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已是不早,也吃得差不多了,那边陈俨却还未回来。

苏晔先起了身,道:“我该走了。”

常台笙随即跟着起身,苏晔却一眼看穿她心思似的,浅笑道:“陈尚书住隔壁的宅子,陈俨与他父亲就是这样,隔阵子见一面,也不住在一起。陈尚书今日刚到杭州,他也只是过去问个安,过会儿应当就回来了,你再坐会儿罢。”

真是奇怪的父子关系。

常台笙还未来得及说话,苏晔已是取过架子上的斗篷,站在门口,回身看她一眼,面上浅淡笑意不减,语声慢慢:“芥堂被你经营得很好,但愿将来更好。另外——”他略顿了顿:“见到你很高兴,再会。”

苏晔言罢便拿着斗篷出去了,常台笙站在原地却思索着他的话中话。一个从未涉足过书业的江南富商,左一句芥堂右一句芥堂,这让她心里有些说不上来的不安。

是她想太多了么?今日这一局又是否是刻意安排?她没什么头绪。

那边苏晔已是快行至门口,恰看到迎面走回来的陈俨。晚上温度陡降,他那一身单薄的行头,看着都冷。苏晔止住了步子,笑道:“问完安了?”

“是。”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情绪。

“回去再吃点罢,厨子留给你就是了。”苏晔说着往前走了几步,忽然又回过身来:“我明日就回苏州了,你不打算与我道个别,挽留我一下么?我好歹难得到杭州来一趟。”

“为何要挽留你?”陈俨没有转身,声音有些恹恹的意味:“今日若你不在,我们会吃得很愉快。”

苏晔笑了一下,低头轻按了按太阳穴:“祝你下回吃得愉快。另外——”他复抬起头,侧身看了看陈俨的背影:“对她好一点,收收你的怪脾气。”

“我自然会对她好,既然她喜欢我。”异常笃定又理所当然的语气。

苏晔闻言披上了斗篷,没有再说话,唇角抿着笑意离开了。出了门,他抬头望了一眼黑漆漆的天,不见群星,只见一弯明月。天意罢,一切都是天意。

那厢陈俨已大步走了回去,行至中厅门口时,他见里头有人影晃动,倏地伸手拉门,里面的人似乎也正要开门,手没抓上门框,一个没站稳,身子前倾就栽进了他的怀里。

“喔,这是什么来着?示爱吗?”

13【一三】

常台笙立时就反应过来,她正要伸手去扶住什么打算重新站好时,后背却被他的手给轻轻揽住了。陈俨似乎是低头轻嗅了一下她发间的味道,竟有些意犹未尽般,不想松手了。

里边站着的常遇先是惊了一下,随即又很小大人般地开口道:“谢谢你扶住我姑姑,不然她会摔倒的。”

常台笙这会儿却十分从定,手先是稳稳搭住了门框,随后开口:“松手。”

陈俨的手也只是稍微挪开一些,她便挣开他自己站稳了。常台笙头都没高兴抬,倒是伸手拍了拍衣服,像是方才沾了灰似的。

“请你尽完最后一点待客之道,送我们回去,谢谢。”她说这句时,才抬起头看了他一眼。

虽然神色看着还算客气,但其中的冷淡疏离意味,实在太明显不过。

陈俨似乎是沉默了一下,忽然转身走了。

常台笙俯身给常遇裹好毯子,正要抱她,小丫头却摇了摇头,说可以自己走。常台笙见陈俨渐渐消失在走廊里,心中想着,是罢?应该这样才对。她讨厌不清不楚的牵连,但愿这个脑子某部分不好使的家伙能清楚她的态度,不要再来主动招惹她了。

说起来也不能算是讨厌,只是她素来偏好能够完全控制的局面,而这两日接连的被动状态,让她有些不能适应。

结束了最好,毕竟稿子已经拿到手,何况她在抄写时已认真读了一遍,几乎是不需要修改的稿子,这一点,她倒是可以完全信任他。这意味着将来也不会有太多接触机会,做完这本也许就不会再有交集了。

不时便有一小厮匆匆忙忙跑来,说马车已经准备好,可以送她们回去了。常台笙拉过常遇的手,带她出了门。坐上马车时,常台笙撩起车窗帘子一角往外看了看,这座宅院十有八/九也可能是陈家的资产,且极有可能也是旁人送的。

马车行至旁边宅院时,常台笙看到了门口灯笼上印着的“陈”字,忽然就放下了帘子。如苏晔讲的那般,陈尚书到杭州监工,就住在这座别院里。对于陈俨而言,尚书之家的这个出身,就已经是荣耀。士农工商,士在前,商在末,如今虽渐有“有钱即可”的风气,但两者毕竟是差得太多的阶层,在士族眼里,商人不过是唯利是图且随时都可以变成一条狗求人的存在。

所以她又何必与士族的独子有太多牵连?免得将来自取其辱。

这一日回去已经很晚,到家时常遇已经睡着。安顿好她,宋婶出来又是一阵嘀嘀咕咕,又说小小姐白日里在府中似乎太孤独了些,也不怎么说话,真怕憋出毛病来。

常台笙站在常遇门口静默了会儿,随后与宋婶道:“我这两日替她找位先生罢。”

宋婶连忙道好,又催促着常台笙早些去歇着。常台笙回屋洗漱完,理了理思路打算睡了。但大概是被风吹了,她实在头疼,遂坐起来服了药,又看了会儿稿子,最后竟伏在桌上睡着了。

她一连几日都很忙,给常遇找先生的事遂托给了宋管事。宋管事找了两位先生,说是可以到府上教课,常台笙遂特意挑了半天空,让他们到府上试讲。

那日试讲进行得还算顺利,常台笙故聘了这两位到府上来讲课。为此她还特意让宋婶陪着常遇一道听课,免得小丫头一人听课会觉得孤单害怕。

她这颗心稍松了松,转头又继续忙芥堂的事。那边书肆掌柜将翻新打蜡过之后的牌匾送了过来,她让制版师傅按照崇园旧牌记板做的新牌记也已经完成了。

她去了趟备印间,摆了满满一桌的是已经刷印好的新书稿,不是别的稿子,正是向景辉的新话本。这些书稿按说就快要开始装订,而常台笙却让等一等。

她让人刷印了新牌记,那新牌记上写的是——“芥堂崇园”四字,借芥堂之名,又区别芥堂以往的书籍。底下人猜了猜,认为东家这是打算做新牌记了。果不其然,常台笙直接让人将这新牌记附在了向景辉的新话本里。

宋管事多问了一句,说芥堂以前的牌记是否不用了,常台笙却摇摇头,回说:“芥堂是芥堂,芥堂崇园是芥堂崇园。”说白了,芥堂这块牌子她不想动,这些年努力维持的基准与审美也不变。芥堂崇园这个牌记,是为了做新品类而出现的,且“崇园”二字,也许能博个更好的名声。

但愿行内还有人记得曾经风光一时的崇园。

向景辉的新话本紧锣密鼓地印着,收尾前的那个晚上,芥堂灯火通明,似乎还在刷印新的稿子。不多,寥寥十张纸,动作娴熟的刷版师傅低头刷印这稿子,悄声与旁边的人嘀咕了一句:“东家竟弄来顾仲的评稿?我瞅了瞅,还是一如既往的刻薄腔调啊。”

这时累得不行的常台笙正打算在书房趴一会儿,结果门房小厮匆匆忙忙跑来敲门说:“东家,那……那陈公子又来了。”

常台笙坐直了撑住书案猛吸一口气,提了提精神回道:“不要让他进来,送什么都不要收,就说我不在。”

门房也够可怜,回了声“是”,又苦兮兮地跑了回去,继续想办法将陈俨堵在门外。可门房的家伙哪里说得过他,三两句便被驳倒,末了门房的小厮们实在没有办法,就索性“砰——”地将门给彻底关上了。说不过你就只好堵你了,左右东家也不想见你。

陈俨吃了闭门羹,在芥堂大门外站了一会儿。他并非头回吃闭门羹,自那回请常台笙吃过饭,他便再也未见过她。

没有关系,也许对方只是在报复。因为好歹之前他也让她吃过好几回闭门羹,那就等双方扯平了之后再说。

他上了马车,又忍不住撩起帘子看了一眼。真是个不要命的地方,这么晚了竟还灯火通明地干活,不睡觉么?

芥堂这晚的确没几个人睡觉,常台笙也不过只趴了一刻钟就起来了。要赶在书肆开门之前将新书运过去,还要摆好位置,以及——崇园的匾额也得挂上去。

天还黑着,她匆匆赶去书肆。书肆那边也在忙着整理,已另辟了一个门面出来,几个伙计蹭着灯笼光往上挂崇园匾额。

所有的改变几乎是一夜之间。天蒙蒙亮,晨雾正凉人时,芥堂已是开了门。崇园匾额之下,正是铺出的新摊子,上头已是摆了向景辉的新话本。崇园的旧牌记板搁在堂中,在红锦布映衬之下,显得更是古旧厚重。

两条大字布悬在新书摊旁边,上书“顾仲毒评向景辉新话本,百年崇园牌记终回芥堂”。二十个字,虽不对仗,但也算得上瞩目。

这一带书肆林立,每家都想着怎么玩新招,常台笙今日便算做了个典范。

毒评?她不怕这么下去没人给她写稿子么?还是向景辉那个老家伙在联合她玩什么把戏?顾仲竟然给芥堂写评稿了?

天大亮时,常家书肆门口便已是热闹起来。

买书附赠顾仲毒评稿,简直有点自打巴掌的意味。但顾仲是极有意思的一个人,就凭这一点,也能引来一堆关注。

圈中言辞刻薄的人不在少数,但一直刻薄且次次一阵见血的却不多,且众人皆不知这顾仲什么来历。他神秘得不得了,从不露面,据说住在北关水门一带,只有一些送酒食的人见过他。有所谓知情人说这个人曾在西湖书院读过书,因为他的评稿最开始是从西湖书院传出来的。

有阵子他写评稿写得很勤快,杭州城读书人中几乎没人不知道他。没人知道他什么目的,按说得了名气,要露个面再写册书,那可都是顺水推舟的事。可他从不为人写稿,也不与人接触,故而恐怕也不是为了名利,难道纯粹是觉得这些着书人写得太傻,所以才写评稿?

偏生他毒评过的那些书册,都还卖得很好,甚至有阵子几乎有了“先读顾仲评稿再读原著”的风气。这亦是个博闻强识的家伙,指点起别人来旁征博引,次次一阵见血,但最后却也不忘点出原著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谦虚地说一家之言不必在意。

杭州城读书人中,眼光老辣之人,顾仲算得上之一。

从大伙儿知道这人到现在已五年时间过去了,他如今竟给芥堂的人写起评稿来?缺钱了?还是常台笙有什么独到的手段?

等等,这评稿当真是出自顾仲之手么?

常台笙这会儿饿得很,书肆对面便是饭庄,她上楼要了雅间一个人坐着,要了些早饭吃,推开窗子恰好可以看到书肆门口。

人是越聚越多,且也有不少不差钱的掏钱买了书就走,抑或在观望的,好奇地站在门口借旁人刚买的书册读那评稿。

已经读过的人初步判定,从文风及遣词用句的习惯上来看,这的确应该出自顾仲之手。

好奇之人再翻到前边的牌记,再看看铺前挂着的崇园牌匾,懂行的即刻就进去围观崇园的旧牌记板了,当下则又是一阵议论。

常台笙取过杯子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干燥的喉咙与嘴皮。大概是有些上火了,她咽部疼得厉害。伙计将早点端上来,她偏头随意看了眼外头,只见书肆门口出现了一个略微熟悉的背影。

14【一四】

常台笙握着调羹,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粥,目光却始终停留在那人身上。只见那人走到摊前,伸手取了一册书,似乎是直接翻到了牌记页,随后又放了回去。他抬头看了一眼崇园牌匾,也未进店。这时他旁边忽出现一个管事模样的人,与之说了几句话,他似乎是点头示意知道了,便转过了身。

但他刚转过身便迎面撞上了熟人,立时就止住了步子。

常台笙继续坐着,又低头吃了一口粥,静观楼下的人与事。

芥堂打算新做牌记的事,外人几乎不知道,故而不存在今日一早特意有人跑来看的说法存在。这是没有任何预告的改变,今早聚集到书肆门口来的,应该都是偶然路过看到所以停下来观望。

苏晔怎会出现在这里?芥堂里有人提前告诉他这个消息?

她目光又移至苏晔对面站的那个人身上——以及为何陈俨一大早也会出现在这儿?是偶然吗?她可从未向他们提过这些事情。

而书肆门口站着的两人,也已是被人群挤到了边上。陈俨好整以暇地看苏晔一眼:“不是回苏州了么?”

苏晔还是一如既往的闲定语气:“有事耽搁了几日,不过也快走了。”他偏过头对旁边管事嘱咐了几句,又对陈俨道:“听说这阵子你一直吃闭门羹?我教你的招数用不上么?”

陈俨承认得倒干脆:“虽然她暂时拒绝与我见面,但我认为不会持续很久。”

苏晔似乎是淡笑了一下:“是么?”常台笙不爱拖泥带水的干脆性子,倒成了陈俨的克星了。

陈俨瞥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转了话题:“你不是有事要忙么?再会。”

苏晔没说话,看他一眼便离开了。

苏晔走后,陈俨蹙眉看看铺子前越聚越多的人,最终拨开人群走了进去,取了一册书站在原地翻着。他没看正文亦对新牌记不感兴趣,直接就翻到了随话本一起印出来的顾仲评稿部分。不过十来张,他却看得极慢,身后有个家伙似乎对他有些不满般嘀咕道:“没钱就别看书,站这儿看算怎么个事?旁人不要买啦?”

陈俨搁下沉沉的钱袋子:“这摊上摆出来的我都买了,请你——”他挥挥手,声音压在喉咙口般:“远点。”说罢继续低头看评稿。

他边看边想,末了合上书册,又似乎是琢磨了会儿。

书肆的伙计瞅瞅他搁在摊上的钱袋子,忐忑道:“您当真全要了吗?”

陈俨抬眸看了他一眼:“你方才耳朵借给别人用了么?”

“噢噢。”伙计连忙将钱袋子接过来,倒出里头的银子算了算,又倏地抬头对陈俨道:“但不够。”

陈俨瞥他一眼。

伙计举起一册书:“向先生这册书,要整五百文一册……这些牌记上都写着呢。”

陈俨倏地翻到牌记页,那底下分明小字标注着:“芥堂崇园《花前三笑记》一册,见卖钱五百文足,印造用纸一百一十幅,碧纸二幅,赁板钱一百文足,工墨装背钱一百一十文足。”

他倏地合上,仍是一副坦然从定的样子,声音懒懒:“那我只要一册好了。”

伙计看怪物似的瞅瞅他,将钱找给他,又拿过油纸,正要给他包一本带走,结果陈俨伸手阻止了他。

只见他将册子取过来,低头很是耐心地一点点撕下顾仲的评稿,随后将向景辉的话本部分,直接放在了摊子上。

他心满意足地揣着顾仲评稿走了,一群人看着瞠目结舌,伙计也是呆愣愣地看了半天,直到他走了,这才奔去后头告诉掌柜。

掌柜闻言出来看时,常台笙已是从饭庄回来了。她自然是目睹了方才的事,故而径直走到那书摊前,将撕下的话本揣进袖子里,一言不发地往书肆里面走。

外面的议论无非是说向景辉这回到底写得有多差,竟然被人嫌弃至此地步。尽管一册书开价五百文,但也有人为了满足好奇心将书买走一睹为快。

常台笙在书肆留了一会儿,因身体实在不舒服,故而先回去了。她回去时讲课先生还未到,常遇刚吃过早饭,搬了个矮墩坐在常老太爷房里,给他念书。

她虽才这个年纪,但已经认得不少字了,想来之前阿兄也教导得很好。

常台笙悄悄回房睡觉,被宋婶逮住。宋婶伸手一探她额头:“哎哟,这么烫!得赶紧让人去喊商大夫过来。”

常台笙还未来得及拦她,她老人家已经是匆匆忙忙跑去门房了。常台笙低头咳了一阵,喉咙口发疼,喝了些温水便卷着被子睡下了。

又过了些时候,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在外敲门,常台笙便坐了起来。宋婶带着商煜进了屋,商煜递过脉枕给她诊完脉,又看看她舌苔,慢条斯理地写了方子,又放了一小瓶药丸在案上,叮嘱道:“少想些事,多喝些水,这两日不要太劳累。”

“又麻烦你跑一趟。”常台笙这时已有些回过神,索性下了床,套上外袍,说屋子里闷得慌。

她与宋婶道:“不去陪着常遇听课么?”

宋婶一拍额:“哟,我还真忘了。估计这会儿快讲完了罢。”她匆匆忙忙跑出去,常台笙穿好外袍,又扯过毯子裹了肩,跟商煜说想出去晒晒太阳。

商煜说没什么事,便陪她在府里走一走。常台笙并没有拒绝,她道:“顺道给祖父瞧瞧罢,最近似乎不大好。”

商煜便应了下来,跟着她一道往东边走。商煜给常老太爷看过之后却说没什么大碍,遂坐下来写个膏方。他写方子时,屋子里静得很,屋外传来脚步声,亦有说话声。

“这家人丁快绝了罢?那小丫头没爹没娘的,学这些又有什么用?”

“还让不识字的老婆子陪着一起听,真是玷污学问,敷衍敷衍得了。”

脚步声渐渐远了。常台笙裹紧了身上的毯子,那边正在写方子的商煜停了一下笔,又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般,继续写了下去。

他们出去时,常遇双手提着小书匣正往这边走,看到常台笙则笑了笑:“姑姑。”

常台笙蹲下来,忍不住揉揉她脑袋,随后温声问道:“先生讲得还好吗?”

常遇想了一下,点点头。

常台笙伸手揽过她,这样靠了一会儿,双腿都有些发麻了,才问道:“若觉得在家里念书无趣的话,想去书院念小学吗?”

常遇猛地点点头。

常台笙不愿看侄女受委屈,先生们背地里的说道,也不知她是否无意听到过。小小年纪,不该因为这个世道寒心的。

于是第二日,那两位先生来时,常台笙便在府里封好了这阵子的酬劳等着,也未多讲缘由,便请对方不必再来了。

与此同时,她再次去了趟西湖书院,找山长商量了一番,定了这事。西湖书院有童子近百号人,且破天荒地收女童子,同样教授伦常礼教,及诗书礼乐之文,算是个难得的好去处。

这日她特意带上了小丫头,两个人拉着手在西湖书院的藏书楼前站着。暮色将近,一切安静极了,常遇说:“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常台笙亦发自真心地浅笑了笑:“我也是。”

一个人朝他们走了过来。常台笙似是察觉到了,微微侧身看了过去。常遇亦跟着偏过头去。

苏晔走到她们面前停下来,姿态从定又有说不出的闲适意味,在这深秋的傍晚站着,身姿显得略寂寥。他微微笑道:“竟在这里碰上了,幸会。”

常台笙开门见山地问道:“苏公子怎会造访西湖书院?”

苏晔也并不避讳,不急不慢回道:“前阵子在苏州开办了义学,到这里来取经。”

他说完俯身看着常遇,浅笑问道:“方才听山长说你要入小学,是吗?”

常遇明亮的双眸里溢出笑意来,似乎很是开心地用力点了点头:“我会好好学的。”

苏晔似是伸手想要摸一下她的脑袋,但最终还是将手收了回来,直起身与常台笙道:“再会。”

常台笙也只说了一句再会,便带着小丫头往西湖书院的另一个门走去。

苏晔临走前这晚,杭州城又下了大雾。管事收拾好行李放进马车,打算走了,苏晔却道:“到陈宅时停一停。”

约莫半个时辰后,苏晔进了陈宅,沿着走道一直往前,在一间亮着灯的屋子前停下来,轻叩叩门,没有动静,他遂脱了鞋子进去了。

他进屋时陈俨伏在桌上睡着了,这时节天已很冷,陈俨却还是穿得很单薄。苏晔在软垫上坐下来,拿起地上的毯子,给陈俨盖上。

桌上放满了稿子,全是一个署名叫顾仲的家伙写的,而陈俨方才似乎在整理这些评稿,甚至还对评稿做了反驳与评注。

他就是这样的人,认真做起事情来旁人很难比得上他。世人以为天资最重要,但天资荒废掉了,也只能一生庸碌。而他不该是庸碌过一生的人。

苏晔静坐了有一炷香的工夫,他正要起身时,陈俨忽然坐正了看着他道:“你不会直接喊醒我么?”

苏晔笑了一下,声音清雅:“天冷了也得知道自己加衣裳,你不是小孩子了。”

陈俨直盯着他的眼睛:“你今日很奇怪,有人给你下蛊了么?”

“没有人给我下蛊,只是走之前跟你道个别。”

“走就走罢,都说了好几遍了。”陈俨低头整理案上的稿子,又随口问一句:“今年还会再回杭州么?”

“入冬前应不会再来了,这边计划都已暂缓。”苏晔略顿了顿:“月遥身体不好。”他的声音浅浅淡淡,是江南人独有的腔调。

宗月遥是苏晔发妻,虽是两家长辈早年间定下的,但成婚这几年来,也算得上相敬如宾。

只是宗月遥身体一直不好,苏晔也不愿纳妾室,故而连子嗣也没有,指不定哪天苏晔也只能从弟兄家过继个孩子来继承家业。

陈俨也只干巴巴回了一句:“那好好照顾她,祝她好起来。”

“借你吉言。”苏晔最终起了身,“对了,听山长说几番请你去讲学你都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