言淡淡一笑,道:“这话倒是有意思了,世子妇生长江南怕是不晓得,周太妃在先帝时候嗜好琵琶,常与咱们殿下相争呢!那会先帝宠她,没少赐下珍品来。秦王殿下膝下子女虽多,但嫡出的郡主就这么一位。周太妃向来宠她得紧,以太妃的收藏,摔个一二十面怕也不愁没有合手的琵琶用。”

“嬷嬷说的是,只是我对这位郡主却也不熟悉,还请嬷嬷教我,今儿这事?”卓昭节沉吟了下,请教道。

常嬷嬷笑着道:“婢子哪儿敢教世子妇什么?只不过周太妃颇会看眼色,自先帝去后,她一直约束着秦王府上下安分守己的过着日子。圣人与皇后娘娘心慈,倒也没少给她体面。但如今朝中诸官都勤于职守,这天下又太平得很,秦王与秦王世子究竟没有用武之地,世子妇说是不是?”

卓昭节会过意来,这是说唐若缥今儿怕是寻了个借口上门来示好的。

只是论辈份她是宁摇碧的表姑,论身份又是郡主,要放下架子来还真不容易,索性拿件事情托付卓昭节。这样回头又可以打着致谢的旗号来往…一来二去的也就熟悉了。

“原来是这样,可要多谢姑姑提点。”卓昭节忙谢了她,又送了几步,叮嘱人拿好了灯笼照着常嬷嬷回长公主府去。

这样再回内室,阿杏等人已经把榻几都支好了,冷菜已上,宁摇碧正拿着牙箸在碟子里随便挑着鸡丝吃些。

见到卓昭节回来,就道:“这常嬷嬷也忒没有眼色了,正饭点上,她把你拉出去说这会子话做什么?”

“想是觑着两位郡主走后过来的,恰好赶上了。”卓昭节笑着道,“也是给祖母问的呢,何况就这么点辰光,你莫恼了,咱们这不就开饭了吗?”

被她劝了句,宁摇碧脸色才略缓,他昏睡了这么近一天,精神已经好了很多,除了脸色仍旧苍白的不太正常外,看着目光炯炯,倒似就要痊愈了。

卓昭节打量他几眼,就问:“这会怎么样了?”

宁摇碧却摇头,道:“旁的还好,就是使不上劲,怕是还要再躺三两日。”

“痛吗?”卓昭节不免有些心疼。

宁摇碧顺口道:“不…”却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眼珠一转,改口道,“不痛才怪!”

“待会叫人绞上热帕子来敷一敷,好让淤血化得快些。”卓昭节想了想,道。

这正是宁摇碧的目的所在,两人草草用了饭,下人收拾下去,略说几句话消食。卓昭节就打发人端热水上来。

因为卓昭节掌心的伤还没全好,把年轻使女打发下去后,就留了冒姑下来绞帕子,然而宁摇碧见状,却道:“帕子我来绞,你替我敷就是。”

既然这么说,冒姑只有告退下去了。内室门关了,卓昭节把热气腾腾的水盆端到榻上的小几上,警告道:“你如今伤着,不许多想!”

宁摇碧一面自己解了衣襟,露出胸膛上的淤伤,一面微笑着道:“我多想什么?”

“呀!你这伤!”这伤卓昭节其实已经看过了,前一日还是绛色,这一日已经变成紫黑之色,衬托着宁摇碧玉石般的肌肤,更显狰狞,卓昭节本待再嗔他一句,这会顿时没了闲心,忙把雪白的帕子按到热水里,担心的道。

宁摇碧忙道:“你那手别放下去了。”就卷了袖子,伸手将帕子捞起来拧干,递了过去。

卓昭节把帕子略叠整齐,小心翼翼的敷到他伤处,宁摇碧立刻低嘶了一声,她吓了一跳,忙拿起来,紧张的问:“可是痛?”

“…无妨!”宁摇碧皱眉片刻,摇头道,话是这么说,他却立刻闭紧了双目,额上汗水一颗颗渗了出来。

卓昭节心中焦急,忙从袖子里抽了帕子替他轻轻擦拭,安慰道:“你忍一忍…是不是痛极了?那能不能敷?”

她也不怎么懂医理,只想着宁摇碧挨了那么一下,胸口积了淤伤,热敷可将淤血化开,但现下看着宁摇碧似痛得不轻,却又后悔了。

宁摇碧闭目听了片刻她手忙脚乱,忽然睁开眼,一本正经的道:“可不是痛得紧了?你亲我一下就不痛了!”

卓昭节呆了一呆,方醒悟过来,暗啐一口,抬手一把捏住他肩头软.肉,恨恨的一掐——宁摇碧低叫了一声,哭笑不得道:“这会是真的痛极了!”

“痛的才好!”卓昭节恨恨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气急败坏的问,“那…能不能敷啊?”

宁摇碧被她识破之前的装模作样,这会倒是恢复了常色,满不在乎的道:“敷一敷总归能好些…来,替我揉一揉。”

卓昭节心惊胆战的道:“你这伤…碰着岂不是痛得紧?”

“忍一忍就过去了——这不是你刚才劝我的吗?”宁摇碧笑着拉起她手,按到帕子上,戏谑的道。

卓昭节待要下狠心给他揉开淤血,不想宁摇碧却又不老实的握着她手不肯放,另一只手又抚上她面庞——卓昭节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低喝道:“你这还躺着呢胡闹个什么?先把伤养好了,别闹了!”

宁摇碧不甘心的道:“我觉得明儿个我大概就能…”

“你想得美!”卓昭节恨恨的打开他不老实的手,啐道,“你给我好好养到你能起身再说!”

“啧!那我明儿个就能起身…”宁摇碧立刻道。

卓昭节手下微微一重——他立刻痛的叫出声来——卓昭节冷笑着道:“你起身?许院判不给我打包票,你敢起身试试!”

“…”宁摇碧无语半晌,想了想道,“人家都说小娘子家没出阁时难免有些小脾气,出了阁为人妇,到底都收敛起来了。怎么你却不一样?我记得咱们成亲前你可没这么凶的。”

卓昭节脸一黑,道:“怎么你后悔娶我了吗?”

“没有的事!”宁摇碧正色道,“你方才听错了,其实我是说,昭节你这般贤惠淑德,能娶到你我简直是邀天之幸!”

“算你还有良心!”卓昭节闻言,这才冷笑了几声,暂且放过他…

【注】作者是个1~7倒过来都不会唱的音盲,见过琵琶真物的次数一只手能数过来,该术语绝对产自百科,具体意思感兴趣者请自行请教度娘子。

1.卓十够狠,看他长大后,如果回来怕是还要惹事!宁九收拾就没他活路了是的,这个宁九和《毒妇从良记》中的楠竹老六,很有些类似之处。

都是妻奴。

都是对外人够毒,对女主独宠的人类。

没有小白花困扰。

不是那种烂好人老好人似的温文尔雅楠竹。

第六十一章 唐若缥

这么闹了一番,一盆热水变凉,宁摇碧的胸膛也被热帕子敷成了赤红之色,也不知道是因为这样,还是因为淤血到底化开了些,那些伤痕看起来倒不是很刺眼了。

卓昭节问他:“还要敷会么?”

宁摇碧奄奄一息的躺在榻上,道:“再敷我可受不住了…啧,真是痛,之前挨下来时倒没觉得,今儿躺在榻上也没觉得,这一敷一揉却是受不住了。”

“那就这样吧!”卓昭节听得心惊,忙道。

宁摇碧点了点头,卓昭节就去开了门,叫进冒姑收拾。

待把水端出去,榻几撤了,下人再次退出去,卓昭节便靠在榻边与宁摇碧说起之前常嬷嬷透露的话:“方才常嬷嬷说,秦王郡主今儿个过来有示好的意思…这事情?”

“这十四姑可不好惹。”难得宁摇碧会这么说一个人,他靠在隐囊上,懒洋洋的道,“你还记得那年我被祖母打发去秣陵躲避父亲的责罚吗?”

卓昭节道:“我今儿还想呢,秦王那边既然有这样的意思,纵然如今父亲不在府里,祖母那边也不大好,怎么会是秦王郡主过来?总也该是秦王世子来出这个面呀!后来一想,合着这位表叔当年叫你当街打断过腿!怪道是郡主出这个面。”

又道,“也是祖母疼你,不然谁家把长辈打断了腿,这事情能小吗?”

宁摇碧笑着道:“我素日惹的祸事多了去了,如今又不是先帝在的时候,周太妃哪儿敢在祖母跟前说我半句不是?若没这十四姑,本来打断了腿也就打断了腿,回头庞绥走一回秦王府,意思意思赔个礼、送点东西,皇后娘娘出面圆个场…也就差不多了,哪儿会叫我落到需要离开长安避风头的地步?”

卓昭节惊讶道:“还有这样的事情?”

“你别看这十四姑平常不怎么出来抛头露面,论心计城府,唐千夏、慕三娘子之流压根就不是她的对手!”宁摇碧微微一哂,道,“那一次连周太妃都只敢去蓬莱殿里求了皇后娘娘哭诉——皇后娘娘也只能意意思思的安慰她两句,打发了许院判去秦王府给秦王世子诊断罢了。结果这十四姑倒是大大方方登了咱们家的门,求见了父亲。”

卓昭节诧异的问:“她却是说了什么叫父亲那般恼怒?”

雍城侯虽然三不五时的被独子气得死去活来,当年娶申骊歌也是迫于无奈,但对宁摇碧却是真心疼爱的,要不然也不会因为宁摇碧幼时与唐澄结了仇,就直接站到了真定郡王的一边。

毕竟以纪阳长公主的身份,雍城侯想不卷进两位皇孙的争储里去一点也不难。长公主不必发话,只需要透点不想被卷入的意思来,谁会得罪了她?

而唐若缥居然能够让雍城侯对独子大发雷霆——震怒到了连纪阳长公主都招架不住,不得不送了他南下避风头的地步…这口才未免也太好了点。

卓昭节心思转了一转,就道:“你莫要哄我了,当初你南下难道不是早有准备吗?”

宁摇碧笑着道:“是打算南下,可避风头也不假,你想怀杏书院那么现成的理由。八哥能用,我怎的不能用?何必灰溜溜的叫人都知道我是被打出长安去的?”

卓昭节一想也是,就问:“那十四姑她说了什么?”

“我听下人后来告诉我,道她见了父亲,先替秦王世子赔礼,说秦王世子不该为了争路责骂我为胡奴。接着话锋就是一转,说秦王世子虽然论起来是我表叔,但也还年轻,长安城里就这么大,高门贵胄常去的地方、常走的道儿也就那么几条,偶然撞见了,少年人血气上来斗上一场也是常事。”宁摇碧嘴角微勾,虽然在说唐若缥算计自己的事情,却也不见多少怒色,道,“父亲听着自然也要代我赔礼,本来到了这儿,父亲虽然恼我不知轻重,倒也没真的动怒。谁想唐若缥接着就道,母亲是胡女,这是朝野皆知一事,然而谁又敢当真以区区胡女小觑了母亲?她自己也是极尊敬母亲的。秦王世子当日骂我胡奴也是顺口而为,决非有意侮辱母亲…”

顿了一顿,他似笑非笑的道,“跟着她又反复强调了对母亲的钦佩有加,于是她一走,父亲就怒不可遏的寻起了我的麻烦,连祖母都拦阻不住。那次我走的可是狼狈,几乎是衣裳未整的出了城,东西都是后来祖母打发人送到渡口的。”

卓昭节呆了一呆,道:“我还是没听出来父亲做什么生气?”

宁摇碧道:“唉,十四姑是坑了我——那日我也是闲极无聊,所以没事找事。恰好遇见了秦王世子,我那表叔同样带着一群豪奴在长街上耀武扬威,我与他关系平平,纨绔么,你也晓得,既然撞上,三五句话不对劲,自然就开打了。”

“我那表叔口才不如我,被我三言两语噎得受不住,就骂了我一声胡奴——其实这也没什么,人一急什么话说不出口呢?我当时也没想一定要打断他的腿,实在是意外…”宁摇碧微笑着道,“但既然打断了,我总要寻个理由脱罪吧?所以就抓住这声胡奴,咬定了是他对我母亲不敬在前。你想有这么个前事,十四姑在父亲跟前一个劲儿的强调母亲虽然是胡女,却有种种长处,极受大凉上下敬重…父亲会怎么想?”

“…难道父亲以为,你自惭胡血?”卓昭节略一思索,倒是有些明白了。

宁摇碧一点头,道:“可不是吗?真相是我失断了秦王世子这表叔的腿后不想担责任,故意寻了个理由——不巧倒被十四姑给利用上了,暗示父亲我以母亲的血脉为耻,父亲自是勃然大怒!”

“十四姑可真是阴险极了,你打的好主意呢,现成给她垫脚的,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卓昭节闻言,也不禁轻笑了一声,道。

她嘴上这么若无其事的说着,心里却在想…无论是出阁前还是进了门,听着雍城侯对申骊歌实在是谈不上倾心的,不然申骊歌也不至于正当盛年之际郁郁而终了。

但雍城侯却会为了疑心独子耻辱于申骊歌所传的胡血,对宁摇碧大发雷霆,连纪阳长公主都阻拦不住。看来自己这公公即使对婆婆没有太多恋慕,到底是尊敬着申骊歌的——恐怕是尊敬申骊歌的能力更胜于她的正妻身份。

想了想就对宁摇碧道,“这么说来十四姑过来没有常嬷嬷说的那么简单?”

宁摇碧笑着道:“谁知道呢?不过为了稳妥些,明儿个打发人把李延景和谢氏那里都留意上好了。她一个郡主,周太妃还在,怎么会少了琵琶?要说示好,秦王府可不会做的这么明显…多半是话里有话。”

“李延景和谢阿姐…”卓昭节点头道,“我自会留意起来。不过,说到李延景,我想到当年的事儿到底有点奇怪。”

宁摇碧问:“什么?”

“当初我偷听到李延景和我那三表哥的未婚妻孟小娘子说话,道是他在长安时受了我一个长辈托付,拟打算到江南去就收了我为徒。”卓昭节沉吟着道,“但在见到我之前反而先收了孟小娘子,之后见了我一面,没说两句话就嫌弃我不好…到了长安后,我有次和大姑姑提起来才晓得李延景所言的长辈根本不是我之前想的父亲或母亲,倒是大姑姑。”

宁摇碧凝神听着,道:“然后呢?”

“然后我听大姑姑的语气,之前也不是大姑姑特别托付了他的。而是他教着温相家的温六娘子琵琶,你知道温家和阮家从前很是交好,温六娘子常过府到阮家陪我大姑姑,所以大姑姑与李延景也见过几回。却是李延景自己主动提出,到江南后会留意教授我,反是我大姑姑没有强求的意思。”卓昭节道,“要说李延景在长安时对大姑姑这么说,也不难解释,到底我大姑姑大姑父都是有些身份的人,他虽然被称一声大家,究竟也是乐工出身。然而他这么应了我大姑姑,到得秣陵却又对我横竖看不上…甚至在见我之前先收了孟小娘子,你说这奇怪不奇怪?”

宁摇碧皱起了眉,道:“确实不大对劲,这李延景在长安极是八面玲珑的一个人,怎么会这样做事情?他名下的记名弟子可不少,没什么天赋又一心只肯拜名师的贵女,大抵都给个这样的名头敷衍着,按理你决计不至于不够格让他喝碗茶的。连个太守女儿都收了,怎么会不收你?”

他道,“而且此人也不是会主动提出收徒的人,尤其在长安时就提出。因为长安琵琶之道的大家有两人,一个是他,一个是曹宜。两人各有千秋,谁也不敢说自己比对方明显的胜出。而长安拜师的贵女也是明显分了两派,有人推李延景,有人喜曹宜…以你的身份要寻这两人教导琵琶那是一点都不难。所以大姑姑没有主动求他指点,盖因不晓得你更中意哪一位国手…嘿,真有意思!”

卓昭节歪着头想了想,道:“这么说来,十四姑今儿个过来是为了提李延景?可真奇怪,到底是什么呢?明儿得叮嘱去打探的人机灵点。”

宁摇碧抚着下颔半晌,到底也没能想出什么,只道:“以此人的八面玲珑,到秣陵后没有登门拜访外祖父而是住到了太守府,已经不大对劲了,依我看明儿也不必派人打探,索性直接诌个理由把人带进府来问问罢。”

“可会是陷阱?”卓昭节一听说要把李延景直接带过来话,却又警觉了起来。

宁摇碧微哂道:“祖母还在呢!”

这倒也是,卓昭节遂决定天一亮就打发人去把李延景带过来。这么说完了,再说了几句闲话,卓昭节正待到厢房去安置,才走了一步猛然又想起一事,道:“十四姑今儿来说的话里怕还有个意思!”

第六十二章 琵琶

宁摇碧道:“嗯?”

“常嬷嬷说,十四姑的祖母周太妃与咱们祖母一样,也是嗜好收藏琵琶的。所以先帝在时,赐了周太妃好几面极好的琵琶。”卓昭节转过身来,坐回榻上,正色道,“常嬷嬷还说,别说十四姑不仔细摔了一面琵琶了,就是摔上十几二十面,周太妃也未必拿不出再多一面来!”

之前常嬷嬷这么说了,又跟着解释唐若缥是为了示好而来。卓昭节也就没多想,但现下细细一思索,恐怕这里头的意思未必这么简单。

宁摇碧说唐若缥此人心计深沉,四年前可把宁摇碧都坑得不轻。这么个人要示好哪儿会如此明显和突兀?所以她登门的用意不可轻忽。

李延景那儿的疑惑是一个,琵琶这里恐怕也还是一处——唐若缥这回过来一共提了两个人,一个是谢盈脉,一个是李延景,这两个人的交集却是博雅斋。

以制琵琶出名的博雅斋。

唐若缥还亲自弹过谢盈脉所赠的新婚贺礼的琵琶…

那时候卓昭节不知道周太妃那儿好琵琶多的是,只当唐若缥是当真想找谢盈脉做面新琵琶。毕竟就她来看谢盈脉做琵琶的技艺的确不差的。

可论到对琵琶的了解,卓昭节如何能与祖母藏有先帝所赐予的数十面内藏琵琶的唐若缥相比?卓昭节可是没见过几面好琵琶的人,眼力自然要差了许多。

所以现在来想唐若缥之前的那番话——

“我想这制琵琶的手艺,到底上些年纪的人可靠些。”

怎么听都像是话里有话!

谢盈脉是个麻利能干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再麻利能干,手艺活儿总不是朝夕可成的。算一算她学做琵琶的辰光,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四年,这么点儿辰光,寻常的学徒跟在师傅跟前被耳提面命的教授都未必够出师呢。

更何况博雅斋的老东家把技艺一传就回了老家去的?

谢盈脉或许做的琵琶还不错,照定成郡主所言,是尖堂松脆爆具备,是好琵琶的坯子,但要说压倒了先帝秘藏于内库、赏赐给他晚年最心爱的周太妃的那些个前朝大家名匠所制的琵琶…却仿佛有点过了。

唐若缥这么委婉曲折的行事,当然不会是为了故意恭维一番谢盈脉…

那么…

卓昭节正色的问,“你还记得四年前,咱们在博雅斋里见过一面,那会你是为了到博雅斋里求一面琵琶去的?”

宁摇碧点一点头:“本是为了给祖母寻的,却不巧去晚了一步。”

“这事儿我却晓得。李延景据说好几年前在博雅斋那儿订了一面琵琶,那年去秣陵正是亲自去取来着。”卓昭节若有所思道,“那博雅斋的老东家好像是专门等他去了这才把铺子转给了谢阿姐,带着晚辈回老家去——遂将那制琵琶的技艺也传了谢家阿姐。”

“这倒是奇怪了,这样的手艺活,素来讲究传男不传女,就是自己亲生骨肉也未必个个都能学的,怎么那博雅斋的老东家这样爽快的教给了谢氏?”宁摇碧一挑眉,道,“博雅斋这名号,早几十年前在长安算不得一等一的琵琶铺子,也算是颇有名气了,否则李延景怎会特意与他们订做琵琶?”

卓昭节道:“铺子转了不奇怪,手艺也一起传了下来。我倒觉得,这事儿上,怕是谢阿姐被算计了。”

“自是被算计了。”宁摇碧颔首,道,“手艺一传——任谁想到的就是,要么谢氏一直就是老东家的徒弟,要么,就是老东家膝下没了后人,为了不叫祖上手艺失传,这才不拘一格。”

“可博雅斋在谢阿姐手里近四年,几个月前才转手,到底也没见惹来什么麻烦?”卓昭节沉吟着道。

宁摇碧平静的道:“那老东家把铺子转给谢氏——谢氏当时不是才从岭南到秣陵的吗?她盘下这铺子是为了谋取个生计,是也不是?所以这就意味着,即使那博雅斋的老东家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谢氏总归不可能把手艺熬炼个十年八年出了师再开张…你想博雅斋的名头,岂不是必定在谢氏手里败落?”

卓昭节沉吟道:“你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博雅斋在谢阿姐接手之后确实门庭冷落。我那会也没想起来问一问盈亏,但料想也赚不了什么的。本来还认为是旁人不信任新东家,这么说来,谢阿姐做琵琶的手艺确实不会比老东家更好的。”

“这种传了几代的铺子,连同家传手艺,都不是说放手就能放手的东西。”宁摇碧凝神道,“而且谢氏接手博雅斋还是在李延景南下取了琵琶之后…恐怕此事内情不小!”

能够叫凭手艺吃饭的人把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字号、产业都匆匆抛了出去——这可不能是寻常小事。问题是李延景亲自南下去取面琵琶…和博雅斋老东家的匆忙脱身,这里头到底有什么呢?

那面琵琶,还是博雅斋老东家亲自做的。

“明儿也请谢姐姐过来问问罢,她当年是怎么盘下博雅斋的?”卓昭节和宁摇碧商议半晌,决定次日把李延景和谢盈脉都弄到府里来问个究竟。

不想次日打发了两路人各自去请——半晌后却只得谢盈脉到,另一路寻李延景的人却是迟迟未回。

卓昭节与谢盈脉客气了几句,顺势把两位郡主想寻她做琵琶的事情说了,遂正色提起李延景一事。

谢盈脉听了,果然大吃一惊,神色复杂已极,不住的道:“怎会如此?”

“谢姐姐,当年你是怎么盘下那铺子的?怎么那老东家连手艺都传了给你?”卓昭节狐疑的问,“本来博雅斋这样的老字号哪儿是会轻易转手的?更不要说手艺了。即使那东家想回老家去,字号牌匾怎么也会带走的——博雅斋也不是一开始就开在了秣陵的,却是先在长安开了好几年,后来才搬去了秣陵…能搬到秣陵怎么会不能搬回老家去呢?”

谢盈脉脸色古怪,半晌才道:“你晓得的,我出身草莽,跟着恩师在江湖上浪荡过两年。”

卓昭节道:“嗯?”

“虽然不是每个江湖人都如此,但大抵是推崇这些的…就是白头如故、倾盖相交,又或者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谢盈脉露出闷色,道,“那时候我才到秣陵,因表姐家不便长住,就想到秣陵城里看看有什么生计可做。结果进城后随意乱走,到了博雅斋里,我之前从岭南动身时,嫌琵琶累赘就没带。我那表姐夫家境清贫,只得一架古琴…我怕长久不弹会手生,所以想着进去看看,若是价钱便宜,买上一柄也好。”

后面的事情就显得极有江湖气息了。

博雅斋的老东家见她试弦得地道,就提出让她弹上一曲,因那老东家年长,谢盈脉不忍拂其意,依言奏了一曲——她的琵琶之技确实是极惊人的。

于是那老东家与她“一见如故”,许为知己,邀了她常去博雅斋中论琵琶。对方既然是醉心于琵琶的长辈,谢盈脉那时候本来就不方便待在表姐家里,自然无不应允。

这么一来二去的没过多久,那老东家就说要回老家,打算把铺子转给谢盈脉。谢盈脉自是十分的意外——她的师父去世时虽然给她留了些钱财,但也不是很多。

似博雅斋这样的老字号,一块牌匾都值得多少银钱的,她哪儿买得起?再说老东家就要回老家去了,没了做琵琶的人,有字号又有什么用?

结果那老东家极具江湖义气的拍着胸承诺:“某家与小友既然是一见如故,便当不得外人。这博雅斋是从祖上那儿传下来的老字号了,换作常人,某家宁可饿死也不卖的,然而小友于此道功底深厚、天赋又高,此斋交与小友,却也不算辱没了它…”

听到这里,卓昭节诧异的问:“所以阿姐你就信了?”

谢盈脉显得很尴尬:“我只道那老东家是个性情中人——之前随恩师闯荡那会,这样的人也是很见过几个的。我以为…唉,反正,他说他膝下子孙都接不了这份手艺,与我极为投契,为了不叫这手艺失传,几乎是求我接手了。那会我也怕一直坐吃山空,想着有个铺子开着总归好的,即使琵琶卖不下去,往后改成旁的也成…却哪儿想到…”

这就是想当然了。

谢盈脉是个精明的人,也不是那爱贪小便宜的。问题是她随其师在江湖上闯荡时偏偏遇见过许多任侠爽快的性情中人,不羁逍遥,一诺千金,随心所欲又恣意潇洒。在西洲守孝的三年即使没有继续遇见这样的人,但总归也没太接触什么阴谋诡计——她所住的那个村庄可是都受过其师恩惠的,对他们师徒感恩得很,有心眼也未必会用在谢盈脉身上。

所以她守完了孝,赶到秣陵投奔师姐,遇见了看似豪爽恣意的博雅斋老东主,一下子就被骗了过去…

不过让谢盈脉这许多年都没有怀疑的,还有一个缘故:“我接手博雅斋后,立刻就得了你的帮助,所以我想,秣陵人都是极好的…”

那就更不会怀疑那老东主了,想起来只有感激的道理。

卓昭节哭笑不得:请谢盈脉来是为了寻出疑点,未想她被蒙蔽这些年,自己居然也成了蒙蔽她的帮凶了吗?

第六十三章 李延景出事

这边还没琢磨出来当年博雅斋匆匆转手给谢盈脉的缘故,那边奉命去寻李延景的人却脸色凝重的回来禀告了,去“请”李延景的是纪容,他到了卓昭节跟前一拱手,不等谢盈脉思索是否需要回避,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口道:“世子妇,李大家不见了!”

“嗯?”卓昭节与谢盈脉闻言,皆是一愣!

卓昭节诧异的问:“怎么个不见法?”

纪容苦笑着道:“如今连李宅的人都说不清楚李大家到底去了何处,这几日送到李宅去请李大家的帖子都堆得两三寸高了。李宅那边上上下下的人也是心急如焚,打算过两日再不见李大家就去报官了!”

谢盈脉惊讶道:“这么说来李大家已经数日不见人影?难道还没报官?”

“谢娘子不知。”纪容解释道,“听李宅的人说,李大家至今未曾娶妻…他本是教坊出身,虽然成名之后就脱了籍。如今指点着长安城里好些小娘子的琵琶技艺,公侯御宴也能出入,然而正经公侯人家到底是不肯把小娘子嫁与他的,等闲的娘子这李大家自也看不上。所以拖到了现在,李宅到底也是李大家一个人住。但李大家到底…听那些下人的语气,在长安城各处勾栏里,也有几个格外交好的人…所以下人怀疑李大家是因事在这些人那里耽搁了,怕报了官反而落了李大家的面子。”

卓昭节与谢盈脉对望了一眼,异口同声道:“那下人没去那些地方找吗?”

纪容有些尴尬的道:“小的听那些下人的意思…和李大家交好的人里,似乎有几位行首…都是公侯贵胄的座上宾客,到底李大家的出身放在了那里,怕惹是非,所以…到底是哪些人,李大家也没告诉过宅子里的下人的。连跟了李大家十几年的老管家也不知。”

…李延景虽然是琵琶国手,然而在正经的贵胄看来也不过是个会弹琵琶的贱籍伎人罢了,纵然如今脱了籍,可底细放在了那里。

勾栏里的行首,那是鸨母精心调教多少年,层层选拔出来捧出来撑场子的。虽然身在贱地,可一个比一个会拿捏作势——不然哪里来的身价?这些人最讲究来往的门庭,极是矜持。应付的既然是到了公侯的层次,到李延景这儿,即使来往也是打着请教琵琶的名头——那也是光明正大的请教,不使风言风语外传。

不然,捧着她们的恩客晓得自己金山银海砸出来的行首,入幕之宾里却有个身份大不如己的,未免觉得扫兴。更有脾气差点的,直接就打到李延景门上去。本来么,教坊司这地方,就是靠着达官贵人们吃饭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私下里瞒着不使人知道,也没几个人会对个烟花女子上心到了下死力去查她来往之人里有没有辱没了自己身份的主儿。

卓昭节与谢盈脉听得都是皱眉,道:“那旁的呢?”

纪容狼狈道:“旁的小的也打听不出了。”

卓昭节寻思了片刻,吩咐道:“你再跑一趟,去我五姐那儿,把事情说与她听,请教下居阳伯那边的消息。”

“太常寺卿?”谢盈脉跟着屈总管,如今对满朝文武倒也大致有所了解。卓昭琼和卓昭节是嫡亲姐妹,论起来也是阮云舒的嫡亲表姐,这些亲戚那当然是更加不能弄错了。这会谢盈脉就点了点头,“若是李延景当真藏身勾栏,他常往哪些勾栏去,旁人不知道,太常寺卿那边或许会有些消息的。”

太常寺卿直辖着教坊,坊内的动静,居阳伯这个主官总归有点分寸的。

居阳伯府在昌明坊,极南的地界了,就差靠到安北门,兴宁坊却在城之东北。纪容就算骑马去,这一来一回又便利,等他来回命那也定然是晌午后的事情了。

谢盈脉惦记着伍氏如今又怀了胎,想着回去照应些,又怕接手博雅斋的事情有什么不干净的首尾,即使如今博雅斋不在她手里了,究竟也怕有朝一日事发才悔悟。想快点回去请教屈总管,所以问过纪容后,随便闲聊了两句,推辞了卓昭节的留饭,就告辞而去。

她走之后,卓昭节少不得要去和宁摇碧商议:“十四姑果然是话里有话,她昨儿个才来,今日李延景就出了事…不对,既然是有几日没见李延景了,可能早几日就出事了。真是奇怪,十四姑是怎么发现的呢?她又发现了什么?”

宁摇碧微微一哂,道:“方才苏伯倒是来过,说了他打听到的秦王府的一件事情。”

卓昭节虽然经宁摇碧解释,对苏史那不似宁摇碧才受伤时那么痛恨了,这会听见了还是微皱了下眉,才继续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