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李奉安不在了,他就要想办法出头了。”崔征道,“不仅是在大夏,还有在剑南道。”

剑南道不也是他的吗?争什么?诸人对视一眼,难道他不能掌控剑南道兵马?就算这个人再厉害,如果没有兵马也难以委托重任。

那些卫兵都来自各地,都有自己认定的将官,天子之命他们听,天子任命的人他们就不一定听了。

那个武鸦儿如果不是因为有凶猛的鸦军,能驱赶挟裹这些卫军历经几次出生入死,能一拥而上将不听话的将官当阵斩杀威慑,他也不可能对这么多兵马掌控自如。

在这个乱世,有人马最重要,才能倒是其次。比如那个娃娃节度使,比如淮南道的楚国夫人,一个孩子一个妇人,还不是因为有兵马。

“不是他掌控不了剑南道,是剑南道现在也有些纷乱。”崔征淡淡道,从项云那个门客含蓄的讲述中可以得知,“李奉安死后,想要出头的可不止他一个人。”

诸人明白了,有人皱眉道:“那他这样还可用吗?”

“这样当然可用,更可用。”崔征道,“这样的他更心智坚定更渴望功名更需要靠山,现在他缺少的就是一个靠山,如果扶他一把,剑南道的那些纷乱对他来说就不堪一击。”

所以呢?

崔征站起来云淡风轻道:“我去给陛下说说,给他请个旨意来面圣吧。”

那这件事就说定了,官员们便不再想现在了,开始想以后。

“武鸦儿不回来,更好,把军中的官员换一批。”

“项云来了带的是陇右道还是剑南道?兵马也交替一下。”

“梁振不是在攻打范阳道吗?让这里的振武军去增援一下,以示陛下关怀。”

大家说说笑笑拥簇着崔征向外走,刚迈过门槛有人跑过来举着一张名帖和信。

“相爷,韩旭给大人的信。”他说道。

先前他们还要说韩旭呢,后来去说项云,忘记了。

没想到说他他就送信来了,诸人有些好奇,是现在看还是先去见陛下?每天送到相爷手上的信和名帖多的是,相爷不可能把这些都看了。

不过韩旭嘛.....

崔征停下脚,先看到韩旭的名帖上写着益州刺史韩旭,这个一根筋......

他伸手接过打开,韩旭刚柔并济的字体展现在眼前,第一句话干脆利索声势赫赫。

“韩旭不负先帝所托,已掌管剑南道。”

第七十五章 能博崔征一笑

张安王林是亲自来送帖子和韩旭的信的,但没有过多停留,递了信就走开了。

他们作为节度使的时间短,山南道又一分为三也有些乱,去京城拜访崔征并不多。

如今京城换了地方,相爷门房也换了人,一切都更陌生了,门房不认得他们,态度轻慢接过信让他们回去等着。

相爷如今很忙的。

张安王林并不觉得这个理由多过分,进入麟州后看起来太平繁华,但毕竟叛军在外虎视眈眈,没有人能真正的安心,街上的民众说说笑笑,总会突然就一惊一乍左右看.......

朝廷为了维护麟州的繁华和安稳民众,要做的事太多了。

但他们才走出去没多远,就有相爷府上的人追来,恭恭敬敬的请他们进去。

相爷竟然立刻就见他们了?

张安王林是打听过的,一般来说递了帖子,最少两三天,多则七八天才有回音,没有回应的是大多数。

“相爷要问韩大人的事。”来人说道。

传言果然没错啊,韩旭是崔征的人,还不是一般的人。

张安王林被请来崔征面前,他们施礼讲述先前和崔征见面的两次场景,追忆先前悲愤叛贼。

崔征没有追忆和悲愤,在叛乱发生先帝死去的那时候,他就抛下了没用的情绪,坚定和向前看才是他的心志。

节度使在麦田里是特殊的存在,但可惜节度使也是有区别的,像李奉安安德忠齐山这些大节度使,崔征当然不陌生,而眼前这两颗节度使没什么印象。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

崔征打断他们的话,径直问:“韩旭怎么回事?你们是山南道的,怎么跟他又认识了?”

张安道:“此事说来话长。”

王林道:“韩大人其实一直在我们山南道。”

他们面对满厅的官员将韩旭的事从头讲来,回家探母察觉范阳军异动,一路守城护民,九死一生才来到山南道,又怎么让李明玉信服,压制李明玉的叔父,收服剑南道的官兵,斩杀怯战失城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又怎么派兵援助江陵府,以及连通四方,与淮南道东南道协同作战,势将中原腹地打造的铁桶一般。

这些事有的是韩旭告诉他们的,有些是他们亲眼看着亲身经历的,事情是真实的,细节经过了他们的扩充渲染,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厅内摆开了舆图,随着讲述在其上指点标记,故事真实肃重,清晰明了又跌宕起伏,让厅内的官员们听的如痴如醉。

张安王林茶水添了三次,日光从正午到了黄昏,室内点亮灯火,韩旭两年多的历程才讲完。

“韩大人真是不容易啊。”

“这掌管的其实不止是剑南道,所过之处也都因他而受益啊。”

“可以说是走一路震慑安抚稳固一路。”

厅内的官员们议论着回味,还有人在认真的思索,不时的响起惊讶声。

“我记起来了,见到过一封急报,是一个小城报来的,说多亏了朝廷谏议大夫喝退了乱兵。”

不过对于纷乱的时局来说,一个小城喝退乱兵实在算不上什么捷报好消息,反而会让人有些悲悯,能喝退乱兵,可能抵得住叛军?这个小城在捷报送到麟州的时候,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大家也没有在意。

现在则明白了,原来那时候就是韩旭在做事了。

还有人搬来了文书,对照适才的讲述地点查看,果然不断的发现韩旭的身影,印证了张安王林说的不是假话。

崔征没有怀疑张安王林说的假话,从讲述里已经可以印证,这就是韩旭做事的一贯性格。

虽然张安王林说的夸张,但这种事还真是只有韩旭能做出来。

“这么说剑南道已经在韩大人的掌控下了?”

“是的是的,李小都督对韩大人信服如父啊。”

“李小都督的叔父代管剑南道,跟韩大人争执,韩大人只一语就驳回了他,剑南道的卫兵是陛下的,不是李家的。”

“所言极是啊,唉,有些卫道真的是仗着纷乱,朝廷管不到他们,就为所欲为。”

“就需要有韩旭这样的朝廷命官来监管。”

听着官员们询问以及张安王林的再次回答,崔征嘴角微微上扬,韩旭何止掌控了剑南道,李小都督对韩旭信服如父,这山南道,这两人不也是?并且深陷其中而不知。

“张大人王大人,你们跋涉而来也累了。”崔征打断厅内的说话,“你们先去歇息吧。”

这样就结束了啊,也没有留饭也没有说什么,张安王林有些失望,当然不敢表现出来,带着一肚子相爷家的茶水告退了。

韩旭让这两人来并不是真的只来送信的,而是向朝廷举荐这两个节度使,厅内的官员们也有些猜不准崔征的心思,有胆大的便主动问:“相爷,您怎么看?”

崔征道:“我看很好。”

很好是什么意思?诸人愣了下,直到看到崔征脸上的笑,大家都看呆了。

崔征已经不年轻了,年轻的时候也只能算中人之姿,笑容还不至于颠倒众生,老了就更不会了。

大家惊呆的是.....

“相爷多久没有笑过了。”一个官员说道,声音发颤,眼角有泪滚下。

在场的人都回过神,争先恐后为崔征的一笑悲伤或者欢喜。

......

......

崔征的笑不为外人知道,但张安王林进出崔征府,蒋友很快就知道了。

“他们竟然也来了。”蒋友神情凝重,“是被韩旭送来的?”

随从倒是神情轻松,笑道:“不用担心,那两人进了相爷府,没有被留饭,天黑就被送出来了。”

蒋友可是跟崔征一起吃过饭的。

“两人可能是来替韩旭表功劳要奖赏了。”随从猜测。

对这个韩旭他当然也没有好感,自从韩旭来了,剑南道的人就更忘了项云了,项云才是剑南道的自己人,韩旭可是个外人。

蒋友没有随从这么乐观,让他盯着张安王林所在,一夜没睡,第二天一大早随从就神情不安的跑回来了。

崔征带着张安王林入宫见陛下了。

蒋友心中一凉:“昨天才来今天就去见陛下?山南道是有什么紧急的事吗?”

张安王林也有些心惊肉跳,跟着人来到鲁王府,看到崔征果然引着他们向宫内走去才相信。

“我们见了陛下是要说说韩大人吗?”张安大着胆子问。

传闻中很严肃脾气很不好的崔相爷转过头对他笑了笑:“那些过去的事就不用说了,陛下关心的是现在,说说你们山南道吧,你们山南道做的事可不少啊,不仅能与剑南道携手共进,还能协助江南道抵抗叛军,真是至关重要居功甚为。”

张安王林狂喜又不可置信,意思是原本讲的韩旭的功劳的,要说成是他们的?

崔征看了他们一眼,淡然道:“没有山南道,韩旭能做成这些事吗?当然是你们的功劳。”

张安王林瞬时挺直了脊背,脚步变得沉稳。

他们郑重施礼,满脸感激的看着崔征:“我们谨遵相爷的吩咐,讲给陛下听,让陛下安心。”

崔征嗯了声点点头没有再多说,这已经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了,他端正身形向前而去,张安王林在后紧紧跟随。

官员们站在路边看着这一幕。

“相爷这是要提携这两人啦。”一个官员笑道。

“不是提携他们,是提携韩旭。”另一个官员纠正,“韩旭把他们送来想让朝廷委以重任,相爷就满足他的要求。”

又一个官员没有在意这些,想的是另一件事:“没想到韩旭竟然没有死,还混的风生水起。”

“这是他好命,遇上剑南道是个娃娃节度使。”有人不屑道,“换做是个成年人,他现在说不定已经死了。”

听到好命两字,有个出神的官员噗嗤笑了。

“韩旭还真是好命。”他道,“太平盛世有女人倾慕,乱世征战里也有女人飞扑,不是有钱就是有权,现在又多了一种,有兵有马。”

提到这个大家都想起来了,随着韩旭消息到来的,还有他与楚国夫人的流言,现在通过张安王林详细的讲述......

“这可不像是流言。”一个官员意味深长一笑,“韩旭与楚国夫人还真是同生共死之情,关系匪浅。”

宫门前响起了笑声,站在一起的官员们恍惚回到了从前,那时候没有战乱,车马平安,他们上朝闲闲清谈,饮茶喝酒,笑看韩旭被女人痴缠。

真是美好的时光啊。

......

......

蒋友并不觉得曾经的时光多美好,现在才是他最美好的时光,但此时此刻头顶一片阴暗。

“陛下留下了张安王林?”他不可置信说道。

对面坐着的是一个穿着便服的官员,收了蒋友很多钱,所以还是愿意给他说好消息。

“陛下也说了让项都督也来。”他低声道,“你快回去告诉都督吧。”

蒋友看着他:“圣旨呢?”

那官员皱眉道:“哪有什么圣旨?这种事要什么圣旨。”

先前可不是这样说的,蒋友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原来煮熟的鸭子真的会飞啊。

第七十六章 项云看的清楚

项云将蒋友的信放下,笑了笑。

没煮熟的鸭子会飞走,熟透的鸭子只要没吃到嘴里,也会被人拿走。

就算吃到嘴里没吃完,也还能被人夺走。

就像两个小孩子争抢,嘴里咬了一口的也不会嫌弃,大人在争抢上其实跟小孩子没什么区别。

亲随在一旁听的有些无奈:“都督,你还有心情开玩笑?”

谈论什么孩子大人的,不如想想陛下是怎么想的,崔相爷又是怎么回事?

项云道:“不用想,有了更多的选择,我就不值钱了,没必要用圣旨来召我入京。”

亲随苦脸又愤怒:“张安王林这两个钱买来的节度使怎么能跟都督相比!崔相爷怎么能看上他们?蒋友是怎么做事的?”

崔相爷当然不是看上了他们,而是他们身后的韩旭。

项云心里很清楚,只不过这句话就没有必要说出来了,不如自己的人与自己相提并论,更能激起众人的愤怒和不平,愤怒和不平也是一种凝聚力。

“蒋先生已经做的很好了。”项云道,看着桌上的信,“如果不是他多方游走,当时陛下就只说让张安王林留下了,不会有几个官员提了我的名字,要不然别说圣旨,连口谕都没有我。”

亲随不忿又轻叹:“都督就是人太宽宏了,什么都不争不抢,只会被人欺负。”

项云道:“休争闲气。”

亲随要说什么,外边有亲兵跑进来:“都督,吉卫袁卫两位将官带兵来了。”

亲随大喜:“胡知府果然说服他们了。”

胡知府尚未归来,代替胡知府坐镇的项云要招待他们,商议安置防守,如此大局便握在手中。

也算是好消息,项云神情微微舒缓,起身向外走去,院子里已经有人声嘈杂。

“胡知府还没回来?”

“明华小姐也没有回来了?”

“现在到哪里了?怎么这么慢?”

“是不是岳卫将军那家伙耽搁了?”

两个身材高大的将军在亲兵的拥簇下涌进来,一面大声问一面向这边看。

项云对他们抬手施礼:“两位将军辛苦了,胡知府和明华小姐前几日刚离开潭卫,估计正在路途中。”

两个将军看着他,有些陌生有些猜测有些迟疑。

“这是陇右节度使,项云项都督。”旁边的人忙介绍。

两个将军这才施礼,带着几分恍然:“原来是项都督。”“久仰久仰。”“项都督是为协助明华小姐来的吧。”

项云伸出做请的手微微顿了顿。

这边亲随已经纠正了:“项都督是陇右道,此次特意前来.....”

他的话没说完被那两个将军打断。

“我们知道项都督是陇右道。”

“陇右道不就是剑南道嘛,大家一家人。”

两人哈哈笑着,神态熟稔。

项云不纠正也不回答这个问题,制止亲随解释,伸手做请:“两位将军一路辛苦,进来说话。”

两个将军却抬手施礼:“不了,既然明华小姐还没回来,我们就先去彭城营吧。”“明华小姐说了,剑南道兵马驻守彭城营,我们去看看有什么帮忙的。”

亲随皱眉要说话,项云再次制止了他。

“不如我先把江陵府的形势给大家讲一讲,商议一下兵马怎么布置?”他和气说道。

两个将军笑哈哈的摇头:“不用了。”“明华小姐已经给我们讲过了。”“等明华小姐回来我们再一起商议。”“我们先去彭城大营熟悉一下。”

亲随道:“为什么要等,万一贻误战机.....”

项云再次制止他,对两个将军含笑点点头:“也好。”唤江陵府的将官们,“陪同两位将军去大营。”

江陵府的将官应声是,两个将军也没有再客套,对项云拱手辞别。

“项都督辛苦了。”

“待明华小姐回来,我们再一起痛饮。”

嘈杂涌进来又涌出去,府里的官吏差役也都跟着出去看热闹了,江陵府衙重新恢复了安静。

亲随站在廊下焦急:“为什么让他们去啊,他们这是什么意思,都督怎么不留下他们?”

一口一个明华小姐,还看不出是什么意思吗?这两人只听信明华小姐,就算留下他们,安排商议兵马布置,这两人也不会听他的。

项云心内也有些惊讶,李明华的确去了,但为首的应该是胡知府,明华她一个女子.....

怎么听起来这两卫将军反倒以她为首了?

思索未了,外边又有喧哗声声。

“项都督。”有兵将跑进来,满面欢喜,“胡知府和明华小姐回来了。”

.....

.....

江陵府外人声鼎沸,兵马涌涌,民众也涌涌,远处尘烟飞扬彩旗招展如万马奔腾。

亲随看的惊讶:“走的时候没有这么多兵马吧?”

“听闻是剑南道的明华小姐,一路上有不少人投靠,愿意从军杀贼。”有消息灵通的人介绍。

他们在城门观望,那边两卫的将官已经带着兵马迎去。

“明华小姐,你们回来的可真不慢啊。”

“这短短时日真是辛苦了。”

他们高声喊着,冲迎面越来越近的人马招手,兵马展开,彩旗分列,露出其中一人一马。

黑马上坐着红裙女子,身上裹着一层轻甲,如花的面容铺满风尘,双眼明亮,身姿挺拔矫健,奔跳到众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