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延庆是买卖人,讲究和气生财。虽看那人是个七尺大汉,胡子拉碴,穿着一件粗布的皂色棉袄,并不像是有钱人的模样,他仍十分客气地笑着解释道:“我坐贵宾席,跟朋友您的座位不相干的。”

那人一翻白眼:“谁不是坐贵宾席?二十文钱,你当我出不起啊。”

他是个屠夫,膝下五个儿子。现如今一个儿子管着一处肉摊子,家里进项颇丰。他这人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听个侠客故事。昨日听街坊邻居说这茶馆的说书先生说了一个极精彩的好故事,下午那一场他便过来听了,果真了不得,听完后他激动得昨晚一宿没睡好,就掂记着要来听书。却不想等他看着儿子们把猪宰了,各摊位的肉摆上,再赶过来,茶馆的位置已满了。

本来他这样的身份,倒喜欢坐普通的座儿。但他不是眼馋那贵宾席舒服吗?二十文钱而已,他又不是花不起,不就是小半斤猪肉的事儿么?就是以后茶馆没优惠了,花四十文钱他眼睛都不带眨的。他张屠夫别的没有,就是不差钱。

钟延庆被张屠夫噎了一下,脸色便有些不好看。

他淡淡道:“即便兄台你坐了一个贵客席,不是还有七个么?总不能兄台你一个人包完了吧?”

却不想张屠夫往他前面一划拉:“哪,这些人里有好几个都是帮他们主子排队占位置的,都坐贵客席。”

排在张屠夫前面的人有六个,听了这话,所有人都转过头来朝钟延庆点点头。

张屠夫又朝他身后指了指:“这些人里头也有好些想坐贵宾席的。八个座位,还真没剩了。”

钟延庆往后看了看,他来的时候离第一场开场的时间没多久,所以排队的也就十来个左右。可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这队伍里就又多七八个。

“这、这…现在离第二场还有一个时辰吧?”钟延庆忽然觉得自己脑子都不好使了。

这可是大冬天啊!大冬天的,在这里吹一个时辰的冷风,就为了占位置听一场说书,这些人莫不是疯了么?

赵大虎好心地为他解惑:“这些来排队的,大部分都是下人。钟老爷如果您不介意坐普通座儿,也可以叫你的小厮留下来排队。当然,我就这么一说,要是说得不好您老别介意。”

第157章 有何想法

钟延庆的目光就落到了四儿身上。

四儿犹豫了一下,就立刻赶在钟延庆开口前出声道:“老爷,小人愿意在这里排队。”

从早上老爷跟大少爷发火,他就看出来了,老爷对这说书可入迷着呢。不管他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个队他是肯定要排的。与其让老爷吩咐,还不如他自己请缨,这样老爷对他的表现只会更满意。

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想听这书啊!

果然,钟延庆本来还纠结这大冷天的让自家小厮在这里站一个时辰不人道,听到四儿这话,他心里顿时满意得不得了,当即拍拍四儿的肩膀道:“好四儿,回头老爷定然打赏你。”

“谢老爷。”四儿喜不自胜地拱手称谢。

“钟老爷,您可以过两刻钟派另一个下人过来替替这位小哥儿,这样他就不至于这么受罪。”赵大虎好心提醒道。其他人也是这么做的。

钟延庆一听越发高兴,点头道:“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说着吩咐了四儿几句,便径自先回去了。

因着四儿他们一行人都站在茶馆门口排着队,本来因为满座儿了就离开的人,这会子又赶紧聚拢了来,生怕自己不在这里占着位置,到时辰了就没座位了,故而不多一会儿的功夫,茶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赵大虎见这情形,忙进去禀报了庄越。庄越出来看了看,没说什么,只吩咐赵大虎他们守好门口,便又进了茶馆,心里感慨着,要不是昨日杜少爷提了一嘴,说让先来的排队,再派人维持秩序,免得拥挤,他还没想到这些呢。

这要是挤着踩着伤着了谁,或是为了个座儿吵嘴甚至打起来,那这茶馆就出名了,却不是什么好名儿。

现在就挺好,路过的人看到排这么长的队,都得来问一句,然后也想着要来茶馆里听听说书,看看大家都不惜大冬天排长队也要听的书,是如何精彩。

关府里,关乐和品完茶,有些不敢置信地问杜锦宁:“你刚才说,这茶是你制的?”

他虽不像袁修竹那个老饕一样,不光喜欢美食,而且还四处收刮好茶,每年春天都上窜下跳的,就为了买些好茶回来喝。但托袁修竹的福,进贡的好茶他也喝过不少。可那些贡茶跟杜锦宁这个一比,简直差远了。

况且,这个还是冬茶。在袁修竹的知识普及下,他也知道春茶要比冬茶要好。那些做贡茶的地方,一年就只在春天产一季茶,其他三季是不做茶的,就是为了保证质量。

“对。”杜锦宁很肯定地点点头。

关乐和的目光就有些复杂。

他收这个徒弟,怎么随随便便制个茶,就能比贡茶还好喝,莫不真是个妖孽不成?

关嘉泽可没想那么多。昨儿个茶馆最后一场说书结束后,他就忍不住把庄越叫进府里问了情况,得知昨日统共赚了差不多三两五银子后,他对做买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两银子可是半价啊,六天后恢复原价,那就是七两银子。一天七两,十天七十两,一个月下来就是二百一十两银子。等于说,除去给庄越和王路生等人的钱,只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他们就把茶馆的投入都收回来了,往后就是净赚的了。

哪怕他只有一股的份子,每个月也有差不多二十两银子的收入,相当于他在府里拿的月例银子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博阅书院学子们一年的束脩,也才二十两呢。

关七少爷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自己赚银子,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所以这会子喝到好茶,他第一反应就是赚钱。

他对杜锦宁道:“你这茶还有多少?咱们拿去茶馆卖啊。一杯这样的茶,至少要收人五十文一泡吧?到时候这茶叶赚的钱,都归你,不用拿出来分。”

这也是关七少爷吸取了原先的教训了,要不然,他肯定不会加上后面那句话的。他倒不是想占杜锦宁便宜,只是想事情不那么周到而已。

杜锦宁苦笑一下,摇摇头:“董叔爬上树采了半天,就只炒了这么一两茶叶,都在这里了。”

她本还想留点给董大成尝尝呢,但炒出来一看,实在太少了。除了关乐和,袁修竹他们肯定得尝尝,所以她没敢留,全部都拿过来了。

关嘉泽顿时泄了气。

关乐和朝关嘉泽一摆手:“你别闹。”转头问杜锦宁道,“你今儿个拿这茶来,想说什么?”

“就是前儿个我跟您说的买山头种茶的话。”杜锦宁道,“要是种了茶树,然后用我这方法来制茶,制出来的茶叶,您说卖不卖得出去呢?即便种茶树头两三年量产不大,但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吧?我是觉得这件事完全值得做。”

有了这样的制茶手段,这茶不光卖得出去,而且价钱绝对不低。关乐和自然知道这一点。只是…

他严肃地看着杜锦宁:“你要知道,一旦买了山头种了茶,那就属于书院的产业了,那可是我也不能插手的。这些收益有专人来打理。也就是说,即便用这方法制出来的茶叶卖了几千上万两银子,你也没有一文钱的收益。就算是这样,你也要建议我买山头种茶吗?”

不等杜锦宁开口,他又紧接着道:“或者,咱们师徒两个合伙买个山头种茶?”

杜锦宁建议关乐和买山头,而不是留着自己有了资金后买山头种茶,便是借着这个事,还关家一个人情,哪里会没想到这些。

她摇摇头,笑道:“您、袁先生、齐爷爷,看着我处境困难,都不计回报地伸手助我,现在有这么个机会,我也想回报于你们。至于书院…”

她摸摸鼻梁,不好意思地笑笑:“我还没进书院,对书院倒没什么特殊的感情。要说有,那也是对您和袁先生。所以这茶叶的制法,是给书院,还是如何运作,由先生你们来决定。我是没什么想法的。”

她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确,那就是这制茶方法拿出来,是回报关乐和、袁修竹和齐伯昆的,并不是一定要给书院。

第158章 孔氏相邀

关乐和看着杜锦宁,很是感慨。

如果杜锦宁是个家境不错的,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愿意拿些东西出来回报他和袁修竹,那没什么;可杜锦宁的家境可谓是一穷二白,就靠着杜锦宁写话本和杜家母女几人没日没夜地做豆干,才还上了欠章鸿文家里的钱;现在还在费劲儿地攒年后的束脩。这样的条件下,杜锦宁还能拿出制茶方子,无偿地送给书院,这不是单单大方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而是需要魄力。杜锦宁是对自己有信心,觉得即便不靠这制茶方子,也仍然能改变自家的生活,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他心情颇不平静,不过却没有表露出来,平静地点点头,道:“这件事,我跟袁先生他们好好商议,再给你个答复。”

“如此,学生就不打扰先生了。”杜锦宁起身告辞。

关嘉泽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拉着杜锦宁就往外跑:“走,咱们去看看茶馆如何了。”

“我来的时候路过那里,看到人挺多的,估计又是爆满。”杜锦宁道。

这情况,关嘉泽也知道,他虽在家里陪着母亲、妹妹吃早饭,但早已派了小厮去打探过了。

但听下人禀报,怎么能及得上自己亲眼所见呢?原先是没人陪同,自己一个人去,即便满心兴奋,也没人可以共享。可现在杜锦宁来了,一切就没问题了。

“反正也没什么事,一起去看看。对了,叫上齐慕远。”关嘉泽道。

杜锦宁倒也无可无不可,随着关嘉泽往外走。

却不想两人快走到大门口时,一个婆子飞快地从后面追了过来,气喘吁吁地对关嘉泽道:“七、七少爷,太太…太太让您请杜少爷进内堂坐坐,她想见见杜少爷。”

关嘉泽停住脚步,茫然地看看杜锦宁,显然是没想明白自己母亲为何要见杜锦宁,后来大概是想起什么,他的脸色有些不自在,对杜锦宁道:“为着陈家兴他们的事,我娘狠狠批评了我一通,说我不懂事。她想见你,想来也是为了这个吧。”

关太太是关嘉泽的长辈,又是关乐和的大嫂,她要召见,杜锦宁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她笑道:“这有什么?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走吧,咱们先回内堂。”关嘉泽转了身,领着杜锦宁进了后院内堂。

先前进来时,关乐和的书院是在前院,进了关家大门后,沿着回廊走了一段,再穿过一个拱门就到了。

可这一回杜锦宁跟着关嘉泽往里走,心里就感慨庭院深深了。

他们走的是宅子的中轴线,穿过了一个又一个院子,直到过了第三进大门,这才到了关家的垂花门。进了垂花门后便是一片池塘,池塘岸边绿树成荫,走廊外边还种了许多花草。沿着走廊又走了好一阵,这才到了内院的厅堂。

穿过院子上了台阶,杜锦宁便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秀丽女子坐在上首,正含笑地看他们。杜锦宁脚下慢了几步,等关嘉泽先进了门,这才跟着走了进去。

“孩儿见过母亲。”关嘉泽作揖行礼。

杜锦宁也跟着行了一礼:“不才杜锦宁,见过关太太。”

“叫什么关太太?这么生份。”关太太孔氏含笑嗔怪道,“你是我们泽哥儿叔叔的亲传弟子,又是泽哥儿的好友,当称我一声伯母才是。”

杜锦宁前世写过不少古代言情小说,对于这些内宅妇人的心理也有过许多研究。她们这些人,是最重身份地位和规矩的。

别看孔氏说得客气,态度亲昵,似乎真把她当成自家子侄看待。但如果她一进门就直呼“伯母”,关太太心里定然是不舒服的。毕竟两人身份地位悬殊,这样称呼,她杜锦宁便有高攀和自以为是之嫌。可换了齐慕远进来唤她一声伯母,想来孔氏就只会觉得齐慕远懂礼,不会有别的想法。

身份地位不同,待遇自然是不一样的。

“是,伯母,锦宁失礼了。”杜锦宁从善如流地改了称呼。

“嗯。”孔氏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上上下下地打量着杜锦宁。

杜锦宁便站在那里,任由她打量。

她这泰然自若的态度,完全不像一个出身低微没见过世面的农家子,倒跟那些世家大族出来的子弟有得一比,让孔氏很是吃惊,她倒是明白为何关乐和要收杜锦宁为亲传弟子了。

除了聪明,气度也不是那等小门小户的孩子能比的。

“来,坐吧,坐下说话。”她指着椅子道,又吩咐丫鬟上茶上点心。

等点心端上来,她便笑道:“别客气,来尝尝,这是我们家厨房的拿手点心,我家泽哥儿最爱吃这个,一口气能吃五六个。”

关嘉泽一看是自己最喜欢的椰蓉糕,便赶紧端起来递到杜锦宁面前:“来,吃,别客气。”

杜锦宁看到是一块块乳白色四四方方两寸见方的糕点,道了一声谢,拿起桌上跟点心一起送上来的小银叉子,叉起一块糕点。

关嘉泽这才自己也叉了一声,吃了起来。

孔氏低头喝茶,并不看两人吃东西,但余光却落在了杜锦宁身上。见她吃东西斯斯文文的,很有教养的样子,咀嚼的时候也没发出声音,再想想刚才没有人提醒,杜锦宁却不拿手去抓糕点,而是知道用叉子,她对杜锦宁越发的好奇了。

自打穿越过来后,杜锦宁吃的就是粗茶淡饭,精美的点心除了这时,也就在袁修竹那里吃过一次。不过她是吃了早饭来的,并不饿;而且前世的教养,不容她在别人面前海吃胡塞。为此她吃了一块,便放下叉子,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素帕子抹了抹嘴,便不动弹了。

倒是关嘉泽在自己家里,甚是自在,见杜锦宁不吃了,还劝了她几句,见杜锦宁不吃,他又吃了两块,这才作罢。

“这糕点莫不是不合锦宁你的口味?”孔氏笑问道。

“没有,挺好吃的。”杜锦宁笑道。

确实不错。

这糕点类似于她的后世吃过的钵仔糕,想来都是用澄粉做的,口感比较Q弹,里面放了奶,还放椰蓉,甜味也十分合适,味道甚好。

世家大族的底蕴,就体现在这方方面面,便是个点心,也做得比外面要精细讲究。

“那怎的不多吃几块?别客气,就当是自己家一样。”这句话,孔氏说得比刚开始见到杜锦宁时要真心许多。

懂礼、乖巧,容貌还长得十分好的孩子,自然是受人喜欢的。因为喜欢,孔氏心里的那点子门户之见也就消散了许多。

杜锦宁站起来回道:“刚吃过早饭,不饿。”

“坐,坐下说话,别动不动就起来,我们家没那么多讲究。”孔氏将手压了压。

见杜锦宁坐下,她又问:“你母家平日里在家里做什么呢?”

“我们是农户人家,我父亲又早逝,家母便整日为生计奔波。种田、打理菜园子、养鸡养鸭,磨豆腐,忙碌不休。”杜锦宁道。

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平静,没有丝毫地为自己穷困的家境而羞愧不安。

“可我看你这言行举止,倒不像是一般农户人家出身。”孔氏打探道。

杜锦宁笑了笑:“我父亲是秀才,我母亲也识得字,有几分见识。或许是这样原因吧,我在人前,不至于太过露怯。”

孔氏恍然:“原来如此。”

她还待再问,忽听身后“哗”地一声,穿堂后面的帘子不知怎的发出一阵声响,把屋里的众人都吓了一跳。

大家转过头去,便看到一个穿着红色精致衣裙、头上扎着两个小髻的十岁女童摔在地上,嘴巴扁扁的,表情甚是委曲,看样子似乎要哭出来的样子。只那双大眼睛,却一个劲儿地瞥向杜锦宁。

第159章 杜哥哥

“玉姐儿,你看你像什么样子!”孔氏的脸顿时沉了下来。

孔氏身后的两个丫鬟早已跑过去扶起了关嘉玉。

关嘉玉拍拍身上不存在的灰尘,大眼睛先瞅了瞅母亲,低下头,嘟着小嘴委曲地道:“我这不是好奇写那么好看的话本的人长什么样么?”

昨日听到关嘉泽说茶馆那边十分火爆,关嘉玉便对话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吵着闹着叫关嘉泽将话本给她看。

《阿宝》那本话本,涉及到情情爱爱的问题,关嘉泽根本就没敢拿回家来,更是不会让母亲和妹妹看到。《射雕英雄传》前面两册都是讲牛家村的情况和交待故事背景,《倒运汉巧遇洞庭红》就只讲做出海做买卖的,这两本内容都很健康,关嘉泽在经过母亲同意后,便给关嘉玉看了。

看完这几本书后,关嘉玉便紧随关嘉泽之后,成了杜锦宁的迷妹。

于是才有了今天不顾规矩,偷偷在帘子后面偷看杜锦宁的情景。

想起这个,关嘉玉又有些怨念。要不是母亲安排杜锦宁坐到那边去,害得她在帘子这头看不到杜锦宁,只能看到自家哥哥的半边身影,她会出这么大的糗,以摔跤的方式出场么?

看到女儿都这副样子了,那眼睛还一瞄一瞄地往杜锦宁身上瞧,孔氏就觉得头疼。

因这对儿女来之不易,小小年纪,有父亲就跟没父亲一般,所以孔氏难免觉得亏欠他们,平日里爱若珍宝。这会子看到女儿这样,她也不忍心当着外人的面责怪她,只板着脸道:“还不赶紧地过来给杜家哥哥见礼。”

说着她看了杜锦宁一眼,问她道:“你是哪年生人?没准我家玉姐儿还是姐姐呢。”

关嘉玉的一双眼睛顿时乌溜溜地盯着杜锦宁。

杜锦宁站起来拱手道:“锦宁后日满十一岁。”

孔氏还没说话,关嘉玉就拍手喜道:“啊,那你是哥哥。我的十一岁生辰是明年的六月呢。杜哥哥你比我大半岁。”

见母亲的眼睛瞪过来,她赶紧低下头去,做老实状。

杜锦宁不由得有些好笑。

关嘉泽这个妹妹,古灵精怪的,十分可爱。她要是有这么个妹妹,定然会可劲儿的宠着,也难怪孔氏和关嘉泽都一副拿这小丫头没办法的又爱又恨的模样。

不过她谨记着自己是个小男生,不敢胡乱撩女孩子,垂着眼睑不敢多看。

可那头的孔氏却被女儿那副样子打败了。想想杜锦宁是关乐和的弟子,又跟关嘉泽要好,以后几年肯定是要常来常往于关府的。关嘉玉说起来也是他的师妹,以后见面在所难免,现如今倒不如让他们彼此认识。

反正年纪小,还不用忌讳太多。

她便道:“行了行了,你先过去跟你杜师兄见个礼,别显得咱们关府的姑娘这么没教养。”

关嘉玉吐了吐舌头,这才走过来朝杜锦宁一福身,脆声道;“关嘉玉见过杜师兄。”

杜锦宁连忙起身回礼。

孔氏见杜锦宁眼观鼻,鼻观心,一副守礼的模样,心下大为满意,出声道:“行了,锦宁,你坐着吧。”转头又去瞪关嘉玉,“老实到这边来坐着。”

关嘉玉只得到母亲的另一边,坐到了椅子上。

孔氏这才向关嘉泽道:“后日是你杜师弟的生辰,你可得好好备一份礼去给师弟庆生。”

关嘉泽最是喜欢热闹的性子,先应了一声“是”,转头高兴地对杜锦宁道:“到那日我叫齐慕远几个一起去给你庆生,你可要准备些好吃的招待我们哦。”

关嘉玉看看自家哥哥,又看看杜锦宁,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也不知在打着什么主意。

杜锦宁连忙歉意地道:“伯母和师兄有所不知,锦宁出生那日正是家父忌日,所以锦宁长这么大,是从来不过生辰的。还请师兄见谅。”

孔氏和关嘉泽一怔,这才想起这一茬。杜锦宁的祖父虐待他们这一房,尤其不待见杜锦宁,就是因为杜锦宁克父这一说法。

关嘉泽当即道歉:“对不住,是我考虑不周,把这事给忘了。”

“没事。”杜锦宁摇摇头,“这种事,我不说,你也不知道不是?”

呆在这里,对于前世见过多少大场合的杜锦宁来说并没有什么,但终还是不自在,尤其是屋里还来了个关嘉玉。孔氏宠爱儿女,不会对自家女儿苛责。可如果她杜锦宁在这里呆得太久,在孔氏看来可能就是不懂礼的举动了。

她也不愿意多呆,起身告辞:“今日出来的时候家母还叮嘱锦宁早些回家。如果伯母没有别的吩咐,锦宁就先告辞了。”

孔氏也不多留她,笑道:“你跟泽哥儿是师兄弟,又一起合伙开茶馆,这关系比一般同窗都亲密些,以后可得常来常往才好。有你比着,你师兄在课业上也能多努力些。”

杜锦宁谦虚了两句,便起身离开。

关嘉泽连忙给孔氏留了一句:“我去茶馆。”追着一起出来了。

“哥,你说过给我拿的话本呢。”关嘉玉紧随其后,飞快地从后面追了出来。

孔氏见了直叹气:“唉,我是不是对玉姐儿太纵容了些,宠得她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

秦嬷嬷笑道:“姑娘也就在家里这几年能松快些,待往后出嫁了,多少规矩讲不得,太太何必拘着姑娘呢?看着姑娘这快快活活的样子,老奴都能多活几年呢。”

孔氏想起自己做姑娘时的快乐,以及出嫁后的种种不如意,现如今整日囿于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之中,便也不忍再女儿苛责。

她叹了口气道:“算了,且容她去吧。”

关嘉泽那头,可是颇为头疼,对关嘉玉道:“下面的话本杜锦宁还没写出来呢,我去哪里给你变话本去?你赶紧回去,等杜锦宁写好,我第一个就给你看,好不好?”

关嘉玉追出来,可不是为了要话本的。

她眉眼弯弯地对杜锦宁道:“杜哥哥,你下一册话本什么时候写好?我好想看呀。”

被这么一个长得十分卡哇伊的小萝莉睁着大眼睛期望地望着,即便杜锦宁身为女性都有些受不住。

第160章 人多呀

“这个…还没写好,等写好了我会给你哥哥的。”

“那你哪时写好?”

杜锦宁想了想:“大后天吧。”

虽然下面的话本她都写好了,但可不能这么交出去,她先前可是跟关嘉泽和齐慕远说了,她还没写出来的,这会子却摸出一本,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么?再说,一看眼前这位小萝莉就是个鬼精灵,要是一求她就给,以后还不得被缠上?

还是做一个铁面无私的“哥哥”更好。

“那好吧。”关嘉玉倒也不胡搅蛮缠,她看看关嘉泽,又看看杜锦宁,大眼睛眨啊眨,“你们这是去哪里?”

杜锦宁没有说话,只拿眼睛看着关嘉泽。意思很明确:你们兄妹俩的事,自己解决。

关嘉泽只得上前,笑道:“我们去茶馆。”又哄关嘉玉,“玉姐儿乖,等哥哥回来,给你带好吃的。”

“哥…”关嘉玉那撒娇的尾语,听得杜锦宁心尖儿都颤,“你带我去嘛,我也想看看。”

“那不行。”关嘉泽板着脸,“娘要是知道了,非得打断我的腿不可。”

关嘉玉的眼睛就垂了下来,眼泪一滴滴地往下掉。这说来就来、都不用情绪酝酿的演技,看得奥斯卡影帝杜锦宁都傻了眼。

身为妹控的关嘉泽哪里还顶得住,顿时败下阵来:“那这个…好吧,我带你出去。不过你要去跟娘说一声,而且咱们也不能去茶馆,那里鱼龙混杂,娘肯定不能让咱们去的。”他想了想,眼睛一亮,转头看了杜锦宁一眼,“要不,咱们就去杜锦宁家里玩?”

关嘉玉的眼泪还挂在圆圆的脸蛋上呢,小脸上就笑开了花,拍着手叫道:“好呀好呀,我想去杜哥哥家里玩。”

杜锦宁面无表情。

她能说什么?说什么都没用,这兄妹俩自说自话地就把事情给敲定下来了。

不过,这不就没征求关太太的同意么?作为一个世家大族的太太,怎么可能放任自己家的千金小姐四处乱跑?

可让杜锦宁绝望的是,关嘉玉跑到孔氏面前掉了几滴眼泪,孔氏也跟关嘉泽一样败下了阵来。

最后出门的时候,他们便由两人行变成了五人行——除了换了一身男式锦袍、戴了一顶小帽的关嘉玉,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

后两者,女的是关嘉玉的奶娘宋妈妈,男的则是关府的管家关平,这是孔氏答应女儿时要求带上的。

因县城不大,以前杜锦宁和关嘉泽来来去去的都是走路。可这会儿加上个关嘉玉,情况就变了。他们一行人出了关家大门,就见一辆青绸桐油马车停在了关府门前。马车十分宽敞,坐上关家兄妹和杜锦宁、宋妈妈都还绰绰有余。关平没有上车,而是另骑了一匹马,跟在了马车后面。

关嘉泽掂记着茶馆,吩咐车夫道:“先去茶馆。”转头又对关嘉玉,实则是对宋妈妈解释道,“一会儿到了茶馆,咱们把马车远远地停着,我跟杜锦宁过去看看,一会儿就回来,咱们再去庄子上。毕竟我们是东家,茶馆又才开业第二日,还是这么个火爆的情况,于情于理我们都得去看看。”

关嘉玉其实更想去茶馆,不过孔氏不同意,她也不好背着母亲偷偷去。否则她以后再想出门,那就不容易了。

她只得默默地点点头,那乖巧可爱的模样,惹得关嘉泽十分怜惜,摸摸她的头,温声道:“玉姐儿想吃啥,一会儿叫关平去买。”

关嘉玉又默默地摇了摇头。

她只想跟着去茶馆看看,并不想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