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皇贵妃见两个孩子吃得挺好,就把目光收回来,和凤笙说话。

凤笙提及之前在坤宁宫发生的那事。

皇贵妃道:“能身处高位,都有其过人之处,就好比这皇后娘娘,不屈不挠,谁也打不败她,若不是大皇子拖累了她,她定能顺顺遂遂。”

凤笙没有说话。

皇贵妃看她一眼:“怎么,在可惜那马氏?”

“倒没有。”

“那就是可惜孙氏了,”皇贵妃笑了笑,道,“别想多了,这就是命,而且这女子可不如你想象中那般势弱,皇后想拿马氏杀鸡儆猴,她何尝不也是拿人杀鸡儆猴,在确保自己的地位。这场事下来,错都是别人的,马氏被赐死了,剩下三个孩子养在她膝下,不管大皇子看重不看重她,她在那府里的地位是保证了。宫里有皇后撑腰,马氏在府里经营那么久,必然有自己的心腹,她接下那三个孩子,等于接手了这一股势力。”

“娘也觉得马氏是无辜的?”

“不管她是不是无辜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认真来说,凤笙并不笨,很多东西她都是一点就通,可于这些后宅阴私后宫争斗上,她还是没办法做到得心应手,是接触太少了。很多时候心里模模糊糊似乎明白了,却总是隔了一层纱,皇贵妃这么一点破,倒是让她顿时彻悟。

是啊,不管背后是不是另有幕后主使者,陈皇后乃至大皇子妃都会这么安排。这么一来,大皇子妃站稳了脚跟,可以和马氏一系一致对外,二皇后也不用担心大皇子家宅不宁了。

而结合这一切来看,陈皇后动作这么大,是另有图谋?

似乎看出凤笙疑惑,皇贵妃笑了笑说:“她现在折腾不起了,但至少不能让自己输太多,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件事也过去好几年了,又算不得什么大事,只要大皇子愿意改,说不定还有可能,毕竟是嫡长子。”

皇贵妃说得很隐晦,但意思再清楚不过,预提盐引息银一案对一个皇子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天潢贵胄的身份,只要不是谋逆,在建平帝心里就没有什么不能原谅。中宫一系错就错在太能折腾,可能高高在上久了,受不得委屈受不得挫折,所以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

如今洗牌重来,只要儿子能争气,谁敢说皇后不能母凭子贵?毕竟都能看出来建平帝暂时没有立储的心思,而废太子胜过下面一众弟弟们的,除了嫡长子的身份,还有前些年建平帝费在他身上的心思。

“这宫里啊,比得从来不是谁比谁狠,而是谁能沉得住气,你们父皇的龙体安泰,必能长命百岁。”

今天皇贵妃说了很多,平时她可从来不会和凤笙说这些,凤笙当然明白她有暗示的意思,遂又跟她说起书院的事来。

那边,小十六和珒哥儿已经吃完馄饨了,小十六今天很争气,把一小碗都吃完了。皇贵妃知道后很高兴,跟凤笙说让她多带珒哥儿进宫,叔侄俩在一起也是个伴儿。

之后魏王来接妻儿,小十六舍不得珒哥儿,闹着不让他走,魏王本说将儿子留在宫里,珒哥儿一听说不能和爹娘回家了,顿时不乐意了,闹着要回去。

最后折中的结果是小十六去魏王府住几日,反正魏王和凤笙也亏待不了他,皇贵妃倒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第110章

这还是小十六第一次出宫, 临走时皇贵妃没说什么, 小十六的乳母毛氏倒是事无巨细。

每个皇子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奶娘, 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 奶娘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最终只会留下一个。皇子们在五岁之后便需迁到乾西五所,是时需有一个妥当的人在身边照顾, 此人除过奶大皇子的乳母, 不做第二人着想,所以乳母的地位可想而知。

现如今小十六身边只有一个奶娘,便是这毛氏了,所以虽不是乳母,但形同乳母。

凤笙却不打算带她, 这让毛氏十分诧异。

“小殿下每天必须奴婢陪同才能睡着,让他单独一人睡,他肯定不习惯。再说了小殿下每天还要吃奶,奴婢不跟去不行啊。”

这话看似在同凤笙说, 实则她看向的却是皇贵妃。

皇贵妃微蹙着眉头,似乎有些为难。

凤笙笑了笑道:“母妃, 你看小十六今儿和珒哥儿一同吃饭不是挺好, 既然想让他戒奶多吃饭, 奶娘就不带了。”

一听这话,面相老实的毛氏顿时坐不住了。

“这可不行, 小殿下晚上不吃一顿睡不着。”

她这话算是僭越了, 哪有奴才和主子这么说话的, 不过她是小十六的奶娘,平时也颇为受咸福宫的宫女太监尊重,倩如皱了皱眉,忍着没有说什么。

“魏王妃说的对,”皇贵妃看向小十六,问他:“你既然打算跟你三哥三嫂同去,晚上就不要吃奶了。如果舍不得,那就不要出宫。”

小十六还是挺纠结的,他看看毛氏,又去看看凤笙,再去看小胖墩珒哥儿。珒哥儿这会儿也正疑惑着,怎么说让小叔叔去又不动了,他扯了扯小十六,大眼睛满是疑问。

皇宫里没几个小孩子,哪怕是十五皇子也比小十六大了近五岁,珒哥儿算是小十六唯一的玩伴了,他十分舍不得。

反正奶什么时候都能吃,出宫却只有一次,小十六很快有了决断。

“我跟三哥三嫂去,不带奶娘。”

皇贵妃满意地点点头,那边毛氏却一脸如丧考妣,却还要遮遮掩掩怕被人看见了。

“小殿下,您晚上离了奴婢可是睡不着的,要不奴婢还是跟您一同去?”

凤笙和皇贵妃都没有说话,一旁的魏王皱起眉,倩如骂道:“还不下去,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

毛氏当即下去了,却边走边看小十六。

可小十六才多大,哪里懂得这些机锋,只听见母妃答应让他出宫了,拉着珒哥儿的小手笑呵呵。

等魏王凤笙带着小十六和珒哥儿走后,皇贵妃皱起眉:“这毛氏留不得了,刚好趁着这几日十六不在将她送走。”

倩如应道:“是。”

……

回去的马车上,凤笙还在想这事。

皇贵妃想给小十六戒奶不是一日两日,话吩咐了下去,但事一直没办好。小十六吃饭还是很少,而奶还是照吃不误,她猜测方才毛氏说的话,大抵不止对她一个人说过。

一句‘小殿下晚上不吃一顿睡不着’,确实可以敷衍许多人,而少吃一些饭也饿不死,只有出现真正的差距,才会让人重视起来,这毛氏真是既愚昧又可恨。

“怎么了,再想什么?”魏王问道。

碍于小十六在旁边,凤笙只是眨眨眼,没有说话。

“这奴才该打杀了去,宫里像这样的奴才很多,母妃也是没经历过这种事,才会着了她的小手段。”

且不提这个,一行人很快回到魏王府。

这还是小十六第一次见到宫外的样子,看什么都十分新奇,珒哥儿也是个机灵鬼,喜欢显摆,见小叔叔来到自己的地盘,就拉着他去了他的屋里。

珒哥儿自生下后,都是自己睡的,只有魏王不在府里,凤笙才将他留在身边睡,所以他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里面放了很多他的玩具,以及他收藏各种的宝贝。这些宝贝包括不限于一根烂树枝,两根小木棍,以前还有两只他挖泥巴挖来的虫子,他不让下人扔,非得放着,于是只能找个小瓶装着,直到小虫子饿死了。

珒哥儿在宫里还是极为收敛的,自打会走路后,他在王府里就是会走路的破坏王。

见叔侄俩手牵手往东厢去了,德旺跟在一旁看着,凤笙也就放心了。前院有点事,魏王去了前院,她则趁着空隙将手头上的事忙了忙。

忙完后,她去东厢看了看,两个孩子似乎玩累了,已经在床上睡下了。

两个小家伙吃了东西,可她还没吃,见差不多也午时了,她让人去前院问魏王午膳回不回来吃,得到的答案是有事不回,她便让人随便给她弄了点饭来吃。

吃完后,她也去午睡,下午醒来时,就听见外面有孩子们的笑声。收拾起来出去看,两人玩成了泥猴,鉴于幼年时的经历,凤笙是不拘着珒哥儿玩耍的,只要不是危险的事情,玩脏了也不怕,反正府里这么多下人,脏了洗就是。

所以在富贵人家眼里的玩泥巴,在魏王府是不禁止,凤笙回忆自己最早的记忆,似乎就是跟族里同龄的孩子一起拿树枝玩泥巴挖虫子。

凤笙站在一旁看了会儿,转身去书房看账本。

账本是禹叔那边送来的,随着凤笙让禹叔涉足纺织行业,不光买了桑园,也设了好几处织坊,现在各地的账是越来越复杂了。

她倒不是看不懂,而是太多太耗费精力,可惜她身边除了知秋,也没几个能用上的帮手。凤笙在想,自己是不是该培养几个人起来,一来可以帮忙理账,二来当地账房是心腹,也能避免出现上下沆瀣一气贪银子的事。

凤笙虽在京城,但从禹叔口中得知,有好几处都发生过类似的事,只是事情不大,又及时被禹叔发现解决而已。还有官盐店那边,当初为了收买盐商,凤笙采取的是官私结合的手法,表面上叫官盐店,实际上盐店本身却为个人所有。

盐商帮朝廷售卖盐,为了防止随意改价,盐运司每年都会核定出一个统一的价格,各地浮动不大,也算是互相监督,可据凤笙所知,已经有出现为己谋私的事情,说这么多到底是监管不力,甚至有些盐课司的人连简单的查账都不懂,又怎么可能做好监管。

凤笙想了很多,每次有什么想法她都会记下来,然后大量整合,从里面挑出合适的思路。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外面传来珒哥儿的嚷嚷声,凤笙从书案后站了起来,将桌案上随便收拾了一下,就出去了。

小十六和珒哥儿都饿了,虽下午的时候有吃过点心,但小孩子活动量太大,饿得自然也快。魏王也从前院回来了,一家四口一同用晚膳。

晚膳十分丰富,除了兼顾魏王和凤笙的口味,还要照顾两个小的。

魏王口味稍重,喜欢咸辣,而凤笙口味清淡,喜欢偏甜,所以珒哥儿一般是和娘一同吃。

在珒哥儿的带领下,小十六选择了自己吃。

一小碗碧粳米饭,几道爽口的小菜,珒哥儿喜欢吃樱桃肉,每次能吃十几块,凤笙怕他吃得油腻,都会拘着他,一次五小块儿,这次同样也是。还有一道鱼炖豆腐汤,鱼已经炖化了,汤色奶白奶白的,豆腐浮在里头,颤颤巍巍,一看就极嫩。

珒哥儿胃口好,甚至凤笙与他一同吃饭,都能多吃两口,更不用说小十六了。

小十六吃了半碗饭,吃了三块樱桃肉,还喝了小半碗鱼汤,吃完了还想吃,被凤笙拦住了。怕两个孩子积食,她还和魏王领着两个小的出去散步。

散了会儿回来,思及毛氏那句小十六晚上不吃奶睡不着,凤笙特别提高了警惕。让下人帮两个孩子沐了浴,她则让人拿了本书来,打算哄两个孩子睡觉。

天气热,珒哥儿就穿了个大红色小肚兜,藕节似的的胳膊腿儿,肉乎乎的,怎么看都想让人捏一把。相反小十六比他大一些,似乎已经知道害羞了,凤笙专门让人拿了件和珒哥儿一样的小肚兜,怕他晚上掀被子肚子受凉,他也不愿意穿,还笑话珒哥儿光屁股,遛小雀雀。

叔侄俩疯闹了会儿,就困了。

珒哥儿哈欠连天,小十六也困得不行,却辗转反侧,似乎睡不着。

凤笙一直在床边看着他们,见此问他:“小十六睡不着?”

“我想要奶娘。”他似乎有点害羞,红着脸说,似乎也知道这样有点羞耻,因为珒哥儿都没有要奶娘。

“小十六已经大了,要学会自己睡。你看珒哥儿,他就是自己睡的。”

“可是……”小十六嗫嚅了下,不再说话。

凤笙想转移他的注意力,道:“今天的樱桃肉好吃吗?”

想起那入口即化、甜而不腻的樱桃肉,小十六点点头。他在宫里从来没有吃过这个,他本来就不太喜欢吃饭,而樱桃肉这种东西偏油腻,宫里养孩子讲究无过便是功,这也是为何给孩子吃奶,而不愿给他们吃饭的原因。

因为小孩子太小,很多食物不容易克化,一旦积食,孩子太小,不容易用药。奶是最容易消化的,人生下来便要吃奶,自然就是好物了。

当然,小十六一直没戒奶,也不光这个原因,也是奶娘的私心,皇子戒奶太早,跟奶娘感情就淡薄,她自然觉得吃得越久越好,最好皇子懂事了,可光吃奶不吃饭,却有碍小十六的身体。

“还想吃吗?那明天还让厨房给你做。你三哥让人专门在江南请了个厨子回来,他还会做很多好吃的,只是你以前不常吃饭,三嫂怕你克化不了,所以一次不能吃多了。”这话之前凤笙在饭桌上和小十六说过。

“那还有什么好吃的?”小十六咽了咽口水问。

“有清炖狮子头、松鼠鳜鱼、水晶肴蹄、三套鸭、软兜鳝鱼、蟹黄汤包、千层油糕、芙蓉鲫鱼、碧螺虾仁、香炸银鱼……”

凤笙念着菜名,小十六一边听一边就睡着了。边上的珒哥儿早就睡了,似乎听到娘在念菜名,吧唧了下嘴,说了句好吃。

她忍着笑,给两个孩子盖好被子,站了起来,哪知转身却撞上了魏王。

“你就是这么把人哄睡了?”魏王低声道。

“我也没办法,他吃这套。”她笑着摊了摊手。

*

事实上证明皇贵妃果然了解陈皇后,他们果然是照着皇贵妃所言那么做的。

大皇子妃进门后,夫妻二人倒也闹出几场让人众说纷纭的事,但很快大皇子就改正了。似乎有一个靠谱的主母,不光府里能气象一新,对丈夫也有极大的影响。

大皇子一改酗酒的毛病,变得恭顺勤勉,每日都会进宫给皇后和建平帝请安。回到府里,也再不酗酒做乐,而是苦读起诗书,府里的姬妾遣散了一大半,和孙氏不说相濡以沫,至少相敬如宾。

很多人都在猜测大皇子是真改了,还是只是做个样子,甚至连凤笙和魏王私下都不免说上两句。可不管是真是假,只要能坚持下来,总有改变。

甚至连建平帝都有所动容,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大皇子从连乾清宫的殿门都进不去,到能进去,再到进去后可以留一会儿,到人前建平帝对他颜色缓和,甚至偶尔还有夸赞。吴王等人又坐不住了,可他们的小动作只能给大皇子递刀,倒又把大皇子衬得显眼起来。

与之相反,陈皇后却一直沉默着,她以养病为名深居简出,不再插手宫务,任皇贵妃出尽风头,宠冠后宫。这样的她,反倒换来了建平帝缓和的态度。

建平三十二年,大皇子被封为惠王,自此终于一改之前是个光头皇子的处境,算是和一众兄弟们平起平坐了。

这期间京里虽少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事,却不过是些小波折,引不起任何波澜。倒是晋江书院越来越红火了,如今谁不知道晋江书院的大名,经过这几年的经营,书院里虽没有出个状元,但举子进士倒是出了几个,凤笙和魏王心里也清楚开书院得徐徐图之,着急不得。

与男子馆不同,女子馆这几年变化却极大,除了那二十多个女学生,这几年女子馆陆续招进了许多学生,比不了男子馆的红火,但也一副欣欣向荣之态。

凤笙另在书院外设了一处学馆,学馆中暂时只设了两馆,针黹馆和庖馔馆。会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总有些女学生进书院真心并不是想来读书,又或者在读书上没有天分。

凤笙做不了其他,只能帮她们另谋出路。

为此,她在苏杭一带开了数个大型的织坊和桑园,又在北直隶各府各县开了许多点心铺子和绣坊。织坊绣坊和点心铺子针对书院招工,只要在书院结业出师,都可以去做工。

当初第一批结业出师的女学生被直接招工,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织坊绣坊少不了一些织娘和绣娘,但都是家学渊源,或者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万万没想到还有这种学馆,竟教人祖传手艺,还包可以做工。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见那些被招的女工确实能拿到银子,许多人都心动了,听闻这学馆不拘年纪,甚至有不少的已婚妇人前来求学。

因学馆太受欢迎,凤笙在江浙和苏杭一带另又设了两处分馆,也不再拘于针黹、庖馔两馆,又多设了账房馆。这个念头凤笙早就动过,可实施起来却不容易,为此她耗费了许多心力。

不过倒不是没有收获,因为她借着这个思路,又进行了一番延伸,甚至鉴于江浙苏杭一带商业发达,但相对而言账房却奇缺,让分院的出面和当地其他铺子达成合作,为对方提供账房的人工。

而这几处分馆的拓展,也让凤笙觉得男子馆也可再设分馆,专门用来培育文书、师爷类的人才。

这是绍兴师爷圈给她的灵感,甚至这几处女子分馆设立的思路,都在此基础上延伸。既然师爷能成帮,能言传身教,能父传子承,能自成系统,为何其他不能呢?科举的路那么窄,总有些人考不中,何不换条路。

男子馆的事自然由魏王去忙,就在夫妻二人为了书院忙得脚不沾地间隙,又发生了许多别的事。

例如惠王终于再度入朝办差了,例如吴王赵王等人没少给他下绊子并互斗,还例如梁王妃在生下两个女儿后,终于生下嫡子,例如十三皇子大婚并封王等等等等,不过这一切却和魏王夫妻二人没什么关系。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是四年过去了。

而建平帝就如皇贵妃所言,一直龙体安泰。在这个基础上,建平帝又没有立储的心思,一众皇子们开始显出世界大同的和睦,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从凤笙与一众妯娌的相处就能看出,以前少不了些针锋相对,现在和睦多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尤其随着各家各府上孩子越来越多,少不了有些迎来送往,更是一片和乐融融。

第111章

皇家子孙满了五岁就得去上书房读书, 打从天渐渐暖和后,魏王就打算送珒哥儿去上书房了。

这边他和建平帝禀了这事, 另一头凤笙正在给儿子做思想准备。

之前凤笙就问过魏王, 去上书房读书是极苦的,卯时早读, 未时下学。下学后不能回家, 另有功夫和骑射课。

也就是说珒哥儿要起得比鸡早,天黑了才能回家, 一个五岁的孩子,一天两天也就罢, 等新鲜劲儿过后, 哪能坚持的住。

之前□□的四子就闹出了笑话,去了几日后,怎么都不愿意去了,在府里哭嚎着和秦王妃闹, 被强行送去后,又和上书房的师傅们闹。

一个才五岁多点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忍辱负重,勤学苦读, 这事被建平帝知道后发了怒,让秦王把孩子领了回去。

反正据凤笙所知,那小子回家后被秦王打得不轻。

凤笙对珒哥儿晓以利害, 还拿了秦王家老四做了例子。

“虽然有娘在, 你爹不会打你, 但咱家就你一个孩子,你要是在上书房给你爹丢人了,等于我们魏王府所有人的脸都被丢了。所以你要想好,如果实在坚持不了,不如我们缓一年再去。”

“那怎么行,十六叔都是五岁进学的。”

“其实有我和你爹之前给你做的启蒙,就算晚一年去,你也不会比别人差。但如果你真打算去,就不能反悔,免得丢人丢到宫里去了”

这话凤笙已经来回倒腾了几遍,珒哥儿听得有点不耐烦。

“娘,儿子已经决定了,您就再不要说了。”

凤笙笑了笑:“那行吧,既然你已经决定了,娘就不再多说,到时候可别说娘是后娘,对你不好,或者又去找祖母告状。”

珒哥儿有点恼羞成怒,“儿子在娘心里就是这样的人?”

凤笙嘴上没说话,但眼神分明在说你干这种事还少?

珒哥儿气急跑走了,凤笙吩咐人给他准备去上书房要用的东西。忙完了这些,她往后面靠了靠,抚了抚凸起的小腹。

魏王从外面走进来,一身板板正正的亲王服,俨然是从宫里才回来。

天气太热,魏王的衣领子都汗湿了,德旺带着两个小太监给他擦汗更衣,换了身凉爽的缂丝夏衫,靴子也换成敞口的布鞋,他才来到炕上坐下,问道:“孩子闹没闹你?”

凤笙嗔了他一眼:“才多大点,能闹我什么。”

丫鬟端来了凉茶,魏王接过啜了一口:“珒哥儿呢?”

“被我说气跑了。”

魏王是知道她秉性的,自打儿子大了后,这当娘的就越发无良,不是把儿子欺负得哇啦哇啦直叫,就是把人哄骗得直愣神。

他觉得珒哥儿之所以越来越笨,完全是这做娘的太坑人的缘故,一点都没有当娘的自觉,让他想起不久将来要出生的老二就有点发愁。

“你进宫父皇怎么说,答应没?”

“这种事还有什么答不答应的,不过走个过场,父皇早就提过珒哥儿进上书房的事。”

“父皇会那么说,是因为小十六想让珒哥儿陪着玩,人家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咱们父皇倒是反过来了。”

建平帝确实疼十六,可能是十六最小,自打十六出生以后,宫里已经好些年没见有孩子出生了。不过这也是正常,建平帝到底年纪大了,近些年又一直宠着皇贵妃。

“这话没错,以前父皇最爱的就是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