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业擦着冷汗退出来。

走了几步才清醒,转过味来了。他和袁聿一文一武,袁聿是公主家令,从七品下,他是宣节校尉,正八品上。虽然品级上差了一头,可文武分治,原该两人平分秋色的。谢玉璋一句话,把他置于袁聿之下。

待他反应过来,上下已定。

他暗道一声晦气。这皇家贵胄,看来哪怕年纪小,也不能轻忽。

自那日后,他不敢再去谢玉璋面前瞎晃,让她抓着自己玩忽职守的把柄,只得打起精神来干活。好在王石头十分得力。他是火长出身,若论发号施令排兵布阵他不行,做起这些细务却是一板一眼。虽是头一次管这么多人,胜在数个旅帅、队正、火长都是他自己的兄弟,活计分派下去畅通无阻,颇为顺利。

只是每日早晚在谢玉璋面前点卯,话都被马建业抢着说了,好似这些事都是他辛苦办下的一般。王石头心里生气,奈何嘴巴笨,在谢玉璋面前更是拘谨,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抢功劳。

好在公主和袁令对马建业似都淡淡,说的话有时候文绉绉的听不大懂,但那种公事公办的态度很鲜明。马建业像是也没讨到什么好去,王石头心气儿才平了点。

回去跟兄弟们讲了,大家这些天看着马建业也大概清楚了他是个什么德行,有这么个上官以后怕是什么功劳也落不到手里了。大家都撺掇王石头多去公主跟前表现表现。

王石头粗声道:“咋表现?一到公主跟前,话都说不出来,咋表现?”

众人扶额:“你咋说不出话来,哑巴啦?”

王石头搓搓后脖子:“就那啥,一见着公主,就腿肚子打颤。”

“颤个屁!”李阿大瞪眼睛,“咱以前在山里宰熊瞎子没见你腿肚子打颤?”

王石头“嗐”了一声:“那熊瞎子能跟公主比吗?公主啥模样,熊瞎子啥模样!”

众人哄笑。

好在随着见谢玉璋的次数增多,那腿肚子渐渐终于不颤了,脸色也自然多了,也敢抬眼睛看人了。

谢玉璋自然是看出来了,几日之后听着马建业例行地向袁聿汇报当日的情况。前几日她都不插嘴,这日里却忽然插嘴问了几句。

马建业先答了两句,问得再多些细些,便额上微汗,支支吾吾了。

谢玉璋和袁聿对视一眼,谢玉璋说:“王石头,你来说吧。”

王石头头一次在贵人面前有了开口的机会,那腿肚子狠狠转了一下筋,深吸口气才镇静下来,一条一条地回了。

语言虽干巴,有时候还要结巴一下,条理却清晰明白,可见人是不傻的,只是憨了些。

谢玉璋心知,自己是太心急了。一个校尉在她眼里,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位子。于王石头来说,却是他本来可能一辈子迈不过去的门槛。

揠苗助长了。

想让他取代马建业,掌握全部的卫队,只能慢慢来。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掉落红包

明天恢复早上7:00固定单更。

☆、第 26 章

从离京前,陪嫁人员便按照谢玉璋的要求学习胡语。只是这么多的人被迫离开故土, 个个哀戚, 远行前又有诸多要打理的事宜, 哪有那心情。通译们的工作一开始十分不顺畅。

及至上了路,谢玉璋知道后,把袁聿请过来请教。

袁聿这人十分接地气, 说:“尝有人以青菜吊于驴额前一尺, 那驴子为吃到菜叶,四蹄不停,奔走竟有百里。人也一样, 得有个奔头才行。”

谢玉璋恍然大悟。

从前这些事, 都是林斐在做的。她其实早该想到的。

想起林斐, 伤感在心头一闪而过。但她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比起勋国公府,草原对林斐的伤害太大了。她再不想她遭遇那些事了。

“可以发赏钱。每日里凡是肯上课学习的,都发。”谢玉璋请教,“袁令觉得每日里发多少合适?”

袁聿竖起一根手指。

“一百文么?”谢玉璋点头,“可以, 一日不过一、二百贯而已, 不多。”

一抬眼,却见袁聿扶额。

“……”谢玉璋, “袁令?”

“一文!殿下”袁聿哭笑不得, “每人每日一文即可。”

谢玉璋凤眼圆瞪:“哈?”

她的人生中,对金钱的计量从来没有小到过“文”这个单位。从前在云京的时候是,后来到了草原也是, 再后来归于逍遥侯府,李固对逍遥侯府颇为仁厚,从来不曾在衣食住行上苛待过他们。

谢玉璋时常被皇后张芬召进宫里,宫闱里向来是银钱开道的,但即便那个时候,谢玉璋再寒酸,也寒酸不到“文”——林斐总是在她的荷包里塞满打赏用的小银锞子。

“又不是使他们做甚苦力,不过学说话而已。每人每日一文足矣了。”袁聿说,“殿下,臣一个月不过才二十五贯而已,马建业比我还少,他才二十二贯。”

谢玉璋失笑,打趣道:“袁令是嫌本宫给得少了吗?”

袁聿捻着胡须,道:“涨月俸这种事,不急,慢慢来,不急。”

两人大笑。

笑完,谢玉璋又说:“只是一文也太少了些。不如另再设奖励,通译们每人每日负责的那组人里,学得最好最快的前三个,奖励他们每人一……一百文。”

她这次学乖了,本想说一贯,临时改成了一百文。

袁聿大笑,拍手道:“善。”

若不是亲眼见到,谢玉璋是想不到一文钱竟有这般大的驱动力,特别是那前三名的奖励设置,原先没精打采不用心学话的人,都像打了鸡血似的。

待问清楚不只限于本人,随行家属也算在内的时候,那真是全家出动。

一连几天,各组前三的一百文都被一群小娃娃们得了去。许多人甚为眼红,个个鼓了劲使劲学,却发现大人普遍比不上这些小儿。

于是这就成了各家娃娃间的较劲。爷娘在后面悄悄给打气。

一时间整个队伍的气氛都生生扭转了。

“只要有奔头……”看着这全新的气象,谢玉璋喃喃地道。

她这一世,不也是因为有那么一点点奔头吗?所以前路变得并不可怕了。

她微微一笑,放下车窗的帘子。

路上行了快两个月,抵达凉州界碑的时候,众人都已经穿上了发下来的新袄。

因着皇帝和太子对谢玉璋的怜惜,她的队伍里的一应用品不仅都没有纰漏,质量还都称得上颇佳。

这批袄是统一制作派发的。不仅布料又厚又结实,内里还絮了厚厚的木棉和麻绒。这厚度,许多人家要自己做的话,可舍不得。如今穿在身上,暖烘烘的。

然而谢玉璋知道,对于漠北的寒冷来说,木棉和麻绒还是薄了。

谢玉璋记得那时候刚到漠北,正遇到气温骤降,她的队伍准备不足,很是冻伤甚至冻死了一些人。

谢玉璋想起这些,再看着此时队伍里为学胡语而热火朝天的人们,内心里充满了愧疚。

他们都是因她才来到塞外,她却没有照顾好他们。

“袁令,大家的羊皮袄都赶得怎么样了?”谢玉璋问袁聿。

“赶得差不多了,殿下放心。”袁聿笑道。

在朝廷眼里,一件厚厚的袄,对这些人来说已是够了。去了塞外,冻伤冻死一些,都是正常“损耗”。

宝华殿下却宁肯自掏腰包大量收购羊皮,也不肯要这“损耗”。

只是队伍足有千余人,在云京收购,一是一时没有这么大的量,二是会在短时间内将羊皮的价格拉起来,扰乱行市。袁聿便与来自西北的皮货商说好了,不必非得将货运到云京来。反正他们是要向北去,只要运到他们前行的路线上便行。

如此一来,皮货商成本降低,袁聿也拿到了更合理的价格,很是给谢玉璋省了不少钱。虽然他知道这位公主殿下根本不把这些钱放在眼里。但替她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正是他这个公主家令存在的意义。

于是谢玉璋的队伍一路行来,便一路陆陆续续从几个皮货商的囤货之处直接提货,陆续发放。

妇女们拿到熟皮子,便开始动手缝制皮袄了。自然是先缝自家的,待自己的缝好,有那队伍里的单身汉寻来,收三五十文钱,便也帮他们将皮子缝成袄。

这东西不须像缝衣服那么精致,粗线缝制成衣袄的形状,人能穿就行,一件一件的动起手来也快。

越往北走就越冷,可大家伙摸摸身上的厚袄,再摸摸包袱里还没上过身的羊皮,心里面却比当初离开云京的时候安定多了。

有宝华殿下仁善,有袁家令务实,有王校尉老实可靠,这前路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啥,你说马校尉?你没觉得他面相又刁又厉害吗?我跟你说,叫咱闺女们可躲着他点!

到达凉州界碑的那日,天上飘起了小雪。下雪日倒是不冷,只是地上渐渐铺了白色,有些滑。

谢玉璋在马车里靠着熏炉闭目养神,车子忽然开始减速,渐渐停了下来。

谢玉璋睁开了眼睛。

“殿下。”车外响起了马建业的声音,禀告,“河西节度使派人来迎驾了。王爷和五殿下,还有大人们都去前面交洽了。”

谢玉璋问:“来的什么人?”

马建业说:“听说,是李大人的公子。”

“李四郎吗?”

“末将不知。”

在那些人面前,马建业官卑职小,不过是个校尉,连声“将军”都当不起,他不知道也不意外。

但谢玉璋也不想让他有机会去那些人跟前露脸,她说:“你请袁令去前面打听清楚,来的到底是谁?”

马建业领命去了。

过了片刻袁聿骑着马过来,隔着窗子回禀:“来了两位将军,是李大人的公子李四郎,另一个是李大人的义子,排行十一的。刘将军正在与两位李将军交接。”

和亲队伍一路行来,都于当地就食,亦由当地护卫。这样一来,这一笔路上的费用,就由中央财政转嫁给了地方财政。

前面护卫了他们一路的刘将军到这里,只要将这一支长长的队伍交给河西节度使派来的人,就算是任务圆满完成了。

车厢里,谢玉璋半闭的双眸缓缓睁开。

李固来了。

上辈子,他也来了吗?

谢玉璋不知道。

上辈子到了这里的时候也下了雪,地上有泥,马蹄踩上去会溅起来。

前面的事自有王叔和五哥应对,谢玉璋踩着簟席进驿站,谁也没见着。她也不关心。不管李铭派谁来接,又派谁去送,她都不关心。反正她是公主,女眷,本就不必非得和那些人照面。

有王叔叔和五哥就够了。

到了凉州城,李铭为她办了宴席她也没出席,恹恹地躲在房里,半点交道都没有跟那些人打过。

足足过了一炷香的功夫,那些人才交接完,有马蹄声渐近。

很快在她车旁停住,有人饭鞍下马。青年男子的声音响起,自称是李铭之子李启,特来迎驾。又说前面十五里便是驿站,今日下雪路滑,请公主殿下早些停驾驿站,早作休息。

因着下雪,外面天有些阴,光线不好。偏谢玉璋的车厢里还点着灯,隔着帘子向外看,只影影绰绰看到一前一后两个人。只大致能看出李启后面那人正是李固,想要看他神情态度,却看不清了。

谢玉璋谢过李启,想了想,终究不肯放过任何跟李固见面的机会,不顾礼仪地将竹帘掀起一条缝,露出半张脸,故作惊喜地问:“后面可是十一郎吗?”

半张芙蓉面,足够看呆住李启。

李固却似乎与在云京时候不太一样,他抬头应道“正是,见过殿下”的时候,虽然身上未着甲胄,却如新开了锋的刀刃一般凛冽。

谢玉璋捏着竹帘,竟屏息了一瞬。

李固在京城的时候,果然还是刻意收敛着来了。他此时纵然还年轻青涩了许多,也掩不住他作为李铭麾下第一杀将的锋芒。

只是他与谢玉璋也算是故人重逢,他的问候却如此言简意赅,不,他根本连问候都没有,他只是在回答她的发问而已。

谢玉璋便知道,李固此时,还有顾忌。

她瞥了一眼李启这个短命鬼。

李启的个子比他爹李铭高一点,但造型一般无二,敦敦实实的,相貌也如出一辙,天生便带着些土气的味道。城府、气势又远不如他爹,老虎的儿子,只是只大猫。

但即便这样,李固都得站在他身后半步的地方。

未来的皇帝,此时还屈居人下。

谢玉璋勾唇笑了笑,道:“没想到还能见到将军。天冷呢,将军们快些上马吧。”

说着,放下了竹帘,甚至从里面推上了窗子。

车队得了启程的命令,硬木的车轮又转动起来。

只李启还呆着,被李固唤了两声才回魂,一把捉住李固的手臂,惊问:“那个就是宝华公主?”

李固瞥了他一眼:“四郎不是与公主说过话了吗?”说着翻身上马。

李启也翻身上马,眼睛还直勾勾地盯着谢玉璋的翠盖宝车,口中呢喃道:“这也太好看了!”

李固没说话。

世间青年男子但凡长了眼睛的,第一次见到宝华公主的感受,大体都是一样的。

李固很知道那一刹那扑面而来的感觉。当初含凉殿前第一眼,至今忘不了。偶尔回忆泛起,那滋味便在胸口流连不去,令人心中莫名生出许多躁意。

提缰才走了几步,忽听身边李启一拍马鞍,恨声道:“气煞我也!”

李固皱眉:“四郎?”

“那样的人儿,居然要送给阿史那老狗!”李启恨得不行,“真真气煞我也!”

李固瞥了眼前面的阿巴哈国师一行人,道:“慎言。”

“十一郎你不知道!”李启提缰贴近李固,压低声音说,“爹本来是想让我娶宝华公主的!都是刘从义老狗,竟让胡人借道云州入了京,坏了爹多少安排!”

然而若不是李铭一再吞并周边邻里的地盘,壮大到让皇帝深感威胁,皇帝又怎么会为了牵制李铭接受漠北汗国许多无礼又过分的要求。

谢玉璋会被嫁到漠北去,根子里的原因其实还在河西。

她贵为金枝玉叶,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也如飘萍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李固握着缰绳的手便紧了紧。

李启又道:“唉,真真气死我也!没想到她这么好看!我还以为传言多有夸大,万想不到竟是根本不够!气死我了!气死我了!公主要是嫁给我该有多好!”

李固闻言,转头注视李启。

若论天下兵马,河西自然是当世第一。

从二十多年前,节度使们就开始将“节度使”的位子大剌剌地传给自己的儿子了。朝廷再不愿,也只能捏着鼻子补一张任状承认这继承的合法性。

李启是李铭的独子,他是兵强马壮的河西之地的继承人。

“四郎说得是。”李固望着身边长长的队伍,声音像雪花一样轻,“公主嫁给四郎……才是最好。

如果嫁到河西,她可以过得很好,很安全,很让人放心。

那是,多么好的事啊。

☆、第 27 章

入了河西境内,李固就在身侧, 谢玉璋却没有与他接触的机会。

李固也一直只是跟在李启身后, 寡言少语, 说话的机会都留给李启。然他带来的二百人却带给了云京诸人极大的震撼。

赶路之时,除了马蹄声,竟连一声咳嗽都听不到。纪律森明, 令行禁止, 二百人行动起来整齐划一,宛如一人。

到了驿馆安顿下来,五皇子在谢玉璋面前咋舌:“你看那李十一在云京时候不声不响的, 像个老实人, 听说在河西杀起人来从不手软。你再看李四郎的人, 就不行了。”

“是飞虎军吧?”谢玉璋问。

五皇子奇道:“你怎么知道?便是叫飞虎军,我打听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