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首辅大臣,不仅是颁旨下令,而是身体力行,与京师军民一起共同御敌,这样的勇气和胆魄,彻底的激发起了群臣与也先一较高下的雄心。

多日提心吊胆的等候,到了也先真正到来的时刻,整座北京城除了刹那间的一滞之外,反而有一种尖埃落定的慨叹!

来吧!也先!

我们已经整军多时,就等你来战!

第八十章 朱颜变尽丹心旧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也先率前锋抵达北京城外。

正对着也先兵锋的德胜门将士军容整肃,已然在城门外排开了战阵,刀出鞘,弓上弦,胆气横秋,除了军令马嘶,没有人出声。但在这异常压抑的沉默中,所有人都知道,当也先进攻,城头鼓响,就是他们与敌死战,有胜无退之时!

瓦刺骑兵本以为京师三大营主力尽丧,北京必然空虚怯战,没想横在眼前的,竟会是这样雄姿英发的虎狼之师。骑兵先锋已经与明军游弈正面相接,竟不敢主动出击,而是收缰回马结队,与明军相隔里许戒备,等待大军前来。

也先的骑兵一路破关灭镇劫掠,已然将这如画江山,当成了尽情狂欢之地,但山野间放肆骄狂的笑闹,与明军沉默无言的军阵一接,渐渐地压了下去。

先锋军试探性的派出几队骑兵在明军方阵外骚扰、挑衅、追逐、奔突,想将明军的阵势引散。但沉默的明军匪匪翼翼,进退有序。这不像过万将士分区组成的兵阵,却像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在他精干的身躯里,蕴藏着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伟力。

也先坐遥望着不慌不乱的德胜门守军,沉默良久,叹道:“我还以为明国的京师,有用的将领都死绝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能将!”

面对这样规整的大军,纵然他自恃蒙古骑兵天下无双,也不敢轻举妄动,想了想,道:“我就不信,北京九门,都能守得这么严实!走,换个方向试试!”

也先命大军收缩列阵,却派了一千名骑兵驱逐着被他们胁裹而来的百姓向西直门试探着进攻。西直门守将刘聚派将迎敌,满腔愤懑的将士们高呼“杀敌”,与瓦刺骑兵正面对攻,给了这批强盗的迎头一棒。

瓦刺首战即败,上百人被杀,胁裹的百姓也被救走,只得逃回大营,向也先回报,请求增兵。

也先算算这队骑兵来去的时间,心知他们在明军的猛攻之下几乎是一触即溃,不由悚然而惊:“明军主力全灭,竟还有这样的强军?”

德胜门不敢攻,西直门战败,也先兴致勃勃而来,此时却游弋逡巡,决断不下。

他决断不下,但有个叛徒帮忙出主意了:太上皇原来的近侍喜宁叛变,为也先出谋划策,建议瓦刺在北京城外就地扎营,派使者进城要求明朝派人来接太上皇朱祁镇回銮。

这实在是条以大义名分逼迫明朝无条件投降的毒计,一旦朝中大臣因为接驾与否起了争执,议论传到民间,立即就能动摇军心。

也先的使者到了中军营帐,正在为西直门首战告捷而高兴的诸臣都是一愣,沉默了下来。小太子不懂这条信息中所传的险恶,只是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问万贞:“他说的,是父皇吗?”

万贞张了张嘴,抬头去看胡濙。然而当此局面,纵然是胡濙也实在不知应该怎么办——礼仪之邦,君臣父子人伦,纵然他们再不愿意,难道还能教太子不认父亲?

小太子已经两个多月没见过父亲,纵然皇家父子见面亲昵的时间百日都未见得有一日,但这么长时间不见,忽然间知道了父亲的消息,却一样勾起了他对父亲的思念,眼眶含泪,扁着嘴委屈的说:“我想父皇了!我要……”

他这句接父皇回来的话若说出来,双方对阵的礼法大义,明军可就落下风了!诸臣大急,万贞眼疾手快,一手捂在小太子嘴上,另一手竖指嘘了一声,轻声道:“小殿下,娘娘让您听先生的话,可不能哭喔!”

他没将话说完,众臣都暗里松了口气。胡濙咳嗽一声,道:“万侍,今日天晚了,中军大帐的事务不须殿下操心,你奉殿下回宫向太后娘娘请安去罢!”

太子不过是个三岁小儿,在中军大帐不过是个摆着表示决心的招牌,本来就没什么事;胡濙这话,不过是让他避开骨肉相离、父子不能相聚的决议场面而已。

万贞心知肚明,点头应了一声,一手托着小太子,一手将他的脑袋按在自己肩颈窝里,柔声道:“小殿下,咱们回家去,给皇祖母请安啊!”

小太子不乐意,但被她压住了嘴,又强不过她的力气,恼得张嘴就在她脖子上咬了一口。万贞哪料他突然会来这一口,忍不住痛呼一声,手劲松了松。

她一叫,小太子吓了一跳,又赶紧松开嘴,急声问:“痛吗?痛吗?”

他怕自己那口真将她咬伤了,一时倒没想起来自己还在要父亲。万贞眼睛一热,稳了稳情绪才道:“只是一点点,小殿下帮忙吹吹,痛痛就飞走了!”

小太子连忙对着她的脖颈吹气,小声说:“咬人不对的……母后教过……我不该咬人……”

诸臣目送这主仆二人喁喁细语着步出中堂,在侍从的拥簇下登车离去,一时心里都不好受。不过时机危急,这难受的情绪再重,决断也还是要下的。

王直在群臣中官位最高,胡濙在群臣中资历最老,两人对视一眼,胡濙先行开口,却是背了一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

后面半句“君为轻”,他没有说,但是群臣都明白其中的意思,谁也没有追问。王直紧接着道:“送信去德胜门,请于首辅点选我朝使者!”

万贞没有听到群臣的决断,但她知道会是什么结果。这座王朝,这位上皇,于她而言,本不过是个略微有些熟悉的人而已,只不过因为她怀中抱着的这个孩子,才让她心痛怜惜。

仁寿宫自从将钱皇后和太上皇的嫔妃一起迁过来,宫室便拥挤了许多,而比宫室更狭窄的,是人心。

若不是钱皇后已经开始恢复了些,帮着一起处置宫务,这么多琐事,非把精力已经有些不济的孙太后压垮不可。

万贞带着小太子回来,孙太后和钱皇后都有些意外,问她:“不是说监国令太子坐镇中军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小孩子注意力容易被带偏,这一路行来,小太子已经被万贞哄着暂时忘掉了也先的使者带来的消息。万贞也不愿意让他再想起,笑着先回了一句:“几位阁老说天色晚了,让奴奉小殿下先回来。且军中饮食不便,奴想先让小殿下回来吃些东西。”

孙太后一看她的神色,就知道她这话不尽不实,只是为了哄开小太子,便转头吩咐严尚宫:“阿文,带太子下去吃点东西。哀家的乖孙,这几天是不是没吃好?都瘦啦!”

小太子这几天吃的东西,确实不如原来跟着钱皇后和孙太后精细,这时候也嘴馋起来,连忙跟着严尚宫小跑着去偏殿吃东西去了。

万贞等小皇子走远了,才垂首道:“娘娘,大军在西直门外与瓦刺正面接战告捷。也先后退扎营,派使者前来,让朝臣派人出使迎上皇回銮。”

孙太后轻啊一声,钱皇后却惊喜的站了起来,叫道:“那还等什么?快派人去呀!”

孙太后地一拍桌子,喝道:“不过是乱我军心,离间我家骨肉之情的毒计而已,你慌什么?”

钱皇后一怔,泪盈于睫,哀哀的叫了一声:“母后!”

她大错犯过不久,此时不敢再多话,然而无数的求恳之言,就都藏在其中了。

孙太后闭上眼睛不看她,深吸了口气,忽然问:“梓娘啊!你见过狼群吃人吗?”

钱皇后出身门第虽然不高,但也是清白之家,深闺女子,如何见过这等血腥之事?孙太后一问,她就愣了。

孙太后淡淡地说:“哀家是见过的!宣庙在世时,曾带哀家游猎,在山中见过狼群啃食猎户……吃得可真干净啊!狼群先把肉一点点的吃完,再啃咬骨头,直至将骨头咬碎,连内中的骨髓都嚼吃干净了,都还没散,围在当地舔食散碎的骨血!当时我们与狼群隔着一道断崖,风把群狼嚼骨吸髓的声音送了过来,我听得,可真清楚啊!”

钱皇后吓得打了个寒噤,脸色苍白。孙太后的目光直愣愣的盯着殿门外的晴空,缓缓地说:“后来,宣庙令随猎的将士两翼包抄,逐步压进,将狼一只一只的打死,连窝里的崽儿都没有放过!都说天留一线,不使苍生无路,可你知道宣庙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因为狼这东西,只要尝过了人肉,它就会一直以人为食!不赶尽杀绝,整座大山里的百姓,都不免成为它们的口中之食!只有见狼即剿,连战连灭,才能使它们畏惧害怕,断了祸根!”

钱皇后虽然缺少政治敏感度,但孙太后的话如此明显,她又怎能听不出来?顿时泪满衣襟,伏案痛哭:“母后!我只是心痛!我只是痛!”

孙太后既恼钱皇后没有国母的胸襟和大局观,又怜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的情真。想骂她两句,但自己也心痛难忍,用力咽了咽喉头的硬块,才嘶声道:“痛也给我忍着!你就当他死了!只有当他死了!他才可能有活路!”

第八十一章 离鸾别鹄肠断

孙太后冷静下来后,又打发人去探问军情详细。因为她觉得能出这种毒计的人,不像是瓦刺那边的粗汉,更像是受过礼法教育,有宫廷意识的人手法。

过了不久,金英亲自来了,脸色煞白的回报:“娘娘,出这毒计的叛徒,是皇爷身边的少监喜宁!”

宦官的等级从上往下是太监、监丞、少监、令、司、局、大使,能做到少监这个级别,那已经是非常受倚重信任的天子近臣了。

乍然听到儿子身边出了这样的叛徒,孙太后身体晃了一晃,好一会儿忽然眼放凶光,喝道:“查!查这畜生是哪里人!哀家要抄了他九族!”

金英应了一声,领命而去。王婵怕孙太后急怒攻心,气出好歹来,急忙拍抚着她的背柔声劝慰。孙太后以手抚胸,急喘了几口气,忽然道:“阿婵,传御医来,我心口疼得厉害!”

即使是刚听到正统皇帝失陷的消息时,孙太后也没有这么脆弱过,因为那时候皇帝只有生和死两个可能;但现在,确定正统皇帝身边的近侍已经卖身投靠,给也先出谋划策时,孙太后却几乎崩溃!

脱脱不花和也先作为身份与皇帝相差不远的部族之首,或会因为些许同理心而不过分苛待正统皇帝。但这种下层叛变的贴身侍从,却多半会因为多种原因深恨正统皇帝,因而比也先他们更凶残,更冷酷。

而曾为心腹的人,才最知道曾经信任过自己的人的所有弱点和长处!永远比外人更清楚,怎样折磨旧主,才会让他最痛苦,最绝望。

原来的正统皇帝有生、死两个选项,现在却多了一个,叫做生不如死!

钱皇后慌了手脚,一面催着王婵叫御医,一面来为婆婆顺气。孙太后死死的抓住她的手,盯着她道:“梓娘!你听着!不管宫外传来的消息,怎么拿镇儿做筏,你都不能有丝毫回应!你懂吗?只有镇儿对瓦刺没有丝毫用处,却能给我大明添加麻烦,他才有可能被放回来!在这期间,你只要再偷偷为他付一次赎金,送一次东西,办任何一件事!也先都会觉得他还有用,会一直扣在手里!就像狼一样,把他敲骨吸髓,啃尽骨血!”

钱皇后含泪点头:“我知道了!母后,我知道了!”

孙太后犹不放心,厉声道:“你若再轻举妄动,就是害了镇儿!你给我起誓!即使外面风言风语再多,再可怕,你再心痛,也绝不再向也先低头!”

钱皇后被她逼着,一边哭一边跪地起誓:“皇天后土在上,我,钱梓娘此后绝不轻举妄动,向也先低头交付赎金!如有违誓,叫我天打雷轰,死不能与夫君同穴!”

这誓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空话,但对于心里只有正统皇帝的钱皇后来说,却是真正的重誓。孙太后松了口气,摆手示意她和万贞将自己扶到床上去躺着,又道:“和贵妃一起好好陪陪濬儿……你们这段时间,都对不起他!”

钱皇后和周贵妃要和小太子培养母子之情,万贞在旁边碍眼,便被放了假。她乐得有假放,跟着的小秋和秀秀却有些不平,小声嘀咕:“姑姑,两位娘娘要陪太子殿下,不说赏您这段时间的辛劳,还让您避开,这也太不公平了。”

万贞哑然失笑,低声道:“尽说傻话!多叙母子之情,以免被侍从离间了骨肉,那才叫人伦常理。你们跟着我过了东宫,要是连这道理都不懂,那还是趁早出宫,免得给自己和家族招灾惹祸。”

两个小宫女吓了一跳,连忙道:“姑姑,我们错了。”

万贞叹道:“傻孩子,光是口不对心的说句话有什么用?你们要从心里时刻记得,才能保全自身。”

这两个小宫女跟着她近两年,虽然以前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毕竟归于她教养,现在有空跟她们相处,便也乐意细心教导:“两位娘娘一位是殿下的生母,一位是养母,护子是她们的天性。她们是我们的盟友和庇佑者,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她们只是太上皇的后妃,地位不如东宫重要,就嫌她们拖累。现在的东宫,看上去是颗大树,其实根子浅得很,要是没有两位娘娘扶持,只怕倒都不知道怎么倒的。”

两个小宫女虽然没什么见识,又有些宫里人惯见的毛病,但却有个肯学习的好处,只要万贞教,她们就会跟着学,并不瞎闯祸。

万贞被调去东宫,仁寿宫的房子现在又紧张,原来住的小房间自然分给了别人。她去尚食局探望故友时,舒彩彩还没下班,只能坐在房前的廊靠上等着。

不过她现在做了东宫内侍长,属于高升,房间虽然保不住,人情关系倒是比以前更热络。不独以前的直系老下属袁丹、卢银枝前来迎奉,连以前有些摩擦的同僚,也不少过来打招呼的。

万贞没有那种打人脸的癖好,别人释放善意,她就接着,只不过心里按远近划分关系罢了。满院的人热热闹闹的寒喧了一阵,舒彩彩也回来了。

舒彩彩是收到万贞回来找她的消息丢下手中的事飞奔回来的,一见万贞就激动的问:“贞儿,怎样?”

万贞这些天一直留意正统皇帝身边近侍的消息,但无论当地守将在战场遗址上传来的奏报,还是逃回来的幸存者那边的口讯,都是噩耗。

见到舒彩彩这副模样,她心里发堵,借着与众人一一道别的机会整理了一下思绪,才道:“彩彩姐,外面有消息,说是皇爷身边的喜宁叛变,投靠了也先。现在正为也先出谋划策,攻打京师。”

舒彩彩大惊失色:“喜宁叛变?应郎对皇爷一片忠心,我又在宫中,他是绝不会叛变的……”

她这话越说声音就越低,慢慢地哭了起来,土木堡之变至今已经快两个月,能逃回来的都已经逃回来了;逃不回来的,不是死了就是被也先俘虏;而现在,连叛变的喜宁都有了消息,刘宝应依然音讯全无,那他还能有多大机率存活?

即使他还活着,前有王振误国,后有喜宁叛变卖国,满朝野对宦官的厌恶到了顶点,哪怕正统皇帝身边还有幸存的宦官,在这种大势下也绝了被营救的指望。

万贞轻轻拍着她的肩膀,无声安慰,等到她哭声小了,才慢慢地问:“彩彩姐,你要不要跟我去东宫?”

舒彩彩抹了把眼泪,其实这么多天过去了,她已经有了失去刘宝应的心理准备,哭了一阵就恢复了些,摇头道:“贞儿,我知道你是好意,想照应我。可是我去东宫干什么?我跟着应郎,骄纵惯了,在外面管事还行,近身服侍怕会不小心冲撞贵人,反而给你惹祸。”

刘宝应是正统皇帝身边的近侍,对舒彩彩又爱重有加,只要有赏几乎都用在她身上。舒彩彩这些年吃的穿的玩的,跟仁寿宫尚食局的女官比,几乎样样都掐尖。如今他不在了,尚食局里跟她有旧怨的人免不了要过来踩她一脚。万贞现在能过来的机会有限,又哪里放心再让她在这里呆下去:“那你要不要出宫?”

舒彩彩茫然的问:“我出宫?出宫干什么呢?应郎不在,我父母也死了,哥哥们个个都成了家,哪里还肯认我。我出宫……能干什么呢?”

万贞道:“彩彩姐,你出宫能干的事可多着呢!你也知道,我这两年在外面是开了铺子的,现在我在东宫听差,宫外的铺子肯定顾不上,也不知道里面的掌柜会不会昧了心吞我的钱!彩彩姐你能写会算管教小宫女管得服服帖帖的,你要是出宫帮我把铺子管起来,那可就帮了我的大忙了!”

她想到胡云的心愿,又添了一条劝说的理由,道:“再者,刘大哥人虽然不在了,香火不能断啊!你在宫里呆着,又哪里找得到在能给刘大哥承嗣的人呢?即使有,你不在身边带着,那也是拿钱帮别人养孩子。”

舒彩彩愣住了,万贞见她心动,再接再厉的道:“彩彩姐,你要是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好好考虑一下。”

与仁寿宫的波涛汹涌相比,东宫却十分平静。

为了不使小太子因为年幼而说错话,整个清宁宫的侍从,都被下了不许谈论战事,不许提及太上皇的禁口令。

且由于新君和太子在身份的尴尬,不止小太子被群臣阻止再去中军大帐,连新君朱祁钰日常宣慰将士的举动,都暂时搁置,变成了只在城中安抚民心。

也先拿着太上皇朱祁镇上窜下跳,使者派了一拨又一拨,折腾许久,最后却只得到于谦派人送去的一句话:“今日只知军旅,他非敢闻!”也先恼羞成怒,下令弟弟孛罗率一万骑兵,强攻德胜门。

于谦与京师总兵官石亨在德胜门外利用民居设伏,神机营出战,当场打死孛罗,歼灭瓦刺骑兵近万。

这一战不仅增强了京师军民的必胜信念,也激起了也先的凶性,尽起全军,向京师发动了总攻。

第八十二章 江山旧人面改

这一场攻防战,延续了近十天。守卫二十万,分布于京师九门,每门只有两万左右;而也先所部号称十万大军,实际数额约在七八万之间。

当也先集中兵力猛攻其中一门时,在兵力上瓦刺兵势占优;而明军唯一的优势,是他们可以倚城而守,满城百姓为了帮助自己的军队抵御强寇,自发为军队运送辎重,保障给养,维修城墙。当也先率部攻城时,在监军文官的率领下,使用火器、弩炮、强弓等远程武器,在城头上给城外的明军支援。

中军营帐离城外的主战场很远,乱箭流矢不飞到这里来,然而成千上万的军队在城外互相攻击、分割、包围、对撞、厮杀的咆哮混合在一起,仿佛要将苍穹旷野全都撕裂的雷声,整座京都的大地都因这场战争而震动颤抖。

凛裂的霜风从北方席卷而来,带着血腥的臭味,战马冲撞的暴响,硝烟箭雨的嚣怒,呼啸,悲号,厮鸣,震耳欲聋。让每一个关心这场战争的人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寝不安眠。

这是真正的,关系着家、国命运的决战!

也先放弃了利用太上皇要挟明朝的妄想,新君和小太子也恢复了日常鼓舞人心,坐镇中军的日常生活。

小太子在外面时能强撑着镇定,但回到中军营帐,却不由自主的伏在万贞怀里,带着泪意委屈的说:“贞儿,我怕……”

这样残酷的战争,这样惨烈的声音,莫说是个已经开始懂事,但又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就是大人,不害怕的也没几个。

万贞强自镇定温柔的安慰他:“不怕,咱们安全着呢!”

小太子摇头,小声说:“梁伴伴说会死很多人……死人很多人会哭……我不想听到他们哭……”

万贞瞪了梁芳一眼,可哪一场战争不死人呢?要让她说战争不死人,哄普通的小孩子没关系,可这是储君,若让他小小年纪就埋下了战争不会死人的傻念头,岂不是会对战争形成错误的概念?万一当皇帝后,把战争当成不死人的儿戏,那可就糟糕了。

小太子还在天真的问:“贞儿,你能不能想办法让人不死?”

万贞顿时体会到了类似于梁芳的无奈,柔声道:“殿下,贞儿也没有办法让人不死,不止贞儿不能,这世上就没有人能办到……这是战争,您知道战争是什么吗?战争就是两个国家、两个部族的利益不能相容,为了使自己的子民生存、发展,或者生活得更好而打的架。赢的那一方才有生存的机会,所以为了打赢,双方都会拼命,这就肯定会死人的。”

这种高速运转的大战中,军情根本来不及送到中军裁决,全靠临阵指挥的将领应变。中军能做的,其实不过是调试物资,观察大局,催使民夫之类的后勤的态势把控,战事越紧,中枢越插不上手,只能干坐着等前线的消息。

此时大堂上诸臣无心交谈,只有小太子和万贞说话,虽然声音不大,但他们的位置就在御座旁边,与王直、胡濙相临。万贞这个回答,两位老臣听到了都不甚满意,一个觉得她教小太子利益一词,于启蒙不好;另一个觉得她告诉太子“拼命”,过于暴戾,忍不住同时咳嗽。

朱祁钰抢在两位老臣前先唤了一声:“濬儿,到皇叔这来!”

小太子说话慢,对情绪感应却快,朱祁钰一唤,他就察觉到了其中的微妙,赶紧从万贞怀里跳下来,跑到御座旁叫:“皇叔!”

朱祁钰摸着他的头,问:“濬儿,你害怕战争吗?”

小太子咬咬嘴唇,犹豫着点点头。朱祁钰有些不满意他的瑟缩,皱了皱眉,才道:“害怕战争,以后当国执政,才不会轻启战端。但是,你也要记住了,战端虽不能轻开,但若有强寇来犯,却绝不能因为害怕,就不懦弱畏缩,不敢迎战!因为敌人若来进犯,绝不会因为你畏战不前就收兵的。只有把敌人打败了,打怕了,才可以不死更多的人!”

万贞在正面听着这叔侄二人说话,心一动:朱祁钰虽然不是孙太后亲生,但这样的硬脾气,其实和孙太后有点儿像。

她却不知,对于宣庙皇帝来说,生命中最特别的两个女人,一个当然是为了她而废后的孙氏;另一个却是因为出身罪王府被人垢病,却依然被他养在宫外,立为贤妃的吴氏。这两个女人美貌各擅千秋,但脾气性格都被宣庙皇帝所喜,自然从根本上会有些相似的特征,而她们的儿子,肯定也会兼有父母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

这叔侄二人相处融洽,对稳定朝臣的心理很起作用。

而在外面猛攻不下的瓦刺军队,人心士气却大幅衰败。瓦刺虽是拥立了黄金家族继承者脱脱不花的蒙古大部族,但到底不像汉人王朝上下政令一统。战事顺利的时候,自然诸部踊跃,但到了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各部族之间互相的猜忌却一点也不比汉人少。

北京城任凭浪洗潮冲,屹立不倒,这种强韧,实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最头痛的一种作战方式。各部的首领慢慢地有了怨言,有认为也先居心不良,利用明军削弱他部的、有觉得也先指挥不利的、还有不少小部族对自己所得的收获满意,北京打不下就想回去了。

连遇重挫,军心不稳,也先大怒,亲率大军强攻安定门。京师总兵官石亨的侄子石彪勇武过人,在与也先大军对阵时一马当先,独闯敌阵,大军随后掩杀,也先大败;石亨趁机尽起余部衔尾直追,将也先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安定门大胜没多久,西直门的守将孙镗在战局不利,又无法入城避战的情况下,只能反身与敌死战,竟也反败为胜,大破瓦刺军。

连续两场大战大败,也先只得收拢剩余残兵四五万人缓缓地撤离北京外,暂驻土城整军。而大胜之后民心大定的老百姓,对这伙入寇的强盗完全没有好感,经常乘也先军不备,从民居里偷袭落单的骑兵,鼓噪着催赶也先。

也先虽然指挥士兵报复性的杀戮了不少北京城周围的居民,但这种残暴的行为不止没有缓解危机,反而加深了老百姓对瓦刺军的仇恨。面对这种四面楚歌,大战连败的局面,瓦刺军士气尽丧,也先也呆不住了,又拿了太上皇当幌子,派使者来和谈。

但战事到了这里,只差一口气,就可以定胜负,大明朝的君臣又不傻,怎么可能这种时候松口?无论也先怎么派遣使者,秉政当国的于谦就当没有这回事,只管督促将士们作战。

也先战不能胜,和无法谈,眼看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北京已经绝了指望,只能起兵转战居庸关。

居庸关守将罗通令民夫在城墙上一遍遍的浇水,寒风将居庸关冻成滑不溜手的坚冰,瓦刺大军束手无策,在城外滞留了几天,无奈败退。罗通率兵掩杀,重创也先殿后大队。等到晚上,于谦又派神机营炮轰也先大营,也先全军溃败,退出关外。

瓦刺名义上的首领脱脱不花遣使求和,意味着瓦刺内部的权利争斗,也开始了。敌人内斗,于明朝来说是兵不血刃,战果自来的好事。

至此,保卫北京之战明军全胜,大明王朝的覆灭危机完全解除。

脱脱不花的使者入城求和,不仅北京城的军民齐声欢呼,连一向稳重自持的孙太后也忍不住泪流满面,连喝了几声好,别的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好一会儿才道:“去问问皇帝几时有空,国战大胜,社稷无危,当祭祀祖宗,告慰宣庙。”

将士们可以大胜之后休息,皇帝和诸位文臣却是要抚恤阵亡、累算功勋、封赏将士、检点百姓伤亡……总之忙得不可开交。

不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胜之后,举行国祭,乃是正常的办事流程。孙太后派人传话不多时,朱祁钰就派了宦官高平来回话,说是待将士抚恤、功臣封赏之后,方可大祭。

孙太后沉默片刻,微笑道:“如此,哀家在宫中静候。”

将士抚恤、功臣封赏之后,作为率领军民一战挽山河的新君,朱祁钰的名声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是至尊的权势。

这种时候,他其实并不想见到孙太后。因为他知道孙太后会提出什么要求——大战已胜,将太上皇接回来吧!

是的,太上皇朱祁镇,他的哥哥,前面的二十几年,他们兄弟相得。因为体恤藩地的冷落,想兄弟俩多聚几年。明明他早已及冠,朱祁镇却搁置了群臣请郕王就藩的奏章,留弟弟长居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