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作小内侍的徐妙仪跟着朱橚到皇陵见朱棣,装模作样的背着药箱,见洪武帝的仪仗远去,两人才敢走进宫殿。

朱橚其实也关心四哥的状况,但他觉得这个时候,四哥最想见到的应该是徐妙仪,便识趣的走开,留两人单独见面。

夏末的鸡鸣山凉爽宜人,一弯新月早早就挂在湛蓝的天上,朱橚远远看见亭台上一双璧人相依相偎,羡慕的眼眶一热,想起他和以前王音奴的过往。

朱橚使劲的摇头,将这个荒诞的念头摇出脑海,怎么可能呢?王音奴被圈禁在八府塘湖心岛中,估计此生都难以走出来了。秦王妃这个头衔有名无实,秦王府是侧妃邓铭的天下,生了一双儿女,地位坚如磐石,而王音奴都快要被人遗忘了,也几乎被自己的国家抛弃…

望月台上,徐妙仪以为会看见一个失魂落魄,情绪低落的朱棣,但见面以后,朱棣完全和自己想象中的截然不同。他眼里的阴霾依然在,只是不再抗拒,不再纠结,也不再遮掩,痛苦就那么坦然的挂在那里,血淋淋的等待着愈合结痂。

朱棣平静的样子,徐妙仪十分心疼,方才洪武帝到底做了些什么,使得朱棣变成这样?

朱棣牵着徐妙仪的手,突然说道:“妙仪,你是我最亲的人了,我永远不让你失望的。”

徐妙仪隐隐猜到了方才父子交谈的内容,是洪武帝让朱棣这个儿子失望了吧,哀莫大于心不死,难怪朱棣一副死地重生的模样。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朱棣已经对洪武帝没有期待了,对于亲生父子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徐妙仪很理解朱棣的痛,她和父亲徐达关系最疏远的时候,心里的期待都不曾彻底消失过。

徐妙仪回握着朱棣的手,“我知道,我知道的。”

朱棣:“妙仪。”

徐妙仪:“嗯?”

朱棣目光悠远的看着新月,“以后我们有了孩子,不管生几个,只有大小,没有尊卑,一视同仁,好不好?”

徐妙仪:“好。我们教他们相亲相爱,就像你和朱橚一样。”

朱棣:“妙仪。”

徐妙仪:“嗯?”

朱棣:“我现在依然痛苦,但不绝望。有你在身边真好,觉得再难受的日子都能熬过去。”

徐妙仪:“你我各有不幸,但你我遇见了,这就是最大的幸运,足以抵过所有的不幸…”

八月十五,人月两团圆。

燕王朱棣终于被解禁,回宫和皇族恭贺中秋。好一派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乐融融的盛世太平景象,和往年的中秋家宴一模一样。

没有谁不长眼的提起凤阳的天灾,更没有人问朱棣从何而来,怎么瘦了许多,好像什么都没有变,连酒席的菜式都和去年一样,但在繁华热闹的景象下,暗流已经开始涌动了…

夜里帝后回宫,马皇后劝道:“四郎这次受委屈了,皇上好生安抚他,别冷孩子的心。”

洪武帝嘴硬,“都快要成家的人了,难道还要像小时候那样哄着吗?他不嫌丢人,朕还嫌丢脸呢!”

马皇后叹道:“你呀,就是这个臭脾气,和自己亲儿子较什么劲啊。难道四郎闷闷不乐,皇上就开心了?你不照样看着碍眼吗?四郎最想要什么,皇上别装糊涂,你最清楚了。”

洪武帝知道马皇后在提醒他赐婚一事,其实到了现在,洪武帝依然不喜欢徐妙仪,但他也没有什么理由不成全儿子,大明各个家族最能配得上老朱家的,就是魏国公徐家了,何况徐妙仪还是家中嫡长女,论身份,绝对配当燕王妃,可是那姑娘的难缠的性格…

一想徐妙仪倔强不服输的眼神,洪武帝便有些犹豫,说道:“赐婚是迟早的事情,可徐妙仪的性子还需要再磋磨一下,还有四郎刚刚被严词整饬,倘若这时候就下旨赐婚,好像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吃,有些儿戏啊。再说今年要紧的是给太子选继室夫人,太子风华正茂,总不能一直没有太子妃。大哥的婚事都没着落,当弟弟的就靠后了。”

洪武帝这话说的也有道理,马皇后点点头,“太子妃人选确实迫在眉睫,皇上可有中意的人选?”

洪武帝面有难色,说道:“大明名门闺秀虽多,可仔细拨拉一遍,其实没有几个合适的,原本朕以前中意常槿,这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比她亲姐姐不差什么,照顾水生十分用心,还救过允炆,孩子们都喜欢她,将来足以母仪天下。可是常槿去年不知怎么回事,从家中祭祀回来,说一辈子不嫁,将来建一所道观住着。她已经传出这种话了,我们皇家难道勉强一个小姑娘么?”

“再就是魏国公徐达的四个千金,徐妙仪脾气太臭,可将她三个妹妹都是温柔懂事的,徐家女也配当太子妃,可是徐妙仪将来要当燕王妃,她是家中嫡长女,三个妹妹都是庶出,这样太子妃的出身反而比亲王妃低了,不妥不妥。”

马皇后听了暗自自忖:你说徐妙仪脾气臭,其实自己也是臭脾气呢。

洪武帝继续说道:“韩国公李善长家里的千金也是极好的,出身,温和娴雅,太子也喜欢文,将来夫妻定琴瑟和谐,可是咱们的公主已经下嫁了李善长的儿子,再选李家女为太子妃,未免恩宠太过了。”

马皇后也认同,“尚了公主的家族,就不好再出亲王妃了,何况咱们要聘的是太子妃。”

朱元璋对外戚的态度是十分复杂,他需要外戚的支持,同时也防着外戚,刚刚立国的大明需要通过和功臣名门联姻来巩固政权,但同时也忌惮外戚势力做大,威胁皇族的地位。

驸马和亲王妃如果出自一家,这明显不符合皇族的利益,韩国公家就不考虑了。同样的理由,曹国公李文忠家也是如此,李文忠亲娘就是公主,李家女再好,也不能当太子妃。

朱元璋说道:“然后就是卫国公邓愈他们家…”

话没说完,帝后对视一眼,心有灵犀:算了,就凭□□邓侧妃那个张狂的样子,邓家女绝对不做考虑。

帝后将京城世家淑女拨拉一边,居然真的挑不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姑娘。朱元璋看着马皇后,说道:“其实有一人朕觉得合适,但说出来恐怕皇后会拒绝。”

马皇后想了想,说道:“皇上是在说太仆寺马全的闺女吧?”

朱元璋点点头,“你始终不肯同意朕继续查你娘家亲族,朕觉得马家毕竟是朕的岳父家,倘若马家真有人存活于世,朕定不亏待。京城里传出马全他们家的家谱里有岳父大人的姓名后,朕派锦衣卫暗中起底马家,这是毛骧送来的马家家谱手抄本,你看看夹着书签的那页。”

马皇后翻开书签,上面记录了安徽宿州辛丰村一个叫做马二公的马家族人,娶妻郑氏,生有一女。

洪武帝说道:“家乡名称,岳父岳母大人的名字,还有岳父大人马二公的出生年月能对的上,朕觉得八成是真的。”

马皇后面容平静,合上了家谱,“虽说如此,但我父亲和母亲的墓志铭上刻着生卒年月,说不定是造假的人去幸丰村里抄录下来,准备蒙混过关的。”

洪武帝说道:“毛骧去查了寻到家谱的马氏族人,这本家谱搁在祠堂里,代代相传,应该无人敢作假,而且马全没那么大胆子敢冒认皇亲。”

马皇后贤惠善良,知书达理,从来不给丈夫添烦恼,由于早年太过操劳,历经磨难,她一直未能生育皇子,所以朱元璋一直有补偿马皇后的心思,想通过对岳父家的恩宠来安慰妻子。

马皇后知道丈夫是出于一片好意,但是她是个很谨慎的女人,熟读史书,知晓外戚之祸,她对娘家唯一存活的亲表舅武家赐给金银土地,还给了世袭的虚职,命表舅家世代都在幸丰村守护父母陵地,无一人在朝中做官。

对亲表舅家的管束尚且如此严格,那么对于早就出了五服的族亲马全一家就更警惕了,甚至连边都不想粘。

马皇后说道:“马全是去年考中的进士,晓得分寸,若无十分把握,不会主动认皇亲。他既然都没有主动认我,我更无需理会。无论这本家谱是真是假,马全他们家早出了五服的亲戚,血缘淡薄,认了也没甚意义,还是算了吧。”

既然马皇后坚决不认,朱元璋也不便强求,不过到底有些遗憾,说道:“朕听说马全的闺女出生时有吉兆,而且今年在龙兴寺和第一相士袁珙巧遇,袁珙给马氏相面算八字,说马氏命格极贵,天生凤命。”

马皇后只觉得可笑,“居然连天生凤命这种传言出来了。”

朱元璋说道:“这不是传言。是锦衣卫在龙兴寺的探子记录下来的,今春马全和女儿在龙兴寺巧遇袁珙,袁珙给马小姐算的命格就是如此,千真万确。”

马皇后顿了顿,说道:“天生凤命未必是母仪天下吧,有多种解释,可是袁珙和智及方丈前后脚离世了,无法当面与袁珙对质。”

朱元璋说道:“朕命钦天监也暗中推演过马氏的八字,确实是绝好的命格。或许袁珙因此泄露天机,遭了天谴,提前去了。”

马皇后笑道:“皇上,倘若真有泄露天机遭天谴这个说法,那么最该早死的应该是钦天监的官员。不过既然都这么说,改天找个理由宣马氏进宫见一见也无妨。”

第184章 魔高一丈

光禄寺马全和马皇后是远房族亲,以及他家闺女命格极贵的说法当然也传到了东宫吕侧妃的耳边。

文官家的女儿,容貌才华都极其出挑,正对太子的喜好,而且还和马皇后沾亲…马皇后还召见了马氏,眼线来报,说马皇后听说很喜欢马氏,要她时常进宫陪着说话。

吕侧妃听到这些消息,一件比一件烦心,眼神里焦躁之意藏都藏不住,揽镜自照,镜子里的她依然美丽,有着中年女子独特的丰韵,可再多的脂粉也调不出青春的模样。

而马氏…想起御花园的惊鸿一瞥,吕侧妃醋意更浓了,烦躁至极,将梳妆台上镜子,首饰,胭脂水粉都抚到了地上。

朱允炆端着汤盅进来,无视地上的狼藉,暖言说道:“母亲,我叫御厨房炖了雪梨燕窝汤,最是降噪去火的。”

去岁身边的心腹嬷嬷安排被亲儿子用开水活活烫熟,以示警告后,吕侧妃心中隐隐害怕这个早熟的长子。

无疑,朱允炆是她的骄傲,但吕侧妃发现儿子温文尔雅下凶残叛逆的一面后,她又觉得害怕了,因为这样的儿子,她难以掌控。

母子两人都擅长演戏,虽然情感上已经开始有了隔阂,但表面上两人比往昔更加母慈子孝。

朱允炆双手捧着汤盅递给母亲,“这汤是御膳房炖的,不过里头的燕窝是儿子昨天用小镊子一根根挑出里头的杂毛清理的,您尝一尝。”

吕侧妃接过汤盅放在一旁,“既然是你亲手挑的,自然都是好了,待会放凉了我就喝。”

朱允炆却打开了汤盅的盖子,轻轻吹了吹上面的热气,“儿子放在外面凉一凉,现在不冷不热,刚刚好呢。”

吕侧妃实在没有心情吃燕窝,“允炆,娘现在不想吃。”

朱允炆体贴的说道:“娘不喜欢吃血燕?那好,今晚儿子连夜挑一盏白燕窝。”

“够了!你有完没完!”吕侧妃大怒,伸手要摔汤盅,朱允炆身形敏捷躲过了,脸上笑容一点没变,“母亲莫要生气,怒气攻心,秋天气燥容易伤肺,心肺受损,儿子会心疼的。”

“你——”吕侧妃被长子气得无语了。朱允炆尤嫌不够似的,双手再次递上汤盅,“母亲最近火气很大啊,太医说了,雪梨燕窝汤是降躁的好物,您真的不打算用一些吗?”

吕侧妃知道,今天她若不顺了儿子的意,明天的白燕窝就会送过来。

吕侧妃接过汤盅,喝药似的三两口就吃完了,“这下你满意了?走吧,我想静一静。”

朱允炆却优哉游哉的坐下了,“有些事情,就像这碗雪梨燕窝汤一样,该来的始终都会来,您着急上火也不管用,以为除掉小姨就安枕无忧?母亲,您想的太简单了。”

提到常槿,吕侧妃想起了那个烫熟的嬷嬷,不禁打了个冷颤,“我已经发誓,不会再动常槿这个丫头分毫,你何必咄咄逼人…我是你母亲!不是仇人!你为何还要嘲笑我!”

朱允炆笑意里带着几分嘲讽,“好教母亲知道,您以前冲动愚蠢的算计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以后莫要再动这个念头了。皇爷爷和皇祖母从来没有将您扶正的意思,他们会一直选下去。马全此人看似无心追逐名利,不主动和皇祖母认亲,其实心里精明着呢,欲擒故纵这一套是我们早就玩腻了的招数。”

吕侧妃眼里迸出一股杀意,“无心名利?呵呵,那他考什么进士?当什么官?为何不在凤阳乡下当一辈子乡绅名士?皇上皇后怎么看不清马全这个无耻小人的嘴脸!”

朱允炆说道:“马全是凤阳人,和皇爷爷是老乡,又和皇祖母是传闻中的族亲。皇爷爷一直想优待皇祖母的族亲,马全正好出现了,他又是个极其有眼色的人,不厚着脸皮往皇祖母跟前凑,总之不令人讨厌,皇爷爷就更加夸赞马全是个稳妥之人,至于那个马氏,皇爷爷对皇祖母向来都是敬重的,估计有些爱屋及乌吧。”

吕侧妃冷笑道:“难道要出第二个马皇后吗?两代皇后皆出一家,真是笑话。”

“马家本来就凋零了,再出个马皇后,也不至于有外戚之忧。”朱允炆说道:“不过说老实话,儿子真心不希望多出一个嫡母,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我们不能先乱了阵脚,母亲这些天太过焦躁了。”

吕侧妃急切的问道:“为娘当局者迷,允炆,你最聪明了,可有法子对付马家和那个小贱人?”

朱允炆嘲讽道:“母亲对付小姨时的手腕和勇气去那里了?照葫芦画瓢对付马氏即可。”

“不许再提那件事!”吕侧妃低声道:“我们在常家暗中布置多年,有足够多的耳目人手,可是马家就不同了,马全狡猾仔细,治家慎严,滴水不漏,像一只刺猬似的,我们无处下嘴。”

“果真如此厉害?”朱允炆沉吟片刻,自问自答道:“也对,马全居然早就在龙兴寺布下眼线,专门堵着大明第一相士袁珙给他家闺女算命,这就说明马全心思之深,布局严密,估计他们早就防备,母亲,我们此时不能贸然出手,否则会被马全抓到把柄的。”

“另外请母亲写密信告诉外祖父他们,要把家里的下人管家等梳理一遍,尤其是近两年进府的人来历底细打听清楚了,一旦有谁和马家有关联,不用多话,赶出去就是了。”

吕侧妃向来只有她算计别人的,没想到儿子居然先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警告马全有所动作。

吕侧妃说道:“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我们当真什么都不能做?”

朱允炆说道:“小心驶得万年船,母亲这些年太顺遂了,时常忘记这句话。其实对于我们如今的地位而言,不犯错就是最大的进攻。”

吕侧妃不甘心,“难道就这样看着那马氏得帝后的喜欢?”

朱允炆弯腰拾起地上散落的金镶宝丹凤点翠步摇簪,细细吹去簪子上洒落的胭脂,插在母亲的圆髻上,“这簪子是父亲送的。母亲,父亲才是您一辈子的依靠呢,您抓住父亲的心,做好固宠这件事,比防备什么马氏周氏强的多。”

吕侧妃迟疑道:“可是你父亲并不能决定他续不续弦,甚至娶谁也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朱允炆继续低头给母亲收拾残局,将一枚枚首饰捡起来,“事到如今,您能掌控的也只有父亲了。母亲,您可别让儿子失望哟。”

长子的话难听,但说的都有道理。只是——吕侧妃半蹲下来,抓着儿子捡首饰的手,诚恳的说道:“允炆,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这样和娘说话?那一次是娘一时心急,做错了,事先应该和你商量的。母子之间没有隔夜仇,你原谅为娘这一次,娘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朱允炆直视着吕侧妃的眼睛,“事不过三,而娘已经有过两次了,儿子不敢想,如果有第三次,娘会瞒着我做些什么。第一次您放猛虎咬常槿和弟弟,我被殃及池鱼,差点葬身虎腹。第二次您使用下作手段,要毁了小姨的清白,幸亏我及时赶到,要不然…您并不了解小姨,这样的女人绝对不会受辱自尽,她心中有对水生的爱,有太子妃临前的嘱托,哪怕千疮百孔,她也会坚强的活下来,甚至找到反杀报仇的机会。”

吕侧妃紧紧握着儿子的手,“是的,娘连错两次,娘知错,后悔了,允炆,你原谅娘吧,娘再也不会瞒着你了。”

朱允炆淡淡道:“您经常教儿子识人之道,不要轻易给人第二次犯错的机会。只是人都会犯错,有些人是可以原谅的,但原谅她的前提是看她一直在做些什么,而不是听她说什么。说话太简单,上下嘴皮子一碰,顶多加一些唱练做打哄人,真正难的是做。母亲,你若真的悔过,那就做给儿子看好不好?”

吕侧妃好容易熬到儿子松口了,赶紧表态说道:“好!母亲一切都是为了你,只要你好了,母亲才会好!”

“很好,那儿子拭目以待了。”朱允炆亲切的扶着母亲站起来,吕侧妃这才发现儿子最近窜个,已经比自己稍微高一点了,她需要抬头才能看到儿子的眼睛。

儿子小时候眼睛就生得这样明亮有神,她只需看着儿子的眼神,就知道需要什么,尿了,饿了,累了,怕了,想要陪着他玩耍等等,那时她感觉和儿子相连有形的脐带早已割断了,但无形的脐带一直都在,母子间沟通毫无障碍。

可是现在,吕侧妃已经看不懂儿子的眼神了。儿子仿佛已经原谅了自己,可是背后那股冷静得近乎冷漠的审视令她不寒而栗。

长子太像她了,她害怕。因为她很清楚自己个什么样的人,用情已经掌控不了长子了,必须用利益巩固母子关系。

第185章 贤者之爱

一岁半的嫡皇孙水生已经走的很稳健了,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他在东宫花园里嬉戏玩耍,稚嫩无忧的笑声从菊花圃里一直传到了池塘。

朱允炆在池塘边看书,听到小孩子时有时无的笑声,心中一动,命宫人放起一只软翅蝴蝶风筝。

没过多久,水生果然迈着胖胖的小短腿,拍着手追过来了,小姨常槿紧紧跟在她身后,常槿去年发誓此生永不出嫁后,平日穿衣打扮就十分素淡了,一应胭脂水粉皆从梳妆台上消失,素面朝天,连眉毛也不曾修剪过。

常槿穿着沉香色对襟小袄,青绢素面马面裙,堆云般的发髻上簪着一只古朴的白玉凤钗。她追着狂奔的水生,额头有些微汗,在晨光下宛若一颗颗晶莹的珠子,双腮不施脂粉,也有些天然的红晕。

朱允炆放下书本,拦在池塘边上,抱起了水生。

水生抱着朱允炆的脖子,仰着小胖脸,嘴里咿咿呀呀对着大风筝叫唤。

朱允炆对宫人说道:“把风筝拿给水生。”

常槿追了过来,气息不定的说道:“你不用给他,他拿到手里也是乱撕一气,没得糟蹋了好物。”

朱允炆笑道:“他这个年纪就是喜欢到处破坏物件的,到了两岁就好了,几个弟弟都是这样,一个纸糊的风筝而已,不打紧的。”

宫人将风筝递给水生,水生果然一下子将翅膀扯了下来,还兴奋的大笑,将半根翅膀献宝似的递给常槿。

“又淘气!”常槿故作大怒,握着残缺的翅膀作势要打水生的小屁屁,水生嘻嘻笑着,熟练的扭进了朱允炆的怀抱躲避。

朱允炆笑着劝道:“小姨莫要生气,要撕东西就让他撕个够——你们把我昨晚写废的字拿过来给弟弟撕着玩。”

宫人在池塘边铺上了大红地毡,水生坐在中间撕着大哥写废的书稿,听见刺啦啦的声响,水生撕的更高兴了。

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木樨的清香。朱允炆命宫人摆上点心,“这是小姨最喜欢的菱粉糕,我叫御膳房减了一半的糖霜和猪油,调进去蜂蜜做的,一点都不油腻,最配红茶,小姨试一试。”

常槿捻了一块菱粉糕尝了尝,“果然不错呢,你费心了。”

朱允炆见常槿眉头舒展,知道小姨是出自真心的喜欢,他心头大悦,比自己吃到了对胃口的点心还开心,“小姨喜欢就好,以后叫御膳房照着新方子做便是了,又不是我亲自动手。”

常槿扫了一眼案几上的书卷,“论语你早就记在心里,倒背如流,怎么还在看呢?”

朱允炆说道:“哦,这里东宫赞善大夫宋濂以前读过的,上头有他的朱笔批注,我温习一遍,下午宋大夫要考校论语。”

常槿赞道:“温故而知新,你做的很好,若不出身皇家,你估摸可以考个状元呢。”

目光落在四处撒欢的水生身上,常槿有些忧郁,“这孩子一天比一天淘气,什么时候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读书写字呢?我对他的期望不高,哪怕有你一成的聪明稳重也行啊。”

朱允炆劝慰道:“小姨莫要忧心,孩子们小时候淘够了,长大了才会收敛心思。等水生满了三岁,我亲自给他开笔启蒙如何?”

常槿笑道:“这个自然最好,你的学问本事我最放心了。不过你也别哄我了,淘气就是淘气,我也见过你小时候的模样,老实稳重,聪明伶俐,似乎生来就是大人,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一声都不吭的,那像水生这样嚎啕起来能够把我耳朵都震破了似的。”

朱允炆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那时候也想哭来着,只是当着几个弟弟妹妹的面,没好意思哭出声来。”

他很羡慕弟弟的任性,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有过无忧无虑的时光。

作为长子,吕侧妃将他当做争宠夺爱的工具,大过于母子天性的爱。朱允炆一直隐藏着内心的渴望,在母亲、嫡母、太子、皇爷爷、皇祖母、皇叔公主姑姑们、甚至老师大臣面前表现出勤奋谦和的完美皇孙模样,不敢任性哭闹。

母亲吕侧妃时常对他说:“儿啊!作为一个庶长子,你没有任性的资格。你必须表现完美,才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朱允炆也认为母亲说的有道理,因为从父亲,帝后,还有老师们赞许的目光里,他收获了太多的期许和尊荣,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应该是,也必须是。

秋风骤起,池塘边百年古树上的点点黄金似的桂花瓣被大风卷起,飘荡在空中,仿佛落下了一粒粒金色颗粒的小雨,水生调皮,居然像只小狗似的在地毯上爬行,并伸出舌尖去接桂花瓣,接不到了,就鼓着腮帮子生气,逗得常槿大笑。

朱允炆递给弟弟一块菱粉糕,尝到点心清甜的滋味,水生立马多云转晴,笑呵呵的专注吃起了菱粉糕。

常槿掏出帕子,将落在肩膀和裙摆上的木樨花瓣小心翼翼的扫进帕子里,有些留恋的说道:“我小的时候,每到秋天,便和姐姐去花园采木樨花瓣,满满的一篮子金色花瓣,在缸里倒上手掌厚的花瓣,再加入同样的霜糖,就这样一层花瓣一层糖的将缸里填严实了,封上盖子,腌制十天半个月再打开,霜糖融化在桂花里,桂花也软在糖稀中,又香又甜,比外头卖的好吃多了。”

常槿半眯着眼睛,抬头看着如华盖般的桂花树,“那时候姐姐还不是太子妃,她喜欢习武,喜欢骑马打猎,爬树更是不在话下,她在树下铺上一张张宽棉布,再爬到树上,像个猴子似的吊挂在花瓣最多树梢上,上下晃动,那桂花如暴雨般落下,我吓坏了,生怕树梢被她压垮了掉下来,伤着她。”

“姐姐倒掉在树梢上,仰着脸笑着说道,‘槿儿快去捡啊,捡满了一篮子,我就给你做糖桂花…’”

朱允炆听着小姨的回忆,实在无法想象端庄的嫡母太子妃也有爬树摸鱼,神采飞扬的少女时光。在他的印象中,已故的嫡母太子妃常氏是个寡淡无趣、笨拙无望的怨妇,父亲只要给她一点点笑脸,或者在正房留宿几日,常氏就能高兴好几天。

而在常氏仅有的几天好心情里,母亲吕侧妃表面平静如常,但暗中会难过伤心,而朱允炆这几天也和母亲相处时会更加懂事听话,就怕给情绪低落的母亲雪上加霜。

太早的卷入了长辈们的暗斗,朱允炆敏感而早熟。

水生很快吃完了手里的菱粉糕,趴在常槿膝盖上撒娇讨要第二块,常槿不给,板着脸说道:“不准吃,马上中午要吃正餐的。”

水生也不哭闹,扭股糖似的往常槿身上乱蹭,更兼讨好的献上比秋阳还要灿烂的笑容,生生把常槿的心都磨软了,叹着气给了他半块菱粉糕。

朱允炆用指腹拂去粘在水生粉嘟嘟唇上的糖霜,“就半块哦,再要哥哥不也能给了。”

只有看着常槿和水生在一起时,朱允炆才会想起他也曾经渴望着无私的爱,放纵的任性一回。体会到了正常的母爱是什么样子,就应该是常槿这样,强大而温柔,坚持中有退让,看似柔弱,但在面对风雨和各种龌蹉算计时毅然献出自己的一切,勇敢的面对,为保护水生有一个天真无忧的童年。

一个天真的人是极其幸运的,因为他身前有人愿意为他抵挡住所有的阴暗。而朱允炆却被母亲提前推到了阴暗面,被迫成长成熟。

常槿正当妙龄,却素衣素颜,已经断绝了红尘,好像朱允炆在书里读到异国神庙里的女祭司,为了信念献祭出了一生。秋阳下的常槿,犹如沐浴着圣洁的光辉。

真美。

他看着常槿的眼神,虔诚而又卑微,他和母亲做了太多对不起常槿的事情,他其实不配靠近她,他甚至试图屏住呼吸,似乎喘息间就会玷辱这圣洁的美景。他一生都都阴暗处帮着母亲算计,难以将自己展露在阳光下,可是没有人能够抵挡阳光的诱惑。

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渴望什么。

水生吃了半块菱粉糕,不再对半翅风筝和写废的诗稿感兴趣了,改为祸害池塘边的秋牡丹,揪着桃色花瓣往水里扔,兴奋大叫道:“船!小姨!船!”

幼童想象力丰富,池塘里秋牡丹花瓣呈弯月形,像一叶叶小船般飘荡着。

常槿紧紧拉着水生的小胖手,就怕他乐极忘形往水里钻,水生摘下一朵秋海棠,笑嘻嘻的往常槿发髻上戴,“小姨,花花,好看!”

水生小手笨拙,一次次的拿着秋牡丹给常槿插戴,秋牡丹一次次的脱落,水生急得跺脚大叫,一旁的朱允炆捡起秋海棠,稳稳的佩在了常槿的鬓边。

朱允炆给常槿插秋牡丹时,手指有意无意抚到了她的耳朵上,常槿觉得大外甥的手异样的炙热,犹如火炭,不知为何,她突然想起了去年在莲花观给父亲祈福做法事时那个可怕的梦境,梦里她被人掳走轻薄,那双手就是这种火烫,她避无可避,几乎绝望时,一个剑客出现,斩杀了轻薄之人,现在想想,那个剑客面容酷似朱允炆…常槿本能的起了警惕之意,抱着水生往后缩了缩。

可是抬头看见朱允炆少年人真挚纯洁的眼神,常槿又暗嘲自己想多了,谈笑恢复如初。

第186章 母子开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