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杜锦宁心里也有些可惜。

比起那些读了书就自命清高,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来说,能尽自己的能力赚钱养家、平日里也尽量帮母亲做体力活的许成源已算是很不错的了。目前来看,他的人品也还好。谢氏虽精明了些,但为人也还算明理。最重要的是家里人口简单…

想到这里,她忽然记起追到集市要债的人,忍不住问道:“你们就两个人过年吗?我怎么听说,许师兄还有一个大伯父?”

提起这个,母子两人都苦笑起来。

许成源道:“我大伯还好,我爹去世后,是他支持我继续念书的,平日里也对我们多有关照。就是我那大伯母…”他抬眸看了杜锦宁一眼,“就是上次你在集市上看到那个,大年三十还来家里闹了一通,要我们还债。”

提起这个,杜锦宁从怀里掏出荷包,递了过去:“这是你上回给的三百文钱。我们家日子还过得去,你这钱就不用再给我了,拿去还债吧。”

“这怎么行?这万万不行。”许成源还没说话,谢氏就叫了起来,“要不是你教我家源哥儿写话本,他那话本一文钱都卖不出去。在你教他之前,他也拿去书铺给人看了,那些掌柜都摇头不收。经你指点改了之后,这才卖了六百文钱。书铺的掌柜说了,以后要是再写出来,还拿去卖给他。写得好了,还能再加价。你这是给我们家源哥儿开了一条既赚钱又轻松体面的路子,分你一半钱实不为过。宁哥儿你就不要推辞了,否则叫我们母子良心难安。”

许成源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见得母子两人极为相似的眼眸,杜锦宁深深震撼。

原先许成源给她钱时,她还不怎么以为意,以为那是谢氏不愿意得罪她们家,许成源也是卖出第一本话本,才会这么做的。毕竟谢氏要在杜家拿豆干卖,三百文钱虽然多,但跟生意不错细水长流的豆干生意比,还是没得比的。可能第二本第三本就不会再给钱了。

但此时,她推翻了自己对许家母子的猜测。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就算要给,也不用现在。你们先把债还完了再说吧。我也欠过债,知道那滋味不好受。”杜锦宁道,“而且你们也不需要本本给我钱,只需要给一本的就够了。毕竟许师兄为人聪明,一点就通,我也没费多少功夫。能因此而与许师兄结下一段善缘,是我的荣幸。”

经过此事,杜锦宁已真心当许成源是好朋友了。她本就没打算真收许成源的钱,不过是试探。以后许家母子一定要给一本话本的钱,那她便收下,到时候再找机会还回去就是了。可给得多了就不好办了。

谢氏是个性子爽利的,听得杜锦宁这样说,她便点头道:“行,那就这样吧。这钱我们先收回,等把债还清楚,源哥儿再把卖话本的钱给你。”心里十分遗憾没能跟杜家结成亲事。

说什么不想那么早嫁女,在她看来不过是婉拒的借口。不想那么早出嫁没关系,议亲总可以吧?但杜家拿这个当理由说了,不用说,就是不打算跟他们结亲了。

第180章 出来吧,小人书

“时辰也不早,我就先回去了。”既把话说清楚,杜锦宁便打算告辞了。

“杜师弟,你且再坐坐。”许成源挽留道,望着她欲言又止。

谢氏担心他又提亲事,让两家尴尬,以后不好交往,忙抢先道:“源哥儿,你不是又写了一本新话本吗?是不是打算让宁哥儿再指点你一下?”

“杜师弟到我房里坐坐吧。”许成源邀请道。

“行,那就再叨扰许师兄一会儿。”杜锦宁也好奇许成源到底想说什么。

谢氏无奈,只得拿眼神示意自家儿子别乱说话。

许家就是一进的院落,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北面还有个倒座做厨房和杂物间。

许成源的卧室和书房都在东厢。杜锦宁跟着他去的是他的书房。

书房里家具虽然不多,也就一个书案、一个书架,外加两把椅子,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也摆放得十分齐整。书房的墙壁上,挂了两幅画和一幅字,看那落款,却是许成源自己的作品。

“许师兄还会画画?”杜锦宁看着那两幅画问道。

两幅画中,一幅是孤舟垂钓,一幅是花下独酌,画画的手法与时下不同,用的是小写意加工笔。前一幅江河与天地,用的是写意的方法,人物和孤舟,则是用的工笔;后一幅亦是如此,树木与屋檐用的是写意,桌椅、酒杯与人物,则是用的工笔。但这两种画法加在一起,却格外的和谐。

“不过是随意画一画,上不得台面。”许成源不好意思地笑笑。

“许师兄怎的不画画去卖?反倒学写话本?”杜锦宁奇道。

许成源既精于画画,自然也是爱好此道。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顺便赚钱,这总比他从头学写话本要强吧?怎么本末倒置?

许成源苦笑一下,摇了摇头:“我们家以前虽还算衣食无忧,但送我念书也已不错了,哪能延师教我画画?我这画技,是跟附近一个老秀才学的。后来我去了书院,才知道这画法并不被人所认同。这画技我练了七八年,师父又已去世,我不愿意改叛师门去学新画技。待家道中落,想靠它来赚钱糊口便靠不上了。你也知道,漓水县人都喜欢大写意。我这种画即便卖的价钱极低,也卖不出去。所以就息了这门心思。”

“原来如此。”杜锦宁恍然。

她对画画没什么研究,但架不住关乐和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又名声在外,时常有人上门求书求画。她这阵子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知道一些漓水县书画界的情况。

漓水县以前出过一个画家,这画家的画技多得先皇赞赏,所作的画也被人争相高价收藏,被时人所推崇。而这个画家的画法是大写意,在他的影响下,漓水县的读书人也都推崇大写意的画法。

庄户人家大字不识一个,更不会花钱去买画来挂;能买画的,都是喜欢附庸风雅的读书人。县里都兴大写意,许成源这种画法自然就被视为小道,卖不出去也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这画技在其他人眼里不算什么,但看在杜锦宁眼里,却是跟宝贝一样。

“许师兄,这画画的事,我想跟你合作。”她走到许成源对面坐下,眸子亮晶晶的。

许成源叫杜锦宁进书房,是打算从杜锦宁这里探听一下杜方菲的想法的。可看到母亲的眼神暗示,再想想杜家既无意结亲,他就是问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让彼此尴尬,便将这满腹的心事与失落放了下来,到书案前将自己新写的还没装订的话本整理起来,打算拿给杜锦宁看看,请教一番。

此时听得了杜锦宁这话,他猛地一愣,抬起头来,怔怔地看着杜锦宁:“什、什么意思?”

“想来你也知道,我写了《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现在被博悦茶馆的说书先生一说,十分火爆。我打算在年后盘下一间书铺,将这两本书印出来卖。但识字的人不多,更多的是不识字或只识得几个字的。刚才我看了你的画,便想着,如果让你把这两部书的情节一页一页地画出来,想来买的人也挺多的。你愿不愿意跟我合作?”

说到这里,她眼睛眨了眨:“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两个,一个是画一本三十页的画册,给你五两银子;你也可以按销量来抽成。比如我卖出一本画册,你可以抽成二十文钱,卖得越多,你得的钱就越多。”

卖小人书这个念头,早在杜锦宁把《射雕英雄传》写出来,交给说书先生说书的时候就已有了这个打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人书,二十一世纪的漫画,形式都是图文并茂的,卖得不要太火。在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个《射雕英雄传》的说书都能引起轰动的古代,想来小人书也一定能给古人带来新鲜的体验。

不过开书铺卖话本和小人书的计划,她是打算等茶馆赚了钱,上学的束脩也有了着落之后再实施的,一来她缺钱,二来她也缺能画小人书的画师。当时她还想着等她去了书院上学后,再在学子里面慢慢寻找呢。没想到现如今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许成源既肯为了赚钱花时间去学写话本,想来不会拒绝为她画小人书的请求吧?

“真的可以吗?”许成源因亲事被拒而黯然的眼眸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这不光是为了马上能赚一大笔钱,更是因为他是真心喜欢《射雕英雄传》这部话本。

他能以十七八岁师兄的身份,去向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儿请教,还说拜其为师,《射雕英雄传》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毕竟达者为师嘛,能写出这样结构宏大的精彩话本的人,不是凡物,他心悦诚服。

现在,杜锦宁竟然看中他,让他把这本话本画出来,展示到众人面前,这于他而言,是莫大的荣幸。

杜锦宁点了点头;“自然可以。”

“那、那什么时候开始?”许成源眼眸晶亮地望着杜锦宁,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第181章 人家叫连环画

“下午我把《射雕英雄传》的前两册拿来,你先试着画一画,我看看。如果行的话,你就继续往下画;不行咱们再探讨,看看以什么形式画出来比较好。”

书铺杜锦宁是一定要开的,即便关嘉泽他们不愿意再合作,她一个人也想把它开起来。所以许成源这里,需得早作准备。

“行。”许成源只觉得浑身都是劲儿。

亲兄弟明算账,在开始画之前,杜锦宁觉得该把钱的事说清楚:“你打算以什么形式拿报酬?”

许成源道:“就按一册五两银子的价钱吧。”

杜锦宁很能理解:“成。”

许家还欠着债,自然是拿现钱比较好。这小人书好不好卖还说不准,即便好卖,一开始赚的钱肯定也是不多的,毕竟这是个新鲜事物,人们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许成源拿抽成的话,远水解不了近渴。

许成源犹豫了一下,道:“五两银子是不是多了?要不,三两就成。”

这是个老实人啊!杜锦宁感慨着,嘴里道:“不多,一册画册至少要画三十页,费的功夫可不少。”

“那先画着看吧,要是容易,你给三两就成。”

说到这里,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还是不大适合写话本。我前头那本话本之所以能写出来卖出去,都是全靠你。整个故事是按你的《倒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思路来写的;故事情节又是你给改的。现在放假在家里,没什么事,我本打算再写一本拿去卖,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故事来。”

说着他问杜锦宁:“《射雕英雄传》那样的背景,那样的情节,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杜锦宁哑然。

那故事不是她想出来的,她就是可耻的搬运工,偷偷搬人家的故事来卖。

不过她前世好歹是个网文写手,虽说写的都是套路文,但对于写文还是有些心得的。

她道:“想来你也听过说书吧?各种江湖好汉之类的故事,这不就是灵感的来源么?同时,故事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你有时候听听那些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再进行加工整理,那就是一个个好故事。”

许成源被她这话说得眼眸亮晶晶的,只恨不得现在就去收集故事。

“行了,要是没什么事,我就回去了。”杜锦宁站了起来。

她好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忽然问道:“对了,你今年也快满十八岁了吧?婶儿是不是要给你议亲了?说了哪家的姑娘没有?”

许成源正在兴头上,忽然被她这不按理出牌的问题问得一怔,因为激动而变得异常红润的脸色刷的一下变白了。

他想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说两句场面话,却忽然发现自己的嗓子似乎被什么堵住似的,发不出声音。

好半晌,他才垂着眸哑着嗓子道:“没议,家里债还没还完,我不想拖累别人姑娘,这一两年内都不会议亲。等还完债,家里日子过得好些了再说吧。”

说着这话,他心里便懊悔,不该这时候去向杜家提亲。

他不知道杜家是因为他家还欠着债,日子不好过才拒的亲事,还是有别的什么考量。但像他们这样被人追债上门,还去议亲,明摆着就是对人家姑娘不够看重。

可他娘说了,杜方菲眼看就十六岁了,他也满了十七岁,就算不成亲,也该把亲事订下来。杜方菲长得好,杜锦宁又眼看着是个有出息的,有的是人掂记着杜家这门亲。要是被人捷足先登了,后悔都来不及。他们这才急急地去杜家提这事。

谁知道杜家还是没看上他。

想到这里,他心里堵得十分难受。

杜锦宁问这话,也是越跟许家母子两人接触,就越觉得他们好,是很适合杜方菲的人家。母子两人都是有良心的,这很重要,许成源以后有了功名,至少不会抛弃糟糠之妻;就算考不上功名,许成源有技之长,光靠写话本和画小人书,就能让家里过得很宽裕,这就挺好。

杜方菲说了一年内不考虑亲事,如果许成源一年内也不议亲,那一年后没准两人还能再重新坐下来谈亲事。

现在有了许成源这话,她就放心多了。

第二日,杜锦宁果然拿了《射雕英雄传》上门来跟许成源讨论小人书的画法。

许成源原先就借过关嘉泽的《射雕英雄传》来看过,对情节有一定的印象,杜锦宁又让他看一遍后,两人就讨论从哪里到哪里为一幅画,画面上画些什么,如何构图,人物相貌如何。

杜锦宁是从影视作品丰富的后世来的,还对黄日华版的《射雕英雄传》印象十分深刻,在画面的想象力上自然要比许成源强。到后来,干脆就是她说,许成源拿笔在旁边作草图。

“呃,这样不对。”杜锦宁发现这做法不妥,赶紧叫停,“我不能每一本书都在旁边给你设计,毕竟我还有自己的事要做,茶馆那边等着我的话本子讲呢。这样,刚才我也讲了那么多了,你好好琢磨,把下面的内容都画出来。等画好后再拿给我看,我要是觉得不妥,你再改。你看这样行不行?”

许成源被她这样一说也挺不好意思,忙点头道:“行,行,你刚刚说的我已懂了,知道怎么去画这小人书…”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疑惑地抬起眼,“杜师弟,为何要叫小人书呢?咱们这画册,可不是给小人儿看的吧?都是大老爷们看的。”

杜锦宁哈哈一笑:“我这是随口一叫。”她摸摸鼻子,“那就叫连环画吧。”

小人书是民间的叫法,其实人家有个官名,叫连环画。既然杜锦宁把这东西搬到古代来了,那自然要把名字也一起继承过来。

许成源点头赞同道:“叫连环画好,可不是一幅幅连续情节的画?”他接着前面的话题道,“我已知道这连环画怎么画了,等我琢磨琢磨,将这册书画出来,再拿去给你看,不行再改。”

“这些话本要是泄露出去,到处是抄本,我到时候开书铺时就不赚钱了。所以你要好好保管,别拿给别人看,更不要丢失。”杜锦宁又叮嘱他,见他应了,这才放心回家去。

第182章 安排

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杜锦宁每日除了完成了关乐和所留的课业,去茶馆转一转,就在家里专心写话本。

每天都练字,她现在的字已写得既快又好。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她已将《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步》又写了七八册。除此之外,她还将《神雕侠侣》写了几册出来。

除了做这些,她每日中午在几个姐姐休息的时候,都会花小半个时辰教她们识字。

杜云诚是公认的聪明人,原身过目不忘,几个姐姐自然也不可能是笨人,记忆力比一般人都要强些。杜锦宁在教认字之前,特意讲了识字的好处,为此三个姐姐学字都学得格外认真。半个月下来,就已将《三字经》能读会写了一半儿。

杜锦宁惊喜的发现,向来沉默寡言存在感极低的杜方蕙,也颇有过目不忘的资质。一段话教她两遍,她就能记下来了。第二天再考她,仍然还能记得。学起写字来也比杜方菲和杜方蕙要快。

“娘,姐姐们也不好一直做这种劳力活儿,不体面不说,也辛苦。原先我听许婶儿说她绣活好,只是上了年纪当初又哭得厉害,眼睛这才不行了。要不,咱们请许婶儿来教姐姐们刺绣吧?咱们即便不靠做绣活养家,有这么一手绣活在,以后出嫁了,能自己挣钱,也不用太过看公婆的脸色。”

杜锦宁担心陈氏多想,说完又解释道:“这做豆干和做茶叶蛋的手艺,咱们肯定是让姐姐们带着出嫁的。但这些手艺,不可能她们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做,总得传给婆家人的,算不得她们自身的本事。到时候婆家人学会了这手艺,再不善待她们,咱们也无可奈何。但有了一手绣活就不一样了,这东西短时间内谁也学不去。赚的钱即便不留着自家用,要交给公中,那也是姐姐的一份功劳。婆婆要给她们脸色看,那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宁哥儿,你姐姐们有你,真是她们的福气。”陈氏叹道,谁家不是大的为小的着想?偏她们家反着来。最小的这个,为着三个姐姐,真是操碎了心。

“没有姐姐们照顾,我也活不下来。”

陈氏摸摸杜锦宁的头,回应她前面的话:“我倒也想呢,但许家跟咱们家亲事不成,咱们再这样请你许婶来,她能乐意么?再说,你三个姐姐都去学刺绣了,这豆干和茶叶蛋谁来做?茶馆那边每日要的量都挺大呢,我一个人可做不了。”

虽说杜锦宁他们一口气又开了两个茶馆,但因为说书的内容不一样,新茶馆开讲的《天龙八步》是老茶馆没有的,时间又正好错开,茶客们听完这边又去听那边,所以新开两个茶馆也不过是缓解了茶客们排队的压力,茶馆的座儿总是满的,根本没有空位。茶馆的生意一火,对豆干和茶叶蛋的需求量就大了。陈氏她们从早到晚的做,也仅仅能勉强供应上,这还是卤蛋和茶叶蛋所费的功夫很少的缘故,否则根本忙不过来。

“请人吧。”杜锦宁道,“等筹够了本钱,我还想去省城开茶馆呢,到时候豆干和茶叶蛋的需求量更大,这些活儿迟早是要请人的。请来的人,只要帮着磨豆浆把豆腐做出来,就减少了绝大多数工序。您跟姐姐们只要每日抽出一个时辰,就能把豆干和鸡蛋卤出来了。”

陈氏迟疑:“家里来来往往的人一多,咱们这做豆干和茶叶蛋的方法,迟早会被人看了去。”

“那您干脆就把干豆腐包出去给人做,咱们只管卤。”杜锦宁道。

陈氏摇头:“这也不妥。要是别人学会了做干豆腐,那离会做卤豆干也不远了。毕竟大家都知道咱们是用香料来卤的,他们买些香料回去多试几次,卤的便也差不离。”

其实对于这卤豆干的技术,杜锦宁还真看得不怎么重。毕竟她会的东西太多了,学了一样她又拿出一样就是了。而且在拿出这些技术来时她就有心理准备,毕竟国人山寨的本事太强,任你捂得再紧,只要时间长了,方法总会被人学了去。

但这些她不好跟陈氏说。毕竟她知道一个方子已很了不得,够一家人世世代代传下去了,要是再拿几个方子出来,不说陈氏,便是关乐和都要怀疑她是何方妖孽。

“那怎么办?”她问道。

陈氏叹了一口气:“要是你大姐跟许家的亲事能成,这事咱们也不愁了。把做干豆腐的方法教给你许婶儿,由她为咱们提供干豆腐。咱们两家是亲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他们也不会把方子传得到处都是。”

杜锦宁无语。

现在陈氏心心念念就想着如何促成许家这门亲事。杜方菲都已被她念叨得怕了,如没必要,绝不跨出房门。

“娘,强扭的瓜不甜,天下好男人也不止许成源一个。大姐不愿意,您就别逼她了。”尽管杜锦宁觉得许家不错,但很不赞成陈氏这种做法。

也是杜方菲性子好,要是换了她,她非得跟逼婚的老娘吵起来不可。

“行吧,我不管了。”陈氏劝不通,听得杜锦宁如此说,也泄了气。

“等明日许婶儿来拿豆干,你就跟她提一提学刺绣的事吧。要是她不同意,学不成刺绣,那豆干也不用请人做了;她同意了,你就问她愿不愿意帮咱们做干豆腐。”杜锦宁道。

“请她做干豆腐,这好吗?”陈氏犹豫道。

“反正总要请人的,不如请许婶。他们娘儿两个的人品是很不错的,比不知底细的人要强。”杜锦宁道,“再说,你还请人家教姐姐们刺绣呢,总不能占人家便宜,不回报一二吧?”

“我们也没占她便宜啊,这不是给钱的吗?”陈氏嘀咕道,“她眼睛不行了,又不能再刺绣,就算你姐姐学会对她也没什么影响。”

说完她想了想,倒也认可杜锦宁说的话:“你说的倒没错,许家娘俩人品是不错的,与其让别人做,到不如让她做。”

“咱们把这桩买卖给了她,那学刺绣的事想来也没问题了。”

“行,那就这样吧。”陈氏将事情敲定下来。

第183章 求购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是跟关嘉泽等人结账分红的日子。杜锦宁吃过早饭,正要往城东的博悦茶馆去,就听院门外有人问道:“杜少爷在家吗?”

她出去一看,就见庄越站在门口。

“庄掌柜,出了什么事吗?”她忙走过去问道,又将人往屋里让,“进来说话。”

庄越跟着她进了堂屋,各自落了座,这才开口道:“昨日,书香客书铺的掌柜跑来跟我说,想买您那《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的话本,出六两银子一本的价钱;今天早上,博雅阁的掌柜也来跟我说,出八两银子一本,买你的《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

“哦?”杜锦宁望着庄越,眨了眨眼,抬起手来朝他拱了拱:“多谢庄掌柜特意走这么远的路,事先来跟我说一声,我承庄掌柜一个人情。”

庄越笑了起来,抬手还礼:“杜少爷客气了,庄越被曾在京城做大掌柜的祖父提携,经过十二年的时间,做到漓水县绸缎铺三掌柜的位置,在那位置足足呆了五年,也算得到头了。要不是七少爷跟杜少爷合开茶馆,在开了两家分馆后杜少爷又一力举荐在下做大掌柜,又托杜少爷话本的福让茶馆买卖红火,庄越一辈子都不会有如今这样的风光。庄越能有今天,多亏了杜少爷的提携,些须小事,何足挂齿?”

两人对视一眼,相视而笑。

聪明人就是这样,不用多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话本这事,本来庄越可以等杜锦宁一会儿去了茶馆再说的,可他偏偏提前亲自过来,跟杜锦宁说这事,就是想卖杜锦宁一个人情。

虽说这话本是杜锦宁写的,卖不卖,卖给谁,那都是杜锦宁自己的事,与关嘉泽、齐慕远和章鸿文无关。但茶馆还握有一份《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呢,那可是茶馆花了二两银子买了过去的。

虽说当初把话本卖给茶馆时,杜锦宁早已声明了其他版权留在自己手上,但这时代连“版权”这个词都没有,对于版权的释意与分属,大家就更加没有概念了。所以版权什么的,大家在心里估计完全不当回事。

《射雕英雄传》可是约有一百二十万字的,《天龙八部》也有约一百五十万字。目前杜锦宁卖出去的话本册子,因毛笔写字比较大,一册厚厚的话本也就二万五千字左右。这么算下来,《射雕英雄传》能分成差不多五十册,《天龙八部》则是六十册。按八两银子算的话,就是差不多九百两银子。

财帛动人心,或许对于家境富足的关嘉泽和齐慕远来说,这点银子还不至于让他们舍弃良心、背叛友谊,章鸿文也因地位不高而不敢有异心,但万一呢?人心这东西,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再说,这些产业要不要可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他们有家人,还有族人。

所以,这件事,能不当着茶馆所有东家的面,拿到桌面上作为公事来谈,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私底下处理,即便关嘉泽等人知道了,潜意识里也觉得那是杜锦宁自己的私事,又不涉及到赚了多少钱的问题,不把它当回事,或许过了也就过了,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情。

庄越能背着自家正儿八经的主子关嘉泽,来卖自己这么一个人情,杜锦宁自然也不会对他隐瞒自己的打算。

她道:“这话本我不打算卖出去。”

庄越一惊:“少爷…”他可是知道杜家的家底的。虽不知道那两部话本到底有多长,能卖多少钱,但放着现得的利益不赚,岂不是傻子?

“少爷,不瞒您说,虽说现在市场上还没有《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的抄本出来,但那是咱们在这方面防犯得比较严的缘故,宁愿不赚那么多钱,也不让说书先生过多的重复说书内容;而每个说书先生,都跟咱们签了红契,定了高额的赔偿金;每个小二都紧紧地盯着台下的茶客,不让他们在听书的时候动笔写东西。否则书铺里早已摆上这两部话本了,他们不可能再花大价钱来跟咱们购买。”

庄越苦口婆心地劝道:“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有钱赚,他们才不管这话本有没有头尾,肯定会让那些记性比较好的人去记情节,然后写出差不多的来,弄到市面上卖。与其让别人掂记着,想方设法地钻空子,还不如您把这份钱给赚了。”

“你别急,我话还没说完。”杜锦宁微笑道,“我不卖出去,是打算自己开一家书铺,专门印我的话本出售。”

“啊,原来是这样。”庄越松了一口气之余,也十分赞成杜锦宁的做法,“我虽不做书铺那一行,不知道这其中的利润,但既然那两家书铺能出到八两银子一本,其中的收益想来是很可观的。以他们的德性,能以八两银子买下你这一册话本,到时候刨除印刷成本和兜售收益,必然还能赚上五六十两或许更多的利润。与其把这钱让他们来赚,不如您开个书铺,把这层收益给赚了。”

杜锦宁没有接这话,而是提起了另外一个话题:“庄掌柜的祖父是关家的大掌柜,想来你们一家的身契都是在关家吧?”

庄越默了默,点点头道:“是。”他是聪明人,不用再说下去就知道杜锦宁要说的是什么。

便听杜锦宁道:“庄掌柜要是自由身就好了,我必用庄掌柜做我的大掌柜,运作我的一切买卖。”

这是杜锦宁的真心话。

庄越这人,作事稳重、头脑精明、眼光也极佳,最重要的是他的心性不错,又隐隐透着对她的崇拜。要是她手下有这么一个大掌柜帮着做事,那以后就方便多了,不用因人手不足而老去依靠关家和齐家。

依靠别人的同时,自然也受制于人。以后要是因为利益或别的事跟这关、齐两家闹得不愉快,只要他们釜底抽薪,她费尽心力所构筑起来的生意塔就会全面崩塌,这是她不能容忍的。

第184章 分红

“哦?”庄越心念一动,“杜少爷这书铺的买卖,是不打算跟我们七少爷合作了吗?”

“不,肯定是合作的。”杜锦宁道,“但我也得培养自己的人。”她抬眸看向庄越,“你明白吧?”

“明白,庄越明白。”庄越自然很能理解杜锦宁的做法。

谁愿意总是受制于人呢?陈家兴他们的例子,可就摆在眼前。

他也明白他不可能舍弃关家投靠到杜锦宁身边去。

并不是说杜锦宁家境贫寒他看不上,而是他身契还在关家;最重要的是他是关家的下人,在关家也还算是得用。如果他从关家赎身出来投奔杜锦宁,杜锦宁肯定是会得罪关家。杜锦宁现在羽翼未丰,为了他这么个人得罪关家,并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他们两人,也只能隔着身份互相欣赏。

“鲁小北举荐的那位崔明史,为人还是很不错的,能力也够,就是脾气稍微耿直了些,不够圆滑,有时候容易得罪人。”庄越又道,“我跟崔明史聊天的时候,听说他有个好友,最近想找个好的东家投靠。人以类聚,既是崔明史的好友,想来也不错的,杜少爷可以找崔掌柜聊聊。”

杜锦宁点了点头,抬手又拱了拱:“多谢庄掌柜提醒。”

庄越这次来就是给杜锦宁提个醒,卖个好。见时辰差不多了,他便赶紧起身告辞。

杜锦宁特意等庄越走了一会儿后才出发,到了茶馆时,关嘉泽、齐慕远和章鸿文已在那里等着了。庄越自然是跟账房先生拿着一本账本在座。

过了一个年,半个月不见,彼此互相问好,说些吉祥话,寒喧了好一会儿,这才各自落座。

庄越先把账本让大家传阅了一遍。

关嘉泽和齐慕远看着这收益,倒还比较淡定;杜锦宁心里有一本账,心里对三个茶馆的收益早有预计,表现得也很淡然。

只有章鸿文,看到上面写的数目,十分吃惊:“咱们这三个茶馆,这么赚钱?”

庄越得意道:“可不是。驿前街茶馆从大年初一开始就是全价;紫竹巷口茶馆和城西茶馆虽说前六日半价,但面积比较大,容纳的客人比较多,又都是满座儿,所以收益也就很可观了。”

因三个茶馆都叫“博悦茶馆”,最先开的那个茶馆和一个新茶馆都在城东,不好区别,只就能以附近的地名代替称呼。最先开的茶馆开在驿前街上,便叫驿前街茶馆;附近的新茶馆则开在紫竹巷口,就叫紫竹巷口茶馆。城西那个就直接以城西茶馆称之。如此一来,账本上记账也好区分。

说到这里,庄越朝杜锦宁笑道:“这其中还多亏了杜少爷家提供的豆干和卤蛋、茶叶蛋、鸡爪鸭爪等小食,许多茶客专门到咱们茶馆来吃早饭,就因为喜欢这些小食。这几样东西,为咱们茶馆也赚了不少钱。”

杜锦宁问:“鸡爪鸭爪大家还喜欢吧?”

“喜欢。开始大家还觉得没啥吃头。但价钱不贵,小二推销之后,试着尝了一尝,就停不下来了,许多人来了都要点一份。再加上每次供应的量都少,这更让大家觉得能吃到这东西就是幸运。因此每日都是供不应求的。”

古代物质没现代那么丰富,更不像二十一世纪,大家吃烦了大鱼大肉,开始追求各种花样,鸡爪鸭爪这种只有味道没什么肉的东西自然极受欢迎。

刚开始时,杜锦宁对于这东西也没什么信心,不过是家里有现成的卤水,正好让陈氏她们试试,不成也没什么损失。

却不想古代人民接受程度还是可以的。最主要的还是饥饿营销起的作用。因为即便陈氏到各大酒楼去收货,一天也收不到多少。所以供应量完全提不上来,每天卖给茶馆的也就七八斤。这越吃不到就越想吃,这才把鸡爪鸭爪的名声给抬了起来。

杜锦宁点点头,不再提这事,转头看向关嘉泽和齐慕远、章鸿文:“这些收益,如何处理?”

“分掉。”齐慕远吐出两个字。

章鸿文见有人带了头,也连忙附和:“我也建议分了。”他还欠着杜锦宁的钱呢,自然是希望把钱分了好还债。

关嘉泽过年收了一堆的红封,手头可不缺钱。不过他对于这些都可有可无,见大家都提议分了,他自然道:“我没意见。”

杜锦宁便转头对庄越道:“那便把收益分了吧。往后,每月的十五日盘账,十六日分钱,形成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