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原来没注意,此时才发现这上百张画稿,画的全是她的样子,错愕无比。沂王一页页的揭着画稿,眉眼在火光中明晦不定,对着她一笑,道:“皇叔教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在这宫廷中,越是珍惜的东西,就越不该让人看到。你的画像,也是一样。”

第一百三十六章 千锤百炼清白

景泰八年正月,挽国朝于将倾的一对君臣,同时结束了他们相得互重,内修外攘的八年治世经国生涯。

景泰帝禁于深宫,重病将亡;于谦囚于诏狱,生死待决。

拥立上皇朱祁镇复位的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合力要求处死于谦。他们要于谦死的原因,最直观的一个,是宿怨积仇;但更深一个层次的原因,却是于谦这样的能臣若在,他们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大肆撷取扶持上皇复位的巨大利益。

于谦不死,以他在朝野间的威望,他们难以幸进。

朱祁镇面对三人要求斩决于谦的要求,初时摇头不肯。

曹吉祥道:“皇爷,于谦欲迎立外藩,几乎使宣庙基业,尽付他人之手。如此大逆不道,岂能放纵不究?”

朱祁镇虽然也听过这样的传言,但于谦这样的重臣,要杀也得有理有据,便问:“可有实据?”

曹吉祥只是捕风捉影,哪里拿得出实据?一时讷讷无言,徐有贞见状接口道:“虽无显迹,意有之。”

朱祁镇被亲弟弟囚禁八年,几次面对可能被杀的危机。固然对当时鼎力支持景泰帝登基正名的于谦心有嫌隙,但毕竟曾是一国之君,御宇多年。哪能因为一句“意有之”,就真把于谦杀了,自坏国法根基?

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冒着大风险,将他从南宫抢出来,助他复辟。于他而言,几有大恩,这三人一致要求杀掉于谦,他也不能不重视,只得委婉辩解:“谦实有功!”

徐有贞见无法用谗言诱使皇帝诛杀于谦,情急智生,上前道:“陛下,不杀于谦,夺门无由!”

孙太后因病休养,沂王作为她最爱重的长孙,自然要在榻前侍疾。等到于谦被有司会审,判定斩决时,天色已经晚了。万贞出宫查对沂王府旧时产业的账目,陡然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慌忙催马往仁寿宫赶。

沂王见她一脸惊惶的在门口示意,连忙轻手轻脚的走了出来,问:“怎么了?”

太祖时曾在内宫立有铁碑,明言后宫不得干政,违者立斩。虽说王振势大时,已经把这铁碑毁了,但对于未得皇帝授命行权的普通宫人来说,这仍是一条不得冒犯的铁律。万贞虽然情急,可也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去试铁律,将沂王拉到无人之处,才小声说:“徐有贞主审于相国,判他迎立外藩,斩决!”

沂王也大吃一惊,问:“怎么会?”

万贞也知道政治局势的复杂,不是她一时片刻能理清的,只能从本心出发,道:“殿下,当年咱们在东宫遇刺,有赖于相国相助,才能侥幸避开暗杀。别的咱们管不着,但这恩情,咱们要回报啊!”

沂王急得原地打转,道:“可是咱们怎么救人?我空有座王府,可是现在依皇祖母而居,没有长史,没法上奏本啊!外朝的官员呢?就没有上本给于谦做保的吗?”

万贞摇头道:“大家都以为于相国下狱,只是皇爷为了稳定局面做的权宜之举,根本没想到会突然冒出这样的会审来。我进宫之前只听到判决,还没有听到有谁保人。”

她说着话,目光却不由自主的往孙太后的后寝望去。若说后宫之中,还有谁能光明正大的参与朝政,扭转乾坤,那也只有孙太后了。

沂王明白她的意思,摇头道:“皇祖母这病越来越厉害,你今天出去得早,不知道情况。祖母一早至今也就喝了几口参汤,粒米未进,御医说她是多年积劳成疾,心血损耗过剧,只宜静养,不能劳神。这事不能惊动她,怕有不测。”

万贞想了想,忽道:“蒙馆的刘俨先生他们……”

沂王明白她的意思,却摇了摇头:“这几位先生没有起复,人微言轻,哪里有那能力保于谦?”

万贞又问:“要不然,咱们向皇后娘娘求情?”

钱皇后性情柔顺,一向谨守后宫的规矩,只要是丈夫决定了的事,向来顺从,极少反驳。像这种关系前朝重臣生死的大事,求她恐怕都不如求周贵妃管用。可周贵妃的性子又是出了名的不好,让她去向皇帝求情,只怕情没求下来,反而害于谦又多个“勾连内宫”的罪名。

孙太后不能理事,钱皇后不担事,周贵妃又缺手段。如此一来,可能救下于谦的路子,竟然都走不通了。万贞手足无措,沂王却忽然一咬牙,道:“不找别人了,我自己去左顺门,求见父皇!”

万贞虽然想救于谦,但让沂王涉险,她也不愿意,连忙道:“总还有别的办法的吧!你现在没有长史,没有加冠,说起来并没有参与朝政的资格,这么去左顺门求见皇爷,也不妥当。”

沂王道:“我去左顺门求见,不参朝政,只论于谦曾经帮助过我的私恩,求父皇减一等刑……哪怕把于谦充军流放了,也好过斩决。”

万贞还在犹豫,沂王拉了她一把,道:“快走,别耽搁时间了!”

两人出了仁寿宫,轻骑简从向东面急赶,眼见到了五凤楼下。梁芳上前验了腰牌,正准备直入午门,去左顺门求见皇帝。身后蹄声得得,一彪人马疾驰而来,为首的人蟒袍金带,一张大方脸,满面春风,正是上皇复位后,最得意的三位大臣之一:石亨。

见到沂王一行,石亨讶然轻咦一声,过来拱手行了个礼,笑道:“殿下一向深居简出,今日怎的有空来这里?”

沂王年龄虽小,但毕竟已经开府多年,在外人面前端起架子来,却也很像一回事,点头道:“孤静极思动,出来走走。石卿一脸喜色,遇到什么好事了?”

石亨哈哈一笑,他倒是半点也不遮掩自己高兴的原因,道:“于大胡子今日斩决,臣刚从崇文门外观刑回来,向陛下复命。”

观刑回来复命?沂王大吃一惊,失声道:“你是说,于谦已经被斩了?”

石亨满脸仇敌被斩的喜悦,倒没留意沂王的神态,笑呵呵的回答:“当然!于大胡子欲奉外藩继承皇统,扰乱纲常,罪不容赦,自然是杀得越快越好!”

万贞刹时间心中冰凉,木然呆立。于谦的判决才下,人就已经问斩,这实在太快了,快得根本让人来不及反应。

或者说,办这案子的人,本来就是要趁别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直接就将于谦置于死地!

于谦誉满天下,也就谤布朝野。他会死得这么快,不是皇帝朱祁镇一人的意思,甚至都不仅是徐有贞他们的意思,而是整个朝堂,无数官僚,都希望这位不肯和光同尘的相国早归西天!

否则的话,从会审到判案,再到斩决,行刑,任何一个过程,都不会如此的顺利,如此的迅捷,如此的干脆!

沂王是为了救于谦才想来求情的,现在知道于谦已死的消息,顿时失去了再入左顺门的目标,勉强对石亨点头示意了一下,错开道路,让他先进午门,小声提醒万贞:“贞儿,我们回去吧!”

他们来是赶路骑马,此时回程,却都心情沉郁,把缰绳丢给侍卫,漫无目标的徒步前行。

宫城附近的消息还没有传开,但自东华门一带往外,知道于谦已经被行刑的人却是越来越多。因为政变而敏感小心的京师百姓,在听到于谦已死的消息后,更是气氛压抑,偶尔能听到一声两声悲哭。

八年前,也先南侵,于谦身负家国重托,天下之望,背城死战,没有死于异族之手。却在今日,死在了自己守卫的国门,效忠的王朝之前。

虽然当此政权交替的关头,没人冒死为他高呼不平,然而世人皆知其冤!

万贞茫然走着,不知过了多久,感觉到沂王正拉着她的手叫她:“贞儿,不要走了,再走我们要过河了。”

万贞醒悟过来,这才发现自己走得太快,已经到了东华门的护城河边。沂王掏出手巾,抬高手来替她擦脸,低声道:“不要哭了,以后我们想办法为他平冤昭雪。”

万贞摇头:“那有什么用?人已经死了,即使昭雪,也不会活过来。”

沂王沉默了一下,道:“至少,可以让他身后清名无损。”

万贞不以为然的笑了笑,低声道:“濬儿,有些人,是抱着若他能为这世间做一些有益之事,他就尽力去做的心理,竭尽所能的做事。在意的是自己历劫不摧的清白,但不是所谓的‘清名’。”

沂王微微点头,低声说:“我懂你的意思,对于相国而言‘清名’虚妄,而清白可恃。”

万贞抹去脸上的眼泪,望着河中奔腾不息的流水,轻声说:“濬儿,你一定一定要当上太子,以后做个好皇帝!否则,我心不甘!”

沂王有些意外,抬头望着她道:“做了皇帝的人,往往很难坚持本心。皇叔如此,父皇现在也是如此。我还以为,你会因此害怕,不希望我去求取它。”

万贞摇头:“不,正因为皇帝的权力如此可怕。我宁愿你因为得到它而改变,也绝不愿你因为失去它而受到伤害。像监国和于谦身上发生的事,我永远不想它有朝一日,可能落在你身上。”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有情东宫事定

孙太后病了差不多半个月,才渐渐好转。她关心儿子,精神稍复,就问大太监怀恩:“皇帝如何?”

怀恩与一般宦官不同,当年沂王独居王府时,别的宦官都不太敢领出宫探望沂王的差事,怀恩却来往如常,并且在同僚为了媚君而诋毁沂王时,帮着沂王说话。孙太后垂问,他也敢直言回答:“皇爷无事,只是杀了于谦。”

孙太后大吃一惊:“何时之事?”

怀恩道:“已经十几天了。”

孙太后又惊又怒,等皇帝听到她病情好转,过来探望时,就问他:“听说你杀了于谦?”

皇帝心中亦感后悔,只不过在外面不愿让人看到,以免执政的权威受到怀疑。但在母亲面前,他却直言告诉:“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三人一定要杀于谦。臣强主弱,儿不得不为。”

皇帝靠这三人鼎力支持,才发动政变夺门入宫。在政权还没有彻底掌控,人心没有收拢之前,必须要多听三人的意见,一方面是为了酬谢他们的功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眼下臣强主弱,还不值得为了于谦而与拥护自己复位的大臣不和。

孙太后听到儿子的辩解,良久才道:“你在于谦一事上退让,只怕他们因此无所畏惧,日后对你所求更大。”

皇帝沉默片刻,道:“儿有赖他们接出南宫,当还此情。往后的政务,若是能让,儿便让他们一让;到了他们所取过大,再做计较。”

孙太后叹了口气,又问:“于谦已死,其后如何?”

皇帝回答:“儿臣复位日短,政令不敢翻复。且于谦执政八年,树敌极多。其子于冕不过中人之资,却承天下厚望,让他充军离开京师,尚能保全性命。否则,恐有不测。”

孙太后见儿子心有计较,也不再多说,只是闭目叹息:“于谦死得可惜啊!”

三月底,西苑回报,景泰帝病死。

皇帝复位一个多月,不过西苑,不问景泰帝的病情,等的就是这一日。几乎在蒋冕回报的同时,他便给了这个弟弟一个恶谥,曰戾,命以王礼葬于西山。同时下令,将景泰后宫自皇贵妃以下妃嫔尽数殉葬。

国朝王侯身死,以妃妾殉葬是为常礼。皇贵妃唐氏自知无幸,并不抗辩,自尽而亡。然而景泰帝的原配,已经被废为庶人的汪氏如何处置,却起了番风波。沂王以自己曾得叔母照拂为由,请父亲网开一面;钱皇后也以弟妹为后时对自己和孙太后礼敬庇佑,劝丈夫手下留情。

皇帝对于弟弟将自己囚于南宫七年的仇恨,实在无法释怀,弟弟临终不肯相见,到他死了,也不愿再见与他相关的人和事。虽然妻子和长子都为汪氏求情,但他却仍然心中犹豫,回头又以旧例问朝中重臣,应当如何处置汪氏。

刚被皇帝选为翰林学士,与徐有贞一同参预机务的吏部侍郎李贤回答:“汪氏已废禁深宫多年,况两女年幼,可悯也。”

妻儿相劝,是情;重臣相谏,是理;皇帝便也遵从众人的意愿,免除汪氏殉葬。又念在汪氏当年庇佑妻子老母,为了儿子的储位而被废为庶人,仍然恢复她郕王元配妻子的名分,让她把景泰帝所遗的财物带出宫去,住回原来的郕王府,抚养两个女儿。

不管皇帝怎么反感弟弟,他也得承认弟弟治国之能不差。为了避免朝野的议论长久的聚集在已死的弟弟身上,酿出大麻烦。景泰帝草草安葬了没几天,皇帝便向朝臣提出建储。

认真算来,从永乐朝往后的几任皇帝,都称得上短命。因此之故,朝臣对现任皇帝的身体健康,其实也颇为担忧,对于建储的提议双手赞成。

沂王原来就是太子,被废之后虽然未见得资质有多出众。但冲龄稚子独居王府,没有约束,竟然也能坚持去蒙馆就学,且府中没有纵奴为恶一类的事发生,就已经很博文臣的好感了。皇帝一说建储,群臣都理所当然的议立沂王。

皇帝对长子自然也有偏向,只不过看到群臣都议立沂王,心中却又陡然生出了一丝忧虑,并没有立即表态。

回到后宫,钱皇后正在看着宫人换坤宁宫正殿的帷幔,见丈夫神色凝重,便问:“皇爷,有事?”

朱祁镇拉住妻子的手,叹道:“是有件关系你我百年之后的大事,吾难以决断。”

钱皇后不问政事,但对关系夫妻俩身后之事的消息,却十分着紧,连忙问:“什么事?”

朱祁镇道:“吾欲立太子,群臣都以濬儿为选。”

钱皇后不好直接在国本大事上插话,婉转问道:“皇爷因何难决?”

朱祁镇苦笑:“周氏不贤,对你每多不敬。吾怕立濬儿为储君,他日周氏凭此自贵,欺凌于你。”

周贵妃的性子不肯让人,朱祁镇是不指望她改了。但想到把沂王立为太子后,周贵妃母以子贵,他就害怕钱皇后会受欺负。

丈夫对自己的心意如此,钱皇后也不能反驳,只不过沂王虽非她亲生,到底是她养到三岁大。再怎么因为囚禁相隔,情分浅了,她也不忍心坏了他的前程,想了想,道:“皇爷,您来看看。”

朱祁镇与妻子在南宫相依为命多年,私下相处并不讲究什么帝后规矩,随着钱皇后一起走到偏殿,笑问:“看什么?”

钱皇后打开殿中的一个大樟木箱子,道:“这是前几天,我刚搬回坤宁宫时,濬儿送过来的东西。”

朱祁镇笑道:“这孩子搜罗了什么宝贝,来讨你高兴了?”

箱子里的东西一片红光,却是些精美别致,充满喜庆的嫁妆活儿。

钱皇后在南宫做针线为丈夫换取衣食,朱祁镇就在旁边看着,偶尔还帮着眇了一目的妻子穿针引线。初见这箱嫁妆活,还有些奇怪,旋即醒悟过来,喃道:“你是说,当年托了南边的客商,付了定金向你买嫁妆活儿的,是濬儿?”

钱皇后笑道:“可不是?我翻出来数了数,一共一百单八件,从被褥帐子枕巾椅靠等等,一件不少。我就说呢,一套嫁妆活儿,能教我慢慢儿的做了五年,人还舍得东西没成,就先给银子付定金。合着我旁的本事没有,赚儿子的钱倒是容易。”

朱祁镇也忍不住笑,好一会儿道:“那时候濬儿自身难保,年纪又小,哪能想这么周全?这事多半是他身边的万贞儿办的。不过总归是因为他有这片孝心,惦记着父母,身边的人才会上这份心。”

钱皇后摸了摸箱子里的活计,爱怜的道:“当年皇爷不就说了么?濬儿是个有情的孩子,好得很。”

朱祁镇微微点头,没再说话。

次日,皇帝下诏,以长子为储君,改名“见深”。

派钱皇后身边的大太监王纶前往东宫,协同万贞日常侍奉太子。

选翰林院编修刘珝、倪谦为太子侍讲。并从朝堂重臣中择取有德之士,逐步填充东宫,教养太子。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天顺难顺人心

东宫的属臣一填充进来,外务便基本上不用现问内侍,直接由太子詹事决断。至于内务,大太监王纶他受皇帝之命而来,知道皇帝调派他的目的,是为了使东宫亲近钱皇后,少受周贵妃影响,因此恨不得什么事都上手,什么事都管着。

万贞虽然不习惯,但想到钱皇后是太子在内宫必须结好的人,索性撒开手,由他来安排太子身边的内务。

可王纶以前与太子不熟悉,带的人手也是从宫里选出来的老人,还按照宫里养皇子的方式来侍奉太子。殊不知太子独居王府多年,因为环境原因,早已习惯自立。并不耐烦在生活细节上也大讲排场,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繁礼冗节上。

王纶带来的人没适应太子的习惯,却反过来想让太子适应他们学习到的“皇家气度”,折腾了几天,把素来安静柔和的太子气得去找皇帝告状:“父皇,您把派给儿臣的侍从裁些走吧!这人太多,规矩多得儿臣一早起来穿个衣服洗漱一下也要大半个时辰,烦得很,都没有心情读书了。”

皇帝自己是过来人,一听他讲的情况,就知道这其实不仅是侍奉的宫人守规矩,还是他们想借着规矩来熬太子的性子,以达成增加对太子的影响力的目的,便问:“朕要是不管呢?”

太子想了想,回答:“那儿臣只能去请母后做主了。”

皇帝见他乐意与钱皇后亲近,不由笑道:“你这小子,倒是会耍赖皮。”

太子笑道:“儿臣从小就由母后照管,有事找母后做主,那不是天经地义嘛!”

皇帝心一动,又问:“你母妃呢?”

太子苦着脸道:“母妃一心扑在四弟身上,除了督促功课,哪里有功夫来照管儿臣起居啊?”

他提到功课,皇帝的话题也就跟着转了过来,问:“现在两位侍讲的课,你听得懂吗?”

太子赶紧肃容回答:“还好,就是课业有些多。”

皇帝叹道:“你自去年住进仁寿宫,就停了课。如今不花点功夫把根基补上来,怎么能行?课业多,你就多用功。”

“是。”太子回答了,迟疑一下,问:“父皇,儿臣原来的刘先生他们,是冒着大风险为儿臣启蒙的。儿臣如今做了太子,应该回报,可以将他们召到东宫任职吗?”

皇帝摆手道:“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刘俨他们朕自有安排,你就不用管了。好生回去读书,不要辜负了好时光。”

太子得了皇帝默许,就去了钱皇后那里,请她帮忙调配人手。

钱皇后正怕儿子养不亲,十分乐意帮他解决这些生活上的小麻烦,回头就把王纶提过去骂了一顿:“自古以来,有做臣子的用心侍奉太子爷,没听过要爷听你们话的!你们倒好,自己合不上太子爷的习惯,却逼着太子爷来迎合你们的规矩!你拿谁当傻子摆弄?本宫和皇爷现放着眼睛瞧着呢!”

王纶慌忙辩解:“娘娘,奴婢不敢!实在是……太子爷打您入了南宫后,就没有正经长辈陪着,衣食住行上面的规矩都松懈得很,和宫里的皇子公主们大不相同。”

钱皇后冷笑:“太子爷是宫里一般的皇子公主吗?他生活的习惯,只要不违了大礼,那就是规矩!”

王纶被骂得灰头土脸,不敢吭声。钱皇后缓了口气,这才放温和了语气,道:“皇爷和本宫把你放到东宫去,是去养护太子爷的。不是叫你去耍威风的,你规规矩矩的替本宫照顾好太子,就是你的功劳。”

王纶小声道:“娘娘,奴婢是想替您好好照顾太子爷,可是……万侍他们随太子爷的年岁太久,若没有这些规矩,只怕奴婢没法办好差事。”

钱皇后也不由皱眉,好一会儿才道:“贞儿他们是多少年陪着太子出生入死的情分,你现在就去跟他们争长短,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就是争,也不该我们争。你只为本宫照看好太子,就是大功。”

王纶领会了钱皇后的意思,回了东宫,将原来围得太子身边密不透风的侍从散了大半,重新把韦兴和黄赐调回原职,只是梁芳却被他排挤得死死的。

太子本就无意跟他翻脸,见他手缩短了些,便很自然的跟他与相处起来。除了每天早出、晚归之时,必然找万贞问一问东宫内外的事务,其余时间几乎都由王纶和他的徒弟侍奉。

万贞见太子没有受王纶挟制,便也放下心来,趁着皇帝允许太子也营建皇庄的功夫,将原来沂王府铺的生意摊子整合到一处,细心经营。

她做男装在宫外行走习惯了,如今又打着经营皇庄的幌子,倒也没人挑她麻烦。至于王纶,那是巴不得她离太子远远地,方便他亲近太子,逐渐取代太子心腹的位置,更不会在这个时候找她麻烦。如此一来,两人一掌钱财货殖,一个追逐权力,各有侧重,倒也形成了默契。

太子私下对万贞道:“咱们这位大伴,在宦官中也算出奇。一般宦官都爱钱胜过爱权,大伴是爱权胜过爱钱。”

万贞叹气,道:“爱钱,像梁芳那种,好办;爱权,那可就不好办了!殿下,你可得小心这大伴,别让他贪权连累了你。”

太子苦笑:“有什么办法,这是母后身边的人,动不得。”

万贞道:“咱也不是要动他,只不过不能让他没个约束。民间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真到了实在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你就多去向皇后娘娘诉苦,让娘娘帮你办。”

太子应了,又道:“贞儿,我这里有几个人,你想办法帮我弄进东宫来。随便给他们安排什么差事,只要每天能让我见到人的就好。”

万贞也不问他那些人是哪来的,为什么太子自己不安排,却要经她的手来办,一口答应。反而是太子见她不问,很有些不习惯,问道:“贞儿,你都不问我的?”

万贞看他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忍不住好笑:“问了你会告诉我?”

太子想了想,老老实实的回答:“我答应不说的。”

“那不就是了?我的殿下长大了,有自己的秘密,也有自己要用的人了,很正常啊。”

东宫的日子过得平静,天顺元年的大同边镇,却很是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