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兄,这越小九越来越嚣张了。上次还有人说,这所谓的金陵四小公子就是他编出来的,那些绰号贬低别人,还不是为了抬高他自己……”

“闭嘴!”

玉树临风的余长清没好气地打断了此话,随即冷冷瞅了一眼那个揶揄白不凡不成,反被喷得狗血淋头的倒霉鬼,还有那个试图撩拨自己的家伙,这才一字一句地说道:“不过是坊间无聊人的无聊话而已!自己蠢,别当别人一样蠢,越小九什么人,会认为蝎子王是抬高他?”

见余长清拂袖而去,周边想要交好他这位余家大少爷的人顿时讪讪的。

好在就在这时候,有人嚷嚷了一声国子监开山门了,又有人大呼小叫,说是嘉王世子来了,紧跟着又是英王殿下来了,一时间四面八方乱成一团。

而趁着别人忙乱的当口,越千秋伸手做了个手势,他这儿十几个人立时收束了队伍,竟是第一时间来到了国子监大门口。随着一行人动作整齐划一地跃下马背,最后的两个伴当便上来把这些训练有素的坐骑聚拢了来。

“别在这儿和其他车马挤在一起,你们在附近找家客栈寄放马匹,一路上做好记号,然后在那儿等我们就行了。等我们出来之后,就自己找过去。”说到这里,越千秋就笑眯眯地对其他人说,“怎么样,不介意回程的时候咱们大家比一比各自的脚力,看谁先到客栈?”

白不凡见众人立时起哄似的答应了下来,有人甚至提出了彩头和赌约,他就知道这些人和自己一样,没一个乐意在国子监读书的,不禁也高高兴兴附和了几句。在这种轻松的心情感染下,他不知不觉就跟着越千秋一行人进了国子监。

可才进去没走多远,众人就只见一个身穿白衣的少年堵在路中央,满脸的傲气。

还不等有人开口,那白衣少年就昂着头喝道:“你们不懂礼仪吗?国子监乃是文翰清华之地,哪有你们这样胡乱着衣,不敬圣贤的!看看别人穿什么衣服,你们穿的什么衣服?立刻回去换一身和你们父祖品级相符的礼服来,否则今天的冬会你们就不用参加了!”

第168章 是谁不学无术?

在这个礼制森严的时代,到了什么样的品级,那就得穿什么样的衣服。从理论上来说,上可以兼下,下不能僭上。小民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穿什么大红大绿。只是这些年朝廷和官府管得没有那么森严,街头巷尾总算不至于只有灰褐这种千篇一律的颜色。

可就算是官员,穿衣服也同样是有讲究的。礼服,公服,常服,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绝不能混淆乱穿,否则被人弹劾还是轻的,丢官去职都有可能。

所以,兴师问罪的钟三郎钟灵,此时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旗开得胜。在他看来,只要拿捏住了对方的弱点,就算是在金陵城里横行多年的越千秋,那又怎么样?

到国子监不穿儒服,却穿这种不伦不类的黑色玄衣,不是不敬圣贤是什么?

然而,钟灵满心以为能够让越千秋这一行人惭愧得掩面而去,完美达成任务,却没想到穿着一身蓝色儒衫的白不凡此刻倒是怒形于色,而包括越千秋在内的其他人却满脸讥诮。尤其是站在最前头的越千秋,竟还有余暇呵呵笑了一声。

“胡乱着衣,不敬圣贤?啧啧,没想到国子监里还有如此不读书,不读史之人!怪不得你外号小白,还真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被钟灵这样突兀地一拦,越千秋这十几个人自然而然就挡住了其他人进来的路。因此,不过这么一会儿,四周已经聚集了不少今日来参加冬会的各家子弟。当越千秋不但没有因为钟灵的指斥而理亏,反而直接把人给堵了回去,顿时有人发出了哄笑。

而这时候,刘方圆便冷不丁开口帮腔道:“师兄,这家伙的绰号可不只是小白一个,你忘了还有一个白鹦鹉!”

“哦,鹦鹉学舌吗?那绰号确实更贴切!”

钟灵气得几乎快疯了。脸色发白的他再也顾不得自己的武力比起越千秋来相差不止千里,蹬蹬蹬冲上前来,厉声骂道:“不学无术之辈,你还敢说别人不读书不读史?”

越千秋呵呵一笑,竟是也往钟灵逼近了两步:“你要是读书,会不知道当初太祖皇帝祭孔的时候,随行文武大臣穿的什么样的礼服?你要是读史,会不知道当初我朝国子监刚刚建成的时候,太祖皇帝会同当时十二位大儒,亲自给第一批监生画的式样,他们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制的襕衫?”

说到这里,他见钟灵面色突然白了一白,便又倏然上前了一步。

“莫非你是想说,当年太祖皇帝穿黑祭孔,当初我朝第一批监生的黑色金边襕衫,在你眼中就是胡乱着衣,不敬圣贤?”

当听到越千秋提到百年前的旧事时,钟灵就意识到事情似乎有些脱离了掌控,等到越千秋又说到当年第一届监生的制服,他就一时气焰全消。因而,面对越千秋那气势凌厉的反问,他不知不觉往后踉跄退了几步,脸上竟是殊无血色。

他没看过当年的史料,难道当初真的是越千秋等人这一身……

而这时候,旁边方才传来了众多的议论声,可这些杂乱的声音很快就被一声感慨盖过。

“越小九,你还真是从来不吃亏!”

随着这个声音,李易铭就带着自己的一大伙人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皮笑肉不笑地看了越千秋一眼,随即犹如和事佬似的说:“不知者不罪,越小九你何必这么斤斤计较抓着人不放?倒是你好本事啊,居然能从故纸堆里,找出百年前的图样,给这么多人做出这一身衣服来?”

小胖子这么一说,众人的注意力顿时为之转移。可钟灵非但没有觉得如释重负,反而觉得李易铭与其是解围,反而不如说是在越千秋之后,狠狠踩了自己几脚。

什么叫不知者不罪?这不是讽刺他才是不学无术吗?

而越千秋见四周围已经围拢了不少人,又听到戴展宁在身后提醒,道是嘉王世子李崇明也来了,他方才不慌不忙地说:“我只不过是仰慕太祖皇帝年间风虎云龙,所以特意去读过几本书而已,没想到国子监里竟然有自诩博学的监生还认不得这身行头。”

说到这里,他就似笑非笑地说:“听说某人还是国子监里大受师长好评的一时英杰,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要给人当走狗,给我们这些看不惯的人一个下马威,那就先把该学的该读的都好好记住,否则就得有被马蹄子弹回去的觉悟!”

眼见钟灵被越千秋讽刺得浑身发抖,现场但凡聪明一点的人,全都看得出来越千秋今日是有备而来,而且目的竟然就是为了找茬!

钟灵后头能有谁?不是那位正当着兵部侍郎的伯父钟亮,就是国子监祭酒周大康!

撂下话之后,越千秋就招呼了自己身后众人,连小胖子都不理会,径直往里走去。

李易铭知道越千秋在明面上不会和自己有任何瓜葛,倒也习惯了对方的目中无人,可他本想再说两句漂亮话,看看能不能安慰一下钟灵这个失败者,然后把人收归门下,可那个面红耳赤的国子监天才竟是赫然狠狠一跺脚,随即转身就跑,他顿时觉得老大不是滋味。

老子好歹给你解了围,你竟然连一点感激之心都没有!

“哼,就这么一点才学,还好意思说别人是不学无术之辈?庸人一个!”

见李易铭气咻咻地拂袖而去,落后一步的嘉王世子李崇明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着实惊骇。刚刚看到越千秋那一身时,他也根本没有想到,对方不是故意穿这一身像是武服的衣服跑到国子监来耀武扬威,竟然是故意设了陷阱引人往下跳!

越千秋究竟想要干什么?是想要把这一次的冬会完全搅和掉?他怎有这等胆子!

“九哥,真是好厉害,刚刚那个钟小白气得差点没昏过去!”

“九哥你之前给我们做得这一身衣服,我还只是觉得很神气,没想到还有这好处!”

“是啊是啊,我刚刚都担心会不会被人赶出国子监……”

听到四周围这些七嘴八舌的声音,越千秋嘿嘿笑了一声:“这国子监咱们没有一个人想来,可合则留,不合则去,我们可以自己走,却不能被人撵走!想找茬,就得有被磕掉牙,就得有被抽到鼻青脸肿的觉悟!”

众人都是唯越千秋马首是瞻的,此时顿时起哄似的应了一声,包括白不凡。而这时候,还是戴展宁轻轻咳嗽了一声。他虽说看着文静秀气,却是这个小圈子里实打实的二号人物,这一声咳嗽,四周围顿时鸦雀无声。

“九哥,今天的冬会暂且不说,周大康提请所有七品以上官子弟进国子监读书三年,这件事皇上很可能会同意,我们真的要例外吗?日后会不会被人排挤?”

越千秋扭头看了一眼众人,见有人不忿,有人不安,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满不在乎,他就咧嘴笑道:“如果这一条皇上真的准了,那么,有两个办法。”

他伸出了一根食指,桀骜不驯地说:“第一个办法,把人家的国子监变成我们的。”

见白不凡瞠目结舌,刘方圆满脸振奋,其他人也大多跃跃欲试,唯有戴展宁眉头微皱,他就竖起了第二根手指头:“第二个办法,他们玩他们的,我们玩我们的!”

第169章 论学以致用

一路上,对于金陵和朝廷很多规矩都不熟的白不凡,虚心向其他人,尤其是越千秋讨教了众多有关国子监的问题。

问,国子监有多少人?答曰,额定一百人,全都招七品以上官宦子弟,有时超编,有时不满,现在就是名义上一百,在监读书的只有几十,所以周大康不满意了。

问,一年一次的冬会每个监生都能参加?答曰,往常的冬会就是虚应故事,这次听说能拉来将近五十人,都是即将离开国子监的,自以为很牛的英才。

问,今日被国子监祭酒周大康的帖子邀约来的各大官宦子弟有多少?答曰,七十多。追问,为啥才这点?答曰,所有七品以上京官适龄子弟都拉来,今天的冬会就改运动会得了。

最后一问,则是充分体现出,白不凡还是去研究过国子监的规矩,问得颇有点水平,至少越千秋以外的大多数人都有些踌躇。

问题是,国初的时候,官员子弟入监不是规矩吗,为什么此次周大康还要特别上书?

这一次,回答的人自然是越千秋:“这么和你说吧。我朝的国子监刚建立的时候,颇有威望,从国子监祭酒到各大博士,全都是一等一的大儒,可久而久之,选人就不像当初那么严谨了。你想想,那些有实力的世家子弟和,儿孙的老师什么水平,才教几个人?国子监的博士有几个,又不真正教书,而那些**品的学官才多高水平?”

说到这里,越千秋就毫不避讳地吐槽道:“师资力量不够,谁愿意在国子监读书?现在这国子监,更多的时候都是大家自学和交流,你信不信钟小白这样的,家里还养着饱学鸿儒开小灶?既然本来就是形式主义的大锅饭,有条件的家里都请了好先生,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比后世的野鸡大学还浪费资源!偏偏竟然还把更广大的平民学子挡在门外!

“九公子这话果然有道理!”

白不凡虽说被越千秋忽悠洗脑才没几天,可此时听他这话,却分明已经对人深信不疑。

刘方圆对此颇觉得不屑。他如今嘴里叫师兄,可有事没事还是喜欢和越千秋顶一下表示存在感。因此,恨铁不成钢的他就把白不凡拖一边交流去了。

至于其他兴奋于刚刚越千秋说我们玩我们的人,则都在三三两两小声交谈,仿佛在商量怎么在冬会上给人使绊子。

戴展宁越看越觉得不对,拉了拉越千秋的袖子,两人不知不觉就落在了最后头。

当他们再次回到队伍中时,越千秋神色如常,戴展宁却是好容易才把嘴合上。

他就知道,越千秋看上去胆大包天,可每次实则都是有恃无恐,这次也同样背后有高人!

至于有多高……呵呵……

也许是因为之前和钟灵的那场唇枪舌剑,也许是因为越千秋一行人的衣着和特立独行,总而言之,当最后到了今日冬会的国子监文翰苑,一一落座时,他们这个小圈子异常显眼。

当然,今日应邀前来的七十多号人,不止这一个小圈子。此外几个圈子中,一拨是英王李易铭及其追随者;一拨是嘉王世子李崇明以及寥寥两个伴读少年;一拨是余长清以及一群世家子弟;另一拨是几个颇有才名的少年儒士。至于剩下的,三三两两,不成圈子。

而国子监祭酒周大康出现时,一张脸绷得紧紧的。

没有人会误认为这位执掌大吴最高学府的官员素来严肃,又或者今天牙疼,哪怕没看到之前越千秋硬顶钟灵的人,也听说过此事,全都能察觉到周大康心情不好。

至于随着他出现的那些白衣黑边襕衫监生,眼睛全都盯着一个方向。如果目光如刀,那么被他们盯着的人不知道要死多少回。

可脸厚心黑手狠的越千秋,在那么多集体注目礼之下,他连眼皮子都没眨动一下。可下一刻,他就迎来了周大康的点名发问。

“越九郎,你们越家就来了你一个?”

越千秋看了看左右,仿佛好一会儿才意识到问的是自己,立时挺胸抬头,脸上还带着非常得体的笑容:“周大人是问我?我不知道啊!您派来的送请柬的人,直接把给我的请柬送到东阳长公主府,所以我真不知道您还下帖子给了我那些哥哥又或者侄儿!”

说到这里,他就满脸诚恳地说道:“不过,您派去送请柬的人真够专业的,我那天是临时起意跑去长公主府的,白公子也是临时跑去找我挑战的,可居然给我的请柬送去了那儿,给白公子的请柬却还送去了白家。”

听到这“真够专业”四个字,周大康的脸色黑了黑,只觉得绝对是讽刺他为了保证请柬送到,于是故意打听到人的行踪,特意在长公主府堵人!

可他堂堂国子监祭酒,当然不会和钟灵那样容易被激怒,再加上这几年越千秋虽说不大挤兑朝廷命官,可飞扬跋扈名声在外,因此他立时决定,暂时撂下越家其他儿孙没来这件事。

他这趟上书要求的是,所有七品以上京官子弟全都把儿孙送到国子监来读书,但此次冬会请柬自然不会把所有京官的儿孙都囊括在内。这其中,三品以上官的儿孙都下了帖子,三品到五品之间的,则父祖挑官声好的,至于五品到七品,那么就得父祖非常有名才行。

所以,此时此刻周大康环视众人,开场白说得慷慨激昂。他先是盛赞了一番各人父祖的官声政绩,然后勉励众人以自己的长辈作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当然,后头八个字是越千秋总结的。当周大康精心挑选的国子监优等生上来动员众人早些入监,不负家人殷切希望,他和身边的白不凡说话时,语气里就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

“听听,只要在国子监好好读书,日后就能当个名臣,这要是被爷爷听见,非喷得他满脸唾沫不可!”

“君子六艺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可现在国子监里那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有多少?你看看这家伙,是不是一阵风就能吹倒?”

越千秋在下头和白不凡对着一个个人逐一吐槽,等到国子监两个监生出场,开始针对经义辩论的时候,听得无聊,他终于毫不掩饰地打了个呵欠,想伸懒腰却又硬生生放下了手。

一直都紧盯着他这边动静的周大康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动作,顿时眉毛抽动了一下。有心抓个典型现场批判,可想到越千秋那伶牙俐齿,他又有些投鼠忌器。

可不只是他一个人盯着越千秋那边,正在唇枪舌剑的两个监生,也有人在分神留意着越千秋。毕竟,滔滔不绝,年纪轻轻就在国子监闯出不小名声的钟小白都吃了个哑巴亏,听说过这位越九公子横行无忌名声的人,谁不在心里忌惮着这家伙?

因此,当越千秋又忍不住掩口打了第二个呵欠的时候,刚刚在辩论上略居下风,心情本来就有点不好的某个资深监生,终于忍不住问道:“越九公子这是打第二个呵欠了,是嫌弃我国子监的冬会太枯燥吗?”

见那些白衣黑襕的监生们都看着自己,身边那些各家子弟也都看着自己,越千秋便弹弹衣角,直接施施然站起身来,行了一个标准到谁都无可挑剔的揖礼。

“这位师兄说得没错。我是觉得你们刚刚讨论的东西,有些枯燥。”

越千秋满脸淡然,一点都没有我就是来寻衅的自觉,竟是慢条斯理地说:“我爷爷曾经说过四句很有道理的话,我给大家念念。”

不管别人想不想听,他就自顾自地念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放翁因为写诗太多,用词浅显,素来被很多诗评家认为不怎么样,可当越千秋把这四句强行安在越老太爷身上,却是迎来了四座一片哗然。

连个秀才都没考过的越老太爷有这水平?

然而,越千秋压根没给人质疑的机会:“两位师兄刚刚在那儿辩论教化,我先不说你们日后当官是否能教化百姓,就说现在,各位拿着圣贤书,是否学以致用过,是否真教化过人?身边偷懒的书童,路边的一个乞丐,集市上讹人的恶霸,仗势欺人的豪奴……你们试过吗?”

“有说一万句话,浪费唾沫星子的功夫,还不如做一件实事,这就是我爷爷认准的道理。与其在这辩论,还不如好好想一想,如何将教化二字学以致用!”

周大康已经快把鼻子气歪了。

越老太爷这养得“好”孙子啊,到国子监都不忘往爷爷脸上贴金!

而这时候,另一个刚刚辩论占了上风的监生终于忍不住了。

“越千秋,你这是说读圣贤书,辩其精义没用?”

第170章 何谓士大夫?

越千秋今天本来就是打定主意来找茬,别人既然先挑他的刺,他又怎么会客气?

此时此刻,他哂然一笑道:“这位师兄既然口口声声说圣贤书,那么我问你,你懂不懂礼?你家周大人尚且叫我越九郎,你的同伴称我一声越九公子,可你呢?我和你一不是亲戚,二不是故旧,今天只不过初见,我称你一声师兄,你却在这大庭广众之下直呼我的名字?”

“连礼之精髓乃是互敬都不懂,有何资格说圣贤书有用没用?”

见对方遽然色变,脸色涨得通红,想要反驳却又怕着了道,越千秋知道,国子监祭酒周大康精心挑选的这些监生,嘴皮子绝对是利索的,这会儿只不过是一个人猝不及防之下被他用歪理打蒙了,他要是不赶紧趁势出击,回头吃亏的就会变成他自己。

因此,他立时提高了声音说:“再说,我刚刚说错了吗?纸上谈兵有什么用?要讨论用什么教化的效果更好,与其在这儿辩论这种虚无的东西,浪费大家观瞻国子监最高水平的宝贵时间。还不如给两位师兄各一个村子,看看谁能先把这个村子治理得路不拾遗,丰收太平!”

“好!”第一个叫好的,不是别人,竟是嘉王世子李崇明。

李易铭虽说主动请求来国子监读书,可那是因为皇帝把嘉王世子李崇明给送了进来,他担心那小子一个没看住玩幺蛾子,又不放心交给别人,所以这才亲自出马,还想着自己拨拉拨拉,看看能不能招揽一两个人才。

可刚刚他都听得眼皮子打架了,此时竟被李崇明一声叫好惊醒。

虽说他和越千秋不和人尽皆知,可这时候他哪能坐视李崇明拉拢越千秋,唯恐天下不乱地大喝道:“越小九,平时我看不惯你,可这次我也要叫好!动嘴皮子不如动手!”

两个身份全都非同凡响的皇族不约而同全都为越千秋站台,周大康只觉得自己这次精心设计的冬会几乎都被糟蹋了,一时气得双肩发抖。他再也顾不得之前自己是如何设想的,忿然一拍扶手就站起身来。

“英王殿下,嘉王世子,二位今日不过是受邀参加国子监冬会的宾客,请不要和越九郎那般出言捣乱!”尽管面对皇族,但周大康却显得义正词严,“不要让天下人觉得,从太祖皇帝遗留下来的敬礼士大夫的传统,到了你们这儿却成了一纸虚文!”

嘉王世子李崇明刚刚只不过是被越千秋说得一时心情激昂,情不自禁地附和了一句,此时听到周大康这**裸的警告,他不禁面色微微一变。

而小胖子就没有李崇明这么老实了。他当然知道,本朝皇族相比汉隋的皇子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实权,哪怕成了太子都往往不可能监国理政,时时刻刻要在各种官员眼皮子底下接受审视,稍有不好就要受到劝谏甚至弹劾,更不要说普通的皇子。

就连皇帝,还不是常常被大臣喷?

可他是什么脾气的人?这会儿忍了又忍,终究忍不住喝道:“周大人这是在威胁我?”

周大康没想到小胖子如此混不吝,顿时气得直哆嗦,可紧跟着,更气人的还在后头。

“周大人这是要在英王殿下和嘉王世子身上,刷出一个不畏权贵,铁面无私的名声?”越千秋心想小胖子跳出来嚷嚷两句,倒也是另一种神助攻,立时接上了小胖子的话茬,“我朝是敬礼士大夫,可士大夫三个字,不是一个人说了就算的!”

越千秋运足了中气,掷地有声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算士大夫?只知咬文嚼字,不知学以致用,这算士大夫?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习四艺,射御全都丢到了九霄云外,这算士大夫?最重要的是,在国子监读书装样子,更多的时间都忙着拉关系走门路谋当官的,这算士大夫?”

这简直打击面太广了!

即便戴展宁知道越千秋背后谁撑腰,也忍不住毛骨悚然,更不要说其他人。

小胖子依旧唯恐天下不乱一般大声拍手叫好,仿佛忘了自己在明面上和越千秋是死对头。

李崇明本来还想谨慎低调一些,可想到父亲当年被放逐似的离开金陵,也离不开某些人的鼓吹挑唆,犹豫片刻,想到越千秋今天这样发难,背后绝对不会没人支持,当下也立时拍手叫道:“骂得好,士大夫三个字,不是人人都配得上的!”

白不凡更是眉飞色舞,仿佛出风头的是自己,他也大声嚷嚷道:“没错没错,手无缚鸡之力,出门连路都走不动,遇到盗贼抱头鼠窜,看到不平事不敢管的,也算士大夫?在行院出条子会行首喝得醉醺醺,遇到农人进城,污了襕衫就大声谩骂叫人赔的,也算士大夫?”

这都是他亲眼看到过的一些京官丑态,此时说得生动,顿时引来了刘方圆大声叫好。

越千秋一时更来了劲:“所谓士大夫,能文能武,出将入相;马上能治军,下马能管民,张弓能射雕,出口能成章;游走天下能仗剑自保,治理地方能体察生民疾苦;能平定匪患,还百姓太平;能治理水患,修渠造桥福泽一方;能教书育人,能培养英才,能启迪民智……当然,舌灿莲花的辩士如果真有水平能说得北燕皇帝俯首,那当然也是受人敬仰的士大夫!”

一口气举出了一大堆事例,越千秋这才朝四面八方拱拱手道,“我只想说,所谓士大夫三个字,极贵极重,不是自己就能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就如同周大人可以自称士大夫,国子监的监生,我们在座这些人,谁敢大剌剌地出去说,我等是士大夫,所以受不得半句批评?”

周大康被越千秋一句自称士大夫说得又险些噎着了。可越千秋揪住猛追不放的是他刚刚话语中的一个漏洞,而且把士大夫三个字抬得极高,更何况,眼下他身边这些还没有正式出仕的监生,严格意义上来说,确实不能说是士大夫。

而那些国子监的监生们,那脸上的羞怒就更加别提了。一时间,某位辩才不下钟小白的监生霍然起身,深深吸了一口气打算引经据典好好和越千秋辩一辩,可收获到的却是越千秋一个狡黠的笑容。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一个陌生的声音。

“千秋,从前你淘气顽劣也就罢了,今天这国子监冬会的场合,你也敢信口开河?”

在场大多都是高品官宦的子弟,可听到过此刻突然传来的这个沉稳声音,大多数人仍然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可随着李易铭第一时间扭头,随即又惊又喜,跳下来一溜烟迎了上去,紧跟着是慌忙起身低头做恭敬状的李崇明,再加上一个个忙不迭离座的人,文翰苑中顿时乱糟糟的。尤其是刚刚蓄势待发,打算打个翻身仗的那个监生,更是有些措手不及。

这时候,他看到国子监祭酒周大康面色一阵青一阵白,随即就听到了越千秋的声音。

“皇上,千秋哪里说错了?这回可有的是人可以给我作证,不是我先捣乱的,是人家找我的茬,而且还是接连两次!”

第171章 告状、训斥和偏心

越千秋非常漂亮地来了一个腾跃,稳稳当当落在了皇帝面前。虽说嘴里的辩解振振有词,可他行礼却半点不含糊。可已经先告状的他甚至没等皇帝开口,就忿忿不平再次抢在了前头。

“皇上您不知道,今天我和大伙儿刚进国子监,就被人挑剔衣服穿得不对,要赶我们回去换!真没想到如今的监生,就连当年第一代老前辈的服饰都不知道,这是忘本啊!国子监不应该把从前的那些优良传统教给每一个监生吗?”

“你这张嘴老是这么不饶人,以后大了怎么办?”皇帝疾言厉色地训斥道,“你以为人人都是你,这么有闲工夫去翻找百年前的史料,琢磨当年本朝第一批监生穿什么衣服?”

越千秋这才低下了头,嘴里却依旧嘟囔道:“这衣服比现在监生的白色黑边襕衫好看。”

“孩子话!”皇帝没好气地再次责备了越千秋,旋即就看向了李易铭和李崇明,仿佛恨铁不成钢似的痛斥道,“还有你们,跑到国子监来参加冬会,却在那大声鼓噪?不分场合,也不怕被人笑话!”

小胖子是最能体察到皇帝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的人,此时敏锐地意识到皇帝口气严厉,心里却似乎挺高兴,他顿时毫不在乎地涎着脸。

“父皇,就算没有越小九出头,儿臣也忍不住要搅局。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小的十二岁,大的二十岁,大家都是家学渊源,周大人不拿出点国子监最高水平来让大家长长见识,光斗嘴皮子有什么看头?儿臣和越小九这几年斗嘴都斗烦了!”

纵使李崇明打心眼里就看不上李易铭,可先头小胖子就不顾和越千秋的龃龉为越千秋叫好,此时又隐隐站在越千秋一边,他不由得心中一动,在皇帝狠狠瞪了那个小胖子一眼,随即又看向自己时,他就立时横下一条心,做出了一个决定。

“皇上要臣在国子监读书,臣自然千肯万肯。可臣这几天去问了问,却发现国子监中授课讲书的师长,水平良莠不齐,所以臣有些担心,读书三年,会不会反而还不如从前……”

周大康已经快被气疯了。越千秋当众打脸,显示了一贯的毒口毒舌,他已经不能忍了,可没想到英王李易铭和嘉王世子李崇明竟然也先后在国子监身上狠狠踩了一脚!知道自己先头用皇族敬礼士大夫的传统来堵人家的嘴,如今显然起了反效果,他却顾不得后悔了。

“皇上,越九郎和英王殿下嘉王世子此言,将国子监置于何地?国子监乃是我朝最高的官学,天下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

“那就让天下求之不得的读书人进国子监读书啊?怎么周大人扩充国子监的时候,就没想到你刚刚说的那些读书人呢?”

越千秋再次打断了周大康的话,旋即一本正经地说:“我请人赶制这一身衣服的时候,仔仔细细查阅过当年的史料。那时候说国子监初创,太祖皇帝延请当时久负盛名的大儒阳山先生出任祭酒,阳山先生又凭借自己的声望,请了好几位很有学问的名士来出任博士,所以第一届监生,英才荟萃,国初名臣不少都出自其中。”

他一面说一面斜睨了周大康一眼,似笑非笑地说:“可国子监这几年出来的监生,别说名臣了,有多少能做事的?至于国子博士,更是成了新进士求之不得的美官,当个三年过渡一下就走人高升了。至于品级更低的学官,呵呵,**品的学官,十年八载不挪窝,哪有好学问的名士肯来屈就?”

“都已经这样了,周大人只知道强行要求官宦子弟一定要到国子监读三年,怎么不琢磨满天下请大儒来,提升一下国子监老师的水平?怎么不想着让天下县学州学推举优秀学生到国子监来,扩大国子监的规模?是怕请了哪里赫赫有名的山长,于是抢了你的位子?是怕平民学生入监,让现在这些监生显得不那么优秀了?”

真敢说!

混在人群中的余长清忍不住咂舌。哪怕他作为刑部尚书之子,也不是没见过皇帝,可就是因为见过,他才一直都认为,那位温和的天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说话的。那种软中带硬的态度,让他在应对时非常谨慎。

可看看越千秋,如今这简直是在皇帝面前大放厥词!

“放肆!你爷爷和阿诩真是把你给宠坏了,还有东阳!”皇帝终于彻底拉下了脸,仿佛气得直发抖,“小兔崽子,给我滚回去好好反省,再要敢如此,罚你三天不许出门!”

周大康看到皇帝训斥越千秋放肆,还连那三个越千秋最大的后台给一块数落了进去,顿时极其振奋。然而,当听到后一句话时,他那刚刚露出少许的笑容顿时完全僵在了脸上。

回去反省,再犯就三天不许出门……他娘的这是惩罚吗?现在不应该因为越千秋大放厥词,就就责罚这小子家里那位老的吗?

当之前没看到越老太爷露面,心中还颇有些如释重负的国子监祭酒大人此刻终于醒悟到,越千秋背后最大的靠山其实是皇帝。今天那连番搅局,更不是因为越千秋气不过钟小白找茬而反找茬,而是别有用心,皇帝突然驾临国子监,目的也非常不单纯,却已经晚了。

本朝的官员任免,并不是皇帝的一言堂,可他当众受到几个小孩子这么大的质疑,这国子监祭酒还怎么当得下去?

周大康只觉得浑身力气尽失,刚刚竭力维持的气势一下子低落了下来。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直接摘下官帽道:“皇上,这国子监祭酒一职,臣实在是当不下去了,皇上另请高明吧!”

越千秋这会儿却不会冷嘲热讽了。他低着头,眼睛看着地面,耳朵却竖得高高的。不只是他,刚刚同样被训斥过的李易铭和李崇明,同样全都竖起了耳朵,心里也是同一个念头。

想通过撂挑子请辞来逼宫?

就只听皇帝干咳一声道:“周卿何必跟一个孩子计较?国子监积弊已久,并非一时一日就能扭转的,你已经很尽心了。”

说积弊,然后又说尽心,那就是隐晦地表示,你的工作有毛病,你的能力也还不够。这种打官腔的水平,但凡在官场浸**几年的人都能体味到,更何况是周大康?他请辞本来就是最后一赌,可听到皇帝果然连象征性地挽留都没有,还让他别和孩子计较,他更是悲从心来。

正当他觉得羞怒,而不是羞愧的时候,皇帝却骤然词锋一转。

“朕记得,卫朝之前,国子监有太学,有国子学,还有其他好几座各式各样的学堂,国子监不过是居中统筹。当年我朝建立之初,百废俱兴,所以国子监也就只设一学。

周卿之前提请官宦子弟全数入学,免得养出纨绔,倒是有几位大臣也跟着上了书。有请设武学的,有请设宗学的,有请设算学的,有请设律学的,有请复太学的,朕今日一时兴起过来看看,深以为然啊!”

皇帝感慨了一番之后,突然笑吟吟地看着越千秋道:“千秋,你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你自己有多大能耐?你要是能耐,朕给个学堂让你管,可你觉得有人肯去吗?”

越千秋顿时一喜,等抬头看到周大康那惊怒的目光时,他直接回了一个跋扈的笑脸,随即一本正经地躬身道:“皇上金口玉言,不许反悔!我可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武英馆!”

他其实真的挺想起名叫大学的,可大学的名头太大,他还是另辟蹊径,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和人对喷上。

皇帝顿时哑然失笑:“你还当了真?好,一个月之内,你要是能拿出像样的条陈来,朕就答应你!”

直到这时候,刘方圆白不凡在内的越千秋那个圈子所有人,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人家玩人家的,我们玩我们的……敢情越千秋这是真要在国子监之外另起炉灶啊!

第172章 国子监教育改革方案

哪怕皇帝去了,两个极有分量的皇族,英王李易铭和嘉王世子李崇明都一块去了,可国子监的这一场冬会,主角却不是他们,更不是国子监祭酒周大康以及他精挑细选出来的那些监生,而是赫赫有名的越九公子。消息在当日就随着冬会结束而传开,金陵城内一片哗然。

国子祭酒周大康想要旧事重提,让所有在京品官官宦子弟入学,结果却被政事堂次相越太昌的养孙越千秋横插一杠子,自己被损得狼狈不堪,几位得意弟子同样没讨着一点好。

最重要的是,突然出现的皇帝没有接受周大康的请辞,却在回宫之后立时召见政事堂和各部尚书侍郎以及九卿一级的主官,拿出了之前陆陆续续上达的奏疏。

而当着皇帝的面,之前还被越千秋狠狠喷了一顿的钟灵的伯父兵部侍郎钟亮,竟然充当了急先锋。

他提出,将国子监改成国子学,同时再设太学、宗学、武学、算学,律学等林林总总七八座学堂,除却国子学之外,其他学堂从八品以上官员子弟,各地官学,以及官府荐举中收取学生。至于原本的国子监,则改成专门管辖这诸多最高学堂的机构。

跻身政事堂刚两年的末相裴旭几乎不可思议地看着老神在在的越老太爷,岿然不动的赵青崖,难以置信此事竟然会是钟亮出马。可当看见赵青崖代表的科举派,越老太爷代表的草根派,清一色赞同钟亮的提议,再看到刑部尚书余家老大保持缄默,他就知道自己措手不及。

猝不及防的他怎么拦得住?

而为了表示对国子祭酒周大康之前工作的肯定,皇帝召来周大康温言抚慰之后,让其依旧留在国子学,出任新生的国子学第一任山长,品级不动。鉴于之前国子监就只收七品以上官宦子弟,为了彰显朝廷对官员的重视,日后国子学仍然只招收这些子弟。

至于太学,则是针对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子弟,严格考核,优胜劣汰。

任凭谁都看得出来,皇帝是要广开学校,把之前垄断在官宦手中的国子监单独撇出去设国子学,然后把太学重新拎出来。

太学两个字,可是比国子学的历史更悠久!

而在文翰苑中提出了“真正士大夫说”的越千秋,虽说再次招来了狂风暴雨一般的数落,可因为他提出了国子监应该延请名儒,应该招收平民学子,却也竟然赢得了不少人的赞扬。

然而,当传出皇帝竟是许了他,给他一座国子监下辖的学院去管,他顿时又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只不过,对这么一件事,大多数人却都是在看笑话的。

尽管当初越千秋才七岁就审案,如今人已经快十四了,可这学校是那么好办的?

傍晚时分,散衙坐车回家的越老太爷,便忍不住对亲自驾车的越影抱怨连连。

“我就知道,皇上当初想把那小胖子和嘉王世子都放到国子监,这是另有目的。虽说前几天千秋进宫的时候,对我说过,可他倒没说居然去和皇上商议了这一出!皇上更是荒唐,整治国子监就整治国子监,却撺掇了千秋出马!”

越影知道越老太爷并不是想要回答又或者别人附和,少不得答非所问道:“这几年,一直都有人在查九公子的身世。”

“查吧。皇上查了几次,回回铩羽而归,如果谁真查出结果,皇上不认为是假造的才怪。”

越老太爷不以为意地呵呵了一声,这才眯起眼睛道:“也好,千秋不去国子学,阴险的英小胖碰上会装的小弥勒,他不掺和就行了。”

“可皇上已经五十有五了。”越影终究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总要有人后继。”

然而,面对这个问题,车中的越老太爷却是长久的沉默。

而在国子监文翰苑中借题发挥了一把的越千秋,因为事先没和越老太爷商量就做了这么一件不得了的事,原本还打算去长公主府躲一躲,可想到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他在冬会结束之后应付了群情激昂的小伙伴们,还是硬着头皮在太阳落山前回了越府的亲亲居。

此时他早已错过了昏定时间,他食不甘味地拨拉了两口晚饭,左等右等,却没有等来爷爷的“传唤”,这下顿时更不安心了。思来想去,他终究还是决定到鹤鸣轩那边瞧瞧动静,因此出了房门到了院子里,就轻轻巧巧一个疾冲翻上了围墙。

可他才刚刚站稳,就看到了不远处那个似笑非笑的身影。

“影叔!”

越千秋连忙一溜烟似的冲了过去,到了越影面前讨好地问道:“爷爷生气了吗?”

瞅了越千秋一眼,越影淡淡地说道:“老太爷不想见你。”

这一次,越千秋顿时脸色发苦:“影叔,能帮我求求情吗?我真不是先斩后奏,我当初进宫,只是想向皇上讨个人情,让他免了我和阿圆阿宁他们去国子监里浪费时间,可说着说着,不知怎的我就嘴快了,还对皇上立了军令状……”

没等越千秋把话说完,越影就打断道:“你对我解释可没用,我又不是老太爷。”

“影叔!”越千秋顿时急了,“你不能落井下石!”

越影脸上露出了若有若无的笑容:“老太爷不想见你,可腿长在你身上,你不会从我这里闯过去见他?”

眼睛一亮的越千秋顿时跃跃欲试。虽说知道自己那位本事很大的老爹和师父都不是越影的对手,他这六年来偶尔与越影交手,那也是猫戏老鼠似的浅尝辄止,可此时此刻,他却知道越影不是平白无故说这话的。当下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猛地窜了上去。

他的武艺一多半来自于严诩,一小半来自于苏十柒,而长公主府中如桑紫等人,也都不遗余力地给他当过陪练,教了他不少层出不穷的小手段。因此他一上来就竭尽全力抢攻。

刹那间十几招过后,见越影在如同平衡木似的狭窄墙头上稳如平地,进退自如,格挡得从容不迫,越千秋心下知道这是应有之义,倒没有多少沮丧,可脸上却露出了急躁不安的表情,一时手脚齐上,仿佛是连吃奶的力气都用了出来。

眼看越影笑意越来越深,突然,越千秋脚下一打滑,整个人就从高高的围墙上直接跌落了下去。正当他伸手竭力想要抓什么的时候,看到越影想都不想就伸手想要抓住他的领子拉他一把,他的嘴角顿时绽放出了十二分的笑意。

“影叔,谢谢你啦!”

说话间,越千秋伸手在墙上重重一按,右脚在墙上轻轻一磕,借着那立足点,他竟是如同杂耍一般在墙面上奔跑了起来。

练武六年的他常年在长公主府上窜下跳,早就比前世的跑酷高手还要熟稔这飞檐走壁的一套,因此当突破越影的五指关时,他还有余暇举起右手比划了一个v字手势。不用回头看他都知道,这会儿的影叔,嘴角必定挂着一丝笑容。

直到纵身跃进鹤鸣轩的院子,越千秋这才如释重负,心想幸亏越影放水。他整理了一下身上行头,快步走到门边,却没有敲门,而是耳朵贴在上头倾听了片刻,这才悄悄推开了门。尽管他已经竭力控制,可那大门依旧发出了嘎吱的刺耳声音。

“鬼鬼祟祟的在那干什么?给我站好了!”

听到越老太爷这大喝,越千秋不由自主停下脚步站得笔直,随即就苦着脸说:“爷爷,你听我解释……”

“废话少说,居然又不知道从哪看来四句诗,还安在你爷爷我身上?我不问你这个,我只想知道,你这武英馆打算干点什么?就把你那小圈子里的人全都拉进去不成?”

听出爷爷口气中虽有愠怒,可却还留有余地,越千秋松了一口大气,连忙摇了摇头,也不管里头侧坐着的越老太爷是否能看到自己这动作。

“爷爷,我就算再自负,也不会认为我们这些人能够支撑得起一座学堂。我的想法是,这次武品录重修,不是各大门派全都会派人来吗?这些年来,朝廷防着武人,爷爷又一直都想要扭转这种重文抑武的风气,既然如此,能不能把各大门派那些少年子弟组织起来,分批在金陵城培训个两年三载的?如此一来,武英馆三个字,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当然,我知道,未必有人愿意来当这个老师,可不是有师父吗?就算师父这个玄刀堂掌门的身份太过敏感,可爹总不可能在北燕呆一辈子吧?再说了,像师父和爹这样的人,我不相信只有一个。就说爷爷这些年招揽的英才,来武英馆兼职当个老师,我不信没人愿意!”

“武英馆中的博士可以是兼职的,而我这个之前皇上破格给的六品官可以当一个名义上的院长,但学生可以设联合会嘛,仿效刑部总捕司,大家轮流坐庄,我们自己管自己!”

越老太爷顿时愣住了。刚刚还轻轻敲击着扶手的手僵在了那儿,但他脸上的表情却不知不觉松弛了下来。

他的小千秋……真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