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看了她一眼:“前儿跟我说那些话,听着还是个知道些道理的,怎么今儿就糊涂起来,正是因为他姓姚,是皇亲国戚,才越发不能纵容其贪赃枉法,姚世广虽不过一个江宁知府,可你知道江宁府衙的账上亏空了多少银子,整整二十万两,姚世广不过才当了两年知府,就亏了这么多银子,若是年头长了还了得,这样的贪官污吏,莫说他是姚家人,就是皇家的人一样该死。”

陶陶见他说到恨处,直咬牙可见真是恨到骨子里去了,不敢再说:“既如此,您还去赴宴做什么,直接拿了他抄家砍头多利落。”

三爷:“早听人说,这江宁姚府之中有个观月阁,映着一湖碧水,月上中天,天上水中双月争辉,乃难得一见的奇景,明儿是中秋,正是赏月的日子,在织造府待着未免无趣,倒不如去姚府走走,瞧瞧这双月争辉的奇景。”

陶陶一听顿时高兴起来:“三爷的意思是带我一起过去,不妥当吧,姚知府邀的是您,不定安排了什么**阵,我跟去只怕三爷不便。”

三爷听了嗤一声乐了:“年纪不大,懂得倒不少,放心吧,有你这糟心的丫头在旁边,多厉害的**阵也不怕,不过你去无妨,姚家丫头不能去。”

陶陶道:“瞧三爷说的,我再傻也不能让子萱去啊,那姚世广可是她的堂叔叔,有个侄女在旁边,多尴尬啊,再说有些手段也不好施展。”

三爷笑伸手点了点她:“鬼灵精。”

次日天一黑,陶陶就收拾妥当,陶陶身上的衣裳是住进织造府之后新做的,料子是一种什么月影冰纱,陶陶不大懂,反正轻薄好看,穿在身上凉晾的舒服的不行,陶陶一穿上就不舍得脱了,而且样式是她喜欢的裤袄不是裙子,更是可心,陶陶一直不喜欢那些太繁琐的衣裳,本来天就热还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不热死,也得捂死,远不如这样的裤袄利落方便。

轿子一停下,陶陶就要先一步钻了出来,嫌轿子里太闷,也不知为什么三爷喜欢坐轿,马车多好,宽敞还凉块。

姚世广早得了信儿在大门口迎着呢,正要见礼,却见钻出来个小丫头,不禁愣了愣,陶陶嘿嘿一乐,指了指轿子:“三爷这就下来。”说话三爷已经下了轿。

姚世广忙要磕头,给三爷一把扶住:“今儿又不是在衙门办差,姚大人不用如此多礼,早听说姚大人府上双月争辉的奇景,今儿有缘一见,实不负这趟南下之行。”

姚世广客气了几句,让着进了里头,陶陶跟在三爷身边儿,眼睛都不够瞧的了,暗暗咂舌,姚世广这私宅建的真是颇用心啊,沿着廊子徐徐往前,每一步都是不一样的景儿,竟真是移步换景,称得上巧夺天工啊,哪怕是夜色之中,看不大清楚格局,从隐在灯火中别样精致的亭台轩馆,也能窥见一二。

三爷道:“姚大人这园子盖得当真不凡。”

姚世广含糊道:“这本是一处废弃的园子,下官来了之后,见荒着可惜,就买了过来,好歹修葺修葺,用作待客倒也过得去。”

陶陶暗暗撇嘴,心说这样的园子要是废弃的,自己把脑袋给他,好歹修葺修葺,真敢说啊,不说别的就是路过这几处粉墙上的书法篆刻,皆出名家之手,就这得使多少银子,更何况这一路走来,奇花异草芬芳馥郁,好些自己都认不出,来了这姚府,自己就成了头一回进城的刘姥姥,看什么都新鲜,心里羡慕的不要不要的,琢磨啥时候自己也有这么个园子就好了。

不过这姚世广也真够没心的,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儿招待三爷,难道不知道三爷正琢磨办他呢,他还往上头添彩儿,等他获罪的时候,这园子绝对是一条贪污的罪证,试问一个知府的俸禄有多少,盖得起这样的园子,用脚后跟都能知道不是贪污就是受贿来的。

姚世广虽对陶陶跟来颇觉意外,毕竟这样的宴席一般都不会带丫头前来,尤其这是江南,江南出美人,这谁不知道啊,都来了江南,自然要消受一番,三爷却带了这么个小丫头前来,令姚世广心里有些拿不准三爷的心思,却知道陶陶的份量,不说三爷对她宠爱有加,就是看在七爷的面儿上,也不能得罪这丫头,便象征性的套了下近乎:“怎么子萱丫头没跟着过来?”

陶陶笑眯眯的道:“子萱本说要来的,只可惜昨儿贪嘴,多吃了俩冰碗儿,夜里便受用不得,连着跑了七八趟茅房,今儿早上就起不来了,正在炕上养病呢,特意交代我帮她带个话儿,改日她的病好了,再来给您见礼。”

姚世广:“我说这丫头都来了,怎么也不见影儿呢,原是病了,这江宁府里有个杜神医,方药极妙,明儿我有一早叫管家请他去给子萱丫头瞧瞧,虽说小恙不打紧,却要就早治的好,别耽搁了酿成大病就麻烦了。”

陶陶:“那我就替子萱谢姚叔叔费心了。”

姚世广忙道:“不敢,不敢,前头就是观月阁,姑娘请。”

姚府的观月阁临湖而建,湖面虽不大,形状却异常别致,从观月阁上望下去,像一个大肚子的葫芦,前头细小的支流正是葫芦的把儿,湖里植了碗莲,一丛丛的簇拥在水面上,月色下一盏盏莲花盛开,竟是极罕见的金莲,映着粼粼波光,难描难画的美景,陶陶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心说这姚世广,是怕自己的罪名不够大啊,还跑三爷跟前儿来炫富,这不上赶着找死吗。

“瞧什么呢,眼睛都直了,还不过来倒酒。”

陶陶心说,就知道让自己来是伺候他的,不过端茶倒水伺候人的活儿,这一路上她也没少干,这会儿矫情什么,更何况姚世广是子萱的堂叔叔,也等于是自己的长辈,自己一个晚辈不斟酒伺候着,难道还能跟他们同桌吃席不成。

想到此便也不觉得什么,过来从那个异常妖娆的美人手里拿酒壶,那美人万般不情愿却不敢吭声,陶陶看了她一眼,心里暗道,可惜可惜这样的大美人儿,偏生赶上三爷这么个不解风情的男人,倒明珠暗投了,若三爷怜香惜玉,温香暖玉抱满怀的,这艳福真是大了去了。

“不倒酒,琢磨什么呢?”

陶陶倒满了酒盏,仔细瞧了三爷两眼,见这位真是佛爷一样,眼角都不带往美人儿身上扫的,仿佛旁边站着的这几个不是美人儿,而是木头桩子,陶陶就纳闷啊,这世上难道真有不好色的男人,怎么可能,或许这位好的别的,例如龙阳,不能,□□可是有不少美人呢,还有俩弹琵琶的,听说是绝色,京里私底下都传遍了,说别瞧秦王殿下平常跟个佛爷似的,府里头金屋藏着娇人呢,这会儿倒成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了,还真是有些奇怪,或许这几个美人远远不如他府里的,入不得眼,才能如此淡定。

正想着忽听一阵若有若无的琵琶声从湖上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陶陶忍不住看过去,一愣,心道,这姚世广果然还有后招儿,只见不知何时湖上多了一只画舫,四周笼着轻纱,舫内明烛高烧,有一怀抱琵琶的美人,且弹且歌且舞,舞姿曼妙歌声妩媚,伴着时轻时重,时急时缓的琵琶声,真如九天上下凡的仙女一般,如梦如幻,此情此景别说男人,就是陶陶都有些傻了。

忽曲子一转歌声也变了,变得有些悲戚之意,仔细听那歌声竟是杜十娘的唱词改编的:“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但愿荆钗布裙去度时光。在青楼识得个有情郎,啮臂三生要学孟梁。她自赎身躯离火坑,双双月下渡长江,本以为选的有情郎,却不想却逢中山狼,辜负了奴家痴心肠, 恨满腔,可恨误托薄情郎。只恨当初无眼光,倒不如今宵一曲赴清波,涤净这风尘污秽,换得个清净之身来世享…”

陶陶一惊,忙道:“不好,她要自杀。”话音未落,就见船上美人抛却了怀中琵琶,纵身一跃跳入湖中…

第66章

陶陶一进屋,子萱就凑了过来,又是端茶又是接衣裳,殷勤的不行,陶陶自然知道她想做什么,索性直接道:“要是想让我替你那个混账堂叔叔说情,趁早歇了心思,你这个叔叔可杀不可留,什么东西啊,当贪官还罢了,人性本贪,身居要职,禁不住物欲诱惑,弄点儿好处银子还算说得过去,可作为一个男人如此卑鄙实在叫人不耻。”

子萱愣了愣:“这话从何说起,我这个堂叔叔虽说见的不多,也曾见过几次,是个再正经稳妥不过之人,我大伯也常夸呢,怎么到你嘴里就成可杀不可留了,横竖不过贪了些银子,你跟三爷递个话儿过去,我们姚家私下里补上成不成,也不是什么杀头的罪过,小惩大诫,以后改了不就好了。”

陶陶盯着她看了一会儿,看的子萱有些心虚:“你,你这么直眉瞪眼的看着我做甚?”

陶陶:“我是终于明白三爷为什么拿姚世广开刀了,看来你姚家在江南耳目众多啊,我前几日才烧了你大伯的信儿,今儿你就跑过来让我去帮你你堂叔叔说人情,消息真真儿灵通。”

子萱:“哪儿,哪有什么耳目?”

陶陶:“你我相交了这么久,我还不知你的性子不成,你这么个糊涂人,凡事不喜欢放在心上,却对姚世广的事这般清楚,若不是姚家的耳目给你送了信儿,你如何知道,恐怕这补银子一说也是有人教你的吧。"

子萱仍是嘴硬的道:“我是不喜欢管事,可这是姚家的事儿,我自然要留心些,哪有什么人跟我通消息 ,是,是你自己跟我说的,怎么忘了。”

“我跟你说的?”陶陶给她气乐了:“那我问你,我何时跟你说过,姚世广贪银银子的事儿,这件事儿我也是今儿听见三爷说才知道,您这位堂叔叔就当了两年知府就贪了二十万两银子,人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姚世广这两年就搂了二十万两银子,真是刷新了纪录啊,以后说不准能青史留名,你说姚家补,这是哪个没脑子的想出来的,这人可没按什么好心,是想连你们姚家一起害了不成。”

子萱一惊:“怎么会害了姚家?”

陶陶别开头不理会她,子萱忙递了茶水在她手里,又给她捶背捏腿的谄媚非常,陶陶才瞥了她一眼:“我说你这脑袋瓜里头装的都是草啊,怎么就不想想,你们姚家的产业进项都在明面儿上摆着呢,这账本子算的明明白白,若是一下子拿出二十万两,这银子是从何处来的,若皇上较起真儿来,问你们姚家这银子从何处来的,你家如何应对?”

子萱这会儿才算明白了,以前她是姚府的千金贵女,这些银子什么的从不关心,也没什么概念,可自从跟陶陶开了铺子,多少也懂了一些,至少知道二十万两银子是个了不得的大数目,不该是她姚家能拿的出的,若拿出来,不追究便罢,追究起来就是大麻烦,可是自己难道眼睁睁看着堂叔杀头吗?想着看向陶陶眼睛一亮,往前凑了凑笑嘻嘻的道:“陶陶你主意多,帮我想想,要求不高,能救我堂叔叔一条活命就成,”

陶陶难得正经点道:“不是我不帮你,这是朝廷政事,事关江南数十万黎民百姓,你姚家的叔叔是人,这些江南的百姓难道不是人。”

子萱:“干江南百姓什么事儿啊?”

陶陶:“怎么不干,你当姚世广这二十两万两银子是哪儿来的,就是朝廷拨到江南的治河银子,专门用作修筑河提,疏通水道,以期春秋两季汛期安然度过,此事不止干系朝廷在两淮的税银,更要紧的却是江南这数十万的百姓,如今这治河银子都被这些当官的贪了,为了应付差事,弄了些稻草烂泥的麻滥竽充数,这样的河提,别说挡住洪水了,就是一场大雨过来都能冲垮了,若秋汛一至,河提决了口子,水过之处,哀嚎遍野,白骨成山,这些老百姓的命该谁来偿。”

子萱脸色都白了:“我,我不知道会死这么多人。”

陶陶微微叹了口气:“所以历代历朝都把老百姓称呼为草民,是说命如草芥一般微贱,当官的一点儿贪念,到了老百姓身上就是要命的事,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过活,虽辛苦却有属于他们的希望幸福,却不知什么时候连这一丝丝希望也会变成奢望,看是天灾其实是**,不,应该说是官祸,当官的太多太贪,一块大饼,你咬一口我咬一口,最后饿死的只能是老百姓。”

子萱:“那你今天怎么还跟三爷去我堂叔府上赴宴,还刻意把我甩下,待我去一趟又能如何?”

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这个陶陶脸色沉沉:“你知不知道姚世广府里有个叫燕娘的小妾。”

子萱:“这个听人说过一些,这燕娘原是青燕楼的头牌,跟我堂叔叔情投意合,赎了自己的身子,从良跟了我堂叔为妾,你们今儿去的那个园子就是我堂叔特意给她盖的,里头那个湖叫燕燕湖,就是从燕娘的名字来的,你说我堂叔叔够不够痴情,对她好不好?”

陶陶听了更觉万分讽刺,冷哼了一声:“是够痴情的,都把小妾送人了。”

子萱:“送人?送谁?不能吧,我堂叔叔对这个燕娘可好了,都成佳话了。”

陶陶:“什么佳话,狗屁,笑话还差不多,你当你堂叔今儿邀三爷过去真是为了赏月不成,早按着心思使美人计呢,知道三爷喜欢听琵琶,叫那燕娘轻衣薄纱在湖上歌舞弹唱,此等阵仗摆明了就是要送于三爷,这是狗急跳墙了,才想出这样龌龊的招数来,可惜了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子,眼光却差,看上了这么个薄情寡义的男人,落了个投湖轻生的下场,也好,下辈子长个记性,别再轻信男人。”

子萱一惊:“你说燕娘投湖了?”

陶陶:“燕娘早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投湖之前已藏了□□在身上,救上来的时候已香消玉损,而你那个叔叔却看都不看一眼,只一味求三爷看在姚家的份上,放他一马,如此无情卑鄙,还算人吗,你姚家的人若都是这种人,我看你们家也快到头了。”

子萱:“怎么又牵上我们家了,好了好了,是我不知底细,不理会这些也就是了。”

陶陶无比认真的道:“你们这样的家族,虽树大根深,若是一朝倾覆,也是呼啦啦就倒了,谁也救不得,咱们俩好,我才跟你说,早些为自己打算吧,考虑考虑安铭,或许他不是你心里爱的那个人,却能保你平安有什么不好的。”

子萱:“可是,若我找到自己爱的那个的时候,却跟安铭定了寝室,又该怎么办?”

陶陶看了她一会儿:“你平常接触的人也就这些了,要爱上早爱上了,爱不上以后也没戏,除非你心里还想着七爷,不然安铭更可能是你心里爱上的人,毕竟日久生情吗。”

子萱翻了白眼:“又扯七爷做什么,我对七爷的心思早没了,就是有冲着你这丫头也得歇了,不是有句话叫朋友妻不可戏,咱们虽是女子,也得仗义不是。”

陶陶脸一红:“胡说八道,你有什么心思跟我有甚干系?”

子萱:“行了,你瞒得过别人,还能瞒得过我不成,你总以为自己藏着掖着别人就不知道了,这京城里有一个算一个,谁是糊涂人,不然你以为我姑姑做什么非要见你,还把那个金项圈给了你,我跟你说,我要了几回,姑姑都没舍得,说是给儿媳妇儿的,我是侄女儿不成,如今给了你自然是把你当成儿媳妇儿呗。”

陶陶翻了白眼:“你傻还是我傻,你以为皇家的儿媳妇儿谁都能当吗?更何况便是能当,也得我乐意才行,我可没想过嫁人,自己一个人过得蛮熨帖,干嘛想不开嫁人啊”

子萱笑的不行:“这话我替你记着,等你嫁人的时候打你的嘴。”

陶陶:“那你可有的等了。”说着看了眼窗外:“这一晃都出来一个多月了,也不知京城这会儿冷不冷?”

小雀儿低声道:“如今刚过中秋还好,等过去重阳一立冬,西北风一刮起来,才真是冷呢,到了年根底下,天寒地冻的,地面都能冻的裂大缝子,尿盆子都能冻住,早上倒的时候,得用热水烫,不然就成冰坨子了。”

子萱听得稀奇:“我怎么不知道这些。”

陶陶翻了白眼:“你是千金小姐,身边婆子丫头一大帮子人伺候着,恨不能饭都替你吃了才好,便是再冷还能冻着你不成,跟小雀儿能比吗,小雀儿就娘俩,过去日子清苦,冬天不舍得使唤炭火盆子,一宿过来自然冻成了冰坨子。”

子萱忍不住道:“你别说我,你虽不是千金小姐却是南边人,南边儿就没冷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的,对了,不说你去家乡走走吗,什么时候去,再不去就该回京了。”

第67章

如果能选择,陶陶恨不能一辈子也不来陶家坞,自己毕竟不是陶二妮,皮儿是,瓤子早就换了,虽说自己不信神佛,一进陶家坞的祠堂,面对这些老陶家的祖宗八代也不免发虚,到了祠堂外头,站住脚跟旁边胡子花白的陶家坞的老族长道:“不是说这祠堂女子不能进吗,我就在外头吧。”

老族长一听松了口气,女子不进祠堂是打祖上传下的规矩,若是到了他这儿破了,死后见了祖宗怎么交代,可这丫头偏偏跟着三爷来的,说是丫头,可谁家的主子老爷还管丫头父母灵牌入祠堂的事儿,更别提还亲自跟着来了,这会儿就在旁边站着呢,不让这丫头进祠堂的话,几次到了嘴边都没敢说出来。

秦王殿下这次在江南可是大发神威,从知府到知县还有河道衙门,一共杀了十八个贪官,且都是祭出尚方宝剑斩立决,并限期修筑沿河堤坝,说修好了这位爷也不查看,只看秋汛过后,从哪个府衙的河堤上决了口子,就拿哪一府的官员问罪,这一下那些当官的就慌了,今年雨水大,若河提不固,冲垮了,前头那十八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故此着急忙慌的赶着疏通河道,修筑堤坝,银子不够了,自掏腰包也不能落后,事关一家子的命呢。

这事儿江南都传遍了,老百姓莫不感恩赞颂圣上英明,秦王更是清名远播,跟清名一起的就是狠辣的手段,眼睛都不眨就砍了十八个官的脑袋,要知道这些在江南当官的,可不是没根儿没叶儿的,上头都有根儿,不说别人,就是江宁知府姚世广,谁不知道是贵妃娘娘的堂兄弟,秦王头一个砍的就是姚世广,老族长虽心里觉着解气,面对这位杀星王爷的时候,还是有些惧怕,自古民跟官就不一样,更何况这位还是天潢贵胄。

老族长做梦也没想到,陶鸿家的丫头还还活着,不禁活着还混的如此体面,秦王殿下亲自护送着回乡祭祖,若连祠堂门都不让这丫头进,如何说得过去,让她进,从古至今也没这规矩,如今她自己提出来,正好,老族长就坡下驴:“咱们陶家坞的人都是一家子,不若就叫我家大小子,捧着你爹娘的灵牌送进去?”

陶陶忙点头把怀里碰的灵牌交给老族长旁边的中年文生,那文生毕恭毕敬的接过捧了进去。三爷看了她一眼:“便不进去,也该给你陶家的祖宗磕个头才是。”叫小雀儿放了软垫在地上,陶陶只得跪下磕了三个头,磕头的时候在心里默默叨咕了几句,陶家的老祖宗,我替陶二妮给你们磕头了,你们在天有灵必然知道我不是有意占了陶二妮的身子,我也不想来这儿鸟不拉屎的地儿,我家那边儿可好了,比你们这边儿好一万倍不止,你们要是觉得不平衡,就把我送回去好了,那我可得谢谢你们呢…

叨咕的太入神,小嘴都跟着咕哝了几句,等她起来,三爷看着她:“你刚嘴里念叨什么呢,是让你陶家的祖宗庇佑你平安吗。”

陶陶嘿嘿一笑:“庇佑平安,求陶家的祖宗不如求师傅,只要师傅护着弟子些,弟子想不平安都难,师傅您说是不是?”

三爷嗤一声笑了,点了点她:“是个明白丫头,只是师傅护着弟子,弟子何以为报?”

陶陶愣了愣,这不就是捡着好听的说嘛,临出来的时候七爷一再嘱咐自己嘴甜些,有些眼色什么的,简直跟家里孩子头一回出远门的大人一样絮叨,加上陶陶也知道三爷喜欢听什么,自然就说什么,哪想这位今儿较起真儿来,还让自己回报,怎么回报?

陶陶眨了眨眼,凑到耳边小声道:“这次保罗回国办货,我让他给您弄些新鲜玩意儿回来如何?”

三爷挑挑眉:“什么新鲜玩意,你知道我喜欢什么?”

陶陶:“知道知道,您就放心吧,指定合您的心。”

三爷笑眯眯的道:“那我可等着了,若保罗回来不见你的好玩意儿,可要找你这丫头算账。”陶陶忙满口应着,心说自己这不倒霉催的吗,好端端怎么就欠账了。

陶家的老宅子荒了好些年没人收拾,村子里的人谁也没想到陶鸿的闺女还能回来,这陶鸿一家四口当年是因闹水灾走的,那一年镇子里有一半人家都逃走了,后来水灾过去一两年里能回来的都回来了,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只要有一口气在没有不想回乡的,回不来的也就是一家子都丢了命的,谁想陶二妮竟然回来了,还带回一位王爷。

村子里的人跟看西洋景儿似的,便不敢直眉瞪眼的盯着看,也总探头探脑的往这边儿瞄,尤其年轻的女孩子们,更是好奇,不住的盯着陶陶的衣裳,鞋子,就连她辫子上的头绳都不放过,瞧着就彼此交头接耳的咬耳朵,一张张小脸都是羡慕。

看着她们,陶陶总会忍不住想起陶二妮,如果当年没有发水,或者水灾不大,二妮一家四口没逃去京城,就在这个桃花源一般的陶家坞里过日子,或许也跟这些女孩子一样天真朴实,带着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好奇,然后嫁人生子,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了也是一种幸福。

陶二妮家的老宅子早已破败不堪,陶陶跟着老族长过来看了看,子萱倒是格外好奇,在院子里溜达了好几圈,看什么都新鲜,站在院子里的天井处抬头,天阴沉沉的要落雨了,灰色的天空映着老旧的房子,叫人莫名压抑,陶陶并未多停留,沾了沾就走了,老族长盛情相留,三爷的差事也办的差不多了,便在陶家坞住了下来,老族长执意腾出主院来,陶陶心里过意不去,三爷跟子萱倒是一副理应如此的表情,陶陶暗暗叹息,这就是差别,自己从骨子里就是草根儿,跟这两位不能比。

晚上老族长在花园里摆了席款待三爷,陪席的都是陶家一族里挑出来的男丁,个个都是读书人,围着三爷一会儿作诗一会儿填词,一会儿吟诵几句文章,热闹非常,三爷今儿晚上也格外好脾气,仿佛忘了自己的身份,也跟这些人吃酒作诗颇有几分以文会友的意思。

子萱凑到陶陶耳边小声道:“你总说我们姚家人如何如何,你看看你们陶家族里的这些人,一个个什么嘴脸?”

陶陶:“男人这一辈子寒窗苦读,求得不就是功名利禄吗,如今明摆着捷径就在眼前,若还一味清高那就是傻知道不,搭上三爷可比金榜题名都有用的多。”

子萱点点头:“这倒是,前儿来给三爷磕头的那个扬州知府周胜,之前就是□□的奴才,后来外放当了个什么七品的芝麻官儿,这才几年都混上五品官儿了,要不是靠着三爷这个主子,能升的这么快吗,不过陶陶,你说你们这村子瞧着也不富啊,怎么出了这么多读书的。”

陶陶瞥了她一眼:“这就得说陶家的祖宗聪明有远见了,陶家坞有族学,不管家来穷不穷,只要姓陶都能入族学念书,这样读书种子代代不断,哪怕有一位出息的,整个陶氏一族里都跟着沾光。”

子萱:“所以老族长才这般讨好你,你看那些女孩子别说坐在席上了,都不能上前儿,可老族长对你却格外优待。”

陶陶:“他优待的又不是我。”

子萱笑了起来:“没有你,三爷才不会跑这犄角旮旯来,还跟这些人一起吃席,做梦呢。”

陶陶往旁边桌子瞟了一眼,心里也有些奇怪,虽说三爷自来不像七爷那样孤冷,也没说这么没架子的,这些陶家族里的人明显就是别有用心,但这位爷依然能做到平和亲切,若说是看在自己的面子这般,陶陶真不信,她还是颇有自知之明的,自己哪有这样大的面子,抬手摸了摸自己的脸,虽说有些圆乎乎肉墩墩的可还是小脸儿,没大到这种程度吧 。

想着问子萱:“你看我的脸是不是大了。”

子萱真的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是够大的,减肥吧,等以后成了胖墩七爷不要你怎么办。”

陶陶白了她一眼:“少说这些没用的,我是说你觉不觉的三爷今儿有些不对,和善过头了,不是喝多了吧。”

子萱抓了把瓜子搁在手里磕了一颗,吐了皮:“我可听说三爷是海量,千杯不醉的主儿,这点儿酒算什么,至于和善,三爷这是礼贤下士好不好,我都明白的事儿怎么你竟糊涂了。”

陶陶懒得搭理她,就算礼贤下士也没说跑陶家坞来的,陶家族里这些人,陶陶真没看出有什么大才,一个个趋炎附势,嘴里说的诗词歌赋,心里想的却是怎么搭上秦王这条青云之路,谋个一官半职,虽无可厚非,可读书人如此急功近利,又能有什么大出息,而且这些人若将来成了贪官,只怕自己也得跟着倒霉,不行回头得跟三爷说明白,他想提拔这些陶家族里的人是他的事儿,跟自己没关系。

第68章

得了主意,等宴席一散,陶陶便来寻三爷,她进来的时候,三爷正靠斜靠在窗下的软塌上闭目养神,陶陶进来都没争眼,陶陶以为他睡着了,不好意思吵他,只得回去,琢磨等他醒了再说,不想自己刚转过身,就听他开口了:“既来了,怎么又走。”

陶陶回头见他正瞧着自己,目光格外柔和,语气也比平常更轻柔一些,却并无困倦之意,便知他刚才并未睡着,回身走了过去:“我以为您睡了,才要走的。”

三爷拍了拍自己身边,示意她坐下:“我还当你睡了呢,刚回来的时候,见你屋的灯都熄了。”

陶陶:“刚席上子萱多吃了两杯,有些上头,叫四儿伺候着用了醒酒汤早早睡下了,我还不困呢。”

三爷有些讶异的道:“你怎么没吃,我记得你最喜欢这边儿的米酒,在江宁的时候,总要吃上一些,今儿到了你家怎么倒矜持了。”

陶陶:“织造府的米酒香甜可口,说是酒其实跟米汁儿差不多,陶家坞的米酒却有些辛辣酸涩。”

三爷嗤一声乐了:“你这丫头倒是口高会挑拣,织造府酿米酒用的是最上等的粳米,且酿酒的法子独到,哪是别处能比的。”

陶陶:“怪不得我跟那管家扫听酿酒的方子,那管家吱吱呜呜东拉西扯半天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呢,原来是不想告诉我。”

三爷:“人家酿酒的秘方你要做什么?”

陶陶:“自然是想回去自己酿了,我要是学会了,再想喝就方便了,也不用大老远跑南边儿来。”

三爷:“你这满肚子里怎么都是吃喝的心眼儿。”

陶陶:“民以食为天,不想着吃喝还能想什么?”

三爷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吧,这么晚跑过来做什么,莫非有话儿要说,还是又想做什么买卖,直说便是,在我这儿不用绕弯子,只不出格就叫潘铎帮你。”

陶陶心里真有些感动,三爷对她太好了,就算自己脸皮再厚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忙摇摇头:“三爷已经帮了很多了,这次南下的那些陶器订单多亏了三爷,要不然那些人才不会买我一个小丫头的帐呢。”

三爷:“你就是来说这个的。”

陶陶摇摇头:“不是,我是想说,三爷不用因我就对陶家族人如何?”

三爷挑挑眉,看了她一会儿:“你可知单木不成林,就你一棵树长得再高也成不了大气候。”

陶陶歪歪头:“做什么非要成气候,我一个人想怎么长就怎么长多自在。”

三爷:“你倒是想得开,行了,我知道了。”

陶陶这才松了口气 ,自己跟陶家这些人,连认识都不认识,也不想惹麻烦,对于陶家坞陶陶一点儿好印象都没有,从老族长到今天宴席上那些拼命溜须拍马的读书人,都太过急功近利,陶陶虽可以理解,却不代表自己也能认同,陶陶的认知里,读书人还是要有些骨气才好,清高虽当不得饭,可没了这股子劲儿,就像人没了脊梁一样,一辈子卑躬屈膝叫人瞧不起,便是才高八斗满腹文章,到了这份上还不如那些街上卖苦力气养活自己的粗汉子呢。

所以陶家坞这个地方,此生来一回也就够够的了,想到此便道:“三爷,十月可就是万寿节了,咱们是不是该往回走了。”

三爷:“这么着急想回去,是惦记你的买卖,还是想什么人了?”

陶陶:“铺子里我倒不担心,只是保罗十月中就该启程了,有些事情还得跟他商量。”

三爷:“你就不怕那洋和尚成了肉包子,听说这回你要把手里的银子都给他带去,这可是一笔大银子。”

陶陶:“有道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像三爷门下的奴才一样,您若疑心他们,他们又怎会帮您办好差事,更何况保罗也不是我伙计,我们是合伙人也是朋友,朋友自当以诚相待,若是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还算什么朋友,再有,保罗本就出身贵族,若这点儿财帛便能动心,当初又何必万里迢迢跑到这儿来。”

三爷:“便是最亲最近的人,也该有所防备,除了自己,你怎知别人心里想的什么,越是亲近之人,若是算计你才越容易。”

陶陶眨眨眼:“若是天天都这么防着,岂不要累死了,不说这个了,咱们什么时候回京啊。”

三爷:“本来还怕你这丫头一回了家乡就舍不得走了,便计划着在陶家坞多待两日,既你不想待了,明儿就启程吧。”

陶陶达到目的心里放松了下来,缠着三爷下了盘棋,才高高兴兴的回去,刚出了屋迎头撞上急匆匆过来的潘铎,手上拿着邸报,见了她躬身行礼,知道他这个脸色只怕有急事,也不耽搁他,摆摆手回自己屋子去了。

转天一早辞老族长一家的时候,老族长搬出一大堆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来,一起来挽留陶陶,陶陶都不知道陶二妮家原来有这么多亲戚,望着这一张张热情高涨的脸,陶陶忍不住想,若自己一个人回来,只怕没有这样的待遇。

从陶家坞转回江宁码头上船,一路北上,越走越冷,天一冷陶陶跟子萱都不想出去了,天天在船上窝着,三爷倒是格外的忙,便是在船上,没到夜间泊船的时候,都会有人送书信邸报过来,陶陶猜着京里必然出了大事,不然不会如此频繁送信过来,陶陶这些日子一直猜,到底出了什么事儿,皇上的万寿节快到了,一般这时候,便真有什么大事也会往后压,免得搅了皇上过寿的兴致,除非是压不住的大事儿,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