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矮着身子等了半晌,林子外那两个人却像石雕似的不言不动。

钟荟不瞎也不傻,一直知道她的堂妹钟芊心悦卫家六郎,而她不巧是他们姻缘之路上一块病恹恹的绊脚石。

虽然幼时两家大人有过戏言,但是钟荟从未与卫珏正经议过亲,倒是卫夫人一直属意十三娘,钟荟还未一病不起时两人已经在谈婚论嫁了。

若是钟荟的病起得早一些,没有那些无聊的大人架秧子起哄,说不定卫珏也不会起那样的心思。又或者她一直苟延残喘下去,久而久之便也不过是个缠绵病榻人老珠黄的妻姊而已。

可惜她偏偏死得那么不合时宜,死成了一道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天堑。

活人怎么与死人较量呢?

十三娘冒了极大的风险一个人从家中偷偷溜出来,又长途跋涉地来到这山寺,连如何回家,会不会沦落在外过夜都没想过,她只知道卫珏今日在崇福寺清谈,错过了这一回还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她有满腹的话要对他说,这些话日日将她煎熬着,再不说出来就要将她熬干了。可真见到朝思暮想的郎君站在她面前,却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一身素白禅衣的卫珏在一丈之外站着,天边晚照将他镀上一层暖色,掀动他衣袂的风却一阵冷似一阵。

钟十一娘的几个姊妹中,就属十三娘与她最肖似,卫珏的目光近乎贪婪地掠过钟芊的脸庞,旋即收了回来,垂眸规矩地行了个礼:“女公子有何见教?”

那刻意的疏离像根冰棱扎进钟芊的眼里,直直插到她心上,叫她浑身的血都冷了下来。

“我知道我样样都不如阿姊,”她凄然一笑道,“也不如她讨人喜欢。”

卫六郎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道:“斯人已逝,若女公子顾念手足之情,便不该说这样的话,如若令姊泉下有知……”

钟荟心道若她泉下有知自然是十分苟同,必须点头称是。不过钟十三娘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如自己讨喜,可要说样样不如就有点扯了。

兄弟姊妹和同龄朋友之间暗暗较劲是常事,但是也有很多心机和窍门。比如她就很懂得灵活机变,作赋不如卫七娘,便转而专攻诗歌,弈棋不如她阿兄钟蔚,便另辟蹊径苦练樗蒲,投壶的准头不如九娘子,便暗暗琢磨出徒手抓苍蝇的绝活,虽说事后被她阿娘痛打了一顿还勒令洗了无数遍手,但至少在宫宴上一鸣惊人了啊。

可十三娘这孩子,说好听点叫刚强,说不好听就是轴,凡事太较真,一条道走到黑,就因阿翁说了一句她的字缺少筋骨,她就擅自将手腕上的砂袋加重了一倍,差点落下病根。

钟十三娘说起来也是倒霉,因着比堂姊钟荟小了半年,从学爬学走学说话开始,什么都叫她占了先机,钟荟一早才名远播,又有徒手抓苍蝇这等旁门左道加持,纵使钟芊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练得出神入化,外人也只知钟家十一娘,提起十三娘,只当作十一娘那面目模糊的堂妹——其实她连容貌都生得比钟荟更出色一些。

“我虽样样不如阿姊,”钟芊仿佛用尽了浑身的力气哽咽道,“可惟独对公子的心意是阿姊比不上的。”

卫十一郎听到这里惊讶地挑了挑眉,洛京的民风真是一言难尽,非但市井中的大娘可以随意对小郎君动手动脚,连世家女子也将心意挂在嘴上,又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地上了贼船,听了一耳朵他六兄的桃花债,想倒也倒不出来了。

太史公说“凡事易坏而难成矣”,果真不假,邂逅这小娘子不过短短一两个时辰,他就从一个坦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的谦谦君子堕落成了个心怀鬼胎偷听他兄长私密事的戚戚小人。

第45章 蝈蝈

卫珏对钟十三娘的话置若罔闻,于是那沉甸甸的情谊便重重砸了下来,在她心上砸出个空空的大窟窿。

“女公子请慎言,天色不早了,还请早些回府,免得令尊令堂担心。”卫珏说完转身便要走。

“卫珏!”钟芊的声音颤抖起来,“你就如此嫌恶我么?阿姊她根本无意于你,你难道要念她一辈子么?”她一边说一边从中衣领子中扯出一条五彩丝绳,绳上悬着个银色的物件,在夕阳中闪着微光。

“你看,她那时连你手指上的伤都未曾注意到,还将你做的东西随随便便送与别人,她就是这么没心没肺的......”

钟荟气得肝疼,这死丫头才是只没心没肺的白眼狼,纵使当时不知道那只蝈蝈儿是卫珏亲手做的,她送出去时也心疼得像剁掉一只手,后来猜到了不也没找她要回来么?

不过这倒怨不得她堂妹,全怪她疼在心里,面上还要故作大方,看起来可不就是随随便便将那物件与了人么?

“谁稀罕你们的定情信物!”十三娘恨恨地将那只蝈蝈儿往卫六郎身上一掷,那蝈蝈在他身上弹了下又落到地上,钟芊还不解气,又上前踩了一脚,赌气道,“你放心,你既无意,我也不会纠缠于你,回去我就求阿耶阿娘将亲事作罢!”

卫十一郎听到此处颇有些不解,心道,她这么说到底是想嫁还是不想嫁啊?

钟荟却是对十三娘这口是心非的别扭毛病一清二楚。

都说她十一娘从小受宠,其实要论娇生惯养,她这隔房妹妹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打小要什么东西只需用手一指,便有仆役和大人巴巴地取来送到她手上,久而久之,用手指便成了使眼色,再到后来眼色也不愿使了,要你来猜她的心意,若是你不幸没猜中,轻则生闷气,连日冷战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当初她看到钟荟那对银丝编的草虫,也不说想要,只是欣羨地看了几眼,酸溜溜地道:“卫七娘与阿姊的交情果然是独一份的。”那几日便对堂姊不理不睬,直到顺了她的意方才展颜。

钟荟已经习以为常,偶尔还觉得有个堂妹闹闹小脾气能为她平静无波的日子平添些许趣味。

然而卫六郎不是钟家人,对这样的趣味敬谢不敏,若要问他的意见,钟十三娘是这世上他第一不想娶之人。

十一娘在世时,堂姊妹俩总是形影不离,他们容貌生得既肖似,也许是朝夕相处的时间久了,十三娘的言谈举止也总是有她十一姊的影子。卫珏单是站在这里望着她,便已是揪心,遑论日日相对了。

可他也明白,按他阿翁的意思,钟卫两家联姻是势在必行的事,小辈中年岁和家世最适合的便是他和十三娘,父母之命又如何由得他置喙?若是真如十三娘所言,钟家毁约……

卫珏一瞬间升起些阴暗的希冀来,随即又意识到自己的卑鄙,无论他多不喜钟十三娘,也不该叫一个豆蔻之年的小娘子来承受这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卫六郎沉声道,“你我在此谈论这些本就不合宜,今日在下只当不曾见过女公子,恕在下先行告辞了。”说完施了一礼,望了望地上那只被踩扁的蝈蝈儿,决然拂袖而去。

卫十一郎又懵了,他六兄这又是什么意思,到底是想娶还是不想娶?怎么就不能直截了当地掰扯清楚呢?

“我宁愿死的是我!”钟十三娘望着卫珏的背影发狠道,“我宁愿和阿姊换一换,我宁愿病的是我,死的也是我,能叫你念一辈子,死又有什么?”

她个子较钟十一娘更娇小,身上那身衣服也不知是从哪儿弄来的,并不合身,衣袍盖住了脚面,垂手而立时宽大的袖子直垂到腿弯处,发髻是她自己匆忙之间梳就的,风尘仆仆赶了一天的路,已经有些松了,几缕发丝从鬓边滑了下来,被风拂起,复又落下,那侧影便显得格外凄惶落魄。

钟荟心头有些苦涩,又觉得好笑,小孩子总是爱把话说到绝处,动辄轻言生死。

她这死过一回的老手却没那么大方。其实病痛还在其次,到最后那些时日她几乎已经觉不出痛了,手脚都仿佛不是自己的,每日睁开眼睛总是想,是今日么?喝药的时候也想,是今日么?昏昏沉沉睡去的时候想,干脆就一觉睡过去别醒了吧,旋即又后悔,在心里向漫天神佛求告,求了佛祖求菩萨,求了菩萨求神仙,求了神仙求祖宗,求他们让她再见一见翌日的太阳,可其实到后来她的眼前只余模糊的一片,连日夜都难以分清了。

可她仍旧怕死怕得不行,宁愿这样不分天晓日夜地赖活着,她怕彼岸没有嫌弃她头发黄的阿娘,没有四处显摆她一笔好字的阿耶,没有作弄她揪她发髻的阿兄,没有背着她耶娘偷偷给她舀蜜吃的阿翁,也没有一个为她折花的翩翩少年郎。

许是她贪生怕死到了极点,打动了老天,这才网开一面让她又活了一次罢。

她这做阿姊的真恨不得从石头背后走出去,拧一拧这口无遮拦的死丫头的耳朵,再给她两个大耳刮子将她打醒。

不过她也只能想想罢了,以她如今的小身板,跳出去还不定谁打谁呢。

卫琇蹲得腿有些发麻,悄悄换了个姿势,心道难怪六兄不愿娶这钟十三娘,从她说出这番话便知这小娘子神智不太清楚。他六兄心悦的是钟阿毛,又不是哪个得病哪个要死便爱哪个。

他不经意间瞥了一眼身旁的小娘子,见她耷拉着脸,眼睛亮得瘆人,也不知在想什么。卫琇杞人忧天地操起闲心来,也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听了这些要死要活的痴话会不会当真,就此有样学样误入歧途可就不妙了。

卫六郎听了钟十三娘的话,脚步一滞,身形颤了颤,也不知是怒还是悲,终究没说什么,也没回头。

通往这禅房的道路只有这一条,卫珏自然仍从来路返回。

钟荟倒还好,反正卫六认不出她,顶多当是顽童淘气,卫琇就没那么镇定了,他做贼心虚地将身子蜷缩成一团,屏息凝神,他堂兄从旁经过时衣摆从他脸侧的花丛拂过,似乎还若有似无地向他们躲藏的地方瞥了一眼,吓得他一颗心差点从嗓子眼里跳出来,好在卫六郎并未停下脚步,径直往林子另一端去了。

钟十三娘一动不动地在原地站了许久,待卫珏走远了,慢慢蹲了下来,抱着双膝,将脸伏在手臂上,肩背一起一伏,像是在哭。

她不走钟荟和卫琇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得等她酣畅淋漓地哭完离去,才巴着石头站起身来伸展四肢。两人蹲了许久,都是腰酸腿麻,钟荟一瘸一拐地走出林子,将那被十三娘一脚踩扁的蝈蝈儿拾了起来,坐在道旁一块石头上,掏出那条擦过涕泪又捂过卫琇嘴的帕子,细细将上面沾的尘土擦去。

看得出来十三娘对这蝈蝈儿很珍爱,必是时时拂拭摩挲,过了那么多年仍旧是锃亮如新的模样,只是那编织的肌理缝隙终究有些发黑了,如同她收在奁盒中的那只蛐蛐儿一样。

卫十一郎动了动发麻的腿,拖着脚走到她身边。

钟荟这才想起十三娘将这银蝈蝈儿扔还给了卫六郎,虽说他没捡回去,也算是卫珏的东西,眼下物主的兄弟近在眼前,她就这么当作无主之物拾回去不太好,可见到自己的旧物又不舍得放手,便厚着脸皮向他讨要道:“这个可以给我么?”

“阿兄离开时没拾走,想来是用不着了,你喜欢就留着吧。”卫琇无端觉得她那模样有些可怜,和方才一把鼻涕一把泪时的可怜不太一样,更像是只无家可归的猫犬。

“多谢卫公子。”钟荟一笑露出颗虎牙,她笑起来嘴有些歪,但并不难看,还让卫琇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卫琇慷他人之慨本就不太好意思,受了她的谢,便觉得该做点什么,看了看那被踩扁的蝈蝈道,“可惜踩坏了,我替你修一修吧。”

钟荟最熟悉的卫七娘和卫六郎都生着对巧手,想当然地以为卫十一郎也不会差到哪里,便放心地将扁扁的虫尸放在他的掌心。

卫十一郎接过来一看立即就后悔了,他六兄为了哄意中人高兴也真是费尽心机,也不知道是哪里学的这一手绝技。卫琇横看竖看愣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扯了扯其中一条虫腿,明明没用多大的劲儿,不知怎么那条腿就叫他扯了下来。

钟荟忍不住发出“嘶”的一声痛呼,活似自己的腿叫人扯了下来。方才还千恩万谢,立时换了副嘴脸,拧着眉头,斜睨着他道:“你到底行不行啊?”

卫琇脸一红,讪讪道:“也不是……行的行的,你且别打搅我。”说着从旁边树丛里找了根细细的枝条,也不问问虫子的意见,就从尾端收线的小圈中捅了进去,笨手笨脚把踩瘪的肚腹往外挑。

许是卫六郎做的那虫子过于逼真,钟荟看了简直感同身受,又是“嘶”得一声,卫十一郎本来就没把握,被她这么一惊一乍地搅和,手一抖,直接将那蝈蝈儿捅了个对穿。

钟荟急忙连树枝带蝈蝈儿一起夺了过来,再也信不过这祖宗了:“多谢卫公子,我还是带回去自个儿修吧。”

卫琇虽有些挫败,可心里也是暗暗松了口气,抬头看看天,暮色已有些深,倦鸟纷纷投林归巢,他便从善如流地道:“天色不早了,小郎君是与家人一起来的么?约好在哪里见面了么?在下送你一程吧。”

她这身仆役装束就是个幌子,一说话同是世家出身的卫十一郎就凭那一口字正腔圆的雅言得知她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也只有卫郎汤饼摊那有眼不识泰山的小摊主会把她当成真的僮仆了。

钟荟被他这么一说,才想起常山公主,一拍脑袋道:“糟了!”又对卫琇道:“公子可知道何处有净水?我得把脸洗干净。”

第46章 往昔

钟荟回到举办清言会的讲堂时,常山公主正百无聊赖地一边揪院里的茶花叶一边数着从空中飞过的归巢燕,一株好好的黄蜀茶快叫她揪秃了,一见钟荟便跳脚道:“你去哪儿了?害我好找!下回再也不带你出来顽了!”

她带出来的侍卫也不多,前后派了两拨人去找她,把汤饼摊儿翻了个底朝天,就差将那王小摊主吊起来动私刑了。

在回去见公主前将脸洗干净大约是钟荟这辈子做过的最英明的决定,她先前在汤饼摊上哭过一场,此时眼圈还有些微红,知错能改地低着头,白生生的小脸看起来楚楚可怜,常山公主一见那小模样心里已原谅了七八分,埋怨了两句便领着她去东门坐马车去了。

钟荟一口咬定自己从那卫郎汤饼摊溜出来后在寺里迷路了,和来寻她的侍卫刚好走岔了,直到方才才好不容易找回来。

“看着挺机灵一个小娘子,怎么也不知道问路呢?”常山公主将信将疑,靠在包着软垫的马车厢壁上,“这下子是铁定赶不上开席了,也不知道那些下人能不能应付得过去,你啊,把我害苦啦!”

“对不住,小的连累了公子。”钟荟低垂着眼帘,恹恹地答道。

常山公主看出她兴致不高,来时虽然晕得七荤八素,可至少神色是欢欣的。她本着以美人之忧为己忧的精神关心道:“怎么了?是卫郎汤饼不好吃么?我就说吧,你们姜府又不是没汤饼。”

“滋味倒是不错,可惜那小摊主脏兮兮的,擤了鼻涕也不洗手。”钟荟想起来还有点反胃,撇撇嘴道。

“啊呀呀,”公主嫌弃得鼻子都皱起来了,“光听你在这儿说我就噁心得要吐了,你怎么还吃得下去!”

“不单是我,卫十一郎也吃得挺开心。”钟荟忍不住酸了她一句。

常山公主仿佛浑然不觉,用麈尾拍拍隐囊道:“他去吃汤饼了么?怪道不见了。那想来这汤饼是有些过人之处了。”

钟荟与这心眼偏到龟兹国的公主殿下简直话不投机半句多,索性阖上眼皮抱着隐囊往身后软垫上一靠装睡着了。

常山公主奔波了大半日,亲身上阵舌战丑八怪荀凸眼,末了又心力交瘁地找那多事的姜二娘,也是疲累不堪,不一会儿脑袋便像阿花啄谷子似地一点一点,呼吸也沉重起来。

钟荟反而睡不着了,因着无论如何都赶不上夜宴开席,常山公主索性吩咐舆人将车赶得慢些,以免这小娘子把鼻涕味儿的汤饼吐得到处都是。

宿鸟的啁啾和虫鸣声渐渐稀落,暮色中的空山静得像一轴画卷,随着马蹄和车轮的声响慢慢铺展,间杂着声声铜铃叮当,悠远而空寂。

钟荟将下颌抵在怀中的隐囊上,左手伸进右边袖管里轻轻抚了抚她那失而复得的蝈蝈儿,虫子身上冰冰凉凉,那银丝很细,肌理便也格外细密,指尖滑过有种温柔的感觉。

她无端就想起了入山时在牛车上做的那个梦。

那是在她祖父的内书房里,大约是暮秋时节,院子里银杏叶铺了一地,廊庑上也落了几片,风过时便一圈圈打着旋。

她和卫珏隔着一架绣岩桂的纱屏坐着,在针线稀疏的地方便能隐隐约约看到他颀长而挺拔的身影。她记得梦中的卫珏对她道:“小十一,你只消说一个是字,我明日便亲去射两只雁,上门来求娶你。”

那大致是前生卫珏最后一次来见她的情形,却并非她亲眼所见。

那日卫珏为了见她一面在钟老太爷书房外跪了两个时辰。两家虽是通家之好,年岁大了也要避嫌,他又在与十三娘议亲,在他们这样的人家,做这等事简直就和疯了差不多。

好在钟老太爷年轻时也疯过,叹了口气遣人来问孙女见不见,钟荟阖眼躺在床上静默了许久,终于还是对她阿娘点了点头。

彼时钟荟已经下不了床了,晨间喝的一碗药吐掉了大半碗。不过哪怕她立时死了,卫珏也不能进她的闺房。

钟夫人便哭着吩咐一个壮实的仆妇将她背起来。她在床上躺得久了,四肢细弱无力,想用胳膊勾住那仆妇的肩颈,可怎么也使不上力气,人软绵绵地直往下溜,她两个贴身服侍的婢子只得一人一边,分别托着她一条腿,那模样想也知道有多可笑,她一乐,喉头一甜,眼前黑了一黑,再睁开眼时自己又躺回了床上,她阿娘在床边捂着嘴不住淌眼泪。

最后还是叫身量与她差不多的婢子穿了她的衣裙,梳了她常梳的发髻,插戴了她的簪子,系上她的环佩,隔着那扇纱屏,替她泣不成声地听完了卫珏那席话。

***

卫珏和卫琇将来时坐的牛车换了快马,当夜披星戴月回了卫府。

刚下马便有外书房的仆人来请六郎。

卫六郎一边往书房中走一边解下氅衣,对着卫昭行了一礼道:“阿翁怎么这个时辰还未安置?”

卫老太爷披着件铁灰色的家常软罗袍子,正坐在书案前挥毫,屋内缭绕着微苦的药味,他闻言顿了顿笔,抬起头对孙子笑道:“年纪大了,入睡越发得难,今日的清言会如何?”

卫珏略微斟酌了片刻答道:“孙儿与虚云禅师一番谈论,顿觉豁然开朗,实是获益匪浅。”

卫老太爷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道:“清谈小道尔。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不必太当回事。不过你年资尚浅,能挣个博通典籍,善于谈论的名声也是有益无害。”

“孙儿谨遵阿翁教诲。”卫珏敛容沉声答道。

“你是否也觉得阿翁沽名钓誉,诳世盗名?”卫老太爷年轻时有“九皋鸣鹤,空谷白驹”之令誉,如今虽已年过花甲,须发皆白,眼角嘴边生了许多细纹,可仍旧称得上清癯俊逸,笑起来依稀可见当年风姿。

卫珏垂首道:“孙儿不敢。”

卫老太爷摇头笑道:“不敢,你这做兄长的胆气还不如你十一弟,你信不信他当着我的面敢说这话?”

卫六郎一听祖父提起这排行十一的幼弟紧绷的双颊便放松了些许:“十一郎向来口无遮拦,若是冲撞了阿翁,还请阿翁别与他一般见识。”

“你知道护着幼弟,这很好。”卫昭点点头道。

卫老太爷写完一幅字搁下笔,卫珏见砚池里的墨有些浅了,便自然地走上前跪坐下来,执着袖子替他祖父研墨。他阿翁素来严厉,极少称赞人,卫琛垂眸端坐着,静静等着他的“然而”。

“然而,由着他胡闹并非护他。”卫老太爷果然道,他收起了方才和煦的笑容,双颊和下颌显出凌厉的线条。

“十一郎他志不在宦途,”卫珏在祖父面前几乎称得上言听计从,哪怕对自己与钟十三娘的婚事极其不满,也未曾忤逆过祖父的决定,可此时却情不自禁地替堂弟辩解起来,他放下墨条深深地伏倒在地,“这孩子性子倔,他认准的事谁也拗不过他,若是不情不愿地进宫,还不知要捅出多少篓子,上头几个兄弟未尝不堪为皇子侍读,阿翁为何偏要逼他去呢?”

“逼?”卫老太爷并未如卫珏所料勃然大怒,反而拊掌而笑,“阿难,今日阿翁算是从你这嘴里听到了一句实话。没错,是阿翁在逼你们,是卫氏墓冢中的枯骨在逼你们,你们这些馔玉着锦的小儿郎,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毫不自知!没错,卫氏眼下势焰熏天,轩盖不绝,岂不闻‘常者皆尽,高者必堕’?要怪便怪你们的父辈都是些软骨头的庸才,撑不起我卫氏门楣!”

卫昭收了脸上的笑意,言辞越发峻切:“'未离乳臭,已得华资,甫识一丁,即为名士',你们以为自己仰仗的是什么?既以我卫氏枯骨骄人,便休得妄想置身事外!”

卫老太爷说到此处胸闷气急,剧烈咳嗽起来。

卫珏忙膝行上前,再次伏倒在地:“孙儿错了,请阿翁责罚,但求阿翁顾惜身体,莫为不肖儿孙动气。”

“阿难,”卫昭深深叹了口气道,“你自小聪颖懂事,你父亲和叔父他们连守成都勉强,卫家这副担子,不久就要落到你和十一郎肩上,阿翁老了,看顾不了你们多久啦。”

卫珏心里堵得慌,那最后一句叹息比任何打骂责罚都更叫他难受:“孙儿再去劝劝十一郎。”

卫老太爷摆摆手道:“不必,你去劝无用,阿翁自会同他说的。还有一事,我和你阿耶阿娘也已交代过了,待钟家十三娘服完丧,就早些过定吧。”

卫珏一颗心直直地往下落,仿佛永远触不到底,可他还是恭谨地答道:“是,全凭阿翁做主。”

卫老太爷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走到他跟前将他扶起来:“阿翁何尝不知你的心意?十一娘是个好孩子,可惜福泽不深厚......怪只怪阿翁当初因一己之私心撮合你们俩。”

卫六郎诧异地抬起头望着他祖父,他早就听闻十一娘神形都极为肖似她早逝的祖母,而那位钟老夫人与他阿翁相识于髫龄,似乎还有些捕风捉影的传闻,可这还是第一回 听他祖父亲口提起。

卫昭棱角分明的面容有一瞬间的柔和,深潭般的双眼因那温柔而显得年轻起来,不过刹那之间,短暂消失的几十年光阴便又回到了卫中书的脸上。

第47章 夜宴

公主在马车上睡得天昏地暗,直到车架在门外停下才悠悠醒转过来,一醒便发现因睡姿不正扭了脖筋,脑袋没法正过来,只能往左边歪着,十分有碍自己和旁人的观瞻。

两人下了车分别坐上两台肩舆回自己的馆舍梳洗更衣。钟荟一进院子阿枣便火急火燎地冲了上来,后面跟着腮帮子鼓鼓囊囊的阿杏。

“小娘子您去哪儿了?哎哟可把奴婢急死了!”阿枣等不及那肩舆停稳就将她半抱半拖地弄了下来,先从头到脚来回看了几遍,见她并未缺胳膊少腿,只是穿得有些不成体统,一颗心才放回了肚子里,回头白了阿杏一眼:“吃吃吃,就知道吃!小娘子不见了你还有心思吃!”

阿杏被她挤兑惯了,只当耳旁风,用食指掏了掏发痒的耳朵,将腮帮子里裹着的吃食三两下嚼吧嚼吧咽了下去,变戏法似地从身后捧出个小小的竹蒸笼来,一脸憨厚地对主人表忠心:“小娘子,您该饿坏了吧?奴婢给您留了米糕,一会儿筵席上得喝酒,您先垫垫肚子。”

“知我者莫若阿杏也。”钟荟一下午只吃了半碗汤饼,正饿得慌,等不及打水濯手,一低头就叼了块糕在嘴里。

”我的小娘子您怎么还顾得上吃!半个时辰前三娘子就去赴宴了,公主殿下怪罪可怎么是好!”阿枣说着将碍手碍脚的阿杏搡到一边,“您怎么穿成这样?这是去了哪儿啊?奴婢四处寻你寻不着,跟这儿的人打听又没人告诉我。对了,听三娘子屋里的秋兰说您将公主的阿妹打跑了是不是真的啊?吓死奴婢了!”

阿枣这张嘴就跟连弩似的,连气都不带喘一口,钟荟一时间不知道该先回答她哪个问题,还未来得及开口,她又自顾自道:“对了对了,奴婢有事要跟您禀报。下晌那些个小娘子在溪水边玩耍,反正就是弹琴作诗那一套吧,咱们三娘子好像是赛输了,叫那些小娘子挤兑了两句,回来就大哭了一场,秋兰劝了又劝,拿热巾子敷了半日,卫家娘子又遣人来请,这才不情不愿地换了衣裳去吃筵席呐!”

她作为姜家的奴婢有些不忿,可看到三娘子吃瘪又有些莫名的快意,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收拾脸上的神情,显得十分莫测。

阿杏将竹蒸笼里剩下的一块米糕塞进嘴里,在一旁含糊地道:“阿枣姊姊,小娘子是坐着公主殿下家的舆车回来的,这身衣裳也不是咱们带来的,公主殿下肯定知道嘛。”

这胖婢子颇有点大智若愚的意思,偶尔开起窍来真能吓人一跳,只是时灵时不灵,不好对她寄予太高的期待,果然她的聪明像瓦上霜一样保持不住,下一刻便叫那米糕噎住了,一边拍胸脯一边不住打嗝。

阿枣对天翻了个白眼,支使这蠢货去打水,自己手脚麻利地解开二娘子脑袋上的总角,拿犀角梳替她梳头发。钟荟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想起卫十一郎看起来手感上佳的脑袋,颇有些遗憾。

因是夜宴,装束便要隆重些。阿枣早已经开了箱笼,将带来的两身衣裳铺在榻上,只等二娘子回来挑选。钟荟挑了那身朱红织金贵字纹锦的广袖衫,下着赤金织成园景图下裾,嵌红宝石的金丝凤头履。

阿枣用素金折股钗挽出个分髾髻。钟荟又从姜婕妤赏的那套红靺鞨赤金簪中选了一对簪身刻龙牙蕙草的凤穿牡丹簪和一朵金蕊宫纱照殿红牡丹斜斜簪上,略点上一些朱红口脂,对着铜镜看了看,自觉不算失礼,便吩咐阿杏去与叫等候在院外的人备舆。

夜宴设在甘露堂,此处不仅是整个庄园的中心,也是最恢弘奢华的所在,四面回廊环绕,堂前有一天然池沼,池中央竖一株一丈来高的珊瑚树,四周草木丰饶,水汽氤氲,池畔珍禽水鸟栖居,为院中灯火惊扰,不时嘶鸣着展翅盘旋,穿梭于火树银花之间,钟荟从回廊经过时还看到了一对稀罕的白孔雀。

钟荟步入堂中,饶是她见多了富贵,也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甘露堂以白玉为阶,黄金涂柱,四壁彩绘云气仙灵,绕壁的黄金釭上装饰明珠翠羽,四角半人高的金狻猊香炉中都燃了那要命的“郎艳独绝”香,满屋子香雾缭绕不似在人间。

常山公主已经先她一步入了主人席,背后一架十六牒云母屏风在煌煌灯火中仿若云山,可惜她的脖子还未正过来,只得侧着身子坐着,勉强拿正脸对着尊贵的宾客们。

钟荟甫一进屋,小娘子们便不自觉地停下了交谈,或诧异或戒备的目光齐刷刷地向她射来。她这身穿着虽说侈丽,可在精心妆扮的世家女中绝不算出众,至多只能说中规中矩,能叫他们如此瞩目还是因了午间的那场风波。

各家小娘子早就得到了武元乡公主愤然离去的消息,常山公主又弃宴而去,听说呕得不轻,一下午闭门不出,雅集都未露面,连晚宴都姗姗来迟。他们原想这惹事生非的姜家二娘想必也是后怕了,她那三妹还在,想必还未打道回府,那想必是缩在客馆中不敢再出来抛头露脸了。

谁知她竟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晚宴上,脸上没有一点不自在,大大方方向公主行了礼,又向在座的各家小娘子团团问候了一圈,然后在姜三娘身旁落了座。立即就有训练有素的侍女将一道道肴馔呈了上来,又替她斟了果酒。

钟荟将广袖一撩,执起牙箸,心无旁骛地用了几道点心,又喝了几口酒润了润喉,然后才扭过头去看眼睛红肿的三娘子。她为了赴这一趟雅集也是不容易,在家中缠着曾氏哭,好容易遂了意真来了此处,却发现与她料想的全然不同。

午宴中她阿姊去换个衣裳就不知所踪,她心里忐忑不安,可又没人可以仰仗,想一走了之,又怕叫人耻笑她不知礼数,只得随着别家的小娘子们在溪水边集会。

一开始她也不过是不声不响地捱在一旁看裴五娘和秦四娘弈棋,上午那局残局下完,那萧十娘就嚷着要命题赋诗,秦二娘最年长,又谦虚地自称不擅诗赋,揽了评判一职,卫十二娘见姜三娘一人落单,便好心来问她是否会作诗,姜明淅自恃高才,见那题目不过是寻常的时景风物,也是有些技痒,就应承了下来。

没想到那些世家小娘子个个才思敏捷,高情雅趣,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出来一比,简直被衬得拙劣鄙俗,一无是处,秦二娘与人为善,并未说什么令她难堪的话,只将她的诗念了出来,先夸了她几句,然后又公允地点了点不足之处,卫十二娘也在一旁赞她小小年纪有此功底已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