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苓脸色发白:“娘,你放心,我不会对任何人说的。”说着,对天发了个誓。

陈氏的脸色这才和缓下来,转过头来跟杜锦宁商量:“蕙姐儿那里,我觉得还是瞒着她的好。”

“不,娘,这件事得让四姐知道。”杜锦宁却道,“毕竟这事潜伏着一定的危险,她有权利知道。”

陈氏一想也对,点点头道:“行,我找个时间跟她说。”

杜锦宁见话题跑偏了,连忙又拽了回来:“三姐,你跟我说说,你对亲事有什么想法。”

杜方苓摇摇头:“宁哥儿,我现在还不想嫁人,等过两年再说吧。”

杜锦宁笑了起来:“我知道你担心现在出嫁,会让我跟娘再误会你,以为你是害怕被我牵连才逃离这个家的。放心吧,我们不会这么想的。你该出嫁就出嫁,这样我也放心些,免得参加科考的时候压力太大,顾虑太多,总担心连累你们。反正你也到了婚嫁的年纪了,是该考虑婚事了。”

她敛起了笑容,表情严肃:“而且,如果事情不妙,我会以死遁的方式离开,重新弄一个身份。所以只有你们都成亲了,我才没有任何顾虑,也能放心地把娘托付给你们。你不成亲陪着我担风险,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对,你弟弟说的对,就照你弟弟说的办。”陈氏也十分赞同。

手背手心都是肉,她自己愿意为杜锦宁做出任何牺牲,但并不赞同女儿们也跟着一起冒险。如果杜锦宁没有想着姐姐们,一意孤行的要参加科考,她也会对杜锦宁心生不满的。现如今杜锦宁能想到安置姐姐们,甚至把她的后路也考虑进去了,她心里倍感安慰。

这些年的苦她总算没白吃,养出来的儿女个个都很懂事,看重亲情,知道为别人着想,也很孝顺她。

杜锦宁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杜方苓便没有再推辞。

她想了想,道:“我不要嫁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也不一定要嫁读书人。只要那人人品好,有担当,不会因为咱们家以后有什么变动而生出别样的心思,就可以了。如果家里人口能简单一点,就更好了。毕竟…”她看了看陈氏,又望向杜锦宁,“以后你要用装死来换个身份,那肯定就不能再回家来住,娘这里我就照顾了。那人如果家里人多又复杂,我怕娘受委曲。”

杜锦宁听得这话,心里越发安慰。

其实对于杜方苓的婚事,她是有想法的,这也是她迟迟没有帮着杜方苓张罗亲事的原因。

三个姐姐,杜方菲和杜方蕙都太善良太温顺;只有杜方苓,性子要强,脾气也刚硬。这三个人中要选一个出来立门户支撑这个家,还得像杜方苓这样的。至少她不会被人吃得死死的;遇到不好的人,照她的脾气绝对会跟对方一拍两散;金钱她也会死死地拽在自己手里,不会被男人花言巧语地哄骗了去。

陈氏如果愿意改嫁那自然是顶好的,最亲的四个人都能被好好安置了,杜锦宁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不至于因为她们而畏手畏脚。以后她挣了钱,有了权势,也完全可以在暗中照拂她们,不让她们吃苦。这样的距离让大家都舒服。

但杜锦宁知道,陈氏是一定不会改嫁的,十几年过去了,现如今一提起杜云诚,陈氏都还会流泪,就可见这夫妻俩感情之深。杜云诚又是因为陈氏难产急急从县里赶夜路回来才出的事,陈氏是绝对不会放下他改嫁的。

陈氏不改嫁,杜锦宁就得好好安置她。她自己如果一直女扮男装做官还好,还可以接陈氏去京中享享清福;但如果她不得已死遁,三个姐姐又都出嫁了,那陈氏该怎么办呢?

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让一个姐姐肩负起给陈氏养老的重担。而这个人,杜方苓就最合适。

“我提一个人,你想想你愿不愿意嫁。”杜锦宁试探着看向杜方苓。

杜方苓用力点了点头:“我相信你。你给大姐挑的什么人家我都看在眼里。只要你说好的,绝对不会差。你说让我嫁谁就嫁谁。”

杜锦宁被杜方苓这话说得哭笑不得。

“姐。”她道,“我觉得好的,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其实当初我是看出大姐对大姐夫也有好感,这才极力撮合他们的,并不是我觉得许成源好就把大姐嫁给他,这还得看你们愿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不信你问问娘,当初大姐不愿意,我是不是也没勉强她。她不嫁大姐夫就不代表就没有别人可嫁。照咱们家现在的条件,要找个好人家还是挺容易的。”

第293章 是他?

“对。”陈氏是知道杜锦宁的性子的,杜锦宁是不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

“好,你说,我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人。”杜方苓道,“如果我不喜欢不满意,我会说的。”

虽说刚穿来的时候杜方苓有各种小心思小怨言,但杜锦宁不得不承认,这三个姐姐里,跟她最对脾气的还得数杜方苓。

杜方菲那个性子,什么都闷在心里,问她什么都低着头害羞不说话,当初为她择婿的时候差点没把杜锦宁给急死。杜方苓这样就挺好。

“鲁小北。”杜锦宁吐出三个字。

杜方苓和陈氏都吃了一惊,抬起眼来看向杜锦宁。

杜锦宁赶紧道:“三姐你要是不满意,没事,我还有别的人选,是书院里我的同窗。”其实除了鲁小北,她还真没有什么好人选。这样说不过是想让杜方苓不要勉强自己。

杜方苓想了想,却摇了摇头:“我没有不满意,只是没有想到是他而已。你这么一说,其实想想他还是挺好的,真的,宁哥儿你就是比我们有眼光,看人看事都厉害。”

陈氏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终是闭上了嘴。

杜锦宁自打说出“鲁小北”三个字,就一直在观察着杜方苓的表情。如果杜方苓有一丝不满,不管怎么的她也能看得出些蛛丝马迹。

但她从杜方苓脸上和眼里看到的竟然是满满的佩服和欣喜。

这让她有些不解。

如果杜方苓对鲁小北早就有别的心思,她不该是这样的表情;如果她是勉强答应这门亲事的,也不是这样的表情。她现在这佩服和欣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三姐,你为何这样说?”她奇道。

陈氏也不解地看向杜方苓。

“他能让你从一个小杂耍提为管事,又带在身边悉心培养,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那都是没话说的;他无父无母,以后就能跟我一起好好孝顺娘亲,照顾你,又不所受牵累,这一点十分难得;他虽身无长物,什么都没有,但我又不是没过过苦日子。不说他跟在你身边做事有月钱的,便是我做豆干也能养家养活自己。而这样的日子,反倒是让我踏实。”

说到这里,杜方苓扬了扬眉毛:“其实我一直为大姐提着一颗心呢。要是以后大姐夫中了进士做了官,她要面对的情况就复杂了。我可不愿意过那样的日子,太累。”

听得杜方苓一样样的数来,杜锦宁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

杜方苓能这样想,那是再好不过了。她还怕杜方苓心气高,一心要嫁个比杜方菲更好的夫婿呢。

要是她是个真男儿,那自然不怕。她以后中了进士做了官,再如何也能给她们在背后撑腰,不让他们的夫君随意欺负了她们去。但她现在这一片繁华的高楼大厦,却是建立在一片沙地里的,不知何时就倒塌了。所以还是脚踏实地地择一桩亲事的好。

陈氏是个心气高的,一心想让女儿们高嫁。当初杜方菲选婿的时候就如此。

所以听到鲁小北这的名字时,她是很不满意的,不明白杜锦宁为何要提这样一个人。

可听到杜方苓这番话,她皱起的眉头也慢慢缓解开来。

是啊,这么想来,鲁小北确实是挺不错的人选。杜方苓嫁了他,她这做母亲的心里也踏实,至少要比杜方菲那桩亲事更让她踏实。

“你也别急,我就是这么一提,鲁小北我还没问过他,没准人家还不愿意呢。”杜锦宁道。

“那你问问他愿不愿意入赘。”杜方苓道。

陈氏惊讶了一下,旋即眼睛一亮。

是啊,如果鲁小北入赘到杜家,即便以后杜锦宁恢复了女儿身,家里也不怕没人支撑了。

杜锦宁却摇摇头,望向杜方苓,认真地道:“不入赘,你嫁给他才安全,到时候不用受我牵累。”

见杜方苓张嘴想说话,她伸手止住了她:“你别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这件事咱们不从感情上来说,而是单从利弊上来分析。首先,你要知道,杜家并不靠咱们这一房传宗接代,有什么必要委曲鲁小北,还把你们置于危险之中呢?爹是挺好的,但祖父是什么样子,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咱们的,想来你们也不会忘记。咱们有必要为了杜家,就让你丈夫受别人白眼,走到哪里都被人看不起吗?有必要吗?”

杜方苓哑口无言。

她疾恶如仇,又有过被卖经历,比谁都憎恨杜辰生和牛氏、杜云年等人。她只恨自己姓“杜”,怎么会为了杜家,就委曲自己的丈夫?她这不是有病吗?

赘婿在社会上从来都是低人一等的,稍有骨气有本事的男子,都不会做倒插门女婿。

“其次,我们家已有我这么一个出息的男丁了,你还要招个女婿回来倒插门,这不明摆着告诉别人咱们家有问题吗?”

一听这话,陈氏紧张起来,拍着杜方苓的手背道:“听你弟弟的,还是别入赘了。”

杜方苓点头如捣蒜:“嗯嗯,我知道,我考虑得太不周全了。”

杜锦宁的话还没说完呢,继续道:“最后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就算你嫁给了鲁小北,做了鲁杜氏,你就不管娘,不给娘养老了吗?”

“这怎么可能?”杜方苓顿时急了,“我要是对娘不好,天打雷劈。”

“你这孩子,说什么呢。”陈氏慎怪地推了她一把,“别动不动就立誓,小心惹恼了神灵。”

“我说的是真心话。”杜方苓先前就被误会了一场,这会子恨不得剖开胸口露出自己的一片真心,“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对娘、对宁哥儿好的。”

“我相信。”杜锦宁见她急得脸都红了,赶紧道,“你的为人我知道的。我相信你,娘也相信。”

“对对,我们苓姐儿一向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陈氏也连忙安抚她道。

杜方苓这才放松下来,大眼睛看向杜锦宁:“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提入赘的话。”

第294章 前往府城

陈氏脸上也露出笑容来:“你们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小北这孩子挺好的。为人仗义,自己都吃不饿穿不暖,还捡了两个孤儿回去。能力也强,嘴还甜,做事周到得很。”

杜锦宁苦笑:“娘,别高兴太早。要是他不愿意,我是不会勉强他的。我不是偏向外人,我只觉得强扭的瓜不甜,他不乐意,以后也不会真心对姐姐好的。”

“那倒是。”陈氏十分赞成这话。

杜方菲择亲时,杜锦宁也一再跟她说过这话。

“他不会不同意的,看我的吧。”杜方苓忽然出声,十分自信地道。

见陈氏和杜锦宁都惊讶地看向她,她一下子害羞起来,脸色涨得通红,嘴里却仍说着硬气的话:“我杜方苓长得又不差,又不是那等好吃懒做的,他看不上我,还想娶什么样的天仙?”说着佯怒地瞪了杜锦宁一眼,“你别这样看我,反正这事你先别说,到时候鲁小北自然会主动上门来求亲。”

听得这话杜锦宁十分高兴。她自己性子要强,因此也欣赏强势的女性。杜方苓这样她觉得特别好。

陈氏却是个传统女性,不大赞成地道:“苓姐儿,你可千万别乱来。要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鲁小北又看不上你,岂不是毁了名声?”

“娘,您想哪儿去了?”杜方苓嘟嘟嘴,“我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的,您放心吧。”

既然杜方苓这样说,杜锦宁便没再管她的婚事。她收拾好东西,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到书院门口跟几个同窗汇合,一起上路去府城。

府试也是要廩膳生作保的,而且作保的人数比县试时还多一个。书院也不放心几个学子没个老成的人带着自己出远门,因此不光派了三个作保的廩膳生跟着,还派了黄澄明这个先生一同前往。有些家长不放心孩子,也跟着一起去。家境好家里有下人的,还会带上两三个下人。因此,这个队伍十分庞大,光是马车和骡车都有十三辆之多。

杜锦宁不愿意跟别人拼车,自己叫秦老六雇了一辆骡车。赶车的是秦老六的表兄,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名叫汪福来。汪福来人品不错,为人又机敏,还是秦老六的亲戚,知根知底,杜锦宁使唤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放心。

除了汪福来,杜锦宁还带了鲁小北一起前往。

汪福来虽是秦老六的亲戚,但毕竟比较陌生,杜锦宁担心关键时刻掉链子。有鲁小北跟着,她就放心不少。而且不光是考试需要有人在外照应,她此次前来府城还有许多事要办,有鲁小北帮着办理跑腿,她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

车队大,人多,像梁先宽和另两个家境好的世家子弟还带了几个骑马在前后照应的护卫,路途上一些宵小之辈也不敢打他们的主意。担心下雨路不好走,他们特意提前挑了天气比较好的时间上路,因此这一路上倒还顺利,除了有两个同窗因为晕车躺下了之外,大家都还好。在快到申末时分的时候,车队已到了府城外的十里亭。

此时已是四月中旬,相当于现代的五月末了,天黑得迟。此时虽已到了现代的五点钟,天色却还挺亮,离关城门还有一段时间,黄澄明便不急着进城,指挥着车队在十里亭停了下来,让大家下车休整一下。

“大家都过来,我说几句。”

黄澄明是带队先生,大家此次参加考试都听他指挥,一听他召集,大家都围拢了过来。

“一会儿进城人多,又要检查,车队没办法再停下来。进了城后更没有宽阔的地方让我们这么多人和车停下来说话,因此我在这里把话都说了,待会儿大家进城就各去各的住处,不必再停留。”黄澄明道。

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

黄澄明这才继续道:“咱们一行四个先生七个学子,有三个学子是在府城有住处的,你们安顿好后,需得派人到会馆跟我说一声,并且留下地址,以便有什么事我好找到你们。其余人都跟我住会馆。”

说到这里,他扫了一眼三三两两站在不远处的家人和下人,又道;“你们所带的家人和下人,大家都各自约束好,在县馆里不要与人发生口角矛盾和冲突。品行是进学取仕很看重的一个方面。即便不是本人而是家人言行不端,一旦被人传扬出去,你这次府试就算白来了。要是让下一届的县试考官知道,估计你明年的县试都很难通过。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为了方便自己县里的人来往于京城各处,也方便每年进城的考生考试,有一个安全的落脚之处,所以每个县都会在府城甚至京城置办一个县馆。这县馆虽属官府性质,但住宿都是收费的,相当于官方所设的客栈。因所收费用中等,又不是任何人可以入住的,需得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显得比较有档次,所以比较受官宦人家和读书人的青睐。

而正因为县馆是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地方,一旦发生口舌和冲突,后果就会特别严重。

往年就有一个考生来赴考时,与他一同前来照应的叔父行为猥琐,惹烦了携家眷上京的一个举人,当即修书一封给做主考官的知府,言明此考生行为不端,放纵家人调戏良家妇女,那场府试这个考生落榜不说,接下来参加县试也屡屡落榜。

童生试为县试,府试,院试三级。通过了县试、府试便为童生;取得了童生资格,即便没有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也不必再重头考试,以后可以直接参加每届院试。可如果只通过了县试,没有通过府试取得童生资格的,就得每年又从县试考起。县试一旦被卡,后面的府试和院试自然就没资格参加了。

所以那个考生很悲催耽误了好几年,直到几年后任命的监考县令不知道当年的事,才得以通过县试。

这件事,书院的先生们都讲过,敲打学子们在参加考试时,约束好自己和家人,不要闹出这样的事。

大家听了,都表情郑重地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他们带来的长辈或下人,都挑那种老实靠谱的,并且提前敲打过。要是找不到靠谱的长辈,干脆就单身赴试,以免被家人连累。

第295章 产业

吩附了大家一番,黄澄明又叫大家梳了头,整理了衣服,衣服不清爽的还去换了衣服,这才启程往府城去。

府城这边的路就平整许多,十里路不过是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

大家排着队等待守城的官兵检查放行的时候,一个声音在车外响起:“里面坐着的可是杜锦宁杜少爷?”

杜锦宁还没掀开车帘往外看,因一会儿要带路而刚刚换到前面车辕上的鲁小北就惊喜地叫了起来:“姚掌柜,你怎么来了?”

此时姚书棋也看到掀起帘子坐在车里的杜锦宁了。

他拱手行礼,满脸笑容地道:“知道少爷要来,我一早就在这城门口候着了。”

杜锦宁抬手回了个礼,笑道:“鲁小北又不是不知道地方,哪里需要你来这里候着?”

自打姚书棋到府城来开茶馆和书铺,都是鲁小北和王路生来回跑,互相传递信息的。虽然也可以通过官驿的信件来往,但通信既慢又不安全。有什么要紧事的时候,还是亲自派人跑一趟比较稳妥。

“那不一样。少爷您这是第一次到府城来,我自然得亲自迎接。”姚书棋道。

杜锦宁指了指车厢:“上车吧,一起进城。”

姚书棋是雇了骡车过来的,此时也不客气,直接上了车坐到了杜锦宁的对面。

此时车队也检查到杜锦宁这一辆了。因知道这一队都是漓水县来参加科考的,检查便相对松懈,官兵们略微往车厢里扫了一眼便挥手放行。

杜锦宁从车窗里伸出头来,跟黄澄明一行人告别,骡车在鲁小北的指引下往小院驶去。在城里走了差不多一顿饭功夫,这才在一个院门前停了下来。

“少爷您吩咐我,这城里有合适的小院或铺子就买下两三处。这处院子环境不错,离府学又近,我磨了房东许久,又出了高价,这才买了下来。”姚书棋下了车,指着小院道。

杜锦宁见这小院后面就是一条河,河岸旁边种了一株大榕树。河岸与小院门口之间只有一条可以行驶马车的路,并无商铺,环境十分清幽。

进了院门她就有些意外,看向姚书棋道:“这不是一进的院子?”

姚书棋笑道:“是一进,不过与隔壁那家之间有块不小的空地,房主便建了一个小院。为了这个小院,房主还多要了八十两银子。当时您叫我作主,我感觉这小院也值八十两银子,而且这地段和环境都是难得的,附近像这样的院子又没人出售,便作主买下了。”

“这院子买得好。”杜锦宁肯定了姚书棋的做法。

“您先看看再说吧。”姚书棋说着,领了杜锦宁进了主院。

主院并不大,正屋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院子大概一百来平方米的样子,倒也不显得逼仄。院子中间还有一口井,种了一棵枣树,一棵石榴树。小院位于主院的西边,面积小一些,只有朝东和朝南方向各两间房,中间的院子只有三四十平米的样子。在小院的北面则朝南建了厨房和茅房,厨房前面带有一个菜园子和一块空地。

这处院子一共花了二百六十两银子。

府城的房价比县里要高,二百六十两买下这样的处宅院,并不算很贵。尤其难得的是这处宅子离府学很近,走出巷子拐个弯就到了。就算杜锦宁和姚书棋都不住,把它租出去,租金也不会少。这跟现代的学区房性质差不多。

更何况,以后杜锦宁还打算到府学来上学呢,有这么一处宅子,方便不少。

杜锦宁便吩咐鲁小北:“你去门口,让汪叔把骡车驶进来来,停到厨房前面那块空地上。这几天你们就住小院里。一会儿我跟姚掌柜去书铺和茶馆看看,我的行李你们搬进来后直接放在主院的里间即可。我很多东西有自己的放置习惯,你不用帮我收拾,等我回来自己收拾。”

鲁小北的身亦主亦仆,住主院也行,住小院也可。但男女有别,杜锦宁决定还是委曲他一下,让他跟汪福来一起住小院里。

反正她刚也看了,小院的房间跟主院一样宽敞明亮,屋里的陈设都差不多,都是床铺桌椅什么的,主院的上房里不过是多了一架屏风,区别并不大。房间数量也够,又不需要他跟汪福来住一间屋子,从住宿条件上来说也算不上委曲。

“好的。”鲁小北答应一声,转身出了院门。

姚书棋忙道:“书铺和茶馆不急着去吧。少爷您远道而来,累了一天了,不如早些歇息,明儿个再去也不迟。”

“明日你有事忙,我也有自己的事,就现在吧。反正我也不累。”杜锦宁道。

她坐了一天的车,正需要走走。而且姚书棋管着好几处茶馆和书铺,事情多的是。明日她过去,姚书棋必然要放下手里的事陪着她,徒增麻烦。不如趁姚书棋在这里,过去瞧上一眼。

杜锦宁既这样说,姚书棋便不好再说什么,陪着杜锦宁出了院门,往书铺去。

书铺就开在府学对面,离小院很近。两人步行不一会儿功夫就到了。

“掌柜的,您来了。”一个伙计见两人进来,嘴里跟姚书棋打着招呼,眼睛却看向杜锦宁,还朝她笑着躬了躬身子。

姚书棋连忙介绍了杜锦宁身份:“这是咱们东家。”

伙计早已听说东家今天要来府城,早已猜到杜锦宁的身份了。听得这话,连忙上前行了个礼:“王槐给少爷请安。”

“不必多礼,你去忙吧,我看看就走。”杜锦宁道。

大概是府试的原因,铺子里买东西的人不少,王槐跟她打招呼这当口,就有两波客人唤他了。

王槐告了声罪,便赶紧去给客人拿东西。

“你也去忙吧,我随意走走看看。”杜锦宁对姚书棋道。

“那行,您慢慢看,有事唤我。”姚书棋也去招呼客人去了。

杜锦宁在书铺里转了一圈。

书铺的面积并不大,统共也就七八十平方米。书架上除了杜锦宁写的话本,还有三百千与四书五经等常用的书籍。另一边设了个柜台,专卖文房四宝。在铺子的三面墙上,还挂了许多文人字画。这些字画有一些是从漓水县拿过来的,也有一些是在府城或其他县里收上来的。赚些差价,也算得让铺子物尽其用。

第296章 时机

这时代也不讲究什么装潢,更不讲究特色。各地的书铺都是这么个摆设与格调,实在没什么好参观的。

杜锦宁转了一圈,便将注意力放在客人身上。

卖东西的,要分析客人的需求,看看什么货物走得好,什么货物滞销,以此来调整自己进货的物品种类,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虽说姚书棋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很能干的掌柜,但人跟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杜锦宁作为东家,也得有自己的考量。

此时店内客人有八九个,杜锦宁站了一会儿,就看到有四个人是直接冲着她的话本来的。此时正值大结局出售的日子,最后的那册话本刚刚上市没两天,这些客人进了店后直接问那本话本,买了之后就离开。

除了这四个,还有两个想来前两天就已把那册话本买了,此时来询问作者有没有出新话本。

余下的两三人,有一个进来看了一圈就离开了;有两个则是外乡口音,进来挑选文房四宝的,想来是县里或是其他地方回原籍参加府试的学子。

姚书棋把手头的客人送走,看看还剩下两个客人,两个伙计能招呼过来了,他便罢了手,走了过来,对杜锦宁歉意道:“有劳少爷久等了。”

杜锦宁摆摆手,问道:“平时买话本和其他书籍,文房四宝,字画的客人,各占多少比例?”

姚书棋一愣。

他们这些古代做生意,哪里会像现代人那般仔细分析数据的?

不过他这个掌柜做得兢兢业业,眼前这个他手上最赚钱的书铺他也是常来的,书铺的情况他了然于心。

在心里估计了一下,他便道:“买话本的客人最多,大概占了四成;其他书籍两成,文房四宝三成。这些还是那些常来买话本的客人带着买的。至于买字画的则最少,估计一成都不到。不过现在情况慢慢好一些了,口碑上来了,大家知道咱们铺子里的字画价钱不贵,但水平上乘,执笔者也是小有名气的,每月上新货的时候,都会有固定的客人上门购买。字画的利润比卖书和文房四宝要大,做成一笔生意,就抵书和文房四宝十来笔的收入。”

杜锦宁点点头。

“少爷。”姚书棋脸上露出讨好的笑容,“您就算不来,我也得写信催您。想来刚才您也看到了,好多人来问新话本什么时候出。咱们的新话本,您看能不能早些印出来售卖?”

在茶馆里说了一年多,前段时间已讲完了。杜锦宁想都不用想,自然是把这部续集给写了出来,补上了这个空位。

不过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都是所出的话本,得先在茶馆里讲一阵,起码要讲到十册后,这才印刷出来,运到各书铺售卖。如此才能保证茶馆座无虚席的盛况及收益;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虽然现在不比以前,话本的作者“金庸”已因两部连载的长篇话本早已十分出名了,他的书不用宣传,就有许多粉丝嗷嗷待哺地等着排队购买。但能让大家翘首以盼的饥饿营销策略,不妨碍杜锦宁用了又用。

此时见姚书棋开始催促起话本来,杜锦宁也笑了起来:“已印好了,明日就会运来。”

姚书棋很是意外:“这么快?”说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其实我也就这么一说,并不一定非得现在就卖。”

茶馆可也是他管着的呢,那份利润他得先保证。要是因为他的催促,让杜锦宁提早把话本拿出来卖了,损害了茶馆的利益,那他的罪过就大了。

“等府试一结束,咱们就售卖。”杜锦宁道,“从考完到发榜,中间隔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咱们扩大话本影响的好时机。”

她前世虽是学霸,但身边也有不少的朋友同学是学渣。学渣们在大考后要是考得不好,就会立刻沉迷到虚拟世界中,以逃避现实。

现代有网络游戏,古代没有。那么何以解忧?杜康不是人人都喜欢的,话本这种主角强大的YY小说,那就是最好的治疗心理创伤的良药。

姚书棋眼睛一亮,抚掌赞道:“好主意。”

“到时候你雇些人去做宣传,重点是住满了考生的客栈。至于如何宣传,把、和的简介印出来散发也行,叫说书先生们去客栈免费说上半个时辰也行,你自己看着决定。”

“好。”姚书棋用力点头,整个人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些书铺他也有干股的。书铺的书卖得好了,他自己的收益也增多。更何况,买卖人嘛,只要货卖得好生意红火,就是不赚钱也来劲。他们要的就是那一份成就感。

“行了,天色不早了,我回去了,你收拾收拾也回家吧。”杜锦宁摆摆手,就往外走。

“我送您。”姚书棋赶了上来。

“不用。”杜锦宁摆手,“就几步路,我不至于找不到新家。”

姚书棋哪里肯依?坚持送了杜锦宁回了小院,这才告辞回家。

姚书棋办事十分细心,早已雇了个婆子来院子做饭做菜。杜锦宁回到院子的时候,那婆子已把饭菜都做好了。姚书棋精挑细选的人,手艺自然不错,端上来的饭菜看上去就十分可口。

杜锦宁净了手,坐下来问也是刚刚回来的鲁小北:“黄先生他们还好吧?县馆条件如何?”

“挺好的,先生们住一个院子,学子们住一个院子。他们带来的家人或下人,或是跟他们一起住,或是住到后面的下人房里,都安置妥当了。县馆的环境不错,咱们又是早早就派了人来订了房间的,所以住的院子都是很好的。”

“那不错,明天我去看看他们。”杜锦宁点点头,“洗手坐下吃饭吧。”

杜锦宁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的少爷,吃饭的时候自然不会跟鲁小北、汪福来分开吃,还弄出个三六九等来。那个来做饭的婆子她也邀请了,无奈婆子不知是顾忌着身份,还是不愿意跟男的同席,怎么的也不肯上桌。杜锦宁便叫鲁小北每样菜都拔了一点,让她在厨房里吃。

第297章 入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