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里头关联着徐三老爷的事,心里恨恨记上一笔,当下伏倒在高声喊:“父亲母亲息怒。”她一开口,徐二老爷的夫人也跟开了口,一个院子全是主子们的求饶的声,他们跪着,丫头小厮自然也不敢站,全都跪着。

徐太老爷回头一瞧,跪了一院子,长出一口气,把拐杖捶地:“儿女都债,都是债!”说着扭头就走,那边孙太医的叫小徒弟煎的静心汤已经送到了正院来。

这两个没一个肯喝的,徐大夫人便又差了小厮让那两个小徒弟照了药方分次儿煎上几炉,什么时候肯用了,再端到跟前来。

这一日徐大夫人跟在婆母身后事事小心的侍奉,再不敢有半句逆了她老人家的意思,徐太夫人自然也气小儿子不成器,可她能说,别个却不行,徐大夫人吃过一回亏,学得乖了,再不说半句,只听她骂完一轮递上茶水叫徐太夫人润了喉咙,再接着骂。

回去便写了信,差了家人送到徐大老爷的任上,信里自然把这个专拖后腿的弟弟骂上一回,又说自家怎么小心在意的侍奉着两老。

徐大老爷焉有不知之理,他好容易坐上这个位置,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政敌可着劲的捉他的错还不及,偏有个弟弟先给他添一笔墨,赶紧写了信给江州知府,叫他不必看了谁的面子,该怎么发落便怎么发落。

徐三老爷头一任的通判都没干到卸任,叫知府判了个思过,既是思过便停了他的差事,徐三老爷到底还没昏聩到那个地步,知道是樊娘的事落了人眼,除了知府,还收到老爹大哥两封信,俱是斥责他的。

他回去就叫樊娘赶紧搬回宅子里去,不能再呆后衙惹人的眼,还携了她手拍了安慰:“这也是权宜之计,先紧些时日,待事情淡些,我再将你接回来。”

樊娘哪里能肯,可她装贤惠装惯了,此时若闹开不走,徐三老爷一翻脸,说不得只好回行院里卖笑,男人两件事最是看重,凭你是天仙妃子也不能动得分毫的。

头一个是儿子,第二样是官职,头一样还有法子松动,只待她生下孩儿来,总有法子把徐三老爷的心从那个独养儿子身上分一半儿出来,再把使些手段口舌,不信不离了他父子之间。第二样却再无它法可寻的,那便是官职仕途,碍了这一个,便是你美过西施王蔷,男人也俱都舍得割掉这块肉。

樊娘这回是真的惨淡离开,扯了徐三老爷的手:“徐郎,你且不能忘了奴,奴在宅里必定日日想你念你,为你抄经祝祷。”

说完打包了箱笼领了家里的下人丫环,灰溜溜的回到外宅,心头的恨意似猫挠一般,她可不似徐老爷那般想得远思得多,也不往同僚身上去靠,认定了是徐小郎靠了状,徐家这才出来把她赶走。

樊娘这些日子不曾叫徐三老爷沾过身,便是抱了叫他看得着吃不着的心思,待一开了禁,狠狠弄个几日,也好怀上个孩儿,从此终身有靠;便是怀不上,她住在宅里,连徐少爷都给赶跑了,哪个还能来动她分毫,天长日久根深蒂固的,便是新夫人进门,也动不得她。

樊娘行院里出身,原来官家时候那些个规矩体面早就忘的一干二净,这个身份不过是她平日拿来自抬身价的,或一哭或一愁,俱有人买帐,可她实不过就是个小娘,平日里见的不是院里姐妹,便是三姑六婆,单有那些个行邪术的最爱上得门来。

她是暗门子里出身,跟那些明着挂灯出牌卖笑的人家又不一样,只托了是落魄人家的女儿,许还要给自家按上个显赫的先人名头,才好引了那些冤大头上门来捧,不与那些烟花院挨在一处,倒在市井里坊里安身。

她恨得无法可想了,便想到原来挨院住着一个师婆,据说下咒最是灵验,年长些的姐姐们,但凡想要从良的,俱从她那儿买了符纸来,把那合意人选的头发指甲跟这道符摆在一处,供了神像,头七日,日日换了新花样的供着净果香品,到第七日上,把这些缝在荷包里叫那人随身带了,便有心想事成的那一天。

那时候正是樊娘青春年少才刚梳弄的年纪,正是院子里当红的姐儿,直分看得这些个事,暗地里还嘲她无人要,想着若是自家要赎身,必有人抬了千金来,谁知道当了小娘再想从良是这样艰难。

樊娘最想的便是徐三老爷把她抬进门去,正经开脸当个姨娘,有了这个计较,虽一向自认有法子,却也还是细细留了徐三老爷的头发指甲等物,她叫家人去寻个灵验的师婆回来,下了狠心给她一付头面,两锭银子,约定事成之后还有一锭。

那师婆不意钱财来得如此容易,使了混身本事请神上身,烧纸画符,拿朱砂混了樊娘指间两滴血写了一道符,叫她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行事,又想再敲她一笔,说道:“这个法子,用在仇人身上也是可行的。太太有甚个事全包在老身身上,定叫你符到人除。”

樊娘头一个眼中钉肉中刺自然是徐少爷徐礼,可要弄到他的指甲头发却不是易事,她沉吟一番问道:“若无此人的指甲头发,可还有它法。”

这正中了师婆之意,她把眉头一皱,显得十分为难:“此事也并非不可,不过多费些功夫,成事也极不易的。”

樊娘赶紧叫丫头又拿了一包碎银出来:“但凡能成,银子尽有,妈妈请说。”

师婆便道,要拿桃木刻个小人,这个小人须得在极阴之日雕成,上头刻上诅咒之人的生辰八字,用七七四十九根银针,日日不断的扎他的心口,待银针用毕,把这木头小人埋到离他近处,他日日呆的地方,这人便会犯心痛病,初时痛上一刻,到最后心疾日深,旁人只以为他是叫犯心疼病死的,再不疑到别个身上。

此计于樊娘不过日时久些,却是再妙不过,只要如何进院门埋桃木人,倒是一桩难事,之后还须得有人把东西起出来,在月下烧掉,那人便是冥中有灵也寻不到仇家,神不知鬼不明。

樊娘眉头一皱,拍案定下,又给了那师婆二十两银,叫她趁着最近的阴日把事做下,又跟身边的管事婆子说道:“你把宅里的丫环人数捡点一番,挑个眼生机灵的出来,咱们送个人进吴府去。”

第62章 灵白猫捉鱼供主乖像蓉姐请像观音

十五这日潘氏带了蓉姐儿往观音庙去烧香,因着上回蓉姐儿出痘症,看着凶险万分,潘氏就又是求神又是拜佛的,把满天的菩萨拜了个遍,又把家里供的观音小像挪到蓉姐儿房里,就摆在她的床头,好求菩萨救苦救难。

等上了吴家求了郑大夫来瞧病,蓉姐儿平安撑了过来,除了眉上那一点,浑身上下再没留下痕迹。哪个出痘的小儿家能有这般的福运,就是全好了,也是满脸麻子,男子便算,女儿家待大了又要怎么说亲事,就是外头瞒得住,也挨不过相看这一关。

潘氏自此更是深信这是菩萨有灵,这才叫孙女儿结下了这个善缘,保她全身无病无痛,回去便上了香,又实是怕了家里小儿再病,便央了庙祝请一尊观音像回去。

江州一带盛拜观音,各处县镇总有观音庙堂,或是一间小庙挂了宝络踩了莲花,或是前门立幡金瓦红墙,不论大小,一镇总有个好上香拜佛的地方。

可要请着看顾病痛的延命观音,泺水镇里却求不着的,那观音庙里就只供奉了杨柳观音,持净瓶杨柳消灾解厄,庙祝双手合什口念佛号:“此间无有,去往江州城里,那里的观音殿奉了三十三观音相,我与你一封信,只拿了这个去求便是。”

潘氏既定了主意,又拿了庙祝的信,谢她一篮子子净果,几枚香油钱,回去便叫沈大郎佣了车来,定好了十五之日一早就往江州城去,赶早着把观音像请回来。

请神像自然要黄道吉日,潘氏因着诚心去请,又受了她一篮子净果,那庙中女尼便教她阖家焚香净身,请像前再吃三日素斋,捡一处洁净向阳之地置上佛龛,往布铺里裁一块全新红布,浆洗干净带在身边,待请来了观音像,拿红布包了带到家来,再供上净果清香,日日不断就保阖家家宅平安。

沈大郎早早定好了大车,既是难得去江州府中,一家子除却沈老爹,俱都要去,孙兰娘把新衣寻出来,给妍姐儿蓉姐儿也穿上新衣,还是拿王四郎秀娘两个寄来的新匹做的,穿起来倒似一对亲姐妹了。

娃儿们只以为是去城里玩乐的,可前头几日吃全素食却苦了她们,蓉姐儿最好吃肉,一点点大的人儿就知道捡菜吃,秀娘喂饭是若是面条里炖的肉多,便一口接着一口不停,若是里头拌的菜多,吃上一口就摇头不肯,待学会了说话,到吃饭就拍了身前的小桌板:“肉肉!”

这回吃素,潘氏就哄了她:“去江州吃好的,要清清肠胃呢。”蓉姐儿又想吃好吃的又想去城里玩,闷了小脸不乐,拿了小筷子把碗里的素菜扒过来扒过去,吃了半碗就不肯再用。

大白也是一样,连它跟小白两个跟了吃素食,鱼汤拌饭且不能吃,大白绕了蓉姐儿的脚转圈子,拿头直蹭蓉姐儿的腿,蓉姐儿弯腰趴到桌子下面,叹一口气:“大白,今天没肉呢。”

小白正是调皮的时候,它自到了沈家就有大白惯着它,自家碗里的猫吃尽了,还要去大白的碗里扒拉,蓉姐儿看见了就要揪它的尾巴帮大白赶跑它,这回它自家碗里没肉,去大白碗里一瞧,见它也没有,一爪子拍在碗上,伏到褥子上不肯吃了。

到傍晚时分,蓉姐儿正跟妍姐儿两个翻花绳子,想到屋里去把秀娘寄来的新玩意儿拿出来一处玩,才进了门就看见大白跳在柜子上,正荡悠悠的晃尾巴,一只爪子捧了脸,一只爪子伸到嘴边舔个不住。

蓉姐儿的小竹枕头上,正摆了一条小鱼,肉身的还在滴水,屋子里头一股腥气,小白在那床上喵呜喵呜直叫唤,无奈它身小跳不主高,爪子怎么也勾不到鱼。

蓉姐儿“咦”一声,妍姐儿跟在后头进来瞧见了,转身就去灶下告诉了潘氏,潘氏进屋就要打大白,大白在柜上立起来,弓了背一跳,串出屋去。

潘氏嘴里骂上两句,又摸了蓉姐儿的头:“乖乖,还晓得给你抓鱼吃了。”蓉姐儿这才知道这小鱼是大白抓过来给她吃的,连小白都没给,这才把它惹急了想往床上跳。

夜里还是吃素,到第二天,潘氏把门锁了,不叫大白进蓉姐儿的屋,小鱼就又摆在了窗台上,约是到前门的河里拿尾巴捞上来的,夏季正是收鱼的时候,那些指长手掌大的,渔夫船翁就是捞了来也卖不出价去,倾在船上专捡出来又扔到湖里去。

石板街道上了一圈全是猫儿,有的船夫性好,瞧见猫儿在等,冲了他咪呜两声就把鱼儿扔到岸上,引得猫儿争食打斗,有的便扔到湖边,看猫儿把毛茸茸的尾巴伸到水里等鱼儿上勾。

大白在外头玩得多了,竟也学会了野猫的看家本事,见潘氏不给她肉吃,自家出去钓了鱼来,吃了一条,留下一条给蓉姐儿。

潘氏这回也没了办法,三日不得沾荤腥的,只把等大白晒太阳的时候叫沈大郎捉了它,把它关起来不叫出去,连小白也一齐关住了,两只猫儿在屋里挠木门,蓉姐儿只得在门外头叫大白。

过了三日阖家去请观音像,早早套上大车,女眷坐在车里,沈大郎跟赶车人坐在一处,车前套了头骡子,虽行的慢,倒也不觉得后头坐了三大两小重的拉不动。

因去的人多,沈大郎单给了八十个铜板,还管那车夫一顿饭,他是常跑江州城的,听见潘氏说要去观音庙,啧了一声:“今儿那地头人多,城里那些个贵戚全都要去上香,听说供得三十三尊观音像,都塑的金身像,最是灵验不过的。”

又细说江州城里各处有甚个玩乐吃食,只隔那几里地,却叫车夫说的天花乱坠,便是泺水镇里有的吃食,也说江州城里的更可人,蓉姐儿长到这么大,只有荷花节时去过金湖,趴在门上听得有味儿,那车夫也不吝惜口水,说起来滔滔不停。

江州城里以坊划分,一坊便是百户,前后左右也分四门,到了宵禁时分,四门皆关,若不进门便被关在外边,叫宵禁的兵丁抓了还要蹲牢。

只有两坊例外,一是花柳巷,一是东西两街,俱是寻花问柳整夜作乐的地方,花柳坊里俱是挂灯上牌的行院,夜夜不禁,关上门便是另有洞天,里头既是行院人家,那便是金店布铺食肆俱全,便是外头关了门不开,里头也能开发,恩客要甚都有小斯即时办来。

东西两街却是只有节日里才不禁的,譬如上元中元,各处铺子摊儿卖得吃食图画成衣抹领绣件儿的,整夜不关,到晓才散,倒又叫它作鬼市,好人家逛上半夜,那些个花娘唱女便携了客来逛下半夜,买花斗酒天明方才回去。

听的人神往,他们却只去一日,还要赶了早回来,车夫执了鞭子赶骡,天蒙蒙亮出来的,到了日头升到半中这才到了江州。

潘氏节俭习惯了,包了面饼出来,早早起来烘得了,此时还是软的,夹了酱肉腌菜便算一顿,因着管那车夫一顿饭,他吃了一两个饼还砸了嘴儿说些江州各处的吃食,蓉姐儿妍姐儿两个巴巴的望了潘氏,潘氏只好道:“等先请了观音,若是时辰还早,就去那东街吃一碗水饭。”

两个娃娃才这乐起来,到得庙前,见人声鼎沸,挑了担儿的小贩货郎就把庙前街围得水泄不通,官家轿子要过还需得叫人清出路来,似这样的大车哪里挤得进去。

沈大郎扶了潘氏下车,潘氏拎了竹篮子,里头摆的香烛果品还有红纸红布,她自家拎了,叫玉娘叫了蓉姐儿,孙兰娘抱了妍姐儿,约定好了在庙门前见,便一头往人群里钻。

到得门前已是一身汗,蓉姐儿见着人多怕得很,两只手紧紧勾了玉娘的脖子,头趴在她肩上,两只眼睛转来转去看着稀奇,一会儿点点花鼓一会儿点点拿小竹屉里摆的灌汤包儿,还有拿竹签子串着的红果糖葫芦。

玉娘只好嘴里应了她,一路抱了到庙前,孙兰娘还没到,潘氏却先到了,看见她就招手,等孙兰娘来了一道进去,先各自敬香,把两个小人儿也放到红蒲团上,两只手合笼在一处,摆了观音宝像,又施了香油钱,这才往里去看三十三观音堂。

这俱是蓉姐儿没见过的,便是潘氏也都说不上来,只见一尊尊宝像都是善男信女捐了塑的身,且大且小各有不同,俱是一样细工细活,眉目宛然,潘氏便捡了那识得的同蓉姐儿分说,卧莲观音鱼篮观音好认,作民妇打扮的马郎观音却不易认,蓉姐儿只看稀奇,也不问,手指头点来点去的,叫潘氏一把抓住,教她双手合什,两只手拜一拜。

三十三观音像俱都拜上一回,潘氏便拿信出来去寻堂前沙弥,沙弥领了她们到一间净室,捧出一尊观音像来,顶上戴了大宝冠,冠中雕得佛像,伸二十条手臂,各各握了宝剑金铃,还有经书金轮,蓉姐儿“咦”一声,盯住了看,潘氏赶紧下拜。

那女尼却捧了两尊出来,原是潘氏深谢吴家给医施药的功德,请了两尊,送一尊往吴家去,因着又是水又是陆的,带了一整匹的红布,把两尊观音像牢牢裹住,给了十三两的香油钱,和尚将她们送到庙前,潘氏一个捧不得两尊观音,后头便跟个光头小沙弥。

那沙弥人小口舌也不那么老实,一路送到车前,摆上去便“阿弥陀佛”一声,还道:“送佛送到西。”因着马车是停在寺庙西首,几个听见的倒都笑一笑,潘氏赶紧打开食盒,从素净果品里抓了两个莲蓉饼:“小师傅请用,用的豆油,干净着呢。”

那小沙弥把光头一摸,嘿嘿笑了放在怀中,转身又往人群里钻去。

请了佛像便不再急,往东西街行了车去,因着人多,沈大郎只在街上行走,见了各色吃食就在窗边问了,他晓得潘氏爱吃易嚼用的,瞧见麻饮细粉跟冻鱼头,俱买了一碟递到车里。

又给蓉姐儿妍姐儿两个买了甘草冰雪凉水,两个娃娃凑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的把小竹杯里的水喝个尽,还砸了舌头直叫甜。这东西比得泺水自然是贵的,各份都要十五文,一条街全是这个价儿,单有那份量足些大些,叫人一望就知的,便比别个多上二三文钱。

沈大郎各色都买上一些,潘氏便在里头砸舌头:“不必不必,尽够吃了。”沈大郎也不听她的,难得来一回,总要叫两个娃儿吃饱了肚皮才好回去。

几个人自然不会进酒楼,只寻个食店,见个包子铺前排了长队,一问才晓得是做野兔儿肉跟鳝鱼包子的,这倒从没吃过,各人买了一个尝鲜儿,羊肉饺儿、百味羹,还有烤得喷香溢香的猪蹄儿,还没寻着食店,车里坐着的都吃饱了。

又给车夫买了碗水饭,就着点心吃饱,往家赶去。

夜里潘氏拿净布抹了观音像,供在案桌前,摆上两色净果,蓉姐儿问:“另一个菩萨呢?”,潘氏抱了她:“给山上那家人。”

蓉姐儿一听,眼睛亮起来,她还记得徐小郎陪她玩了半日,他是哥哥,俊哥儿昊哥儿跟诚哥儿全是哥哥,单只有徐小郎样样依着她,自己不吃给她吃,论起来,她最喜欢这个哥哥,“嘻”的笑了一声,点了小下巴:“好!看哥哥。”歪头思量一会儿,把举了手指头点一点,又加了一句:“送菩萨去。”

第63章 蓉姐儿送延命佛徐小郎吃佛嫩豆腐

徐小郎没在江州城多呆,见了吴少爷就自东台大营回去南山,给吴少爷的那些个东西,怎生打了包去的,又怎生打了包回来,除了吃食俱都拿走了叫同帐的兄弟们尝鲜儿,那些衣裳鞋袜一样没碰。

柳氏一听见丈夫抱怨说这些鞋子不耐磨,底子纳薄了,便把身边跟着的奶嬷嬷丫环俱都埋怨一回,倒也不能怪她,她长在闺中,哪里知道这些事,已经寻了家中最耐磨最厚实的布出来,还是浆的少了,拿了鞋子回院里便拈针重做起来。

叫身边的婆子去问寻常穷苦人家穿得甚鞋子,晓得该是拿黑色粗布做云头,鞋底少说也要浆上千层才耐穿,她便叫人去做,一层层浆住了,拿在手里寻常的纳鞋针都穿不过去,奶嬷嬷看见她拈针拈的手都红了,赶紧抢过去:“我的姑娘啊,这事儿哪里是你做的。”

便是拿了用了顶针,她也做不来这样的鞋子。柳氏扔了针线萝筐,出一口长气:“不做这个,还能做甚。”南山上除了婆婆便是她,两个自早上起来就脸对了脸,丈夫刚走的那几日,自早到晚柳氏都是在婆婆屋里侍候着,还是吴夫人厚道才叫她回屋来。

柳氏实无别事可做,她是着急嫁进吴家门的,本来年纪就比丈夫大些,更该事事周到。在娘家时亲娘就教了她,别人家寻个大些的媳妇便是为着帮衬着儿子,头一桩事儿就没做好,婆婆那里虽没说些什么,她自家却觉得这桩事过不去,不赶紧补救了,茶饭都不香。

日日在屋里做鞋子,连徐小郎都想通了不再苦逼了自己读书,柳氏的灯竟比他亮的还要晚些,那头灯都熄了,她这里还点灯熬蜡的做个不住。

鞋底鞋面上出不了花儿,她就下了大功夫,在鞋子里面绣花,好叫丈夫知道自己惦记了他,一幅幅的并蒂莲,双鱼图,鸳鸯戏水,没有一双是重了样儿的,花了这样大的功夫,再叫家人去送一回。

吴少爷接了鞋子哪会细看,他原来便是粗疏的性子,拿了鞋子回营便给了几个脚同他差不多大的兄弟穿了,那些个哪里如他一般讲究,别说绑腿了,便是连鞋子都不着的,把脚往里头一伸,还觉着脚底儿磨得慌,一天下来脱了鞋一看,这才瞧见里头的绣纹。

穿都穿了,那并蒂莲下的水纹蓝金又色的线都叫磨掉了,哪还能退回去,老实的道一声恼,那油滑些的还拿了鞋子去打趣吴少爷,闹成一团,全没放在心上,待下回家人再来的时候,吴少爷把鞋子一瞧就推了回去:“这些个不必费功夫,老实做了做是,便是绣出朵真花儿,脚一踩也臭了。”

柳氏一付甜心蜜意,谁知道丈夫却是不开窍的愣头青,不由心下气苦,还是丫头劝住了她:“姑爷便是这个性子,连太太做的衣裳都嫌不好,说不要便不要了,姑娘何苦同他计较这个。”

柳氏原是个细致人儿,一想正是这理儿,心里倒叹自己是俏媚眼儿做给了瞎子看,把满付心思收了,做了密实鞋子送去,吴少爷这回倒夸了一句,说她鞋子做得好,连营里的兄弟都夸。

传话的自然一字不差的全告诉了柳氏,她又是被吴少爷这番没心没肺恨得咬唇,她这一针针一线线俱是辛苦手工,想叫他穿了也念着她的好,谁知一包一包的拿了去,他竟全分给别个,这回一气再不动针,只把活计交给下人去做,料得便是给他做了内衣外裳也还是落到别人身上,歪在床榻上不再动针线。

不意过了几日倒不似原先日日忙着做鞋做袜的时候心中有事记挂着,闲下来竟还病了,歪在床上好生将养,吴夫人还叹:“到底是少年夫妻,离了哪个不得病一场的。”又嫌自家儿子不着调,送了信去,吴少爷晓得妻子病了,趁早了休沐日跑去生药铺子里,也不晓得哪个样儿对症,把那好的补药俱都捡上一付包了,托人送了回来。

柳氏接了药哭笑不得,到底还是念了她,心里头放开手去,知道吴少爷不是那些心思细腻的,你同他计较,他且不知道你计较个甚,暗自嗟叹一回,身上的病倒慢慢好起来。

待潘氏带了蓉姐儿上门,柳氏的病将将有些起色,潘氏拿红布裹了观音进门,因着上回来送谢礼还带了东西回去,这回再不肯呆,还是吴夫人知道外甥喜欢小娃儿,逗了蓉姐儿问:“上回的哥哥,你还记不记得呀。”

若是平常早就忘了,可蓉姐儿见过徐小郎好些回的,又是跟他一处看月亮看萤火,又是跟他分吃一块饼,听见这么问立马点点头,想了想比划起来:“高个儿!大哥哥!”

吴夫人整日在家无事,见见潘氏说些话儿也算打发了一天,看见她是诚心相谢的,哪个不喜奉承了,自然也是高兴的,晓得这是江州城里的观音堂请来的菩萨,还合一合手:“倒累了你,还请这么一回。”

潘氏连称不敢,摆了手道:“府上是大善之家,太太便似了观音娘娘,救我这小外孙女一回,再怎么谢都不够的,菩萨那里已是积了七级浮屠,比那常年吃素的不知高了多少倍儿,我不过走这点子路,怎么好说累字。”

蓉姐儿这回来正戴了吴夫人给的小围领,上边绣的桃实桃叶桃花,比她平日里用的不知精细多少,不时便拿手去摸,把那围领儿拉开来,低头看上边的绣花纹。

这东西才是头一回戴,寻常家中潘氏不给她用,拜请访友才给她带上,就怕她拿手指头抠上头的金线,把线磨断了。

徐小郎被丫头请了来,才迈过门榻,一眼就看见蓉姐儿,他笑一笑,知道这回不能再抱了,蓉姐儿却跳到他跟前来,张开手去,潘氏赶紧叫一声:“妞妞过来,我们吃糕。”

吴夫人也拿话茬开:“你来瞧,这是潘阿婆为着咱们请来的佛像,我倒没想着要请这一尊观音来,瞧瞧,好细致呢。”

徐小郎便引了蓉姐儿去看观音,指了观音手臂拿话逗她:“这是甚?”

蓉姐儿两只合在一处,拜一拜道:“这是菩萨手。”

“什么菩萨长这许多手臂呀?”徐小郎笑眯眯的,蓉姐儿看看他,把手一抬:“菩萨要救苦救难的,才长这样多的手。”

她去庙里听了一肚皮的菩萨经,单观音就有三十三尊,那和尚说个不住,蓉姐儿半懂不懂,些许记得几句,全在这时候说了出来:“这一个是经书,这一个是宝剑,那一个是金莲花呢。”

她只以为徐小郎不懂,把这些她知道的都显摆给他听,小脑袋一点一点,很是得意的样子。倒把吴夫人逗乐了,她跟吴老爷两个止有一个儿子,吴老爷的妾氏们没一个生下孩儿来,一直都叹自家儿女缘份薄,见着这么个雪团团的娃儿怎么不爱。

招手把她抱坐在椅边,问她去庙里看了些什么,听见她说金冠金幡又笑一回,连柳氏都爱,她整日在家无事,私心里直盼着能怀上一个孩儿,若能一举得男,丈夫就是去个一年半载不归家,她也有了依仗。

可吴少爷出发前连着一个月的缠绵,到他走了,柳氏身上就又来了红,正叹息呢,看见蓉姐儿勾起这段心事,吴夫人也到了思想儿孙的年纪,看见蓉姐儿回身就对儿媳妇说:“甚时候你也养一个出来,便是女儿也不打紧,这粉团团看着就招人爱呢。”

潘氏一听这话接了口:“不若去请送子观音来,江州城里那观音堂最是灵验的,有求必应,个个都是捐的金身,太太为着儿媳妇请一尊家来,来年便给您生个小少爷出来。”

这倒合了吴夫人的意,天眼见着就要凉了,儿子在东台大营,离江州更近,她们不若举家搬到城里,待吴少爷休沐,还好回来喝一口热汤吃一口热饭,原就在心里盘算着,请观音不如送了儿媳妇过去。

再灵验的观音难道还能做无米之炊出来,还是得小两口常在一处,方能开花结果的,听了这话接道:“正要回去江州呢,到那里寻个宅子,不意秋日里南山竟凉得这样快,日头盛时正好,早晚风凉倒好穿细毛衣裳了。”

吴夫人早早打起了算盘,把江州的宅子好好料理一番,既添了人口,自然要多整几间屋子,儿媳妇的嫁妆也要叫人来抬,各处都要添下人,身边的管事婆子已被派到江州府的吴宅去了,买下人清屋子,事儿都已经做了一大半儿了。

柳氏一听婆婆有这个主意,脸上止不住的笑意,递了茶杯过去,一转身又瞧见徐小郎把蓉姐儿抱了起来,听她说早晨起来吃了什么,夜里又想吃什么,他竟还记得大白小白,问她:“小白还淘不淘气了?”

蓉姐儿摊开手摇摇头:“小白最不乖了。”

徐小郎笑一笑问:“那蓉姐儿要不要瞧瞧我养的猫儿?”上回听说过他便叫身边的小厮在宅子里寻那刚生养的母猫,抱一只小猫回来。

这时候哪里去寻刚生养下来的,小厮捉了只两三个月大的小猫儿来,一身黑毛,只头顶有块白斑,养的不挠人了才给徐少爷送去,只在屋子里,不许它出门,就怕养的时日短了,身上还带了野性,一放出去就叫跑脱了。

徐小郎领了蓉姐儿去看猫,潘氏便同吴夫人说些抱腰收小的闲事,两个说着不知怎的提到租陈阿婆院子来住的樊娘,各自心知肚明只不挑破了说,潘氏把那樊娘一通骂,说道叫人淋了粪时,吴夫人嘴角一翘,知道是自家儿子做的,嘴上瞒过:“也是她不积德。”

那边徐小郎进了院门儿,小厮瞧见自家少爷领了个小小女娃儿进来,先是一怔,赶紧去倒茶,一拍脑门儿跺了下脚,到上房去讨些甜口果子来,又调了蜜卤子,正经托了往少爷房里送。

蓉姐儿正蹲在猫儿褥子前给它挠下巴,奶猫儿今儿倒老实,伏在褥子上不动,伸脖子给挠,还眯了眼仁儿,蓉姐儿歪头玩了一会儿:“它叫什么呀?它的眼睛怎么是绿的呀?它怎么这时候睡觉呀?小白可不爱睡觉了!”

徐小郎才要笑,正房把那尊观音菩萨送了来,因是延命观音,便摆到徐小郎房里,吴夫人还叫人传了话,叫外甥爱惜身体,不许过份用功。

蓉姐儿早分清了吴夫人跟柳氏,她自觉与徐小郎熟得很了,点一点手指头,招过他伏在他耳朵边上说悄悄话儿:“为啥我磕了头,没有红包拿?”

徐小郎一怔,“哧”的一下笑了起来,蓉姐儿回回来都给吴夫人磕头,还以为是拜年呢,他笑了一会儿,把她抱起来:“这舅姆忘了,我补给你。”满屋子找红纸,哪里寻得着,连猫儿睡的褥子都是蓝白布的,他也把手一摊:“没有红纸怎办?”

蓉姐儿拿手指头挠脸,想了半日道:“没有就香一口。”那是潘氏带她出去别人哄她的话,这时候说出来叫徐小郎红了脸,他拿眼睛往小厮身上一瞧,小厮赶紧低了脸退出去,才走到门边,听见内室小娃儿咯咯咯的笑声,小厮一摸鼻子,站到廊下。

第64章 蓉姐儿灵前守灯王四郎灯州置宅

秋老虎一过,雨水就卷了凉意浇透了暑气,潘氏还张罗着给娘家送去中秋节礼,给老父做了身新衣,又纳了双新鞋,才要带了蓉姐儿去瞧他,娘家侄儿来给她报信:“阿公没了。”

潘氏的爹今年八十,算是高寿,一向跟在儿子家里,是蓉姐儿的太公,最爱同小辈儿玩闹,回回潘氏带了蓉姐儿去,他就将她抱到膝上,伸出拳头给蓉姐儿数手指头玩,往往捏紧了藏起一个,哄得蓉姐儿两只手捧牢大手,翻来覆去的找寻。

蓉姐儿知道阿公就是太公,眨巴眨巴眼儿,潘氏一听却跺了脚哭,还是沈老爹出来:“哭个甚,这是喜丧呢,还不赶紧办事儿。”

原来做的新衣新鞋子便成了潘老爹的寿衣寿鞋,全身换上了新的停在房中。潘老爹三十多上死了老婆,把一双儿女养大,又给潘氏寻了门好亲,自己的儿子更是疼爱,就为了这份疼爱,六十七八还在外头撑船,好赚些零碎钱给孙子孙女儿买糖果子吃。

潘大郎过过苦日子,性子同潘老爹一付模样,谁料到自家儿子这里,竟是个不肖的,成日不做正经事,专会逗草打狗,女儿又懒,万事不碰,十五六了还是横针不动,竖针不拈的,自家做一付袜子还要推到老娘身上。

潘氏赶紧收拾了包袱回娘家帮着治丧,蓉姐儿自然不能跟了去,叫玉娘带了她,兰娘带了妍姐儿,两个娃娃跟了她们去织绸,沈大郎跟着潘氏去买些锡箔纸钱。

待去了潘家,老嫂子刘氏倒能干,早早就把面和好了,要做一百零八的馒头供在灵桌前,屋子里一处狼藉,红纸白纸叠了一桌,却不见她女儿媛姐儿,竟还在屋里,将将起来洗漱。

潘氏也不说她,走到灶边烧火,又有请了信的亲戚旧友往门上来,赶紧煮起茶来,忙的脚打后脑勺,鹏哥儿一家家报了信,回来就吃饭,刘氏还要给她做,潘氏摸了三十个大钱出来:“这时节乱糟糟的,还做什么汤面,自家出去买一碗进来,问问媛姐儿,若要吃,也给她一碗。”

这才算把这两个打发了,潘氏从早晨忙到夜里,蒸得了馒头,调了红水点上点儿,裁了白布做衣,屋子里的喜庆颜色俱都换了下来,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

潘老爹住的那间屋子便停灵用,潘氏嫌它太潮,想把院子里鹏哥儿单住的那间空出来,鹏哥儿说甚都不肯,刘氏惯了儿子,还是把公爹停要屋里,盖上白布。

潘氏回来气愤不过,又叹:“我爹一辈子不予人添麻烦,到走了,还捡这么个风凉日,要再热点儿,嫂嫂同我两个怎么办得过来。”

孙兰娘捧了茶汤过来,听见这说的不像,赶紧接口:“娘,明儿我跟了去,也好帮着打打下手。”第二日果真不再去织绸,跟了潘氏去下桥里,做了一天活计回来,累得浑身酸乏,捶了手道:“连娘都忙个不停,表妹怎生就这般站着干看,一只手指儿都不动的。”

“她便是那个性子,你莫同她多话,你看家里,寻常可跟那边来往?”沈大郎哄睡了女儿,又来给妻子捏肩,还倒了盆热水来:“给你烫烫脚儿。”

孙兰娘笑一笑:“劳动你,”说着去了脚袜烫起脚来,看一回沈大郎:“你怎的同那两个都生的不像,这家里同你最像便是秀娘了。”

闲话一回两个脱衣睡了,玉娘屋子里灯却没熄,蓉姐儿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觉,玉娘以为她要起夜,擦了火把灯点着了喂她水喝,蓉姐儿摆摆手不要:“玉娘,死了疼不疼的?”

玉娘给她正正小竹枕头:“似太公这般,活到八十便是喜丧了,老天带了他去享福呢。”蓉姐儿似懂非懂,又问:“那太公还来跟我数手指头么,上回数了四个呢。”她举起手伸出四个手指头,曲在一块噘起嘴儿:“太公答应给我买桂花糕儿吃。”

玉娘不晓得怎么答她,胡乱哄睡了她,第二日早晨起来还以为她不记着了,谁知道蓉姐儿怎么也要跟了去,按说这样大点的娃儿不该去到灵堂去,怕眼睛太干净了瞧见不该瞧着的,可潘氏拿她无法,只好把她抱了去,叫她去院子里玩。

潘家的天井比原来王家的还小的多,长了一棵树,此时刚黄了叶儿,蓉姐儿捡了一捧,趁了无人跑去太公屋里,悄悄把白布掀起来,轻轻叫他一声:“太公。”

潘老爹瞧着倒似睡着了一般,活着的时候慈眉善目,死了也不是狰狞模样,蓉姐儿见叫他不应,拿手去摸他的手背,潘老爹手背上生了许多斑,青筋一根根的,此时全都纠在一处,蓉姐儿拿手一碰,又是凉又是软,可要再把他的手团成拳头,那骨头却硬,她怎么也团不动。

外头刘氏哎哟一声,见蓉姐儿在,赶紧进来瞧一眼,见点的长明灯没灭,把她赶出去:“赶紧出去,这儿可不能呆的,别把灯弄灭了,太公还要走路的。”

蓉姐儿记在心里,倒有人进门问,她也似模似样的答:“太公没了,太公走路要点灯。”守在门边看着那油灯,灯芯若是烧到跟油平了,她还晓得伸手进去挑上来一些,把来吊唁的人家看得啧啧称奇:“好乖的娃儿,这样懂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