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冬的滋补,杨妡个头蹿了,脸色也红润了,腕间伤疤仍在,却只余浅浅一道,平常被衣袖遮着,并不显。

张氏却记挂着,时不时握着她的手叹息,“好好的落一条疤,太医也爱说大话,不是说宫里娘娘用的,定点痕迹都不留?”

杨妡便笑,“时候还短,再养两个月肯定就看不出来了。”

张氏也没办法,只能如此了。

既然张氏身子大好,就不能闲着。魏氏不知怎地换了脑筋,竟然放心让张氏操持杨峼的亲事,而钱氏则准备过年的杂事并照看卢氏。

府里院子是现成的,先前姑娘们设宴的芙蓉阁就不错,里面已经粉刷修缮过了,只需要添置些器具就能住人。

杨妡不愿张氏操劳,倒把这事揽过大半,每天带着丫鬟过去收拾。

腊八节这天,又落了雪,杨妡却意外地收到了魏珞写来的信…

作者有话要说:点到为止,有些事不能太详细,这几章会加快进度…

第104章 等待

信是写给杨远桥的, 厚厚的一叠, 里面另外封了只小信筒,上面写着五姑娘亲启。

难为他竟然还想着给自己写封信, 杨妡心里着实开心了下, 忙不迭地回到晴空阁

,裁开信筒将纸抽出来,上面龙飞凤舞写着两个字—平安。

杨妡犹不置信,翻过来覆过去再看两遍, 千真万确再没有第三个字。

就这么两个字还值当额外封个信筒?

只要杨远桥收到信,她也便知道他平安好不好?

真真是半点情趣都没有, 即便说不出好听的话来, 至少说说他平常干些什么, 天气冷不冷, 能不能吃饱。

杨妡扶额无语, 恨不得用力掐他两下, 再骂他一句“猪”, 可想起他望着自己晶晶亮的眼眸, 想起他扎挲着双手想抱又不敢抱的样子,想起他粗鲁地亲吻自己的笨拙, 那份恨与怨尽数变成了思念。

铺开纸想写封回信,研好墨才发现心中涌荡的千言万语竟是无从落笔, 思量了好半天写下四个字“我想你了”,稍琢磨觉得不合适,将纸团成一团扔了。

又想画头猪给他, 可她只吃过猪肉却没真正见过猪长成什么样子,只得作罢。

第二天,杨远桥写好回信要送到驿站寄出去,特地问杨妡,“你没有回信?”

杨妡悻悻然回答,“没有。”

张氏劝道:“你好歹回几句话,也不枉阿珞千里迢迢辛辛苦苦写信回来。”

“这叫信?”杨妡气呼呼地从怀里掏出那张纸抖开,“就是句废话!”

张氏见她虽气,却把信随身带着,叹一声,笑道:“废话你也回一句吧?”

杨妡想一下倒是有了主意,提笔就着杨远桥适才用过的墨也回了两个字,“活着。”

张氏苦笑不得,让杨远桥封好一同寄出去。

正巧乳娘抱着杨嶙进来,杨妡就势把他接在怀里。满月之后,杨嶙长开了许多,肤色白净像张氏,眉眼却像极了杨远桥。

杨远桥虽已有四个子女,但以前差事繁忙,从没有亲自照看过,这一个却是因为张氏身体不好,他陪护张氏的同时也照顾了杨嶙,亲眼看见他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呈现出自己的样貌。

那种感觉绝非前头四个子女可以相比。

此时见身形纤瘦的杨妡抱着襁褓,杨远桥暗自捏了把汗,忙道:“妡儿当心,别摔着弟弟。”不由分说地自己抱着了。

杨嶙已不像月子里那样恨不得每天睡上十个时辰,这会儿刚吃过奶正精神着,睁着一双乌黑如点墨的眼眸,直直地看着杨远桥,也不知是真瞧见还是没看清,忽地就咧开嘴无声地笑了。

笑容纯净如冬雪似朝阳。

杨远桥被这笑容感动,顿时心里软成了一滩水,伸长指头轻戳一下杨嶙脸颊,杨嶙许是觉得有趣,又咧开了嘴。杨远桥献宝似的抱给张氏看,“嶙儿会笑了,他冲我笑呢。”

张氏得这个儿子不容易,真是把杨嶙给疼到了心尖上,闻言立刻凑上前看。

杨妡见状,悄没声地退了出去。

乍从温暖的屋里出来,被寒风吹着,杨妡不由打了个寒噤,红莲眼疾手快已抖开大红羽缎的斗篷给她披上,紧紧地系上了带子。

杨妡满足地叹口气,想着适才情形,弯了眉眼。

张氏如愿得子,如今又与杨远桥琴瑟和鸣,魏氏待张氏也和善了许多,日子终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她终于能对得起张氏,也对得起被她误占了身体的原主小姑娘。

站在空水桥上,已经结冰的河面映出她模糊不清的倒影,杨妡默默念一句: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现在什么身份,请放心,你的爹娘都很好,希望你也过的好。还有你前世的夫君,或许你不曾喜欢过他,可是,我却是爱着他,这辈子我想与他好好过。

想起魏珞,杨妡长长叹口气,这个榆木疙瘩似的男人,几时才能在□□上开窍?

又想起自己写的回信,也不知他看了会是什么感受?

杨妡满腹思念满心欢喜地走到芙蓉阁。

因为杨峼的亲事定的实在仓促,喜房也是冬月中旬才定下来,把屋子尺寸告诉三舅公。而腊月里,许多木匠不接大活计,要想赶在成亲前置办出一整套的家具是不可能的。

魏氏也想到这一点,亲自到齐家医馆跟三舅公解释,“…家具我们都有,为了图个吉利美满,就麻烦你们准备一张喜床…说来也是我们家委屈阿楚了,实在没有赶在腊月底儿办喜事的,但阿峼这情况确实没办法,幸得亲家不计较…这是我给阿楚的添妆,便是时间紧,咱也得让阿楚风风光光地嫁过去。”

说罢递过去一个小小的雕着石榴花的紫檀木匣子。

齐家世代都是忠厚善良的性子,三舅公更是为别人考虑得多,见魏氏一把年纪顶着寒风跑来本是不容易,姿态又放得这么低,便想阿楚是一定要嫁过去的,何必因这些小事闹得不愉快?

便道:“亲家夫人言重了,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小两口能过得和美,什么体面不体面都是给外人看的。”不肯要那匣子。

魏氏却很坚决,非把齐楚叫过来,亲自塞进她手里。

魏氏走后,齐楚打开一看,墨蓝色姑绒上两张五百两的银票,共千两银子。

三舅公吓了一跳,忙让齐韩过来讨张氏的主意。

张氏也颇为诧异,细想一下对齐韩道:“兴许是贴补给小两口以后过日子的,毕竟在外面要另置一头家,而阿峼每月俸禄连自己花用都紧张,让阿楚收着便是。”

齐韩想想觉得有道理,原样将银票带了回去。

齐家只准备喜床,那么芙蓉阁的布置就落在张氏头上,杨妡顺理成章地接在了手里。

说起来还是让杨妡布置最合适,因为她跟齐楚处过不短的日子,又多少了解杨峼的喜好,故而选用的器具摆设都尽量投他们所好,用足了十分心思。

随着年关在即,正值三九,天气冷得几乎是滴水成冰,杨峼早几天就写回信来,说已经跟上司告了假,腊月十八就往回赶,一直休到正月十八再上衙。

听起来很长,足足一个月,可大冬天路上不好走,从文登到京都紧赶慢赶也得六七天工夫。这样一来,单是路上就得耗费一半时间。

魏氏扒拉着手指头算日子,估摸着过小年应该能到,谁知从早上等到落钥都没有消息,二十四一早又落了雪,开始只是下雪沫子,下着下着就成了片,沸沸扬扬的,很快将院子里的亭台楼阁染成了白色。

这样的天气,怎可能赶路?

而杨峼的婚期定在腊月二十六,这是年前最后一个适合嫁娶的吉日,错过这天就得等到正月初八。

魏氏长长叹口气,对钱氏道:“实在不行就让阿峋代替阿峼迎亲,先娶进门等以后再洞房。”

钱氏想想实在没别的办法,只得应了。

杨府众人都翘首期盼杨峼早点回来,岂知有一人更是心急如焚,不是别人,正是魏二奶奶杨娥。

杨娥成亲三日回门没回,满月之后回娘家住对月也没回。

开始是不想,后来则是拉不下脸来回去。

临出阁前,她自以为要脱离杨家从此在毛氏的庇护下幸福生活,所以对杨家上下都爱搭不理的,先是跟杨远桥吵闹过,又对钱氏不满过,最后几天竟连松鹤院的门都没进。她是打定主意再不回杨府的,可短短一个月就灰头土脸地回去,她拉不下面子,也不甘心。

她不相信凭自己的才学与智慧,再加上毛氏的支持,会在魏府混不下去。

可事实就是事实,不管她怎么努力讨好秦夫人,秦夫人对她始终神色淡淡的,完全不是未成亲前一口一个小娥那般的亲近。

好一点的就是,秦夫人终于不让她在跟前伺候饭菜,也不招呼她过去说话了。

魏璟也是。

杨娥曾想推心置腹地跟他谈谈,解释一下自己先前行为的原因,但洞房过后一连六七天,魏璟都没有踏足过来仪阁。

下人们瞧得清楚,便有闲话传出来,意思说魏璟瞧不上杨娥,连门都不进。

杨娥对洞房夜里的事情有些发怵,可听过毛氏解释,又觉得魏璟所为确实是被气的失了分寸,如果她温柔体贴些,魏璟定然不会那样狂暴。

杨娥反思之后,又听到那些传言,便在毛氏面前抱怨,“母亲也是,成亲第二天就迫着表哥读书,表哥刚馆选考进翰林院,离是否留馆还有三年。做学问是天长日久的工夫,岂在这一朝一夕间?”

毛氏也隐约听到了传言,觉得杨娥说的很有道理,又惦记着早点抱重孙子,便将秦夫人叫过来训了顿。

当天,魏璟就回了来仪阁,不等杨娥开口,便将下人斥退,揪着杨娥胸前衣襟就扔到床上,冷冷地说:“既然是你求的,那我也不好拒绝。”

熟练地抽出腰间系带把她手脚捆在一处…

从此每隔五六天,魏璟就回一次来仪阁。

杨娥实在怕了他,哀求过恳请过,魏璟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变本加厉,也不知从何处寻来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每次拿她试刀。

杨娥苦不堪言,撩起裙子给毛氏看,腿上一处挨着一处有绳索的泪痕,有蜡烛的烫痕,还有弯弯的指甲印。

毛氏彻底明白了,可她有什么办法,魏璟是她唯一嫡亲的孙子,以后要承继爵位,不能有任何丑事传出来,于是劝道:“你不是一直说喜欢阿璟?阿璟就是孩子气喜欢跟你闹着玩儿,你迁就迁就他。我也跟他说说,以后动手别这么重。”

听罢,杨娥一颗心就像浸在了冰水里,从里到外透着寒意。

思来想去,她所能依靠的只有杨峼了,而杨峼终于赶在腊月二十五宵禁前进了家门…

第105章 认亲

魏氏本来已经歇下了, 听说杨峼回来, 匆匆忙忙披上衣裳就往外迎。

珍珠赶紧拦住她,劝道:“外头天这么冷, 又黑灯瞎火的, 老夫人从热屋子出去别激着,再者三少爷鞍马劳顿,没准儿还没吃饭,总得先回去喝口热茶换件衣裳。老夫人先缓缓, 我去找人问一声,等三少爷漱洗罢再过去不迟。”

魏氏觉得有道理, 连声催促人到外院打听。

没过一会儿, 丫鬟小跑着进来, 喘着粗气道:“老夫人, 三少爷回来了, 已经进了二门, 说要过来给您请安。”

魏氏立刻来了精神, 吩咐珍珠让廊檐下的灯笼点上, 又使唤玛瑙立刻去沏杨峼喜欢的云雾茶。

茶还没沏好,杨峼便大步踏进松鹤院的大门。

刚进门, 杨峼便跪在冰冷的雪地上,“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魏氏在屋里看见, 斗篷也顾不上披,哭着就冲了出去,抱住杨峼不撒手。祖孙俩人就在院子当间抱头痛哭。

珍珠急得忙劝, “三少爷,老夫人身子骨不好,又没穿大衣裳,有什么话进屋说。”

杨峼一听,再不坚持跪着,起身扶魏氏进了门。

就着明亮的灯火,魏氏将杨峼从头到脚看了个仔细——才短短三个多月,人瘦了许多,临走时缝的青莲色锦袍穿在身上空荡荡的,两只腮帮子都凹了下去,精神也憔悴,眼底明显有着青紫,一看就知道是觉没睡足的结果。

再细瞧,见他额角被鬓发掩住的地方有块青肿,而锦袍上沾过泥水,有许多残留的脏污。

魏氏泪水不住地流,抚着杨峼脸颊问道:“怎么就瘦成这样了?还有满身的泥石怎么了?”

玛瑙端着托盘进来,闻言笑道:“老夫人,先让三少爷喝杯茶暖暖身子,我已经吩咐厨房备饭,厨房说别的菜不易得,先下碗汤面给三少爷垫垫,很快就送来。”

小丫鬟已识趣地端了铜盆及棉布帕子。

魏氏要亲自给他绞帕子,杨峼岂容得她动手,急忙抓过来胡乱擦了擦。

正好厨房送来一大盆面,杨峼真是饿急了,连着吃了三碗。

魏氏心酸不已,“在山东连碗面都吃不上?要不咱不当这破官了,辛辛苦苦地连口饭挣不出来。”

杨峼笑道:“哪里像祖母说得这样凄惶,山东自不如天子脚下富庶,但那里百姓勤劳朴实,又靠着海,可以捞点鱼虾贴补生活,并不缺饭食。我是因路上遇到风雪耽搁了两日,怕赶不日子,从昨儿开始就没歇脚打尖。”

魏氏一听,敢情他是惦记着成亲,心中悲伤散去,脸上露出喜色,“你放心,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回头你可得好生谢谢你伯母、母亲还有五丫头…成亲后好生待阿楚,你岳父一家人真不错,但凡咱们提出什么要求,没有不应的,咱们成亲时委屈了人家姑娘,以后过日子可不能让人家受委屈。”

杨峼连声应道:“祖母放心,齐家人的情分我都记着,以后肯定好好过。”

魏氏又细细打听杨峼在文登的衣食住行,打听他日常都处理什么公事,杨峼尽都详细作答。

直到亥正时分,杨峼实在撑不住,偷偷打了几个呵欠,魏氏才醒觉过来,催着他回去休息,又告诉他,明日不用早起,吉时定在酉正,他能赶在未初出门迎亲就成。

张氏听说杨峼回来后,着实松了口气,私下对杨妡道:“虽然可以让阿峭代为迎亲,可心里总有点别扭,阿峼能亲迎最好不过…我跟你爹商议了,你的亲事必须等阿珞回来之后才定日子,不用太早成亲,至少过了十六岁生辰。”

杨妡不意张氏竟把话题转到自己头上,俏脸红了红,掩饰般打趣道:“娘留我到十六,是舍不得我还是想让我帮您带弟弟?”

“家里这么多下人还用着你了?”张氏嗔她一眼,“我是觉得十六成亲,这样最快也得十七岁才能生孩子,太早生育伤身。像阿楚这个年纪就正好,开春就十六,算不得早。”

杨妡扒拉着手指头,“我现在十二,到十六还差三年半,到时候弟弟就快四岁了,差不多能离人了。”

张氏笑着点一下她脑门,“你这个没良心的,娘就是那种压榨闺女的人?”

母女俩笑成一团。

魏氏也高兴,虽然昨夜睡得晚,今儿却起得早,老早打发珍珠去厨房吩咐多做几道杨峼爱吃的菜。

杨峼起得也不晚,先沐浴更衣,然后往长辈处各个问了安,听了杨远桥一顿教诲也就到了午时。

午饭是在松鹤院用的,杨峼吃了个饱,没打算多耽搁,就带着迎亲的仪仗往西江米巷的齐家走。

杨家离齐家并不算远,约莫小半个时辰的路程,因一路吹吹打打较平常要慢,但也赶在未正前到了齐家。

车马停住,就有人点了爆竹催轿,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将左右邻舍的人都吸引出来。

秋晖穿一身崭新的青色裋褐,从事先准备好的钱袋子里抓一把铜钱散出去,大声喊道:“各位乡亲父老,今儿我家少爷来迎娶齐家姑娘,要是待会儿齐家不让进门,劳烦各位乡邻帮忙说几句好话。”“哗啦”又一把铜钱撒出去。

孩子们欢呼一声,忙着四处捡铜钱,大人们乐呵呵地答应:“好!好!”

三舅公在屋里听到鞭炮声响,知道是迎亲来了,忙让齐韩关紧大门。谁知等了半天,只听外头欢声笑语,却不见有人敲门,心里不由诧异,便让齐韩将门拉开一条缝往外看。

秋晖瞧得真切,一把铜钱撒到院子里,那些小孩子兔子般飞快地蹿了进去,齐韩再想关门已经关不上了。

杨峼跨进门槛,站在院子当间对着正房朗声道:“小婿杨峼特来迎娶阿楚姑娘,还请高抬贵手。”

表舅母这是头一次见杨峼,不顾天冷,将窗户推开半扇朝外望,见他身体笔直如松,面目周正疏朗,穿身崭新的大红喜服,真正算得上仪表堂堂气宇轩昂。

心里先就有了几分喜欢,对陪伴齐楚的几位姑娘道:“待会儿别十分为难人家,略略考问几句就开门。”

表舅母不嘱咐还好,一嘱咐那些姑娘反倒存了捉弄之心,这个问:“外头公子,你说真心求娶阿楚,不知有几分真。我且问你,若是你荷包里只剩下五文钱,是留着买米还是给阿楚买花儿戴?”

另一个又问:“我这里也有题目,你说阿楚眉头有痣还是腮旁有痣?阿楚穿几寸的鞋子,五寸还是七寸?”

杨峼本来是准备了诗文的,那曾想姑娘们专门这种刁钻题目,他虽见过齐楚几面,可真没仔细瞧过她的相貌,更没见过她的脚。

支支吾吾哼哼唧唧地一个问题都没答对。

最后迫不得已,冲着东次间窗口,工工整整地揖了两揖,又唤三声,“好姐姐”,才如愿迎了阿楚回府。

夜里安歇时,杨峼便盯了齐楚瞧,从眉头到下巴一寸寸地看,只把齐楚看得面红耳赤心如擂鼓,才低声道:“你那些姐妹真是欺负人,你脸上根本没有痣。”

齐楚不由笑出声,杨峼趁机吻住她,将她口中津液尝了个够,又去捏她的脚,伸出手指仔细量过,“不是五寸也不是七寸,约莫着该是六寸半…不行,今儿是我亏大了,你得补偿我,我不求你喊我几声好哥哥,你唤我两声阿峼。”

齐楚面似红霞,鸦翎般浓黑的睫毛轻轻地颤了好半天,才声如蚊讷般道:“阿峼!”

她声音本就柔,此时带了羞意,更觉娇软,尾音还有几分颤,像是细软的羽毛扫过杨峼心头。

杨峼心痒难耐,低应一声,覆在她身上。

一夜缠绵一夜温存。

第二天敬过媳妇茶就是认亲。

认亲在凝碧楼,就是之前文定伯贺寿时,德庆班唱戏的地方。

凝碧楼地方大而且敞亮,墙角摆了四只大火盆,整个屋子温暖如春。

杨府众人都到了,而毛氏作为杨峼的亲外祖母也带着秦夫人和杨娥来了,大大咧咧地坐在了上首。

杨娥自从成亲就没回过杨府,趁着杨峼小两口还没到,钱氏就关切地问起杨娥婚后的日子。

杨妡还记着前世的事情,便着意打量了她一番——她也瘦了,脸色比以前更黄,又穿了件非常鲜亮的玫红色衣服,使得脸色越发黯淡。

中衣是立领的,规规整整地系着盘扣,随着她头部的晃动,隐约可以看到一道暗红的印迹。

想必这一世,魏璟仍然有那种虐待女人的毛病。

只是,依着杨娥的性子,她怎么可能忍下来?

而且,毛氏待杨娥比对自己的亲孙女都好,几乎是养在了心尖上,杨娥为什么不告诉毛氏?

杨妡百思不得其解,正疑惑着,就见杨峼与齐楚一前一后地走来。

杨峼另换了件宝蓝色的锦袍,袍边与领口处用大红丝线绣着连绵不绝的并蒂莲花,而齐楚则穿着大红色通袖袄,袄子袖口翻出来一寸宽的宝蓝色襕边,上面也是并蒂莲花。

也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穿着,两人这副打扮倒是相得益彰非常合衬,宛如一对金童玉女自画中翩然走出。

杨妡暗叹不已,笑着侧头,瞧见杨娥目中已蓄满了泪水,正可怜兮兮地盯着杨峼,仿佛有万千委屈要诉说。

杨妡心里“咯噔”一声,她记得清楚,前世杨峼与魏璟打了一架,魏璟被打成残疾,杨峼则失了功名,最后不知道是何下场。

前世杨峼与她毫无关系,而这世,杨峼是她的三哥,更是齐楚的夫君,是她要依靠一辈子的人。

杨妡本能地不想让杨峼管这些闲事,更不想让杨峼因此而失去功名。

可杨峼是杨娥嫡亲的兄长,只要知道了就不可能不管。

除非…

第106章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