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笑道:“官家还没发话呢,你着什么急啊!”

这边安抚了杨媛,这边刘娥却依然按兵不动,对于朝中上下议论的新皇后人选不发一言。终于真宗自己忍不住问她了:“小娥,你就没有什么要对朕说的吗?”

刘娥微微一笑,握着真宗的手道:“我又何必多问呢,我与三郎这么多年夫妻,难道还不明白,三郎待我的心意呢?”

真宗一阵歉疚,嗫嚅地道:“朝臣们反对激烈…”

刘娥柔声道:“我知道,这事儿先缓一缓也不打紧。宁可我委屈些时,别教三郎为难!”

真宗被她一言所激,急道:“小娥,朕到了今天若还叫你委屈,岂不是枉为一国之君!”

刘娥微微一笑:“我倒罢了,可是,你拿沈家小姐怎么办?”

真宗一怔:“沈家的女儿?好端端提她做什么?”

刘娥柔声细语地道:“人家好端端的一个闺阁女儿,教朝臣们扯出来当枪使,倒是委屈她了。如今又不知道哪里传出来的先皇后遗折,又把她扯在里头。若是立她为后,这后宫里曹美人杜才人她们,论家世未必在她之下,论资历远比她高,素日里连先皇后都要敬重她们三分,这十五岁娇滴滴的小姑娘,可怎么压得住她们呢,岂不是苦了她?且百闻不如一见,若是真的万一传言有误,官家将来的麻烦还更甚于今日呢…”

真宗听了这半截话,笑指着她道:“听听是谁口是心非呢,朕还以为你真的全不在意,到底还是吃醋了是不是?你放心好了,朕是不会纳她的!”

刘娥笑道:“你还没听我说完呢!可惜这沈家小姐,不过是个才十几岁的小姑娘,如今这么一闹,官家若不纳了她,日后教她怎么嫁人呢!”

真宗挑了挑眉:“听你这意思,倒是力劝朕纳了她?”

刘娥笑道:“如今官家要立我,朝臣们又荐她,都顶在那里了,这也不是办法。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既然有先皇后的遗愿,又有朝臣们力保,倒不如将沈家女儿纳进宫来。到底是立她,还是曹美人杜才人,则要察其性情,以后再说罢了!如此,既不叫官家为难,谅朝臣们也无话可说!”

真宗抚掌大笑道:“都说你是朕的女陈平,好一个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好计!”

三日后,真宗下旨,诏沈伦孙女沈氏入宫,封为才人。

立后之事,就此告一段落,不复有人提起。

然而,表面上的狂潮虽然平息,低下的暗流却更转为激烈。

此时后宫之中,只因为沈才人的入宫,而引起了一些不平静。

沈才人以新皇后的热门人选身份入宫,且她年轻美貌,青春活泼,初入宫时,真宗亦不免在她的宫中多歇息了几夜,真宗又有语说是“暂为才人”,一时间也有不少妃嫔上前趋奉的。

刘娥却不在意,待沈才人半点也没有芥蒂,照样温言和语,举止得体。

且说这日真宗下朝,方回到嘉庆殿中,却见婕妤杨媛站在刘娥身边,正忿忿地说些什么!见真宗到来,刘娥忙停了话题,这边率杨媛含笑迎驾。

真宗坐下接了茶喝着,一边笑道:“你们俩在说些什么呢?说得这般入神,连朕来了都不曾听到?”

杨媛急忙道:“官家问得正好,姐姐受了委屈了,官家是不是还会为姐姐做主!”

真宗这才看到刘娥眼角微红,忙问道:“谁敢计你受委屈了?快说出来!”

刘娥笑道:“没有的事,不过刚才沙子迷了眼,先是教媛妹误会,如今又教官家误会了!官家如此宠爱于我,我不给别人委屈受倒罢了,谁敢给我委屈受!”

杨媛这边已经是按耐不住:“姐姐,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你不说我可要说了…”

话未说完,刘娥已经是沉下脸来道:“媛妹,你别给我生事,少说两句不成吗?”

真宗已经是听出来了:“怎么了?”这边看了一眼刘娥,笑着握住她的手道:“你吓得住媛儿可吓不住朕,媛儿,你只管大胆地说!”

杨媛生怕刘娥阻止似地,急急忙忙地说:“沈才人以未来皇后自居,还在后宫诸嫔妃之间拉帮结派,处处对姐姐无礼,气得姐姐肝气疼痛!”

真宗沉下来脸:“真有此事?”

杨媛冷笑道:“敢问官家何时要立沈才人为后,到时候我一剪子绞了头发做姑子去,别服侍了官家一辈子,临了倒受这毛丫头的气!”

真宗怒气隐隐被挑起:“沈才人真的如此胆大妄为?朕还没说立谁为皇后呢,谁敢以皇后自居?”他转向刘娥道:“德妃,她真敢对你无礼?”

刘娥笑了:“我并没受什么委屈,官家也瞧得我心胸忒小了。沈才人不过是年纪轻不懂事,我能同她一般见识吗?媛妹说的也是过头的气话,官家且不必理会!”

杨媛顿足叫道:“姐姐——”

刘娥笑着推她道:“好了好了,你先回你自己宫里吧,我明儿再找你说话去!”这边半哄半推地将杨媛送走,这边回过头来,坐到真宗身边,握着他的手,认认真真地道:“官家,我求你答应我一件事!”

真宗笑道:“什么事?”

刘娥道:“沈才人虽然不懂事,念在她年少无知,也不过是素日听了身边有人教唆罢了,并不是她的错。官家且答应臣妾,就当没听到过此事,也不要去追究惩处的,待沈才人也一如既往,可好?”

真宗怔了一怔:“这却是为什么?”

刘娥叹道:“沈才人并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站着她的家族,和倚仗着她的家族要一道鸡犬升天的一群人。当日臣妾力劝官家纳她入宫,便是想息事宁人。如今她入宫未久,若遭训斥惩处,只怕有人借题发挥,说是臣妾容不得她。她既然已经入宫,官家不宜偏袒了臣妾。官家国事繁多,我岂能再让后宫出什么事让你烦心,就让臣妾把这件事平息在后宫便罢了。”

真宗叹了一口气道:“朕何曾偏袒过你,每每都是教你替朕受委屈了。后宫之事,虽然皆由你做主,但是,若教朕再看不过去,朕还是会管的!”

刘娥笑道:“官家只管放心,我再不敢委屈着自己!”

真宗笑了笑,也就此不提。他生性本是宽厚之人,若是此时真的处置了沈才人,倒将此事揭过,也会如常对待于她。偏生刘娥宁可自己委屈,也要求他不要处罚沈才人。沈才人虽然不曾因此受罚,但是有过未罚,真宗反将此事生于心头,每每见着沈才人,便有不悦之意。由此沈才人入宫未久,便渐渐失宠了。

第四十九章

一个月后,因兄长刘美新生儿子满月,刘德妃请求回家省亲,设下家宴。

因是家中小宴,在座只有刘德妃及刘美兄妹,以及刘美之妻钱惟玉与其兄钱惟演。酒过三巡之后,钱惟玉借故带了奶妈抱着孩子离开,雷允恭也早将侍立的宫人撤下,此时便只有刘娥及侍女如心,以及刘美和钱惟演。

刘娥将酒盏一放,道:“我不好召你们入宫,只好让大哥借孩子周岁的名义,出宫与你们商议。”

刘美与钱惟演站起来道:“臣等无能,教娘娘受委屈了。”

刘娥道:“这当下且不是怪谁的责任,只是要好好衡量一下,咱们前头失误在哪里,下一步应该如何打算。”这么多年来真宗的专情给了她绝大的信心,虽然未为皇后,真宗却从未曾以妃妾而视之,待她更比皇后胜过三分。因此对于皇后之位,她虽然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但是却也不屑于如唐朝武氏一般,弄得背水一战鱼死网破般地决绝,待人处事总留了三分余地。直到郭后去世,自以为已经是水到渠成,不想朝堂上却被群臣联手抵制,迫使她不得不釜底抽薪,先抽身退出,再把把这一场风波所涉及到的所有候选人逐个击破解决掉,后宫的妃嫔,先以上辞表的形式逼迫她们退出,再将沈氏弄进宫中架空。由她一手掀起的立后风波,由她一手化于无形,这场风波中冒出来的所有对手,也已经全部解决。

“接下来,”刘娥缓缓地道:“谁也先别提立后的事。每一次的事情折腾得天样大,就算最后到手,也无趣得紧。我希望下一次是水到渠成,风平浪静。”

此番刘德妃一击不中,即全身而退,连朝中百官,也对德妃无话可说,钱惟演心中暗服,分析道:“朝中众臣,都已经结党成派,互为援引,容不得他人进阶。这不但对娘娘不利,连官家也有尾大不掉之无奈。官家要立后,这本是家事,如今令不能行,以小见大,官家受到制掣的,又何止这一件事呢…”

刘娥只觉得脑海中某一点思绪闪过,似乎有什么东西启发了她,迅速看了钱惟演一眼:“说下去!”

钱惟演道:“只有把朝中人事作一番重新调整,官家才能有天子之威,有天子之权。官家自登基以来,朝中人事都没有多大的改动。前年官家下旨天下裁减官吏十九万五千八百多,又大开科举之门,便是为人事更换而作准备…”

刘娥截道:“等等,你说前年官家裁官近二十万,不是为了国库空虚,减赋于民吗?”

钱惟演笑道:“这固然是一番原因,这二十万的官吏,大半是因为荫封官,这些荫封官有些是安抚开国武将,有些是安置前朝的旧官吏,也有些是为了平息党争,绝大部份都是过去的老黄历了。闲吃着朝廷的奉禄,又不承当今天子的恩,有职有权还容易生事。一古脑儿裁了,好腾出地方安转置新人,新官不管是在任的官员荫封还是从科举上来,总是较老官年轻且都是当今天子恩泽所及,岂不更好。”

刘娥点头笑道:“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么多的花样,怪不得打从太宗皇帝时便年年听说裁官,却不想这官儿越裁倒越多了,原来是裁官的目地倒不是单纯的裁官,而是为着空出位置进新人。”

钱惟演道:“正是,本来自咸平四年大裁官时,官家已经逐步在推行了,恰遇上澶渊之盟,因此把这事先搁下了。”

刘娥思索片刻:“嗯,朝臣中对此有何看法。”

钱惟演:“朝臣们也怕官家借立后之机大举更换人事,这些人都是互为援引,立后则必然后族进阶,臣是降王之后,世济又是出身平民,因此朝中容不得我们。”世济是刘美的表字。

刘娥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嗯,大哥这几年从汉州到嘉州,一直是外任官,这原是我的意思,怕后宫的纷议波及到你。再则你在外面这么一圈立下军功回来,就任要职也不会惹人纷议,如今诸事已备,我想调你回京,咱们先把京畿军务给掌握了。惟演你入阁修史,这些年准备得如何了,是否可以入阁?我原本不想在封后之前有所举动,现在想来,倒是太过自恃了。”

钱惟演道:“娘娘深谋远虑,臣奉旨修史《历代君臣事迹》之时,与杨亿、王钦若、刘筠等人闲暇之余,另起诗社,酬唱应景,集了这份诗集,请娘娘过目。”说着递上诗集来。

刘娥粗粗一翻,笑道:“好啊,都是些当世名士,威望不下于在朝的这批人。有这些人上来,不愁后手不继了。”

钱惟演微笑道:“这本诗集尚未定名,大家拟了好几个,都不中意。大学士王钦若提议说不如定名为‘西昆酬唱集’。”

刘娥含笑道:“你特地提出这‘西昆酬唱集’,可有什么来历?”

钱惟演道:“只因这三年诗社酬唱,都在皇家修史的秘阁中进行,王钦若解释说,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这本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以此为标榜之意。”

刘娥听出些什么来:“王钦若解释说,那么实则是否还有未解释出来的意思?”

钱惟演眼中光芒一闪:“昆仑山乃西王母所居地处,嘉庆殿正处于西边,王钦若有心敬奉西王母,诚意可嘉啊!”

刘娥大笑:“好,我正愁在你之前,缺少一个过渡之人,不免收他这一份诚意罢了。”

第五十章

诸事议定,酒宴散去,刘娥方进入今日正题,令钱氏抱了孩子过来,共享天伦之乐。

那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极是可爱,刘娥抱着孩子舍不得放手,笑道:“这孩子好生可爱,嫂嫂以后要常抱着孩子进宫来才是!好久不见嫂嫂,甚是想念,如今我更要添上一个了。”

钱氏刚刚生了长子从德不久,怀孕生子这段时间甚长,好久不曾入宫了,闻言笑道:“臣妾虽在家里,也是时常想着娘娘。相公说,从德太小了,怕抱进宫来乱哭乱闹的,吵着娘娘。待他稍大点儿,自然是要多抱进宫来给娘娘请安的!”

刘娥笑道:“不怕,我是最喜欢孩子的。小孩子便是吵了闹了,哭了尿了,都是可喜的!”

钱氏听了这话,趁机道:“说到孩子,娘娘何不再抱养一个嗣子?”

刘娥笑容微敛,道:“嫂嫂好记性啊,官家不是已经抱养了允让作嗣子吗?”

钱氏左右看了一看,试探着道:“有一句话,臣妾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刘娥看了看左右只有侍女如心跟着,道:“你放心,只管说便是!”

钱氏谨慎地道:“臣妾这几年冷眼看来,小皇子好象跟娘娘不太亲近?”

刘娥淡淡地道:“也没有什么亲不亲近,允让这孩子从小沉默寡言,倒是跟谁都不亲?”

钱氏叹道:“可是,他毕竟由先皇后抚育多年,他的生母又是还带着罪名的人!”

刘娥不语,良久才道:“那又怎么样?”

钱氏道:“郭后死,雍王妃废,这段时间各位王爷都让王妃带着孩子向娘娘请安问候,大抵上人人都看出来,若是宫中有两个嗣子,多个选择不是件坏事。”

刘娥微微一笑:“也是啊,都是皇家血脉,不见得谁先走一步,就占尽天机了。”

钱氏笑道:“娘娘再挑哪个王府中的孩子,将来都是多一层制掣!倒不如…”

刘娥看她神秘的样子,不由地皱眉道:“嫂嫂从来是个爽快性子,今日为何吞吞吐吐?”

钱氏低下头来,想了想笑道:“那我就说了,朝臣们反对娘娘的理由,一个是出身门第不够,另一个就是未有子嗣。若是娘娘有了子嗣,一切便顺利得多了。”

刘娥微眯起眼睛:“嫂嫂,我越听越糊涂了。”

钱氏笑道:“我嫁给相公这么多年,一直无出,曾经有人跟我提过一个主意,如今忽然想起来,娘娘听着若是中听,不妨试试。若不中听,便当我没说过。”

刘娥眉毛一挑:“嫂嫂有什么主意?”

钱氏道:“娘娘可曾听说过‘借腹生子’这句话?”

“借腹生子?”刘娥喃喃地重复了一声。

钱氏道:“我们老家民间有个习俗,有些人家薄有资产,夫妻因年老无后,又不愿意纳妾的,就典租一个贫穷人家能生养的妇人,住到家中来,一年两载的生下一个儿子来。那生母拿了钱回家补贴家用,那户人家得以继承香火,那孩子虽非那大娘亲生,但是只要遮了众口,一生一世也不知情,依旧母子们相亲相爱终身的。如此则两全其美,岂不是好?”

刘娥怔怔地听着,半晌才道:“拆散人家母子,岂非有伤阴鸷?”

钱氏道:“民间都说,这倒是积德之行。倘若那贫妇家无余粮,那家里原有的几个孩子岂不是要饿死,得了这笔钱,倒能够养家活儿。那富家若是无人接继香烟,岂不有绝后之虞?况且便是纳了妾侍,这孩子仍是认原配为母,这母子到底也是要分离的。”

刘娥摇头道:“这也不过是民间小户行得罢了,这法子宫中岂能使得!”

钱氏笑道:“依臣妾看,可在宫中寻些有宜子之相的宫人,若能为皇家续得香火,娘娘若养了皇嗣,官家自可据此立娘娘为后,谅那些朝臣们再无话可说!”

刘娥怔了半晌,忽然盯着钱氏道:“嫂嫂素来不会这些歪门邪道的,你这些是从哪里听来的?”

钱氏被盯着有些心慌,强笑道:“娘娘说笑了,这是正经的继嗣之事,如何是歪门邪道了。也就是因为我一直嫁过来之后无所出,才有人为我提这事儿。没承想你哥哥一口反对,后来我又怀上了,才没再提这事儿了。娘娘,我早说过了,若是不中听,只当我说笑罢了!”

刘娥笑着摇头道:“不妥,不妥,我也只当是笑话罢了!”

第五十一章

立后风波过去,后宫一场风平浪静。且按下后宫之事,却回来说朝中诸臣们。

自澶州回来后,老宰相毕士安便因病重去世了。宰相之位空缺,真宗升了参知政事王旦与寇准同殿为相。

王旦多年来为副相,辅佐过李沆、吕蒙正、毕士安等老相。在澶渊之盟时,正是最紧要关头,忽然传来留守京中的雍王元份忽然重病的消息,当时毕士安立刻举荐王旦回京主持大局。王旦快马回京,持圣旨直入禁宫,与元份连夜进行交接压住局势,日夜住在行衙之内办事,京中除有关人员外竟全不知道东京留守的人事变动。直到真宗御驾回京,王旦之子在迎接圣驾时,忽然看到父亲竟是从宫中率队出迎,也吓了一跳。王旦多年政绩出色,又经此一役,深得真宗的信任,因此毕士安病倒之时,真宗与毕士安同时想到了王旦。

毕士安一病,寇准本以为自己可以独相,不想真宗又任了王旦加以钳制,心中甚为不服,每于真宗面前,攻击王旦。

真宗不胜其烦,这日回到嘉庆殿中,便说起了朝中的两相之争,说了一会儿,便端起茶来喝时,忽然发现:“咦,小娥,你今日为何一日不发?”

刘娥微笑道:“一国之相,执宰天下,臣妾一妇人尔,焉敢妄评!”

真宗把茶一放,笑道:“朝臣们说什么的都有,倒把朕闹晕了。朕今日倒想听听你一个局外人,有什么看法?不许躲懒,朕今日非叫你讲不可!”

刘娥笑道:“臣妾只得一个躲懒的方儿,官家偏教不许躲懒,这可叫臣妾难说了!”

真宗眼睛一亮:“好,且听听你这个躲懒的方儿!”

刘娥执壶又倒了一杯茶,笑吟吟地奉上道:“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他们二人自己的事儿,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官家何必伤这个脑筋!”

真宗微微一笑:“怎么说?”

刘娥俯身在真宗耳边细细地说了一通,真宗喜得道:“好好好,卿真是虞卿再世陈平重生啊!”

过了一个月,真宗召来了寇准,行礼赐座已毕。

寇准又道:“皇上,臣还是认为,王旦是才学平庸,虽然在朝中人缘很好,却只不过是和稀泥打哈哈,做得一个老好人罢了。无卓越才识,无独立见解,只堪为副相,不能独挡一面。他为首相统率百官,只怕不能叫人心服,若是百官人人学他这样唯唯诺诺,只怕朝中尽是庸官了。”

真宗凝视着寇准:“寇准,这就是你眼中的王旦吗?”

寇准昂然道:“正是!”

真宗看着面前两叠如山的奏折,笑道:“你想不想看看王旦是如何评价你的?”

寇准冷笑道:“无非是评臣太过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将他这个丞相放在眼中罢了!”

真宗将右手边厚厚的一叠奏折一推道:“这就是王旦与你同殿为相半年来,针对你的所有奏折,你自己拿去看看吧!”

寇准接过奏折,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打开第一本奏折,然后,一本本地翻看下去。他的脸色,从起初的轻慢,渐渐变得不安,变着窘迫不安,脸色忽青忽白,到最后已经涨成紫红色了…

这是王旦自上任以来,为寇准所做的各类辩护举荐担保奏折共四十三件,分析细致,指出寇准虽然确有犯其中种种,但为小节,同时又列举其种种政绩功劳,更进一步将真宗一军,以为仁厚之君,方能舍短用长,成就一代功业;同时更有数封奏折,举寇准才能,力保寇准安居相位,自己愿为副相辅佐。最后一封奏折写道:“皇上赐臣弹劾寇准之章问臣,臣以为此中种种,皆为寇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当避,而准乃以为已任,此其所短也。然文官好名,武官好财,直臣无忌,顺臣无胆,人有长短,此皆常性也。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长用短。功大于过,建树大于疏失,皆能用也,然非至仁之主,孰能全臣下之终!”

寇准看完,出了一身冷汗,此中种种皆是王旦从别人的弹劾件上一一反驳为他辩护的话,而且也的确是指出他的种种疏忽之处。他自己为人刚愎自用惯了,竟不知自己平时种种不经意之所为,若是教人上纲上线,竟是无数大罪。然细细想来,自己确有粗疏无忌之处,若是细究起来,论个“无人臣之礼”的名目,确是跑不了的。然王旦奏折,将对方奏折上事,一件已经上纲上线之事,又化为性格粗疏之小事,将种种连自己都不能为之辩解的事,或辨解掉,或干脆以一句“圣主能容”的大高帽送上去给真宗消掉。

寇准将奏折恭恭敬敬地送上去,退后一步跪下请罪道:“臣惭愧,臣不及王旦器识雅量也,此才是丞相度量。”

真宗微笑道:“朕知道,你口中服了,心中却未服。你且起来罢!”他拿起手中另一叠奏折道:“王旦保你,是因为朕还没有给他看这叠奏折。这是你所给朕上的有关王旦的奏折三十五封,你想不想看看,王旦看了这些奏折,会有什么反应!”

寇准冷汗潸然而下,想一想自己若换了是王旦,平时不断地为这个人说好话,要是一下子知道这个人竟然一直在说自己的坏话,真是神佛都会嗔怒。

真宗挥手,令寇准转入一旁的屏风后,又召来了王旦。

王旦行过礼后,真宗又以方才对待寇准的话,照样与王旦说了,也同样将另一叠奏折给王旦看了。王旦慢慢地翻看着,或者是年纪稍大的缘故,王旦的反应比寇准平静多了。

看完了奏折,王旦也如寇准一样,将奏折呈上去,并退后一步请罪道:“微臣惭愧!寇准所说,确是有理,臣过于中庸,不能如他这般直言敢谏,这是臣的短处。他所指出的每一件事上的过失,确实都是真的。”

真宗看了屏风后一眼,故意道:“王卿每每直说寇准的长处,寇准却每每指责你的过失,你有何感觉?”

王旦从容道:“臣辅佐李相、吕相、毕相等,做了很久的副相,在位时间久,经手的事件也多,因此上过失必然比别人更多,这本是实情。寇准为人忠直,并不因为臣与他身为同僚的缘故,而向皇上隐瞒臣的过失,这正是臣之敬重他的地方!”

话犹未完,寇准已经从屏风后转了出来,向着王旦跪下道:“王相,寇准惭愧!”

王旦忽然见寇准自屏风后转出,愕然片刻,恍然大悟,向着真宗磕头,颤声道:“皇上真是仁德之君。臣、臣感怀无地!”

真宗亲见自己导演的这一出两相和圆满成功,不由欣慰大笑。战国时有廉颇与蔺相如将相不和,幸有名士虞卿设计,将蔺相如为国相让之心转告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传为千古美谈。今日刘娥设计,却又把将相和的故事今日重演,让寇王二相交好,朝局大安。得意之下一时忘形道:“卿等不必谢朕,此乃德妃所献的妙计也!”

寇准错锷道:“后妃不得干政,官家岂可听妇人之见?”

真宗不想此时一团高兴的局面,却被寇准一言而弄得老大不舒服,沉下脸来道:“与国有益的事,何人不能提议,何言不可采用!你堂堂宰相,却无容人之量…”他说这里,猛然住口,已经是顾及了寇准面子。

寇准大为难堪,他的性子极烈,更不能忍受此语,方上前一步想要开口,旁边王旦却抢前一步道:“万岁教训的是,臣忝为宰辅,不能善处臣僚之间的关系,实是有负圣恩,惭愧无比!”

寇准只得退后一步道:“臣也告罪!”

真宗勉强一笑道:“你们两位同心协力,辅佐朝纲,便不负朕今日这一番苦心安排了!”挥了挥手:“你们下去吧!”

半个时辰后,刘娥端坐嘉庆殿,听着张怀德把刚才御书房之事禀报之后,点了点头:“知道了!”

刘美之妻钱惟玉正坐在一旁,与她下着棋,见刘娥听到寇准说到“岂可听妇人之言”时,眉毛跳一下,然后无声无息地叹了口气,转而若无其事的继续下棋。

钱惟玉低下头来,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地继续下棋,过了片刻,走了一着棋道:“这马横在这里,娘娘每走一步都要碍着,打算怎么办呢?”

刘娥淡淡一笑,走了一步道:“我的炮走这里,不就把你的马移到这里不挡路了吗?”

钱惟玉笑着也走了一步道:“可是我这相走上,不就把马替下来了吗?”

刘娥叹息道:“太迟了,此时我的车已经直逼中军,这马走回来的时候,棋局已经结束了。”

钱惟玉微微一笑,拂乱了棋局站起来道:“娘娘棋力高超,臣妾口服心服。”

刘娥接了雷允恭端上来的茶,轻拂着茶汤上的白沫,半晌才道:“我累了,就不留嫂嫂了!”

钱惟玉行了一礼,无声退出。

第五十二章

过了数日,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抱了新修成的《历代君臣事迹》全卷目录进殿来。

王钦若字定国,他外貌丑陋,个子矮小,而且脖子上长着一个肉瘤,初见之下,未免教人厌恶轻视。然而他口才极好,天下大事、历代功过,皆可随口道来,但与他相谈一会儿,便会让人产生“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觉来。

王钦若文才极好,十八岁那年,正是太宗皇帝亲率军进兵太原,他作《平晋赋论》进献,令得太宗皇帝大为赞赏。他少年成名,未免有些狂放,在太宗淳化三年时,他三试皆表现出色,已经在殿试后被定为状元。谁知道放榜之前,他和同中一甲的同窗好友许载两人高兴过头了,跑到酒楼里大喝了一顿,被告了状说他纵情喝酒,袒腹失礼,太宗大怒,结果一个到手的状元就这么丢了。王若钦大受大击,此后变得心思隐藏,待人处事便多了几分防备戒心。

早年为官时,他尚是存着为国为民的心思。虽然丢了状元,改判亳州判官、监会亭仓时,当年天久雨,谷难干,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好些人远道送来因候收粮用尽盘缠,走投无路。王钦若知道后,令仓司全部收下,却又防着这批不够干燥的谷子不致霉烂变质,就另放一处,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就这样,把一件隐含危机的事情解决。

此奏折上呈后,真宗见疏大喜,说他肯怜惜百姓,有相才,改判三司,后升任大理寺等,他上书清冤案空刑狱减冗官去蠹吏,历任里颇有政绩,因此屡次升迁。直到澶渊之盟时,因为上奏移驾江南,被寇准斥为奸佞,更将他调到宋辽交锋最激烈的天雄军去做知府。令得王钦若大恨,心想政见不同乃是常情,寇准竟因此想将他置于死地,实是狠毒,于是存下一份恨意来。他也是有才之人,到了天雄军后却也能号令三军奋勇作战,打退过辽人数次进攻,因此又被真宗调回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