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途,女,考古系博士在读。

身世成谜,重伤失忆。

和貌似废材的富三代与盗墓贼,文物贩子,无良拍卖行等斗智斗勇,保护国家宝藏。

职场得意,至于情场…那就一言难尽了。

第220章 公主之争

这一天过的如梦似幻,几经波折。

从徐家大小姐,到和亲北元皇后,再到大明燕王妃,命运就像钟摆般晃动着,最终尘埃落定。洪武帝赐婚的圣旨当天就到了魏国公府的瞻园,三天后,钦天监就选定了吉日,就定在下个月二月初八。

闻得四皇子燕王婚讯,皇室中人纷纷去马皇后的坤宁宫贺喜,大腹便便的怀庆公主挺着肚子笑道:“恭喜母后又得一个贤惠的儿媳妇,徐家大小姐是个爽利人,我很喜欢她。”

怀庆公主天真活泼,是宫里最得宠的公主,马皇后疼惜的摸了摸她的肚皮,“如此甚好,以后你们姑嫂二人更加和睦了,不过外头下着雪,小心路滑,你肚子月份大了,心里高兴非要赶着来贺喜。孕妇要事事小心,等生下孩子,你爱去那玩去那玩,听话,且先忍耐几月。”

怀庆公主笑道:“不碍事的,王宁一直陪着我。等我把这个磨人的小球生出来,坐完月子,恰好春暖花开,我想和王宁去打猎,好久没骑马了,想痛痛快快的在马背上颠上一整天。”

众人大笑,马皇后也忍俊不禁,“好端端的孩子,你非叫小球,以后要真生了个滑不溜丢,整天上串下跳皮实的孩子,有你哭的时候。”

怀庆公主笑道:“到时候就把孩子送到母后这里教养,母后最会调/教孩子了,我们这些兄弟姐妹都是在母后膝下养大的,个个出色,就连我也不差。”

众人又笑,坤宁宫热闹非凡,一片花团锦簇,马皇后大悦。

皇室晚宴,灯火辉煌,马皇后亲手指了几道菜,顿了顿,问胡善围:“你和徐大小姐自幼就认识,她喜欢吃什么菜?”

有情人终成眷属,胡善围替徐妙仪高兴,眉眼间都是喜气,“徐大小姐不挑嘴的,什么都吃,不过甜食她最喜欢酥油泡螺。”

马皇后说道:“这些菜加上酥油泡螺,一起送到魏国公府。”

皇后娘娘所赐,徐家人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谢恩,赏赐的菜肴要先送到祠堂供祖宗,唯独酥油泡螺留给了徐妙仪。

徐达对女儿说道:“皇上对你有成见,不是一年两年能消除的。不过皇后喜欢你,以后好好孝顺娘娘,为人儿媳,紧要的是处理好和婆婆的关系,公公那边态度如何,不打紧的,左耳听,右耳出,只要别当面顶撞,让公公下不了台就成了…”

可怜堂堂开国第一功臣,既当爹又当娘,女儿即将出嫁,徐达恨不得将他所有为人处世的心得都交给女儿,甚至连婆媳关系都能扯上几句,整天不是教诲女儿,就是打理女儿的陪嫁。

徐妙仪心头一暖,像小时候撒娇时歪在父亲的肩膀上,“谢谢爹爹,为了成全我和朱棣,您连爵位都不要了。”

徐达身形一僵,而后自然而然的摸着女儿的头顶,“半生戎马,是为保家卫国,连家都护不住,还当什么将军。只是以后你成了燕王妃,是朱家的媳妇了,自有燕王护着你,为父能为你做的十分有限。”

徐妙仪说道:“父亲无需自省,您为女儿做的已经够多了。”

徐达说道:“如今北元的天元帝刚刚继位,新帝继位,为了聚拢人心,排除异己,转移矛盾,通常会发动战争,加上皇上驳回了他求亲的国书,大明和北元一场大战即将开始。送你出嫁后,为父会重返沙场,估计一年半载都不会回来,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提到买的里八刺,徐妙仪眼里掠过一丝寒意,“以前祸害我表哥,现在又与我父亲为敌,小八真是我命中宿敌。”

徐达说道:“这次燕王八成也会参战。”

这一次不仅仅是两国之战,还关系到燕王为人夫的尊严,谁都无法容忍夺妻之恨。

徐妙仪说道:“我也去,以前我跟随父亲的北伐军当过两年军医呢。”

徐达拿起一个酥油泡螺塞进女儿嘴里,“还好意思提以前的事?乖乖在燕王府待着,难道我和燕王联手都打不过那个乳臭未干的买的里八刺?”

徐妙仪鼓着腮帮子说道,“好吧,父亲替我狠狠揍他一顿。”

魏国公徐家瞻园正喜气洋洋的给大小姐备嫁,皇宫的家宴也正酣,刚刚有孕的临安公主和快要临盆的怀庆公主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皆是穆妃孙氏所生,只是怀庆的驸马是平民出身的王宁,而临安公主的驸马则是出身名门的前宰相李善长之子李祺。

临安公主是皇室这一辈最长的公主,嫁给李祺好几年方有孕在身,因此十分小心,不像妹妹怀庆公主那样大大咧咧的,笑闹无忌。

“姐姐,陪我去折一枝桃花,送给母后插瓶吧。”怀庆公主喝了几杯温热的黄酒,双颊酡红,鼻梁还有晶莹的汗珠儿,眼神里的天真活泼和出嫁前没什么两样。

临安公主靠在熏笼上,桌前的菜肴只动了几筷子,做做样子而已,没怎么吃过,她慵懒的摆了摆手,“总是这副没心没肺的德行,母后都说了地上路滑,一切等产后再说,你偏要去桃花园闹腾。”

怀庆公主软磨硬泡的拉着临安公主起来,“姐姐,你我自从下嫁,出宫去公主府单住,就很少陪母后了,今天四哥订婚,母后心里高兴,咱们一起送一支桃花,诗经上都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家宜室’,多么应景的礼物呀。”

“恰好咱们都有孕,两个孕妇折了桃花送母后,也是祝福四哥和徐妙仪将来早生贵子,皇室早日添丁之意,母后一定喜欢。反正我们只是走一趟路,挑选桃花,砍枝等活计都是宫人在做,又不是我们亲自动手。”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讨人欢喜,怀庆公主虽不是嫡出,但最得帝后的宠爱,是因她细心大方,懂得察言观色。

在亲妹妹面前,临安公主少了些皇室大公主端庄娴雅,大度贤良的伪装,她幽幽一叹,话语里有点酸气:

“你就这么喜欢徐妙仪啊?难道你忘了,这次兰州保卫战,她父亲魏国公不知发了什么失心疯,一定要把李家三兄弟全部拉到战场上去,驸马稍有犹豫,就被父皇骂的狗血淋头,驸马没法子,只得仓促参战,害得我那些日子为了驸马整天提心吊胆,都不曾好眠呢。”

怀庆公主当然记得,驸马李祺走后,姐姐其实一切安好,胎像很稳,但太医按照洪武帝的叮嘱,一天三次请脉,气氛徒然变得紧张起来,姐姐那些天确实过的不安生,可是…怀庆公主说道:

“都说一孕傻三年,姐姐那么聪明的人,怎么比我还糊涂?朝堂上的事情和咱们当公主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姐姐说魏国公犯了‘失心疯’是何道理?咱们是什么人家?天下最尊贵的朱家皇族,除了咱们朱家,天下万民皆是臣子,徐家也好,李家也罢,都是臣子。身为公主,岂能因下嫁给李家,而生了偏颇之心?为抬举李家而贬低徐家,这可大大不妥呢,被父皇母后知道,定要挨骂的。”

被亲妹妹教训了,临安公主有些生气,“你说我偏心,难道你就没私心?你的驸马王宁是徐妙仪的好朋友,你当然觉得徐家人好了。我下嫁李家,岂能不为李家鸣不平?”

怀庆公主说道:“我当然有私心,但我喜欢徐妙仪,只是私人之交,觉得她的为人很对我的脾气,如果她是那种矫揉造作之辈,哪怕是王宁的亲妹子呢,你看我理她不理?而且我从未为了一个徐妙仪而刻意捧着徐家,或者为了徐家而故意踩别的名门世家啊。”

临安公主气笑了,“按照你的说法,李家被魏国公欺负了,我也只能袖手旁观?”

“姐姐慎言!”怀庆公主正色道:“你公公李善长是刚刚告老归乡的大明丞相,魏国公是大明地位最高的武将,文臣武将不合,是天下大乱之兆,姐姐的话岂不是妖言惑众?何况边关危机,匹夫有责,我若是个男儿身,也会扛枪冲锋陷阵的。李家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征兵沙场有何不妥?连父皇都无异议,咱们当公主反过来责怪魏国公?”

临安公主不服气,“可是李祺是我夫婿啊。”

怀庆公主冷冷道:“姐姐,咱们公主和其他女人不同,其他女人未嫁从父,出嫁从夫。而公主一生的尊荣,甚至孩子们的荣华富贵都来自于父皇,而非驸马的家族,姐姐莫要本末倒置,你十月怀胎生的孩子姓李,但将来孩子们的前途,是因他们姓李,还是因他们是父皇的外孙?姐姐要考虑清楚。”

临安公主被亲妹妹说的哑口无言,妹妹说的好像都对,她无从辩驳,可是心中对徐妙仪的耿介却很难化解,可这样棘手的女人即将成为燕王妃,将来李家的日子必定不好过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大家昨天的生日祝福,我会继续好好写文的,争取每一个文都有所突破。

临安和怀庆都是孙氏生的,不过真实历史上她们两人的选择也截然不同。临安贤惠的简直不像公主,更像李家儿媳。而怀庆比较叛逆,毅然站在朱棣这边,公然和侄儿朱允炆作对。

第221章 行亲迎礼

且说李善长派刺客斩草除根的计划破灭,还引起了徐达和洪武帝的防备之心,李家三兄弟被紧急编入军队参加兰州保卫战。李善长由此彻底收手,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徐达凯旋后,李家三兄弟也得到了洪武帝的封赏,已经回老家凤阳的李善长看到儿子侄儿写来的家书,心中稍定,回信叮嘱家里晚辈安分守己,不要惹是生非。魏国公或许对咱们李家有些误会,你们莫要和他顶撞,以后见面还是恭恭敬敬叫一声“世伯”,不得无礼云云。

回信送走,李善长尤不放心,又提笔给独生子李祺写信,皇上若有吩咐,不问原因,照做便是;皇上若无吩咐,在家好好守着公主过日子…

一旁铺纸磨墨的老妻见了,不禁叹道:“咱们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好容易养他成人,娶了媳妇,现在咱们回老家了,儿子媳妇却留在京城,一年到头见不得面。咱们不是养了儿子,倒像是生了个闺女,长大了就成为别人家的人。”

李善长继续写着家书,头也不抬的说道:“公主之尊,当然要住京城,怎么可能和驸马跟着咱们来凤阳这种小地方过呢。你想儿子了,就回一趟京城看看他们,小住几月。我刚刚告老还乡,至少要在凤阳住三年五载,等胡惟庸坐稳了宰相之位才能回京瞧一瞧。否则去年告老,今年就回京,朝野内外都会议论我放不下权柄,胡惟庸也会心生误会的。”

老妻不满的说道:“他敢!胡惟庸是你的学生,也是你一手提拔举荐的,否则如今大明丞相八成就是诚意伯刘基了,那会轮得到他胡惟庸?”

李善长写完了家书,搁笔轻轻吹干信笺上的墨迹,“没有谁能当一辈子丞相,时候到了,必须让位给一个继任者,胡惟庸是最合适的人选。想要人走茶不凉,谈何容易?我要李佑娶了胡惟庸的侄女,李胡两家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胡惟庸坐稳了相位,对我们李家百利无害。”

李善长将信纸塞进信封里,叹道:“我正当壮年时投到皇上帐下,那时候皇上带着一帮武将开疆扩土,我负责安定后方、打理钱粮,一直到大明建国,为皇上当家了几十年。这几年皇上想独揽大权,我这个丞相渐渐有些惹君王嫌弃,干脆借口告老还乡,急流勇退,或许皇上看在多年君臣之谊份上,对我还有一丝感激,哪怕有一天我犯了错,也会网开一面。”

老妻不解,“皇上嫌弃你?怎么可能呢,皇上一直说你是他的萧何呢。”

李善长笑道:“萧何辅佐刘邦建立大汉,他和刘邦都是沛县人,刘邦后来号称沛公便由此而来。我和皇上恰好都是凤阳人,同是老乡,同为宰相,所以皇上说我是萧何在世。”

“但萧何晚年是靠着装疯卖傻,自污其名才侥幸逃过了刘邦和吕后的猜忌,得以善终。我不屑做那些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的事情,干脆早点放权告老,免得像萧何这样沦落到被逼自污,才能自证清白的地步。”

老妻有些明白丈夫的意思了,点头道:“难怪你一直告诫族中子弟,以史为镜,时刻检视反省,方能规避祸患,走得长远。对了,魏国公的嫡长女马上要出嫁,礼单我已经要管家写好了,你再看看,别有错漏之处。”

李善长展开大红的礼单看了看,添了几样贵重的东西,“徐大小姐是嫁入皇室,将来的燕王妃,贺礼要比平日丰厚一些才是。”

老妻将礼单交给管家预备着,说道:“魏国公和你同朝为官多年,还是凤阳老乡,徐家和李家向来交好,为何这次打仗非要把李家三个男丁全部拖上战场?驸马为此还被皇上教训过了,魏国公是不是对咱们家有什么误会?”

李善长当然不会说实话,提到徐达,他眼里迸出一股杀气,“或许被小人挑唆了吧,如果他识相,不再纠缠,我或许会放他一条生路,倘若他非要与老夫为敌…老夫是萧何,徐达就是韩信。皇上忌惮权臣,更防着武将。史书上萧何最后设计杀了淮阴侯韩信,灭了他全族。”

老妻听的心惊肉跳,“皇上不至于这样对待魏国公吧?都结了儿女亲家了。”

李善长冷冷道:“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多朝代兴起覆灭,数不清的史书其实反反复复记录的无非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套路,就像日出和日落一样规律,能超脱这个规律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京城,二月初八,魏国公府的大小姐今日出嫁。

天没亮时,徐妙仪就被叫醒了,胡善围带着一群宫里的嬷嬷们给她梳头打扮,首先是各种香粉香膏等从头到脚,抹遍了徐妙仪全身。

当徐妙仪觉得自己快要被腌入味的时候,宫女们终于停手,开始给她梳头。徐妙仪打趣道:“善围,我还以为你要往我身上散点盐巴揉一揉呢。”

胡善围笑道:“别笑了,留着力气应付仪式吧,需要一整天呢,够累的,乘着还没涂胭脂,先吃点东西。”

徐妙仪吃着羊肉水晶蒸饺,问道:“燕王也要这样早起打扮吗?”

胡善围捂嘴笑道:“这就想新郎了?真够黏的,成婚之后每天四目相对,想必也相看两不厌了。皇家成婚,礼仪繁琐,粗粗算来就有十项,纳征发册催妆、妃家受聘 、醮戒、妃家醮戒、亲迎、庙见、合巹、朝见、盥馈、回门。前两项纳征发册催妆和妃家受聘昨天进行完毕,现在——”

胡善围看了看闺房里的西洋大座钟,“现在宫中应该在举行醮戒仪式,燕王进宫拜见帝后了。”

与此同时,朱棣穿着黑色九章衮衣,头戴黑色金边的九旒冕,从奉先殿东门入,教坊司奏乐,朱棣三次跪拜洪武帝和马皇后。

好事多磨,看着朱棣终于成亲了,马皇后心中感概万千,拍了拍朱棣的手,“起来吧,去魏国公府接你媳妇,莫要了吉时。”

朱棣应下,去偏殿换下黑色衮冕,穿上了一套大红色的皮弁服,带着仪仗出宫迎接新娘。

马皇后看着朱棣高大的背影,不禁笑道:“时间过的真快,记得刚把他接到我面前教养时,才这么高…”

马皇后用手比在自己腰间,“四郎从小就老成,懂事听话的让人心疼,很少任性闹脾气,咱们这么多孩子,四郎最省心了。”

儿子今天结婚,洪武帝心里再不愿意,也只得认了,叹道:“小时候省心,长大了就不省心,娶个媳妇比谁都能折腾。”

马皇后笑而不答,把话题引开,“四郎成家了,接下来轮到五郎,皇上心中可有人选?”

一旁周王朱橚听了,赶紧说道:“父皇,母后,儿臣想晚些成亲。”

洪武帝立刻迁怒五儿子,“整天泡在药铺里不回府,周王府形同虚设,不成器的东西,谁家闺女愿意嫁你!”

朱橚眼角的余光看到了秦王妃王音奴的侧脸,一时有些恍惚,说道:“儿子…儿子想写一本医书,把新发现的草药编写进去,再把以前那些以讹传讹的药物药性改正确,耗时耗力,因此儿子无心婚姻。”

洪武帝教训儿子,说道:“男大当婚,医书能当周王妃还是能给你生孩子?一派胡言,等你四哥成婚,就轮到你了,宗人府会为你选一个贤良淑德的王妃,今年就成亲。”

朱橚愣住了,慌忙要说些什么。怀庆公主挺着大肚子上前一步,朝着他使了个眼色,然后笑嘻嘻的说道:“父皇日理万机,还要操心儿女的婚事,真是辛苦,女儿给父皇泡了参茶,您尝一尝…”

看着大腹便便的女儿,洪武帝才熄了怒火。

此时天已大亮了,徐妙仪穿着大红色的燕居冠服,在父亲的牵引下到了徐家祠堂里拜祭祖先。礼毕,徐达坐在正堂,徐妙仪行家礼,对着父亲四拜,徐达说道:“好好和燕王过日子,孝顺帝后。”

徐妙仪一一辞别了两位兄长和三个妹妹,大哥徐辉祖说道:“家中一切都好,无需挂念。”

二哥徐增寿还是那副不着调的样子,低声道:“你那火爆脾气稍微收敛一下,皇家儿媳妇可没那么好当的。不过女人嘛,还是彪悍一点比较好,免得被婆家人欺负,燕王要是惹你生气,告诉二哥,我替你出气。”

二小姐徐妙清眼圈微红,说道:“大姐姐若闷了,时常回娘家和我们这些姐妹说说话。”

三小姐徐妙溪则一脸兴奋的说道:“听说燕王府有好大的一个捶丸场子,姐姐以后借给我用,我想叫着那帮手帕交痛痛快快的去打捶丸。”

四小姐徐妙锦则欲言又止,她知道大姐和明教有关系,但是大姐却成了燕王妃,难道大姐已经脱离了明教?

徐妙锦说道:“大姐姐,那个明…明…以后记得经常接我们姐妹们出去玩呀。”

徐妙仪和家人道别后,回到闺房,换下燕居冠服,穿上亲王妃规制的翟衣和七翟冠,等候朱棣的到来。

这时乐声起,礼官大声说道:“燕王奉制,行亲迎礼!”

作者有话要说:结婚仪式是按照大明会典上亲王婚制写的,原版非常繁琐,好几千字,本文只摘了重要的几个仪式。

明天要写洞房了…舟一定要写个走心的洞房夜,O(∩_∩)O哈哈~。

第222章 洞房花烛

主婚人是礼部尚书王大人,胖墩墩的王大人穿着大红礼服,在正堂门口迎接燕王,“殿下,这边请。”

朱棣先入,王大人紧随其后,身后跟着捧着各色礼物的小内侍,将正堂挤得满满当当。胡善围和另一个女官亦着盛装,一左一右挽着徐妙仪的胳膊步入正堂,两人双双拜别了魏国公徐达。

看着一对璧人,徐达一时有些恍惚,眨眼间那个抱着他的腿,撒娇要吃酥油泡螺的小姑娘长大了,有本事了,要出嫁了,而他也早生华发,从“小将”变成了“老将”,从“丈夫”变成了“老父”,要和女儿告别了…

主婚人王大人低声提醒道:“魏国公,吉时已到。”

徐达回过神来,记起王大人事先教给他的那些文绉绉的话语,扬了扬手,“尔为王妃,应夙夜勤慎,孝敬毋违。”

胡善围等扶着徐妙仪步入女轿夫所抬的凤轿,朱棣骑马在前,庞大的仪仗在鼓乐声中出了魏国公府,往皇宫方向而去,一路上清水撒尘,鞭炮声不绝于耳,比过年还热闹。

迎亲的队伍从承天门进皇宫,朱棣下马,去偏殿换下方才迎亲的大红皮弁服,复又穿上黑色的九章衮衣,戴上九旒冕,两人步入奉先殿,早已有小内侍摆上猪、羊、帛、圭等祭品,以拜祭祖先。

朱棣在东,徐妙仪在西,齐齐拜过祖先后,再拜洪武帝和马皇后。

洪武帝看着儿媳徐妙仪那张似曾相识的脸,回想起她做过的事情,内心百感交集,五味杂陈,都懒得出言教训儿子了,纠结得脸上连笑容都没有。

马皇后打圆场,亲亲热热的拉着徐妙仪的手,“四郎从小就懂事听话,会疼人,你是个有福的,你们小夫妻恩爱,早日为皇室开枝散叶。”

至此,廟見之礼完毕。朱棣带着新娘子徐妙仪摆驾出宫,回到了燕王府,开始行合卺之礼。

燕王府正堂,王座在东面西,妃座在西面东,中间设案,案几上摆放着一对金爵和玉卺。

朱棣换下黑色衮冕,又穿上大红皮弁服,步入正堂,在王座前站定,胡善围挽着徐妙仪随后进来,在妃座前站定了。

朱棣和徐妙仪面对面交拜两次,各自坐下。胡善围持壶,往金爵杯中倒酒,递给朱棣和徐妙仪,两人对饮。胡善围再倒,如此再三,喝下三杯才罢。

徐妙仪放下空空如也的金爵杯,有些微醺,暗想这王妃也不是好当的——起码酒量要不能差了。

胡善围轻轻一笑,将玉卺杯倒满了,“燕王,燕王妃,请用。”

如此又连喝了三杯酒,朱棣和徐妙仪从王座和妃座上站起来,交拜两次,合卺之礼方成。

胡善围对着小内侍王景弘点点头,王景弘忙跑出去,扯着嗓子叫道:“礼成,奏乐!”外头鼓乐声起,堂前的客人们知道合卺礼成,纷纷欢呼,叫嚷着要灌新郎,周王朱橚和驸马王宁立刻“严阵以待”,准备给朱棣挡酒。

朱棣说道:“我去敬酒,你先歇息用饭,我…我待会就回来。”

“慢着。”徐妙仪从荷包里倒出一颗药丸,塞进朱棣嘴里,“先吃一颗,姚家的独门秘方,专门醒酒护胃肠的。”

朱棣含着苦味的药丸,就像吃着蜜糖似的甜。四目相对,双眼就像用浆糊胶住了似的,难舍难分。

胡善围捂嘴笑道:“燕王快去敬酒吧,我还要帮燕王妃换衣服——十几层的翟衣和九翟冠加在一起

足足几十斤重,燕王妃很累了。”

朱棣听了,方讪讪笑道:“妙仪,辛苦你了。”

徐妙仪没皮没脸的说道:“不辛苦——辛苦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朱棣身形一僵,“你换衣服,我先去敬酒。”

朱棣一阵风似的走了,胡善围瞠目结舌,对徐妙仪说道:“你真大胆,敢如此调戏燕王,以后在帝后面前可别这样。”

徐妙仪跌坐在妃座上,捶着腰说道:“燕王是我夫君,我不调戏他调戏谁?快快把这个孔雀开屏似的九翟冠摘下来,顶着一大坨黄金宝石,脖子都快硬了。”

胡善围帮徐妙仪卸妆更衣,散开头发细细梳通,“别人想戴都戴不上,你偏不喜欢,明日进宫拜见帝后,还要穿戴翟衣翟冠呢,还有后天回门,不能差了礼数,以后每逢进宫请安,朝贺,祭祀等都要如此盛装,方显大明皇室的尊贵威严。”

徐妙仪连连求饶,“唉,早点去藩地就好了,到了北平,我们关起门过日子,那用这么麻烦。”

提起就藩,徐妙仪眸色一黯,“表哥在桂林不知怎么样了,他年纪最小,却是第一个就藩的。”

胡善围消息灵通,说道:“皇后为靖江王相看过了,已经选定了郡王妃,就差下懿旨赐婚了。”

徐妙仪问道:“是谁家女子?”

胡善围说道:“是你家族亲,魏国公远房堂妹,我亲眼见过,是个温顺安静的大家闺秀。”

徐妙仪说道:“那就是我堂姑了,和我表哥差一辈呢。”

胡善围笑道:“皇家娶媳妇不讲究辈分——难道燕王不是你表舅?”

徐妙仪顿时不说话了。

胡善围给徐妙仪绾了一个松松的圆髻,从首饰盒里挑了一个凤簪,徐妙仪指着一个朴拙的木簪说道:“用这个吧。”

胡善围会心一笑,取了木簪簪在发髻上,“燕王也忒小气,送这种不值钱的东西。”

徐妙仪说道:“那时候在凤阳乡下,整日为温饱操心,这木簪是他从货郎那里用一只山鸡换来的。”

胡善围叹道:“礼轻情意重,好好珍惜吧。好了,晚妆已成,你照照镜子。”

徐妙仪揽镜自照,镜中女子秀发高高绾起,已是少妇打扮,双眸如星,憧憬中有一丝怯意,喃喃道:“这就嫁了啊,以后有好些事情要做呢,善围,你说我能不能应付的来?”

一双温暖宽厚的大手搭在她的肩膀上,低沉的声音响起:“当然能,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徐妙仪四处张望,发现胡善围不知何时悄无声息的走了,顿时蓦地有些紧张。

双肩上的手慢慢往颈脖处移动,粗砾滚烫的手指落在徐妙仪天鹅般细腻优美的颈脖,轻轻揉了揉,好像一道闪电从她的头顶一直劈到足弓,浑身酥麻。

朱棣揉着徐妙仪的颈脖,“还疲乏吗?”

徐妙仪的脖子反而越来越僵了,呐呐道:“哦,还好。”,面上平静,内心却在呐喊:关键时刻不能怂啊!他捏你,你就捏回去,他亲你,你就啃回去嘛,别羞羞怯怯像个小媳妇,以后怎么树立燕王妃的威信?在军营两年耳濡目染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嘛…

朱棣俯下身去,两人头碰头紧紧挨在一起,镜中立刻出现了两个人,徐妙仪手一抖,圆圆的铜镜落地,咕噜噜恰好滚到了婚床边。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徐妙仪双颊酡红,像是染了胭脂;一双迷离的眼眸,好像下着一场梅子黄时雨,湿湿的,软软的,绵绵的,令人沉醉在一川烟雨,满城风絮里。

朱棣的眼眸顿时亮了,璨璨如星,热烈似火,灼烧着他的灵魂,喉头像是被烤干了,他的唇不禁落在了她的脖子上,一寸寸的缓缓移动,烟雨遇到火炭,淬出阵阵白烟,如梦似幻。

□□凤喜烛下,落到床下的铜镜昏昏欲睡,显得有些晦暗无光,它看见两个紧紧纠缠的人影从梳妆台的绣凳上站起,像是喝醉酒似的趔趄而行,铜镜大惊:喂,怎么男主人和女主人都闭着眼,走路要睁开眼睛,小心踩着我圆滚的娇躯呀!

纠缠的人影缓缓挪动,女主人的大红寝衣滑落在地,铜镜又惊:哎哟,虽然卧房温暖如春,但不穿衣服还是会冷的,小心得了风寒。嗯,幸好男主人挺体贴的,知道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主人御寒——不对!怎么都扔了?主人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倒春寒吗?会冻病的!真是一对令人不省心的主人啊!

一双□□的大脚踩过来,铜镜绝望的闭上眼睛,完了完了,要踩破了,幸好主人被床前的脚踏绊住了,主人齐齐摔在柔软的婚床上,震得铜镜都抖了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