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顿时僵住了,“……”

有几个官员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毕竟,谁看到官家对着一个黑皮认真地说“你白了不少”,都会忍不住的,即便知道这位同僚真的白了不少,也只会有“你还真是黑,白完还是黑”的感觉。

包拯万万没想到官家上一句还在关心国家大事,下一句就转移到他的脸上来了,但是大殿之上,官家问话,又不好不回答,掂量了一下,只得恭恭敬敬地回答:“臣近来的确在用擦面药,乃是大相国寺方丈了然禅师亲制的,有白肤之效。”

有位官员感慨道:“此药每次出时,拙荆都要去抢购,只是实在难得,常有抢不到的时候。”

仁宗:“哦?居然如此紧俏?”

又有数位官员附和,全都是家里妻妾痴迷护肤的。

仁宗好似这才知道了然禅师非但佛法精深,医术高明,竟还是妇女之友,制作出了如此神效的擦面药,若有所思地道:“连包卿的脸也治白了,那这还真是大宋第一了。”

包拯:“……”

仁宗御口一开,便是从前此药不出名,也要扬名天下了,何况已经是名满京师,如今是有市无价,多少人求购也买不到。

但是包拯却苦恼了起来,因为随着美白药名扬天下的同时,那句“连包卿的脸也治白了”也一起传开了,而且还是断章取义,不究背景,导致包拯的脸几乎要成为开封一大新景观了!

——总有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蹲守在开封府外,就为伺机看他一眼,看看到底官家夸赞过的白是有多白。

就连开封府本府官吏或同朝为官的同僚,也少不了多看包拯几眼,但是他们会很懂地评价:嗯,确实白了!

结果就是这几乎成为开封未解之谜——为何官家说开封府府尊白了,那药也的确很管用,但是每个人看到他都是黑不溜秋的?

各种原因满天飞,人们只想:道理我都懂了,可那为什么官家夸他白?

解救了包拯的,是十二月下旬,各国使节团的陆续抵汴,至少,开封府内部的人都忙得无暇多看他几眼了。

第81章 耶律袅履的晚餐

耶律袅履双手紧紧抓着缰绳, 脑袋越来越晕,眼前的天地好像在翻转,让他更加目眩,不禁趴在了马背上。

自从进入宋国国境,耶律袅履就哪哪儿都不舒服, 在这一刻, 委屈更是达到了顶点。

——为什么要派我出使啊!

此刻, 被水土不服所困扰的耶律袅履已经完全忘了在得知可以随使团一起来宋国公费旅游时心中无比的兴奋之情。

而且,使团已经抵达陈桥,与宋国前来接待的人回合了。

耶律袅履费劲地看到了正使与宋国的馆伴使、开封府推官等接待官员互相行礼、寒暄,嘴巴一张一合, 说个没完,而旁边的同伴们早已纷纷下马。

“嗳,下来啊?”

同伴唤耶律袅履。

耶律袅履偏头看了他一眼,“我, 我不行了……”

说着, 耶律袅履身体一歪, 就掉下马来。

他失去意识前最后一个念头是:妈的,居然没人接我。

……

耶律袅履在一片温暖中醒来,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被裘皮裹着,脑袋缠上了纱布,旁边坐着使团里的医官。

医官看到他,眨眨眼,“你怎么样?”

耶律袅履坐起来,看看四周,“这是哪里,我们到驿馆了?”

“不,这里还是陈桥,陈桥的长亭,”医官解释道,“因为你暂时不能动作,正使便先带大家入驿了,留了我与两个侍卫照顾你——哦,还有两个开封府的人。”

耶律袅履偏头一看,看到一个坐在门口的背影,清瘦得很,即便穿着厚厚的衣服也不显得臃肿,和他们辽人全然不同,至于另一个,不见踪影。

“哦……”耶律袅履抓了抓脑袋,“我饿了。”

当然饿了,他一昏就从上午昏到了下午。

医官身上只有干粮,这里是宋国的地盘,要什么自然是去找宋国的官吏,这也正是宋国人把开封府的人留下来的原因。

医官走到了门口,改用了宋话对那个少年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他需要一点食物,而且是给水土不服的病人吃的,所以最好比较温和。

“哦。”少年应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个竹筒杯,天气冷,长亭里有柴火供人生火取暖,少年抬起头喊了一声,“展护卫。”

长亭顶上便轻飘飘地跃下来一个人,吓了耶律袅履一跳。

此人摸出了取灯,把火生起来,然后少年将竹筒杯里的食物热了热,插上调羹,端过来给耶律袅履。

“谢谢。”耶律袅履用别扭地宋话道谢,他们大辽的贵族基本上都从小学习宋朝文化语言,但是,他在语言上实在没有什么天赋,这一项总是不及格。

再一看竹筒杯里,淡淡乌色的糯米饭中点缀着红枣、红豆、花生等物,腾腾热气扑面而来,夹杂着甜蜜的香味。

耶律袅履惊喜异常,感觉到一股暖流淌进心里,眼眶竟然湿润了起来。

他们大辽的习俗,正旦之日会煮糯米饭吃,在耶律袅履记忆中,正旦前后那一碗糯米饭是儿时最甜的记忆。

从大辽来到宋国,历经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期间更是因水土不服而生病,今日已经十二月二十七,耶律袅履真是太想家了。

也无怪这一碗糯米饭把他的眼泪逼了出来,对那少年哽咽地道:“谢谢,谢谢……”

……

云雁回一脸懵逼,回头看看展昭,迟疑地道:“因为太好吃哭起来的食客我见过,开封府多得是,但是没吃就哭的,这还是第一个。”

展昭:“……”

云雁回有种长见识的感觉,看着那牛高马大的辽国人一边嘤嘤嘤一边把八宝饭吃了,脸色也好多了,心里放心了一点。

这人晕倒的时候,大宋的官员都有点紧张,怕出什么事,所以当时留人的时候,把他和展昭留了下来。人留太多夸张,留少了又怕他们搞事情,不够用,而云雁回和展昭的组合,一个应付他们的正常需求,另一个则能hold住不测。

云雁回想过去把竹筒接过来,结果那辽人拉着他的手不放。

云雁回:“??”

辽人:“你叫什么名字?”

云雁回面对他热情的眼神觉得很莫名其妙,就是一碗八宝饭而已,又不是救了他的命,至于这么热情不,“云……云雁回。”

“我记住了,”耶律袅履一脸真诚说,“我,耶律袅履。”

云雁回微醺:“……好。”

回去的路上,云雁回曲折地和医官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他们大辽有这么个习俗,松了口气,他还怕这人别有所图呢,有原因就好,原来是因为生病了脆弱的时候吃到了糯米饭啊。

云雁回和展昭把他们带入汴京的驿馆,交接给了驿馆的人。

而此时,已是夜幕落下,早过了晚饭的点,官家赐下的御筵,早被使节团的一百多号人一扫而空,只剩下一些残羹剩菜,自然是没有这几个人的份了。

负责接待辽使团的馆伴使一看,心说糟糕,忘了给人留饭了。

而且使团里有点身份的人他都做过功课,此人是深受辽国皇帝喜爱的画师,这次派他出使,是要给官家写真画像的。如此,也不好慢待了。

这馆伴使是鸿胪寺的,心里琢磨了半天,怎么说人家第一天到,搞得没吃到御筵,很失礼了,现在去买或者叫人做吗?好像不够丰盛啊……

馆伴使想到都亭西驿那边今日似乎在招待同样到京的西夏使团,离得不远,便叫人赶紧去看看还有没有菜,或者叫他们的厨子现做些也行,他记得那边是开封府公厨的厨子在料理。

这边因为有御筵,所以今日压根没有大厨,只有几个负责热菜温酒的学徒而已。

馆伴使派的人,果然从都亭西驿带回来五道菜并几道果子和酒,再加上这里剩下的一些鲜果,也尽够招待了。馆伴使亲自道了歉,抽了抽鼻子,又厚着脸皮坐下来,“我陪您喝一杯……”

然后就叫人添了一副餐具。

虽然辽人觉得这馆伴使莫名其妙的热情,还来陪酒,他们又不是什么正副使之类的重要人物,但是也不可能给脸不要脸啊,于是默默接受了。

这几人都是第一次进入使团,没吃过御筵,也没吃过别的使馆的接待餐,见了席面上几道菜,还有兴趣问,都是什么菜呢。

馆伴使虽然负责辽使团,但是其他驿馆的菜单也看过,只是没吃过,便强忍着口水给他们介绍:“这是脆皮叉烧,乃是彘肉烧出来的,甜咸可口。还有禾花鱼三丝羹,用大相国寺禾花鱼与豆腐、香菇、火腿等做成,禾花鱼乃是养在稻田之中,食落水禾花而生,毫无腥味。诸位若吃,需得‘先亲嘴,再剥衣’,这禾花鱼的嘴可是香甜无比……”

不知道是不是耶律袅履的错觉,他总觉得这位馆伴使说着说着,就吸溜了一下口水。

“还有这道,这道厉害了……汉字中鲜为鱼、羊,这道菜便是鱼、羊肉做成,故名第一鲜。其肉质鲜嫩,而又无任何腥膻之气,而且这般天气,鱼羊汤喝下去最是合适不过了,呵呵,来,大家先喝碗汤,边吃边说。”

馆伴使忍不住了,先来一碗汤再说。

于是,大家就每人盛了一碗第一鲜的汤,准备等馆伴使继续解说。

这汤一入口,就惊艳了几位,果然如馆伴使所说,鲜!这个字简直要钉在他们脑子里面了!

碎羊肉顺着汤汁流入口中,暖暖融融,咬下去之后,嫩滑得不可思议。

辽国平时吃的最多的,就是各类肉食和米面,羊肉吃得也很多,但是像这样几乎和鱼肉一样鲜嫩,而又无任何羊膻味儿的菜,他们是从未品尝过的。

馆伴使也觉得瞬间都浑身舒坦了,懒洋洋地说:“还有这道灯影牛肉丝,据说这是在川渝之地流行的……嗳,我吃一口先。”

不知道为什么,馆伴使已经从介绍变成了陪大家吃,又变成了先吃。

一口咬下去,麻辣中带着一丝甜味,撕得细细的牛肉丝烤得很干,红油闪闪发亮,点缀着芝麻,看上去就极有食欲了,何况是味道又如此开胃。

馆伴使吃了两口,就忍不住又喝了一大口汤。

几位辽使团的成员看得一愣一愣,吃得也一愣一愣的。难怪国内那么多人争着抢着想出使宋国,原来宋国招待的饭菜这么好吃!

耶律袅履更是想到了白日那一碗糯米饭,虽然都是糯米饭,但是味道比起他在家中吃到的,滋味丰富了不知多少。

但是诡异的是,他们吃着吃着,身边不知不觉人就多起来了……

本来也没避着人,可是一个两个过路或是在房间里循着香味而来的人都驻足在旁边围观,可就让人有点吃不下去了。

耶律袅履咽了一口菜,忍不住说道:“你们不是吃过了吗?”

众人纷纷惭愧地低下头,没错,是吃过了,而且吃得很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一桌人吃饭,他们又饿了起来……

啊,这样是不是要给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可是,谁让你们吃得这么香,好馋啊……

耶律袅履突然之间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他看看旁边,每道菜往自己碗里扒了一部分,然后站起来说:“我不舒服,先回房间了。”

匆匆走到门口的耶律袅履回头一看,那一桌席面果然已经伴随着“我尝尝这个”“给我吃一点”的声音,被淹没了。

耶律袅履心有余悸,又不禁幻想。

大宋向来区别对待各国,他们大辽的待遇一般是最好的,若是连西夏使团的晚宴都这么好吃,那之前的御筵上是什么样的菜啊?他都没有吃到,太可惜了!

第82章 大辽购物团

枢密院礼房本来就为接待各国使团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了, 就在这时,居然还收到了辽国使团的申请,那就是把都亭西驿的厨子借到他们那里去……

根据可靠情报,这是因为,第一天的御筵, 他们觉得没有西夏使团的接风宴吃得好!

礼房的人顿时炸了, 明明都小心再小心, 怎么还是让辽国人这样认为了?真是扑街啊那些御厨!

幸好辽国还不是抗议,如果是抗议,那这就是很大的事情了,会被以为故意慢待辽国使团, 官家一心两国和平,若是出了这样的事还得了?

礼房拍拍脸,赶紧的,他们要厨子就快点送过去, 也不拘一定是西夏那一个, 反正大家都知道, 是开封府的厨子就行。

礼房不知道,这也是因为正副使都没吃到那天从西夏使团拿来的菜,根本不信,因为相信宋国不可能没脑子地那么做,应该只是恰好那厨子的手艺特别符合他们口味罢了,于是只是随便申请了一下,满足下属们。

无论如何,开封府的厨子被紧急送到了辽国使团入住的都亭驿,但是,接风宴上的菜他们是不会再煮了,给煮一煮开封府食堂的经典菜色差不多。

不过辽国使团的人们也很满意了,尤其是耶律袅履,他再一次吃到了八宝饭,自觉思乡之情缓解了很多。

……

辽国极为崇尚佛教,皇帝也大加推崇,使得佛教文化深入到生活中每一处细节。耶律袅履作为一个画家,一开始也曾在各大寺院中画壁画。

来到了汴京,耶律袅履自然不得不去大相国寺看看。

除却欣赏那里的佛教文化之外,耶律袅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代购!

宋辽两国往来贺岁的使节们除了携带官方礼物之外,时常会做私下的贸易,赚点外块,或是方便亲友。耶律袅履没有带什么货物来,倒是受人之托,需要买些汝瓷和茶叶回去。

如此,大相国寺就更是能满足他的这项需求了。

耶律袅履跑到大相国寺去,在寺内乱晃,晃着晃着,竟然见到了那个叫云雁回的宋国少年,于是开心地伸手打招呼。

“好巧啊!”耶律袅履说。

“是啊,呵呵。”云雁回心说一点都不巧,他今天虽然是来这里处理公务的,但是处理完刚要离开,就被人拉住了。

这耶律袅履一出驿馆,就被开封府的人跟上了,只是今日大相国寺开放集市,人太多,跟梢的人觉得有些吃力,发现云雁回在这里,便向他求助。

云雁回只好跑到耶律袅履面前来,准备光明正大地监督。

果然,耶律袅履看到他就兴奋地打招呼——若是看到不打招呼,那才真值得怀疑。

“耶律同知,你来这里做什么?”云雁回貌似不经意地问。

这些辽使的情报早就被朝廷探明了,云雁回回去和包拯问了一下,查了查档案便知道,这个官职为同知南院宣徽事的辽人,还是个传奇人物。

他在辽国曾经因为谋杀犯了罪,但是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画了副肖像画,就被赦免了,因为画得太好,这次在使团里,也是来给仁宗画像的,画完要带回去给现在的辽国皇帝兴宗珍藏。

光看现在那副阳光灿烂的样子,还真想不到此人还有这样的经历。人家赵允初是真傻白甜,他就是个豆沙包,切开黑。

“云兄你叫我海邻即可,这是我的字。”耶律袅履笑眯眯地道,“我出发前有些亲友托我带些汝窑瓷器和茶叶回去,我来采买。”

云雁回哪里知道过使团的事情,不禁瞪大了眼,“厉害了,你们还允许代购?”

“代购?嗯,是代购啊。”耶律袅履说道,“只是我对瓷器和茶叶都没什么了解,你能帮帮我吗?”

“哦哦,好啊……我介绍你去买东西。”云雁回想,这个我们欢迎啊,欢迎辽国代购达人前来进货,也算是对汴京经济做了贡献。

“嗯,对了,你有没有兴趣给亲友带点特色物品回去,或者是买回去销售呢?”云雁回眼睛一转,问道。

耶律袅履果然动心了,“什么样的特色物品?”

“辽国绝对还没有的……我们大宋都供不应求,我带你看嗷,有这个相蓝纸,还有开封灯,”云雁回紧着这些介绍了一下。

耶律袅履听得十分兴奋,觉得东京人实在活得太精致了,虽说辽国境内也有很多汉人生活,他们也会购买很多宋人的商品,但还是和东京人大不一样,不愧是宋国的国都呢。

“等等,云兄,先等一下,我觉得这些东西我的同伴们也会很喜欢的,我去把他们也叫来吧。”耶律袅履热血沸腾,觉得好东西不能自己独享,于是强行拉云雁回去都亭驿,登高一呼,问谁要去购物。

谁来大宋还没点代购任务啊,而且听说耶律袅履带来的是东京土著,能介绍本地特产,顿时一呼百应。

云雁回:“……”

我靠,简直莫名其妙啊,为什么突然间就让我带团了?而且这么多人一起出去,你们想要开封府的监察人员吐血吗?

云雁回和角落里负责盯梢的开封府便衣对视了一眼,只见对方也满头是汗,还冲自己暗示地点了点头,只好嘴角一抽,在院墙边折了一根细细的竹子,然后裹上一条红布,晃了一下。

“请大家看准这个小旗子,跟着我走,不要掉队……”

……

云雁回扛着小旗子,带着一群辽人在汴京穿梭。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八,很快就是正旦了,每天都有鸿胪寺的人来带这些辽使团的人演习朝贺时的礼仪,但是其他时间就属于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了。

而现在,他们选择跟着云雁回去购物。

这其中也不乏曾经出使过宋国的人,但是,他们都认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云雁回这么专业,非但对大街小巷的每一个店铺好像都很熟悉,而且他们每一个问题都能被完美解答,从去哪里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瓷器到想给年纪比较大姨妈带点特产该买什么……

比馆伴使要全面多啦!

——只能说,就算馆伴使很热情,也不是每个馆伴使都是东京土著的,即便是,可能也不如云雁回这种市井里打滚出来的熟稔。

“云小哥啊,这个禾花鱼我们能不能带回去?”还有人这么问。

云雁回扛着旗子穿过来,“新鲜的鱼?不,它离了这个环境会死得很快,而这种鱼一旦死了,味道会差很多。你可以买制作好的干鱼,也另有风味,只是会稍微贵一些。”

看,他又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云雁回领着他们进了一家开封府合作的店铺,卖灯的,这里有各种尺寸的开封灯,而几十号辽人进来,一下子就把店铺填满了。

云雁回靠在门口,叫掌柜给他们介绍,掌柜果然一顿神侃,形容起夜晚时满城悬明月的盛景。

云雁回则默默点数,数人头,不能少一个啊……

辽人们毫不犹豫地买买买,然后催促云雁回去下一个购物点。

云雁回都要哭了,这购物团也太好带了,大家都赶时间,也都很有钱呢。

确实,这年头很多使团里面都塞了皇亲国戚,也就是说,现在这些使团里的辽人,很多其实是要给辽国的什么王公贵族皇子公主代购的……

不差钱啊不差钱!

在云雁回地强力推销下,在各个掌柜的竭力配合之下,这些辽(gou)使(wu)团成员鸡血上头地买了大量物品,这种气氛实在太打动人了,周围同伴还多,尤其是云雁回老在旁边念叨一些什么“现在购物就只要998,买到就是赚到,晚一天都是吃亏……”“这基本是跳楼价了!”的话,更是让他们不知不觉就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