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帝姬与流亡王孙的凄恋:凤血上一章:第 3 章
  • 寂寞帝姬与流亡王孙的凄恋:凤血下一章:第 5 章

只因他是这世间唯一肯宠溺她的人,教她即便不甘,即便挣扎,也一步步坠入其中去。

昀凰一切都看得明白,唯独左右不了自己本心。

"我不要争。"她终究还是低了头,神色一时迷茫,带着孩子气的倔犟,"就这么挨完一世也好,别的我不想要,也不在乎。"

不争,不要,不在乎,这话从她口中说出,如此可笑亦可怜。

昀凰自己也怅然笑了,脱去一身坚甲,谁也不是真的冷硬如铁。

少桓心中绵软不忍,仿佛想说什么,又觉说什么都是多余,只轻轻吻在她额头,给她无声的抚慰。昀凰闭上眼,静静听着他鼻息渐沉,很快坠入熟睡,仿佛是极累极倦了。

长夜无声,唯觉漫漫。

月光透帘而入,匀匀铺洒在他的赤裸肩背上,似有细微银芒流动在玉色肌肤上。少桓安稳地睡着,挺秀鼻梁被长睫投下阴影,气息间散发出杜若清香。昀凰悄无声息地起身,信手将他的雪白丝袍裹在身上,轻轻牵过薄衾替他盖好。

辛夷宫侧殿之后有精巧的濑玉池,是当年专为恪妃建造的。宫人已备好了沐浴的香汤,将一勺勺豆蔻、白檀、兰草及药末混杂的香片抛洒入水中,水汽熏蒸,异香浮动。昀凰褪去外袍,步下浅阶,将身子缓缓浸入池中,乌黑长发漂浮水面,如荇流之。

仰靠池边,池水温暖,舒解了周身酸软……仿佛过了许久,似醒非醒之间听得一声叹息,昀凰回眸,朝池边白衣散发,襟怀微敞的少桓慵然一笑。少桓朝她伸出手,俯身将她拽了起来,任她湿漉漉地投入怀中,将他刚换上的锦袍弄得湿透。

他将她横抱到外室软榻,低头间嗅到她肤泽温香,隐约透着一缕麝香的馥郁。

"又是麝香。"少桓一时黯然,满目怜惜里透出些许无奈。

麝香,历来是宫闱禁物,女子久用将致不育。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姐妹嗜用麝香,以致终生未能生育。有此例在前,宫妃无不避忌。旁人千方百计求嗣,唯有她每日沐浴,都在兰汤里加入麝香……少桓掬起她湿发在掌中,俯身低低说道:"朕不许你再用这东西!"

第八章【会向瑶台月下逢】

承淑宫里微风送凉,满庭飘散蔷薇香。裴妃在立地琉璃镜前顾盼照影,身后一列宫人手捧了异彩流光的锦绣罗裳待她试穿。烟霞色太艳,海棠色太媚,流岚色太冷……裴妃却不厌其烦,一件件试在身上,各具妍色,愈衬出她雪肤花貌,丽质天成。

于容貌一途,裴妃向来是自负的,放眼六宫粉黛,难有出其右者,似皇后那般近乎木讷的端庄,仿佛是专为陪衬她的娇艳。身后近侍宫女名唤锦心,最是伶俐讨巧,不失时机地从旁谀赞,只道娘娘天仙之姿,夜赴琼台,必定艳惊天下。思及今夜的琼台赐宴,裴妃心中越发愉悦,迫不及待想要在皇上和北齐使臣跟前一逞风华。

外邦使臣来贺,原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南秦北齐双雄对峙,已有数十年不通往来,废帝在位时,更有干戈之争。而今皇上登基,治世贤明,北齐亦主动修好,遣亲王为专使,携礼来贺。这本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事,偏偏于细枝末节闹出极大风波。

北齐此次以亲王为专使,足见礼遇之隆,皇上感其诚意,欲以九宾之仪相待。陈国公为首的一干老臣却自恃上邦,心怀鄙薄,反对九宾之礼,力主藩属之遇。

此事原该礼官去琢磨,却因小见大,引起两派之争,最终闹上朝堂,令皇上龙颜震怒。陈国公当廷强谏,皇上一反往日纳谏如流,非但执意定下了九宾之礼,更破例重兴郊劳,命少相沈觉出京郊相迎;朝会之后,赐宴琼台,令皇后率诸妃嫔亲临宴前。

南秦风物不同北地,素来倚重礼教,外邦番臣不得与宫眷相见。而北齐本是异族,先祖以骑射立国,虽依了中土教化,民风仍是悍勇爽朗,男女之防也较为开明。按北齐礼俗,一家之中,主母地位同样尊崇。有贵宾来访时,需男女主人共迎之,没有女主人的宴席,便算不得庄重。皇上亦是性情中人,便慨然以彼邦之礼相待。

这一道圣谕,狠狠驳了陈国公的颜面,气得他次日便上表称病不朝。

昨日里,裴令显入宫面圣,又至承淑宫见了裴妃。与妹子言及此事,称皇上对陈国公大为恼怒,愈发对何家生忌,这实在是天助裴家之幸事。

本朝高祖皇帝出身将门,便传下重武轻文的规矩,历代武将世家威望日隆。废帝在位时,犹有沈家堪为儒仕之首,如今只剩一个沈觉,越发撑不起文臣的场面。放眼满朝,只看三大将门的风光。

朝中何、卫、裴三大豪族皆是世代为将,立下过汗马功劳。数拥立功臣,除去一个苏家,便是陈国公何鉴之居功至伟。至何皇后入主中宫,何家权势煊天自不必说;卫老将军长年戍守南疆,卫氏子弟概不入仕,无意于功勋之争;剩下便是少壮崛起,于御前炙手可热的裴家,一双兄妹,堪称人中龙凤--便是那倨傲至极的长公主也对裴家另眼相看。

当日裴妃前往辛夷宫求见长公主,不过是为了给兄长一个交代。原以为皇上将那贬入贱籍的帝姬赐予长公主为婢,已是断绝了裴令显的痴想。却不料长公主慨然应允,更亲自向皇上请旨赐婚--兴平公主尊号已废,削去姓氏以示避讳,另赐名子瑶,以婢女之身赐嫁裴氏。

宫内宫外一时哗然。需知长公主与皇上情谊殊厚,辛夷宫里稍有动静,便可牵动宫闱上下;反之,皇上的喜怒心思,也只有长公主最为清楚。时值朝中耋宿与少壮相争,中宫皇后势弱,裴妃新宠正隆,长公主此时的赐婢之举,自然意味深长,引人思量。

裴令显觐见谢恩之日,皇上与长公主皆有厚赐,随后裴妃进献珍宝于辛夷宫,长公主尽皆笑纳。自此皇上临幸承淑宫愈见频繁,几乎已算得专宠。

裴妃凝视自己镜中的容颜,眸中焕发出咄咄光采。

时命瑞应,玄鸟在天,迟早有一日,这承淑宫再也困不住她。

眼见暮色已至,挑拣了大半个时辰,还未选得一件合意宫装。锦心寻思着主子往日喜好,拣出一件杏色宫装,缀绣珍珠千粒,极是奢丽繁复。裴妃却蹙起两道柳眉,只嫌浮华太过。锦心看她回身看向一袭绛红云锦覆烟罗单纱的宫装,手抚锦上,看神色仿佛喜欢,却又流露怅惘。

细看那衣饰并无出奇,只是一抹深绛,艳得肃杀。锦心转眸想了一想,恍然有些明白,却不由得想起了一桩闲事--那日皇上临幸,见着裴妃梳妆,笑她胭脂点染过浓。娘娘嗔怨说,时下盛行这"嫣然妆",皇上却失笑,只说"美人无妆亦嫣然"。

裴妃低不可闻地叹了声,一时有些意兴阑珊。锦心巧笑道:"这一身绛色只怕衬不起娘娘气派雍容。"听得这话,裴妃也只一笑,便挑了那缀绣珍珠的宫装出来,吩咐锦心梳妆。

锦心手巧,片刻妆成,裴妃揽镜再看,却觉着兴味索然。

外邦使臣来朝,按礼该由专司设筵款待,但此番北齐亲王身份不同,今上格外看重,但若以国宴相待,大加铺排,又于礼不合。既然已破例令后妃临席,皇上索性便以家宴为名,在琼台设下宫筵。列席宴上的都是皇亲重臣,自申时便至太平殿候着,韶乐起,臣工入筵;内命妇及诸宫妃按礼先至中宫谒见,随皇后一同前往,酉时雅乐起,内眷入筵。

裴妃不愿同旁的妃嫔一起早早候着,直拖至酉时将至,才姗姗前往中宫。行至宫门,却见中宫女官挡在阶前,底下宝盖羽扇,侍从如云,各宫主位却在殿前密密候着,相顾交首窃窃。见裴妃到来,素日与她交好的几位好似见着救星,忙迎上前来见礼,各个神色焦虑,隐有不忿之色。原来皇后至今也未露面,只让殿前女官挡驾,既不许人觐见,也没个音信出来。眼看着吉时将至,若在皇上跟前误了礼数,只怕谁也担待不起。

"有这等事?"裴妃大感愕然,思忖着皇后行事素来稳妥,偏偏在此时弄出异样,"莫不是娘娘凤体违和?"几位妃嫔面面相觑,似乎欲言又止。裴妃更觉蹊跷,纤扬眉稍一蹙,看向身侧的毓嫔。最是能言善道的毓嫔此时也哑了口,左右顾盼,将裴妃引至一旁。

"说是偶感风寒,不过,彤书女史方才进去了。"毓嫔语声轻缓,朝中宫方向飘飘地递个眼色。裴妃心神剧震,心口像是给人硬塞进来一截碎冰!宫中专设彤书,记载后妃进御、癸信、生育之事,虽说彤书女史出入各宫也是常事,可今日恰逢蹊跷……莫不是中宫当真有了喜讯,否则皇后又怎敢置大局于不顾,将诸位妃嫔晾在这里。

不想则矣,一想到这最坏的讯息,顿时令裴妃心神大乱,掌心汗出--皇后向来无宠,除朔望之日,皇上几乎鲜有临幸,怎可能被她夺得先机!见裴妃震动失神,毓嫔心下妒意反倒轻减了几分,乐于看到有人更加失意。要说起来,中宫得嗣是理所当然,也是迟早的事。毓嫔叹了一口气:"前几日为着陈国公之事,皇后已是触怒龙颜,今日若再误了宫筵,只怕……"

"怕什么?"裴妃贝齿轻粲,冷冷笑道,"帝后鹣鲽情深,这点微末小事,轮得到谁来闲话?"身侧诸人闻言失色,毓嫔也再不敢接口,只见裴妃犹自笑道:"只是皇后贤孝美名,往后该改做孝贤了,孝在贤之先,贤为孝之辅。"

帝后不睦的传闻,在宫中已不是什么隐秘。一面是陈国公称病不朝,一面是皇上执意而为,两头都不顾皇后夹在当中的颜面,令六宫都看着她的笑话。今日皇上赐宴,原是料到了陈国公称病未至,却不想这当口皇后也来个凤体违和。不论是真喜讯,还是假违和,都是生生拂了皇上颜面,倒与陈国公父女一心。

虽说人人心头有数,但似裴妃这般公然讥讽,却也叫人骇然。她将皇后的贤孝讥为孝贤,两字主次之差,含义却是大异。若是寻常腹诽也就罢了,偏偏裴妃挑在这个时候冷嘲热讽,看在众人眼里,只当是裴家对何氏的公然挑衅了。

饶是裴妃发难,众人色变,中宫却依然没有半分动静。

正僵持间,太平殿总算来人传话了,却不是传达口谕,也不提中宫如何,只说时辰已近,王公公催请诸位娘娘动身。众人一时间面面相觑,这王公公是皇上跟前的人,由他传来这话,便叫人隐约觉出几分况味--皇后看似有恃无恐,皇上却是存心要给中宫难堪,看来今晚这琼台宫筵是不会有女主人临席了。

太平殿高峙十丈,俯瞰天阙,通阶铺设汉玉云母砖,峨嵯入云,层檐历历,窗牖壁带皆是百年沉檀香木雕就,芬芳远送,下临太平池一碧千顷,上凌丹霄云霞蔚蒸。宫中设宴常在此地,丝竹飘飘,缭绕云端,远望仿佛琼阁仙阕,久之便以"琼台"为名。

殿上正中,坐南面北设下九龙鎏金御案,与之并列左侧的凤藻玉案,座东面西而设,便是帝后之席,侧座略低一层,再设麒麟案与百鸟朝凤案。殿前设下三重玲珑水晶帘,将内廷各主位宴桌与外殿臣工宴桌隔开。四妃的座席之后,才是其余嫔妾命妇依次排开。

裴妃昂然直入第一座,紧邻百鸟朝凤案之侧,由她坐在长公主身边似乎理所当然。那虚设在前的凤藻玉案令诸位妃嫔面上都有些不自在,裴妃唇角只浮起一丝微哂……今日这般隆重场面,单单缺了皇后,且看皇上如何在外邦使臣跟前下得来台。

忧心忡忡的淑妃悄然侧身,向裴妃探问长公主因何未至。裴妃笑睇她一眼,只说不知,心里暗想淑妃一向与皇后走得近,今日多少也沾上些中宫的晦气。长公主如今是裴妃最大的靠山,往来迎奉自是周到。然而思及长公主,却令裴妃又觉隐隐失意--

早间亲往辛夷宫,本想邀长公主同赴琼台,却得知长公主一早随皇上离宫,与北齐使者去了上苑试马。此番北齐晋王携来三件重宝献与南秦皇帝,一是上古名剑、二是乌桓神驹,第三件听说是什么通商缔盟的国书。裴妃对那国书毫无兴趣,倒听说乌桓神驹世所罕有,此次一共进献了四匹,雌雄各二,黑白紫绛各一。出身将门的裴妃素来自负骑术,跃然想在上苑一试身手,万般痴缠恳求,皇上却不答允。

未想到,今日却是不谙骑术的长公主随行前往。想来皇上自幼孤寂,只剩长公主这一个亲人,格外殊宠也属自然。至于宫中那些流言,或隐晦或露骨或离奇,裴妃是痛恨至极的。那些不知死的贱婢编造出这等肮脏话,非议皇上德行,实在当杀--对于女子,诋毁她景仰倾慕的男子,原比诋毁她自身更可恼。只是私下里,她也曾劝谏皇上,宜早替长公主择配良人,以免耽误年华。偏偏皇上听不进半分,只把个长公主捧在掌心,似明珠照雪一般宝贝。

说不妒忌,也不尽然;若说妒忌,却又全无道理。只觉得那九五之尊的处境比谁都不易,一边是皇后偏狭,一边是众口诋毁,便是长公主也不够体谅,这全宫上下,再没有人似她一般全心待着皇上。

一时间纷乱念头萦绕,裴妃心里恹恹,觑着时辰将至,臣工内眷皆已入座候驾,却久久不见皇上与北齐使者到来。回转身时,却见毓嫔从次席过来,神色不宁,似有话说。

裴妃佯作气闷,轻摇团扇至廊下小憩,凭栏眺望远处宫苑。毓嫔随之跟来身后,悄声道:"适才有人探听说,今日中宫闭门,倒不是自个儿的主意。"见她蹙眉回眸,有些不明所以,毓嫔惴惴地压低了语声:"听说是,皇上将人禁足了。"

"皇后遭禁足?"裴妃大惊,待要细问,只听两廊下韶乐起奏,内眷臣工尽皆俯跪下来,以额触地,列跪两侧。二人慌忙归席跪下,还未听得黄门宣驾,已有隐约笑声传来。

华盖庄重,宝扇雍容,煌煌天家仪仗簇拥着圣驾到来。

人未至,笑先闻,却是一个朗朗如银铃的女子笑声,欢跃里透出爽朗。裴妃惊愕抬眸,一时顾不得礼数,只见一个金红耀眼的身影撞入眼中,带着夏日骄阳似的生气,烈泼泼的,直撞得人眼睛作痛。看这装束莫约已猜到,此番北齐亲王出使南秦,一并携来了国主掌珠,骆皇后所出的云湖公主。原来这北齐公主是这般绝色,裴妃细看她一身织金红锦宫装,桃形金凤冠四面垂下花簪,一袭明媚金红伴在耀眼的明黄之侧,映得皇上坚玉似的面容也有了几分暖色,风仪秀彻,更见温润。

这一对本已夺目至极,随在其后的二人,却叫众人神为之夺。

同是红衣,长公主的百尺深红连烟锦,裁作广袖长裾流云裳,璎珞牡丹,斜插步摇,铮铮环佩,淡淡匀妆。一点笑意绽在唇上,横春水,泛秋波,竟是在笑。

谁也未曾见过长公主这般笑容,似晨间第一缕风,吹散缈缈层云,湛明天际一碧如洗,自那云淡风轻里,透出丝丝沁凉--而这笑容,却只绽向她身侧那一人。那便是传闻中,文藻与沈相齐名,风流共昌王齐肩,常言平生唯好赏美,自号"食色无倦之徒"的北齐晋王了。

四人年貌相当,不似帝子帝姬,倒似神仙人物。皇上携了云湖公主,晋王伴着宁国长公主,宾主翩翩相携,行过琼台珠帘,直入座中。殿下有老臣已看得暗自皱眉,这男女主人分别迎客,是北齐古老沿袭的礼俗。皇上如此待客,以示亲善倒也罢了,却如何能让长公主僭越这国母之尊。

裴妃自愕然里回过神来,见皇上已至御座跟前,含笑回身将云湖公主交予晋王。两位贵客由内侍引入麒麟案与百鸟案后入座。长公主缓缓步上玉阶,铺绣鸾凤金枝的长裾徐徐曳地,皇上朝她伸出手来,亲自引她至凤藻玉案,并肩就座主位。

第九章【昆山玉碎引潜龙】

即便侧了脸,垂了眸,仍觉察到那目光的暖意,似羽毛酥酥拂在脸上。昀凰起初漫不经心,渐渐被这目光瞧得不自在,却也无可奈何,索性回眸相迎。那人好整以暇地斜倚着席上的织金锦靠,像是等她这一眼已许久了,又像是全然不曾在意,只有挑在唇角的一丝笑容愈发加深。

上苑初见,这位北齐晋王竟肆无忌惮地凝视她许久,直言赞叹长公主之绝色,更当着少桓、沈觉与一众内臣面前,自请为她引辔扶缰。

虽说北齐不重礼教,男女之防甚轻,也多有听闻过晋王风流浪荡之名,然而君前唐突,仍是令南秦众臣怫然。反观皇上却是不以为意,只同云湖公主笑语盈盈。昀凰原本不擅骑术,对名马良驹也无意趣,今日被少桓强携了来,慵然随在一侧,也懒得理会云湖公主的笑语如铃。倒是晋王倜傥风趣,引得昀凰不时莞尔。此时见着众臣尴尬神色,却令她十分快意,既已被人非议惯了,不如再慷慨些,多添几许谈资也好。于是众目睽睽之下,宁国长公主欣然与北齐晋王并缰而驰,一骑紫骝,一乘乌云,在上苑绿茵间相逐而去,恰似一双云中龙凤。

云湖公主拍手笑着,直惋惜长公主骑术不佳,不然便可和五哥赛马了。少桓闻言,但笑不语,眸色却冷淡下来。沈觉随侍在旁,瞧见皇上神色,心下也僵了一僵--他早年随父出使北齐,熟知彼邦风物,近年与北齐邦交时好时恶,多有他在其间周旋。看皇上神色,显然也知这"赛马"一语,不是随便说的。北齐至今留有先祖骑射之风,青年男女常在春秋赛马会上定情,若一个男子邀约女子赛马,往往是有求婚之意。

却听皇上温言笑问:"听闻晋王妃贤淑,不知可曾在马背上赢过晋王?"沈觉顿时松了口气,既然皇上委婉提起晋王妃,截住了后话,显然是有意回绝了。云湖公主却转眸一笑:"所以才可惜呀,五哥一定很后悔,娶妻太早可不是好事。"少桓淡淡瞧她一眼,看似天真烂漫的少女,言语间试探分寸却是拿捏得极好,不愧为北齐国主掌珠。这里不过几句戏言的工夫,再回望远处,那二人已驰得远了。

绿树浓荫夏日长,不觉已驰入杏子林间,五月青杏坠在枝头,碧悠悠打着秋千,已能嗅到丝丝清香。昀凰平日极少骑马,这乌桓名驹又十分高大,一时令她局促迟疑,不知如何下马。晋王却已纵身跃下,笑着朝她伸出手。阳光透给层叠的杏树叶子,洒落金色光斑在他脸上,有些细碎光影跳跃在他眼底,那比中原人略浅一分的苍褐色瞳仁,越发晶璀好看。

昀凰微笑,将玉柄绞乌金鞭子的一头斜递给他--公主万金之躯,旁人不可冒犯,近侍宫人若要搀扶,也不能直接以手触碰,更遑论男子。晋王却笑了,看也不看那马鞭,仍稳稳伸出手来,等她将手交到他掌心。昀凰迟疑间,腕上蓦地一热,身子竟悬空,被他不由分说地拽了下来。他掌心温暖,双手修长有力,待她站稳了便放开,静静笑看她惊愕的样子。

腕上被他握过的地方竟麻酥酥的,有生以来尚无第二个男子触碰过她肌肤。昀凰恼他唐突,冷冷蹙了眉,却迎上一双灿然生辉的眼睛,有些促狭,有些深邃,底下咄咄的却是直截了当的欣赏,如同他毫不掩饰的钦慕。他看她,只是男子看一个女子,这样一双眼里仿佛什么都有了,却又什么都没有。

"你们南朝女子总是麻烦。"他笑,睇一眼那无用的鞭子,"真是多此一物。"

昀凰啼笑皆非,纠正他胡乱用词:"是多此一举。"

"可见你有自知。"他笑得好似真诚无比,"又何必多此一举。"

原来是存心捉弄她呢,昀凰明白过来,却也不恼,素日里没人敢同她戏谑说笑,偶然被他捉弄,倒觉得有趣。这人身为亲王,却全无皇家的庄重,举手投足总透着些漫不经心,妙在不见轻浮,只觉倜傥,也恰好衬得他这般容貌。南朝多有翩翩男子,少桓清贵高华,沈觉秀仪文雅,而这位名冠北齐的美男子,却不似昀凰见惯的温润之美。

他毫无礼数地瞧着她,她便也细细打量他,两人终是相视而笑。

杏子树下清香沁人,昀凰蓦然觉得周身轻巧,远离了人前人后无数目光,在一个全不知她底细的异邦男子面前,她仿佛又是一个新的昀凰,学着北朝爽朗的女子,欣然接纳倾慕者的目光--只因,他是绝无机会得到她,这倾慕便显出别样的纯粹来。

他仰头看那累累的青杏,欣然笑道:"杏子向来生于北方,这一片杏林移来南方也能存活结果,可见南北之分,未必不可逾越。"昀凰抬眸微怔,听出他言下深意,借杏喻指南北和睦,便也莞尔:"或许北人吃惯金杏,也该尝尝南边青杏,更觉别有风味,反之亦然。"晋王深深看她一眼,伸手摘了一枚低枝上的杏子,在鼻端一嗅,"很香。"

说着,他将杏子递到昀凰面前,让她也闻闻看。昀凰一怔,俯身靠近他的手,未辨出杏子香气,却闻到他指尖有男子独特的气息,似香非香,似暖非暖。昀凰一笑,装作仰首去看杏子,只恐被他看见自己颊上已微微飞红。"北方这个时节,杏子已满树金黄。"晋王微笑道:"长公主何时也来北地看看,尝一尝同青杏不一样的风味?"

昀凰一时触动心弦,淡然笑笑,将话转开:"往常倒不曾在意这杏子,不知有南北青黄之分,今日承蒙晋王赐教了。"见她恢复了淡漠神气,晋王也敛去倜傥笑容,静了片刻,昀凰望一眼来处,便要上马返回。

却听晋王缓缓开口:"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昀凰回眸看他。

他的目光幽深:"南国虽有梧桐,北方亦有佳木。"

"偏偏,凤凰只栖在南国梧桐。"昀凰一笑转身,心下怅惘却越是浓了。晋王不再多言,默然执缰在前,伴她徐行。

昀凰侧眸,不经意迎上他似笑非笑的目光,便回之以落落疏朗的一笑。

此刻宴前,侧身又迎上他目光。

他饶有兴味地瞧着她与少桓,看她泰然就座凤藻玉案,那目光是越发变得幽深了。

主位一坐,风波自起,只是真正的浪头却还在后边。

昀凰含笑起身,敛襟垂眸,双掌交叠,朝少桓深深下拜。内殿诸妃嫔来不及迟疑,也只得随她跪下,向皇上正式参拜。妃嫔参拜完毕,外殿臣工与诸命妇再行参拜--然而外边首座几位老臣,却是僵在那里,不甘心拜,又不敢不拜,额头冷汗顺着帽缨滚落。

如何能拜得,这一拜下去,身后群臣俯首,凤座上那女子便公然以母仪之尊,领受了万众朝觐;如何能不拜,圣驾在前,二人同尊,不拜她便是不拜君,面君不拜,是大不敬的死罪。

内廷一早传出话来,称皇后凤体欠安,抱恙难起,原以为凤位空设,不料却是长公主出现在皇上身侧。照说北齐晋王携妹同来,皇上命长公主随同待客也无不可,然而谁也不曾料到,长公主会公然登上凤座,俨然母仪天下之姿!

这一拜,便拜乱了纲纪,拜逆了伦常,拜坏了礼教体统。

以大司农、廷尉、车骑将军、侍御史为首的四名老臣一向与陈国公亲厚,今日恰遇陈国公卧病未至,而皇后偏偏也巧在此时抱恙,怎不令人疑窦丛生。四位老臣互换了眼色,虽是短短刹那的犹疑,却已转过千百念头。圣驾在前,容不得他四人不跪,更何况首座重臣之中,已有三人越众而出,当先跪拜在地--为首一人是领着宗正卿闲职的昌王,皇族硕果仅存的尊长,名望无出其右者;随后是少相沈觉与刚拜为右卫将军的裴令显,恰是一文一武的少壮重臣,再加一位皇室尊长。

这三人率众跪了,殿前立时俯跪一地,众人宽广袖袂带起齐整的窸窣声,伏下乌压压一片皂纱冠、绛朱缨、白玉簪。三呼万岁之声响彻九重天阙,直达云霄天听。

却在此时,一声粗浊的咳嗽,似从旧风箱绽裂的缺口里发出。众人一惊,见年逾古稀的大司农大人以手抚胸,腰背躬曲,正呛咳得剧烈,像要将心肺都咳了出来。左右一边一个老臣将他搀扶住,满殿俯跪的人丛里,唯独他几人半倚半立着。

御座上的少桓将一切看在眼里,也在意料之中,唇角冷笑隐现,搁在龙椅上的修长手指不动声色地攥紧扶栏,指节越发显出苍白。

"大司农大人病得这般厉害,原该告假休养才是,强撑而来叫人于心何忍。"这柔软的女子语声却是从凤座珠帘后传来,疏淡里透着懒懒的绵软,入耳酥酥然又寂寂然。长公主在皇上之前开口,这叫众臣又是一惊。紧跟着便听她柔声说道:"来人,将大司农抬下去,好生歇息着。"这一句,她说得关切温柔,似晚辈真正体谅老人。而抚胸喘息、佯装犯疾的大司农却以为自己听错,又或她是戏言,只将两道白眉狠狠拧了,恼怒长公主的张狂,一介女流竟敢在御前进言。然而四名内侍已到跟前,不由分说将他从左右老臣手里架下。大司农骇然失色,终于明白长公主是说真的,当真是要在君臣外邦跟前,将位列九卿之一的老臣,像抬废物一样抬出去!

"你,你……"大司农浑身发抖,白须颤颤,一口气没喘上来,立时剧烈呛咳,这次却是真的咳了。四名内侍却不理会,只管抬手抬脚地将他架了起来,直往殿外而去。

这般直截了当,这般不留情面,将公卿老臣如此折辱--实在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余下三名老臣惊得呆了,连带殿上诸人一时也未回过神来,只听得大司农断续挣扎地咳喘……侍御史蓦地自惊骇里清醒,扑通一声跪下,重重叩头:"陛下开恩!"

昀凰抬眸,似笑非笑地直视少桓。

却只见皇上神色平和,带着一向宽仁的笑意:"大司年事已高,朕当体恤老臣,准其告假三月。"大司农掌耕冶盐事,自古耕织便是国之根本,司农一职举足轻重,然而皇上只如春风絮语的一句话,便让大司农卸任归家,破例准其告假三月更显皇恩之浩荡。三名老臣汗流浃背,至此才回过味来,今日这番场面怕是早有谋划--陈国公卧病、皇后抱恙、长公主僭越礼制,触怒大司农,仿佛是一步步棋局,早已摆在那里。大司农自恃德高望重,第一个踏了进去,却只怕等的就是他。

"既然大司农告假,便由沈觉暂代其职。"皇上俯视殿前众臣,温言开口。三名老臣面如死灰,须发俱颤,只悔这一步走得莽撞。大司农尚且当众受辱,谁还敢自恃资望,忤逆龙颜。

告假三月说来轻闲,只是风烛残年的老臣又挨得几个三月。只怕三月期满,一道恩旨降下,又准其静养半年,届时沈觉等一干少壮羽翼已丰,再无老臣立足之地。

"臣遵旨。"少相沈觉俯地叩首,从容领下大司农手中重权,扬声道,"陛下仁厚,体恤臣下,乃我万民之福。吾皇万岁万万岁!"殿前众臣再叩,齐颂皇恩,山呼万岁之声里,廷尉与车骑将军只迟疑得片刻,也颓然随众跪下,朝那高高在上的君王,和他跟前的长公主叩拜下去。

殿前群臣敛息,肃然叩首,再无一人有异。

"众卿平身。"御座上的少桓微微笑了,眼底凌厉之色隐去,复又温润如初。他垂眸看昀凰,见她婉转含笑,眼里媚色如丝,驯顺地拜倒在他脚下。少桓微微眯了眼,手抚龙椅之侧,指尖摩挲到栩栩浮凸的雕龙,只觉这九五之尊的帝位,至此才不枉那尸山血河铺就。

昀凰心中亦十分快意,只是这快意不同于少桓的睥睨众生,却像是,像是什么呢?昀凰勾着唇畔一丝微笑,眸色却迷离,隐隐似回到幼年……她喜欢在沐浴时偷偷将自己沉入水里,闭着气息,直到胸中气尽,濒临窒息的那一刻,蓦然浮出水面,大口大口吸入湿润的水汽。那种逼仄、窒闷、濒临绝境的痛苦之后,蓦然涌至的解脱自在,气息再也无阻,出尽胸中滞痛……便如这一刻,仿佛是一样的快意。

恍惚里,昀凰不觉轻舒了口气,徐徐起身归座。然而不经意却瞥见那人若有所思的目光,眉宇间似有些阴晴不定,待昀凰凝目细看时,那丝异色却又隐去,仍只见晋王倜傥笑颜。

另一道直勾勾盯着她的目光,却是来自裴妃。昀凰眸光转处,见裴妃面色灰败,似有什么梗在喉头,樱唇略颤,望住她似欲说什么。触上长公主冷冷眼色,裴妃一颤,那凛然生威的凤目里似有寒芒闪过,针一样钉在她心尖。那是长公主的警告,裴妃再怎么鲁莽,此时也觉出了一丝森然的味道,再不敢抬眸。身侧妃嫔俱是屏息低眉,身在深宫的女子自有不同常人的敏锐--皇后仿佛是传出了喜讯,却在最该她扬眉吐气的时刻遭到皇上禁足,此前帝后虽有不睦传闻,却绝不至于到这样的地步。而长公主却恰在此时,登上主位,公然替代了皇后的位置……裴妃后背手心陡然冒出一层冷汗,耳边嗡嗡,心里一团乱麻。那些传言,流传在深宫里的隐晦暧昧,莫非,莫非都是真的!

殿前何时起了歌舞丝竹,她也全未在意;席间主客酬酢,她也恍惚无神,只知旁人举杯,便也跟着举杯。眼前晃动着皇上的明黄身影,与长公主翩跹深红相辉映,不时听见云湖公主醉人笑声……这一切,于她裴令婉却是附骨之针。皇上同云湖公主温言笑语,语声那么轻柔,目光回转之间却时时与长公主相顾,此时再看,方觉出他看她的眼神如此不同。

--芍药宴上,皇后说"长公主自是不同";六宫之中,少有妃子穿着红衣,只因皇上不喜,那夺目的绛红、深红、绯红却只流连在辛夷宫的梧桐影里;彤书女史受命于皇后与宗正司,皇上却颁下新令,令其直接受命于大常侍,皇后不得私阅彤书……仿佛是一窍通,百窍通,那些往日只当是旁人捕风捉影的事,裴妃一时间竟都记起来了。然而她又记得哥哥说过,长公主是她在宫里唯一的盟友,是裴家如今的靠山,比起那虎视眈眈的何家跟已经抢先得嗣的皇后,她是如论如何也不能得罪了长公主。

"贤妃!"身侧淑妃蓦然出声惊断她的恍惚。

裴贤妃回过神来,见淑妃悄悄递过眼色,才瞧见云湖公主似乎在同她说话,皇上、长公主与晋王也一齐朝她看了过来。裴妃暗惊,只见众人神色带笑,却不知他们方才说了什么。尤其那位晋王的目光,竟看得她后背发凉,仿佛方才心中所思所想,一切晦秘不可见人的念头,竟都被他看了去。

这晋王的名声太过响亮,连远在南秦深宫的裴妃也有耳闻。

他的生母是齐主爱姬,有些胡人血统,出身微贱,却生得绝艳。生母早逝之后,便过继给膝下无子的骆贵妃,而后骆贵妃连生一子一女,登上后座,宠冠六宫。骆皇后素有妒名,性情冷厉,偏偏对这养子喜爱至极。齐主共有七子,其中四子早夭,嫡长子入主东宫,幼子骆后所出,第五子丰神深秀,博闻多才,年仅十八岁便列土封疆,是为晋王。

注:昆山玉碎:出自李贺诗,代指凤凰鸣叫,喻凤凰叫声像昆山美玉碎裂的声音。

第十章【何来乔木庇丝萝】

见裴妃失神无语,云湖公主的笑容显得有些尴尬,不由得朝长公主回望了一眼。方才宁国长公主向云湖公主引见后宫妃嫔,依次见礼寒暄,到贤妃裴氏时,公主定睛打量,欣叹她一身缀珠华衣美不胜收。岂料裴妃正心神纷乱之际,对北齐公主的话竟毫无反应。这一来实在大大的失礼,非但云湖公主尴尬,周围妃嫔也是诧异。却见长公主微微一笑,温言软语道:"贤妃不胜酒力,怕是有些醉了。"裴妃反应也是极快,顺势抚着额角,怯生生朝两位公主俯首:"妾身多饮了几杯,令公主见笑,惶恐之至。"云湖公主哧哧地笑了起来:"好娇慵的美人,贤妃娘娘快快免礼。"待裴妃抬起头来,她又眨着一双美目,好奇打量她。这北齐公主举止虽有些唐突,却是一派北地少女天真。长公主为她二人引见,笑言裴妃雅擅音律,才貌冠绝后宫。这话由长公主口中说出,如此赞誉,着实给足了裴妃颜面。往日裴妃也是爱听美言的,然而此刻听在耳中,却又另是一番滋味。她只得笑笑,看似娇羞不胜地低了头,心里涩味却是真切地涌了上来,深深低头也不足以将喉间苦味压下。

"陛下真是好福气呢。"云湖公主转头朝正在叙话的少桓和晋王笑道,"南朝女子都似水里化出来的,个个惹人爱惜。往日我以为五哥府里姬妾已是人间绝色,今日见了长公主与贤妃,才知五哥是个大大的俗人。"晋王险些被酒呛住,啼笑皆非地瞪了云湖公主一眼。众人皆笑,长公主引袖掩唇,目光飘飘掠过少桓。少桓握拳抵在唇上轻咳了声:"南北佳人各有风致,朕尝读古人诗云,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心中亦是向往。"

蓦然听他说出"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句,昀凰心中微窒,不觉与晋王的目光交会。杏子林里他那番话,分明意有所指,却又似是而非--他说南有梧桐,北有佳木,意在以树喻人,以凤凰喻她,言下倾慕之意显而易见。可他早早已娶了一位娴淑的正妃,又如何能求娶南秦长公主。

晋王的言辞暧昧,云湖公主不时地试探,少桓心中分明有数,却什么也不告诉她。昀凰一向只在自己天地里,对天下事全无兴趣,北齐君臣更与她毫不相关。此时隐隐觉察到些什么,偏又不知头绪何在。

今日这一幕,是少桓早早设计好的,借着北齐来朝的机会,抢先向何家动手--御医证实皇后确已得了皇嗣,南秦惯以嫡长子为储君,一旦消息传扬出去,何家握住了未来储君的撒手锏,再要拔除这股外戚势力,便难上加难了。

于是前夜子时,中常侍获报皇后突患急病,皇上遣御医及中常侍疾入中宫。尚在睡梦中的何皇后被惊起,御医诊出她患了"血症",体内淤血不除,新血未生,以至血虚危殆。皇上忧急如焚,迁怒中宫上下,将一干宫人内侍杖责贬出,另派妥善宫人侍奉皇后,并令皇后静卧休养,不得出内殿一步。

这一出戏,自是做给陈国公与公卿众臣看的。皇后有了身孕,若再有血虚之症,稍有不慎便令胎儿难保。少桓令皇后禁足静养,任何人不得惊扰,亦是再合理不过。陈国公耳目遍布,中宫得嗣的喜讯无法隐瞒,只是待他得知消息,皇后已落在少桓钳制之中。陈国公若想废去少桓,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能指望着皇后腹中的孩子。往日何家费尽心思求嗣,如今得偿所愿,也必投鼠忌器,不敢贸然翻脸。

少桓因旧疾体弱,登基年余仍未有后妃得嗣。君主无嗣是大事,这对少桓稳固帝位甚是不利,皇后此时传出喜讯,倒也助了少桓一臂之力。北齐亲王与公主更来得恰到好处,放眼六宫之中,地位尊崇又能以主人身份替代皇后的,只能是宁国长公主。往后六宫事务,也便顺理成章地交由长公主处理。自此金殿之上,百官之前,凤藻玉案易主,后宫真正的女主人也随之而变。踩准陈国公这老狐狸的尾巴,少桓顺势又除去一个大司农,越发抢得先机在手。

"朕不会令你再受委屈。"少桓这样对她说,"纵然不能以夫妇之名厮守,朕也要让你成为这后宫真正的主人。"这便是他所能赐予她的全部,比名分更实际的--权力。夫妇之名,男女之爱,相比较之下,飘零无依的宁国长公主显然更需要权力。至于昀凰,辛夷宫里孤独长大的清平公主,从来没人在乎她需要什么,似乎她也从未有过渴求。

还能渴求什么呢,命里不该有的,世间不能有的,她俱已占尽了。

晋王说得极对,遗世独立的佳人应该生在北方,南方的阴郁或许委屈了这般风华。只是晋王却不知道,所谓"遗世独立",超然尘世之外,这样的女子只在仙山琼阁里。而她,却是活在尘世欲孽中的莲华色,活在杀戮嗔怨中的阿修罗。

晋王静静看着她,二人目光交会,昀凰并不回避。虽是初见,他却能看透她心意,她也无意隐藏。只是云湖公主却不打算放过她,同裴妃笑语未完,一双乌溜溜的眸子已转向了昀凰。

"陛下一定很疼长公主!"云湖公主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张口便触了禁忌,连少桓也沉了脸色。昀凰挑眉看她,笑问何以见得。云湖公主眨眼笑道:"你们南朝女子不是十五及笈就嫁人吗,长公主至今未嫁,也不知令多少才俊空负相思。若不是胤哥哥舍不得,谁还能拦着不让你嫁人?"

少桓与昀凰相视,二人不约而同地笑了,倒是缓和了座中尴尬。晋王亦朗声而笑,似有几分醉意:"长公主请勿见怪,云湖这丫头一向疯癫,分明自己恨嫁,却拿旁人说事。"难得云湖竟红了脸,飞快瞟一眼少桓,朝晋王嗔道:"五哥又欺负人,我是替长公主不平,你们男子哪晓得年华易逝的道理!"

昀凰知她话里有话,抬出年华二字看似无心嘴快,却刺着人的痛处--南朝女子十五及笈,以昀凰的年纪是早该嫁人的,只是她的嫁期已耽误在辛夷宫的寂寞晨昏里,如今年已双十而未嫁,已是民间所称的"老女"了。

"云湖公主有所不知,恪太妃久病在身,长公主事母纯孝,一直侍奉在侧,以至误了嫁期。"裴妃寻着个机会插进话来,巧言替昀凰解围,其余淑妃等人也纷纷赞颂长公主的孝德。

"长公主为太妃而不嫁,令人感佩。"云湖公主瞧着昀凰叹一口气,复又笑道,"可巧,也有个极孝顺的男子,为给母后祈福,去寺里一住便是三年。"昀凰心念电闪,再看晋王静观其变的神情,蓦然间全都明白了过来。果然见云湖眸光闪动,似真非真地笑道,"可惜此番太子哥哥没来,难得你俩如此有缘,长公主若做了我家嫂嫂,那可真是天作之合!"

昀凰骇然笑了,此次北齐来朝,原来果真有联姻之意。只是那晋王口中的北方佳木,却不是他自己,竟是传闻中早已痴傻的北齐皇太子。

座中有"呀"的一声轻呼,却是裴妃脱口发出。众人目光从长公主身上转向她,见她今日一再失仪,少桓也不由得略略蹙眉。裴妃自觉失态,脸红低头,然而心中震动之剧令她忍不住抬眼窥看御座,皇上的侧颜隐约笼在宫灯转过的暗影里,幽幽沉沉,不辨喜怒。长公主唇畔的笑意非但不减,更觉慢慢加深,似一朵渐次绽放的午夜兰花。

一眼看过去,仿佛每个人都在笑。长公主在笑、皇上在笑,云湖公主与晋王亦在笑。裴妃掌心却渗出了微汗,从未觉得笑容也会如此可怕。席上主宾俱欢颜,去留尽付谈笑间,仿佛谁也不曾在乎,唯独她才是此间最坐立不安的人。

岂能安宁?眼见云湖公主屡屡示好,分明是一出美人计,却不料机锋立转,北齐当真意在联姻,却是看中了南秦最尊贵的长公主,要她嫁给那天下皆知的痴傻太子--乍一看似乎荒唐,可细细想来,北齐太子纵然痴傻,终究是一国储君,长公主若做了太子妃,便是日后的北齐国母。如今北齐雄霸一方,国力日盛,而南秦历经内乱,皇上登基之初,根脉未稳,朝中更有陈国公结党专权,此番若能与北齐联姻,自然是好事。

至于长公主,纵有盛宠,也不过是废帝之女,若得嫁为皇太子妃--抛开太子痴傻这一层,那是毫不委屈的。天家自古无手足,兄妹情深又算得什么,即便是江山美人……江山美人……裴妃不敢想下去,哪怕这念头已清晰无比,也宁愿是自己想错。

她这里百转千回,其实也不过片刻光景,云湖公主一句笑言,似真非真,仍是试探南秦的意思。长公主却只垂眸微笑,神色端正娴雅,浓睫投下深影如扇。

"昀凰,舍得离家吗?"皇上终于开了口,闲闲淡淡的一声,噙着笑,透着暖。

听在昀凰耳中,却是沁骨的冷--如果她说不舍得,他会留下她吗,还是一切已经算计好,只等她心甘情愿来咬钩。她曾经恳求他,找个不相干的外臣远远将她嫁了,从此各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