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谢圣上恩典!”韦氏长长吁了一口气,慌忙退后一步微微行了一礼,见赵佶仍旧盯着乔氏不放,她虽然心中酸楚,却立刻知机地退了下去。事到如今,该做的她都已经做了,若还是不能有所进益,那再做什么也是徒劳。

一切,便看天意如何好了!

第三十六章 百官上寿天宁节

由于六月间便早有准备,因此天宁节虽然隆重,却仍不至于让百官手忙脚乱。犒赏禁军、赏赐百官冬衣、赏赐七十岁以上老人……这一条条一项项下来,但见银钱撒出去无数,换来的却是一片天下升平的气象。

赵佶终于照例召见了各国使节,但却是不露任何口风,不管是辽国使节明示暗示伐夏会有不利影响,还是西夏使节晋见时恳求罢兵,抑或是吐蕃使臣旁敲侧击地打听平羌内情,赵佶都用异常娴熟的技巧一一打发,只在最后面对大理使节的时候才稍稍放松了些。

原因很简单,比起其他大国来,大理实在是太不起眼了。虽说西南夷一直是大宋最为头痛的问题,但是,也正因为有诸多西南夷部落横在大理和宋国之间,也导致这个小国等闲不可能造成多大威胁。不过,这毕竟还是大理第二次正式入贡,也是他们第二次提出册封大理国王的要求,赵佶自然觉得有些兴趣。

“这么说来,你们的国王段正淳是要避位为僧了?”

此次出任使节的正是高明清,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大宋京城面见皇帝,因此并不慌张,毕恭毕敬地一弯腰便镇定自若地说道:“回禀陛下,我国国主登基以来虽然勤劳国事,但是,国内却动乱不断,兼且三十六部又起了叛乱,这都是国主失德所致,上苍已经有了警示,因此国主已经准备年底退位。”

赵佶故意脸色一肃,声音中稍稍带出了几分不耐烦:“那你们还要求朕给予册封,这不是儿戏吗?”

“陛下明鉴,国主退位之后,我国世子便会即位,这于上国并无任何影响。”高明清面色微微一变,随后躬身答道,“我国国主向来有避位为僧的惯例,而国主之位也早有人继承,若是能得上国册封,册封的也是我国新主。外臣和使团远道而来,断然不会有任何戏弄之意。希望陛下能够看在我国一片诚意的份上,予以我国国主册封!”

“高卿,你曾经在西南呆过一段时间,他所言可是实情?”

一旁的高俅早就打点好了腹案,趁此情景连忙接话道:“圣上,大理历代国主之中,退位出家的占了绝大多数,这确实是他们的惯例。另外,此次为了圣上的天宁节,带来了贡马三百八十匹,还有麝香、牛黄、细毡、碧玕山等物,甚至还有一队乐人,由此可见,大理确实是诚心诚意。倘若我朝能够在大理新任国主登基的时候加以册封,必定能够昭显圣上仁德!”

赵佶闻言微微点了点头,见高明清一脸喜色,顿时想起了大理高氏专权的传闻。显而易见,高氏虽说是为了新任国主求册封,却也是为了拿着正统的名义镇压各地领主以及三十六部,是在内政上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求得外交胜利的一大举措。不过,这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一个内讧连连不算强大的大理总比一个虎视眈眈的邻国要安全得多。

打发走了大理使节,赵佶见殿中别无外人,终于长长伸了一个懒腰,见高俅故意把目光放在远处,他不由莞尔一笑。这自从儿时起便伴在身旁的臣子到底不比外人,要是他敢在别的宰辅面前如此失态,恐怕这劝谏立刻会雪花一般堆满整个福宁殿,什么大国之仪帝王之态的言辞会让他的耳朵都生出老茧来。虽然人家说皇帝是孤家寡人,可他偏偏不信这个邪,如今看来确实是对的,坐了天下却事事拘束,那岂不是劳心劳力还不讨好?

“伯章,均达这个时候该到延安府了?”

高俅这才转过头,略略弯了弯腰:“算算日子是该到了,不过整军还要一段时日,估计再过几日便会有正式的奏疏送来。西夏的那个正使这些天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地方,甚至曾经暗地和辽国正使耶律隆业见过面,看来,他们是沉不住气了。”

“唔,那也是应该的。”赵佶无意识地用右手食指轻轻敲击着旁边的扶手,脸色渐渐凝重了下来,“这一次骤然用兵,但却不是诸路齐集一地,虽然在战略上有奇兵之效,却也难免有分兵指挥不灵的情形。好在此次策略本就是均达主持制定,否则,恐怕难免重蹈当日五路用兵西夏却收惨败的覆辙。”

“圣上且放宽心,以有心算无心,不管怎么样,这一次都有不小的优势。”话虽如此,高俅的心中却倍感忐忑。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往的经验教训再也没了用武之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女真的背后是大宋在支持,西夏的背后是辽国在力挺,整个大宋朝堂早就和史书上不一样了。这一战若胜,则从此大宋可以牢牢握住日后的主动权;若败,则大宋不仅要面对西夏的反扑,还要应对辽国出兵的危险。在眼下这个时候,他可不相信渤海的动乱以及女真人能够让辽国遭受多大损失。

十月初八,天宁节的盛事终于拉开了序幕。先是枢密院率修武郎以上武臣进宫谒见,领受御酒赏赐。两天后,政事堂诸宰执又率文臣宣教郎以上进宫谒见。紧接着,圣驾莅临大相国寺摆了祝圣斋筵,然后方才在尚书省都厅赐宴。

直到十二日,方才迎来了整个天宁节中最重要的一天。宰执、亲王、宗室、百官,依次入内上寿,赵佶端坐集英殿受贺。此时,一阵清脆悦耳的百鸟鸣叫声突然飘进了大殿,那声音或婉转或低沉,或清越或平和,竟是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不消说,这便是集英殿山楼上的教坊众乐人的杰作了。虽说不是真的百鸟朝凤,却活脱脱地造就了那气氛。

拜舞完毕后,赵佶便依照惯例赐百官座。宰执、禁从,亲王、宗室、观察使以上的官员赐座殿中,而辽国、高丽、西夏正副使节,也一一得以赐座。但是,与往常不同的是,大理正副使节居然也获准在殿中落座,一时间令不少人为之侧目。之后,集英殿两廊和山楼之后也坐满了诸卿少以及军校等。

虽说面前摆着一盘盘高高的果子等物,但是,有份坐在大殿中的哪个不是权贵之家出身,谁不知道这上寿的规矩,略略沾唇的只有御酒,旁的果子等物大多无人取用,只是脸色各异地看着外面的表演。至于御座上的赵佶则是更加顾盼自得,这是他头一次正式做寿,粉饰太平的目的远远要大于实质上的贺生辰,再加上另有别的意义,因此更是频频和底下的几个宰执交换眼色。

歌、舞、杂戏、甚至还有蹴鞠,看着下头的百般花样,听着耳边的嘈杂乐声,饮着一杯杯御酒,高俅却觉得心头一片清明。在这种最最热闹的时刻,他却有一种深深从其中抽离的感觉,仿佛正从一个极高的地方俯瞰整个大殿,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他抬眼去看蔡京,见这位首相同样是漫不经心的模样,不由心中一笑,更无心欣赏那轻歌曼舞。

正当他耐着性子计算时间时,身边的官员突然有所骚动,甚至有人低声议论了起来,他也不由抬起了头。这一看却非同小可,只见台楼下不知何时多了一群妙龄女童,或戴花冠,或梳仙人髻,穿得是销金锦绣之衣,脚下是镀银带缎面绸鞋,端的是发色如鸦容颜如霞,新妆裹面曲尽其妙。歌者固然是声若绕梁,舞者也同样是形若天魔,即便殿上都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人,此时也不由形色大动,辽国正使耶律隆业更是忍不住大叫了一声好。

虽说如此,也没人去计较他的失仪,毕竟,场中失态的远不止他一个。据高俅自己估计,那些女童大约没人超过十四岁,再加上都经过了精心训练和化妆,一颦一笑都释放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这三四百人汇集在一起,顿时更不平常。别说是年轻官员,就连这边一片中老年官员都已经是直了眼。

转眼便到了第九盏御酒,宰臣并百官同时饮尽之后,便有左右军相扑为戏,决出胜者之后,整个宴席终于到了尾声,这个时候,却有内侍捧来了一盘盘宫花。这簪花旧习早在唐代就盛行一时,高俅却从来没有经历过,此时拿着一朵散发着阵阵芬芳的花朵,竟有些哭笑不得。及至见蔡京若无其事地将其插入发间,他方才无可奈何地戴了,心中却不禁腹谤连连。不管怎么样,自己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簪花虽然别扭,却总比那些一个老头要得体得多!

正当一大批簪花官员陆续归私邸的时候,高俅却瞥见曲风向自己打了几个手势,细看之下顿时心头大震。他待要留下来问个清楚,却见辽国使节耶律隆业笑吟吟地走了过来,只得暂时把疑问丢在了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对方,心中却转过了千万个念头。

大仗,终于要开始了!

第三十七章 为夫郎自作主张

天宁节后数日,宫中便又多了一位有封号的妃嫔。初承恩宠便进封才人,这对于从寻常宫人进身的乔氏来说,自然是非同一般的恩宠。不过,由于她本是郑贵妃宫中的人,纵使别的妃嫔议论纷纷,面上却仍是以礼相待。乔氏自知颇有僭越,和韦氏一同去见郑贵妃时,仍是持了旧日之礼,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小心翼翼。倒是有孕在身的郑贵妃并未给她们脸色看,照样和颜悦色相待,最后甚至还送了这两位昔日宫人一人一支衔珠金簪,最后才借口身子不适打发了两人离开。

见韦氏和乔氏双双消失在视线中,郑瑕方才收起了那一脸笑意。和宫中别的妃嫔一样,她也时时刻刻担心着失宠,而这种担心,便是伴随着妃嫔中加入了新人而愈演愈烈。只不过,与其让外来的新人夺去了宠眷,韦氏和乔氏不管怎么说都是淑宁殿出去的人,姿色又算不上第一等拔尖,只要稍加照拂,也不见得会成为心腹大患。

她低头摩挲着仍是一片平坦的小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如今的几位皇子。王皇后生下了嫡长子,而王德妃也有高密郡王,只有她虽然几乎是占了专宠,却始终不得一个孩子。随着年纪,总有色衰而爱驰的那一天,到了那时,她又拿什么去和新人去争?幸好,如今她终于也有了……

正在她怔怔发愣的时候,外间突然传来了一阵说话声,紧接着,便有宫人通传道:“贵妃娘娘,许昌县君来了!”

郑瑕闻言大喜,连忙站起身来,却只见那珠帘被两名宫女高高挑起,一个熟悉的身影便闪了进来,正是好几日不见的伊容。

“见过贵妃娘娘!”伊容笑容满面地行了一礼,见四周宫人悄无声息地纷纷退下,这才眨眨眼睛问道,“怎么,伯母没在这里陪你?”

若是旁人问这句话,郑瑕一定会恼怒其讽刺,但她却明白伊容的言下之意。当下她便与伊容在小几两旁坐下,这才轻轻叹了一口气。“你也该知道,圣上虽然封了我娘,她却早已改嫁他人,这进出宫中当然多有不便。不过,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她,我就已经知足了。正为了这个,我才设法为郑居中说了几句话,否则,我才不想被人指摘干涉朝政。”

听到这话,伊容不觉想起了自己早已双双逝去的父母,忍不住露出了一丝黯然,但转而把这些思绪都赶出了脑海。“你已经够谨慎了,要知道,当年昭怀皇后有孕的时候可不是如此,就连孟后也敢冲撞,甚至为此取而代之。小心归小心,但你也别亏待了自己,你如今是贵妃,和锦儿妹妹都是宫中最得宠的妃子,她的任性固然不能学,但好歹也不用太过谨小慎微的。”

说到谨小慎微,郑瑕不由露出了异色,但叹气归叹气,她终究还是没有反驳。姐妹两人说了一阵闲话,她这才问道:“对了,苏学士如今真的很不好?”

由于赵佶借着天宁节的名义,再次复了苏轼翰林学士的头衔,因此如今苏学士三个字再次又变得名副其实。但是,病卧在家的苏轼显然是无法享受这份恩宠了。就在旨意颁布的第二日,他便突然因病昏迷不醒,至今仍然是药石罔效。

“老师的病已经拖了很久,此次来势汹汹……”伊容黯然摇头,脸上露出了深深的凄色。“好在圣上如今复了老师的翰林学士,高郎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前去探望。唉,他已经告了假,都守在苏府一天一夜了。我和姐姐本来也在那里一直陪着,是他们想到我许久没进宫,我这才偷了个空入宫来看你。”

郑瑕虽然是女流,但对于诗词一道却颇有心得,往日苏轼未曾复起时,她也不敢公然研读其人诗词,后来直到发现赵佶于此并不在意时,她方才渐渐在案上摆了苏轼的诗集。可如今,那样文采风流的一个人,居然真的已经不行了?

她心中转过千万个念头,许久才低声开言道:“姐姐,我问你一句实话,先前张商英虽然因为那奏折风波遭贬,但元祐老臣的风范仍然为不少人景仰。如今苏学士眼看便要撒手西归,高相就真的没有想过重新启用这些人么?不说别的,至少当日苏子由在政事堂时,也曾经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很是称道的。”

伊容闻言顿时紧张了起来,高俅虽然在政事上并不避着她们,但是,这并不代表她就没有忌讳。把高俅这些时日的举动在脑海中回忆了无数遍,又连同苏轼昏迷中的梦呓一同联系在一起,她终于隐隐约约有了一丝头绪,但无论如何都不敢直接说出来。

“妹妹,你怎么会突然问起这个?”

“自从圣上复了苏学士官职,宫中便这么议论开了,更何况高相还告了假?”郑瑕也不讳言,将宫中的一些传闻一五一十地都讲了,“听说枢密院小蔡相公为此还很不高兴,嘀咕过什么不应当之类的,只是蔡相没说什么,这非议才少了一些。不过,看圣上的意思,似乎确实是有意恩赦,我寻思是不是和高相有关,所以才有此一问。”见伊容脸色有异,她连忙笑道,“你若是不方便说也就算了,我只是给你提个醒,这种关乎朝局的事不同凡响,高相若是真的要做,不妨让风声动静都小些。”

这种事情,哪里小得下来!伊容心中暗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嘴角也不由牵动出一丝苦笑。旧党中人的冤屈,天下百姓人尽皆知,一旦得到恩赦,哪有不四处宣扬的道理,又岂是一人之力能够按得下去的?只是,若让苏轼临死都不得正名,高俅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那些后面一桩桩一件件的勾当,竟是再也顾不得了。

两人一时相对无言,过了许久,伊容方才勉强一笑,生硬地岔过了话题。“对了,福宁殿的梁师成,妹妹你有没有听说过?”

“梁师成?”郑瑕微微蹙眉,绞尽脑汁想了好一阵子,最后才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我听圣上提起过,说是这梁师成写的一手好字,人也算机灵,甚至还露过口风要提拔他。圣上是最爱书画的,平时最爱的就是蔡相高相的字,最见不得的就是字写得好的人不得用,对这个梁师成也是同一种意思。圣上甚至还说过,就是那些知制诰或是中书舍人之类的官员,也不见得能如梁师成这般写得一手好字。对了,姐姐你问这个做什么?”

伊容早先见高俅如此在意这个梁师成还有些不以为意,此时听郑瑕如此说,不由勃然色变。她在慈德宫时和赵佶多有接触,自然知道这位官家在善听善任的同时还有些不管不顾的脾气,再加上这梁师成又是个内侍,一个不好,怕是将来此人会借此飞黄腾达。虽然高俅并未因此事而让她有所准备,但她思量许久,仍是打算自作主张一回。

“妹妹,这件事高郎虽然没说,但我还是打算托付给你。”她一咬牙,低声把梁师成在宫中上下钻营,并和某位妃嫔有暗中往来,甚至正在力攀蔡攸的隐情倒了出来,“当日昭怀皇后能够坐到皇后的位子,和郝随在背后的兴风作浪有不小的干系,甚至连圣上能够登基,背后也有郝随在钦圣太后驾前说话的功劳。但是,从别的来说,这内侍干政却是后患无穷。妹妹,如今王皇后是不管事,这些事情你却需当心。若是可能,可以寻一个机会……”

虽然伊容隐去了最后半句话,但郑瑕本就是玲珑剔透的心思,哪里会不明白利害关系。虽说不知道那所谓的内结妃嫔中的妃嫔是谁,但她还是悚然动容,毕竟,对于未知的威胁,谁都会感到有如芒刺在背。想着想着,她的手指甲不由深深陷入了肉中,目光也露出了几许厉芒。

“姐姐的意思我明白了,阉宦就是阉宦,我不会给他留机会的,你便放心好了!”

伊容才松了一口气,便顺势聊了些轻松的话题,才想告辞离去时,外间突然响起了一声喧哗,紧接着,便是有小黄门扯开嗓门一声大嚷:“德妃娘娘到!”

话音刚落,那珠帘便被一只纤纤玉手一把撩开,只见盛装的王锦儿竟一个人急匆匆地走在最前面,后面的宫人却拉下好几步远。她看到伊容先是一愣,随后也顾不上打招呼或是叙旧,一把将郑瑕和伊容拉到了一边。

“刚刚我得了消息,王皇后在寝宫晕倒了!”

“不会吧?”伊容闻言不觉吓了一跳,她虽然和王皇后相交不深,英娘却是皇后宫中常客,往日节下也多得赏赐。“王皇后不是一直有心绞痛么,说不定不过是旧疾发作呢?”

“不知道。”王锦儿摇了摇头,转而立刻建议道,“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事,我们现在也去看看如何?”她见郑瑕点头,转而便向伊容道,“姐姐,你既然进了宫,便随我们一起过去吧?”

见两女都望着自己,伊容掂量许久,最终点头答应了。

第三十八章 托后事东坡长辞

王皇后病倒!

高俅本来就对伊容进宫久久不回而感到诧异,谁知伊容将近亥时回来还不算,竟带回了这样一个令人诧异的消息。此时此刻,他站在苏轼病榻前,已经足有两日没有收拾的脸上胡子拉碴青白一片,脸色更是极为难看。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从极度的震撼中回过了神,甚至顾不得苏过在场,直截了当地问道:“事情确实么?太医那边就真的束手无策?”

“王皇后病了不是一天两天了。”接口的却是一旁的英娘,刚才听到伊容说王皇后病重,她的脸色便是煞白一片,最后强自镇定心神方才好了些。“后宫妃嫔都知道圣上待她平常,虽然郑贵妃王德妃还能够守上下之礼,但后宫那些内侍宫人却都是趋炎附势的,平时风言风语的也不在少数。”

“不是,王皇后是心病。”伊容终于艰难地吐出了她回来之后的第二句话,“她之所以会晕倒,主要是因为有内侍首告,说她宫里头有人行餍镇之事。”

餍镇!

屋内的所有人,包括苏过在内,全都有五雷轰顶的感觉。这餍镇两个字,自汉朝以来便屡屡祸乱宫中,汉武帝杀卫子夫,唐玄宗废王皇后,无不是因为这种子虚乌有的巫事。而大宋自开国以来,虽然有过两次废后,但从来没有涉及到餍镇这样的罪名,如今听说宫中竟传出餍镇,自然是大惊失色。

“这不可能!”英娘几乎是下意识地叫道,“王皇后向来都是恭俭持重,怎么会有这种荒唐的传闻?”

高俅瞥了一眼一旁面色死灰的苏过,突然转身疾步走到门口,见一个人影都没有,这才感到澎湃的心潮稍稍平静了一些。兹事体大,尽管这是所有仆人都经过重新挑选的苏府,但他同样不敢有丝毫大意。弄得不好,这一次的餍镇风波,怕是要惊动无数。

“伊容,我问你,你怎么会知道这些,是郑贵妃还是王德妃告诉你的?”

“我和郑贵妃王德妃一同去探望时,这才发现圣上已经在那里大发雷霆,最后才知道是因为餍镇。”伊容现在想起赵佶那个时候的阴冷目光,仍是免不了感到一阵发抖,“虽然王皇后晕过去了,但是圣上却没有放过那些内侍宫人,已经命人严加查问。”

听到这里,高俅终于忍不住问道:“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圣上居然会放你出宫?他就没有一点其它的吩咐吗?”

“圣上在气头上,连郑贵妃王德妃的劝谏都没听,还冲着她们大发脾气,根本没注意到我。”伊容心有余悸地低声道,“后来郑贵妃和王德妃怕我留在宫中出事,就偷偷派人送我出来,我才刚走没多久,宫门便下了钥……”

高俅越听越觉得不对劲,王皇后固然失宠,但是,两个宠眷最好的妃子都还没有急着想要取而代之,宫外更没有人想要拉这位皇后下马,那么,这劳什子餍镇是怎么回事?一想到兴大狱的后果,他就有立刻进宫的冲动,好容易才按捺住了这股情绪。

“好了,此事就先到此为止。”高俅朝苏过点了点头,很是郑重地吩咐道,“叔党,事关重大,请你万勿泄露出去。”

“我明白!”苏过虽然没真正混过官场,但这些年冷眼旁观得多了,自然不会在父亲病重的当口掀起波澜。“伯章,你是不是……”

“我告了五天假,这个时候出面反而不好,还不如等等消息再说。”高俅正想再说些什么,突然听到一边传来了几声微不可闻的咳嗽,顿时转过身子朝床上看去。不知什么时候,苏轼已经醒得炯炯有神,此时只是实在忍不住喉头痰涌方才咳嗽了两声。

“老师!”高俅连忙在床沿边坐下,惊喜交加地问道,“你终于醒了!”

“刚才你们说话的时候,我就已经醒了。”虽然声音有气无力,但苏轼的脸上却异样地泛起了一阵红光,“宫中出了这样的大事,一定是有人在背后主使,伯章,你要小心。”

“老师,不碍事的,只是有个把跳梁小丑作怪罢了!”高俅生怕苏轼劳神,连忙岔开话题道,“你如今还是保重身子要紧,这些事情我自会处理,不会让别人得逞的。”

“我这些年本就是苟延残喘,哪怕真的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苏轼艰难地转过了目光,见旁边的苏过目中隐现水光,不觉笑道,“我一辈子宦海沉浮,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经历过,人生最后的日子能够回到京城,也已经知足了,更不用说圣上甚至还了我翰林学士。伯章,如果不是有你这么一个关门弟子……”

“老师,你别说了!”听到苏轼这般淡然的话,高俅愈发觉得一颗心沉甸甸的,满腔的话都堵在了喉咙口,“若不是我畏首畏尾投鼠忌器,也不会迟迟不能让其他人得以恩赦回京。”他定了定神,目光突然坚定了下来,“老师且放心,此番圣上已经有意恩赦元祐老臣,老师若是好生养病,应该还能够兄弟团聚。”

“子由……”苏轼轻轻吐出了两个字,脸上露出了一丝怅惘,最后又欣慰地一笑道,“子由为人沉静简泊,一旦上书言事则必定不达目的不罢休,似他这样的性格,遇到明君则可,遇到……”他仿佛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最后顺势停住了,“总而言之,若是圣上真的恩赦,召他回朝便不可给他闲职,否则大可让他在外面治一州之地。”

高俅见苏轼如此重病却仍不忘国事,不由更觉伤感,却又不好相劝,只得连连点头。

“叔党,朝云呢?”

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顿时让房内四人面面相觑,常来常往的英娘和伊容当然知道朝云是何许人,苏过也不会不知道父亲最宠爱的这位侍妾,反倒是高俅愣了一愣方才醒悟了过来。若是平时,苏轼病榻前自然少不了王朝云伺候,但此刻多了三位外客,没有名分的王朝云自然只能避开。

“我这就去叫她!”苏过应了一声,随即匆匆离去。

“伯章,叔党文才固然出众,但于为官上却没有多少心得,以后就要靠你多多照应了。”苏轼一边说一边剧烈咳嗽了两声,良久才又迸出了一句话,“你和他昔日同学同读,我就将他托付给你了!”

“老师放心,只要我在一天,一定力保叔党平安!”

及至见到王朝云进来,高俅见这老夫少妾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思量片刻便朝英娘和伊容打了个眼色,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房间,不多时,只见苏过也走了出来,面上却是忧心忡忡。

“父亲恐怕是回光返照……”

高俅却出奇得没有反驳,只是刚刚那些话,他也能够品味得出苏轼如今的心境。既然对学生,对儿子都有了交待,那么,便只剩下心爱的女人了。他微微叹了一口气,侧头看了看一旁的伊容和英娘。王朝云一直伴着苏轼走到了天涯海角,光是这份情意就分外难得,只不过,怕是苏轼到死,也不能留给这位侍妾一个名分了。

见这位昔日也算得上风流倜傥的苏轼幼子如今却满是沉稳之色,高俅只得暗叹造化弄人。若不是陪着苏轼踏足岭南吃尽了苦头,苏过又怎么会是如今的模样?哲宗亲政之后,那些苏门子弟无不遭受贬谪,一个个编管各地不得翻身,如今即便得到了恩赦,安知浪费了多少光阴年华?

“叔党,你将来可有什么打算么?”

“若是可能,我希望能将爹葬回眉山。”苏过仰头望天,竭力抑制住目中盈盈水光,“当日贬谪琼州时,爹就曾经说过,这一辈子到死也不见得能够落叶归根,如今他既然能够在人生最后几年回到京城,我也希望能够完成他老人家落叶归根的梦想。之后,愿得良田数顷竹林半亩茅屋数件,足够我耕读足矣!”

“叔党你这是什么话?”高俅越听越觉得不像话,忍不住动了怒,“如今圣上好容易才排除了阻力,你怎么年纪轻轻便想着躬耕于山林之间,而不思报国之志?”

“报国,我有机会么?”苏过骤然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说道,“伯章,为了爹爹的官复原职,外头有多大的议论你知道么?以蔡元长蔡元度的心性,你以为他们会置若罔闻?伯章,除非你准备就此和他们决裂,否则,在元祐老臣的问题上,没有任何的余地可言!”

“这些事情你不用管!”高俅口气强硬地顶了回去,“总而言之,若是老师真的……三年一过,我一定会设法的!”

昔日交情最好的两人便这么大眼瞪小眼,浑然没注意里屋王朝云掀帘出来,直到耳畔传来了一个声音,他们才齐齐转过了头。

“高相,三少爷,老爷请你们进去。”王朝云的眼圈已经是红红一片,但仍旧清楚地传了话。之后,她便微微偏身行礼,随后头也不回地离去。谁也不知道,这位仍当妙龄的女子心中在想些什么。

崇宁三年十月十八日,苏轼溘然长辞,王朝云竟随即表示削发遁入空门,得知这一情形之后,高俅不由扼腕叹息。就在苏府挂出白灯笼的当天夜晚,他终于接到了宫中传讯,不得不丢下正准备操办的苏府丧事匆匆进宫。

第三十九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深夜的汴京城依旧能看见路人匆匆的身影,那些青楼楚馆固然是笙歌不绝,酒楼饭庄同样也是生意兴隆,时常可见不少穿红着绿的女郎穿梭其间,甚至还能看见不少佩鱼的官员倚红偎绿调情灌酒,真是逍遥自在风流倜傥,端的是京城天子脚下。

临街的八仙楼二楼雅座包厢中,几个年纪不一的官员便正在那里一边喝酒一边听曲,其中两人正忘情地打着节拍的时候,突然,大街上传来了几声叱喝,不多时,又是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恰恰盖过了那曲调的最高潮。

“这大半夜的,是谁那么放肆?”一个官员被扰了兴致后立时火冒三丈,立刻把头伸出了窗外,只见一辆两匹马拉着的马车飞一般地在青石路上驶过,带起了一阵轰隆隆的声响。待看清那两匹拉车的良骏之后以及那招牌式的马车时,他一个激灵便把头缩了回去。

“郑兄,怎么回事?”旁边一个官员原本也想探出头去骂一嗓子,此时见对方如此不觉有些奇怪。“半夜三更纵马飞驰,这似乎是和惯例不合?”

要知道,大宋虽然没有宵禁之说,但历来的规矩是入夜之后马车必须缓行,除非是遇到边关军情或是需要连夜进宫请见的情况方才可以破例,如今这马车的声音听上去竟比单单骑马更快一些,自然令人感到无比。

“那是圣上赐给蔡相的两匹御马!”郑居中满心的闲情逸致被这辆马车全都给搅了,坐下来仍觉得心不在焉,但转念一想,他便将目光朝一旁的张康国扫去。“张相,莫非宫中有什么大事?”

张康国这些天早已经感到位子不稳,在政事堂理事的时候,他甚至能感到别人的目光都带着一缕讥诮。虽说他尽力在赵佶面前摆出大公无私的模样,奈何君王并未对他另眼相看,久而久之,他心中的惊疑早已不是一星半点。此刻蔡京深夜进宫,肯定是有什么要紧的大事,可若真的如此,为什么就没人来通知自己?

他正在那里患得患失,耳边便传来了一句适时的解围:“张相,既然蔡相已经进宫去了,那么,你还是先回去吧,若是宫中传旨的人在府中找不到你,免不了又是一场麻烦。”

“嗯,不错!”张康国终于从恍惚中回过了神,见旁边官员都看着自己,立即恢复了一贯的镇定,自矜地点头露出了一个微笑,“若是诸公不在意,我便先告辞了!”

然而,张康国匆匆赶回府中时,却得知根本未曾有半个人前来找过他,别说是宫里的人,便是那些前来请托办事的人也没有。见两个门房畏缩不堪的模样,他不由感到气不打一处来,雷霆大怒地发作了一阵之后便气呼呼地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就连平时最宠爱的两个侍妾在外呼唤也不理会。

独自坐在案前,他皱着眉头苦苦思索着自从进入政事堂之后的种种情形。不错,他能够在三年间窜升到现在的位置,蔡京的提携占了很大的因素,但是,论文采论谋略论治国之才,他张康国哪里就输给了蔡京,为何要一辈子仰人鼻息度日?看到蔡高两人分庭抗礼把持政事堂,他直觉地认为,赵佶是因为想给蔡京找一个制约方才把高俅提到了现在的位置,而眼下蔡高合流,那么自己便有机会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个砝码。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奋力表现自己,谁料到这一切竟会造成现如今举步维艰的困境。

自己真的猜错了吗?这个质疑只是在脑海中一闪便立刻被张康国抹去了,不对,自己决不可能看错,似蔡京那样一个会揽权的人,身为君王不可能一直忍受下去,那么,是自己表现得太过急躁?想到高俅每逢看自己时似笑非笑的表情,他不由生出一丝明悟。论宠信,恐怕天下人谁都比不上当日在潜邸时便和赵佶亦师亦友的高俅,而那个人能够一直没有去触动蔡京的位子,显而易见是没有找到机会,倘若自己能够……

“相爷,相爷!”

好好的思绪被人打乱,张康国登时大怒,不耐烦地怒吼道:“我不是吩咐过了吗,就是天塌下来也别烦我!”

门口那人仿佛是被张康国暴怒的口气给吓住了,许久才放低了声音道:“相爷,是宫中来人,说是圣上……”

圣上两个字尚未说完,张康国便一把拉开了大门,脸上已经是一片平和,看不出有任何痕迹,眼角甚至还流露出一丝疑惑:“这么晚了,宫中怎么会有人来?”

“小人梁师成见过张相!”梁师成疾步上前深深行了一礼,赔着小心说道,“圣上有命,诏张相立刻进宫。”

张康国上下打量了梁师成几眼,发现依稀在福宁殿见过此人几次,不由留上了心,但口中丝毫不露。“唔,你稍等片刻,我换了衣服立刻就来!”

谁料他这句有心的试探之语却并未带来任何后话,梁师成只是略略躬身,竟是根本没有什么事急从权的表示,让他大为失望。用最快的速度换上了一身官服之后,他便匆匆登上马车往皇宫行去。直到进了禁中,他方才若有所思地道:“圣上连夜召见,可有说所为何事?”

“张相恕罪,小人只是奉旨行事,别的一样不知。”梁师成低垂着眼,面上不露丝毫异色,见张康国似有不满,他方才低声道,“小人只知道蔡相公和高相公是最先到的,后来元度相公和阮相公也来了,一直在福宁殿没有出去过。若是让小人瞎揣摩,大概不外乎是外边的军情。”

见问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张康国不禁愈发感到心情沉重。西夏掠边?不可能,这是常常都有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么,是辽国撕毁盟约入侵?也不可能,如果是这样,决不会拖这么久才召自己入宫。究竟是什么事?

见张康国满脸不得劲地进了福宁殿,梁师成方才冷笑了一声,刚才的卑微之色无影无踪。从外表看上去,他身材高瘦肤色白皙,除了没有胡须之外,也算是一表人才。

只可惜自己生来命就不好,否则,至少也应该是……

他摇摇头把一堆胡思乱想都赶出了脑海,又想到前几日和那个人见面的情景。虽然前时遭贬,但他好歹是读过书认得字的人,不过多花了一点功夫送了一份天宁节贺礼,同样哄得君王赞赏连连,这样看来,若是再有人帮一把,自己应该很快就能够摆脱贱役了。

张康国一进正殿,便瞧见蔡京高俅蔡卞阮大猷四个人面色阴沉地站在那里,本能地感到事情不寻常。果然,当他趋前下拜行礼之后,起身之后听到的第一句话就险些让他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连夜找你来,是因为宫中传出了餍镇之事。”赵佶见张康国神色大变,便目视蔡京道,“元长,你对宾老说说吧,朕已经不想再多费口舌解释了。”

蔡京当下躬身答应,然后便将事情始末原原本本地对张康国说了一遍,既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少掉任何细节,末了才转身向御座上的赵佶一躬身道:“圣上明鉴,我朝自开国以来,后宫从未有过餍镇之事,安知不是阉宦或宫人故意陷害皇后?皇后母仪天下从未失德,对后宫诸妃一向是温恭贤德,对诸皇子也同样一视同仁,若是为了区区指斥而有所加罪,恐怕会让禁中人心惶惶。”

赵佶依旧脸色铁青,他和王皇后夫妻多年,虽然并不喜欢这个只知道贤良淑德的皇后,但是,明面上却仍旧保持着相当的敬意,而这一次的事情,无疑让那本就不十分深厚的感情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刚刚召见三位宰臣,任何一个人都一口咬定不会是皇后所为,他的怀疑也已经有所松动,只是,在重重对皇后发了火之后,倘若一点都不追究,他岂不是大大失了颜面?

作为第一个被召入宫密谈的人,高俅早就无心再劝解什么。为此事废后是绝对不可能的,要知道,王皇后既没有善妒,所生的又是嫡长子,平时一举一动更是深合礼法,在这次餍镇之前,就是最苛刻的臣子也找不到什么错处。倒是这件事需要往深处思量,明知扳不倒王皇后还偏偏要这么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根本就是蹩脚的把戏?

张康国终于从第一时间的极度惊愕中反应了过来,这一次,他当然不会选择和蔡京唱反调。“圣上,蔡相所言正是臣想说的,皇后乃后宫之主,自从册后以来更是未曾言行有失,怎么可能会行巫蛊之术?依微臣看来,定是后宫有人想要趁机图谋不轨,才暗中指使人陷害皇后。圣上,此事事关宫闱,若不严加彻查,恐怕会引来无穷后患,依臣之意,便应当从皇后和诸妃宫中查起。”

原来如此!高俅终于恍然大悟,心中涌起了一股深重的寒意。原来,这一招不是什么黑虎掏心,而根本是隔山打牛,以王皇后的恬淡和与世无争,没有人会把主意打到她的头上。那么,那矛头指向不是最最受宠的郑贵妃便是育有一子的王德妃!

第四十章 因危机心力交瘁

尽管对餍镇之事大为震怒,但是,在几名重臣的劝解下,赵佶仍是按下了雷霆之怒。他先是吩咐入内内侍省和皇城司严加彻查,又严令所有后宫诸人不得妄议此事。之后的朝议上,一干知情者全都装出了一幅浑然无事的样子,但是,这并不能制止有心人早就准备好的行动。

禁中向来分内外,内宫是后宫诸妃和赵佶日常起居之地,外宫则有都堂、枢密院、三省六部等诸多治事场所,其中多有内侍进出,要完全禁绝消息自不能够。而那一个个掩盖在日光下的阴暗角落,则成了别人最好的密商之地。

此时,宝文阁后头库房的一个角落中,两个人影便在低声交谈着,言语间还不时察看四周动静,神色间大见警觉。

“那件事查得怎么样了?”

“还在查,他们有顾忌,不敢下狠劲,所以到现如今还是一团乱麻。”

“怎么动作那么慢?都什么时候了,要是等到……那圣上一定会起了怜惜之心!”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牵涉到的全是宫中顶尖的贵人,他们谁有这么大的胆量?要不,还是把事情捅给……那样也不必这么提心吊胆!”

“做主的是我,你怕什么?你不是想要荣华富贵吗,铲除了那些绊脚石,你还怕没有机会?至于我这一头,你不用担心,我能做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再说了,三人成虎,舆论有的时候也能杀人!圣上不是下不了决心吗,我们可以帮助他下这个决心!”

在其中一人神情愈发狰狞的同时,另一个人的脸色却渐渐苍白了起来,但是,却没有说出一句反对的话。直到计议完毕,两人方才先后离开,不一会儿便没了踪影。

不多时,大街小巷便纷纷扬扬地传出了一个消息——宫中传出餍镇大案!知情者还说得有鼻子有眼,什么从皇后宫室里起出了巫蛊小人,什么贴身宫女咬舌自尽,什么内侍之中有人暗通其他妃嫔,端的是天花乱坠眼花缭乱,听者说者固然都是有心,那传播流言的人自然更是居心叵测。仅仅数天的工夫,就连开封府衙门里头的公差也在背地里悄悄议论,让开封府两个推官措手不及。

“这都是谁在胡说八道!”

听到风声的一刹那,高俅着实怒了。就在今天早上,他从府中下人的口中探知了流言的最新版本,其中大意竟是说郑贵妃和王德妃一起策划了此事,并买通了皇后宫中多名宫女内侍,其目的便是掀起一场巫蛊案,而后便设法让郑贵妃取皇后而代之。听到这样露骨的话,他当然能够料到之后的矛头会指向谁,不消说,那天正好进过宫的伊容便难逃干系,接下来,谁能担保幕后之人不会盯向自己?

“开封府都干什么去了,分明是有人故意散布谣言,当此各国使节还未离京之际,这不是让别人看笑话吗?”由于事情并不干己,因此蔡京的态度便悠然得多,但是,这并不代表身为首相的他就能完全置身事外。姑且不论赵佶的雷霆之怒,就说外边大战在即,这边却是正在闹内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立刻传令下去,再有散布谣言者一概从重治罪!”

高俅见刚刚自龙图阁学士,开封府权知府接任尚书右丞的吴居厚在旁边默不作声,而张康国也在那边装聋作哑,哪里不知道他们是在隔岸观火。然而,虽说天子无家事,但内朝之事外臣插手十有八九都是失败的,所以他们的态度并不奇怪。然而,暗箭总该有个源头,究竟是谁如此处心积虑,希望借此机会一网打尽这么多有干系的人?

砰——

一向涵养最好的赵佶也在福宁殿中拍了桌子,深居内宫并不代表着他就真的不知道外事,毕竟,皇城司的耳目不是白吃饭的。自打中午听到了勾当皇城司的几个内侍诚惶诚恐的奏事时,他的脸色就阴沉得可以凝出水来,待到曲风在外转了一圈前来回报之后,他终于忍不住暴怒了。

“好,好,真是好!”赵佶气急而笑,一袖子拂落了桌子上的笔墨纸砚,“朕就这么成了放任元配为人诬陷的昏君!好嘛,既然他们都个个明察秋毫,干脆这个帝位就给他们坐好了!查,命令开封府立刻去查,若是不能查一个水落石出,他们就不用在京城待了,通通去岭南吃荔枝好了!”

尽管知道赵佶是气急败坏之下口不择言,但曲风还是吓了一大跳。跟了赵佶这么多年,除了那一次撞破昭怀皇后刘珂的丑事之外,赵佶从来没有发过这样大的火气。其实,若不是诸皇子如今都年幼,恐怕这位主儿真会在一怒之下做出汉武帝那样的举动也说不定。当下他便俯首应了一声,连一句劝解都没有便匆匆离去。这个节骨眼上,多说多错,他还是小心谨慎的好。

正如曲风料想那样,赵佶终究还是难息内心怒火,在福宁殿中又待了一会便满脸不耐烦地甩手离去,甚至连一个内侍宫人都没带。宫中上下谁不知道如今沸沸扬扬的流言,见了这位至尊无不退避三舍,这更是让赵佶气不打一处来,只是始终不得发泄,最后干脆一个人独自坐在临湖的一个亭子中发愣。

由于日头藏进了云里,赵佶的大半个身子又被廊柱完全遮住,因此两个捧着竹篮水果走路的宫女并没有看见他,嘴里自然也没有多少顾忌。

“你听说了吗,外头说皇后娘娘是被陷害的!”

“嘘,小声一些!皇后娘娘被禁了足,郑贵妃王德妃全都闭门不出,如今谁是谁非难说得很。”

“要我说,皇后娘娘那么好的人,对下头最是和气的,怎么会做这种事?”

“这是什么话,郑贵妃难道就颐指气使了么?皇后娘娘固然好,待我们这些宫人也只是平常,哪里像郑贵妃!要知道,淑宁殿里已经有两个宫人得了宠幸,转眼便飞上了高枝。换成其他娘娘,哪个不会闹上天去?”

“可郑贵妃毕竟不是皇后,谁能担保她不想着那个位子?再说了,郑贵妃王德妃与高相公府里头那位可是最好的交情,说不定……”

那宫女还要意味未足地再说下去,突然瞥见前头突然多出来的身影,顿时唬了一跳,待到看清楚那人的装扮之后,她顿时傻了,不但站在原地动弹不得,就连脚下步子都没法挪动一步。倒是她旁边的那个宫女稍稍机灵一点,回过神来便立刻跪倒在地,心中已是反复求神问佛。

原本赵佶是满腔怒火,但是,在看到一站一跪的两个宫女都是吓呆了,再加上身边再没有一个内侍跟着,他也懒得再去理会,狠狠瞪了两人一眼转身就走。只不过,那两个宫人的话却在他脑海中徘徊不定。

自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怀疑过郑瑕或是王锦儿,原因很简单,两女都是钦圣向太后赐给他的,跟着他的年限仅次于王皇后,王锦儿固然还有些许恃宠而骄,可郑瑕却从来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那挖出来的餍镇小人是清清楚楚的,上头钉的针也是真真切切的,甚至还写着郑瑕和王锦儿的名字。这后宫中根本没有足以和王皇后以及这两个人作对的第三方势力,那么,岂不是注定非此即彼?

当夜,心神俱疲的赵佶没有招幸任何一个妃嫔,而是独自睡在福宁殿中,但一晚上勉强只睡了一个时辰的囫囵觉,其他时间都在胡思乱想,待到天亮起来的时候,两只眼睛中满是血丝,精神状态也是相当不好。然而,他却一口回绝了曲风去请太医的要求,执意御崇政殿上朝。

皇帝的强打精神谁都看得出来,然而,如今的福宁殿在朝议之后拒绝任何官员的请见,一大帮官员自然是不好劝解。耳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奏事,眼见着上头君王无精打采的模样,政事堂的几个宰执更是面面相觑,手头的大好军报都不知该怎么呈上去。要知道,就在这一日一大早,西北便传来了最新战报,保安军大捷,说是斩敌过千人,收拢西夏牧民八百余人,缴获牛羊三千余。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的另一份战报,如今还未曾送到。

终于,瞅了一个奏事的空子,高俅向蔡京使了个眼色,双双站了出来,犹如唱双簧一般将战报上奏。一时间,殿中大多数大臣全都傻了眼,要知道,严均明里的理由可是告病在家,这一转眼的功夫便去了西北,着实太惊人了些。要知道,如今西夏和辽国使臣可是还在京城,如今仗是打了起来,那边可怎么办?

“好,好!”

赵佶似乎感到心中的一丝东西突然破裂了,大为欣慰地点了点头。正当他还想再说什么时,突然感到心中一阵悸痛,下一刻,他便突然失去了知觉。

在群臣的眼里,眼前的结果当然是极度震撼的。就在他们的面前,年轻的君王突然毫无征兆地软倒在御座上,然后,便是内侍手忙脚乱地将赵佶抬到后殿。虽然蔡京亲自出来镇压局面。但是,这毕竟是大朝议而非小朝议,要禁绝众人之口谈何容易。对于赵佶即位之后从未遇到大变故的大宋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危机。

第九卷 内忧外患

第一章 病势沉内外忧心

福宁殿前,几个重臣正面色焦急地站在那里,时不时会转头看看紧闭的大门,但是,谁都没有开口说话。赵佶的病实在来得太突然,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准备,毕竟,赵佶不是当初多病的哲宗赵煦,即位这四年多来,几乎从没因病断过朝议,更不用说这样在大殿晕倒的情况,因此,这一次的事变无疑是不得了的大事。

一群医官已经进去了足足半个时辰,可直到如今,里面也没有半点动静,既没有人叫人进去也没有让人出来,那种慑人的寂静堵得人人心里发慌,就连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蔡京也不例外。此时此刻,他不时朝另一边的高俅瞟去一眼,但却没有上前说话,情况就这么一直僵持着。

高俅直直地望着紧闭的大门,心中犹如一团乱麻似的难以解开。如今这位大宋官家才二十一岁,自从他结识赵佶以来,几乎从未见过对方有什么病痛,就连头痛脑热之类的小病小灾也没有,怎么会发生这种预料之外的情况?难道老天就真的这么不长眼睛?

王皇后禁足于宫中,郑贵妃和王德妃因为要避嫌,谁也不敢踏出寝宫半步,这样一来,后宫便没有了主事的嫔妃。诸妃一共为赵佶生过刘个皇子,皇长子京兆郡王赵桓,王皇后所生;皇次子赵柽早死;皇三子高密郡王赵楷,王德妃所生;皇四子南阳郡王赵楫,这一年四月刚刚薨逝;皇五子吴国公赵枢,赵美人所生;皇六子冀国公赵杞,张美人所生。

现如今仅存的四位皇子中,皇长子赵桓生于元符三年四月,如今不过是四岁多,若是真有一个万一,那后果绝对不堪设想!此时,怀着最坏的设想,他已经完全把郑贵妃和韦美人怀着的龙胎剔除了出去。

终于,紧闭的殿门被推开了,几个医官面色凝重地依次而出,为首的翰林医官院院使刘钦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不由更觉惶恐,镇定了一下心神便上前行礼。他虽然执掌医官院,但大宋历来对医官以武官叙阶,他这个院使也不过区区从六品,见到宰执自然不止矮了一截。

“圣上究竟是什么病?”蔡京脸色铁青,直言不讳地问道,“向来你们都是定时请脉,圣上若有不适便当及时用药,如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纰漏?”

刘钦根本不敢抬头,但是,背后那一道道犀利的目光却躲不过去。“启禀各位相公,圣上是心火太重,以至于被寒气所趁,这两相交攻方才会一时乱了脉气,以至于当庭晕厥。如今虽然还未醒来,但是只要过一段时间……”话还没说完,他便听到头顶传来了一声怒喝。

“别说这么多废话!”高俅听这刘钦语意含糊,心中着实不耐烦,因此一口便打断了他的话。“我只问你,圣上的病究竟如何,若要痊愈需要几日?”

刘钦闻言身躯一颤,好半晌才低声道:“圣上素日身体康健,虽然此番病势汹汹,但只需调养得当还是不碍事的。解了风寒之外再用一些清心宁神的方子,只要能够不动心火静养一两个月,过了冬也就能够完全痊愈。”

在其他人长长嘘了一口气的同时,高俅却感到心中咯噔一下。对于这些医生大夫常用的言辞,他毕竟听得多了,什么只要熬过了冬天就能无碍,什么春天过了也就能够痊愈,其中隐含的意思分明是指,这个冬天动辄便是十分凶险之局。想到这里,他不由抬起头来,正好对方了蔡京的炯炯目光。

这个时候,朝廷急需一个主持大局的人,但如今既无太后可以主持政事,也没有年长的皇子可以抬出来主持大局。可以说,大宋立国这么多年,似这样棘手的情况几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蔡京扫了一眼另一边的几个医官,声色俱厉地吩咐道:“圣上的身体如今是最要紧的,从今天开始,你们医官局轮班伺候,不管任何时候,福宁殿中都必须有人!”

“是!”

直到几个医官分别按职司匆匆离去,蔡京方才换了一幅神情,淡淡地打量着面前的几个宰执。蔡卞皱眉沉思,张康国面色阴沉,阮大猷若有所思,吴居厚咬牙切齿,至于高俅看上去也没有了起初的慌张,神情反倒有些令人琢磨不透。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泰然自若地说道:“我已经吩咐适才朝议上的官员不得泄露消息,不过,人言可畏,那时在场的有百多人,要完全不泄露一点口风,无疑是不可能的。各位,圣上虽然只是小疾,但在外人看来却未必如此,若是我等不能应对得当,那么,等到圣上康复之日,我们又有何面目面对圣上?”

“元长公所言极是。”高俅淡淡地答道,目光却只是在众人身上微微扫了一圈便又落在了蔡京身上,“辽国和西夏使臣定会设法将消息送出去,王恩刚刚接任马步军都指挥使,依我看,如今非常时刻,可命王恩接任殿前都指挥使,从即日起,协同开封府维持京城治安,并处理一应紧急情况。除此之外,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都必须遣人前去通知,尤其是北面不可有丝毫轻忽,真定府、河间府和太原府都应该即刻加强防范。至于西北军中也必须送去密函,让严均达早作准备,但是,进兵之事绝不可拖延!”

“这个时候怎么能够再动刀兵?”张康国一听高俅的话便几乎要跳了起来,“当时禁中失火,圣上就曾经告诫边将持重用兵,如今更是非常时刻,怎么还能先考虑伐夏?万一西夏趁我国有变之际趁机……”

“宾老,圣上不过是些许小疾,你这么紧张,岂不是告诉外界我国有变?”蔡京毫不客气地将张康国剩下的话全都打了回去,口气凌厉得惊人,“用兵伐夏是朝廷早就拟定的方略,大军集结不仅要钱粮,还要防止对方预先得到消息!倘若只因为圣上小疾而贻误战机,你能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吗?”

“你……”张康国闻言气急,待要反驳却发现根本无话可讲,而身边的另三人则一点支持自己的意思都没有。眼见孤立无援,他只得将后半截话头全都吞在了肚子里,暗地里腹谤连连。

正当诸位宰执僵立在那儿时,殿门打开了,里边探出了一个脑袋,正是曲风。只见他的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掠过,最后才低声道:“蔡相,高相,圣上已经醒了,有旨意召见二位。”

皇帝醒了!

蔡高两人对视一眼,同时闪过一丝喜色。不同于蔡京旁若无人地当先而入,高俅却还分出了一丝余暇在其余几人脸上扫了一眼,发觉除了蔡卞和阮大猷不动声色之外,张康国和吴居厚似乎都有些许异色。他也来不及多想,跟着蔡京便进了大殿。

由于赵佶的病,本就寂静的福宁殿中更是不闻任何异声,就连曲风的脚步也放得轻轻的似乎担心惊扰了圣驾。这样一来,就连蔡京和高俅也不觉放慢了脚步。终于,两人看到了斜倚在竹枕上的赵佶,旁边还有几个手忙脚乱的医官。

“你们先退下,朕有事要吩咐元长和伯章。”

听到这句不容置疑的吩咐,医官局的几个医官二话不说便叩头退下,转眼便只剩下了前面的蔡高二人,后面还传来了一阵沙沙的笔录声。

“朕前些日子便有些头晕,只是自恃强壮没有在意,这并不关那些医官的事,所以你们就不必苛责了。”赵佶满脸疲惫地坐在那里,眼睛却依旧盯着面前的两个宰臣,“依照他们所说,朕怕是有一阵时日无法临朝,不过,有你们在前朝,朕应该不必担心。”

听到这句话,蔡京和高俅先后大惊失色。宋朝的宰相看似尊荣,但是,一百多年来都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权相,也就是说,宰相别说权倾天下,就连一言九鼎都不一定能做到,如今赵佶的意思里似乎说要放权,这怎能不让两人心惊。

“你们无需担心,但有军国大事,一样可以进福宁殿禀报。至于小事,朕信得过你们,政事堂一同议决也就行了。”

听了这句补充,两人才同时躬身答应了,但由于殿内昏暗,谁也看不清对方的脸色,更不知道是失望还是庆幸。接着,高俅便把自己刚刚在外头说的话转述了一遍,先是请了擅权之罪,末了才说道:“臣只是认为,圣上既然不惜以天宁节让西北出兵,此刻就决不能半途而废。要知道这不仅关乎大局,而且一旦示敌以弱,对方必定会趁势进击,到了那个时候,战局便会完全颠倒。”

赵佶却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向了蔡京,微微颔首征询道:“元长也是同样看法么?”

蔡京这一次丝毫不犹疑,几乎是脱口而出道:“正是,所以臣刚刚直接驳了宾老,用兵谨慎固然不假,但这不是一场无关紧要的小仗,若是因慎重而贻误战机,则臣等罪莫大焉。”

第二章 临危机陈王受命

病榻上的赵佶脸色丝毫未变,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回答。“嗯,朕就担心有人拿朕的病作为借口,既然你们两个驳了,那事情便好办得多。”见蔡高二人似乎仍有惶恐之色,他突然又露出了一个笑容,“朕的病你们无需担心,左右不过是小疾而已,好好调养也就过去了。在此期间,政事上你们多多担待,不过……”

听到不过两个子,高俅陡地心中一悬,立刻不露声色地斜睨了蔡京一眼。见对方眼中精光一闪,他心知这位心思缜密的首相必定猜出了赵佶的心意,不由也低垂了双目。皇帝眼下固然看上去没有大碍,但是,背后的事情谁也料不准,在没有太后可以主持大局,成年皇子一个没有的情况下,宗室这一方必定有人会被推出来,这几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况。

“你们俩回去和政事堂其他人商议一下,然后拟旨进陈王为太师,诏书不名入朝不趋。若是年底朕还是没法痊愈,冬至主祭便暂时由陈王代替。这些时日,若有事你们不妨知会陈王一声,朕也会让陈王多多到宫中走动。”

果然是陈王!

高俅悬着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对于朝中大多数人而言,陈王赵佖都是一个宗室的典范,任何事务不管,一心一意地当自己的富贵闲王。再加上对方又是官家唯一的兄长,诸多礼遇更在其他神宗诸子之上。最最重要的是,这位陈王不仅有目疾,身体状况又相当不好,一年的时间有大半年是在府中养病。这个时候把陈王推出来,不仅能够稳定大局,而且也不怕有什么后遗症。

“臣遵旨!”

蔡京和高俅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弯腰答了一句,及至从福宁殿辞出来,两人方才不约而同地吁了一口气。见殿外几个同僚都在那里看着,高俅略一沉吟便把刚刚赵佶召见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便看着蔡京,显然是示意这个首相下定论。

蔡京轻咳一声,然后便开口说道:“总而言之,刚才我们议定的一系列应急处置,圣上已经欣然应允。各位回去之后,若有朝中官员拜访,不妨把消息放出去,就说圣上劳累过度一时心力难支,所以会暂时休养几天。一应事务,政事堂都会汇总节略之后送呈圣上御览,让他们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少去瞎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