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帝姬与流亡王孙的凄恋:凤血上一章:第 5 章
  • 寂寞帝姬与流亡王孙的凄恋:凤血下一章:第 7 章

晋王低头浅啜,并不答话,似全神凝注于佳酿,眉宇间一丝凝重却被她看在眼里。昀凰耐心极好,静静等了良久,终于见晋王搁了杯子,目光如刀锋掠至:"你想如何助我?"

"既已做了渔人,不若让鹬蚌之争来得更烈一些。"昀凰侧了脸,浅浅笑着,似乎在说一出赏心悦目的戏文,"迎亲途中,太子若是遭遇不测,而这弑兄恶行又恰是瑞王所为,晋王会不会大义灭亲,翦除骆氏外戚,为太子殿下雪恨?"

晋王神色泰然,眯了眼笑:"这么说,公主是打算以太子妃之身,助我大义灭亲?"

昀凰微笑:"假若太子妃同遭不测,宁国长公主就此魂断北齐,王爷以为如何?"

这轻轻细细的一句,话音落,笑未歇,晋王已骤然动容。

长公主若随太子魂断北齐,南秦势必不肯甘休。届时两国交恶,最坏的后果莫过于兵戎相见。

朝中鹬蚌相争,边塞干戈再起,当是时,谁将临危受命,执掌江山于风雨之际?

反之于南秦,一场"假干戈",恰是破除外戚兵权的"真契机"。长公主死于北齐逆臣之手,骆后与瑞王不除,少桓便有了出兵讨伐的理由。战事一起,北疆十万大军首尾不得衔顾,裴家军适时征调来援,便将陈国公腹背钳制于北疆。

里应外合的老套路,骆后也曾想到,也曾允诺以北齐兵马牵制北疆驻军。原不是什么绝妙智计,世间也并无几个诸葛,诸般诡诈都被三十六计道尽。同一番计量,只看各自运用,谁迅捷、谁狠辣、谁不畏死--冷厉如骆后也不敢贸然兴起兵事,只待伺机而动,图谋全胜。

她却不同,她原是输无可输。假若少桓不曾病倒,或许还存着一丝托庇之幸,只求无欲无争挨过这一世。可是她的梧桐枯了,摇了……假若最后的荫蔽也失去,与其惶惶然改投别枝,勿若生于梧桐,死于梧桐。

抛却生前身后顾忌,骆后下不得的狠心,华昀凰却下得。

她的涅槃,是要将羽毛躯壳统统烧尽,连同过往一起抛却。以宁国长公主的死,换来华昀凰的生,甚而连这名字也不要,只剩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重回心念所系的那一株梧桐。

良禽善择佳木而栖,凤凰却不会另立枝头,他到底是看低了她。

"这便是你要的?"晋王的目光似冷似热,变幻复杂。

"是。"昀凰一笑,"太子妃死后,世间便没有华昀凰此人,只愿王爷信守诺言,放一个小小侍女离去。"她这一笑的风华,再难言喻,莫名令他心头刺痛,不知是何滋味。

她宁肯从此更改名姓身份,湮没深宫,也不愿跟随于他。晋王深深看她良久:"这是你的主意,还是陛下的授意?"昀凰气息微窒,静了一刻,淡淡道:"晋王多虑了,谁的主意并无差别,待到菡池宴上,鄙国自当允婚。"

"只怕终有一天你会后悔。"晋王已然明了,深湛目光似有洞烛人心的力量,撩起她心中深深浅浅的怅惘。

一世悲欣,悔与不悔,又岂能早早谋划得来。

昀凰微微一笑:"悔便悔了,不过是求仁得仁。"

逼仄深宫里,历来不乏绮艳逸闻。只言片语里流传,蛛丝马迹里觉察,从不曾令他惊诧。

直至此刻,听她坦然道来,直陈心意,竟有隐隐涩意在心底泅散开来。

晋王沉默,目光流连在她眉目之间,久久不能移开。

这样一个女子,冰雪至此,执妄至此,也不知究竟是看高了她,还是看低了她。

"也许是看低了他。"昀凰垂了眸,看着案上的空酒杯出神,似喃喃自语,又似在问谁。

幽谧的竹舍已沉入昏昏暮色里去,悄无声息的室内,只有她静静独坐竹案之后。案上两只青竹杯,残酒余香犹在,那人却已离去。

"沈觉,我是否做错?"昀凰低低开口,仍不抬眸,身影浸在半明半暗的窗影里,语声越发显得飘忽。窗外竹影里,一个修长的影子投在地上,竟是沈觉无声无息地立在外头,仿佛与身后的幽篁融在一起。他听见她的问话,却不知如何作答。她也并未等待他的回答,仿佛只是信口唤了他的名字,自顾自地喃喃往下说道:"其实我怕输,也怕看错。"

晋王真的可以信赖吗,沈觉真的可以倚重吗,少桓真的可以依托吗?

昀凰蓦地笑了。

沈觉再也隐忍不住,这笑声,将勒入他心头的细线越发绞紧,紧得不能喘息。他自竹影里走出,立在初上梢头的月色下,低低唤一声:"公主……"之后,再不知能说什么。她孤独地端坐在浓黑阴影里,闻听他的声音,徐徐抬了头,给他微弱的一笑。

"时辰不早,回宫吧。"她婷婷起身,广袖飘垂,神色举止从容,方才凄迷的神色仿佛只是他的刹那错觉。他看着她披上斗篷,风帽低拢,一袭珠灰曳地,款款步出竹舍。

月光昏朦朦,像是大雨将至,将她袅袅的背影笼上一层雾色。沈觉默默随在后头,离了三步之遥,低头见她淡淡影子,只觉似近似远,似幻似真。

转过一丛花树,长公主忽而驻足,半侧了身子,风帽下几缕发丝被风吹得飞扬。

"临川是病死的吗?"她猝不及防的一问,令沈觉骤然僵在原地。

晚风吹动他的湛蓝衫子,束发玉簪沉沉压在乌黑的发间,仿佛将他往日挺拔身姿压低了一头。

"臣,不记得了。"沈觉艰涩地开口。

虽不是真话,也不是谎话,已然难得。临川性子激烈跋扈,误嫁入沈家,碍了复国大业,早早"病死"也算得慈悲,总好过兴平如今境遇。昀凰回眸,语声轻柔:"沈觉,抬起头来。"

沈觉一惊,僵了片刻,依言缓缓抬头。

她的面容被风帽掩去,只见一双眸子幽幽迫人:"当日你未曾见过我,为何御前求娶?"沈觉不能低头,迎着她清冷目光,一字字答道:"家父曾受苏文定公知遇之恩,自文定公罹难,太妃与公主境遇堪忧,家父不忍见忠烈之后蒙尘,嘱臣求娶公主,将公主带离宫闱……臣懦怯……"

"嘱你父子照拂忠烈之后,借赐婚之机将我带出宫去,他是这个意思吗?"长公主截过他的话,一个他字,说得格外清晰。

沈觉缄默下去。

"当日他能潜回宫中,又被人接应离去,想来也是令尊的神通了。"长公主微微带笑,并不需要他的回答,只轻叹了一声,"你求娶之时,他并未远走,仍匿在京中养伤吧?"

沈觉仍是缄默,后背却已汗透重衣。

"他那时,被我伤得很重,很重。"她语声低微下去,低得几不可闻。

注1: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确有这个习俗,这里借用,并不是说北齐就是匈奴人。

第十三章【为谁斫断红丝腕】

时近子夜,两列精甲骑卫簇拥一乘绣幰四望车沿官道急驰回宫。沿途巡夜禁军见是寻常仕宦人家车骑,或欲截下盘查,待至近前瞧清当先一人所持的九龙令牌,无不骇然退避。

南郊崎岖路遥,马不停蹄赶了三个时辰,才踏上通往宫城的官道。从车帘里望出去,四下一片沉沉黑暗,只有远远近近的宅邸屋舍从道旁掠过,连成一片灰雾般起伏的影子。昀凰一脸倦容,默然倚着车壁,透过车帘间隙将目光投向夜色深处。

"只怕终有一天你会后悔"……这温润低沉的语声不知从何处传来,隐约遥远,隐约又在耳畔。昀凰不由自主地闭上眼,仍觉那双锐利眸子近在咫尺,目光穿透血肉,直抵深心。他看她的目光,仿佛天空中盘旋的猎鹰遥遥觑准猎物,精准、直接、毫不含糊。

手心里不知何时渗出冷汗,想起往后,想起少桓,恍惚只觉身悬虚空,周遭尽是一团团浓雾。今晨去时,以为万分艰难,明知虎狼在前也不得不为之;此刻归来,才知真正的艰难不是面对晋王,而是面对少桓。

他尚不知她与那人私订盟约,不知她已擅自作下这大胆决断,将最后一点相守的指望尽赌了上去。当日他拒婚,今日她允婚,背道而驰却是为着同一番切切心念。

宫门渐已近了,森森宫阙,遥遥高墙已自深浓夜色里凸现轮廓,飞檐似刀锋挑向天际。

车驾在紫宸殿前停下,值守殿前的中常侍王傀忙迎上前,见长公主被宫人搀扶下来,风帽滑落,露出苍白容色,显然是一路奔波疲乏已极。王隗叩拜,只说皇上进药后已歇下,今晚情形安好。长公主在殿阶上驻足,沉默片刻,似有些踯躅:"皇上已歇息了?"

"是。"王隗欠身回禀。

然而巍峨寝宫深处,隐约仍有灯影摇曳。

昀凰望着那朦胧灯影良久不语,纤削身影仿佛化在了夜色里。月至中天,浓云渐渐散开,清辉复又照彻玉京。昀凰心中凉一阵热一阵,茫然立了良久,也不知如何说得出口,更不知如何面对那双清寒的眼。

这一位踯躅不前,里面那位闭门不见,王隗心中惴惴,琢磨不定两位主子究竟是何心思--长公主今日执意前往行苑,虽是礼宾之道,情理之中,却已令皇上大为不悦。

这一整日里,皇上面色阴郁,左右皆不敢近前,原指望长公主回宫言和……王隗思忖着抬头,却见长公主黯然笑一笑,竟一言不发转身,吩咐车驾回返辛夷宫。

王隗张着口,喃喃欲言,耳中却听得轧轧车轴声渐远,只觉这夜里的寒露越发凉沁。

辛夷宫的夜,似乎从未比今晚更深凉。

昀凰悄然至静庐,隔着垂帘伫立许久,内殿里沉香氤氲,母妃也已熟睡。这样的夜里,人各有梦,只剩她一人无处依凭。先前疲乏的睡意反而消散,一丝睡意也无。

屏退了宫人,独自沿熟悉的宫室殿阁一步步走过,昀凰恍惚失笑,曾以为一辈子也走不出的辛夷宫,原来是这样小。流连于深深桐影间,仰望高的墙,暗的瓦,忽觉方寸亦是天涯。

露湿衣袂,三更已过了。

这一睡便是昏昏沉沉,梦魇不绝。似醒非醒里,只听得纷乱人声,有母妃的笑,父皇的怒,少桓的呢喃,谁的呼喊……"公主,公主!"昀凰蓦然一惊,周身冷汗地醒来,听得床帷外真切传来宫人惶急呼唤:"公主,中常侍大人有急事禀奏。"

昀凰心头一突,立刻掀了帷帐:"何事?"

宫人怯怯道:"奴婢不知,传话的内侍候在外头,说是中常侍大人急……"话音未落,已见长公主猝然起身,将外袍一披,急急步出内殿,摔了珠帘在身后兀自摇曳。

候在外殿的绿衣内侍只听步履声急,还未见人影,便听得清冷语声传来:"出了何事?"

内侍忙屈膝一跪,颤着嗓子道:"禀公主,大事不好了,今儿一早陈国公率几位老臣闯宫,硬要求见皇上。也不知在御前参奏了什么,皇上龙颜震怒,即刻便召沈相与裴大人入宫,将裴大人鞭笞了四十!沈相求情也被罚鞭笞二十,这会儿正跪在御书房外头领罚!中常侍大人命奴才赶紧来请公主……"

"陈国公眼下何在?"昀凰强自稳住心神,急问陈国公的动向。内侍忙道:"陈国公还在御书房内,其他人都在外头候着。"

鞭子响亮地甩过半空,抽打在人身上,却是闷而沉的一声。

昀凰下得鸾舆,一眼瞧见那白玉阶下跪着的两人,均是赤膊袒肩,俯身硬承着一记接一记的鞭子。身后行刑的内侍执了长鞭,待前一记余势方歇,便又高高扬起鞭子。

宫中笞刑不同于外头随便鞭打奴仆,南海蛟绳拧就的乌梢鞭,抽一记便是摧筋裂骨的痛,却不会轻易抽破皮肉,只痛在骨子里。抽一记需缓上半晌,待剧痛刚刚缓过,接着再是一记,犹如潮涌而至,密密湮没上来,叫人全无喘息之机,又不至一下子痛厥过去。

"诸位大人瞧得还热闹吗?"

阶下众臣惊愕回首,见长公主肃着脸色,冷冷步下鸾舆。那一袭深红宫衣曳地,乌缎似的长发也未挽起,从双肩垂覆下来,衬得唇颊苍白,寒意更甚。长公主勾起唇角,目光自众臣脸上一一掠过。她软软的语声听在一众老臣耳中却是狐媚恣肆,憎犹不及。车骑将军性子刚烈,率先硬声驳了回去:"君臣议事,还请长公主回避!"

"国事不在朝堂上议,倒把内廷搅得一大早就不安宁?"长公主微笑,并不理会车骑将军涨红的脸色,徐步走到沈裴二人身后。车骑将军怒不可遏,重重哼一声道:"好一个不得安宁,公主说得甚是。裴令显治下无方,耽迷女色,纵使军中内眷私相营营,不思皇恩浩荡,反暗藏怨愤,怀废帝而非今上,实乃大逆不道!为臣者不思忠义,有负圣恩,何堪栋梁之任!"

老将军怒目相视,昀凰无言以对,一颗心直沉了下去。

沈裴二人俯身跪着,去冠戴,脱缨簪,褪了朝服赤膊受刑。两人肩背俱是血痕纵横,鲜血蜿蜒淌下,将褪至腰间的素锦中衣染成殷红。行刑内侍见了长公主,一时不敢动手。沈觉只将头深深低了,乌发散落,冷汗顺着发梢滴进玉阶砖缝。长公主的语声近在咫尺,他却并不抬头向她求救,浑若石头人似的跪着,纹丝不动。

然而祸端所向的裴令显,却突兀地抬头望向昀凰。他上身精赤,多年征战炼就矫健身躯,肤色异于南人男子的白皙,显得深暗。四十记鞭笞已打了一半多,血痕交错密布在背上,血珠子串串滴落,与他赤红的双目相映,分外骇人。

几十记鞭笞常人或许难挨,领军打仗的武将却未必在乎这皮肉之苦。昀凰紧锁眉头,见裴令显直勾勾地盯住自己,满目惶惧,薄唇无声抖动,似在求她相救。身旁车骑将军犹在痛斥裴氏治内无方,纵容女眷非议朝政……昀凰冷冷看去,蓦然自裴令显的唇形翕动间,瞧出两个字来。子瑶,他说的是子瑶。

素日里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狼狈地跪倒在地,浑身伤痕地望着她,无声念动一个女子的名字,企求她施以援手,挽救子瑶性命。他不敢公然为子瑶求救,只能直勾勾望住昀凰,无论这长公主对子瑶是憎是怜,眼下却已是他唯一的希望。长公主的眸色冷而迷离,只与他对视一瞬便背转了身去,将广袖一拂:"行了,老将军省些力气罢,你说这许多,我一介女流也听不明白。"

长公主笑得疏懒,淡淡地截断老将军的话头:"什么君臣忠孝,那是你们庙堂上的道理,我只知宫有宫规,外臣不得在内宫喧哗。况且如今非同寻常,皇后妊娠,正是宁神静养之时,最忌惊扰。前日僖嫔责打下婢,闹腾了些,便被罚去三月俸禄。这又打又嚷的,惊扰了中宫如何是好,皇上一时盛怒,你们也不劝着些。"

早知长公主狐媚诡智,见她言语倨傲,偏又滴水不漏,更令车骑将军勃然大怒,当下一声重哼便欲发作,却觉袖底一紧,被身后廷尉暗暗扯住。廷尉心思稳慎,已经觉出些不妙--皇上原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今日听了众臣参劾却是震怒非常,将这一将一相当众鞭打,仿佛着意闹得沸沸扬扬。如此一来,看似重重责罚了二人,却不提如何贬谪。

此番蓄力一击,一本参奏三人,陈国公妙计旨在将眼中钉连根铲除,首当其冲便是这位不守宫规、结党营私、私通外族的宁国长公主。当此关头,万不能因意气坏了大局。

廷尉思及宫宴上大司农被贬斥的一幕,不由得背脊阵阵发冷。眼看车骑将军性子暴烈,险些又中激将之计,若在御前冲撞长公主,那是大不敬的罪名。两人眼神一触,老将军到底也是久历战阵的人,顿时省得轻重。看这情形,长公主有恃无恐,只怕还不知陈国公弹劾她的罪状。车骑将军心下冷哂,屈膝向昀凰虚拜:"老臣糊涂,望殿下恕罪。"

昀凰也不理会,拂袖直往殿前去,却听一声:"且慢!"

车骑将军阔步而上,径直挡在阶前,声若洪钟道:"请恕老臣无状,陛下与陈国公尚在殿中商议国事,殿下不宜入内,且在此处稍候!"长公主斜斜挑眉,仿佛吃了一惊,"这是什么话,议事要紧还是陛下龙体要紧?"

"陛下龙体……"车骑将军一愣,还未明白这同龙体有何干系,却见长公主将手轻轻一拍,身后上来一名素衣宫人,手托金盘,内盛脂玉瓶与琉璃盏。长公主亲手接过金盘,冷冷道:"这是陛下每日要进的梧桐甘露,佐以参丸,由我亲手侍奉。老将军的意思是陈国公位极人臣,他要奏事,皇上便连进药也不能?"

这句"位极人臣"惊得众人相顾失色,分明是直讽陈国公功高盖主,以下犯上。车骑将军涨红了脸:"殿下何出此言!臣等忠君事主,绝无犯上之心……"不待他说完,长公主已负气转身:"也罢,你要拦着,我便不去了。"

"殿下!"中常侍王隗恰在此时从内殿亟亟奔出,扑通跪倒在长公主身后,"殿下使不得,陛下今日还未进药,已等待殿下多时了。"那跪地受罚的沈觉也叩首在地,直呼殿下三思。

众老臣面面相觑,一齐望向车骑将军,谁也不敢出头担当此等罪责。昀凰驻足回眸,目光扫过一干老臣,停在车骑将军脸上。老将军紫涨了脸,心知长公主有备而来,与中常侍早有勾通,众人却只知明哲保身,当此关头不敢开口,心中一时大恨。眼看着长公主手托金盘,衣袂拂动,一步步走上阶来,车骑将军跺脚长叹一声,终究侧身让过。

走过了无数次的殿廊,唯觉此次最是漫长。一重重深垂密掩的帘子,挡住外头初升的晨光,将偌大寝殿掩在昏暗里,仿佛已是暝色四合。晨风吹拂,垂帘微动,投下些许光亮在莲华宫砖上。昀凰低了头,一步步走过,看着自己凤羽绛锦缀珠绣履踩上那些起起落落的影子,依稀似踩过无穷晨昏岁月。

四下宫人尽已遣出,空寂的殿中任何声响都格外清晰。昀凰静静捧了托盘,在最后一重九龙屏前驻足,听着里头苍劲浑厚的老者语声,一句句掷地有声,痛陈她的罪责,直陈国事多蹇、苍生多难,内忧外患一齐涌上眼前,天灾人祸党乱统统都是她华昀凰招致的祸患。

"前月闵单二州连日水患,决堤千里,毁舍万间;同日单州雷电下击,三圣塔陨,民皆以为大凶;初九日,建州城郊地陷,墙垣深裂数尺,人畜惊恐;聿州海上匪盗横行,劫掠往来商旅船只……"听着陈国公抑扬语声,方知她竟有如此能耐,招致天怒人怨,异象丛生。昀凰无声地笑,将唇紧紧抿了,愈发抿得薄削失色。向来不曾过问政事,竟不知民间战祸方歇,又生出这许多祸患。

少桓,你一肩所挑的天下原是疮痍满目。

昀凰想笑,却听见一声低微哽咽出自自己喉间。饶是低不可闻,却已惊动了九龙屏风后面的人。里头语声一住,片刻寂静后,少桓的咳嗽声低低响起。

"臣妹昀凰,叩请圣安。"这袅袅语声自外传来,令陈国公觉着后背一凉,转头望去,见那碧玉屏风底下只现出深红宫锦一角。"皇兄,这时辰该进药了。"那语声轻袅,随之环佩声动,长公主不待宣召便步入内殿,托了金盘玉盏,端端朝皇上一跪。

正参奏到此处,她便来得恰是时候。原已料到她的能耐,也未指望外头几个老朽能挡得住她。陈国公泰然抬目,见斜倚软榻的皇上微闭了眼,将那洋洋千言的奏疏执在手中,脸上不见喜怒,只哑声道:"药先搁着。"

长公主依言搁下了药,仍是低头敛息跪着,也不朝陈国公瞧上一眼。皇上神色疲乏,目光徐徐扫过,凝定在长公主身上,良久方露出一线笑意:"也好,你来得适时,且瞧瞧这折子。"

陈国公抬头便见皇上广袖一扬,将那折子劈面掷在长公主跟前。

覆褚绫的折子散开来,墨迹宛然。昀凰抬眸迎上少桓的目光,只觉陷入无边冷寂,他眼中幽黑近墨,仿佛吸去了昏暗室内仅有的光亮。

昀凰俯身拾起奏疏,匆匆一眼看去,便见废帝女瑶的字样映入眼中--

废帝女瑶便是去姓更名,以贱籍侍婢之身嫁与裴家的子瑶。如裴令显这般占了前朝贵眷为姬妾的新贵权臣并不在少数,尤以裴家军中青年武将为多。当日陈国公部将与裴家军从东南二门合力杀入京师,诸多旧臣全家遭戮,女眷落在两军手上遭遇截然不同。

陈国公治军手段严苛,嗜杀戮,好敛掠,入城之日下令将逆臣家眷一概杀尽,妇孺不免,但有私藏者一概处以腰斩。睿王自尽后,王府陷落,年仅十六的安乐郡主遭陈国公部属凌辱至死,新帝获知震怒,颁旨禁绝虐杀妇孺;而裴家军中多为少壮将士,性好女色,遇有逆臣女眷便掳掠回营,纳为姬妾。乱世若此,随后虽有禁令,此前被掳去的女子却木已成舟,将其逐出反而只剩绝路,只得不了了之。以此裴家军中,多有旧臣女眷为妾。自裴令显纳了子瑶为妾,对其宠爱非常,常邀军中部属女眷入府相陪,盼旧识女伴能令子瑶一展笑颜。

昀凰定睛看那奏疏上细细密密所列的名字,都是女子芳讳。

"张氏明慧、杨氏月楼、孙氏眉娘、薛氏幼淑、陈氏韫言、魏氏灵蕴……"统统都是私聚裴府,心怀废帝,挟怨非议今上,何月何日何处何人有何大逆不道之言,皆一一记载在案。作供的婢女仆妇多达三十余人,亦有名姓。最要紧一人便是子瑶身边婢女,昔日郭后乳母的孙女田氏,因受牵连而全家遭贬,罚入贱籍。裴令显特意赎出此女,由她陪侍身侧,令子瑶万分倚赖,视若姐妹一般。却也是此女,将子瑶的一言一行秘报于陈国公,供出其余女眷姓名。

昀凰的目光自那一个个名姓上掠过,仿佛瞧见蕴藏在娟美字眼下的鲜活身姿、顾盼眉目,俱是花前月下浅吟低咏风情。只是这些美好名姓的主人,或许再也见不到下一回的花开月出。

第十四章【红染绣线嫁衣成】

原是金玉堂上解语花,忽一朝狂风吹尽,落英碾落成泥。宦家仕女如今沦落人下,为婢为妾,闺阁旧识再聚堂前,自苦身世,少不得怨愤泣诉一番。偏偏,几个弱质女流,三两句闺中怨言,落在那有心有备之人手里,便成了淬毒的箭--明枪伤不着的,便有暗箭来喂。

一箭双雕,分射两头。以裴令显为首的少壮将领,但凡有家中女眷牵涉入案者皆遭弹劾,其中不乏良将,颇受今上倚重青睐;此案首恶者子瑶,却是宁国长公主亲赐给裴令显的侍妾,撇去贱籍婢女这一层身份不说,她与长公主同为废帝之女却是人尽皆知之事。

因着苏氏一门忠烈的荫庇,更因着圣眷隆宠,清平公主之名似已掩埋在旧宫残垣之下。世间只有宁国长公主,再无人提及废帝之女。及至今日,复又有人记起她身上另一半血脉,仍涌流着废帝的罪孽。将同父异母的妹妹赐予朝臣为妾,便是她与外臣私相勾连,结党营私之铁证。众女犯下大逆之罪,子瑶身为首恶,宁国长公主亦脱不得干系。

奏疏中陈词竣严,言之有据,据证缜密,密不透风,活脱脱是一张精心织就的网,不知何时已在黑暗中布下,终于等来机会兜头罩下,叫人甩不脱,挣不破。

陈国公一双长眉低垂,美髯微动,狭长双目在浓眉下半眯半合,眼缝里闪动精光,将长公主脸上的神色一丝不漏地收入眼里。饶是她眉目澹定,喜怒不动,他却窥得她目光变幻,越往后读越是凝重。奏疏中三条罪状俱在,乱宫规,违女训,纵婢结党,都不过付之一哂而已。只这最后一条令她心头骤紧,冷汗尽出。

"申时正,长公主车驾至停云别馆,北齐女客未至……酉时初,长公主私见晋王,二人独晤于室,及三刻晋王辄出,长公主乃归……"昀凰一字字看过去,那些字都映入眼里,一笔一画却似扭曲伸缩的蛇,红芯子森森欲啮人。不过是昨夜之前的事,她的行踪去向却已清清楚楚落在旁人眼里,来去时辰记录精准,只差没将她每一句话记下--是沈觉,是她,还是晋王,究竟谁身边一早伏下了陈国公的耳目,她竟茫然无觉,不知暗中窥探的眼睛已密布周围!然而此时,昀凰顾不得后怕深思,周遭伏有多少耳目已不要紧,眼前有一双目光正深深望着她,如丝绕颈,如刃刻骨,仿佛要将她心口穿透,直看进她肺腑里去。

少桓,少桓。她望见他的脸色,这样白,这样冷,像昨夜漫过玉阶的月光,终于忍不住流露哀切,只想求他一个笑容,别再这样悲伤凝望。

他竟真的笑了。

少桓笑得淡薄,语声有些弱:"朕说过你多少次,不可莽撞任性,来去何处需预先告知内廷。昨日嘱你代朕拜会晋王,早知路远归迟,知会内廷有个报备,也不至令陈国公有此误会。"

"老臣惶恐。"陈国公不紧不慢地俯身,肃容凛然道,"陛下仁厚,且容老臣斗胆,敢问长公主既是奉了皇命,理当备齐仪仗,堂皇待客,方不失上邦之风,为何定要在行馆私见?且不论失礼丧节,损我天家风范,便是于男女之防也有亏。长公主身为帝女,岂不知女训有言……"

"够了。"少桓蹙眉咳了几声,神色极是冷淡,"公主德行是否有亏,无须外臣理论,赏罚约束朕自有分寸。"

"陛下岂不闻忠言逆耳!"陈国公昂头直视,尽露跋扈之态,"臣自知冒犯公主,自当请罚认罪,然纲纪礼教不可妄顾,国法家规非同儿戏!王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长公主有过岂能独免?陛下若重人情而轻法度,何以谢天下黎民?"少桓一声轻笑:"朕便重人情又如何?何鉴之,朕若不重人情,今日你何家岂能荣耀至此?"陈国公霍然抬头,一霎时惊怒交集,紫涨了面色,不料皇上猝然翻脸,将往日君臣翁婿颜面俱扯了下来。

一时间君臣二人僵然凝对,病榻上的少桓面寒如霜,陈国公阴沉双目里却似要喷出火来。

蓦然听得一声叹,长公主俯身朝皇上叩拜下去,语声含笑:"皇兄息怒,昀凰知错了。"

少桓含怒侧目,见昀凰抬起了头,寒玉似的脸颊不见血色,唇边却是一抹爱娇笑容。昀凰朝陈国公瞧上一眼,曼声而笑:"国丈好一番疾言厉色,叫人不敢答话。你既问我为何私见晋王……这女儿家的事,你当真要听吗?"

她神容妩媚,忽有几分娇羞之态,令陈国公一时惊怔,心下狐疑不定。

少桓闻言却将眉心紧攒,铁青了脸色斥道:"你既知错便退下,无须多话。"

昀凰一笑:"皇兄好没道理,国丈既问了我话,岂能不答。我同晋王的确说了些话,只是……只是国丈听了切莫笑话。"陈国公心觉不对,来不及思索其中究竟,只见长公主低首道:"我听闻北齐太子痴傻传言,心中忧虑,便向晋王询问。虽有心避人耳目,不料仍被国丈大人窥破。昀凰虽莽撞,也有羞愧之心,女儿家未过门便打听夫婿之事,自然耻为人知。"

"夫婿?"陈国公失惊之下,脱口呼出这二字,却见长公主明眸微垂,貌似含羞:"国丈不知吗,皇兄已赐昀凰和亲北齐了。"

一声清响,软榻上玉枕坠地。

皇上撑起身子,煞白了脸色,直勾勾地盯住长公主。只一眼,便猝然侧过头去,却已来不及掩住一口鲜血从唇间呛出,猩红点点溅落榻前。

朗朗晴日照耀金殿,折映着龙凤琉璃瓦上宝光潋滟。一列绿衣内侍从太初殿亟亟奔出,在羽林骑护卫下各自往四方去了。中黄门白衫皂冠,一手执令,一手秉拂,汗湿两鬓地穿过三重宫门,驻足在内宫与外宫相衔的长阶之上,长声高喝:"口谕--宫门落锁,各宫禁避--"

尖细高亢嗓音越过宫墙重檐,远远传递开去。沉重的落锁声里,宫城四门缓缓闭合,全宫上下七十二门由内依次关闭。诸妃嫔所居宫室逐一闭宫落闩,内外人等不得出入,各自回避。

中黄门即刻马不停蹄地折返太初殿复命。夏日骄阳似火,似火燎烤在嗓子里,内衫汗津津贴着脊背……眼见汉玉重阙已在眼前,中黄门张荣却是奔走过急,眼前一黑竟跌倒在地。左右忙去搀扶,张荣举袖擦汗,心神儿竟似秋千晃悠,没处着落。

乱了,真真是乱了。

跟随中常侍大人多年,风里雨里,刀里剑里,未曾见过他半刻惊乱之态。那矮山一样的人只要伫在那里,便知天塌下来有他撑着。可今日里,今日里……张荣想起中常侍大人一脚踹开当值黄门歇息的夹室,额角青筋暴起,脸色仿若黑铁,喝令他立即传下闭宫口谕……

张荣骇然,从不曾听闻宫中有白日落锁的先例,宫门开闭皆是大事,但有异动必将震动帝京,更何况骤然禁闭六宫。这一愣神间,只听中常侍王隗断喝:"还不领命!"张荣汗出如浆,忙扑通一跪,双手接下令符,又听王隗肃然沉声道:"羽林骑护卫你等传令,谁若违逆圣谕,斩立决!"

羽林骑出,皇命如山。这一路奔去才知传令者并非他一人,中常侍手下亲信尽出,分头持符领命往各宫去了。有监使赶至宫门,见一骑当先,堪堪只差一步便要出了宫门,幸被阻下……果是陈国公遣出宫外报讯的心腹,中宫也有报讯宫人被羽林骑所阻。

白炽阳光灼痛人眼,时近正午,一丝风也没有。张荣气喘吁吁爬起来,咬牙一撩袍摆直奔殿前。耳听得步履声急,随后又有数名监使齐齐赶回复命。遣出的羽林骑已屯守宫门与各殿,余下兵马列阵外宫,玄色旌旗依稀可见,怒马嘶鸣遥遥相闻。

张荣奔上殿前,一抬头便见中常侍王隗负手立在殿阶正中。

太初殿外,白玉阶上,昀凰深红宫衣被艳阳照耀出血一般颜色,貌若天女,神似罗刹,将陈国公等一干重臣挡在阶下。受刑已毕的沈裴二人重整衣冠,血痕狼藉犹在,虽是戴罪之身,却左右侍立于昀凰之侧。

十六名御医已进了寝殿良久,医侍药童鱼贯出入,殿中情形不明。当此关头御医正在全力施治,外面却已是剑拔弩张,长公主与陈国公各自守在殿前,谁也进不得,谁也不肯退。

"陛下龙体攸关国运,长公主却一再阻挠臣等探视,究竟是何居心?"陈国公面色阴寒,步步进逼,昀凰将下唇咬得泛白,纤弱身躯仿佛一阵风也能吹折。张荣随在中常侍王隗身后疾奔殿前,王隗抢前一步跪倒在地,面朝殿中,却目视长公主道:"奉圣上口谕,宫门四下已闭,羽林骑护卫中宫,内外咸定!"

话音落地,如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