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儿和捷儿长大了!”司马十七郎感慨着直接从马上跳到车子上,打开车门坐了进来,将两个儿子抱在怀里,向卢八娘笑道:“王妃倒是一点也没变。”

“王爷却变了。”卢八娘微笑着说。在重重压力下,司马十七郎被打磨得愈加出色,眼下的他身着素色战袍,气度非凡,只一见面便令卢八娘的芳心情不自禁扑通通地跳了起来。

感受到王妃眼中的思念和爱慕,司马十七郎的眼睛愈加地亮了,他将两个儿子放在怀里再揽住卢八娘,一家四口抱在一起,“好想你们啊!”

“我最想父王了!”旭儿叫道。

“我也最想父王了!”捷儿的声音闷声闷气的,他最小,被埋在了众人中间。卢八娘把他捞出来放在自己的怀里,司马十七郎抱着旭儿,两人靠得紧紧的,能感觉到彼此身体的轻微颤动,他们互相凝视着,一时间都不知说什么好。

只听着两个小儿在争吵,“我最想父王!”

“是我,是我!”

“母妃,你说我们谁最想父王?”旭儿和捷儿争论了一会儿就请他们的母妃来评判了,终于打断了两人的对视。

“你们都是父王的儿子,都一样想父王的,父王和母妃都知道。”司马十七郎低头看着两个儿子,“父王为你们修了新王府,还给你们建了单独的院子,一会儿父王带你们去看看。”

“父王,院子里有小马吗?”旭儿问。司马十七郎写信时曾答应给旭儿一匹小马,他一直念念不忘。

“父王给你留了一匹黑色的小马,还是汗血宝马的后代呢。不过不能养在院子里,要放在马厩中,等你再大一点就可以骑马了。”

“我也要,我也要!”捷儿不甘被冷落,马上叫了起来。

“等捷儿长大了父王也会送你一匹小马,好不好?”

第八十八章 淮北营风气初更新平北城夫妻终相会〔二〕

新的淮北首府原是徐州的一座古城,现在重新命名为平北城,在保留了古城原来的西北两面城墙之外,在东南两个方向延长了数里,修建成长十五里,宽十二里的大城。

卢八娘远远看到宽宽的护城河,高大的城墙,不由得赞美了一声,“好雄伟的平北城!”

司马十七郎心中是非常自豪的,这座城由数万兵士及俘虏用了几年的时间才修好,期间调用的物资无数,他固然用了不少心血,但卢八娘的功劳也并不小,他由衷地说:“若没有王妃,也不能如此快地建好新城。”

走过南门护城河上的金汤桥,进了写着平北大字的正南门,马蹄在铺了古板的街道上发出清脆的嗒嗒声,很快就到了坐落在平北城的中心的淮北王府。

淮北王府完全是用青砖砌成,院墙又高又结实,具备很强的防御功能,算得上是城中之城,鹤立于周围的一群建筑中。王府内的结构图卢八娘早就看过,所以虽然是第一次迈入,但已经有了一种熟悉感。

其实各处王府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制,也颇为相似:进入正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是司马十七郎处理政务的地方,殿名正泰,高大雄伟,用来举办大型的活动和正式的朝见等,两侧的偏殿则是日常所用,也是王府内最先修好的房屋,司马十七郎早已经入住了。

中轴上的第二重大殿名为雍和,按常规为淮北王日常起居之所,最后一重则是淮北王妃的寝殿,东西两侧配有一些附属建筑和花园等。

与过去在英郡王府相同,卢八娘带着孩子住到了中间的殿内,空出了最后的内院正殿。她事务繁多,住在内院会很不方便,更主要的是她不想给司马十七郎留下太多的自由空间。

司马十七郎从不插手内院的安排,他也习惯了与王妃和儿子们生活在一起,看到殿内免不了要乱上一会儿,便邀卢八娘,“我们带儿子们到正泰殿坐一会儿。”

“你带儿子先过去,我想先看看薛侧妃可否安置好了。”卢八娘这次前来把薛侧妃也带了过来,她成功地让司马十七郎心塞后也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负担,鉴于薛祺娘的情况,根本不放心将这个人单独留在淮北大营,只有带在身边。于是卢八娘简单把自己殿内的事务布置下去,便去看薛侧妃的院子。

司马十七郎差不多忘记自己还有这样一位侧妃,闻言不置可否,一手牵着一个儿子走了,“父王带你们去看看新王府。”又向卢八娘道:“事情让下人做,你看看就先回来吧,我们等你一起吃晚饭。”

卢八娘应了一声,向后院走去。她早已经为薛祺娘在东北角选了一处幽静的小院,并派人事先准备做了初步的准备,又将宁姑姑派去跟了祺娘一路。看到祺娘及贴身的几个下人已经顺利地搬入建好的院中院,各色物品也都齐全,又嘱咐守卫人员要小心谨慎后才离开。

这边司马十七郎正在考较旭儿的学问,还让他写了一篇字,见卢八娘进来满意地说:“旭儿果真聪慧。”想到捷儿一定要了一只笔涂鸦,便又赶紧说:“捷儿也聪慧得紧。”

捷儿便扔了笔把他涂成一团黑的纸拿给卢八娘看,“母妃,你看,你看!

卢八娘笑了,两个儿子在一起就是这样,吵吵闹闹的,又特别有趣。自己若是有了什么烦心事,只要与他们在一起,过了一会儿便会笑颜常开。

司马十七郎也是满脸的笑意,“今天我让军中杀羊庆祝,一会儿就能送来,我们吃羊肉喝羊汤。”

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的孝期还没有过,依礼法他们还不能吃肉,但是两人都没有真正遵守。卢八娘是从心里没有把齐王的孝期当一回事,她的饮食完全依旧,但当然会瞒住外面的,而司马十七郎出征后也没有再坚持素食,要去打仗的人不吃肉哪里有力气?

眼下的新王府就在离羯人与氐族相距不过百里之地,正是淮北的最前线,司马十七郎将王府设在此处正是要亲自守国门,保社稷。在战争随时就可能爆发的地方,根本就不可能严格按照孝中繁文缛节去做,而且这也是礼制所允许的。

送到王府的羊肉与军士所食的完全一样,用大大的行军锅煮出来的,除了盐外几乎没有其它调料,卢八娘挑剔地尝了一口,觉得味道很鲜美后又夹了一块吃了,司马十七郎看着她的表情笑道:“怎么样?这时候的羊特别肥嫩,根本不用多加调料就非常好吃。”说着自己也大口地吃了起来。

旭儿和捷儿食欲一向好,他们吃饱了就开心地在父王和母妃两个人的陪伴下玩了半晌。

终于两个儿子都睡了,殿内静了下来,司马十七郎的手在卢八娘的脸上轻轻抚过,“整整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啊!”

他们分开有一年零九个月了,最长的一次分离。

“以后我们不再分开这么久了,好不好?”卢八娘也抬起手放在十七郎的脸上,细细摩挲着。

“好,我们再也不分开这么久了。”司马十七郎替卢八娘脱去首饰,解开外衣,帮她把被子盖好,“你睡吧,我等你睡着了再出去。”

他们还在孝中,虽然在前线不必管那些繁文缛节,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守着的,而且万一在孝期有孕,影响会非常的坏。司马十七郎知道如果自己留下肯定不可能控制住,于是早就决定住到前殿,但他又舍不得立刻离开,所以找了个借口坐着不动。

就在十七郎替自己解衣时,卢八娘已经感到他的手就像一块灸热的炭火一样,差一点灼伤自己的肌肤,可想而知他的身体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但没想到他竟然还是决定要走。

卢八娘定定地盯在十七郎的脸,他的脸在闪烁的烛光下似乎有些变形,眼睛睁得很大,下颚咬得紧紧的,她摸到他按在床边的那只手,火热,而又颤抖着,在被自己碰到后立刻反手抓住了自己,然后伸进了被子…

急促的呼吸就在耳畔,胸前清晰地感觉到十七郎如同擂鼓般的心跳,卢八娘被完全点燃了,她紧紧地抱住他低声道:“我好想你。”

“我也一样。”司马十七郎的声音带着无尽的*,又带了无尽的痛苦,他的身体和他的理智在交战,喉间发出一声低沉的嘶吼。

卢八娘完全理解他的痛苦,因为她自己也正在煎熬,但她猛地咬了咬牙,拉住了十七郎的手臂,“你,还是走吧。”

她当然不在意守孝之类的要求,但是司马十七郎却不同,他的思想完全是这个时代的,又一向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身体力行,如果真发生了什么,一定会变成他心里的一块污点,也许会终生折磨着他。而自己做为这块污点的一部分,也许会打破他心中最美好的存在。

卢八娘宁可牺牲眼下的欢娱,来换取未来更长久的相知相守,她固然没有什么信仰,但却非常敬佩有信仰的人,这些人历尽艰辛守住心中的净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心灵上升到最高的层次,这是她永远无法企及而又遥遥仰望的。

想到这里,卢八娘更加坚决地推开了十七郎,“快走吧!”

司马十七郎最后在卢八娘的唇上狠狠咬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快步离开了殿内。这一夜他根本没睡,练剑练到了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司马十七郎又进来了,当他蹑手蹑脚地靠近床头时,卢八娘已经睁开眼睛向他一笑,不用说她也几乎没睡着。

司马十七郎了然,不敢再看王妃,便指着正在一旁呼呼大睡的两个儿子说:“你每晚都亲自哄

儿子睡觉一定会非常累吧。”

“不,不但不累,我反倒觉得有他们在我身边才让我觉得充实。有空时看看他们睡着的小脸,怎么看也看不够。”

“我们的儿子自然是最出色的。”司马十七郎说着也俯身看向两张睡着了的小脸,然后不由自主地亲了几下,他略抬了抬身子,下一个亲吻就落到了卢八娘的唇上。他吻得很轻,如蜻蜓点水般地很快离开了,“我服侍你起床梳洗吧。”

卢八娘不由得又笑了,由着他扶起自己轻声吟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早被孟白带到了这里,卢八娘吟出并不奇怪。

司马十七郎亦曾读过,马上看着她道:“我只盼着‘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那一刻。”

明明相见了,却又不能相聚,是相见的幸福多一些呢?还是不能相聚的痛苦多一些呢?

卢八娘和司马十七郎都答不出,但他们身在其间,体味着幸福加上痛苦交缠在一起的滋味。生活就是这样,从来不只是蜜糖,而是酸甜苦辣样样俱全。

旭儿和捷儿才是真正的得益者,有了父亲的关爱,他们茁壮地成长着。父王不同于母妃,除了会教他们读书习字,给他们讲故事以外,还会带他们去看军队操练,将士比武,有时还领着他们骑马出城,到山里射鸟,去河边捉鱼,男孩子的成长中有了父亲的参与完全是不同的。

卢八娘偶尔也会参加他们的活动,但大多数时她只是迎接他们回来的妻子和母亲,看着他们带回来的猎物,嗔怪着让他们洗干净再吃饭,听着小儿炫耀他们的见闻,生活是如此简单而美好。

到了司马十七郎身边后,旭儿的学业很快就纳入正规的轨道,每日一大早就上书房读书,所学的内容都由司马十七郎事先圈定,下午习武及一些杂项。君子需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此时世家子弟的教养都是如此。卢八娘也由此知道司马十七郎竟然会抚琴,大吃一惊之余,卢八娘便会隔三差五地请他抚上一曲给自己听,也算是夫妻间的一件乐事吧。

司马十七郎对捷儿的要求远没有旭儿那样严格,并没有急着为他安排师傅学习。倒是卢八娘见捷儿特别羡慕旭儿每天读书,便为他选了一位书画家教他学画,因为他特别喜欢到处涂鸦。

第八十九章 退幕后卢八娘放权求赈灾于郡守免职(一)

卢八娘从淮北大营到平北城,意味着淮北的政治中心也由原来在淮河北岸正式向西北迁移了。随着淮北军所控制的土城不再只是淮河北部的一隅之地,而是雄居黄河之南,淮河之北的大片领土,大青山脚下的淮北军大营已经完全成了大后方。用发展的眼光看,淮北军一定会继续向西北迈进,那时候平北城也会成为整个淮北的中心。

这一次的迁移,也伴随着淮北行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原来的淮北军大营那种类似大家庭的供给制经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淮北建立起了一个比同时期诸国都要先进和全面的管理制度。

这种管理制度在政治、军事方面是封建制以特点的中央集权,但在经济、教育等方面却加杂着自下而上的自由思潮,能够保障淮北具有足够的活力持续发展。

卢八娘亲手推动了所有的改革,但她并没有为自己保留任何一个行政职务,这当然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随着司马十七郎到淮北开创一片新天地时,卢八娘就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她也没有为延续自己的权利而努力。在这个男人社会,留下眷恋权利的印象对她很不利,对儿子也很不利,衡权利弊得失的结果,她觉得不争要比争好。

司马十七郎看到卢八娘有条不紊地将淮北的政务、经济顺利移交,他的感觉就是不放心,“王妃,没有你在管着,他们能做好吗?”

卢八娘一笑,“你怎么会这样说?淮北的官员都是一时之俊才,也是我们用心挑选出来的,他们的才能自然能够胜任所任的职务。更何况,按我们的安排,所有的权利都是相互制约的,而最终的权利都要集中在你的手上。”

这一点司马十七郎也是非常认可的,在设置官员,分配职责和权利时王妃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她的很多安排猛然听到很奇怪,但越推敲越觉得有道理,想来她一定思考了很久。

司马十七郎本应该支持王妃退出淮北政权的,毕竟淮北已经过了草创时期不正规的阶段,还让女人继续掌权并不合适,但是他还是可惜,“王妃,你的才能如果只用在内院实在太可惜了。”

时代的主流思想就是如此,在淮北王还活着的时候,淮北王妃在最艰难的时候出来坐镇后方是无可厚诽的,但是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卢八娘退居幕后的时候到了。

诚然她可以继续留在淮北大营维持原来的局面,但也不过再多延长几年的时间而已,并且一不小心会落得骂名。卢八娘是最机敏的人,她早为自己准备好了后路。

青州是她的地盘,那里还有一个郡是她的汤沐邑,几年的经营,已经完全掌握在她的手中,她只要抓住青州,抓住船队就能保障自己和儿子们的安稳,退居幕后又何妨?

在利益方面,卢八娘总是清醒的,她从没想过把自己完全交给别人,理由嘛很简单,如果男人不可靠,想靠也靠不上,必须靠自己;如果男人可靠,那么自己多一条出路也没什么不好,而且可靠的男人也不会反对。因此她嫣然一笑道:“我自然也不会完全放手,首先是青州,我现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里,为淮北建成一个最可靠的后方基地。再有如果需要我帮忙,我自然责无旁贷。”

这样确实是最好的结果,司马十七郎也只能接受了,但是他每于重大的政务决定前都要与卢八娘一同商议,并且非常重视卢八娘的意见,差不多言听计从的那种,因为他真心觉得卢八娘在这方面要比他高明。

卢八娘表面上退出了朝堂,但其实依旧对淮北的各种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依旧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要知道到淮北政界的官员至少有一多半是她亲手提拨的,她的心腹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虽然退出了上层的政治体系,但却在基层留下了大量的女性掌权人。

这些散在各处的女官员、商人、农场主、纺织厂主,还有官学里的女学生,她们的作用远胜于她一支独秀地引领时代,她们会缓慢而持续地提高女人的地位,为卢八娘,为所有的女人带来更多的权利。在现实主义者卢八娘看来,适度的进步要比冒进好得多,也容易被接受得多。

于是卢八娘看起来确实要比过去闲了,从进了平北城后她的目光更主要地落在了王府内。照顾丈夫、关心儿子、处理府内的杂事,也许过去的卢八娘会觉得有些无聊,但现在的卢八娘却觉得平淡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王府的花园里更经常能看到卢八娘的身影,她享受着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享受着美丽的景色,享受着优闲的感觉…

进入深秋时,阳光正好,卢八娘斜倚在软榻上看着不远处的儿子们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她费了不少的力气才向司马十七郎为旭儿争取到与别的孩子一样的福利,那就是每旬除了沐休多休息一天,这一天孩子们可以放下功课尽情地玩。

看看时间,卢八娘叫人端来水果,“叫孩子们休息一会儿吃点水果。”这里可不是四季都有各种新鲜水果的前世,这些从西部贩来的瓜果要算得上是奢侈品。

桃花挺着大肚子——她已经生了四个了,现在怀上了第五个,张罗着让孩子们洗手,卢八娘看着她叹道:“你坐一会歇歇吧,这么多人哪里用一个孕妇做事呢?”

桃花根本闲不住,她笑道:“我得看着他们是不是好好洗手了。”然后跟着孩子们一起大吃起水果来,她的胃口一直超好。

卢八娘接过桃花递来的一块甜瓜吃了下去,抬眼见桃花大儿子小虎的腰带松松地垂下来,就快掉了下来。要知道桃花对于孩子完全就是放养,一点也不细心,并且屡教不改,卢八娘也懒得再说她了,便招手道:“小虎,过来。”顺手替他将衣带结好。

生了两个孩子,又亲手带大了他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卢八娘越发地喜欢孩子,不管是谁家的孩子,她都喜欢,是发自内心的那种见之而喜,即使对脏兮兮的小孩子也一样。

而且有趣的是,过去孩子们都很怕她,但现在他们不知怎么知道她是喜欢他们的,对她也变得亲热了。想来小孩子的直觉特别的灵敏,天生就会趋利避害。

孩子们吃好了又去玩,卢八娘起身回了雍和殿内,虽然司马十七郎早已经入驻正泰殿了,但其实整个王府是从她到平北城才真正全部运转起来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理顺。

平安已经等在殿内了,他拿了一张长长的纸,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事项,做为王府的大总管,他比卢八娘还忙。

“王妃,”平安看到王妃总算回来了,赶紧上前行了一礼说:“按王妃的吩咐,将后面靠西的房舍都改了大门,里面加了围墙,给王妃的护士们住了;前殿新设的厨房建好了,以后王爷用什么在前殿直接传饭方便得多,也可以留议事的官员们用餐…”

一气说了十几件事,平安又问道:“请王妃示下,如今府内的下人不过百人,是不时新选些良家女服役?还有如今总算有了像样的内廷,也不好让小厮出入了,我想不如选些男童充作内侍。”

卢八娘摇了摇头,“府内不过我们一家四口,近百人服待已经足够了,我们一起把每个人的职责明确下来,以后就按新规则奖勤罚懒。至于内待的事,千万不要,我们淮北人口尚且不足呢。”

“王妃宽厚,奴才哪里敢从淮北选人呢,不过是虏来的胡人中有几个七八岁的小子,我瞧着还算机灵,便要了过来,想着用心带上几年,在内院用着正好,并不会损害王妃的英名。”

“也不只是名声。”成为母亲的卢八娘根本听不得把七八岁的孩子变成内侍的事情,她摇手道:“都是人生父母养的,不可害了他们一生。”

见平安低头不语,卢八娘内心恻然,听说平安几岁时就被卖到了宫里做内侍,连自己的父母也不记得了,便低声道:“平安,你若想要什么,只管对我说。”

“奴才想要的王爷和王妃都已经给了,”平安一时恍惚,但很快从无奈中清醒过来了,“奴才自幼入宫,只一心跟随王爷和王妃,别无它想。”

没有亲人,没有后代,也没有相伴的妻子,这就是平安的一生。

卢八娘想想对平安说:“你既然收留了那几个孩子,就把他们认做义子吧,好好将他们养大,也算是个寄托。”

平安本想反驳的,他就是认义子也不想认胡儿,但是他犹豫了一下便就接受了,心想,王妃自从有了儿子,一天比一天和善,就是对胡人也非常好。本着王妃说的就是对的原则,平安赶紧上前答道:“奴才听王妃的。”

后来平安用他的后半生收养了近百名孩子,大部分是胡儿,受王妃的影响,他对胡人和汉人一视同仁,并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材,在这些孩子的围绕下,他的晚年生活也很幸福。

第八十九章 退幕后卢八娘放权求赈灾于郡守免职〔二〕

这一年淮北收成依旧不错,加上司马十七郎例行每到秋收时要到北边去抢粮所得的战利品,又是一个丰收年。虽然人口飞速增加,但粮食还是颇有节余,因为大农场都控制在卢八娘手中,所以粮价一直维持稳定,没有大幅下降。如今的淮北,只要肯用心做工,就都能很好的生存。就是奴仆俘虏,也没有吃不上饭的情况。

而淮南则又是另一番情况,平郡于郡守悄悄派人给司马十七郎送来一封信,描述了平郡的窘境,秋收刚过,竟然就有吃不上饭的人家。淮北南北只差一条河流,土壤气候不可能有太多的不同,农田产出却天差地别。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土地就会献出丰厚的回报。淮北这一年一直不断地在开发荒地、兴修水利、鳞选良种、深耕细作、提高产量上下功夫,所以粮产量遇到今天的春旱秋涝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淮南则正相反,水利设施荒废,耕种方法落后,有一点天灾便颗粒无收。

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就是平郡距淮北最近,百姓对于淮北的富庶最为清楚,日子过得不好了有人便离开家乡北上,特别是皇上中断了与淮北的经济往来后,平郡原本因为淮南淮北贸易而繁荣的街面一落千丈,而人口流动更没有因为官方的严禁而中断,反倒出现了一大波偷跑到淮北的人。而淮南只有承受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等新问题一一出现。

于郡守处在这样的境地,日子过得非常痛苦,他不知道他应该怨恨皇上还是淮北王,但是看着郡内萧条的情景,被朝廷拒绝后的他最终决定恳请淮北王施以援手。

司马十七郎看过信后对卢八娘说:“我们拿出几万石粮食送给平郡吧。”

当年淮北军北上时,在平郡得到了于郡守为主的平郡人的热情款待,平郡还为淮北军募集了大量的粮食、衣服、麻鞋等用品,淮北军中最常演出的一出戏中也提到了这一段,而从淮南而来的淮北军中老人都非常清楚。

卢八娘自然也一直感念在心,她对帮我自己的人从不吝啬,淮北王府与于郡守一直保持着礼尚往来,她笑笑说:“当然好,就从我的私库里出吧。”拥有盐城的卢八娘非常富裕,她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上万石粮食,上万匹绢帛。

“早说了你的私库都是你自己的,给平郡救济的粮食物品都由淮北出,淮北又不是拿不出几万石粮食。”司马十七郎一向认为卢八娘的也是自己的,以前用过不少卢八娘的嫁妆,但现在他反而要分清。原因就是他们有了儿子,在他看来王妃的东西一定要留给儿子的,所以他已经不肯用了。

当然,司马十七郎拿出几万石粮食也非常轻松,卢八娘对整个淮北的经济当然清楚,“那好,我出些绢帛吧,当年于夫人带着于郡的女子为淮北军做了那么多的军衣和军鞋,这情谊我们永远也不会忘。”

最后淮北调拨四万石粮、两万匹绢布和一些生活用品药材等送到平郡救灾。又在平北城和淮北军大营设立了捐赠处,由军民自发捐赠,也得了不少的财物一同送往淮南。

应于郡守的要求,淮北的赈灾活动尽管在淮北热热闹闹,大张旗鼓地送往港口,但过了江就悄无声息,毕竟皇上已经以担心胡人混入淮南而下令不许与淮北通商,于郡守也不想闹大,他只不过是向朝廷申报无效,走投无路才求淮北王的。而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则单纯出于报恩的心态,只要为了平郡百姓好,他们可以不在意政治上的影响。

当然这样大的事件是不可能瞒得住朝廷的,但是大家心里都以为淮北向淮南送粮,朝廷没有理由反对,装做不知道是最合适的选择。

但是皇上的选择并不走寻常路线,没多久一纸文书送到了平郡,于郡守被免职并招回京城。于郡守接了文书,马上收拾东西带着全家人、亲朋好友和平郡的很多百姓们投奔淮北王来了。他又不傻,当然明白若是回了京城哪里会有什么好结果!

司马十七郎接到信亲自出城迎接于郡守,并赏给他平北城内一座极好的宅子,拉着他的手笑道:“于大人先休息些日子,过些时候在淮北出任郡守。”

于郡守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却哭得涕泪交加,“小臣在平郡多年,实在是舍不得平郡的百姓吃苦才到王爷这里求粮,我不觉得自己哪里错了,可是朝廷却申斥了我。原本我有时也会觉得淮北把淮南的人引走了,让淮南越加地萧条,而有些怨恨,但现在舍身处地,我自己也是走投无路过江而来。”

淮北王含笑道:“淮南淮北本都是一家,我也是因为要收复故土才北上的。现在我们既然到了淮北,就努力把胡人赶走,建好新淮北。至于将来,只等皇上罢退身边的奸臣,淮南淮北自然还如过去一般。”

人的想法往往与所处的位置的关,于郡守重新站在了淮北郡守的位置上思考了一回,马上就觉得淮北其实一点错也没有的,从大义角度,淮北王北上抗胡,堪称忠孝,从百姓角度,淮北王给了前来投奔的每个人出路,称得上仁义,那么错的自然是皇上了。

事实上,很多从淮南到淮北的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毕竟原本在他们的思想里认为皇上有错误的思想大逆不道,但随着在淮北时间的增加,看到淮北的兴旺发达,看到淮北王众望所归,所有愈加肯定了这种想法。

皇上很快派了一个以淮北为敌的新郡守到平郡,但是新郡守愈加严酷的治理反而使平郡百姓更加前个仆后继地北渡淮河离开淮南。平郡内豪门世家表面听从新郡守的,但其实暗地里也都与淮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正是与淮北走私的主要力量。

总之,皇帝对淮北所采取的一系列封锁政策至此已经完全失败了。

与此同时,政治上的孤立也没有取得真正的成效:淮北王原本在京中很有威望,他的故交好友也数不胜数,皇上不可能将他们完全从朝中铲除,而且他若是罢黜十人,差不多就会有七八个跑到淮北;至于淮北王在京中的亲人,自从齐王死后,已经没有可以威胁到淮北王的了。

而淮北王的妻族,卢家大老爷和三老爷,他们早已经投向陆家,与分家的四房完全没有来往,而卢家四老爷守孝后没有出仕,只安心地做个田舍翁,让朝廷想做点过份的事也没有借口。

真正算得上倒霉的是孟右军,谁都知道他与淮北王夫妻关系非同一般,被皇上找了个理由免职了。

司马十七郎曾经多次邀请孟白到淮北,听说他被免职后又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他,但孟白并不愿意来淮北。他表面上的理由是家里女人孩子多,脱不开身,而带着孩子们北上又太不容易,但是卢八娘明白孟白其实是担心淮北的生存问题,毕竟历史上淮北最后完全是胡人的天下,而淮南却维持了上百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卢八娘并不在意,她笑着对十七郎说:“孟表兄一向特立独行,如今他想出来的法子还真让人忍俊不禁呢?”

司马十七郎也大笑了起来,“也真是,皇上也拿他没办法!”

原来孟白的石炭矿被封了,官被免俸禄没了,单靠他过去的一些落败了的生意根本没法养活他的一大家子,更不能维持他早已经习惯了的奢侈生活,于是他开了一家“戏院”。

所谓的戏院,就是孟白将他的花园隔出来一部分,招待前来听戏包饮酒作乐的人,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他收费了!

听说第一天对外开放时,孟府的大门打开不足半个时辰,花园人满为患,只得谢绝后面的来客。要知道京城里从来不缺有钱人,更不缺附庸风雅的人,更何况孟府吸引人之处实在太多了,好戏、好景、美食、美女…

人气如此地爆棚,收到的钱自然颇为可观,据说专门准备装钱的竹筐已经盛不下,钱溢了出来,堆成了一座小山!孟白干脆也不让人去收,孟府但有需要用钱时,便到钱堆里拿出所用数目付帐,而且一文不多取。

他的这一番做作,又对了士人的胃口,就象某位名士喜欢学驴叫,某位名士喜欢打铁一样,为他增加了无数的风评,孤高傲世、遗世独立。

可以说孟白完全摸透了本朝的特点,顺应了这个皇权不振、世家林立、思想又非常活跃的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了他视富贵如浮云而又狂放不羁名士风采。

孟白得到了士人的全力支持,也就使得他完全可以无视皇权。皇上还能拿他怎么样呢?现在可不是明清时的高度集中的强权专治社会,皇上就是坐稳了龙椅,轻易也不敢对士族喊打喊杀的,免职也就算是最严重的处罚了。

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在一起笑着说了些孟白的趣事后,也不无担心地说:“朝中一直传言要重修氏族谱,恐怕也是想借此机会将孟氏、卢氏的姓氏从最高层拿下来,不知孟表兄能不能有办法。”

“孟表兄一向洒脱,不会在意排名这些俗事。”卢八娘当然也不在意,过去的她曾需要用姓氏来提高身价,现在地位稳固的她已经无所谓了。

公平地说,孟氏、卢氏现在都没有高官,在氏族谱的位置下降也算得上正常吧,而且也不只是孟卢两姓,就连另外一个老牌世家崔家也要面临同样的情况。

司马十七郎却是非常在意出身的,他一点也不想看到氏族谱重排后影响到王妃和自己的儿子的高贵出身,于是暗地里派人去破坏重排氏族谱不提。

第九十章 贤王妃夜深起织衣慧夫人随夫至淮北(一)

很快就进了腊月,淮北王府还在孝期,所以并没有任何喜庆的活动,司马十七郎与卢八娘商量,“今年我想回大营去祭祖。”

齐王过世后,司马十七郎就一直在外带兵,今年卢八娘也到了平北城,大营那边就有些空了,他回去举行祭祖仪式也是应该的,“也好,淮北大营的人都盼着你回去看看呢。”

“嗯,我带旭儿一起去。”

司马十七郎对待旭儿已经完全按照未来继承人的方法在教育了,他甚至已经为旭儿挑了几名属官,所以提出要带长子去去巡视卢八娘也能理解,但她还是舍不得,“现在外面这么冷,一路上又辛苦,要么明年他再大一些时再带他去…”

“旭儿是男子汉,哪里能怕辛苦呢?”司马十七郎耳闻目睹王妃教养孩子时的仔细用心,知道她特别疼孩子。旭儿和捷儿能长得又健康又懂事又可爱当然都是王妃的功劳,但孩子大了,不可能一直跟在后院的女人身边,总要走向更宽阔的世界,做为父亲他责无旁贷要引领孩子前行。于是十七郎双手按住了卢八娘的双肩,“放心我会照顾好他的。”

不管心中有多不情愿,卢八娘明白她应该答应,旭儿是淮北王世子,他必须担起他的负担,而这种负担就是做父母的也不能替他担着,只能由他自己背负起来,卢八娘顿了一下心情复杂地问道:“你们什么时候出发?我给你们准备行装。”

“我想两天后就出发,一路上再到几个郡府看看。”

“我知道了。”卢八娘应了,然后仔细地帮他们准备东西。司马十七郎几年戎马生涯,出门在外是非常平常的事,他身边也有侍候的人,不过卢八娘觉得自己既然到了他身边,还是把这样事情都接了过来细细打算一遍才好。当然她为旭儿准备得更加仔细,生活中最小的细节也都想到了,要知道旭儿从出生到现在为止离开她没超过一天。

“总会有这样的一天吧。”卢八娘理智地劝自己不要太过纠结,但心里却说不出的难过。这两天,她都在司马十七郎离开后重新起床,点亮蜡烛,给将要出门的父子俩织毛衣。

前世的她曾在手工课上学过编织,还曾经有过几样不错的作品,前些天看到牧场送来的羊绒时,她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动手给十七郎和儿子做点什么。经过努力回想和反复试验,她终于成功地想起了应该如何打毛衣。她要用最细软的羊绒线加上蚕丝为十七郎和两个儿子每人织一件贴身穿的毛衣,当然她是瞒着人的,想给他们一点惊喜。

卢八娘原本计划在新年前拿给他们穿上,但现在她想让十七郎和旭儿穿上新毛衣出门。可是最近淮北大营也好,王府也好,事情都非常多,白天挤不出太多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赶工。

织了一会儿,卢八娘停手拿起来看了看,又拿着十七郎的一件旧衣比了比,大小合适,样子也好看,她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心里想着,今晚多熬一会儿就能织完了,明早父子两人出门前让他们穿在里面,总能多挡一些风寒吧。

“王妃,你怎么还没睡?”

卢八娘吃了一惊,司马十七郎竟然又走了进来,她不假思索地将毛衣藏到了身后,掩饰地反问:“你这个时候进来做什么?”

司马十七郎被问了得怔住了,卢八娘带着儿子一向睡得很早,他回前殿看看书后时常还会转回来,当然平日他只是在外面走走,以此方法解一解相思之苦,但今天他见殿内灯火通明,便好奇地进来了。

这种丢人的事司马十七郎当然不会说实话,他上前一步将卢八娘藏起来的毛衣拿了出来,问:“这是什么?”

卢八娘急忙抢了回来,“小心别弄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