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也不好把人赶出去,只好私下吩咐了照顾公主的奶嬷嬷紧着点儿心,但凡这位大皇子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一概来回报给她。

可过了两三个月,这位大皇子还是日日上门,知道宫人防着他,也不靠近小公主一步,只远远地看着他的异母妹妹,眼神忧郁又清澈。

皇后猜他是小孩子失了娘亲,又没有父皇疼宠,猜他心里落寞,久而久之也放心不少,还敲打了宫人让他们对待大皇子不可有半分慢待。

可突有一日,那时候还是个婴儿的承熹不停地吐奶,宫里最好的两位小儿医诊断后只说公主自娘胎里就积了弱,这两日吃多了结了食,待消了食也就好了。

连着吐了一日,用了太医的丸药也止不住。小公主的小脸煞白,呼吸微弱,连手足都血流不畅开始发青。

那两位小儿医还是开了点消食散,都说消了食就能好。文宣帝与皇后心神不宁,直接请了太医院的院正并一干太医前来诊治。细细一查,发现

作者有话要说:那两位小儿医还是开了点消食散,都说消了食就能好。文宣帝与皇后心神不宁,直接请了太医院的院正并一干太医前来诊治。细细一查,发现小公主吃的奶水有问题。

原来奶嬷嬷每日清洁,洗澡所用的水中溶了一种药水,这种药水溶入水中稀释后变得毒性微弱,奶嬷嬷洗浴后胸乳上便沾了这种药水,婴孩长期服用她的奶水自然会使肠胃受损,久而久之毒入肺腑。

这毒经过水稀释后毒性便弱了不少,可日积月累也不可小觑。太医断言:若是小公主长期服用这带毒的奶水,怕是连一岁的抓周礼都活不过。

作者有话说:

1.我也不知道太子的女儿应该叫什么,百度说是“皇女孙”。反正不能是格格…这个刚出生的女婴儿不是太子的娃,太子还没破♂身就被戴了绿帽。这个女孩目前只打个酱油,是下下本书的女主,是皓儿未来的CP,身世成谜。

2.生下孩子就暴毙的太子良娣是奸细,入宫之后与旧主身边的人生了私情。到底是哪方的暂时就不剧透了,以后会再细讲。那良娣有了身孕的事瞒不住了,主动坦白了自己背后势力和一些重要消息,跟太子求了个留下她腹中孩儿的恩典。

太子应允留她腹中孩儿一命,又怕把她送到宫外去她又会私传消息,只能把人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着。钟粹宫这么大,又全是太子的人,他想瞒的消息都能瞒住。瞒了那么久,却在那良娣生产当日被碎嘴的小太监听到并传了出去,弄得宫里人尽皆知,只能办了这个洗三宴。

以上,如果哪处逻辑不通,请自行脑补;如果全部逻辑都不通,请同情作者的智商,并假装没看到这个情节…

3.大皇子是个有故事的小反派。

4.明天没有忠犬的戏份,后天有吻脸戏【哎呀呀呀好羞涩】

大皇子妃

本章剩余内容在【作者有话说】部分。

毒害皇嗣、甚至收买太医,经过一番彻查之后,原来这一切都是大皇子的阴谋!

到了那时,宫里人才知道这位身世坎坷惹人唏嘘的大皇子是怎样的包藏祸心!他不过是一个五岁的孩童,手段毒辣比他生母也不遑多让。

皇后震怒,恨不得当场把大皇子杖毙——她的承熹在娘胎中就中了毒,又早产一月,承熹出生头两月身子虚弱得厉害,连她这个做娘亲的都只敢在床边看着她,没敢抱过几次。如今女儿却还要被这种腌臜的东西伤害,简直不可饶恕。

文宣帝念在大皇子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头个孩儿,又年幼无知才犯下错事,想来是受了奸人挑唆,对亲生孩儿实在下不了狠手。只好把他身边的近侍通通拷问了一遍,调离了大皇子身边,让内务府换去一批新的,又着太傅好好调♂教。

大皇子又长了两年,听宫人来报他经常杖毙身边宦监,偶尔也打死过小宫女,性情乖戾,暴虐嗜杀,身边的宫人不知换了几批。此后文宣帝便彻底疏远了大皇子,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见上两面。

这位大皇子十四岁就出宫落了府,如今已有二十七岁,至今未能封王,更无封地,所以仅以大皇子作称。

没有皇家谋划,只娶了一位闲散侯爷的嫡女,只是大皇子妃这身份说来也有些牵强。前侯爷是她的生父,早早去了,膝下又无子,侯爵便落在了隔房的弟弟头上。

大皇子妃生生从侯府嫡女变成了侯爷的侄女,她才情相貌都是拔尖,只是如今身份去配皇子,去做圣上的长媳,委实有些不够看。这些年他们夫妻二人深居简出,极少在人前露面,比整日呆在公主府里消磨时光的承熹也好不到哪去。

每年正旦那日拜太庙的时候,这位大皇子才会出现在众人眼中,不过这祭拜先祖的大事自然与承熹没什么干系。所以她自从大皇子出宫落府后,只有年节皇家设朝宴的时候远远见过大皇子两回。

但凡什么地方遭了天灾,她这对兄嫂都主动带头捐赠款银,在京城也算是饱有贤名。逢年过节还都会往公主这里送礼品,送的礼品还都特意避开了吃食配饰小件玩物这些惹人生疑的,似乎很明白公主根本不会用他的东西。

承熹浅笑,她这位兄长看来很是低调,似乎曾经的心狠手辣都是因为年幼无知受了奸人挑唆。

至于这位皇子妃,跟她的夫君一样低调,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把“夫唱妇随”这个词演绎了十成十。如今,居然出现在了承昭头个孩儿的洗三宴上,倒真是稀客了。

不过这洗三礼都已经完了,说她是真心来贺,怕是谁都不信。

大皇子妃进来后,朝着坐上的几位娘娘袅袅婷婷行了个福礼。承熹想了想,还是喊了一声“皇嫂”。

对方也没想到她会这么喊,愣了一愣,笑吟吟地唤了声“皇妹”。行至她身边坐下,开门见山道:“前些日子听说那徐家已经搬离了公主府,我与你皇兄倒是觉得解气,妹妹可还要出宫去住?”

暖阁里坐着的众人都静了下来,就连正跟母亲明夫人说话的淑妃都歇了话,一双杏目直直朝这里看来。

明明承熹只见过这个嫂子几面,可大皇子妃这么一句话就把她和大皇子划到了承熹的娘家人里头,语气很是亲近。表面看来心思直白,可实际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这京城许多人都以为公主对前驸马情根深种,哪怕五年前驸马战死也坚定地留在徐家守寡,还要养育孩子孝顺老夫人,都觉得她孀居生活艰辛不易。就连父皇和母后都很少提到徐肃,怕她因为被徐肃辜负至今心伤难愈。

至于真正的事实——承熹与徐肃连相敬如宾也做不到,却是没有多少人知道。

承熹浅浅笑了,她自认两人没亲近到那地步,却不知她这皇嫂到底是不会说话呢?还是居心不良呢?

她偏头深深看了大皇子妃一眼,笑容更是温润:“皇嫂说笑了,我在这宫里住得习惯,出宫去住却是累父皇和母后牵念,反倒不美。”

淑妃娘娘扬声笑道:“承熹嘴甜,回宫这些日子总是能讨我们欢心,小世子也伶俐可爱,我才不舍得放他们出宫去住呢!贤妃姐姐,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淑妃想得更深一些,兴许是她在宫里呆了许多年,见过的腌臜事多了去了,所以惯爱把人往坏里想——这位大皇子妃,果然和她的夫君一样不是善茬!今日来了这么多人,没有一个敢提到徐家与前驸马,就怕惹承熹不喜。她却开门见山提的就是这句,真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

贤妃娘娘笑容淡淡,语气凉凉说道:“宫外头是非多,不知有多少心思叵测之人。承熹性子软和,没人看顾着怕是会受了委屈,还是在宫里住着好。”

听到“心思叵测”这词,大皇子妃眸色微闪,笑笑又转了话题:“这驸马是惩治过了,可妹妹却不打算给那狐媚子点颜色瞧瞧?”

承熹静静听着,不知这话该如何答。却听淑妃突地冷笑一声,声音抬高呛声道:“三媒六聘才能为妻!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私自许了人,任她说破天去都做不了徐家的少奶奶!”想起承熹以前跟她说过的那话,当下觉得那话甚合自己心意,厉声又道:“聘则为妻奔为妾,淫奔——为贱妾!”

这番话声色俱厉,淑妃又向来妆扮鲜明,深红色的唇脂平添许多气场,一双杏眼画上长眉,平时笑闹时娇俏得像个小姑娘,这时候冷着脸却让人不敢直视。

一番话虽不是针对在场的任何人说的,可听来只觉咄咄逼人,听得在场所有人都肃了神色。长辈们尚且如此,小姑娘们更是低眉顺眼喏喏不语。

她的母亲明夫人重重拍了下淑妃的手,嗔怪地看了她一眼,这明明是太子的钟粹宫,她却喧宾夺主不好,拍了拍她的手以作警示。

淑妃稍稍敛了神色,垂着眼不想说话了。

皇贵妃和贤妃娘娘却浑不在意,近些日子宫里没人敢明面谈论徐肃这个前驸马,此时听她这么一说,倒觉得有些解气。她们膝下没有子女,从小把承熹当亲闺女一样疼,眼睁睁看她受别人的委屈,实在有些不忿。

承熹心思更细一些,觉出淑妃神色里有些莫名的忿忿。平日里她的张扬肆意都极少在生人面前显露,今日也不知怎的性子这般急了。就连她的母亲明夫人,都握了女儿的手轻轻摩挲,低不可闻地叹了一声。

看着明夫人握着淑妃的手细细看去,神色若有所思的模样。承熹看得心中暖暖,想起自己出嫁后每次回宫,母后也会翻来覆去、细细地看她的手。

听母后说女子的年龄心事全写在一双手上:细腻柔嫩说明养尊处优,粗黑涩粝是为日夜操劳;女子手白且经络分明说明身体抱恙;手背筋骨突兀说明经常生气…

这还只是说女子一双手的形态,至于手相纹理更是有万千说法。

每次她回宫,母后都会抽个空子握了她的手细致看,每次都笑着说:“端从这双手看,承熹你在徐家一定过得不错。”

承熹每每也笑着宽她的心:“事事都有人看顾着,皓儿也从不淘气,母后放心便是。”

她心中暖热一片,兀自出了会儿神。许久才察觉暖阁内无人说话,落针可闻。看冷了场,承熹也没了兴致,推说自己吹了凉风有点头疼,想要起身离宴。

看她起身要走,大皇子妃也站起身来走近,压低些声说道:“承熹,你兄长与你多年不见,甚是想念。你若是哪日得了空子,便出宫去我府里走走,我与你兄长定亲自相迎。”

承熹笑着应了,率先离了席出了暖阁,临行前还交待了小丫鬟与承昭知会一声。

没走两步,淑妃娘娘也跟了出来,喊住了她同行。

好好的一场洗三宴,被搅合得不欢而散。淑妃从枝头捻了些碎雪,觉得太冷又赶紧抖掉了,皱着柳眉抱怨道:“我还想多听母亲说说家中的事,这人也不知做什么来的,说的什么话!”

话中隐含了许多思家之情,承熹低垂眼掩去了眸中同情之色——淑妃虽是四大妃之一,可身在内廷作为宫妃想见家人也是极难的。淑妃性子又跳脱,想来比别人更想家。幸好这宫里皇嗣少,没有那些明争暗斗,淑妃也算是多些能说话的姐妹。

思索须臾便温声道:“您若想出宫回家看看,与我母后请个旨就是。”怕她心有顾虑,又笑着补道:“有我在一旁说好话,保管母后同意。”

淑妃也笑,似乎真的思考了一下。忽地忆起方才大皇子妃,淑妃长眉轻颦,神情正经地叮嘱了一句:“承熹你别不当回事,人家今日明摆着是冲你来的。请你过府打什么亲情牌,你可别一个心软掺和进去。”

什么“亲情牌”,什么“心软”,外人听着糊涂,承熹心里却是明明白白的。

她的父皇向来是个仁善的人,做了皇帝多年真龙气势见涨,可这心性却总是变不了了。父皇一向提倡行孝重义,而这大皇子幼年时做下的那事儿触了父皇的底线,懂事之后却又暴虐嗜杀,更是惹父皇不喜。

大前年的某次朝会上,她这个兄长不知于朝堂上说了什么,惹得百官哗然,父皇大发雷霆,批评他:“心胸狭隘,刻薄易怒,不堪器用。”

父皇罚他回府内禁足三月不得上朝,自那以后再未提过让他重新回朝参政一事。大皇子从小就知道文宣帝跟他不亲近,也从不进宫来求,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与文宣帝之间的父子情薄得厉害,与承熹和太子之间的手足情更是半点也无。

承昭太子前些年还曾怀疑他居心叵测,暗中观察了两年,却从未发现大皇子与朝中大臣有半点接触。

堂堂一个皇子没有半点实权,还不如京城一个散官。而父皇从承昭满月起就立了太子,承昭大权在握,近年来朝堂后起之秀尽数是太子门下清客幕僚。父皇非但不觉担忧,反而还甚觉欣慰。

照这么下去,大皇子只能等承昭即位后混上一个闲散王爷。

他能甘心?承熹自是不信。毕竟她这位兄长这些年在民间广博贤名,也不似什么安分守己的表现。

今日大皇子妃特意前来,在她离席之前总共说了七句话,四句是跟在场各位娘娘和夫人行礼,剩下的三句全与她有关。多年没有来往,乍一见面就作出一副亲近模样,想来心中必有所求。

可无论大皇子是想从她这里求个与父皇促膝长谈的机会,还是想让她在中间周旋,从她这里与承昭交好,不论他

作者有话要说:可无论大皇子是想从她这里求个与父皇促膝长谈的机会,还是想让她在中间周旋,从她这里与承昭交好,不论他做了什么打算,都是注定会落空的。

她这人啊,极少去做那以德报怨的事,对他人宽厚仁善也是因为他人对自己的恭敬与爱护。可她从来都是个记仇的人,她的长兄五岁时就想毒死尚在襁褓的自己,哪怕自己那时候未曾记事,可也不会忘了这仇。

无论他想做什么,她等着便是,倒要看看这位兄长还藏着什么心思?

承熹心中有数,微笑着谢过了淑妃的好意。

醉酒

本章剩余内容在【作者有话说】部分。

洗三宴是从半下午开始的,从钟粹宫后殿出得门来,此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也沉入了远方,只剩一条晕黄的细带在目所能及的最远处,那高高的宫墙上恋恋不舍。

承熹自小喜欢看书,目力实在不如何,光线暗的时候总是看不太清,尤其是在入夜后。这初春的天儿又暗得早,此时连前路都快要看不清了。

来赴洗三宴的宾客大多都要等宴后从钟粹宫正门出宫,会走这后殿的只有住东六宫其一的皇贵妃和贤妃娘娘,她们的车辇都停在数十丈远的地方。

身后跟着的四个小丫鬟未执宫灯,都眼观鼻鼻观心地垂首立着,四下静寂无声,更显得渗人了。

承熹心下微紧,凝神四周看了看,也瞅不到江俨人在哪儿。

她轻轻唤了两声“江俨”,便见门口的敞阔廊檐下,亮起了一盏灿亮的宫灯。那处有个黑影子安安静静立着,似乎是知道她的不安,故意重重咳嗽了两声,为了让她听到一般。

江俨从廊柱后走出,抬高些声音唤了声“殿下”,便提着灯快步走近。

承熹心中一暖,忍不住迎了上去。细细一看,江俨手中提着一盏紫檀嵌白玉六角如意宫灯,是平日自己用惯的。明明来的时候江俨手中空无一物,此时却多出来一盏灯,想也知道是他回长乐宫取了来的。

伸手摸摸他肩膀的衣衫,也丝毫不觉得凉。

洗三礼约莫两个时辰,江俨都在这里等她。他是男子,本就不怎么怕冷;又身有内力,更不惧严寒。刚过去的冬天,承熹便常常见他下雪天都站在雪地里,也不知道找个地儿避避。今日进门前她便特意吩咐过要他找个地儿避雪。

此时他外衫尚有余温,承熹微微一笑,好在他把这话听了进去。

这才察觉隔着薄薄一层衣衫,掌心触到的地方肌肉贲张,暖热一片。她唰一下飞快得收回了手,像被烫到了一样,还刻意偏过了头。

江俨忍不住闷声笑开,待给公主系好披风后还在笑。承熹不轻不重瞪了他一眼,朝前行去了。江俨这才慢慢地收住脸上笑意,提着宫灯跟了上去。

今日这洗三宴本就在宫中,钟粹宫又在坤宁宫的东南,与长乐宫离得不远,公主便没乘舆;也没带红素她们近身伺候,只带了四个二等丫鬟,此时都远远地跟在后头。

如此,身侧便只有江俨一人。

江俨入宫这许多年,每每都跟在她身后三尺之地,这个距离已经成了本能一般。承熹却一点点放小了步子,时不时偏回头看他一眼。

不多时,两人便走成了并肩而行的模样。

江俨把提着的宫灯换到了右手,离她又近了一些。耸了耸鼻尖,闻到了她身上的清冽酒香,知公主宴上用了些酒水。于是换到了公主的另一边,挡住了夜风刮来的方向。

承熹眨了眨眼,心中暖意简直要溢出来了。

两人一路沉默,什么话都没说。这般沉默,若是放在旁人身上,一定会觉尴尬得要命。然公主与江俨两人都是情绪内敛的性子,许多年相处都早已习惯如此。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入了长乐宫的时候,观景楼顶上的八角小亭各角已经燃起了灯,把那小亭照得亮堂。远远望着夜幕中高悬的灯火,承熹停下脚步,仰头看着那座高高的楼阁问他:“江俨,你累不累?”

江俨默了须臾,温声答她:“属下不会累。”只要在公主的身边,又怎么会有累的时候?

早知道他会这么答,承熹便伸手指着那观景楼的最高处说:“江俨,我还想上那顶上看看。”话落便转过身面朝着他站定,还张开了双臂,笑盈盈着看他。

江俨一怔,没明白。观景楼中自有阶梯可一路攀上顶,公主这是何意?

两人面面相觑看了一会儿,江俨陡然明白了什么——莫非公主是想同上次一样用轻功飞上去?

江俨走近一些,看着公主面上期许的表情,突然有点窘迫——这一次跟上一次不一样,上次是公主在发脾气,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又见红素牵风要上前打断,这才脑子一抽挟着公主飞上了长乐宫最高的地方。

可这一次,公主似是喝醉了故玩心大起,还这样眼也不眨地看着他。眸光璨亮得像夜幕中的星子一样,看得他目眩神迷。

这样抱…太奇怪了。

江俨虚虚抬着手换了几个姿势,怎么都觉得是大不敬。承熹还以为他带着人使轻功不便,浅浅笑了一声,主动环上了他的脖颈。

江俨被公主搂着脖子,她的清浅鼻息似乎都从他领子口钻了进去一般,他只觉自己整个人都像浸在煮沸的滚水中,全身滚烫。

梗着脖子原地站着适应了一会儿,江俨迟疑着伸手在她膝窝一抄,也无须用力便轻轻巧巧抱她在怀中。他双手可满展重十钧的神臂弓,百步外贯一寸铁甲也无须使尽气力。这般轻飘飘的公主在他臂中,江俨反倒觉得不够踏实。

公主若是能再重一些就好了…沉甸甸的,才足够踏实…

江俨默不作声等着,揽在公主膝窝的那只手轻薄了公主,已经做好了若是惹公主生气便自断一臂的打算。等了好一会儿,也没见公主发怒,这才放下心来。身形微晃,眨眼间如展翅鹏鹰一般腾身掠起,朝着那高高楼阁顶飞去。

夜风飒飒迎面吹来,公主像是有点害怕,忍不住抱他紧了一些。江俨似有察觉,揽在她腰后的手臂也更紧了些。

承熹右颊贴在他肩头,深深吸了一口气,似整片天地中都只剩他的气息,淡淡馨芳的白芷味。

她其实没怎么想上那观景楼顶的,在长乐宫住了许多年,一草一木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又何须天天去看?

只不过是突然想起那日江俨挟着她飞上去。她那时心中有气有怒有委屈。可回过神来才发现,那是她懂情之后,头一次离江俨这么近。

承熹仰起脸去看,他沉静的面容就在眼前,眉骨极深,鼻梁高挺,皎白月光下似连眉眼都变得剔透。

几息功夫转瞬即逝,眼见亮着灯笼的八角小亭近在眼前,承熹环在他后颈的手臂突然一紧,仰着头朝着近在眼前的侧脸亲了一口。

江俨陡然一惊,刹那间只觉得半边身子发麻,眼睁睁看着就要撞上那高高翘起的尖角飞檐!

身形骤降半尺,换了只手揽在公主腰间,另一手在那檐上飞快拍出一掌借了下力,扬袖挥去了扑面的飞灰,稳稳地落到了小亭中。

公主怕是真的喝醉了,刚经历了那般险事居然一点不怕,反倒笑眯眯从他身上跳下来。

想起方才那般惊险情境,若不是他警醒,便真要带着公主撞在那尖角飞檐上了。江俨一边心有余悸,一边捂着自己的侧脸轻轻摩挲,回味了好一会儿,连露在衣领外面的脖子和耳根都红了个透。

许久后,才慢腾腾地蹦出一句批评的话:“…胡…闹…”

承熹噗嗤一笑,坐在亭子边沿上,慢慢地双腿也缩了上去,抱着膝头坐着瞧他。也不说话,就是坐在那里盯着他一个劲儿的笑。眼神专注,眸底似脉脉含情。

江俨看着看着,摩挲着自己滚烫的侧脸,觉得自己整个人似要开出花来了。

这亭子四周虽有护栏,却太矮了。怕公主后仰之时掉下去,江俨只好坐在了公主身边,伸出一只手臂挡在她身后。又不敢搂实了,只好隔着半尺距离,作出了虚虚搂着的动作。

如此,也觉得足够满足。

明月已升至枝头,远处偶尔有宫人提着红纱宫灯徐徐行过,映在莹白的明月清辉之下,也似化成了水一般潺潺流动。

公主怕是真的喝醉了,微微扬着唇角,一个人低着头捏手指玩。江俨心中微涩,这是她这么多年都没改过来的坏习惯。

公主小时候不爱跟陌生人说话,尤其宫中好些管事嬷嬷、大太监身份比寻常宫人要高一些,手下管着不少人,久而久之便习惯了面容严肃、常常绷着个脸。每当这样的人靠近说话的时候,公主总是会低着头沉默,捏着自己的手指,也不知是在想什么。

江俨入宫的时候是十五岁,那时公主已经到了长乐宫住,他只知公主有这习惯,却不知这是如何养成的。

只是长乐宫的宫人们又从来有眼力见,慢慢地整个长乐宫上下,人人在公主面前都会笑盈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