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胜负已分, 成王败寇, 齐王和梓桐乡公俱已成了过往,如今司徒远才是这王府的主人。

王府中四门紧闭,中外戒严, 四处是身被甲胄手执利刃的侍卫,以清除司徒迅及高氏同党余孽之名在各院搜查收捕。一时间阖府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尤其是先前与梓桐乡公一系来往多走得近的, 更是遑遑不可终日。

齐国中军将军高阳得知此讯时只觉耳边轰隆一声响,仿佛平地炸开个惊雷,腾地站起身,揪住那报信之人的衣襟:“此话当真?莫不是弄错了吧?真是齐王?不是世子?”

横看竖看,这种死法都更适合常年半死不活的痨病鬼世子,齐王素来体格强健,如何会马失前蹄?

那报信的军士被高阳勒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憋红了脸,吃力地道:“小的不……不知……”

高阳颓然地将他往地上一搡,跌坐在独榻上,失神了一会儿,猛地抬手往脸上抹了一把,吩咐左右道:“去取我的明光铠和长枪来!”

整个高氏一族的荣辱盛衰都系于司徒迅一身,与齐王妃及世子早已经是不死不休,若是让司徒远坐稳了齐王之位,高氏阖族只有一死,如今只有鱼死网破舍命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高阳领兵打仗很有一套,加上姊妹受宠,深得齐王的信重,统领着齐国上、中、下三军中最精锐的中军。上军将军冯威远老谋深算,必定想方设法置身事外,世子能差遣得动的只有下军将军唐冒统领的下军,他未必没有胜算,只要一举拿下唐冒,不怕姓冯的不向他倒戈,到时候想扶立谁不还是他说了算,司徒迅虽然没来得及留下子嗣,齐王可不缺年幼无知生母微贱的庶子。

高阳穿上铠甲手执长枪出了营帐,正要召集将士,忽报敌军已经过了浊水,正往营地压来。

高阳大惊,赶紧催促左右整军,一时间鼓声大作,号角齐鸣,此时天色微亮,大部分将士还在熟睡,连滚带爬地从床铺上爬起来,穿上甲胄拿起兵器,冲到营帐外集结,这时下军的先锋已经杀到。

下军驻地在寿光,与上军驻地相距几十里,两营以浊水为界,互为犄角,平日可保齐国无虞,谁知竟有同室操戈的一日。

显然一早得了消息,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进发,待高阳得知消息时已经错失先机,两支军队对彼此的底细了若指掌,这点先机便尤为可贵。

排兵布阵是来不及了,唐冒麾下牙门将领了一支先锋骑兵袭营,左冲右突,四处放火,扰得军心大乱,不过高阳毕竟身经百战,又因没有退路只得背水一战,当即整肃军队奋力迎战。

中军本就是齐国军的精锐,一旦从起初的措手不及中回过神来,两军实力的悬殊便渐渐显露出来,唐冒占尽了先机亦是讨不到便宜。

战局逐渐陷入胶着之势,就在此时,突然有一路兵马从中军后部包抄掩杀,更有数百轻骑在战争中左冲右突,扬声喊道:“司徒迅弑父篡逆,业已伏诛,高阳逆贼,助纣为虐,青州大军在此,尔等速速投降,只缉首逆,余者不问!”

中军一片哗然,高氏没有退路惟有死战,他们却不必舍命去陪,一时间军心动摇,士气尽泄,青州军悍勇无匹,越战越勇,齐国中军将士不多时便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副将趁乱一刀将高阳斩于马下,大喝一声:“高阳逆贼,你自寻死路,休得诓骗我等替你卖命!”

四周都是高阳亲兵,见此情形却无意相救,副将跳下马,对着受伤倒地的高阳连砍数刀,割下首级,俯首向统领州郡兵的刺史投降。

齐国军中一场内乱终以主将被杀、副将投降而告终,这时闻风而动前来“驰援”的上军将军冯威远也终于到了。

这冯将军惯会见风使舵,要是指望他,恐怕黄花菜都凉了,不过他生了张武夫少有的巧嘴,比起上阵杀敌更擅溜须拍马,在帅帐中见到青州刺史,直把他从头到脚由内而外夸了一遍,从文韬武略夸到花容月貌,连他的战马也没放过,那匹白色大宛马若是听了恐怕要羞成粉红色。

倒是这青州刺史颇有几分城府,非但照单全收,还时不时深以为然地微微颔首。

相形之下,唐冒口笨嘴拙,平素最看不惯冯威远这样巧言令色的小人,此时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幸好这时有兵士入帐报信,堪堪挽救了他的一对眼珠子:“将军,齐王府侍卫在帐外求见卫使君。”

唐冒看向卫琇,见他点头,赶紧到:“传进来。”

王府侍卫入内行了礼,向卫琇道:“启禀卫使君,世子殿下有请尊驾过府主持大局。”

在场之人心知肚明,齐王死因蹊跷,世子未必能服众,难保群臣中会不会有人提出疑议,王妃和世子显然是想请刺史去撑场子。

卫琇忙道:“不敢当,但凭世子做主。”

那侍卫跪在地上一个劲地乞求,卫琇这才顺水推舟地对帐中几位将军道:“卫某何德何能,得蒙世子殿下错信,不敢固辞,先行告辞了。”

说罢叫来等候在帐外的亲卫:“我要去王府一趟,你去军中传令,即刻出发。”

那卫官年纪不大,性子耿直:“回禀使君,将士死伤无算,伤者还未及收治,即刻便走恐怕……”

冯威远眼珠子一转,不由动了心思,他先时不敢出头,叫唐冒那粗人抢了头功,这世子病病歪歪,一看心眼子就不少,也不知会不会因此记恨上他,正发愁找不到机会奉承,见此良机赶紧凑上前去:“贵军适才经过一场鏖战,将士们想来已经十分疲惫,莫如让他们在此休整片刻,在下领一千精兵护送使君前去如何?”

卫琇沉吟道:“那便有劳冯将军了。”又对亲卫道:“去调集百人随我一起去。”

两人各自整备兵马向齐王府进发。

***

景阳殿前支起了名旌,曾经不可一世的王侯躺在眠床上,尸首已经沐浴完毕,身上盖着殓衾,面容扭曲,两眼圆睁,浑浊的眼珠漠然地对着帐顶。

他的妻妾、子女、臣工、奴婢乌压压跪了一地,恸哭声在梁柱间回荡,其中不乏哭得特别情真意切的,多半是受宠的侍妾和庶子女,冒犯过王妃或世子的僚属和奴婢,真正为齐王的横死难过的,大约只有刘侧妃一个了。

刘氏几次哭得几乎背过气去,粗壮的后背佝偻着,浑圆的肩头上下耸动,世子司徒远的目光从她身上掠过,觉得那模样有些滑稽。

齐王妃从始至终没有流一滴泪,只是眼眶发青,脸色有些苍白。她跪坐在床边,从齐王口中取出角柶搁在侍女捧着的银盘上,又从另一名侍女手中的金盘上拿起碧玉饭含填入尸身口里,轻轻托了托他下颌。

接着是为亡夫沐浴、栉发和更衣。这些事情有侍婢动手,用不着王妃和世子亲力亲为,两人只需在旁看着,偶尔搭把手略尽一下心意。

司徒远看着嫡母端庄凝重的侧脸,看着她轻轻地掖好亡夫的衣襟,用纤细修长的手指整理着他腰间锦囊上的穗子,动作舒缓轻柔,与她抚琴、烹茶、修剪花枝时殊无二致,连她眉间的哀戚也是委婉动人又妥帖体面的,眼角的细纹不但无损于她的美,反而令人安心——于她而言,红颜不过是锦上添花,她的风华深入骨髓,连光阴也洗刷不去。

司徒远不由感慨,血脉真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他的生母死于产褥之症,他眼睛还未睁开便被王妃抱养,卫滢从他晓事起便手把手地教他习字、作文、抚琴,可他却始终学不会她优雅从容的风度,故而九岁那年从三弟司徒迅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立即就信了,他这样的人怎么会是王妃亲生的?

“哎呀!”

一个侍女的惊呼打断了世子的思绪。

“大胆!”世子怒斥道,“来人,把这奴婢拖下去。”

那造次的侍女连忙跪下向卫滢磕头求饶:“王妃饶命!王妃饶命!奴婢只是一时不小心眼花......”

世子抬手阻止应命而来的侍卫,问那奴婢道:“等等,你看见什么了?”

“奴婢......奴婢......”那侍女打着哆嗦,偷觑王妃,“奴婢看见郎君......齐......齐王殿下脖......脖子上有道血口子!”

第173章 世子

堂中真真假假此起彼伏的哀嚎声、抽泣声、呜咽声霎时归于静止, 每个人都抬起头来望向齐王一动不动的尸首。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世子面沉似水问道。

“奴......奴婢不敢造谣生事,”那婢子慌忙道, “奴婢看得千真万确,方......方才王妃也看见了......”

司徒远连忙上前,俯身拨开尸身的衣领,似乎受了莫大的惊吓, 跌跌撞撞地往后退了几步,凄厉地叫了声“阿耶——”, 双手捂脸恸哭起来。

齐相蔡宾走上前去, 对司徒远道:“世子殿下节哀!”

司徒远失魂落魄,喃喃自语道:“为何会这样, 为何会这样…….”

“莫非主上之死另有隐情?”蔡宾大惊失色。

司徒远目光轻轻滑过王妃的脸庞, 不敢逗留顷刻,沉痛地朝着蔡宾颔首。

蔡宾看看齐王的尸首,再回头看看身后错愕的众人, 突然“嗵”一声直直跪倒在金石地上,以头触地, 哀恸道:“仆恳请殿下做主, 查明真凶,以慰主上在天之灵!”

心思敏锐些的早已看出端倪,到此时还有什么不明白, 世子和丞相就差没指着王妃的鼻子骂她弑夫了,便有人带头叩首附和:“求殿下做主,缉拿真凶!”

哭成一滩泥的刘氏却猛地站起身朝王妃扑过去, 因跪坐久了腿脚发麻,脚下便有些不稳,整个人朝王妃摔了过去。

她生得高大壮实,王妃虽然竭力避让,还是叫她扑得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在地,刘氏不管不顾地伸手揪扯她衣裳和发髻,哭哑的嗓子像破了洞的黄麻口袋,出身名门的贵妇像个市井泼妇般推搡哭骂:“你这脏心烂肺的毒妇!谋害亲夫的贱人!你怎么不去死!”

刘氏之子司徒迈自小驽钝,反应总是比旁人慢些,还没将他阿耶死因蹊跷的消息克化,他阿娘又惹出事端来,好容易回过神来,赶紧上前手忙脚乱地扯住刘氏,笨嘴拙舌地劝到:“阿娘,莫要如此,阿耶……阿耶的冤屈有大兄做主,您这不是越闹越乱么!”

“哼!你大兄?”刘氏一边冷笑一边拿手肘撞儿子,使劲蹬着双脚,可惜司徒迈一身蛮力随她,刘氏实在挣脱不开,便怒目圆睁瞪着王妃,咬牙切齿道:“卫滢!你不得好死!郎君——郎君——”

司徒远一脸沉郁地冷眼旁观,这时方才吩咐左右道,“刘侧妃失心疯了,还不赶紧送她回寝殿歇息!”

刘氏被几个侍女架着,一路高声诅咒着王妃,好容易出了景阳殿。

齐王妃理了理散乱的云鬓,整了整衣襟,即便形容狼狈,她仍是淡然又冷傲地昂着头颅,连个同情怜悯的机会都不愿留给旁人。

司徒远没去看她,握拳的手慢慢松开,红着眼眶对蔡宾道:“父亲之死似有内情,有劳蔡卿助我查明真相,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蔡宾诚惶诚恐地推辞:“此乃主上家事,仆安感置喙……”

“我也知道如此甚是强人所难,”司徒远的脸扭曲起来,看起来痛苦不堪,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从他心上剜出来的,“然而为人子者……实在是难为情……”

司徒远一边撕心裂肺着,一边忍不住想,王妃此时正看着他做张做致罢,那对漂亮的凤目里是失望,震惊,鄙夷,还是不屑一顾?他不敢回头,他生怕那双眼睛里除了漠然什么都没有,就像她设计杀死结发二十多年的夫君后那样,仿佛只是脱去一件沉重而不合时宜的破裘衣,假以时日,她也同样会对他弃之如敝履吧?他只是先发制人罢了。

蔡宾一脸难色,挣扎了半晌,方才勉为其难道:“请恕仆僭越。”

说着对王妃恭敬施了一礼道:“在真相大白前,委屈王妃殿下在配殿中等候消息。”

“丞相这是在怀疑我么?”王妃面不改色,依旧是一贯的淡然语气。

“仆不敢,”蔡宾赶紧下跪叩首,“只是主上骤然薨逝,查验遗体的医官与伺候主上沐浴更衣者皆出自王妃殿下安排,仆惟有斗胆请殿下暂避嫌疑,容仆彻查,以还殿下一个公道。”

世子吩咐左右道:“送王妃前往配殿。”

“几步路而已,不劳相送,我自己走便是,”王妃微微一笑,转向司徒远,深深看了他一眼道,“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世子好自为之。”

司徒远目送嫡母离去,只见她昂首走在侍卫前面,不像是听候发落的罪人,反而像个凯旋的将军。他心里不由五味杂陈,细细品尝,终究是苦多一点。

他的戏演完了,接下去的事无需他过问,蔡宾心细如发,早已安排妥当,查验尸身,拷问下人,不用费什么力气,只需按部就班地一查便是铁证如山——齐王身上的累累伤痕根本不容辩驳。

谋害齐王一事,王妃自始至终没让世子沾手,即便她此时将他攀扯进去,也是口说无凭,司徒远亦能轻而易举把自己摘出去。

待医官验完伤,侍女重新替齐王的尸身穿好殓衣,盖好殓衾,然后撤去挡在床前的木屏风,大殿中重又响起哭声,方才的事仿佛从未发生过。

高高低低的哭声飘到配殿,卫滢不由往那声音的源头望了一眼,恍然发觉自己失神,自嘲地笑了笑,回过头,从楠木棋罐中拈了一颗白子落在棋枰上。

这配殿平日无人居住,虽然时常有奴婢打扫,但是门窗一直关着,帷幔和器物都有一股陈旧的气味,让她想起小时候在洛京时第一次踏足祖父的藏书楼。

王妃虽是戴罪之身,可世子还未发话,她眼下还是王妃,殿中伺候的侍女不敢慢待她,她说要打谱,他们便去寻了棋枰和棋子来。

司徒远走进配殿时便看见嫡母端坐在枰前,一手执黑,一手执白,悠然地打着谱,见他来了也只是如平常一样抬起头微微颔首。

她显是重新梳妆过,适才被刘氏扯乱的发髻恢复了一丝不苟的模样,只是衣襟仍有些皱,司徒远的目光落到那里,有些难受,仿佛心也跟着皱了起来。

“阿娘好雅兴,”司徒远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走到棋枰跟前,低头看了看枰上的形状,心头一跳:“是东山局?”

有棋圣之誉的前朝太尉卢默被诛于东山别墅,血溅棋枰,留下这半局残棋,却不知与他对弈者是何人,此局棋路诡谲,剑走偏锋,又有如此不祥的来历,有人便编排出一些神神鬼鬼的故事,称与卢太尉对弈的不是阳世之人,实乃阴间收魂的鬼差,东山局越发被视作大凶之局,有“鬼半局”的俗称,以讹传讹,甚而有人称世间无人能下完全局,中途便会招致杀身之祸。

司徒远七岁时初学弈棋,三年后小有所成,那时候正是看什么都新鲜好奇的年纪,不知从哪里得了此谱,私下里偷偷打起来,被王妃发现掀翻了棋枰——这大约是他此生唯一一次见到嫡母失态。

那时候他委屈又失望,母亲向来不信这些无稽之谈的,也常教导他子不语怪力乱神,如何却不能以身作则?

如今他明白了,却也晚了。

“估摸着来不及下完一局,这半局棋正合适,”王妃似是在回答他的话,又像是对着棋枰自言自语,“也应景。”

司徒远觉得仿佛有人用石锤在他心上猛击了一下,眼泪像震下的碎屑,不由自主地落下来:“阿娘......我也是迫不得已的......”

卫滢把手上的一粒黑子投回棋罐中,抬起眼静静看了他一会儿,目光像要看进他心里:“是么?”

司徒远腿一软跪倒在地上,他想学她那样的心狠手辣和不动声色,终究是画虎不成,成了一场拖泥带水的笑话。

“儿子根基浅薄,与他们作对不过是螳臂当车!不是我也有旁人,五弟,六弟,八弟......我不听从便惟有死路一条!”司徒远涕泗滂沱,他觉得有一部分自己从躯壳中挣脱了出去,飘在半空中冷眼俯视着另一个嚎啕大哭的自己——他说的话连自己都不信。

“你坐拥山海之富,数万大军,却甘愿为奴为婢、当牛做马,供人驭使,你把这叫做迫不得已?阿麟,你到底在怕什么?”卫滢不急不缓地娓娓道来。

司徒远想起五六岁的时候,抱着他一边打扇一边给他读书,“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他不明白那些词句的意思,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下来。

他是棵太劣等的树苗,她栽培他,用期望浇灌他,他长不成参天的巨木,从外头看差强人意,只有他自己知道内里是空的,叩击一下能听到心虚的回声。

他说不出话来。

“你是不是觉得,做旁人的傀儡也好过做阿娘的儿子?”王妃又道,声音有点苍凉,让人恍然意识到她已经不再年轻了。

司徒远的眼泪像夏季山间的暴雨,突然煞住,他猝然地低下头沉默不语。

好在王妃也不需要他的答案:“丧礼还有许多事要你操持,别在阿娘这里耽搁了,叫人呈上来吧。”

世子回头朝门边的内侍点点头,内侍手托金盘走上前来,盘上是白玉雕成的一壶一觞。

司徒远执起壶,手颤抖得厉害,只得用双手捧住壶往玉觞中倒,仍是把一大半倾在了盘上。

卫滢看了看杯中酒道:“金屑酒,阿娘还是第一回 尝,不知苦不苦。”说着伸手去接。

“你为何不防着我?”司徒远突然抬起头,用密布着血丝的眼睛盯住她,仿佛憎恨她的漫不经心。

王妃叹了口气,笑着看他:“天底下哪有做阿娘的防着自己孩子。”

第174章 黄雀

从齐国中军军营到东安平要翻过一座阳明山, 虽名为山,其实只能算一片土丘, 其上松柏苍翠蓊郁,风水颇佳,青州许多人把阴宅安在此处,在林间穿行, 时不时能看见土馒头似的坟丘,哪怕是三伏天也感觉凉飕飕的。

头顶上的枝叶越织越密, 林间的道路越来越窄, 逐渐只容一骑通过。

齐国上军将军冯威远只觉后背阵阵发寒,眼皮直跳, 忍不住抬手往眼睛上按了按, 他在死人堆里打滚,不知怎的却颇信鬼神之说,沙场上血肉模糊断手断足的新鲜死人他不怕, 就怕这些鬼气森森日头照不进的地方。

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冯威远总觉得那风声里夹杂了点别的什么, 可侧耳倾听又杳无踪迹,只得归咎于自己疑神疑鬼,不过背上那股寒意却是越来越盛了。

卫琇带的骑兵走的不是这条道——好好的近路不走, 偏偏要绕个大圈子,说到底还不是防着他?冯威远想到此节便直摇头,都说新任青州刺史年少有为, 要他说,就凭这心胸,也不是做大事的料。

就在冯威远腹诽卫使君的当儿,只听一声凄厉的马嘶,紧接着便是重物扑地的声响。

“有埋伏!”走在前面的士兵高声喊道。

冯威远大骇,高喊一声:“撤!”赶紧拽紧缰绳拨转马头,还未来得及往前走几步,便听前方传来惨呼哀嚎和喊杀声,林中很快火光四起,浓烟滚滚,受惊的战马慌不择路,一时间人仰马翻乱作了一团。

***

与此同时,一队两百来人的轻骑避开沿途所有适于设伏的地方,一路快马加鞭赶至齐王府。

王府大门紧闭,门上悬了门前有侍卫把守,一见来人挺枪喝止道:“来者何人?”

卫琇一勒缰绳:“青州刺史卫琇前来吊唁,求见王妃殿下、世子殿下。”说罢命侍卫呈上名刺。

王府侍卫接过名刺,行礼道:“奴婢多有冒犯,还请使君见谅,劳使君在此稍后,奴婢即刻通禀主人。”

说罢向其他侍卫使了个眼色。

大门甫一打开,本来在马上等候的刺史一行人却突然发难,策马挥刀便向守门的侍卫劈砍过来,几名侍卫未及反应便已中刀倒地。

卫琇练兵极严酷,领的两百私卫更是精锐中的精锐,王府的侍卫就相形见绌了。一行人如夹着刀刃的狂风般卷入,所过之处尽是血肉残肢,不一会儿就将守门之人连同前来增援的几十名侍卫杀得片甲不留,策马扬鞭突入王府,向着府内奔袭而去。沿途有侍卫抵挡,战不过几合便败下阵来。

此时景阳殿中的人还未听到动静,对外头的变故一无所知。

突然间一名侍卫急匆匆闯入灵堂,向蔡宾行了个礼,附到他耳边说了句什么,蔡宾脸上的血色陡然褪得一干二净。

齐王的尸身早上才发现,此时丧帖还未发出去,压根不会有人来吊唁。

齐相蔡宾没有料到那个人算好的事竟然也会生变,一张脸仿若上了浆的麻布,没有半点血色,强自定了定心神对司徒远道:“世子殿下,请借一步说话。”

两人一前一后急匆匆出了大殿,走到廊庑下,一离开众人的视线,蔡宾便不复那卑躬屈膝的模样,比起堂堂世子更像是发号施令之人。

司徒远神色慌张地问道:“方才有探马回报,卫琇的兵马在阳明山中已经中伏,有陈家两千部曲合围牵制,即便能侥幸突围,料想人马也不会太多,如何突然冒出数百骑来攻王府?”

就是因为笃定卫琇不会带多少人,仗着王府中有数百侍卫,司徒远和蔡宾才那样有恃无恐。

蔡宾沉默不语,屏息凝神听了一会儿道。

“蔡卿,眼下如何是好?”司徒远又问道。

蔡宾答非所问:“王妃何在?”

“我不是同你说过了吗?”司徒远蹙着眉道,“母亲饮下金屑酒身亡……我已命人抬到后面去了。”

蔡宾嗤笑了一声道:“殿下不用诳骗臣,臣这双老眼虽然昏花,目下还能视物。”

他那颐指气使的神色令司徒远感到不悦,不过是汝南王脚下的一条老狗罢了,真以为能在齐国只手遮天?

蔡宾收起戏谑之色,敛容道,“殿下,你可听见外头的马蹄声?定是阳明山中设的埋伏出了差错,卫琇设法逃脱,领着兵马杀进来了,府中有多少侍卫您比我更清楚,能抵挡得了几时?主上料定殿下乃重情重义之人,愿意成全殿下一片孝心,您莫非真以为那点混淆视听的小伎俩能瞒天过海?”

外面的声音越来越喧杂,大殿中也能听个隐隐绰绰,众人顾不得哭齐王了,都停下来面面相觑,用眼神和口型彼此询问:“怎么回事?”想站起身去殿外探听个清楚,无奈碍于丧仪不敢轻举妄动。

司徒远紧抿着唇默不作声。

蔡宾步步紧逼:“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阳明山中还不知情形如何,眼下惟有以王妃性命相胁,庶几可解目下之难!”

卫家覆灭,卫琇在世的亲人不过卫氏几个出嫁女,他今日就赌一把,这个堂姑母在卫琇心目中的分量。

司徒远犹豫半晌,终是一咬牙道:“好,我带你去!”

王妃关押在西北角的偏院中,从景阳殿过去要走半刻钟,司徒远身体弱,脚程就更慢了,蔡宾一边在心里痛骂他愚蠢,一边无可奈何地命人去备辇车,自己则先一步带着侍卫从后门出了景阳殿。

孰料那辇车迟迟不来,司徒远在廊庑下焦急等待之时,呐喊搏杀声越来越近,听着仿佛已经近在咫尺,突然传来“嗵嗵”两声震耳欲聋的砸门声,大门轰然从外打开,身披犀甲手持长刀的兵士像狼群一样涌入,把守殿外的几十名侍卫仿佛泥牛入海,转眼之间便被砍杀殆尽。

正殿中的众人再也不能若无其事地跪着,俱都站起来四处奔逃,连主持丧仪的礼官也躲到了停尸的眠床后头。

司徒远无法,只得在侍卫掩护下往后门跑,一出门口,却正面迎上了卫家部曲,领头之人见他衣冠华美,知他身份必定不简单,赶紧围上前,将他一举拿下。

卫家部曲将景阳殿的出入口全部封死,把殿中诸人全都赶到配殿中看守起来,卫琇命亲卫对着册子一一点检,齐王的子嗣、属僚俱都在此,唯独缺了王妃和蔡宾。

就在这时,把守后门的部曲把司徒远带到了,齐国世子反剪着双手,被人推搡着,踉踉跄跄跌进景阳殿西配殿。

司徒远一进屋就见一人身着明光铠背对他,身形颀长,身姿挺拔,单看背影也觉英姿飒爽,令人自惭形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