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九郎也存了显摆的心,当即定下日子来次聚饮,到场的几人都是素来玩在一起的,除了姜昙生便是太常胡毋大人的庶幼子胡毋奎以及雍州刺史别驾钱大人的嫡三子钱桐。

蕣华楼原与锦绣楼齐名,当年锦绣楼因某些不可说的因由一夕之间人去楼空,只京都便只剩下蕣华楼一枝独秀。当年锦绣楼是正儿八经的食肆酒楼,玉馔珍馐和春醴颐白名满天下;而蕣华楼的好处则在暗处——临街的楼阁是寻常食肆,不过请了些歌姬乐人奏些时调,唱几支小曲,入得二进才能有幸见识到此地的精髓。

姜昙生久闻其名而不得一顾,又怕东张西望显得没见识,恨不能周身长出几百只眼睛来,生怕漏过什么去,胡毋奎和钱桐显然也是如此想,三人目不斜视昂首阔步,谁看了也猜不到他们这是去喝花酒。

把守院门的阍人自然没见过萧七郎,不过很有几分本事,毫不费力地将他认了出来,活似见过他百八十回,上前恭敬地行了礼,又向随行的客人一一问安,这做派很有世家大族的几分讲究,与外间那些满脸堆着假笑的奴仆不可同日而语,却又比眼高于顶的世族仆役多了几分和善亲切,只叫你觉得自己就是今夜最尊贵最紧要的客人。

姜昙生一行人感受了一把宾至如归,都有些飘飘然,不由对那门里的天地越发向往起来。

可门一打开,里头却并没有料想中的阆苑瑶台,几间不起眼的屋子围着一个小小的院落,中庭孤零零地栽着株桂树,廊庑上风灯摇曳,连那光都是幽冷疏淡的,与这院子里的寒酸气一脉相承,若不是屋内隐隐有管弦丝竹之声逸入夜色,姜昙生简直要怀疑他是误入了哪户人家的内宅。

若是换作从前,他必定要忍不住发问了,不过他这几年城府见长,此时还算沉得住气,心道说不定屋子里面另有乾坤,只是与身旁的胡毋奎交换了个眼色。

正纳闷着,西厢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着红衣的婢子笑吟吟地打起帘子迎他们入内,萧九郎很是熟惯地在那婢子手腕上轻轻一捏,嘴角含笑,桃花眼往她脸上悠悠一瞟,老神在在地举步走了进去,其余小郎君赶紧跟上。

一进门姜昙生更懵了,这哪是酒楼歌肆,分明与他家中姊妹的闺房没什么两样,窗前立着花鸟画屏,案上搁着张素琴,红纱帐里沉香袅袅,隐隐约约能看见枕边摊着卷书册,没有半分香艳旖旎可言——这也着实怪不得姜昙生,他进山前年纪小,姜老太太对僮仆下了死令,没人敢招他往烟花之地去,斗个鸡飞个鹰也就顶了天了,后来在山中耽搁了几年大好光阴,见识实在算不得广博,哪里懂得这窃玉偷香的趣味?

萧九郎见他一脸困惑,不由叫他的不解风情逗乐了:“呆子,这就看不懂了?一会儿就知道这里的好处了。”他说得笃定,其实自己心里也在打鼓。

萧家儿郎的风流薄幸就是在洛京的纨绔中也是出了名的,萧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家中子弟到了十三四岁上开始知人事了,便有兄长领着去“长见识”,萧九郎十三岁时跟着三房的七兄来过蕣华楼,只可惜当时年纪小,心绪过于澎湃,蕣华楼的绿酒劲头又太足,还未切入正题便趴在案上醉过去了,故而对里头的门道其实一窍不通。

不过这些不必让其他人知道,萧九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这些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一衬托,心下不免有些得意,胸有成竹地招呼他们落座,对那侍女吩咐了几句,不一时便有几个侍女捧了食案入内,又有几名容色寻常的乐姬奏些时调。

每上一道菜,萧九郎便拈着牙箸一边指点一边道:“据传蕣华楼的厨子是当年锦绣楼出来的,这道白梅鲈鱼羹是锦绣楼的名馔,鹅炙也做得极好,你们尝尝。”

胡毋奎先时已叫他捏手腕子那一手震住,已然将他当作风月老手,此时见他如数家珍,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激动不已地端起金卮,手一抖差点将酒洒了一地:“能结识萧兄实是小弟三生有幸,先干为敬!”

姜昙生和钱桐也都叫侍女斟满酒去敬萧九郎,酒过三巡,萧九郎还在喋喋不休地数菜名,他们就有些不耐烦了。

肴馔自然是甘美非常,丝竹也颇有动人处,只是他们几个心猿意马,心思都不在吃喝上,偶尔风吹帘动,几双眼睛便齐刷刷地门口瞟。

萧九郎其实也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做,好在那红衣侍女有眼色,见几位小郎君俱是面酣耳热,频频往外张望,便善解人意地对萧九郎道:“小郎君们对酒食还满意么?要不要叫几个姊妹来作陪?”

几名乐姬闻言轻轻起身离席,不一会儿便有十来个绿鬓朱颜的美貌少女鱼贯而入,如一股暖风带起一室春意,娉娉婷婷地站成一溜,丰腴的有之,袅娜的有之,妖冶的有之,秀丽的有之,明媚的有之,娇怯的亦有之,只听“啪嗒”一声脆响,胡毋奎看得太出神,将牙箸掉在了金砖地上。

一个娇小的红衣少女掩着袖子笑出声来,那声音婉转如雏莺,萧九郎不由抬眼看了看她,那少女毫不惧人,也拿一对明亮的杏眸望他,萧熠心中不免一动,桃花眼中不知不觉就波光流转起来。

萧熠正醺醺然,冷不防眼角余光瞥到姜昙生似乎正用冷眼瞅着他,酒意顿时叫他吓退了三分,这才想起自己在蕣华楼设宴的本意——一来是得了前程,酬答朋友之谊,二来也是借机向未来的大舅子表示自己守身如玉的决心。

他心道好险,赶紧将目光收了回来,不苟言笑地坐正身子。

钱桐偷偷拿手肘捅了捅胡毋奎,胡毋奎恍然大悟,笨拙地奉承道:“咱们几人皆是白身,只有萧兄官居六品,理当萧兄先挑。”

萧九郎正等着他这句话,大义凌然地摆摆手道:“胡毋兄的好意萧某心领了,不过萧某心有所许,实不能从命。”说完一脸赤诚地去看姜昙生。

姜昙生暗暗哼了一声,心道算你识相,拿手指着方才与萧熠眉来眼去的红衣少女道:“你,请回吧,这儿用不着你伺候了。”适才那少女一进门他就觉得有些面善,仔细一想眼睛生得与家中二妹有些相似,立时觉得无比糟心,几乎没了寻欢作乐的兴致,待那少女莫名其妙地出了门,他这才随便指了个丰腴艳丽的女郎,胡毋奎和钱桐也依样行之。

几人一开始还有些羞涩,几杯酒下肚壮了壮色胆,屋子里的气氛便暧昧旖旎起来,侍奉姜昙生的女子便劝他去厢房“安置”——整个院子只他们一拨客人,房舍却有好几间,用来做什么不言而喻。

不过北岭先生的余威尚在,三人有贼心没贼胆,到底不敢做出进一步的举动,又饮了几巡酒,交亥时便商量着回家。

正是夜阑人散的时分,此时还不离去的客人,多半是留下过夜了,各府的马车都在旁边的巷子中等候,四人先派了各自的僮仆去传车马,自己则慢慢往外踱,行至门外,却见几名锦衣华服的男子正朝一辆皂轮油幢络车走去。

为首之人头戴蝉翼笼冠,身披鹤氅,面容尚隐在门柱的暗影中,那身姿已叫人呼吸一滞。

萧九郎有种错觉,仿佛门外人马的喧嚣嘈杂一时间都静了下来——也许并非错觉,那男子一出现,连他们几个都不由自主忘了交谈。

这排场除了卫家那小子不作他想,萧熠不豫地撇撇嘴,怎么偏偏碰上他?大好的夜晚如此收尾实在败兴。

萧九郎尽管从小受继母的弹压,可在同辈人当中仍旧算是翘楚——不过得除去卫家十一郎。说起来卫琇比他还小一岁,可已经在朝为官三载了。本朝一流世家子弟计资定品一般都是二品,一品是圣人品,按常理是虚置的——卫琇是唯一例外,因破格定了一品,起家官职自然也要相应破格,于是乎他又成了本朝第一个以五品散骑侍郎起家的人,直接将“员外”二字摘了,任期满一年便迁中书通事舍人,当年他祖父卫昭以弱冠之年入有“凤凰池”之称的中书省,至今仍是传奇,而卫琇只有十六岁。

“裴兄请留步。”卫琇向一个着大茱萸纹紫锦袍的中年人揖了揖,又与其他几位中书省的同僚道别,笑着道,“良宵苦短,诸公不必相送,在下先行一步。”几步之遥便是人间极乐温柔乡,几人何尝想站在这儿吹冷风,不过谁也不敢把他的客套当真,都站在原地不动,只盼着这小祖宗赶紧上车走人。

卫琇却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心声故意与他们过不去,往萧熠一行人的方向望了一眼,对同伴道:“在下去与朋友打个招呼。”

说着便不紧不慢地踱到姜昙生跟前,行了个礼道:“姜兄,许久不见。”

姜昙生和卫琇只有过一面之缘,适才见他走过来还以为是冲着萧熠来的,压根没想到他会特特过来同自己寒暄,顿时目瞪口呆,手脚都不知怎么摆了。

“老太太无恙?令尊令堂无恙?”卫琇顿了顿又道,“前日收到子默的书信,提及足下回府之事,在下正想着冒昧拜访,不想在此巧遇。”

姜昙生这才回过神来,想起二弟姜悔去西北之前曾在钟氏家学附读,与卫十一郎有同窗之谊,听说相交甚笃,想来是因此才对自己高看一眼的吧,他知道自己斤两,更清楚自己与那上进的庶弟实在不好比,生怕卫琇误会了什么,越发羞惭,硬着头皮与他酬答了几句,直到他转身离去才长出了一口气。

“那就是卫十一郎么?”待卫家的车走远,胡毋奎才小声问道,“乖乖!常听人说卫郎姿容绝世,我还将信将疑,哎哟我的娘,他一开口我骨头都酥了,生得这模样,难怪瞧不上月观音……”

“怎么又扯上月观音了?干她什么事?”萧熠见了卫琇之后一直怏怏不乐,一听月观音的名号顿时来了兴致,这月观音原本叫做兰月,是蕣华楼的宝贝——姜家二娘子虽艳名在外,毕竟是养在深闺的小娘子,传得神乎其神也没几个人亲眼见过,而这月观音已经连着三年佛诞节扮观音娘娘了,是许多人都见过的,若问洛京百姓心目中的京都第一美人是谁,恐怕十个有八个都说是月观音。

第101章

胡毋奎在这四人中年纪最小,兼且生得其貌不扬,在其他人跟前一向只有鞍前马后的份,眼下见三人洗耳恭听,忍不住卖起关子来:“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姜昙生眼睛一瞪拿扇子照他脑门上一敲:“少废话,赶紧说!”

胡毋奎委屈地搓搓脑门道:“这月观音你们都知道了,自小养在蕣华楼,衣锦馔玉的,衣食起居怕比那世家闺秀只有好没有差,又延请了先生学琴瑟棋书,大约也是生来聪慧过人,就无有不精的……”

这铺垫得冗长,连钱桐那好性子都耐不住了:“月观音的事儿咱们都知晓,就说和卫十一那段故事吧!”

“莫要急,来龙去脉要说清,”胡毋奎偷偷觑了觑萧九郎的脸色,发现他并无恼意,说书一般娓娓道来,“那时候月观音还叫兰月,一应教养都比着大家闺秀来,也和闺秀一样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莫说送往迎来,你要是入不得三进,连块衣角都见不着。”

“这也不过是姊妹人家吊人胃口抬高身价的寻常手段罢了。”钱桐不以为然道。

“谁说不是呢?”胡毋奎道,“不过兰月长到十三四岁上,蕣华楼放出话来,将来得由她自己挑选恩客,当然,入不了三进的就甭肖想了。”

“这小算盘倒是打得不错,”姜昙生回过味儿来了,冷笑道,“能入三进的哪个不是达官贵人,闭着眼睛随便挑,横竖蕣华楼亏不了!”

“姜兄真知灼见!”胡毋奎狗腿地恭维道,“就是这个理儿,不过这三进与二进还不同,不单看官位品秩,坊间传闻蕣华楼主人手上有份名单,总共大概就那么二十来人,每年不过新添一二人,也不知是按什么排的,你若不在这名单上,即便是皇亲国戚或者位列三公人家也照样将你拦在门外。”

萧九郎眉心一动,随即不屑地一笑,他也听过类似传闻,不过一家妓馆罢了,在不在名单上又如何?

“你们想想,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们大多人到中年,恐怕给兰月当阿耶都嫌老,惟独这卫郎以十六岁之龄晋身中书通事舍人,青春年少,容止无双,妻妾全无,又洁身自好。年轻小娘子哪有不慕少艾的,那兰月早上了心,等到他终于来了,隔着纱屏打量他,那真叫一见倾心,当即叫人撤去屏风,叫侍女抱了琴瑟来,自己取了瑟,将那张琴放在卫十一面前,楚楚道:‘久闻卫公子之琴堪比伯牙叔夜,不知奴今日是否有幸以瑟相和,共奏一曲《凤求凰》?’哎哟,那宛转低回的态度真是叫人筋骨酥麻,是个男子都拒绝不了。”

“这卫十一郎惯会拿腔作势又自恃门第,哪里看得上娼门女子,必是一口回绝了。”萧九郎冷笑道。

“那倒也没有,”胡毋奎摇摇头道,“当时他不是才入中书省么?那天是他上峰邢峻组的局,那位邢大人是风月场上的不败将军,虽对那兰月觊觎已久,却也有成人之美的肚量,见卫琇不接茬,以为是他年纪小脸皮薄的缘故,当即拊掌大笑调侃道:‘佳人相邀,子都焉能不从!’”

钱桐听他说得绘声绘色,不禁疑惑道:“胡毋兄言之凿凿,倒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姜昙生正听得津津有味,也给钱桐脑门上来了一下:“要你多嘴!阿奎你且说下去!”

“我不在场,可我韦表兄在啊,是他亲口说与我听的!”胡毋奎不忿地道,“你莫要再打断我,说到哪儿了?对了,卫十一郎,这卫十一郎也是又狂又刁钻,站起身对他上峰拱拱手道:‘既然邢公开口,某不敢藏拙,这《凤求凰》却是不曾学过,只好别奏一曲,献丑了。’说着也不管那兰月,自顾自地弹起《绿衣调》来。”

“这里头又有什么故事?”姜昙生不解道,“《绿衣调》不是悼念亡妻的么?”

“嘿!你们不知道,这位邢大人当时刚死了妻室,才不到半年,”胡毋奎摇着扇子得意道,“韦表兄说那邢大人当即震怒,摔了个杯子,短短一首曲子还未听完就拂袖离席,在座诸人大气也不敢出,那卫家小子却泰然自若只管弹琴,你们说是不是狂得没边儿了?”

“他就不怕上峰当夜回去纳双小鞋与他?”姜昙生听得兴味盎然,幸灾乐祸地道,“若是我第二日就告病不出,横竖躲在家里他也不能奈我何。”

“若是躲起来就不是卫十一郎了,”胡毋奎钦慕之意溢于言表,“他就跟没事人似的——也是听我韦表兄说的,他们同在中书省么——倒是那位邢大人没几日就迁湘州刺史应付流民叛乱去了。

“韦表兄后来说起,想来他一个初上任的舍人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将上峰弄走,也不知是真的胆大轻狂还是已有先见之明,”胡毋奎说到此处有些口干,清了清嗓子,赞叹道,“总之胆气和眼光必居其一罢。”

姜昙生和钱桐似乎都叫那卫十一郎的嚣张折服了,只有萧九郎不以为然:“不过借面吊丧之徒罢了,惯会以家世骄人,不过仗着他家那种情形……天子抚恤眷顾罢了。”

连姜昙生这样胸有漏斗的人都听出那言外的酸意了,心道那样的眷顾不要也罢,谁乐意那全家上百条人命换天子另眼相待啊,不过他与萧九郎多年朋友,犯不着为个非亲非故的卫十一驳他脸面,嘻嘻笑着打圆场:“你自己生得这般招人,倒说人家徒有其表!”

“卫琇倒并非徒有其表,”胡毋奎认真地摇摇头,“我三兄去听过他与钟蔚的清谈,钟蔚那嘴皮子你们也知道,能把死人骂得从棺材里跳出来,可卫十一居然丝毫不落下风,有一回合还将钟蔚驳到哑口无言,也是前无古人了。”

胡毋奎的三兄胡毋基是洛京出了名的谈痴,旁的不好说,清谈一道却是绝对的权威。萧熠一时也词穷,想了想才找补道:“谁不知道钟蔚和他是至交,没准是故意抬他呢……罢了,谁耐烦提他,那月观音后来如何了?”

“哦对!”胡毋奎这才想起自己要讲的是月观音的韵事,不知不觉歪到天边去了,“卫十一郎对那兰月不假辞色,那兰月面子上大约有些挂不住,不知是借酒浇愁浇多了还是索性自暴自弃,没几日就传出来被一个二进都没资格入的寒士破了身。”

这种捡漏的好事怎么轮不到我?姜昙生心道。萧熠却是个天生怜香惜玉的情种,听到此处唏嘘不已:“如此作贱自己想必后来吃了不少苦头。”

“是啊,”胡毋奎也叹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卫十一看不上她的事儿没多久就传遍了,原本觊觎她那些人都笑她虚凰妄求真凤,活该碰一鼻子灰。出了这档子事又已非完璧,蕣华楼便将她贱卖了,也不挑客人,给够钱就让接,四时八节的叫她上街抛头露面,就是为了赚那‘京都第一美人’的名头,好抬高身价。”

“真是红颜薄命……”钱桐惋惜道。

“唉,”一段香艳的故事讲到最后却是这么个凄凉的收场,胡毋奎也不太好受,“这月观音也是痴情种子,到了这般田地仍旧对卫琇念念不忘,好容易盼到他来,不管不顾地堵他的路,你们道那卫郎如何?”

“冷冷将她拂开?”钱桐想象换了自己能如何狠心,“还是狠狠地将她叱退?”

胡毋奎摇摇头:“那倒没有,卫十一只是一脸莫名地退开两丈远道:‘我不曾见过你,为何挡我去路?’”

“这……他是真认不出来还是这么说叫兰月死心?”姜昙生道。

“这就不得而知了,若是后者还好些,不过据我韦表兄说,看他那神情不似作伪,大约是真的没认出来。”

几人听罢都不知该作何感想,既怜那月观音一片痴心错付,且欣羨卫十一郎的艳福,更恨他不解风情暴殄天物,个个恨不得以身替他。

“娘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姜昙生沉默良久,被冷风吹得打了个哆嗦,愤然道,“你方才说给钱就行?多少钱?”

***

钟荟去常山长公主府小住只带了两个箱笼,一个装了换洗的小衣、中衣和绣帕,另一个有前一个两倍大,鼓鼓囊囊的塞满了蜜饯和脯腊——长公主下帖子的时候就特地叮嘱了,一应衣食起居之物都已备妥,言下之意就是你那些又丑又穷酸的衣裳器物一律不准带,带来也是自取其辱。

钟荟带的是阿杏,这婢子虽没啥用,好处是嘴紧,也不像阿枣那样有事没事“犯颜直谏”,主仆俩轻装上阵,犊车刚出了姜府,钟荟便把此次的任务派给阿杏:“我时不时要跟公主出去办正经事,我外出的时候你就乖乖呆在长公主府,同阿织姊姊他们一起顽,明白么?”

长公主府好吃好喝,还不用干活,阿杏求之不得,自然无不应承。

钟荟一想到第二天便可以见到阿翁和阿兄他们,兴奋得辗转到后半夜才睡过去,第二日便换上长公主早已备好的青绨袴褶,坐上一辆不起眼的青帷小安车,从角门出去兜了个圈子,往钟府去了。

按照司徒姮的本意,上课时钟荟该随侍左右红袖添香,随时给她斟茶倒水,不过因她脸上涂了黄粉,又将眉毛画得一边高一边低,常山长公主深觉在眼前晃荡有些伤眼,加上忙着看钟蔚顾不上她,便放她去园子里顽了。

钟荟小时候顽劣得很,常在下人眼皮底下到处钻,对钟府的地形又了若指掌,接连避过几拨钟家仆人的耳目,被内书房外的阍人拦下盘问也不慌,只说是新来附读的苏公子的家仆,奉主人之命来给钟老太爷传话,入了钟氏的家学与钟熹便有师徒名分,钟家的下人虽觉这新学生冒失了些,却也不好阻拦,盘问一番,又验过她所持的苏晢的名刺,便将她放了进去。

这么轻而易举就得逞,钟荟忍不住得意地弯起嘴角。

上回来是几个月之前,那时院中的梧桐还是一树碧玉,亭亭如盖,如今已经是黄叶飘零的深秋景象,这株梧桐树自她年幼时就在了,看着十分亲切,钟荟忍不住上前伸手摩挲了一下树干,才收回手,便听到竹帘掀动的声响。

她回身一看,只见一个身着绯绫袍的年轻人从门里走出来,钟荟一愣,随即恨不得找个洞钻起来,这不是卫琇么!

第102章

算起来钟荟已经有三四年没见过卫琇了,说来也奇怪,小时候她难得出一回门,仿佛到哪儿都能见到他,而年岁渐长,四时八节出外游玩的时候逐渐多了,偏偏九六城这么巴掌大的地方一次也没遇见过。

如今她已经很难将眼前这个身姿修长挺拔的男子与记忆中的少年郎联系起来了,眉目依稀能看出小时候的影子,只是眉宇间的稚气已荡然无存。

如今的卫琇锋芒毕露,仿佛一把出鞘的宝剑,一举手一投足,不经意间俱是风华。

钟荟突然就觉得无法逼视,脸颊微微有些发烫,又怕叫他认出来还得费劲解释,连忙低下头,仿佛突然对自己的鞋尖生出无边的兴趣。

卫琇从她身边经过时脚步似乎微微顿了顿,一阵风吹来,他的衣袂翩然欲飞,几乎拂到她脸上,不过只一瞬便若无其事地与她擦肩而过了。

钟荟松了一口气,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模样也和小时候大相径庭了,又打扮成这样,卫十一郎那样粗枝大叶的性子如何能认得出来?不由暗笑自己杯弓蛇影,根本是杞人之忧,便把这意外的邂逅抛诸脑后,迈着轻快雀跃的脚步朝祖父的书房走去。

钟熹年轻时便是放诞的名士做派,单看这书房的陈设便知他与严苛古板沾不上边。这里的窗户开得比一般房舍大,窗前没有栽竹木花卉,日光毫无阻挡地透过素白轻容纱照进屋里,温暖又敞亮。

钟荟走进去的时候,祖父正背对着她斜斜歪在窗边竹榻上,一手托腮,一手握着一卷东南地理志,正读得出神——她一个人时坐没坐相躺没躺相的毛病,根子就在这里了。

钟荟促狭之心陡起,也不出声,蹑手蹑脚地走到他背后,猛然将书卷从她阿翁手里抽了出来,不等他恼火,甜甜叫了声阿翁。

祖孙相认之后只见过寥寥数回,钟熹蓦地听到这声音还觉得有些陌生,愣怔了片刻才明白过来,既惊且喜,连忙坐起身道:“是阿毛来啦!”又忍不住埋怨,“隔了这么久才来看阿翁,真是没良心!噫!都说女大十八变,人家都是越变越漂亮,你怎么倒比上回丑了?”

钟熹总是躺着看书,年轻时眼神就不太好,如今年纪大了更是远近都看不分明,能看出孙女的变化也是难为他了。

小娘子哪个喜欢听人说自己丑的,钟荟当即不太乐意,拿手指蹭了蹭脸上的黄粉给祖父看:“是画上去的呀,喏!”

钟熹打量了一眼她身上的僮仆装束问道:“这回想的什么法子?能待久一些么?”

钟荟毫不犹豫地将常山长公主卖了个底掉,只将她看上钟蔚那一节隐去。钟熹对这位长公主的不着调有所耳闻,他自己也不是个墨守陈规的人,有些想法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并不觉得女子就得囿于方寸后宅天地,一生相夫教子。

他对常山长公主女扮男装一事没什么看法,若有所思地道:“她投的文我看了,学问底子有些浅,你阿兄的意思原是不打算收的,不过我看她行文洒脱风流,且时有奇思妙论,足见高情胜趣与开阔胸襟,故而破格将她录取。”

钟荟心道您还真是误会太深,司徒姮能看上钟蔚这种人,情趣大约高不到哪儿去,胸襟倒是比江海还宽广,不过这话就不必对她阿翁讲了。

“那个……”钟荟又硬着头皮小心翼翼问道,“阿耶阿娘最近有寄书信给我么?”

钟熹笑道:“怎么没有?阿翁一封封都替你收着呢!”一边说一边弯腰从案下拖出个大竹笥,笑眯眯地打开,只见里面十来只鲤鱼匣摞得整整齐齐。

钟荟心虚地取出一只——那匣子大约是定制的,比一般匣子厚得多,不大像鲤鱼,倒有点像河豚。她解开缚住盒子的彩丝带,从案上取了未开锋的小银刀剔去封蜡,将鲤鱼分成两半,从鱼肚子里取出两封帛纸信笺来。

她先展开比较薄的那封,果然是她阿耶的字迹,信中照例给她描摹了一番番禺的风物地貌和人情:最近去了哪里游山玩水,又品尝到什么北方从未见过的蔬果,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树上刚采摘下的荔枝多么可口,末了叮嘱她好好孝顺姜家长辈,若有机会便过钟府陪陪阿翁,替他们尽尽孝。

钟荟将她阿耶的书信来回读了两遍,依着原来的折痕悉心叠好收回匣子里,这才战战兢兢地展开另一封——钟夫人没有钟禅的好脾气,她的信从头到尾就一个主旨,引经据典换着花样数落她,汹涌的怒气从她那力透纸背的行草中喷薄欲出。好容易读到纸尾落款,钟荟仿佛挨了几十个耳光。

她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阿耶阿娘既然一时半会儿在广州回不来,先让阿翁作个中人,写封书信把她的事告知,待回京时想必也消气了。

钟熹一向宠这孙女,打也打过了,想她已经得了教训,便修书一封将这离奇的事与儿子说了。

钟禅收到信一读,心道坏了,老爷子该不会思念儿孙太切,空虚寂寞服上寒食散了吧?叫来钟夫人一合计,越发觉得就是这么回事,赶紧写了两封信,一封给父亲,满纸的养生之道,旁敲侧击地痛陈寒食散的危害,另一封给儿子钟蔚,将他痛骂一顿,又勒令他看紧祖父。

钟熹哭笑不得,第二次便附上钟荟的手书,加上路上的时间,来来回回解释了有大半年,儿子媳妇总算信了,钟禅还好,初时的几封书信多有谴责之意,后来大约见夫人骂得够狠,自己乐得做好人,便心安理得地与女儿拉起家常来。钟夫人却是意气难平,大约也是因岭南气候燥热的缘故,火气总也浇不灭,雷打不动地每月修书两封骂这白眼狼,钟夫人年轻时便是名满洛京的大才女,骂起人来酣畅淋漓,文气贯通,文采斐然,封封不带重样的。

“你阿娘在信里说什么了?”钟熹见她蔫头耷脑的模样,幸灾乐祸道,“还在气头上么?”

“阿耶说随信捎了庵波罗果脯和荔枝干来,您见着了么?”钟荟答非所问。

“似乎是有,阿翁不知道你何时来,那些东西又不耐放,就分与你堂弟堂妹了。”钟熹佯装捋胡子,偷偷拿手指抹了抹沾上的糖霜。

那么大年纪还栽赃给孙子孙女,羞不羞啊,钟荟心知肚明却不拆穿他。他们祖孙私下里向来不拘礼,钟荟换了个壳子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在书房里溜达了一圈,一边在书架上寻觅一边道:“您这儿有什么新近得的好书么?”

“上回借去的还没还呢,这就又来薅了!靠北边儿的架子,五六排都是你喜欢的,”钟熹一脸无可奈何,“等等,仔细你的胳膊,要哪本?阿翁来替你取。”

钟荟接过书,两眼放光地摩挲着。

钟熹目光落到她的左手上,有些黯然:“还是使不上力么?前些天下雨疼不疼?”

“早不疼啦,您别担心,”钟荟没心没肺地笑道,“要是您真心疼我,下回阿耶给我的果脯您就别再全给昧下了,啊。”

钟熹却没被她的插科打诨带偏,仍然揪着她的伤不放:“若是能找到那胡医......”

“您也说了只是年轻时候见过人家一回,这都过去多少年了,”钟荟用左手拽着祖父的胳膊摇了摇,“您瞧,这不是好好的么,多活络。”

“阿翁如今也年轻着呢,”钟熹笑道,随即又叹了口气:“方才见到阿晏了吧?”

“嗯,长高了不少,已经是大人模样了。”钟荟有些尴尬,卫十一郎出了丧期又上姜府求娶过她一回,这事儿她没瞒着祖父,眼下他突然提起卫琇总教人觉得话里有话。

钟熹见孙女对他的暗示视而不见,只得把话挑明:“阿晏是个好孩子......你们打小认识,我和你耶娘都把他当自家孩子,若是......”

“阿翁您莫说了,”钟荟赶紧道,“我把他当阿弟。”旋即想起方才见到的卫琇比她高出一个头还有余,说这话似乎有些大言不惭,脸不由自主一红。

落在钟熹眼中便是小儿女情态了,心道有戏,正要再劝两句,孙女却一脸决然道:“阿翁,这话您不必再提了。我就同您直说了吧,您也知道他如今的处境有多难,人前看着风光,其实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他,擎等着找他错处呢!光一个‘失婚非类’就能叫有心人做出无数篇文章了。阿翁,您既把他当自家孩子,就好生劝劝他,叫他选条好走些的路吧。”

她如何不知道嫁给卫琇的好处?且不说别的,嫁给他不但可以留在京城,还能常回钟家走动,可她怎么能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让他举步维艰呢?那是阿晏啊。

孙女把话说到这地步,钟熹也束手无策,只得放下不提。

钟荟与钟熹拉了会儿家常,估摸着常山长公主一堂课该结束了,便辞别了祖父往回走,一出院门却见东南十来步开外的小池子边站着个熟悉的身影。

卫琇听到脚步声转过身来,一见是她便笑了:“好久不见了,方才就觉得面善,果然是你。”

既然叫人家逮住了,不上去见个礼便说不过去,钟荟只得往池子旁走去,在两丈开外站定,装模作样地拧眉打量他一会儿,作恍然大悟状:“原来是卫公子,适才没认出您来,真是抱歉。”

卫琇也不戳穿她,也不问她如何会在钟家,为何打扮成书僮模样,只好整以暇地含笑望着她,钟荟叫他那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神看得心里发毛,浑身不自在,眼睛一闭,将常山长公主又卖了一次。

“原来如此,”卫琇点点头,“今日正逢休沐,我来看望钟公,不意在此相遇,实是意外之喜。”

钟荟是惊多过喜,不过故人相逢总是打心眼里高兴的,两人寒暄了几句近况,一时无话,这水池很小,是钟熹平日洗笔用的,池水漆黑如墨,已是深秋时节,池边一株秋海棠花叶凋零,一阵风过,一朵半枯的海棠花扑簌落入水中,往水下一沉,复又浮起,带起一圈圈涟漪。

钟荟不经意一回眸,见卫琇正望着她,眼睛也如那墨色池水一般,在秋日微茫的晨光中潋滟着,她的心突然就像那朵秋海棠一样动了动。

卫琇抬头望了望天空中的流云:“今年的秋天很晴暖。”

钟荟点点头,目光不由落在他随风轻动的衣袂上,突然想起以前见他似乎总是一身利落轻便的胡服,原来换上宽袍广袖的衣裳如此有风致。

她不敢再看下去,赶紧向他行礼道别:“长公主还在等着我呢,先告辞了。”

卫琇也回了一礼,待她转身走出几步,突然叫住她,钟荟疑惑地回过头来。

卫琇嘴角微弯,一派光风霁月地道:“钟氏家学没有只能带书僮的规矩,横加束缚压迫膻中穴,容易气滞血淤,于身体有碍。”

钟荟愣了愣,猛地反应过来膻中穴在哪里,浑身的血都往脸上涌,连耳朵带脖子都红成一片,二话不说拔腿就跑。

第103章

钟荟跑出八丈远,在冷风里吹了吹,头脑清明了些,再回想起方才那一幕,突然疑心是不是自己听错了,随即又否定了这念头,膻中穴三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能有歧义,可卫琇的神情分明那么坦荡,抑或他自己也没有深想,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寻常关心罢了?

钟荟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也难怪,实在是卫琇其人太过清微淡远,这话若是旁人说来,不用说一定被当成轻薄的登徒子,可从那么出尘的一个人口中说出来,只教人怀疑是自己心思龌龊,这才曲解了他无邪的本意。

如此一想,钟荟不由惭愧和忐忑起来,自己方才那么小题大作,不知会不会伤了他的心,同时她心底深处难以察觉的所在,一根绷紧的弦也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