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保说道:“奴婢怕锦衣卫的眼线,绕了很多路,确定没有人跟着了才敢来见您…”

金陵城墙上,游人如织,灯如白昼,风度翩翩的买的里八刺在一个茶摊歇脚,背对着他坐着的茶客是个矮胖的路人脸男子。

路人脸头也不回的对着茶杯说道:“属下一直暗暗跟着徐大小姐,她先是到了正阳门城楼,坐着那里很久,像是在等人,后来属下她和燕王府的太监马三保走了,到了秦淮河边说话,好像争执着什么,马三保差点被她淹死。河边没有树林,也无游人,属下不敢走太近,隐隐约约听见他们好像讨论燕王。”

又是燕王!买的里八刺暗暗道:最近他们来往频繁,关系好像有些不一样…

第163章 龙兴之地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百草堂门口放了一串鞭炮,开始迎接新年第一个病人。老板周王朱橚刚到店里,就被坐堂大夫徐妙仪拖到库房打听消息了。

朱橚悲痛的点头,“既然马三保告诉你实情,我也不瞒你了,都是真的,四哥拖着伤病在凤阳老家樵耕渔火。”

徐妙仪心疼不已,“你是他亲弟弟,怎么不早告诉我?怎么不去看看他怎么样了?”

朱橚说道:“父皇不容许我去,也不听别人求情,说要四哥长长记性,不要忘本,若知道皇室有人偷偷帮他,就立刻下旨夺了他的爵位,彻底废为庶民。所以我这些日子都在父皇母后那里尽孝道,希望能够感动他们,早日把四哥召回来。”

徐妙仪说道,“我不是你们皇室的人,我要去看看他,他身上有伤,身无分文,怎么抗的住春寒。”

朱橚问道:“你去凤阳乡下帮四哥,那你自己的查案的事情怎么办?”

徐妙仪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挣扎,以前查案屡屡遇挫时,她都觉得和朱棣无法继续走下去,想要结束这种情侣关系,可是朱棣却一次次出乎意外的打消了她的顾虑,一次次重新牵起她的手,紧紧抓住,永不放手。

对于未知的将来,谁都说不清楚会发生什么,但是徐妙仪已经不敢想象将来她的生活里没有朱棣了。

徐妙仪纠结的目光渐渐平静下来,眼神里有一种朱橚从未见过的柔和,徐妙仪说道:“人生的意义不止是复仇而已。我以前为了复仇而复仇,一个人在冰冷的路上走了太久。现在觉得,复仇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复仇是为了好好的爱和守护自己珍视的人和感情,不让那些险恶的人伤害他们。”

朱橚感动的差点当场叫了四嫂,强忍住内心的触动,问道:“可是父皇明言不准去帮四哥,万一迁怒与你…”

徐妙仪恢复了她市井二混子的精神,无所谓的说道:“你父皇厌我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他总不至于杀了我吧。”

又扫了一眼朱橚,说道:“快,从头巾到衣服鞋袜都脱了交给我。”

朱橚吓得寒毛直竖,缩着脖子双手抱胸,“你…你要干嘛?”

徐妙仪说道:“你和朱棣身形差不多,我把你的衣服给他送去,你父皇那个又臭又硬的脾气,肯定连身换洗的衣服都不容许他带走。”

徐妙仪草草收拾了些东西,当即就出城,风风火火的往凤阳方向而去了。

朱橚“大功告成”,回宫向父皇母后复命。

洪武帝沉默不语,马皇后说道:“居然说走就走了,这姑娘热血的性格倒很像她父亲年轻的时候。”

洪武帝不屑的说道:“那里像了?徐妙仪分明有勇无谋!马三保和五郎一起施展连环计,就哄骗她相信了。她爹比她强百倍,魏国公如果像她这样如此轻信他人,如何会成为大明第一功臣!”

朱橚面上依旧恭顺,心中却暗道:妙仪说的没错,父皇就是臭硬的坏脾气。差不多就得了吧,非要把四哥往死里折腾。

马皇后温言道:“关心则乱嘛,一时不能想太多,小姑娘能有这份心就难得了,可见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殿下,得空宣魏国公进宫下下棋,和他话话家常。”

洪武帝说道:“徐家还在孝期,不好提婚事。”

马皇后说道:“没说要急着定亲,殿下稍稍和魏国公透透口风,试探一下,魏国公是个聪明人,肯定能领会陛下的意思,他心里有个底,就不会继续给闺女张罗挑选女婿。”

洪武帝摇摇头,“不行,不能让他们轻易得逞了。去凤阳只是第一关,朕要四郎在凤阳老家历练,可不是说说而已。他出生时,朕已经发迹,从没饿着他,委屈过他,生来就有人伺候,不知民间疾苦,不知一针一线、一豆一羹来之不易,哼,这富贵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朕也要让他尝尝朕以前吃过的苦头,压一压他的傲气。”

一旁朱橚顿时傻眼了:难道父皇真要四哥在乡下种地啊?

马皇后居然也不置可否,说道:“也好,顺便也考验一下徐妙仪,一时热血上头,总有冷下的来的时候。细水长流的日子才最磨人呢,多少山盟海誓的恋人挺住了父母的反对,却败在了鸡零狗碎的生活上,为了谁做炊、谁洗碗而互相推诿埋怨,佳偶变怨偶。”

一提起这个,洪武帝立马点头说道:“你的说对,那徐妙仪听闻不会女红,连针线都不曾碰过,也不会下厨房,朕觉得她在凤阳乡下撑不过半月就会哭啼啼回京城。”

朱橚暗道:她还是会一点点针线的,绣了棠棣花送给四哥呢,不过那花像白莲、像蔷薇,就不是不太像棠棣…

还有徐妙仪的厨艺…朱橚努力回想,始终想不起什么时候见过徐妙仪下厨房做饭,以前都是宋秀儿操持家务。

为此,朱橚也开始为四哥和徐妙仪的凤阳历练担忧起来了。

凤阳龙兴寺。

龙兴寺是以前朱元璋曾经出家的小寺庙,大明建国后,龙兴寺成为皇家寺庙,重铸金身,大邀各地高僧来此,寺庙周围全是专门养活僧人的庙田和林地,庙产不用交税,因此有不少农户租下庙田垦种,成为龙兴寺的佃农。

每年青黄不接的春天,龙兴寺的僧人会施粥给饥民。

正月初八那天,一个面生的饥民排队,连个正经的碗都没有,劈了竹筒做碗,竹片为筷,轮到他时,他却突然晕倒,僧人将他抬进庙里,发现他的脊背全是鞭伤,并且高烧不止。

佛门弟子,不能见死不救,僧人将他收留在龙兴寺。

不过此人年轻,身体强健,吃了几服药后,退了烧,鞭伤也开始结痂了。僧人见他能起床走动了,便问起了他的来历,户籍在何处,可有文书之类的话。

年轻人摇摇头,“我路上遭遇土匪,被殴打抢去所有财物和户籍文书,已经沦为流民了。”

僧人说道:“我们庙里不养闲人,你年纪轻轻的,靠着喝那点薄粥也没法填饱肚子。这样吧,我们租给你几亩庙田,一栋草房,你自己想办法垦种,秋收时交给庙里田地和房屋的租金,剩下用来养活你自己。”

年轻人点头说道:“多谢。”

僧人还给了他一担高粱和稻谷,说道:“你的草房在果林里,那里的果树都是庙里的产业,平日你看山护林,不准路人胡乱攀折花果,放火烧山,这些粮食是给你看林的报酬。不过你别都吃了,这是你的口粮,也是你春耕要用的种子。”

年轻人沉默寡言,还是那句话,“多谢。”

年轻人挑起粮食,乍然用力,背脊刚刚愈合的伤口重新撕裂开来,钻心的疼痛,他身体猛地摇晃了几下,僧人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还以为他又要倒地。

不过年轻人咬咬牙,坚持住了,挑着装着粮食的担子走出龙兴寺。

僧人看着年轻人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之中,回去寺里方丈的禅房复命,“智及方丈,已经按照方丈的意思将此人打发出去了。方丈大师,小僧觉得此人身体尚未恢复,该不该多留他几日,或者多送点粮食?小僧担心他旧伤复发,死在山上草屋里。”

智及方丈是大明江南第一名僧,被洪武帝亲封为龙兴寺住持,高徒遍地,道衍禅师就是智及大师的弟子之一。

智及方丈已经年迈,松弛干瘪的皮肤上布满了老人斑,八十多岁的高龄,似乎随时会就地坐化成佛似。

智及方丈想起洪武帝的密令,说道:“粮食不用多给,小心监视,别让他真死了就行,若发现他逃跑,或者周围出现可疑的人,立刻告诉我。”

接到这个烫手山芋,智及方丈也很头疼,一个亲王,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要被皇上罚到乡下老家种地?要让他吃尽苦头,又不能让他死了,还要防着北元等奸细刺杀他,唉,好烦。

僧人说道:“是,方丈,此人到底是什么来历?小僧见他相貌气度不凡,不是池中之物,怎地沦为了流民。”

这时又进来一个知客僧,说道:“回禀方丈,新来了一批龙兴寺挂单的和尚已经安排好了住所,他们人太多了,寺里禅房住不开,只得先塞进大通铺里住着。方丈,小僧发现他们居然偷藏兵器,并且有一股杀气,这些人除了剃着光头,手里的度牒文书是真的,其他一点都不像出家人啊。”

这些伪装成和尚的都是锦衣卫的高手,杀人如麻,和佛门清静之地格格不入。

智及禅师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不可问,不可说,一切顺其自然。”

第164章 春雷震震

朱棣挑着粮食,艰难的往山半腰守林人茅屋而去。

他曾经两次来过凤阳老家,第一次是皇陵建成,将祖父祖母的坟墓迁进去,整个皇族都来到凤阳祭拜祖先。第二次就是徐妙仪被北元世子买的里八刺劫持到了凤阳韭山,他接到密信前来解救。

但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次被罚凤阳历练这番落魄潦倒,生不如死。挑着沉重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刚刚结痂的鞭伤又扯开了伤口,他能够感受到温热的血液如蚯蚓般从脊背绵延而下,濡湿了腰带,正月的寒风吹过,浸透了鲜血的腰带冻的硬邦邦,就像那天父皇抽打他的鞭子。

不过**上的痛楚不算什么,心里的怀疑和纠结才折磨人。一开始朱棣十分笃定徐妙仪会来凤阳救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慢慢不自信了:

她真的会来吗?

我在她心里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她看见一无所有的我,会不会退缩?

她历经坎坷,是个对爱情和婚姻充满悲观看法的女人。我一次次坚定的抓着她的手,一次次安慰她摇摆的心,而这一次,我被父皇罚到凤阳思过,无法走出半步。

妙仪,我们能否过这最后一关,就看你的决心了…

朱棣行经一片桃树林,正月里干瘪的树枝上已经有了一簇簇密集的褐色花苞,稍稍一暖和便要开放,山半腰处,竹篱茅舍在树林间隐约可见。

终于要到新家了,这里和京城气派巍峨的燕王府简直是云泥之别,不过好歹是遮风避雨的安生之地。

朱棣挑着担子快步走向新居,一贫如洗的茅草屋,连门锁都没有,穷到这个地步,确实也不需要锁这种精致的玩意儿。

朱棣推门而入,幸好上一个守林人留下了被褥,失血和饥饿使他头晕,他放下担子,倒头昏睡过去。

朱棣是□□渴唤醒的,头晕脑胀的摸到厨房,水缸却是空的,朱棣猛然想起龙兴寺的僧人说冬天山上溪水干涸,需要去山下河里挑水吃。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

朱棣往返茅屋河流七次,方注满了水缸,一路默念着宫里大本堂夫子们教的文章激励自己。

倒了半锅水,抓了两把麦子撒进去,打算煮一锅麦子粥解决晚饭。朱棣寻遍了整个茅草房,都没找到点火的火镰等物。

这才是穷的叮当响。

朱棣找了一段木柴,取出柄匕首削尖了——或许朱元璋担心儿子在山上被饿狼吃了,居然想到给他留一柄防身的匕首。

削好了木柴,朱棣从被褥里扯了一些棉絮搁在木头上,削尖的木柴搁在中间,猛地来回搓动,当他嗓子快要干的冒烟时,钻木取火的棉絮也开始冒烟了。

朱棣大喜,小心翼翼的伺候这难得的火种,终于引燃了炉灶。

麦子粥在锅里咕嘟着,闻着清甜浓稠的麦子香,看着炉膛里跳跃的火苗,父皇训斥的话历历在目:“…当年朕种过地、荒年里甚至要过饭,为了家计当过和尚,经历种种磨难。不要以为你在沙场冲锋陷阵就多么骄傲,多么了不起。其实敌军千万人不能使人胆寒,但是人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饿着肚子,长期不死不活的苦熬着,行尸走肉般看不见希望,比死更难受。”

朱棣短短不到半月,就吃到了父亲少年时期的苦头。背上的鞭伤疼痛依旧,一闭眼就能回忆父亲挥舞着鞭子时的暴怒和训斥,朱棣却一点都不记恨父亲了。

朱棣喝着滚烫的麦子粥,一股满足感从胃部传到全身,顿时通体舒坦,他回想起大本堂夫子们讲述的历史,琢磨出了一个道理:其实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是从百姓吃不饱开始的。

父亲总是骂他忘记根本,不知民间疾苦,他以前始终口服心不服,现在才懂得,单是在沙场征战、在军营里操练或者在京城街道上看着市井生活,这都只是表像而已。

真正的根本是身无恒产的乡下农民,谁给他们饱饭吃,谁能让他们安心耕种田地,他们就会为谁卖命,所以父亲才会爱惜百姓,痛恨贪官污吏,明知百姓基本不识字,还大力推行《大诰》等律书,命人四处宣传诵读,贪污六十两银便斩首等比前朝所有刑法都严格的律法。还有谁家有《大诰》一书,家人触犯了刑法会酌情宽大处理等前所未有的规定。

原来这些看似不近人情或者天真可笑的背后,父亲的想法和出发点其实十分直接和单纯。

父亲是残酷的,也是仁慈的;是冷血的,也是善良的,真是一个复杂的人呢…

麦子粥喝了个水饱,朱棣对父亲的怨气、愤怒、对徐妙仪的不安、焦躁等全都消失了。父亲有父亲

的立场和打算,他觉得这么做是对的,才会坚持做下去。他还是帝王,早已习惯操控一切,任何不符合他想法的当然会排斥。

而我也有自己的选择和考量,路是自己选的,我不后悔。他是开国帝王,我是皇子,我们注定不会走同一条路,也不可能真正互相体谅,尤其是父亲,他根本无暇理会儿子的想法。我既然坚持要娶妙仪,那么就应该承受父亲的质疑和怒火。

凤阳历练,从云端跌落到淤泥,吃尽苦头的朱棣更加佩服父亲当年绝地求生的勇气和才能,只是敬

佩并非盲从,对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反而更加清晰坚定了。

朱棣熄灭炉膛的灶火,取出一根炭条,在涂着石灰的竹篱围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棣”字,心想如果徐妙仪来凤阳找他,寻访到此地,就知道这是他的住所。

她一定会来的。

朱棣拿着炭条反复涂抹加粗“棣”字,人生在世,总要有一些信念。

次日,他忍着背痛在山林打猎,猎到一只山鸡,他将山鸡入锅熬出白花花的油脂,炸干的脂渣拌在昨天吃剩的麦子粥里当菜吃,却将珍贵的油脂用来当了灯油,白白燃烧。

夜间罩着透明琉璃灯罩的油灯挂在院门口那个“棣”字上,灯光很弱,却是果林唯一的光亮。朱棣半夜还起来检查灯火有没有熄灭,或者续一续快要烧干的灯油。

偶尔夜间有小动物或者飞鸟制造出类似行走时沙沙的动静,朱棣就会弥足凝望,期待那个熟悉的人影出现。

不是她。

短暂的失望过后,朱棣立刻安慰自己,下一次,下下次,她就会出现了。

春天虽然到了,但春寒十分霸道,不肯让位,果林的花蕾始终不见开放,就连田地都还冻得严严实实,无法耕耘播种,也无野菜瓜果可以充饥。

幸亏朱棣是个不错的猎手,不至于饿死。每日上山打猎,多少都有些收获,他甚至猎到了一头狼,狼皮卖给了邻居村里的一个小地主,换了两斤浑浊的豆油和一包盐。

朱棣往油灯了灌满了豆油,暗自送了口气,起码半个月内不用担心油灯熄灭的问题了。

山下有个小村庄,村里住着都是龙心寺的佃农,二月初时,村里传遍了新守林人是个落魄败家子的消息。

村里大姑娘们聚在一起晒太阳,做针线,闲聊的话题当然离不开村里新来的年轻人。

王大妮纳着鞋底低头说道:“那人真俊,县太爷家的衙内公子都没他好看!”

大妮的直白被众多村女嘲笑:

“长的好看又不能吃,那人饿得都瘦成竹竿了,一看就是个短命的,谁要是嫁了他,准是个当寡妇的命。”

“那人太不会过日子了,油多贵啊,俺娘晚上做活都舍不得点灯,说油留着给爹爹春耕时出力烙饼吃,可是他用来点灯不说,还把灯挂在外头!瞎子点灯白费蜡,地主家都不这么糟蹋油呢。”

王大妮争辩道:“才不是呢,那人点灯是给媳妇照着回家的路,怕媳妇找不到门。”

“你咋知道?你和他说过话?”

王大妮说道:“村里二愣子嘴馋,想要半夜去守林人院门口偷油吃,被那人捉了个正着,你们别看他瘦,动起手来三拳两脚就把二愣子打趴下了。那人把这个小贼送到我家里,我爷爷狠狠教训了二愣子,逼着二愣子给守林人磕头道歉,发誓不准再犯了。”

王大妮的爷爷是村里的里长,德高望重,村里有什么争端,一般会请里长主持公道。

“我爷爷问守林人,说为啥半夜在外头点灯浪费灯油,守林人说他和媳妇走散了,约定凤阳重聚,怕媳妇找错地方,就夜间点灯指引回家的方向。”

一席话说的村女们都泛起了少女心,“哇,戏文里头才有这种痴心人呢。”

“他会打猎,还有本事杀狼呢,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他媳妇是个有福的。”

“都说了路上失散,不知他媳妇是死是活,若不在人世了,这不白费灯油嘛,好可惜啊,我家炒菜都用不了那么多油。”

朱棣并不知他的形象在村口闲言碎语中发生了转变,村民看他的目光从嫌弃变成了同情。

一天夜里,春雷滚滚,下起了暴雨,滋润了大地,村民们从雷声中惊醒,暗道总算春暖下雨,到了春耕的农时。

朱棣担心油灯熄灭,半夜起床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踩着木屐开门去院门口查看。

刚一开门,他隐约听见有阵阵叩门声,这风雷席卷而来,吹散了声响,本以为是幻听,可接下来一道闪亮将山地之间照的如同白昼!

油灯依然在院门口挂着,随着风向猛烈摇晃,灯芯在摇摆中忽明忽暗,有时候似乎即将熄灭,却总是能绝处逢生似的重新亮堂起来。

一个梦过无数次的人影站在院门前,虽撑着雨伞,却遮不住阵阵风雨的侵袭,已经全身湿透了,惊喜的看着院墙上那个木炭所写的“棣”字。

“妙仪。”朱棣低声叫道,近乡情怯,他站在原地,不敢上前相认,怕这一切只是无数次梦境中的一个,一旦触碰,徐妙仪就消失了。

徐妙仪闻声看去,穿过低矮的竹篱、穿过昏暗的灯光、穿过道道闪电、穿过无处不在的风雨、穿过震耳欲聋的雷声望去。

“朱棣。”两粒晶莹的水滴从冻得苍白的颊边落下,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作者有话要说:让暴风雨,不,是让狗粮来的更猛烈些吧!!!!!!!!

第165章 风雪夜归

朱棣提着一桶热水搁在门外,敲敲门,无人应。

“妙仪,水烧好了。”朱棣又敲了敲门框。

里面传来徐妙仪懒懒的声音,“提进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盼团圆,风雨夜归人。风雨中的妙仪望着山上唯一的光亮处寻来,和朱棣时,全身湿透,像个冰人,朱棣忙去灶下烧热水,供她驱散寒气。

朱棣身形一僵,推开房门,闭着眼将水桶搁在门口,闪身就要出门。

徐妙仪似乎有些不快,“把热水倒进浴桶,天那么冷,难道要我自己去提啊。”

朱棣身形一晃,忙扶着门框稳住了,背对着徐妙仪说道:“非礼勿视,君子动之于情,止——止乎于礼。”

徐妙仪起了玩笑戏弄之心,故作娇嗔道:“动动脑子嘛,拿块布蒙住眼睛。”

朱棣蒙了眼,提着水桶朝着戏水的声音而去。

但朱棣觉得蒙在眼睛的粗布根本不管用:明明什么都看不见,眼前一片漆黑,但是他脑子里却出现

了无比真实的幻觉:

一盏油灯,灯芯快要烧焦了,豆大的一点点光,却比太阳的光芒更亮!照着浴桶里的女子纤毫必先!她肌肤赛雪、细腻柔软,水珠飞溅上去,犹如雨中荷叶的表面,咕噜噜顺着肌理的方向滚落,不留一丝痕迹。

湿透的乌发盘在头顶,上面裹着厚厚的手巾保暖,有几缕不老实的碎发从手巾钻了出来,俏皮的在粉嫩的脸颊般打着卷,往颈脖处延伸,蜿蜒扭曲仿佛盘山的小道,发尾贴在锁骨处才停下,随着呼吸缓缓翕动着…

哗啦啦!

传来阵阵拍水声,热水蓦地捋直了碎发,湿漉漉的头发顺着锁骨继续往下延伸,那里白色奇峰凸起,正是——

朱棣咬紧了舌尖,剧痛终于强行终止了脑中的幻觉。

可这时徐妙仪突然停止戏水了,一切归于静谧,只闻得外头风雷暴雨之声。朱棣提着热水停在屋中间,找不准浴桶的方向。

这时幻觉冲破了疼痛的围追堵截,再次在脑中浮现,甚至比刚才更加清晰!

朱棣觉得自己仿佛身处修罗场,正在渡劫似的,若放任这样下去,他今晚坚持“止乎于礼”,恐怕要付出咬舌自尽的代价了。

幸好这时徐妙仪说话了,“往前走三步。”

朱棣照做。

徐妙仪说道:“再走两步。”

朱棣照做。

徐妙仪说道:“往左边走一步半。”

朱棣照做,感觉眼前有热水的蒸汽腾起,知道自己终于到了目的地,他提起水桶,将里头的热水注入浴桶中,“我慢慢加开水,若觉得烫了,就说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