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祖上曾出过内阁大臣,不过后代不争气,已有两代没出过什么特别大的官了。但王家枝繁叶茂,在各部各地做中小官的挺多。王四老爷并没混上什么官职,喜好附庸风雅,想来是在参加诗会时遇上的周东平,把女儿许给了他。”

杜锦宁摸了摸下巴。

周东平倒是长得一副好皮囊,身材挺拔,相貌英俊,颇有阳刚之气,再加上才学也不错,倒是挺混得开,不光跟顾翰林的女儿有私情,后来又娶了个京中官宦人家的女儿为妻。

现在她有些明白周东平为何那么恨关乐和了。

非翰林不能入阁,那位顾翰林运气好,入了皇帝的眼,进了内阁,时常在皇帝面前行走。如果当初周东平娶了顾翰林的女儿为妻,以顾翰林疼宠女儿的劲儿,必然极力提携周东平。再加上周东平能干会钻营,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可惜这门亲事被关家插了一脚,最后鸡飞蛋打。

后来周东平虽混成了官宦人家女婿的身份,但王家跟顾翰林家一比就差远了。不光家中没有什么大官,即便有些政治资源,因为王家子弟多,自家儿子都轮不上呢,哪里轮得到一个没官职的四老爷的女婿身上?所以周东平即便娶了王家女,想来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而且,娶到手的,就是那墙上的蚊子血;没娶到手的,永远是心头的朱砂痣。那位顾小姐自然越发让周东平放不下,这才有了二十年后仍然对关乐和恨之入骨的表现了。

什么情深似海,狗屁!

她又问:“你刚才说,周东平夫妇只有一女,没有儿子?”

姚书棋点点头:“对,只有一个女儿,为王氏所生,没有儿子。”

“周东平没有纳妾?”

姚书棋笑了起来:“周东平倒是想呢,但王氏十分善妒,并不许他纳妾。自己整日烧香拜佛,求医问药,想生个儿子。”

杜锦宁眼睛一亮,又问:“周家的情况从哪儿知道的?”

“书铺里有个小伙计,他姐姐就嫁了周东平的一个长随。他时常去周府探望姐姐,周府的事大半都是他打听回来的。”

杜锦宁便知道这伙计是姚书棋为了打探周家消息特意聘来的,问道:“这人如何?办事可牢靠?她姐姐、姐夫为人如何?”

“放心,少爷您吩咐过的,我特意观察过觉得这人可靠,这才做了局引他来咱们店里做事。他们姐弟两人为人都挺机灵,做事可牢靠,姐夫是个老实的。你有什么事,尽可交给他们办。”…

第322章 搞事情

杜锦宁要用姚书棋,自然不能不把这其中的缘由说清楚。她便将这两次考试周东平的为难、以及周东平跟关乐和的恩怨说了。

姚书棋听到周东平一再地在考场上难为杜锦宁,顿时恨得牙痒痒,问杜锦宁道:“少爷您打算怎么做,只管吩咐就是。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义不容辞。”

“你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杜锦宁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把事情交待了一番。

姚书棋越听眼睛越亮,最后恭敬地行了一揖:“少爷放心,我定当把这事办好。”

“不急。你前面先找好人,铺垫好。我听说第三场考试的时候学政大人要来,等学政大人来了之后再让事发。”

“小人记住了。”姚书棋道。

第二场考试的考生只有三百人,算学题的答案又是死的,师爷和门人们可以帮改,周东平只需批改两道试帖诗就行了,因此改卷的速度很快。到得第三天,榜已张帖出来了。

杜锦宁毫无意外的又是第一名。

黄澄明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对杜锦宁道:“行了,不管他再你再不满,这个府案首也是你的了。”

科举考试的规矩,都是头场考试最为重要,最末一场考试的成绩只做参考。杜锦宁第一、二场都是第一名,只要第三场不出意外,府案首是稳拿的了。

“学政大人来了吗?”杜锦宁问道。

黄澄明点点头:“听说中午到。”说着他又道,“学政赵大人曾是祁先生的学生,这次特意把桂省放在最后面巡视,就是想在这里多呆一阵子。”

原来如此。

杜锦宁开始还想不通呢,湘省、桂省和粤省是一条直线的,赵大人按着这个顺序来巡视,才是正确的走法。怎么中途跳过桂省不来,而是先去粤省呢?原来原因在这里。

“赵大人,可是八股文的倡导者?”她问道。

她得了解赵大人跟周东平是不是一伙儿的。要是一伙的,她就不把事情搞那么大了。毕竟以后有的是机会,没必要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一棍子把周东平给打死。

黄澄明虽出身不高,止步于举人功名,还蜗居在漓水县那小地方,但身边有关乐和、严松涛等跟朝堂联系紧密的人,这次又是他带队来参加府试,他对赵大人和周东平的事,自然要打听清楚。

他摇头道:“你有所不知,为避免作弊事件的发生,巡查的学政,与主持府试的三个省的知府,都不能是同一政治阵营的,如此才能达到监督的作用。否则知府舞弊,学政包庇,考生申诉无门,后果就会很严重。”

“那赵大人跟周大人是敌对阵营的吗?”杜锦宁满含希望地问道。

黄澄明又摇摇头:“湘省是科考大省,巡查官主要监督湘省。”

杜锦宁点头:懂了。

她站起身来:“先生要是没什么事,我先回去了。”

“去吧,有学政大人在,周东平不会再为难你了。”黄澄明还安抚了她一句。

杜锦宁一笑,行礼告退。

出了门,她就对鲁小北道:“你去找姚掌柜,告诉他,可以搞事情了。”

鲁小北点点头,看着杜锦宁上了汪福来的车,自己便往书铺去了。等天黑时,他回来了,对杜锦宁道:“少爷放心,姚掌柜说都办妥了。”说完又道,“他在盯着事态发展,就不过来打扰少爷了。他让我告诉少爷,放心考试,一切有他。”

杜锦宁点了点头:“好。”

姚书棋、鲁小北、秦老六这些人做事,她是很放心的。大概是以前在社会底层呆久了,他们做这种事十分小心,唯恐别人找到头上,因此首尾都打扫得十分干净。这次的事情比较大,这两天她也没歇着,事无巨细地都过问了一遍,知道姚书棋和鲁小北布局得十分周密,拐了好几道弯来挑事,不会有人知道她是主谋,这才放下心来。

她安安心心地睡了一觉,第二天起来吃过饭便去了考场。

第二场考试又筛选掉了一批人,第三场就余了两百人考试了,入场更加轻松,检查也没有头两场那般严。差役知道杜锦宁是头两场的第一名,例行在她衣兜里摸了摸就放了行。

虽说自己是事情的主谋者,没准现在周府已闹起来了,但杜锦宁是个十分沉得住气的人,完全看不出她跟平时有什么异样,依然跟梁先宽、方少华等人说说笑笑,一起入了考场。

仍是同一间考场,仍是第一排最中间的那个考号,杜锦宁走进去放下横板坐下,便十分期待周东平的到来。

很快,所有的考生都入了场,差役们也各就各位的站在了那里,按往常的惯例,此时周东平应该到位了才是,但却迟迟未见他的身影。倒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领着一批人走了进来。看官服的颜色和补子图案,此仍三品官,应是学政赵大人无疑了。

他是带着薄怒进来的,陪同的人脸上都带着小心。赵大人往考场里扫视了一眼,对他身边一个胖胖的老头儿道:“科举,朝中大事,不可有丝毫耽搁。既时辰已到,老夫也在此,便按时开考吧。”

“是是,下官这就叫人敲云板。”那位胖老头儿想来应该是府衙的同知,闻言抹了一把汗,亲自跑出去通知了。

不一会儿,云板便响了起来,“开考了”的喊声此起彼伏。

赵大人坐到了主考官的位置上,准备等喊声停息,就开口训话,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周东平飞快地跑了进来,李一同和两人个胥吏紧跟其后。

进得门来,看到主考官位置上坐着的冷脸看向他的赵大人,周东平呼吸一滞,膝盖差点软倒。

“赵、赵大人,下官…下官…”周东平嗫嚅着想要解释,却不知从何说起。

当着考生的面,赵大人再生气也得为朝庭官员扯一块遮羞布,免得所有官员跟着周东平一起丢脸。他只等秋后算账。

他冷声道:“周大人,我知道你除了科考,还管着许多政务。作为学政,我有必要提醒你,不管政务再繁忙,科举考试还是不能影响的。”

第323章 第三场

“是是是,下官知错了,此错再不会犯。”周东平松了口气,没口子地承认着。

赵大人这才和缓了脸色,从主考官位置上站了起来:“既然你来了,那仍是你主持吧。”

周东平深施一礼,这才朝李一同摆手示意了一下,李一同将手里的一迭写好的试题递交给胥吏,胥吏赶紧分发给举牌子的差役,将纸帖在牌子上,然后分头在各考场巡走。

因学政在这里,周东平可不敢在题目上再出什么妖蛾子,老老实实出了两题策论题。

这时候的策论可不是明清殿试时写的奏对。现在这个策论题不过就是写议论文,给一个比较宽泛的题目,让你阐述一些对时政、农事、民风等问题的观点。可以说,前面两场考试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程度及才学的考核,最后这一场则是体现考生眼界、思想的一个机会。最后这一场考试结果影响不大,仅仅作为最后排名的依据。

也有那种对人对事有深刻认识,头两场名次并不高,但最后两篇策论却有自己的特独想法,从而让主考官眼前一亮,将名次提前许多的例子存在。

杜锦宁头两场已拿了第一名,府案首的名头已稳了;她又在考场外面搞了事情,考场上她就决定低调一些。再者,她一个十二岁的农家子,念书才两年,突然间写出两篇连积年老臣都写不出的牛逼文章,对国家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估计她的下场不是被切片,就是被架到火上去烤。

该低调时就得低调。

因为过目不忘的缘故,她看过齐慕远、关嘉泽、梁先宽等人写的策论,对这时代这种年纪的学子的思想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写一篇跟他们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对她来说十分容易。而这样的文章中,夹杂几句她的“真知灼见”,让文章偶见闪光点,就很合适。

比这时代走快半步是天才,走快一步是疯子。她比考生们多一丁点的独特见解,就能让她在府案首的位置上坐得更稳一些。

杜锦宁参加这场府试,无论哪一场在时间上都十分从容。别的考生冥思苦想地写题,生理需求都是身体实在受不了了才想着去解决。但杜锦宁却精神头十足地掐着时间,精心规划如何解决生理问题。

比如说,这考试的一大难题——上厕所。跟头两场一样,杜锦宁坚持不喝水,直到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云板刚刚响起,她就十分迅速地拉响了铃。

她手快,还在第二场考试中跟差役混熟了,差役来得很快,她第一个出了考场,在差役的监视下去了茅厕。

为什么掐着这时候去呢?因为大家都有经验,在考试时少喝水,所以除了肾不好的,基本上都能坚持到晚上这个休息时间才一窝蜂地跑去上厕所。

而每场考试前厕所都是搞过卫生的,现在学政大人来视查,这卫生就更搞得彻底了。她抢个头筹去上厕所,自然能上个干净茅厕。

杜锦宁十分感谢古人保存,茅厕无论再简陋,也不会像现代学校的厕所那样连个门都没有。这时代的每一个茅厕都是单独的,不光有门,而且四面都围得严严实实。所以无论是以前在书院里,还是现在在考场中,她上茅厕也不至于特别尴尬。

等她从厕所出来,外面已排了一长串的队了。

回到考场,她要了饭菜吃了,稍微坐着消消食,便收拾东西往横板上一躺,和衣而卧。

这时候天气已比较暖和了,但杜锦宁还穿了一件皮衣进来——因为怕有夹带,棉衣、夹衣这种有夹层的衣服是不能穿进考场的。皮衣既暖和又没有夹层,十分适合冬天考试的时候穿。当时梁先宽和方少华还笑话她,说她身体太弱,这样暖和的天气还穿这么多。

现在估计两人就后悔了。农历四月的天气,晚上还是挺凉的,杜锦宁穿着皮衣睡觉,一点也不冷。

年纪轻轻,身体倍儿棒,她睡眠一向挺好,这一觉睡得特别香,直到天明吃早饭的云板响起,杜锦宁才睁开眼。

因为有迟到这个大错,周东平行为十分小心,根本不敢去睡觉,而是轮流跟李一同在座位上打个盹儿。杜锦宁这安然入睡的情形落在他们眼里,就让他们十分无语。

别的考生不是挑灯夜战,就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们就没见过像杜锦宁这么心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睡得这么安稳,一睡睡你个三四个时辰。

起床后,杜锦宁捏着鼻子去上了个厕所,吃过早饭,就开始抄写两篇文章。又消磨了点时间到吃过午饭,她便拉铃交卷。

站在考号前看考生写文章,是很影响考生考试发挥的,有赵大人时不时来看一看,周东平可不敢再做这样的举动,所以这一次基本上是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即便起来巡查,也是走一圈就罢了,没敢看杜锦宁写的什么。而且头两场杜锦宁都是第一名,府案首非她莫属了,周东平自然不会冒着被赵大人责怪的风险再来为难杜锦宁。

杜锦宁这卷子交上来,他跟李一同就好奇地看了一遍,然后发现这篇文章虽属上上,却没有再甩其他考生一大截。

论点没什么出格让人抓把柄的,也没有犯忌讳。府案首的名头,即便周东平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给他。

他看了杜锦宁一眼,满脸赞赏地道:“十二岁的府案首,传出去也是一个佳话。不过仍需努力,不可懈怠。你的路还很长,这仅仅是起步。”

他表面文章做得好,杜锦宁也不逊色。她朝周东平深深作了一揖,恭敬地道:“多谢大人赏识,学生感激不尽。”

周东平点点头,挥手道:“去吧。”

在门庭处守着的差役,仍是原来那个。一见杜锦宁早早就出来,他顿时眼睛一亮,压低声音道:“小相公今天还练字么?”

杜锦宁摇摇头:“不练了,我在这里坐着就好。”

差役松了口气,和善地提醒了杜锦宁一句。“凳子是干净的,我刚擦过。”

“多谢大叔。”杜锦宁一笑,在凳子上坐了下来。

虽说交了卷后做什么都不打紧,只要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考试,都不算违规。但今天赵大人巡考,为避免让他看到,杜锦宁今天还是老老实实呆着的好。毕竟没有哪个考生在这里不是战战競競的,没敢做丁点出格的事。她也不好太过特殊。周东平敌视于她,她懒得刷印象分,但在赵大人面前还是要刷一刷的。

第324章 府案首

好在这一次考试不像第二场,写文章大家还是不惧的。而且第一二场名次基本已定了,府案首也入了杜锦宁的口袋,那些县案首们也没什么好争的了,他们对这场考试便没什么着紧的,杜锦宁在外面等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凑齐了十人,放了头牌。

出来后他照例去黄澄明那里报备一番。

“后日放榜,大后天我们就回去了。你一起回去的吧?”黄澄明问杜锦宁。

问这话的时候,他心里一阵恍惚。

他还能想起当初章鸿文带着杜锦宁去关乐和那里时,杜锦宁的情况。

那时候这孩子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虽干净整洁,但补丁摞补丁,几乎没有一块好料子。母子几人住在家里的牛棚里,整日被祖父母打骂。

而仅仅两年,这孩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自己长成了个翩翩佳公子,以府案首的名头拿到了童生身份,且全凭自己之力,置下了一大片产业。现如今这孩子名下的产业,都不比他这做了多年先生的老举人差吧?

想起自家跟杜锦宁同龄还懵懵懂懂、一事无成的孙子,再想想自己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亦是一样懵懂,黄澄明就一阵唏嘘。

“我想迟些回去。”杜锦宁不好意思地笑笑,“先生也知道我在府城开了几家茶馆、书铺。因路途遥远,也没空闲,我一直没来看过。现在趁这个机会,我看看具体的经营情况。”

黄澄明皱眉,颇有些不赞成:“在来考试之前,你说考完后就在这里呆几日,我没反对,是因为当时没出周东平这事。现如今他对你百般看不惯,却不得不捏着鼻子取你为府案首,这心里不定怎么难受呢。要是他做人没下限,出手对付你怎么办?他堂堂一知府,对付你个无依无靠的外地小子还不容易吗?他也不需自己出手,把意思透露给手下的小厮或差役,就有大把多的人替他为难你。要是闹出什么事来,影响了你的名声,得不偿失。”

“先生你不是说他为人还算正直吗?想来他只是嫉妒山长的才学,也不愿意山长的弟子传出才子的名头,这才在考场上为难我。现在考试结束了,这府案首不想给也给我了,想来他也不会小肚鸡肠到还跟我一个小孩子过不去。而且我会小心的,除了去茶馆和书铺巡视一圈,我哪儿都不去。”杜锦宁道。

她倒不是托大,而是成竹在胸。

前两日她把爪子伸进周东平的后院,发现周东平的后院管理还是很松散的。这或许是周东平一直放外任,又没有妾氏等,没有什么后宅争斗,所以王氏没把太多精力放在后院管理上,周东平也没想到会有人敢打他家的主意,也没有这根弦。

魔爪能伸进周东平的老巢,杜锦宁就能搅风搅雨。周东平不再惹她还罢了,要是他再动点什么歪脑筋,杜锦宁绝对能让他喝一壶,

黄澄明又劝了她几句,见劝不动,只能作罢。

想想齐伯昆和袁修竹对杜锦宁关爱有加,几乎把她当孙子看,杜锦宁真要遇到什么事,齐伯昆即便看在孙子的面上,也不会袖手旁观的,黄澄明这才稍稍心安。

“不管遇到什么事,你一定要派人快马加鞭地回去禀报山长,让山长帮你处理,知道没有?可别什么都不说硬扛着。你年纪小,有些事情也不知是轻是重,要是延误了缓解挽回的机会,没准就造成严重后果。”他殷殷叮嘱道。

“放心吧,先生,不会有事的。”杜锦宁道。

生怕黄澄明再劝,她连忙岔开话题:“我暂时不回去,想劳烦您帮我带些东西回去。我四叔去您那儿请安的时候,您让他带给我伯祖父。”

黄澄明也知道杜家的情况,不管杜辰生现在是不是态度有变,杜锦宁都不想跟他们多来往。因此她从不回桃花村,逢年过节时杜云昌去给他这个老师请安,杜锦宁就会把东西拿到他家,让杜云昌带回去,以报当初杜寅生对她的恩情。

“行吧。”他知道劝杜锦宁不住,便也懒得再费口舌,无奈地挥挥手,示意杜锦宁可以滚蛋了。

第二天杜锦宁便打算上街买礼物。本来她是打算只带着鲁小北去的,但第二天她刚吃过早饭,梁先宽就来了,后面还跟着方少华和吴语谋。

“你们怎么来了?”她十分奇怪。

梁先宽来不稀奇,但方少华和吴语谋凑着一起来就十分奇怪了。

貌似他们之间还没浑得这么熟吧?

“昨日你不是说今天上街买东西吗?黄先生说你是第一次来府城,人生地不熟的,便叫我来给你做个向导。”梁先宽说着,朝杜锦宁眨了一下眼睛。

杜锦宁哭笑不得。

黄澄明这是不放心她一个人上街,叫梁先宽来作陪了?

“反正我又没什么事,呆在县馆里闷得很,正好想出去走走。”梁先宽耸耸肩。

杜锦宁又指了指方少华和吴语谋:“你俩怎么凑一起了?还跟着梁先宽过来我这儿?”

“怎么,不欢迎啊?”方少华大大咧咧地坐下,拿起桌上的点心就扔了一个在嘴里。

杜锦宁翻了个白眼:“欢迎,热烈欢迎。”

“我听你这语气,没有半天欢迎的意思。”方少华也回了她一个白眼。

杜锦宁跟没听见似的,对吴语谋拱手笑道:“吴兄能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来来来,请上座。”还请手给他倒了一杯茶,态度十分热情。

“咳,咳咳咳…”方少华一下被噎住了。

“方兄约我找你一起玩,去了县馆,正遇上梁兄要来找你,这不便凑着一起来了。”吴语谋解释道。

毕竟还不熟到那地步,玩笑开开就算了,再开就太过了。杜锦宁也没再打趣方少华,而是问他俩道:“我今天要上街给家人买点特产,你们要不要一起去?如果去就一起;不去的话,我让管事去买,咱们坐在家里聊天。”

“去,一起去。”方少华站了起来。

他在这里没什么亲故,又不用再看书为考试做准备了,一个人出去逛又没意思,正无聊呢,这才约了吴语谋一起来找杜锦宁玩。

大家便一同出门,在府城逛了大半天,中午杜锦宁请他们在酒楼里吃了一顿。

杜锦宁看时辰差不多了,见方少华付了款,便喊道:“走罢,回去了。”

说是陪她出来逛街,但方少华逛街的兴趣比她还大,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这不,大家都要打道回府了,他还要再买上几样才肯罢休。

只可怜他的小厮,两只手拿满了东西不算,肩膀上、脖子上还挂满了东西。

方少华见自家小厮那可怜的模样,没再残忍地将东西往他身上挂,而是自己提着,正准备离开,就见一个人远远地朝这边跑来,一边跑一边叫道:“少、少爷,放榜,放榜了。”

杜锦宁听到这声音熟悉,转头一看,却是汪福来。

“汪叔,慢些,慢慢说。”她忙道。

“放榜了?”尽管汪福来因气喘吁吁说话不清楚,但梁先宽还是听清了他说的话,连忙将手里的东西往他小厮怀里一塞,对杜锦宁道,“走,看看去。”

杜锦宁吩咐鲁小北:“你先回去吧,我跟他们去看榜。”

说着将手里的东西交给他,便跟梁先宽、方少华三人往府学那边跑。

汪福来是知道发榜的消息、满大街地找寻过来的,耽误了好一阵功夫。第三场考试本就只有二百个考生,其他没考上的都回去了。待杜锦宁他们跑到府学门前时,榜前已没有那么拥挤了,他们很快挤到了榜前,看清楚了上面的名字。

这是府试榜,不同于第一、二场那种放榜形式,而是直接写了名字在上头的。

不用寻找,杜锦宁三个大字,高高地被写在了一张红榜上,位于第一个。这张榜只写了三个名字,第一名杜锦宁,第二名方少华,第三名周致。

第325章 打死你这没良心的

“哈,我得了第二名,第二名。”方少华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杜锦宁下面,一愣之下,顿时乐疯了。

梁先宽在红榜上没找到自己的名字,连忙往旁边的白榜上找,便见自己的名字高高地挂在第一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他考了第四名。

他也知道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如方少华,他还挺疑惑自己为什么第一场的时候被取为第二名。现在取中第四名,他倒觉得安心。

吴语谋也在第六名的位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三人早对府案首没有半点想法了,名次高一点低一点也没多大关系,而且四个人都在前六名,大家都十分高兴。

“走,喝酒去,我请客。”方少华挥手道。

前面两场一直被梁先宽压着,没想到最后一场他又爬了回来,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于他而言是大喜事,自然要好好庆贺一番。

“方兄,这可能不成。我们得去县馆一趟。”杜锦宁道。

方少华这才想起杜锦宁和梁先宽是跟着黄澄明等人来的,现在府试过了,杜锦宁还拿了案首,无论如何得去跟黄澄明报备一声。

“那行吧,往后有机会再聚。”方少华也不是不谙世事之人,连忙道。

四人作别,杜锦宁跟梁先宽去了黄澄明那里。

府衙里,李一同望着外面看榜的人群慢慢稀少,这才转过来劝周东平道:“大人,回去吧,你都几天没好好合眼了。”

在考场里监考的时候,周东平不敢睡觉;考完试后他就连轴阅卷,晚上困极了就睡在衙门里,已好几天没回家了。

周东平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坐在那里没有动弹。

李一同作为师爷,自然知道那日是周夫人王氏吵闹,这才耽误了周东平的时间,导致他监考迟到。

他劝道:“不管怎么说,家总得回的。有什么误会,你也得回去跟夫人解释解释不是?不回家总不是办法。”

周东平放下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站了起来,点了点头:“那我回去了。”

“东翁慢走。”望着周东平的身影消失在门口,李一同这才摇了摇头,拿起东西也回家了。

周东平并没有住在府衙里。王氏嫌府衙后院太过破旧,自己花钱在外面买了一处宅子。

这处宅子离府衙并不远,一盏茶功夫的距离都不到。周东平为了保持官威,平时来回并没有选择步行,而是乘轿。

而今天,周东平从没发现府衙离家里的距离竟然如此之近,似乎他才上轿坐好,就得下轿了。

望着主动将轿子一头抬起,好让他下轿的轿夫,他忍不住斥道:“跑那么快做什么?平时有急事的时候,倒没见你们跑这么快。”

轿夫被骂得莫名其妙。

他们并没有走快啊,跟平时一样的速度好吧?

不过他们也知道老爷最近劳累,脾气可能不大好,一个个低着头不敢作声。

骂了轿夫几句,周东平这才感觉好受些。他提着前襟低头下了轿,抬起头站在那里,看了自家门口几眼,这才慢慢往大门内走去。

“老爷。”

“老爷。”