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

接着众人的目光刷地一下看向秦靖野身边的另一位男子——郑靖北。郑靖北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极为复杂的神情,受宠若惊、欣喜、骄傲、自得…还有无法言说的歉意。

他摸摸鼻子,看看秦靖野再看看杨宜竹,明朗一笑:“杨姑娘,多谢你的厚意,我跟他走在一起时,还从没有人拿蹴鞠砸过我。”

杨宜竹回之一笑,不动声色地接道:“也许,那些人跟我一样,砸错了。”

第四章他的偏见她的傲慢

场上众人面面相觑了片刻,脸上都带着隐约的笑容。特别是郑靖北的眼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幸灾乐祸。

杨宜竹向前一步,朝秦靖野福了一福,客气地道:“我性直言糙,请公子莫怪。”秦靖野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便很快转过目光,生怕自己多看一眼,杨宜竹就会粘上他似的。杨宜竹的心头涌上一股怒气,自作多情也是种病。她虽然不会治病,可也愿意用话刺刺这个人,她略略一想,突然转脸朝郑靖北甜甜地一笑道:“郑公子,用蹴鞠砸你实在没别的意思,希望你不要误会。”

郑靖北连忙接道:“不会不会。”

杨宜竹顿了一下,用饱含深意地口吻说道:“我也觉得你不会,因为你从来都不是一个自作多情的人。”

郑靖北:“…”他岂会听不出杨宜竹的弦外之音。他干笑一声,用同情怜悯的目光看了一眼自家的堂哥。秦靖野仍是面无表情。

郑静婉生怕他们再争执下去,破坏了祥和的气氛,便笑着拉起杨宜竹的手道:“咱们去踢蹴鞠吧。”杨宜竹笑着答应了。一群少女嬉笑着重回赛场。

方才是热身赛,这一次却是认真的对垒。杨宜竹踢得十分专注和投入,渐渐地便把场外的事情给抛到脑后去了。

郑靖北看得高兴,时不时拍手叫好。看到精彩处,他还眉飞色舞地点评道:“杨姑娘用的劲道真好,完全不像第一次踢蹴鞠。怪不得人们都说杨家女儿都是天生的尤物。宫里那位娘娘,不但通晓韵律还擅长歌舞,杨相的几个女儿也都是才色无双的人物。”

秦靖野一听堂弟提到杨妃和杨家诸人,脸色不禁一沉。自从杨妃进宫后,皇上从此很少早朝,整日沉浸在温柔乡中,不理政事,任人唯亲。朝堂上被杨明忠杨明利等一帮佞臣把持,他们卖官鬻爵,排挤忠良,打击异己。将整个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自己的母亲忧心国家社稷,挺身而出为几位遭放逐的忠臣仗义执言,不想却也遭到了杨明忠兄弟的记恨。杨妃在皇上面前屡进谗言,而今上已非当年的英主,竟真的听信了宠妃的谗言,渐渐地疏远了母亲和一些屡次进谏的秦氏宗亲。秦靖野思及此,心情愈发沉重,突然觉得这明媚的春景黯然失色,再无心赏景。他朝郑靖北一拱手:“我出去走走。”郑靖北一脸莫名其妙,他生性比较单纯,实在无法揣摩秦靖野这等人的复杂心思。

此时郑静婉等人也从赛场上走了下来,整坐在亭中歇息。她们一边喝着桃饮一边说着刚才蹴鞠赛的心得体会。

郑靖婉邀请的几个女孩子都跟她的性格差不多,单纯豪爽,虽然家世各异,但谁也没有多在意。杨宜竹跟她们聊得倒挺开心。

时间过得飞快,宜竹看了一眼天色,已到了金乌西时刻。她心中暗自猜忖,不知道父亲会不会来接自己?此时的长安城除了盛大节日外,一般会实行宵禁,一旦过了闭市的时间,还在城外逗留,就是犯夜禁的,是要被抓起来打板子的。如果父亲和哥哥不来,她只能开口问郑静婉借马车了。

又过了一会儿,丫环进来禀报说,她们的家人接人来了。宜竹起身向郑静婉告辞。

郑静婉带着丫头将她们送到大门。宜竹一眼就看到了大伯家的马车。

“父亲,堂姐,你们来了。”宜竹笑吟吟地迎上去问道。

杨明成面带恭谨的打量着郑家众人,感谢讨好的话说了好多次。好在郑靖北为人和气,倒也不太令人难堪。

他们正说着话,宜梅掀开布帘下了马车,客套的和郑静婉及其他几位姑娘打了招呼。众人正在寒暄,突然,不远处响起“得得”的马蹄声。众人转脸一看,正是秦靖野散心回来了。

杨明成一见秦靖野,两眼倏地放出奇异的亮光。他趋着小步,满脸带着卑微的笑容,殷勤地迎了上去。杨宜竹暗叫不好,她三步并作两步飞跑过去,抢在父亲开口前说道:“爹,秦公子今天被蹴鞠砸着脑门了,情绪不好,你别招惹他。”宜竹说完又后悔了,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不过,她实在没时间斟酌怎么阻拦父亲。

宜竹阻拦父亲出丑的决心很坚定,杨明成拍马逢迎的决心更坚定。女儿的话反而为他引来了话题,他满脸带笑,用关切的口吻问道:“秦公子,你一定要小心。蹴鞠虽然不重,可公子的身子金贵,丝毫马虎不得。”

秦靖野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奇怪的浅笑,别人或许不知道这种笑容的含意,但宜竹十分明白,这是轻蔑嘲讽的笑。她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般微微作痛。得羞恼、尴尬、心疼、无奈,诸般复杂难言的心绪一齐往上涌。

杨明成却误会了这个笑,他早就听闻秦靖野这人很少笑,此时一见他这样,还以为是对自己另眼相看。不禁谈兴大增:“早就听闻秦公子是芝兰玉树、文采风流、英明天纵、举世无双…”

宜竹窘得满脸通红,不顾礼节,骤然打断父亲的话:“爹,你是不是又喝多了。”

杨明成不满地瞪了女儿一眼,继续发挥自己精妙的口才。

就在这时,宜梅开口道:“三叔,已经日落了,再不回就来不及了。”

杨明成应了一声,意犹未尽地看了秦靖野一眼,他的话还没说完呢。

杨宜竹的眼中带着微微的怒意,极快地瞪了秦靖野一眼。秦靖野居高临下,将她的神情尽收眼底突然觉得这春景又重新明媚起来了。原来被人逢迎有时也挺有意思的。

宜竹低着头拉扯着父亲上了马车。杨明成跟郑家兄妹告完别,经过秦靖野身边时,又言简意赅地夸了他的马。

杨宜竹心情十分不好,她暗暗打定主意,以后要尽量避免父亲跟秦靖野见面。

秦靖野一直在认真聆听,在宜竹他们即将离开的前一刻,他终于开了尊口:“杨姑娘,我很遗憾,你未能继承令尊的眼光和口才。”

宜竹咬着后槽牙答道:“你错了,眼光口才本人没出生前就有了,只是一直未能遇到可供施展的人。”

秦靖野微微一点头:“受教。”说罢,他纵马前行,施施然回去了。

第五章求人不如求已

回来的路上,宜竹的愤怒仍未消除。杨明成仍沉浸在被贵人赏识的喜悦中,根本不曾察觉女儿的异样。他摇晃着头沾沾自喜地说道:“竹儿啊,你以后要好好跟秦公子说话。咱们家能搭上这个贵人,那可真是祖上修来的福份。”杨宜竹听得心烦,她很想跟父亲探讨一下骨气与尊严的问题。但碍于堂姐在侧,因此只得勉强一笑,不再作声。

好在宜梅及时出声跟她说起近日的有趣见闻,杨明成不好打断两个女孩子的谈话,只能独自欢喜。

杨宜竹的心情在慢慢好转,她对大伯的生意很感兴趣,便引导着宜梅往这方面说。大伯杨明功是长子,宜竹的祖父去世的早,他十几岁时就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在做生意方面颇有见地。后来,杨妃得宠,杨氏族人纷纷抛家进京寻求富贵,祖母也跟着动了心思,于是举家也随之迁到了长安。可惜狼多肉少,杨妃再得宠,也不可能把姓杨的都封上官。何况,论亲疏远近,杨宜竹他们这一支已经在五服之外。那些肥差哪能轮到他们。后来,经过祖母和大伯的奔走送礼,父亲的拍马逢迎才有了今日这个不尴不尬的闲散官职。父亲的俸禄有限,养家的担子大部分仍压在大伯身上,一有用大钱的地方,父母就理所当然的向大伯伸手。宜竹不能像姐姐和母亲那样理直气壮,她总觉得直不起腰来。再加上今日之事的刺激,她愈发坚定了要靠自己奋斗的决心。

决心已下,宜竹又有针对性的向宜梅请教了一些问题。宜梅虽不知道她为什么问这些,但仍然认真地给她解答。

宜竹把自己平日的观察与宜梅的话结合起来考虑了一会儿,得出了一点结论:商人的地位虽然跟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属贱业,女子虽然能自由活动,但若想嫁个好人家,绝不能抛头露面从事贱业。

宜竹暗暗叹气,仅此一条,她那对心心念念想把女儿嫁个好人家的父母是绝不会同意的。但做这事一定要获得父母家人的支持。真是两下为难。

宜竹正想得入神,马车已经到了他们所在的紫竹坊。宜竹和父亲下了马车,宜梅冲他们笑着招招手,然后命车夫回槐树坊。

他们刚进坊门,就听见一阵“当当”的锃锣声地响了起来。西市闭市的时间到了。

“竹儿,孩他爹,你们可回来了。”平氏兴高采烈地迎了上来,拉着丈夫和女儿问长问短。宜竹只简单报告了几句,大多数时间都是杨明成在说。

“孩他娘,咱们家可能要交好运了。你知道武安郡主的大儿子吧?”

平氏满面红光,叠声答道:“知道知道,凡是京里有钱有势又没成亲的男子我都知道。”杨宜竹很无语地看着母亲。

平氏说着惊喜地扫了女儿一眼,突然叫道:“我的老天,秦公子是不是看上咱们的竹儿了哎哟,他可真有眼光…”

杨宜竹一脸囧态,无奈地插话道:“娘,你猜错了,他根本没有眼光。”

好在杨明成插了进来,把自己怎样收到赏识的过程加油添醋地细说了一遍。他还眉飞色舞、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秦靖野的三笑:“人们都称他为冷面郎,他很少对人笑,但他今日却对我们笑了三次,一次对我,两次对竹儿。——他虽然笑得很浅,可还是逃不过我的眼睛,他为什么不对别人笑,单对咱们笑,这里头肯定有缘故…”

杨宜竹面上直发烧,那种想找个地洞钻下去的尴尬感觉又来了。

父亲仍在滔滔不绝地反复说今天的事情,杨宜竹胸脯微微起伏,最后忍无可忍地喊了一嗓子:“爹,娘,他那笑是嘲笑咱们,你们懂吗?”

这一嗓子把平氏和杨明成吓了一跳,两人睁圆眼睛微张着嘴惊讶地看着她。

宜竹抬脸看着父亲,声音沉重而无奈:“爹,我希望你的腰杆能挺起来,你这样,真的让我很尴尬。”宜竹此话一出,一下子把热烈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杨明成脸上的笑容立即凝滞了,他抽搐着脸皮,嘴唇翕动着,半晌说不出来话。宜竹说完这话不禁有些后悔,可是想道歉又说不出口,她转身躲进了房中。

平氏此时也反应了过来,她“嗷”地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我的老天,如今连闺女都嫌弃我们老两口了。咱们这样都是为了谁啊…这日子没活过了——”杨明成没有像以前那样插科打诨地劝平氏,只是像木雕一样呆呆地站着。平氏先前还有几分做作,此时一看丈夫这样子,再想想自家的尴尬处境,从假哭变成了真哭。

那哭声像鞭子一样一下下地抽打在宜竹的心上。她错了,她不该那么直接。她应该委婉地跟父亲提起这个话头。

宜竹正在暗自懊悔,突然,门“咚”地一声被踢开了。姐姐宜兰怒气冲冲地跑了进来,只见她柳眉倒竖,丰/满的胸脯剧烈的起伏着,她手指着妹妹尖声嚷道:“杨宜竹,你的胆子肥了是吧?竟然敢说父母的不是。你这个白眼狼,爹娘这么做为了谁?你以为他们愿意啊。有本事你赶紧嫁一个贵人,我保准咱爹的腰杆挺得比谁都直!”

宜竹低着头一言不发,想当初,她前世的父亲也是这样。那时他的小酒厂刚起步,为了应付工商局税务局的人,不住的点头哈腰,请客送礼。记得他喝醉酒时曾吐露过心声:谁都是血肉之躯,哪个没有自尊和傲气。不过都是为生活所迫罢了。她母亲也曾说过,他们夫妻俩已经当够了孙子,一定要让他们的女儿当上公主,再不会为了筹钱看病,看尽亲戚邻居的白眼,再不让人呼来喝去的。人生而平等,其实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越长大你越明白:无论在哪个时代,人生来都是不平等的。人类的阶级一直或是显性或是隐性的存在着。人生就像爬树一样,你若处在下方,抬头看到的只能是别人的屁股。宜竹想着想着,不知触动了哪根情肠,忍不住潸然泪下。

宜兰本想再接着教训妹妹几句,一看她不但不还嘴,反而无声的泪流。她不禁有些手足无措,语气也不自觉地软了起来:“你哭什么?”

宜竹擦干眼泪,霍地站了起来,大步迈出房门。她一步步地朝父亲走去,然后在他面前站定,抬脸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清晰有力地说道:“爹,我错了。我只顾及自己的脸面,却没想到您的不易。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

杨明成牵牵嘴角,干笑了一声。宜竹又蹲下身偎着母亲道歉撒娇。平氏的情绪一向是来得快去得快,一见女儿这样,气也消了大半。

宜竹痛定思痛,决心好好谋划一下,求人不如求已。若想让父母少求人甚至不求人,他们家就得有底气。至于要做什么,她一时也没太好的办法。她当年所学的东西在这里根本派不上用场。不过,她也有一点手艺,那就是酿酒。她小时时候家里买不起自动酿酒设备,父母自己动手酿酒卖给附近的村民,她耳濡目染,多少也学了一点。而大秦朝正值盛世太平之时,粮价十分便宜,再加上官员百姓豪饮成风,长安城中生意最好的商家除了平康坊内的青楼便是酒肆了。

第六章南郊三遇

杨宜竹想了半夜方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了。第二天清早,她在悠长的晨钟中醒来。一家人用了简单的早饭,杨明成去官府当差,杨镇伊则不知去哪里闲逛了。平氏看着儿子的背影,少不得又是一阵叹息:“你哥都十五岁了,可他的差事连个影儿都没有。还有宜兰的亲事,高不成低不就的,愁死个人。”

平氏说完又看了看大女儿,眼里的失望不言而喻:“你说你要是随我该多好,偏偏随你爹。算了以后,咱们家就指着你妹妹了,你看她才十三岁就长得这么高了。以后肯定比宜薇宜芳她们都强。”

宜兰气鼓鼓地别过脸不吭声,宜竹不禁暗暗替这个姐姐打抱不平,她其实长得挺好看的,标准的椎子脸,身材纤瘦。在现代,这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容貌身材啊,大高丽帝国的美容机构就是以此为范本的。可惜的是,她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这里的人们喜欢女子面如满月,身体丰腴而又不失窈窕。当然,太过肥胖臃肿也不行。

“娘,你别这么说,我觉得姐姐长得挺好看,多清秀啊。”宜竹说这话倒是出自真心,宜兰意外地看了她一眼,神色略略转好。

母女三人一边说话一边做针线,宜竹做了一会儿绣活,便去父母房子拿了本书出来翻看。

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下午,杨明成早早地溜了回家,闲职就是好,每天只用当半天差就好。

一家人正说着闲话,突然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咯咯的嬉笑声。平氏立即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来的人正是宜竹的小弟镇飞和老仆王妈。

“娘亲,奶奶让你们去吃饭。”平氏不禁一怔,随即笑得更欢了。婆婆叫他们过去准有好事。

“好好,我正要去看看她老人家呢,宜兰宜竹正在念叨着奶奶呢。”平氏跟王妈说了几句,转过身来拼命向两个女儿使眼色,宜兰立即会意,拖着宜竹进屋去了。

宜兰十分熟练地找了一身半旧的杏黄襦裙。她再看看还傻站着,没好气地低声嚷道:“你傻了,赶紧地去换旧衣裳。”宜竹恍然明白,母亲又要耍小把戏了。

宜竹委婉地提醒道:“姐,你觉得我们这样做好吗?大伯母和宜梅她们会怎么看咱们。”

宜兰顿了一下,白了妹妹了一眼,小声嘀咕道:“家里怎么出了个怪胎。”宜竹知道一时半会也说不通,只得收住话头。何况经过方才的事情,她的心里也有了一些警醒。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不是那么好改的。

她们收拾完毕,又等到大歌杨镇伊回来才一起向槐树坊走去。

祖母的家紧邻着大伯家,大伯杨明功和伯母王氏他们早到了,此时正陪着祖母说话。王氏大约三十五六岁,面容端庄温和,说话慢声慢语。大伯大约四十来岁,身量瘦长,一双眼睛黑而有神,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宜竹一家进来后,杨明功就转向了杨明成和杨镇伊。

谈话刚刚开始,平氏又开始不停地向丈夫使眼色。杨明成假装没看见,若无其事的跟大哥说话。

倒是赵氏记起了前些日子的承诺,便开口向杨明功向一匹马。杨明功可能早有做准备,当即便爽快地答应了。平氏和宜兰立即喜形于色。宜竹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大伯母的脸色,见她笑得一如既往的温和。

宜菊脸上略有些愤然,她歪着头跟宜梅说着悄悄话。不知道是宜竹的眼神太热切,还是宜菊早成了惊弓之鸟,当她的目光扫向宜菊时,宜竹注意到这个堂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慌和懊悔,她不自觉地把袖子往下捋了捋。她手腕上肯定带着镯子之类的。宜竹见她这番动作,不禁哑然失笑。她都成了洪水猛兽了。她在尴尬窘迫的同时,再一次下定决心,以后要尽力改善家中的生活,等手头宽裕了,家人或许就不会这样总想占便宜了。

宜竹生怕别人产生误会,她只好打量了屋里的摆设和面前的饭菜。乌黑的圆案几上摆放着喷香的炙烤羊肉和一大盆汤饼(面片)以及金黄酥脆的胡饼。两个仆妇又陆续端上来几大陶碗青菜。还有几杯五色饮。

待菜一上齐,赵氏便吩咐开饭。吃过饭后,天色已经不早,他们也没多做停留就告辞离开。

第二天上午,大伯就差人将一匹健壮的大青马送了过来。杨镇伊简直是心花怒放,从这天起,整人不到日落不归家。

宜竹想了几日,决定先从最简单的做起,她先打着孝敬父亲的旗号酿一些糯米酒,等以后再慢慢说服家人,等她练熟了手,又有了帮手就可以着手酿造一些工艺较为复杂的酒了。

宜竹拿出了上次和郑静婉打赌赢的钱,买了二十多斤糯米和一批大小不等的陶罐。这个时期的大秦国力仍在鼎盛阶段,物价十分便宜。一般的米,每斗才卖十六文钱。好一些的二十多文一斗。

米酒的酿法十分简单,就是先将糯米洗净,用冷水泡三个时辰左右,然后将米直接放在干净的屉布上蒸熟,再放上酒曲拌匀,然后掺入适量凉开水密封装坛即可。三四天后,香甜软糯的甜酒便酿成了。

杨明成喝到二女儿酿的酒时,不禁一脸的满足,连连夸赞宜竹能干孝顺。第二天他便送了一大坛给大哥杨明功。杨明功一听是侄女亲手酿的,十分高兴,当晚就命家仆送了一袋高粱一袋好米。

平氏拍手直乐:“我的竹儿就是聪明,用一坛酒就能换来这些东西,太划算了。”

杨宜竹默然不语,她生怕母亲想故伎重演,再去用酒换粮食。她连忙抢在她开口前说道:“大哥,你把家里的几坛酒送给你朋友吧,他们总请你吃饭。”

杨镇伊一听这话,顿时眼放亮光,这主意太好了。平氏怔了一下,正要说话。杨镇伊已经一阵风似的去搬酒坛了。平氏叨唠了几句只得作罢。

接下来几天,杨宜竹又开始试着酿造高粱酒,不过相比米酒这次要麻烦得多,需要的工具也多,还有就是场地的限制。粮食要粉碎晾晒还要发酵。他们家住得十分局促,她至今还和宜兰挤在一个房间。这些困难都要一一克服。

杨镇伊请了他那帮狐朋狗友喝了一次酒,出了一次小小的风头,十分得意。他如今已经不跟杨家那些兄弟们来往了,当然对方也没人搭理他。他跟长安城内那些闲散少年整日混在一起,整日观花斗狗,骑马溜鸟。宜竹起初有些担忧大哥会学坏,她委婉地提醒母亲。谁知平氏却不以为然地撇撇嘴:“他学坏?他得有那个钱。他手上的零用用还没你的多呢,怎么学坏。”她本来还想说,就算镇伊卖了裤子也找不起平康坊的伎子时,突然觉得对着女儿说这话不合适,于是硬生生打住了。

这日杨镇伊心情不错,就主动对妹妹说道:“今儿天气好,我带你去城南骑马,我们还要打猎呢。”

宜竹正好也闷得慌,就高兴的答应了。到了城南郊外她才知道,哪里是教她骑马,他只教了他一会儿,便跟着那一帮少年去林中打猎了,留下宜竹看马。

宜竹只郁闷了一会儿便放开了,她将马拴到一旁的树上,自己跑到一边摘野花去了。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整个南郊是红谢绿荣,树木葱茏。白云冉冉,柔风轻拂。宜竹正沉醉在美好的景致中,突然听见了马匹的嘶鸣声。她猛然记起了自家的“宝马”,赶紧提裙飞跑过去看个究竟。等他到时,才发现自己的大青马竟跟一匹毛色鲜亮,装备华美的枣红大马扛上了。那马的战斗力很强悍,把大青逼得节节败退。最可恶的是,它获胜一次还高高昂头嘶鸣一声,像是鄙夷大青似的。杨宜竹看得气愤,她招谁惹谁,不但人被鄙视,边马也敢轻视她的马。杨宜竹有一个特点就是护短,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一样。

她记得暑假回国时开车购物,有一辆宝马不守交通规则亲吻了她的捷达车,车主不但不道歉反而叫嚣说她的破车蹭坏了自己的名车。那女人为了标榜自己的高贵和洋气,竟用法语骂她。宜竹自然不甘示弱,分别用英法日语外加四川方言把她问候了一遍。后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此事后来成为当地的一个谈资。此事之后,她的母亲也意识到,她的女儿无论喝多少墨水,也只能做个表面的淑女。如今没了母亲的期许和督导,宜竹对淑女风度愈发敬谢不敏。

这匹马她打定了。宜竹决定帮帮大青,她转了一圈,很快就扛着一根竹竿回来了。于是这一天,南郊外的草地上发生了这么有趣而新奇的一幕:有一人一马共同对抗另一马。最后那匹高傲跋扈的枣红健马败北。

大青很通人性,打着响鼻,不停的用头蹭着主人,似乎在表示感谢一般。

杨宜竹十分有成就感,她笑眯眯地拍了拍大青自言自语道:“我帮你打赢了,一会儿我再骑你时,一定要温和些。”

就在这时,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传了过来:“杨姑娘,敢问这马可是你打败的。”

杨宜竹慢慢转过身去,笑容凝结在脸上。为什么他又出现在这里了。两人四目相交片刻,宜竹毫不退缩地看着秦靖野问道:“这马是你的?”

“没错。”

杨宜竹记得他打马球和在郑家时骑的都不是这匹,可转念一想,他哪能跟自家一样呢。

她缓缓点头低声道:“难怪。'

秦靖野剑眉一蹙,向她投来问询的目光。

杨宜竹清清嗓子,和颜悦色地解释道:“我是说这马难怪看着那么与众不同,——它有一种蔑视群马的傲气。”

秦靖野:“…”

杨宜竹微微一笑:“祝公子玩得愉快。我看黄历说你今日宜出行,大吉。恕不奉陪。”说罢,牵着大青不紧不慢地离开了。

杨宜竹没走几步,就听见秦靖野冷肃的声音再次传了过来:“杨姑娘,在下想问你看的是何种黄历,又因何得出这个结论?”

杨宜竹轻轻叹了口气,头也不回地答道:“因为黄历上写,今日不宜出行。我不信,结果真遇到了你。我不吉,你大吉,——因为我们遇到的人不同。”

秦靖野再没说话,宜竹只觉得背后有一道目光在紧紧跟随。她觉得胸口的那口闷气舒散了不少。

第七章冤家路窄

杨宜竹牵着马往树林里走了一段距离,就隐隐地听见一阵兴奋的吆喝声,哥哥他们肯定正在打猎,她耐心地站在原地等着。

又过了好一会儿,杨镇伊才和那帮少年咋咋呼呼地跑了出来。此次所获十分丰盛,杨镇伊竟然猎了一只野羊,其他人不是抓了野兔就是猎了松鸡,人人都兴高采烈。

杨镇伊高兴地冲妹妹眨了眨眼睛,他正要说话,有一个人比他的动作还快,这人正是杨镇伊的好朋友孙立才,他今年十五岁,长得人高马大,性格开朗活泼。两家家境相当,又在同坊,因此走得挺近。

“宜竹,这个给你。”孙立才略有些羞涩地笑着,露出白亮整齐的牙齿。宜竹一看,他递过来的是用树叶包着的野果,类似于野草莓的那种,红艳艳的,鲜嫩欲滴,看上去十分诱人。

“哦,谢谢你。”宜竹冲他一笑,大大方方地接了过来。今天本来还有几个女孩要跟着来的,结果她们临时有事,到场的只有宜竹一个女孩。这让她显得十分引人注目。

孙立才看宜竹接了,笑得愈发开心。话说他和宜竹兄妹几个从小就玩在一处,从来没觉得宜竹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前些日子,他在坊街偶遇盛装打扮的宜竹,不禁目瞪口呆,愣在原地半晌才缓过神来。他这惊觉这个昔日整日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的小丫头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他的心痒痒的,就像是被春日柔软的纤草一下一下的拨弄着一样,这种感觉十分微妙,他由此和杨镇伊走得更近了。

杨镇伊看着自己的妹妹受到众人的瞩目十分得意,他挥挥手大声招呼众人:“咱们找个近水的空地烤肉。”

“嗷嗷,好好。”众位少年一起欢呼。

众人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野餐地点,找来找去,大家都十分中意一片靠湖的草地,不过,空地上已经有了人。

杨镇伊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有什么,咱们各烤各的,两不相干。”

他们刚把东西放下,就见一个身穿青衣的俏丽丫环盈盈走过了过来,她笑着对为首的杨镇伊说道:“这位公子,我们今日同来的有几位大家女眷,你们可否换个地方?”大秦的风气开放,女子也可抛头露面外出游玩,不过那些贵族仕女仍十分讲究,比如外出野餐时会命人搭起帏帐遮挡。

杨镇伊心里不悦,不过看在对方是一个美貌女子的份上,他的话还保留一丝客气:“你们有女眷,我们也有女眷,咱们两方互不干扰便是。”

杨镇伊说到“女眷”二字时,那俏丽丫头含笑看了宜竹一眼,她那锐利的目光飞快地将她全身打量个透彻,眼中的笑意愈盛,甚至还带着一丝隐隐的不屑。

宜竹开始还想着退一步也行,省得破坏出行的心情。可她看到那丫头眼中的神情之后,倔脾气也上来了。这草地又不是她家的,凭什么她这么盛气凌人的要赶人!

想到这里,她冷冷地问道:“请问这片林地可是你家的?”青衣丫环摇头。

宜竹道:“既然不是,不知你哪来的底气来赶我们?即便是当初朝贵妃娘娘和魏国夫人游曲江时也没把众人遣开,不知你口中的这位大家女眷是何身份?”

其他们也一起起哄道:“就是就是,你凭什么赶我们?”

青衣丫环被驳得哑口无言,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恼怒,真是不知好歹!

这时孙立才站出来说道:“这位姑娘,要不你们搭起帏帐吧。”青衣丫环忿忿离去,不多时,他们那边果然搭起了红红绿绿的锦帐。

宜竹他们也开始清洗野物,捡拾松枝,准备烤肉。

孙立才刚把火堆点起来,那个丫头又来了,这次的语调比方才更不客气:“你们弄得乌烟瘴气的,让我家小姐如何野餐?”

杨镇伊剜了她一眼,不耐烦地嚷道:“你们野餐不生火吗?真是过份!想讲究就呆在家里别出来啊。”

那丫头嗤笑一声,脆声道:“你说对了,我们还真不生火,我们带的都是现成的。”

两人正在争执,突然从树林中穿来一阵说话声,紧接着便走出了一群青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