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徐时行年纪不小,李清容也算是老姑娘了,既是定了下来索性也没拖,八月里定亲,明年三月成婚。

李清容得了消息,当真是欢喜至极,身子立时就好了大半。她在家好吃好喝养足了精神,很快来裕王府和李清漪道谢。因她这段时间折腾了许久,人不可避免的瘦了许多,可人逢喜事精神爽,她那一双眼睛却是亮晶晶的,说话来也是清脆悦耳:“二姐姐,我知道你不放心我。”就像是小时候一样,她小心翼翼的伸手搂住李清漪的腰,把头埋在她的怀里,就像个小女孩“可我也长大了,许多事,我都明白的。”

李清漪听得这话,眼中微微一湿,忍不住恨铁不成钢的敲了敲她的脑袋:“明白有什么用?光做傻事!天下这么多条路,就你挑了一条最难的。”

李清容仰起头,面上仍旧是笑盈盈的,她小声辩解了一句:“可我喜欢他啊,二姐姐。”她软了声调,面上笑意止也止不住,“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这样喜欢一个人,第一次这样高兴…”

李清漪瞧着她那张笑脸,竟也说不出话来。

李清容重又把头埋在她怀里,接着道:“徐家的事情、还有那个孩子,徐时行都和我说过的。我不怕的,二姐姐,”她轻轻的又坚定的道,“只要我和他此心不变,夫妻同心,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

李清漪叹了口气,戳戳她的脑门,气都气不起来了:“你给我嘴上把好门,什么叫‘夫妻同心’?你和徐时行才刚刚订了亲呢。”

李清容只是傻傻的笑,抱住李清漪不松手,撒娇耍赖道:“我就知道二姐姐你对我最好了!”

李清漪真想卷袖子敲她一顿,可刚刚举起了手,到了她头上的时候却又改成揉头,曲起手指一点儿一点儿的替她理顺头发。

“你啊…可要记得自己今天说过的话!以后吃了苦再来和我哭鼻子,看我不先揍你一顿”

******

虽说这亲事说不上满意,可到底也算是喜事,李清容成日里欢欢喜喜的端着笑脸来撒娇哄人,李清漪一张冷脸也端不住了,只得陪着她一同去看嫁妆单子。

只是,便是这般的悠闲日子也没多久,很快便出了一件大事——十月,俺答扰掠京畿,京师戒严。

申时行的身世有两种说法,我就选了最简单的那种…

第77章 山陵崩(一)

虽说这俺答这常来常往,几乎每年都要来抢掠一番,可叫人逼到家门口,还是挺少的,而且十分之丢人。

眼见着俺答帅人马烧杀掳掠十余县,数万人受难,皇帝自是免不了急怒一场的。正好,皇帝这几日服了些上火的丹药,火气上来直接便冷了脸,和内阁诸人道:“庚戌之事重蹈,朕之过啊。”这“庚戌之事”指的是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来犯京城的事情。

众所周知,皇帝大人面子如天大,口上说的是“朕之过”可心里头九成不这么觉得,你要是顺杆子往上爬,肯定要被发作一通。

徐阶深知帝心,为了不把火引上身,连忙跪下请罪:“此皆臣等之过。”

首辅大人带头跪下,其余诸人也都跪了下来,口称:“此皆臣等之过,望陛下息怒。”

皇帝深吸了口气,边上黄锦又赶忙递了凉茶,他喝了几口,这才稍稍压下怒火,恨声道:“杨选这蓟辽总督当真该死!还有杨博,他是干什么的!朕让他们守边,就是这么守的?养兵数十万,光是军费就要百万,朕何曾短过他们,怎知道竟是如此的不中用…”

内阁几位大人都跪着,听着皇帝发了一通火。

好在,皇帝也知道什么是最要紧的,发完了火就把人叫起来,问一句:“事已至此,何以应对?”

徐阶现今乃是首辅,先开了口:“当令宣大总督江东入京来援。诏诸镇兵入援顺义、三河等地。京师戒严,固守。令京营分布在城内外,文武大臣分路驻守皇城以及各城门。”

皇帝仍旧有些不满意:“敌贼饱掠而去,以后怎么惩戒。”

徐阶不敢应——若是换在以前,他估计也要提议出城应击。可如今他为一国首辅,敌军围于城下,自然稳妥为主。故而,他只是圆滑的应了一句:“京师重地,万不可有失,必要慎之又慎。还望陛下暂侯片刻,以待援军。”这话简单来说就是:关门守着等援军。

皇帝扫了几眼,见无人再应,颇为气恼,摆摆手便把人叫下去了:“行了,都下去吧。”

内阁诸人皆是连连告罪,这才下了去——他们为着这事已经是被皇帝揪着连连骂了好几顿。高拱也在其列。因为徐阶想着交好新君,所以先推举高拱为礼部尚书再荐入内阁,自觉是给足了面子。至于皇帝,他虽是咬死了不肯立太子,但只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也没得挑了,对着裕王一系多了几分宽容。故而,高拱这一回也是赶了个正着,被拎着一起骂。

皇帝把内阁诸臣赶了出去,自个儿仍旧是怏怏不乐,总觉得憋火。

黄锦瞧了几眼,没奈何,只得问一句:“陛下,您这几日忧心国事、茶饭不思的,奴才瞧着都心慌。要不,咱们叫尚美人过来伺候?”

皇帝这几日发怒发愁,也顾不上尚美人。如今一提起来,皇帝心里稍稍一缓,倒也觉得有些想,便道:“也罢,叫她来陪朕一起用午膳吧。”

说起来,尚美人自受宠以来还从未受过如此冷待,虽说兵情如火,可她心中仍旧十分忐忑。今日终于得了皇帝传诏,不由心中宽慰,很是仔细梳洗打扮了一番。正要出门,她抚了抚鬓角,又想起件事来,于是从梳妆匣里偷偷拿了一个碧玉瓶出来,放到袖子里面。

此回之事令她再一次清醒的意识到:帝王宠爱一如浮萍,作为一个宠妃,她太需要一个儿子。

所以,这一次陪着皇帝用膳,尚美人陪着陪着,便把皇帝拉到床上去了。她倒了几颗药丸出来,葱管似的细指抚着皇帝皱着的长眉,笑盈盈的搂着他的胳膊撒娇道:“陛下今日愁眉不展,要不要试试这个,稍解忧思?”

这药,是从陶国师那里得来的,皇帝让人试过,自己也吃过,知道是助兴用的。今日正好心烦,想着借此消一消火气。故而,他接了一颗,吞了下去。

尚美人还不干休,生怕这药没用,倒了两颗含在唇上,仰起头用嘴递到皇帝的嘴里。

皇帝见她娇憨可人,红唇如樱,也就笑着顺势吃了下去。

这药药性还算猛烈,不过一刻钟,皇帝便觉得胸腹火气窜了上来,恨不能把眼前的美人给拆开吃了。他如今年纪渐长,少有这般激烈的时候,如今热血上来恍若当年青春之时,不由心中欢喜,趁着这股火,大干了一番。

这一动作,竟是从午后一直到了晚间。

尚美人年纪尚小,吃受不住,只得连连告饶:“陛下饶了我吧…”

皇帝听得这话,越发觉得自己威风不减当年,反倒越加高兴起来,笑了几声,用手揉搓了一下身下的尚美人。只是,还未等他再度扬威,忽而觉得胸腹一热,口中腥热,张口便吐出一口血来,喷了尚美人一身。

尚美人吓了一跳,拿着衣衫从榻上起来,连连叫人:“来人,来人!”她一张脸苍白若死,几乎是吓得浑身颤抖,“陛下,陛下他吐血了!”

皇帝吐了口血,浑身都燥热难受,只觉得自己四肢都被拆开了,动弹不得,本是要吩咐几句不得妄动,可血气上来竟是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黄锦李芳等人都侯在外头,听得这声音,立时就赶紧进来了。他们都是经了事的人,此时见状仍旧不免一惊,不知所措。

黄锦忙着令人去请太医来,李芳瞧了几眼倒是接了一句道:“陛下安危至关要紧,我等皆是担待不起。不若令人请裕王和内阁诸臣来此主持大局。”

皇帝昏迷不醒,这可是大事。往轻了说,这形势是要大病一场,如今这兵临城外的也总要有个交代;往重了说,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还需内阁主持大局。之所以提了裕王,不过是李芳私心罢了。

不过黄锦倒也稳得住,看了李芳一眼,意味深长的道:“不急,先等太医看过陛下再说…”他顿了顿,不觉敲打了李芳一句,“咱们做奴才的,自然是要把主子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李芳低下头,便不说话。

皇帝出事,无论如何,尚美人都是其罪难逃,此时不由缩在床旁,嘤嘤哭泣起来,又惊又惶。

这哭声隐隐约约,好似暴雨前的小风一般,压抑而晦暗。

******

裕王府里,正院灯火通明。

李清漪正抱着儿子朱翊钧逗他说话。

朱翊钧如今也两岁多了,因着十分聪慧,说起话来倒是伶俐得很。

李清漪故意问他:“早上我给你念的那句是什么来着?”

朱翊钧圆嘟嘟的脸上显出笑容,一副“母妃你记性真不好”的模样,欢欢喜喜又很是得意的摇头应声道:“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

他语声清脆一如玉石相击,带着一种幼童特有的稚气,悦耳至极。

李清漪笑着给他鼓了鼓掌:“钧儿好记性,母妃比不上你。”她用帕子替儿子擦了擦脸蛋,亲了一下,故意打趣道,“这么聪明的小宝贝,是谁家的啊?”

朱翊钧越发得意高兴起来,脸蛋红红的,不知怎的有些羞起来,土拨鼠似的往李清漪怀中拱着。他口上还是连忙应道:“你家的!你家的!”

李清漪大乐,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了一句:“今日给你念的可都不准忘,下回念给你皇爷爷听,叫他也知道一下咱们钧儿有多聪明。”

朱翊钧兴奋的点点头,挺着小胸膛大声应了一句:“嗯!”

李清漪又揉了揉他的头发,抬眼时候见着冯保从外头急匆匆的赶过来,便小心的把儿子从膝盖上放下来,柔声哄他:“钧儿你看,外头月亮都这么亮了,是不是很晚了?叫保母带你先去休息好不好?”

朱翊钧很是听话,点点头,奶声奶气的道:“好的啊。”

李清漪忍不住又弯腰亲了亲他花瓣一样柔嫩的小脸蛋,看着他又羞又喜的蹬着小腿往外跑。

这是她第二个孩子却是她第一个养住了的孩子。在教养问题上,李清漪还是费了许多心思的。为着叫母子亲近,她日都要抽空和他说话、给他念书、看他玩乐。身边伺候的一应人皆是精心挑选的——虽说不上都是正直可靠但也不至于引他走歪路或是纵容他的恶习。

李清漪目送着儿子离开,这才转头去看小跑着过来,满脸惊惶的冯保:“说吧,怎么了?”

冯保瞧了瞧屋里的人,低声道:“此事事关重大,还望王妃屏退左右。”

李清漪瞧他一眼,若有所思,便摆了摆手,让边上伺候的人都退下,这才冷了声音:“说吧。”

冯保面色有些苍白,咬了咬唇,好似下了一个极大的决心:“宫里老祖宗传了消息,”他咽了口唾沫,小声道,“说是,说是皇上病倒了,怕是,怕是有些严重。”

这消息实在有些突然,尤其此时俺答正围兵京郊,李清漪静了一瞬,很快便反应了过来:“你和王爷说过了吗?”

“还没来得及,”冯保小心的道,“王爷正和高大人他们在前院商讨此次兵事。奴才只得先来和王妃说一声。”

李清漪握紧了椅柄,面上不动声色,手背上却青筋暴起,骨节发青。她似是沉思良久,好半天才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那就不用说。”语声沉静,似乎还含了些许笑意。冯保闻言吃了一惊,不由抬目去看她。

第78章 山陵崩(二)捉虫

皇帝到底还是没有死。

太医院几进几出,西苑上下忐忑以待,朝内朝外满心忧虑,到底还是等着皇帝醒来了。

皇帝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尚美人拖出去杖毙,陶国师全府上下收押诏狱问罪——谋害君上之重罪,非死不可。

皇帝把这一群害得自己险些死一回的人都给弄死了,稍稍有点精神,这才抬抬手令黄锦和李芳招了内阁诸人上前。

皇帝昏迷多日,徐阶日常内阁议事、派人入宫询问圣躬之外便是拉了学生张居正闭门谢客。李清漪很是阴暗的揣摩了一下:要是皇帝就这么死了,徐阶八成是第一个、手脚麻利拿出“遗诏”拥立新君的人。

不过,徐阶能熬这么多年,硬生生的把严嵩挤下去,自然是很有几把手的。此时见着皇帝醒来,他不由快步到了榻前,掀开袍角跪下来,老眼含泪,一副欣喜若狂的模样:“得见陛下圣体安康,臣不甚欢喜…”说到这里,情至深处,眼泪就下来了,“臣这几日日日担忧,想着若能叫陛下好起来,便是叫臣折寿十年也是甘愿的。”

皇帝还有点智商,只是现今刚刚捡回一条命,虽然知道这话真假带辨还是十分觉得有些妥帖。他叹了口气,抚慰了一句:“朕知道你的忠心。”

跪在徐阶后头被抢了戏份的其他阁臣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跟着痛哭表忠心。高拱是内阁新人,这上头不太熟练,不过嗓门大,哭起来倒是十分的震撼。

皇帝咳嗽了几声,扶着黄锦的手坐起身来,这才慢慢开口:“行了…”他顿了顿,问一句,“俺答那里怎么样了。”

徐阶连忙擦泪,肃然应道:“援军已至,我军军威凛然,俺答已然退兵,还请陛下宽心。”

皇帝听了这话才稍稍宽心,撑着身子与内阁诸人说了一会儿后续处理,稍稍倦了,便靠在引枕上摆摆手:“行了,朕也累了,今日先议到这里吧。”

徐阶悄悄瞧了皇帝脸色,领头退下:“臣等遵旨。”他退出了玉熙宫却也不准备离开,直接就往西苑的值班室去——这是为了防备皇帝忽然有事找不到人。一般来说阁老们都会轮着值班的,只是徐阶一贯紧跟着皇帝步伐,日日都守在这里,生怕错过了什么。

高拱就瞧不上徐阶这谄媚的模样,不免说一句道:“元翁日日守着值班房,内阁如何是好?”

徐阶脸皮厚着,半点也不觉的不好意思,反倒轻声细语的接口道:“我是首辅,责任重大,不能离开陛下。需要时时候命。”

高拱哼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道:“您是首辅,您说的都对。”

徐阶面上笑意温温,心里头早已气得不行——感情我要不是首辅,那就说的不对啦?这高拱入阁还是他推荐的呢,哪里知道高拱竟是这么一条白眼狼,这么一个刺头。徐阶暗觉自己真是瞎了眼,看错人了。

到底在皇帝的地头,不好多说。几个阁老略说几句,分别在西苑分了头,各自忙去了。

皇帝处理完了朝事,很快便又想起了家事,问了黄锦一句:“裕王那里怎么样了?”

“裕王殿下日日派人入宫询问陛下圣体,只是他未得诏,不敢入西苑。”黄锦小心应了一句。

皇帝“唔”了一声,还是有些满意的——到了他这般地位,裕王要真是哭天喊地、不管不顾闯到西苑里,固然显得情真意切却也要惹他疑心。这般中规中矩的表现,反倒叫皇帝满意了,觉得他有分寸、知道体统。皇帝一满意,便松了口:“你去传朕口谕,把裕王叫来吧,”说罢又一顿,加了一句,“叫裕王妃把世子也抱来吧。”

黄锦连忙应了下去,小跑着出去传旨了。

大约是裕王府那头也等皇帝召见等了好久,不一会儿裕王夫妇就带了世子来了。

朱翊钧在府里的时候就已经听父母说过一遍事情,此时见着皇爷爷病倒在床上,不由得就挣开父母的手跑到榻前,小心翼翼的用自己的小手握住皇帝的手指,眼睛都红了,瘪嘴问道:“皇爷爷,你是不是病了啊?”

这话,要是换了旁人来问,说不得就触动了皇帝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叫拉出去处理了。可说这话的到底是血脉相连的孙子,皇帝心头一暖,反倒缓和了声调:“唉,是啊。”

朱翊钧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很小心的拍了拍皇帝的手掌,小声道:“生病很难受的,还要喝苦药…”他吐吐舌头,连忙劝慰皇帝,“皇爷爷你要认真喝药,病才能好得快呢。”

皇帝“唉”了一声,觉得这孙子实在贴心,摸了摸他的头,笑道:“嗯,会喝的。”

朱翊钧又悄悄凑过来,像是说小秘密似的:“等喝了药,就能吃糯米糖糕啦,很好吃的。”

皇帝被他逗得一笑,笑着笑着就咳嗽了起来。他一咳嗽,一屋子的人都跟着提心吊胆。可皇帝却仍旧是一副慢慢吞吞的模样,还含笑考校起朱翊钧:“你这几日,在府上有没有用功啊?”

“有的,我每天都有念书的,”朱翊钧挺起胸膛认真说道,不等皇帝应下,他自个儿就炫耀的念起来了,“娘还教我《千字文》,我一听就会了!我念给您听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他念道“藏”字的时候卡了一下,忘了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左右顾盼见着没人帮他念下去,一张脸涨的通红,只好转口又念起其他来:“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

皇帝听到最后一句话,不由得大乐,居然用了力气把眼前的孙子给抱了一抱:“好啊,皇爷爷抱抱你…”

朱翊钧也不怕,还凑过去亲了亲皇帝的面颊,水灵灵的大眼睛眨了眨,害羞的扭过头去。

皇帝只觉得一颗心都被孙子化成了水,忙又叫左右端了朱翊钧喜欢的糯米糖糕来,亲自喂了他一块,这才抬起头和裕王妃李清漪道:“你带钧儿去侧殿吃糕点,朕有话和裕王说。”

李清漪知道这是要说正事,自然不好留在这里,礼了礼便道:“儿媳明白了。”说罢,她对着捧着糯米糖糕吃得一嘴儿渣子的儿子招招手,柔声道,“钧儿,过来,咱们去外头吃。”

朱翊钧正一手拿着盘子一手拿着糕,双颊吃得鼓鼓的。看着母亲招手,他很是听话的“蹬蹬蹬”跑过去,还不忘朝着皇帝挥挥手:“皇爷爷,我去外头吃。等吃完啦再回来陪你。”

皇帝见他那只抓着半块糕点的小胖爪子,哑然失笑,不由和裕王说了一句:“你把孩子教的很好…”这话,到底是透出了少有的父子温情。

裕王心中微微有些怔然,随即便起身上前替皇帝捏了捏被角,很是温和的道:“父皇身子可是好些了?就像是钧儿说的,药可一定要喝才是。”

经了前头朱翊钧这么一闹,皇帝心头柔软,也没了猜忌的心情,少见的温声应了一句:“知道啦,朕又不是小孩。”

裕王一笑,又接着说道:“也是儿臣无能。前些日子,父皇病倒,内阁诸人还能替着处理朝务,偏儿臣百无一用,只得在府中等消息,心里头不免有些惭愧。“

皇帝闻言微微一叹,拍了拍裕王的手:“你有这个心就好了。”他之前听了裕王提及内阁,不免一问,“依你之见,内阁这几日如何?”

裕王连忙笑道:“徐首辅老成持国,自是没有差错的,”他顿了顿,似有几分踌蹴,没有说完。

皇帝瞧出来了,不由详怒:“在朕跟前,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裕王这才扭捏的把话说下去了:“儿臣只是觉得,如今严阁老致仕,徐阁老又门生众多,朝中一呼百应…”他不敢再说下去了。

裕王的话虽然没说完,意思却表达的十分清楚:朝中无人能与徐阶制衡,就怕徐阶势力渐涨。

皇帝面色也跟着微微一变,眼神犹如刀剑之利,许久方才冷然道:“那你觉得此事应该如何是好?”

裕王没说话,好半天才咬咬牙,掀开袍角跪下去,恭敬叩首道:“儿臣以为,当召三边总督杨博入京。杨总督久留九边,劳苦功高,待他回朝,一文一武,相辅相成,朝中自然稳如泰山。”

皇帝蹙了蹙眉,似是在想些什么,面色微微一缓,不由道:“起来吧。”

裕王额上的冷汗已然密密麻麻,闻言低低告了一声罪,这才小心的起身。他此时想的乃是自己昨日里和李清漪的一番对话——

“徐阶推倒严嵩,现今在朝中的声势极隆,一家独大,陛下怕是早已起了制衡之心。殿下此回提起,必然是合了圣意。”李清漪一顿,柔声又加了一句,“只是,这时候却不能提高师傅等人——他们是裕王府的讲官,一提,必是要惹陛下疑心您的。”

“所以,要提一个‘局外之人’。”裕王若有所思的接了一句。

“是了,”李清漪巧笑倩兮,语声温温,“不过,这人情自然也不能白做,要卖给能买得起的好人家才是。”

言已至此,裕王和李清漪心有灵犀的对视了一眼,心中已然明白:能与徐阶抗衡的人非杨博莫属。

此人乃军方重臣,九边长城,能难的是文武兼备,声名响彻一时,若能回京提拔一二,确确实实能够与徐阶这个文官之首相抗。

第79章 山陵崩(三)

李清漪就在侧殿,把朱翊钧抱到膝盖上,喂了他一块糕就把那盘子剩下的糯米糖糕都给一起没收了。

朱翊钧眼巴巴的看着糯米糖糕“长了翅膀飞走”,十分心痛,眼睛都红了,下意识的反驳道:“这是皇爷爷给我的。”在他的意识里,皇爷爷是最大的,所有人都要听皇爷爷的。

李清漪叹了口气:“可你吃这么多,要是吃撑了,肚子难受怎么办?”

朱翊钧瘪着嘴不吭声,可眼睛却还是盯着那盘子没吃完的糯米糖糕,做不抵抗运动。

李清漪用帕子擦了擦他的面颊,把上面沾着的糖渍轻轻擦去,柔声哄他:“还记不记得娘以前是怎么和你说的——蛇是怎么死的?”

朱翊钧红了眼睛,抽抽搭搭的点头道:“嗯,蛇是撑死的、人是贪心死的。”他还是有点小委屈,看着李清漪明亮的杏眼,大着胆子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可是宫里的糖糕好吃,又软又甜,我很喜欢,还没吃够呢。”

李清漪接着教育他:“喜欢就更加要克制,要是一下子都吃完了,不仅你肚子会疼,下次也不能再吃了。”

朱翊钧听了这么些道理,虽是似懂非懂却还是故作懂事的点点头,有些艰难的决定道:“嗯,那我不吃了。”说罢,他又小心翼翼的扯了扯李清漪的衣袖,眨巴眨巴眼睛,“那剩下的可以叫人包起来,带回去下回再吃吗?”

朱翊钧自小便长得可爱,粉雕玉琢犹如观音座前童子,眨巴着眼睛撒起娇来更是十分的惹人疼惜。

李清漪看得笑起来,亲了亲他红扑扑的面颊,笑道:“当然可以啦,不过要你自己去和皇爷爷说。好不好?”

朱翊钧见她笑起来,不觉也跟着开怀起来,缩在母亲怀里蹭了蹭,“嗯”了一声,用力点了点头。

李清漪转头朝着门口看了一眼,见着黄锦静静的站在外头,做了个手势,心领神会的把儿子举起来抱到怀里:“糖糕吃完了,我们去瞧皇爷爷好不好?”

朱翊钧点点头。

李清漪顺嘴和他说了一句:“皇爷爷病了,你要乖一点知道吗?”

朱翊钧又点了点头。

李清漪见他今日如此乖巧,忍不住又低下头,用额角碰了碰,亲亲他的小脸蛋:“钧儿真乖。”

朱翊钧眨眨眼,不好意思的笑了,害羞的把头埋在李清漪的肩窝处。

李清漪抱着缩成一团的儿子缓步往正殿去,心里却对皇帝和裕王的谈话有若所思。

她之所以和裕王提议要把杨博召入京里,倒不是仅仅就为了制衡徐阶。因为她知道:这事裕王就算不说,皇帝也已经有了心思,与其让杨博对皇帝感激不已,倒不如让裕王赶在前头把这事说了,卖个人情给杨博,交好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