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贞弄不明白他怎么会想到这一层来,但她与杜箴言的交往,少年时的景泰帝一直看在眼里,没什么好隐瞒的,当下摇头直说:“不是,而是我不能生。”

景泰帝吃了一惊,脱口而出:“不能生?你和杜箴言……你身体……你有不孕之症?”

汪皇后被废,逆景泰帝之意固然是一大原因,但真正的病根,却在于她生的是女儿,不是儿子,婆媳、夫妻之间早有嫌隙。从宣庙胡皇后那里算起,两代生女的皇后被废,何况不孕?

一时间景泰帝问起来,居然都有些不好出口。

万贞想了想,道:“虽说不是不孕,但也差不多。”

景泰帝皱眉道:“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差不多?是不是杜箴言那小子骗你,你就真信了?”

他对杜箴言的观感极差,只要提到就必然以骗子相称。万贞当真怕极了他这种心态,因皇室每年都会外派太监替皇家经营私库,万一南京或者苏松一带的驻守太监知道这个情况,为了媚上对杜箴言的事业下手。

“陛下,您别老想着杜箴言骗我。我们之间……当初他愿意放弃杜家的东西,带着孩子与我分门别户另居,是我不肯嫁他。如果按这世俗的观念来分,说不准是我对不起他。”

景泰帝没想到他们中间还含着这样的曲折,问:“你是因为自己可能不孕,所以不肯嫁他?”

万贞笑道:“您可以说我小心眼,容不得人。可再怎么分门别户离宗,在宗法制度下,杜箴言家里那一位,都是他家承认的妻子。而我不能生子,杜箴言却不可能放弃那个孩子。孩子的生母因我而处境尴尬,又岂能无怨?若我与杜箴言成婚,我只要想到自己一生心血所寄,都由这孩子继承,却还要承受他们母子的怨恨,就不寒而栗。”

景泰帝蓦然生出一股同病相怜的情绪来:他之所以一定要废朱见濬太子位,原因与万贞大同小异,归根结底,一样是不甘心一生心血所寄,都被别人的孩子继承。并且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因为父母的原因,最后对他们心怀怨恨。

万贞可以选择不嫁,而他当初登基时,却是背水一战,无从选择。

景泰帝沉默不语,万贞也不说话。好一会儿景泰帝叹了口气,道:“不孕这样的大事,怎么也不能‘差不多’,总要找医生看过才好。王诚!”

景泰帝虽然把侍从赶走了,但近侍却也不敢离太远,就在外面候命。他一提声气,王城就赶紧小跑着进来了:“皇爷,您有什么吩咐?”

景泰帝看了万贞一眼,道:“将几名擅长妇科,给……汪氏调养过身体的御医传过来。”

王诚应命而去,万贞苦笑不已:“再好的御医,能治病,难道还能治命?我这毛病不在于身体,而是天命不与。”

景泰帝恼道:“信什么‘天命’?朕如今才是天,是君!朕不信你是这样的命,你就不能是!”

他自己的日子都没能过得顺畅,还来给她定天命。万贞忍俊不禁,但又有些感动,叹道:“小爷!生儿育女,从无孕有,是造化之功,您纵然是天,是君,但……也难说准的!”

她能坦然谈论这种事,反而是景泰帝在上面吃过亏,不如她从容,黑着脸道:“准不准,御医看过才算!何况……纵然你和杜箴言在一起不能生,那也不能定就是你的错。没准是杜箴言那穷酸身体不行,带累的你。”

他这三言两语就能把坏处带到杜箴言身上的偏见,万贞实在无奈了,解释道:“这真不关杜箴言的事,是守静老道说的。”

景泰帝一时无话,过了会儿才道:“这老道虽说有些神异,但也保不准没错。至少当初元娘怀孕,找他治的符,就没甚用处。”

万贞轻叹:“小爷,这种事,天命与不与,其实自己最清楚。”

景泰帝默然,他为什么明明坐在御座上,却那么急切的想剪除哥哥一系的影响?不就是“天命”两个字作祟么?只要哥哥一天不死,储君之位一日不定,他就不觉得自己的御座是稳当的,天命真归了自己。

御医一路急赶慢赶的过来,连汗都没擦干净就奉命给万贞诊脉问病。

景泰帝表面镇定,但杯里的茶却连续了几道。也许是念着旧日情分,不想自己少年时用最真诚无伪的心意交往的朋友遇此厄运;又或是,他在万贞的种种选择和经历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影。

折腾了大半个时辰,几个御医一脸茫然不解的来给景泰帝复命了:“陛下,这位女官身体健康得很,从脉相和她的自述来看,没有什么病啊!”

景泰帝问:“果然?”

御医小心的回答:“或许,让臣下等人请一两个月平安脉再看?”

景泰帝皱眉,问:“她能不能有孕?”

几名御医面面相觑,忍不住又看了看万贞的脸色。万贞体质康健,虽然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文人的审美,但在医生的眼里看来,无论长相身材,脸色神态,这都是最好的身体之一。

“这位女官气血充足,精神旺健,一般女子常有的毛病一慨没有,实为最易孕宜子的体质。”

景泰帝点了点头,挥手让他们下去了,这才盯着万贞上下打量,好一会儿才冷声问:“你没骗我?”

万贞心一沉,正色道:“陛下,这种事我骗您干什么?其实在未遇到杜箴言,甚至未遇到您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这个命分,只不过我一开始也并不信命而已。否则,您以为,我为什么花大价钱翻修清风观?”

景泰帝将信将疑,忽然思绪一转:“未遇杜箴言和我之前,你一个小姑娘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关心这种事?难道……你在宫里……你……”

万贞愣了一下,陡然意识到他这话里是什么意思,勃然变色:“您这是什么意思?以为我……你真以为我还养了十个八个小白脸试验过是不是?”

她赔尽小心哄着这位脾性大变的爷,结果越哄越难搞,几乎要把自己也栽死在坑里。一醒悟过来他计较的是什么,顿时有心灰意冷之感,怒目而视:“就算我真养了,又怎么样?别忘了,您当初唆使我随您离京时,亲口准许过我养的!”

景泰帝被她顶得脸上挂不住,一拍桌子,喝道:“我什么时候说过你养小白脸?我是问……你当时无故关心这些,是不是和皇兄……”

万贞张口结舌,又好笑又好气,理智总算回复了些,苦笑:“您这是……异想天开啊!您又不是不知道我这性子,怎么可能去求这种富贵?”

景泰帝也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过分了,她一服软,他也就不说话了。两人吵了一架,原本的疏离心理反而消了几分,沉默了好一会儿,景泰帝才问:“你是真打定主意,拿濬儿当养老送终的人养了?”

万贞点了点头,低声道:“小爷,这世上的人千千万万种。最难得的,是有人天性里就带着一股对人宽容的痴气,只记人恩,不记人仇,而小殿下就有这样的品质。我父母离散,人生来处已失;不能孕育子嗣,也就归处无依;这一场人生路途,恐怕也只有这位小殿下,尚可扶持,堪慰心怀了。”

她这话说得实在凄凉,景泰帝实在不知如何宽慰,好一会儿忽道:“我封你做个贵妃,一样不怕老来无依。”

万贞笑道:“小爷,就我这样的脾气性格,做个遥相守望,临危相济的朋友也就罢了。真要做了您的贵妃,只怕三天不到,您就会恼得想砍了我。”

景泰帝冷笑:“给你贵妃都不做,我现在就想砍了你!”

万贞连忙摆手:“小爷,我这小命虽然不金贵,但您也别动不动就砍啊!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要骂要罚我都认。可这脑袋砍了,那可长不回来的,您别动不动就吓我!”

景泰帝看着她毫无压力变脸的模样,当真有无可奈何之感,半晌,长叹一声:“你把玉佩拿出来,就只是为了给濬儿求情?怎么,想让我答应不废太子?”

废太子这种事,别说一个承诺,就是百个千个,那也是空口白牙做不得准的。万贞摇头道:“小爷,我不是为了小殿下求情,我为自己求情……这个世道,从未对我友善,只有您,总是在我觉得无望时给予援手。如今的大势之下,纵然您对小殿下没有杀心,也会有别人对他心存恶意。唯有您能保小殿下性命无忧,那也是我下半生的希望所在。”

她一直在景泰帝面前装痴作傻,这时候却收整神情,俯首深深地拜了下去:“陛下,我知道您的难处,理解您的痛苦,并不敢强求别的东西。濬儿可以不做太子,不做亲王,甚至您可以把他贬出京师,做个庶人!我只求您,保全他的性命,让他一世平安!让我不至于此生无依,终老孤独!”

第一百零五章 自此相别陌路

景泰帝坐在椅子上,看着万贞俯首下拜的身影,突然间心头一股钝痛扩散开来,那痛并不尖锐,但却绵密不绝。

他知道那痛来于何处,但却无法扼止。

他的母亲想让他成为她希望的那种人,他的妻子也想让他成为希望的另一种人;可是,谁也没有想过,如果他自己想要做的,与她们期盼的都不一样,该怎么办?

初见万贞时,他误以为她是个想寻短见的小宦官。后来知道她是女子,便觉得她特立独行,无论他说什么,她总能理解,总有对答。虽然时不时要戳人两句,但总体来说,她的胸怀比之常人广阔无数倍。

他不知道那是数百年时空造就的女性特有的宽厚与温柔,但却本能的感觉得到这种胸襟所能给人的安慰。比如说他的妻子和母亲不睦,对着她可以倾诉;他面对强敌时的恐惧,对着她能够排解;甚至于,他一朝宰执天下而生出的贪念与妄心,卑劣与自私,所有人即使嘴里不说,心里也在指责。唯有她一直正视,并且将这当成人情常理,从不强求他改变本性。

她清楚他的变化,明白他的底线,虽不赞同,但却尊重他的选择。

如今她对他俯首下拜,所求的,不过是一个后半生可以视为希望的依持而已。

这个请求,于他如今的地位而言,不仅是卑微,更像前半生自己最紧张的时候,午夜梦回,偶然惊醒,忽然想到自己未来可能的结局时生出的愿望。

而她于他而言,也确实见证了他少年时期,最后一段真实无伪的时光。只不过旧日时光虽好,终究也是要过去的。

他割断了手足之义、夫妻之情,到如今,终于到了与少年时的自己,彻底分道扬镳的时候了。

万贞久久等不到他的回答,又叩了个头:“陛下,我求您成全!”

成全她,似乎也是在成全少年时期的自己。

景泰帝终于点头:“好,我答允你,保他一世平安!让你终老有依。”

万贞心中的大石落地,真心诚意的道:“谢陛下成全!”

景泰三年五月,帝废太子朱见濬为沂王,立己子朱见济为太子。

新太子入住东宫的第二天,被困居谨身殿多日的沂王朱见濬陛辞景泰帝,准备和从人离开内宫,就居沂王府。

从太子变成沂王,朱见濬丝毫没有感觉什么不对,陛见的时候手里还提着一串棕子,笑嘻嘻的递给旁边服侍的兴安,对景泰帝说:“皇叔,这是我亲手包的粽子,献给您尝尝。”

景泰帝愕然,神色莫名的看看兴安接着的粽子,再看看衣服佩饰都更换一新的沂王,好一会儿才问:“濬儿,你住皇叔这里几天,就光惦记着包粽子了?”

沂王懵懂的回答:“不是啊!我还画了几幅画,不过颜色没调好,就被猫抓坏了。哎,您后殿檐下有只虎斑猫,产了四只小崽儿,肉呼呼的,有趣极了!可惜贞儿说这猫还太小了,得母猫带,我不能养;还有灶下的壁角里老听着蛐蛐儿叫,我把它掏出来了……”

他说了一串小孩子淘气好玩的事,景泰帝看着他说起来眉飞色舞的脸,心中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忍不住看了万贞一眼。他在四岁的时候,已经被母亲逼着开始认字学习,想在父亲面前露脸。而这孩子,已经六七岁了,却还始终保持着孩子的简单快乐。

万贞笑盈盈的看着沂王,并没有留意景泰帝的脸色。

于她来说,什么权利争斗,风云变幻,都比不上她守护的这个孩子的身体健康,心情开朗重要。能让他在童年的时候,尽情的享受孩童的乐趣,而不去参与世俗的权争,才是她现在最大的心愿。

沂王又说又笑的嚷了会儿,才想起自己还没有给叔父道别,赶紧又趴下去给景泰帝磕了个头,脆声道:“皇叔,贞儿说我以后不能住清宁宫,我去宫外的沂王府住了。王府离内宫远,我不能常来看您。以后您要好好保养身体,多吃饭,好好睡觉,千秋万岁,清健长康。”

景泰帝听着侄儿天真的祝福,有些好笑,低头道:“好,濬儿在王府,也要乖乖吃饭,好好睡觉。”

他派礼部修整了沂王府,却没有给沂王指派学士启蒙,更没有向王府指派长史。不派学士启蒙,沂王就没有师长提携,进入士大夫阶层的通道;没有长史,沂王府与宗亲来往,朝拜奏见等外务便没有名正言顺的官员对接。以后沂王去仁寿宫还有可能通畅,但与朝臣、政务却是隔着四海之遥了。

就是皇室的家宴或者祭典,除非景泰帝有召,否则,以现在仁寿宫和慈宁宫的关系,沂王直接出现的可能性都很低。

景泰帝的话,沂王听了猛点头,回答:“我肯定乖乖吃饭,好好睡觉,不让皇叔担心。”

说完他偷偷瞟了旁边的万贞一眼,做了个挤眉弄眼的鬼脸,小声说:“您不知道,我要是不乖乖吃饭,好好睡觉,贞儿凶起来的样子,也很凶的。”

景泰帝忍俊不禁,又皱眉道:“嗯?她还敢凶你?要不要皇叔让人把她拖下去打板子?”

沂王吓了一跳,赶紧摆手道:“那可不行,不行!皇叔,我是和您开玩笑的啦!贞儿偶尔才凶一凶,那也是为我好……您不知道,贞儿对我可好了!”

景泰帝哈哈大笑,忽又有些心酸,抚了抚沂王的头顶,道:“濬儿,皇室子弟,难得身边有人完全不计较身份地位,利益得失,生死不离的保护你。贞儿对你好,你要记得,等你长大,她老了,你也要对她好,知道吗?”

沂王连连点头,道:“皇叔,我知道的。我长大了也会对她好……不对她好,我还能对谁好呢?”

景泰帝点了点头,拍拍他的肩膀,温声道:“濬儿,不要怪皇叔!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些东西,它生来就是这个模样,谁得到了它,都不免走这一步。”

这话沂王却还听不懂,懵然望着他。景泰帝笑了笑,也不多解释,只是挥手道:“去吧!”

万贞正想牵了沂王的手退出去,景泰帝忽然又道:“你等一下。”

万贞怔然,连忙松开沂王,快步走到景泰帝面前,躬身行礼:“陛下还有何吩咐?”

景泰帝叫住了她,却又忽然间觉得话不知从何说起,好一会儿才问:“你是一定要随濬儿去沂王府了?”

万贞正色道:“蒙陛下恩典,准许沂王开府辟居,奴自然追随左右,尽心履职,以报君恩。”

景泰帝心头涩然,又问:“去沂王府后,你准备怎么安排府务呢?”

万贞想了想,道:“奴是这样想的,沂王殿下已经到了启蒙的年龄了。虽说他只想做个闲王,不必学什么文韬武略,但也不能叫人看了皇室的笑话。总还是要请个落第举子做先生,教他认些字才好。沂王殿下喜欢涂涂画画的,这个举子最好还要笔墨精妙,绘一笔好丹青。好培养情操,让沂王殿下长大后有个寄情之学。除此之外,沂王殿下喜欢吃什么,玩什么,奴也就跟着吃喝玩乐,好好享福吧!”

京师每年都有许多落第的举子滞留,莫说王公大臣,许多富户都能请这些举子给家中子弟教书。万贞虽然提了要给沂王启蒙,但只是请个举子,又说了不学文韬武略,最多专精一项绘画,倒不犯景泰帝的忌讳。

只不过想到万贞的安排正踩在自己的容忍线上,景泰帝心里就有一种既生气,又无力的微妙情绪,不禁冷笑:“你倒是懂享受!不光安排了濬儿,把自己后半生也安排得妥妥贴贴呢!”

万贞连忙赔笑:“陛下,沂王殿下只是个闲王,又不需要建什么功业,奴这侍长,可不就是跟着吃喝玩乐嘛?再过分些,就是走马飞鹰,横行市井?”

景泰帝啼笑皆非,可皇室宗亲既然不许参政,能玩的事,不就这几样嘛?

万贞看看他的脸色,眼珠子转了转,忽道:“再不然,呃……这个……陛下,您也知道,奴对货殖一道颇有心得,做起来也比较高兴。沂王府总不能坐吃山空吧?奴还拿些本钱出来,办点儿事生息?到时候有盈利了,算您的干股?”

她自己想做生意了,居然还想拉他入伙?景泰帝瞬间想到少年时被她忽悠着在清风观外打水井,最后却被她卖房子赚了钱的经历,脸色精彩无比:“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还看得上你这点蝇头小利?要办什么自己去办,敢打着朕的旗号在外面招摇撞骗,朕抽死你!”

万贞蔫头听训,好一会儿,见他不说话了,才小心告辞:“陛下珍重玉体,万岁长安!”

景泰帝哼了一声,既不准她退,又不再说话。万贞愣了一下,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但他不开口,她也就不敢走,乖乖地在原地等着他发话。她站着不动,景泰帝心中更烦,摆手道:“去罢!好自为之!”

第一百零六章 宫深九重难离

沂王没有优待,已经失去了在宫中坐舆的资格。从谨身殿到五凤楼好几里地,只能步行。他年纪还小,又逢毒月暑升,天气炎热,堪堪走到太和门前,已经满头大汗。

万贞心疼,低声道:“殿下,我抱你走。”

沂王摇头道:“不用,我自己走。”

万贞不忍,沂王却笑眯眯的说:“贞儿,你不要这样苦着脸嘛!不然人家还以为我欺负你了呢!”

万贞啼笑皆非:“殿下,你这几天功夫,哪学的这样跟我说话的?”

沂王天真地问道:“这个还用学?”

这个年纪的孩子真的是每天都有惊喜,你永远都不知道他说的话,哪一句是他真的懂事了,还是不解其意,只是跟着大人学的舌。万贞忍俊不禁,看看远处的宫门,道:“殿下,这里到午门坐轿,还有很远呢。你年纪还小,再走怕会伤到脚,还是让我背你出去吧!”

沂王看着她,忽然道:“不行呢!满朝野的人都在看着,我得自己走出去。”

万贞一怔,喉头有些酸硬。她一直想让这孩子保持着童心童真,然而皇家争斗如此,纵然她再努力,再用功。但几经磨难,几度生死,几多摧折,这多思细腻的孩子,却仍然从四周的环境变化中,感受到了这种权利斗争下的冷漠与残酷。

他从太子废为了沂王,自谨身殿走出来,虽然只有几里路,但却是真的汇聚了满朝野的目光。

他从这里走出去的风仪和姿态,将很大程度的决定满朝野的观感,影响着往后的人生。

一念至此,她微笑着说:“好,那你慢慢走,不要怕。”

沂王抬头望着她,清亮的眸子里映着她的身影,眉弯眼笑:“嗯,贞儿守在我身后,我不怕的!”

万贞闭了闭眼睛,才在脸上挤出一朵灿烂的笑花,用力地点头:“好!我就在你身后守着。”

太和门外,就是朝臣来往的广场,武英、文华两殿每日都有学士驻值。沂王从太和门出来,来往的臣工看见,都不由得愣了一下。

沂王被废,虽然出自景泰帝授意,但元良更替,也必须群臣一致同意诏书下颁,才具备法统效力。而以于谦为首的朝臣,没有全力劝谏,却在奏请换太子的章表上联署签名。在这件事上,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此时见到一个穿着亲王服饰的孩子无轿无舆,只有一个女官陪同着从太和门步行而出,纵然有人以前没有见过东宫太子的相貌,却也猜得出他是谁。

一时间诸臣都有些愣怔,不知道应该怎么见礼——满朝文武连同景泰帝一起,合起伙来欺负这才几岁大的孩子。不见面,那只是个位置符号;见了,这却是个活生生的人。

并且,这个人,只是个冲龄稚子。

夏日炙烈的阳光明晃晃照下来,这孩子满额大汗,但他走在门前的甬道上,腰背挺直,肩膀平正,明眸含笑,从容徐步,年龄虽幼,却没有丝毫失礼之处。

不止没有失礼,他甚至比这世间许多人都礼仪周全,也比群臣所想象的东宫太子更坚强,也更有韧性。

就像当年也先围城,举国惊恐时,太子负着与江山社稷共存亡的期望被立,但他却并没有害怕退缩一样。就这样面对着满朝野或善或恶,或怜或愧,或敬或厌的目光,一步一步的从太和门那边走了下来。

太和门前原本奔忙的朝臣宫人,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低头拱手,让在一边,目送这一主一从慢慢地从他们身前走过,踏上金水桥,穿过五凤楼,走出了宫廷。

景泰帝为了酬谢部堂大臣同意他易储的功劳,给包括于谦、王直等人在内的近百名朝廷重臣赏了双俸,晋了官职。

此时沂王离宫,于谦和王直在远处看着,久久没有说话。半晌,王直跺脚语意双关的叹道:“国本大事,竟败于蛮酋之议,我辈岂不愧杀?”

太子废为沂王,侍从的数目自然也随制削减,五凤楼外的王驾前,往日万贞熟悉的人脸已经少了大半。但在旁边的一顶凉轿前,她已经许久没有见过的宫正王婵却站着冲她微笑。

钱皇后和周贵妃如今都陷在南宫,难以出入。太子位废,沂王离宫,只有孙太后怜爱长孙,微服小轿前来接他。

看到王婵,沂王眼睛一亮,终于放下端着的架子,拉着万贞欢呼一声,冲了过去,笑叫:“王奶奶,皇祖母也来了吗?”

孙太后原来保养得宜,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但这几年功夫,她的满头青丝,就几乎尽数转白,脸色虽然仍旧红润,眼角唇边的皱纹却明显起来。见到孙子平平安安的从午门出来,松了一口气,一把搂住他,在他额头上亲了亲:“好孩子,你受苦了!”

沂王安慰的回手抱了抱孙太后,脆声道:“皇祖母,孙儿不苦!皇叔那里有好多好吃的,又有贞儿陪着,我还自己包了粽子呢!”

他说着突然想起自己没带粽子出来给孙太后吃,赶紧道:“不过,那个粽子贞儿说吃多了积食,不许我多吃偷藏,我就没给皇祖母带。”

孙太后一生什么样的山珍海味,金馐玉撰没吃过,哪会在意一个粽子?只不过孙儿这番心意难得而已,便笑呵呵的应:“没关系,祖母年纪大了,其实也不大吃粽子的。”

沂王赶紧安慰:“其实粽子也不好吃,孙儿就是觉得好玩儿。”

孙太后爱怜的摩挲着孙儿的脸颊,又招手示意行礼的万贞进轿里来,温声道:“好贞儿,你能将濬儿平平安安的带出来,哀家感谢你。”

万贞连忙道:“这是奴份内事,不敢当娘娘谢礼。”

孙太后微笑道:“有恩有功而不谢,天下焉有是礼?哀家谢你,你尽可当得。”

顿了顿,她又道:“如今濬儿在宫外开府,离哀家远了,庇佑更少,日后恐怕是非更多。你若仍旧任他的侍长,往后王府事务便都要烦你操持;你若心里害怕,想离开宫廷,不去王府,也是人之常情,哀家一样厚礼厚赏,谢你这几年的大功。”

万贞低头道:“奴得娘娘和小殿下倚重信赖,知遇恩重,岂能见难背离?自当随殿下同进同退。”

孙太后满意的点头,叹道:“好孩子,哀家将濬儿和王府都交给你了。有为难的急事,尽可以传信给会昌侯府传信,请他们帮衬;不着急的,便每月节礼带沂王进宫请安时告诉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